溫暖的魄力(親簽版):陳時中的從醫初心

溫暖的魄力(親簽版):陳時中的從醫初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時中
图书标签:
  • 陳時中
  • 醫師
  • 自傳
  • 台灣
  • 公共衛生
  • 疫情
  • COVID-19
  • 親簽版
  • 勵志
  • 醫療
  • 溫暖的魄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陳時中 唯一授權傳記
★辯贏不是贏,把自己放小,做對的事
 
  我們是醫者,也是仁者,要用同理心去處理事情,
  處理事情要嚴謹,但處理人不要嚴苛。
  真正能讓人心甘情願捨己付出的,
  從來不是恐懼,而是信任與情感。──陳時中
 
  衛福部部長陳時中在2020年擔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後,一戰成名,每天下午兩點,由指揮官率領防疫團隊召開記者會,秉持著「總統知道的,國民也知道」的「公開透明」原則,向全體國民說明疫情的進展、疫調的進度與政府相關決策,對記者提問也據實以告,絕不迴避。
 
  他沉穩的風格、不疾不徐且條理分明的說話方式,在疫情嚴峻的當下,無疑成為穩定民心很重要的力量。第一次武漢包機回台,有確診者被夾帶上機,陳時中在記者會時忍不住落淚。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說,那時部長已超過一天沒睡,但是:「流完淚,他就無敵了。」
 
  這樣一位「鋼鐵部長」,他的高EQ是如何養成的?為什麼與他共事,團隊都樂意相挺?
 
  他說辯贏不是贏,團結才能成功;
  他是數字控,決策都有所本,沒有數字逃得過他的法眼;
  他身先士卒,不讓部屬與長官孤軍奮戰;
  他面對不同意見,不以權威碾壓別人,
  總是以過人耐心真誠溝通,整合各方意見,創造多贏。
 
  在出任衛福部部長之前,陳時中是優秀的牙醫師。當年牙醫界密醫充斥,且潔牙觀念還有待推廣。他想扭轉牙醫業的亂象,因此加入了公會,藉群體的力量,翻轉這個行業,讓民眾因正確的醫療行為而獲益。
 
  他在民間耕耘多年,尤其在眾聲紛擾的情況下,終於成功推動了全民健保牙醫總額預算制度,又曾擔任衛生署(衛福部前身)副署長,歷練豐富。上任衛福部部長後,就開始推動刻不容緩的長照政策、完善社會安全網;健保未來如何改革,也是陳時中最重視的一環,因為現在不做 以後就來不及了。
 
  陳時中以第一人稱,自我剖析「鋼鐵部長」的內心世界。
 
  我給自己立下幾個期許:第一是「守法」,第二是「守分」,第三是「誠實」面對問題,然後「盡責」去處理,最後只求「無愧」。──陳時中
 
專文推薦
 
  蔡英文 中華民國總統
  賴清德 中華民國副總統
  陳建仁 中華民國前副總統
  蘇貞昌 行政院院長
  
  ‧我要推薦這本書給每一位關心、熱愛台灣的朋友。相信當你們閱讀每個篇章時,將宛如置身指揮中心記者會,聽著陳指揮官在台上娓娓道來,並再一次感受到台灣的團結與努力。──蔡英文
 
  ‧台灣如果能有更多的「陳時中」願意挺身而出,協助化解社會上各項重大爭議,不但會讓台灣進步的速度更快,也將消弭社會上許多不必要的對立與暴戾之氣。──賴清德
 
  ‧本書是從陳部長的家庭教育、學思歷程、從醫初衷、參與牙醫師公會公共事務、投入公職推動衛福政策,到擔任中央防疫指揮官的點點滴滴與寶貴心得,讓讀者更加認識這位全心投入防疫、維護全民健康的傑出指揮官。──陳建仁
 
  ‧外界或許只看到時中沉著、冷靜、專業的形象,我卻知道其間有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辛苦;他在防疫指揮中心休息室的牆面,貼滿了每一個確診的病例、沙發上他堅守辦公室躺出的頭印,都默默見證了這兩年多來,他扛著壓力走過的足跡與印記。──蘇貞昌
好的,请看这份为您的图书《溫暖的魄力(親簽版):陳時中的從醫初心》量身定制的、不包含任何该书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新书推荐:穿越迷雾,探寻信念的坚韧之旅 书名:《铸剑录:时代洪流中的个体抉择与公共精神》 作者: [此处留空,或使用一个与陈时中先生无关的虚构作者名,例如:林柏森]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使用一个虚构的出版社名称,例如:远航文化] 装帧: 精装 / 典藏版 页数: 约 580 页 定价: 780 元 --- 内容提要: 《铸剑录:时代洪流中的个体抉择与公共精神》是一部深刻剖析现代社会结构性压力与个体精神韧性的非虚构作品。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公众人物的生涯回顾,而是以宏大的历史叙事为底色,深入挖掘在重大社会转折点上,知识分子、技术官僚以及普通公民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决策逻辑与信念重塑的过程。 本书的核心议题在于探讨“专业精神”在面对“群体情绪”时的张力与平衡。作者林柏森以其深厚的社会学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选取了数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和公共危机事件(例如,特定年代的经济转型、环境污染治理的艰难推进、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应对框架构建等,这些事件与陈时中先生的具体经历无关),通过严谨的档案梳理、跨学科的理论分析和大量的第一手访谈资料,力图还原决策背后的复杂人性与制度约束。 全书分为“基石”、“裂痕”、“重塑”三大板块,层层递进地展现了现代公共领域对“公信力”的渴求,以及公信力是如何在信息的碎片化和政治的极化中被侵蚀和重建的。 --- 核心章节及深度解析(非人物传记聚焦): 第一部:基石——专业主义的建立与理想的温度(约 200 页) 这一部分着重探讨二十世纪中后期,特定专业领域(如公共卫生系统、城市规划、基础教育等)如何在资源匮乏或制度初建的背景下,建立起一套自洽的专业伦理与技术标准。 1. 技术伦理的萌芽: 考察早期工作者如何在缺乏现代工具和完善法规的环境下,通过个人经验的积累和对“专业操守”的坚守,为后续的制度发展奠定基础。书中细致分析了早期工程师和医护人员在面对高风险决策时,如何平衡效率与人道主义之间的取舍。 2. 理想与体制的张力: 探讨了怀抱高远理想的专业人才,进入庞大、僵化的体制后,所经历的理想被稀释、信念受到考验的过程。本书引用了大量关于“流程化对创造力的抑制”的研究案例,揭示了“好心”如何被“坏机制”所阻碍。 3. “暖”的具象化: 本章并未探讨任何特定人物的“温暖”,而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在社会处于不确定状态时,民众对“体恤”和“人文关怀”的深层心理需求,以及这种需求如何反向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温度”。 第二部:裂痕——信息洪流下的公信力瓦解(约 220 页) 本部分聚焦于信息技术革命和社会媒体崛起后,公共话语权发生的剧变,以及这种变动如何对传统的权威与专业知识构成挑战。 1. “专家”的祛魅: 分析了在社交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如何使得“专业意见”不再享有天然的权威性。本书通过对比传统媒体时代的“信息过滤机制”与现代社交媒体的“即时反馈机制”,深入讨论了公众对“透明度”和“解释权”的渴望。 2. 决策的公开性与代价: 探讨了当决策过程被置于 24 小时审视之下时,决策者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书中展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应对危机时,如何处理“为求效率必须保密”与“为求公信必须公开”之间的悖论。 3. 情感政治的侵蚀: 审视了公共讨论中,情绪驱动的叙事如何常常压倒基于数据的理性分析。作者提出了一种“情感传染模型”,用以解释在群体焦虑高涨时期,即便是基于事实的澄清也难以获得有效传播的社会现象。 第三部:重塑——韧性、适应与新一代的公共精神(约 160 页) 最后一部分着眼于未来,探讨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社会应如何培养出具备高度韧性的新一代公共精神和有效的治理模式。 1. 适应性治理框架: 提出了一种超越传统“计划-执行-反馈”模式的动态治理结构,强调系统必须具备快速自我修正和学习的能力。本书特别关注了跨部门协作中的障碍清除技术。 2. 个体责任与集体行动的再定义: 探讨了公民在“后真相时代”应如何行使批判性思维,以及如何从个人主义的孤立中走向更有建设性的集体行动。这部分强调的是行动的有效性,而非行动者的身份。 3. 重建信任的蓝图: 总结了重建社会信任所需的长期战略,包括教育体系对“思辨能力”的培养、媒体生态的自我净化机制,以及领导者在危机中展现“克制与远见”的重要性。 --- 作者简介(虚构,以符合本书主题): 林柏森,著名社会思想家、国际关系学院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研究现代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公共危机中的伦理选择以及技术官僚的社会责任。他以严谨的实证研究和深刻的哲学思辨著称,其著作在全球多个学术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推荐语(强调本书的普适性和深度,与具体人物无关): “《铸剑录》提供了一个罕见的机会,让我们得以跳脱具体的事件漩涡,从更高的维度去审视那些塑造我们时代的关键性力量。这不是一本关于谁对谁错的书,而是一部关于‘如何做正确的事’的深邃思考。在信息噪音震耳欲聋的今天,我们亟需这样一份清醒的指南,以重建对专业、对制度、对彼此的基本信任。” —— [某虚构知名评论家] --- 本书适合谁阅读? 关注社会治理、公共政策制定和体制改革的专业人士。 希望理解信息时代下,社会信任危机根源的研究者与学生。 所有在复杂多变的时代洪流中,寻求坚守自身信念的普通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時中
 
  一九五二年生,一九七七年台北醫學院(今台北醫學大學)牙醫系畢業,曾任台北市牙醫師公會理事長、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行政院衛生署(衛福部前身)副署長。開醫界之先,推動全民健康保險牙醫總額制。二○一七年出任衛福部部長,為該部升格後首位牙醫出身的部長,積極推動長照2.0、健保改革、食安,以及社會安全網等重要政策。
 
  二○二○年初COVID-19疫情爆發,擔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率領防疫團隊抗疫。他臨危不亂、高效率的決策模式、沉穩的風格,在疫情嚴峻的期間,成為穩定民心重要的力量。
 
  從牙醫師到部長,陳時中秉持「先利他,才會利己」的信念,堅持公平、弱勢優先的初衷,視人民福祉重於一切,將維護全民健康做為終身使命。
 
李翠卿/採訪整理
 
  台大政治系、政大新聞所,曾任財經記者多年,現為文字工作者。
  作品曾獲金書獎、金鼎獎、吳大猷青少年科普特別推薦獎。

图书目录

出版者的話   為歷史留下紀錄,為未來接受檢驗 高希均
推薦序    鋼鐵部長的俠骨仁心 蔡英文
推薦序    台灣,需要更多的「陳時中」 賴清德 
推薦序    傑出防疫指揮官:杏林之光 陳建仁 
推薦序    初心不改,溫暖如昔 蘇貞昌 
自 序    本來就沒有在神壇上 
前 言    我們一起守住了 

第一部  生命探索
第一章  家,公民意識的啟蒙地
第二章  牙醫,意外的旅程
+小兒子談父親陳時中 言教與身教是最好的禮物/陳彥安

第二部  從醫初心
第三章  參與公共事務的起點
第四章  「全面防護」就是最有效的預防 
第五章  推動牙醫總額預算,貫徹專業自主精神
+民間好友談陳醫師 他讓台灣跟世界不一樣/闕玲惠 

第三部  邁向公職
第六章  初入公部門,擔任救火隊
第七章  戰士可以戰死沙場,但不能抑鬱以終
第八章  推動長照2.0,建立社安網
+政策夥伴談陳部長 頂住壓力,一起往前走/薛瑞元

第四部  世界之疫
第九章  世紀大疫來襲
第十章  曲折的「回家」航程
第十一章  病毒是共同的敵人
第十二章  部桃危機
+抗疫夥伴談陳指揮官 心頭抓乎定,才能守住台灣/王必勝

第五部   持續改革
第十三章  健保是開銷,還是投資? 
第十四章  讓食安歸食安,政治歸政治

後記  讓我們攜手,打贏這一仗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250478
  • 叢書系列:人文社科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1.76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鋼鐵部長的俠骨仁心
蔡英文 中華民國總統
 
  從二○二○年一月至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成立已滿兩年,台灣也歷經疫情三級警戒,克服了一波又一波的考驗。
 
  還記得在二○二○年五月十九日,在面對第二任期的新挑戰之前,我特別到疫情指揮中心走一趟,也去看阿中部長在指揮中心的辦公室。
 
  走進去就看到擺滿角落的卡片和花束,都是各地民眾寄來加油打氣,還有特別叮嚀要記得吃飯、抽空睡覺等等溫暖慰問,也看到角落的旁邊,擺著一張簡單的綠色行軍床。
 
  這兩年多來,被稱為「鋼鐵部長」的阿中部長,坐鎮最前線,沒有太多休息的機會,為台灣緊盯著國內外疫情動態。往往我在半夜接到的緊急電話,就是阿中部長打來的。
 
  我也還記得,那天離開指揮中心前,阿中部長跟我說:「同仁們都很努力,再加上全民團結合作,我們共同守住這次疫情。」說完一邊點頭,一邊露出笑容。
 
  這樣的「點頭與微笑」,我已經看過無數次,不僅令人安心,也把記憶拉回十多年以前。
 
  我和阿中部長認識很久了,早在民進黨第一次執政,我們就曾一起在政府共事。當時他是衛生署副署長,我是行政院副院長,雖然各自擅長的領域不同,偶爾見面還是會一起討論研究政策。
 
  二○○八年後,我們各自回歸民間。令我最佩服的是,阿中部長不論有無擔任公職,都積極投身公共事務,從牙醫體制改革到全民潔牙運動,都有他默默投入的身影。
 
  後來我擔任民進黨主席,多次針對醫療公衛議題向他請益,也力邀他共同撰寫《醫療政策白皮書》。阿中部長當時早在醫界很有名望,我還記得他常說,決策除了要考慮民意和利害關係,也不能忽視核心價值,才能長久與良善。
 
  在二○一七年初,阿中部長因其專業與經驗受邀入閣,扛起帶領衛福部的重任。這些年來,台灣經歷許多難關,疫情更是執政團隊的一大挑戰。事實也證明,我們沒有看錯人。
 
  衛福部業管範圍相當廣,攸關全民生老病死,許多政策趨近於「不可能的任務」,阿中部長總是臨危受命,竭盡全力完成。
 
  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長照2.0緊鑼密鼓在各縣市鄉鎮推動。在剛上路的初期,我下鄉走訪宮廟,偶爾會問當地鄉親:「有聽過長照2.0嘸?」台下多半一片靜默。現在我還沒開口問,鄉親們就主動豎起大拇指跟我誇讚,說長照是好政策,幫大家減輕了很多負擔。
 
  在阿中部長努力不懈之下,長照總經費增加、服務對象擴大,服務項目也變多。我交付給他「一國中學區一日照」任務,也穩定前進,建構出普及優質的長照服務。
 
  阿中部長除了堅持專業,也富有社會關懷。近年衛福部積極強化社會安全網,將原本分流在各單位的資訊整合起來,不僅能防患未然,也更加主動出擊,盡可能避免憾事發生。
 
  疫情期間,指揮中心更肩負著全民健康安全的重責大任。從這本書,我們可以看到阿中部長過去這段時間以來的心路歷程,也可以看到,他始終堅持公平、弱勢優先的理念初衷。
 
  這本書不只深刻描寫阿中部長的出生家庭、成長環境、投身醫界與出任公職等過程,也能從中看到台灣醫療及公衛領域的發展縮影。
 
  我要推薦這本書給每一位關心、熱愛台灣的朋友。相信當你們閱讀每個篇章時,將宛如置身指揮中心記者會,聽著陳指揮官在台上娓娓道來,並再一次感受到台灣的團結與努力。
 
推薦序
 
台灣,需要更多的「陳時中」
賴清德 中華民國副總統
 
  一場百年大疫,不僅威脅全人類的健康與生命,改變人類的生活模式,也加速、加大全球產業面貌轉變和供應鏈的重組,並掀起新一波的全球國力競爭。提筆寫序的此刻,疫苗已在台灣及世界各地普遍施打,但因為 Omicron 變種病毒肆虐,大部分國家依然對疫情危機保持高度警戒。
 
  兩年多來,台灣雖然無法自外於疫情危機,但相對於大多數國家而言,確實彷彿平行世界。《日經亞洲》在二月四日發布「COVID-19 復甦指數」,在一百二十二個國家中,我國排名第一,再次證明兼顧防疫與經濟的台灣模式,對於提升國家的防疫韌性大有助益。
 
  做為亂世中的福地,許多人在探討台灣防疫成功的因素時,大抵都會提到二○○三年SARS的慘痛教訓,讓台灣經歷十九年整備;也都指出政府團隊在蔡總統的指示下,超前部署、謹慎行動、快速回應,加上台灣人民積極配合政府防疫措施,才讓台灣防疫獲得舉世肯定。
 
  換句話說,台灣防疫成功,是許多因素綜合累積的成果。但如果提到人,我相信大家第一時間都會想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阿中部長」──陳時中。
 
  陳時中部長,領導疫情指揮中心兩年多來,領導有方、表現傑出,即使期間曾面臨鑽石公主號、寶瓶星號、敦睦艦隊群聚、長照機構護理師染疫及去年五月本土社區疫情等重大危機,但在阿中部長秉持醫師專業與臨危不亂的指揮下,每次總能發揮高度智慧,以高效率的決策模式,化險為夷,完成許多不可能的任務。
 
  陳部長在出任衛福部部長之前,不僅是優秀的牙醫師,當年他為了扭轉牙醫業的亂象,加入牙醫師公會,藉群體的力量,推動牙醫界的改革,讓民眾的口腔健康獲得更多的保障。尤其他提出病人優先、品質優先,以及弱勢優先的主張,把「先利他,才會利己」的觀念發揮到淋漓盡致,直到現在,依然秉持這個信念。
 
  陳時中最讓人佩服的地方是,在眾聲喧譁下,總是不厭其煩的溝通、溝通、再溝通,不但成功推動牙醫總額預算制度,擔任衛福部部長後,更開始推動刻不容緩的長照政策、完善社會安全網;眾人對健保支出入不敷出的擔心,他也有一套將健保視為投資的改革哲學。
 
  然而,我們的「阿中部長」,並非一開始就是活躍於檯面上的政治人物。如果,他不是出生在一個積極關心公共事務、對小孩不斷啟蒙公民意識的家庭;如果,他當年像約翰.納許(John Nash)一樣潛心進入數學的世界;如果,他沒有多管閒事進入牙醫師公會推動改革……,也許,他就沒有機會積極參與公共事務;也許,台灣的疫情也會呈現不同的樣貌,我們也可能看不到陳部長每天下午兩點,以既專業又讓人感到安心的口吻,向國人報告最新的疫情。
 
  感謝老天爺的安排,讓阿中部長在人生的每個重要拐點,做出關鍵的抉擇,讓我有幸認識他,並且與他共事,一起為台灣的醫療衛生及防疫工作奉獻心力。
 
  擔任副總統後,我經常有機會和不同領域的產官學研各界人士接觸,當他們提到最近遭遇到的困難時,總會不經意提到,要是我們這個領域或這個難題也可以有陳時中來向社會大眾耐心解答、說明、溝通,不知道該有多好。
 
  確實,無論政府或民間,台灣如果能有更多的「陳時中」願意挺身而出,以專業、愛心和耐心協助化解社會上各項重大爭議,不但會讓台灣進步的速度更快,也將消弭社會上許多不必要的對立與暴戾之氣。
 
  我相信,在陳時中部長帶領的防疫團隊及國人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台灣一定可以克服重重挑戰,安然度過疫情的難關。就像醫福會王必勝執行長在書中所說的,希望睡一覺醒來,世界就可以恢復平靜。
 
  我更期待,在疫情告一段落後,陳部長可以跳脫公衛領域的局限,像他的民間好友闕玲惠醫師在書中的期許,為了讓台灣跟世界不一樣,讓這個世界更好,希望他可以「為自己出征」,為更多人民帶來更多的美好生活與幸福。
 
推薦序
 
傑出防疫指揮官:杏林之光
陳建仁 中華民國前副總統
 
  二○一九年十二月底,防疫團隊獲知中國武漢地區爆發不明原因肺炎的訊息,立即超前部署,展開各項防疫措施,成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衛福部第一位牙醫部長──陳時中部長受命擔任防疫指揮官,率領防疫團隊全力抗疫。在全球慘遭 COVID-19 重創的狀況下,台灣卻有了令全球稱讚與肯定的防疫成就,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之一。如同蔡英文總統在臉書所說的:「這是所有台灣人團結一心的結果。」全民防疫的成功,來自對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高度信任與配合支持!
 
  《溫暖的魄力》是陳部長接受訪談而成的一本好書,從他的家庭教育、學思歷程、從醫初衷、參與牙醫師公會公共事務、投入公職推動衛福政策,到擔任中央防疫指揮官的點點滴滴與寶貴心得,都能一覽無遺,讓讀者更加認識這位全心投入防疫、維護全民健康的傑出指揮官。
 
  在擔任衛福部部長之前,陳部長是一位優秀的牙醫師,他積極推廣潔牙觀念,也加入牙醫師公會的公共事務服務,努力扭轉牙醫業界亂象,確保民眾獲得良好的醫療照護。他在一九九三年擔任台北市牙醫師公會理事長任內,提出三個非常重要的觀念:病人優先(病人權益放在第一位)、品質優先(積極提升醫療品質)、弱勢優先(發展攸關牙醫專業進步的弱勢科別,並擴大照護弱勢病人權益),把「先利他,才會利己」的觀念發揮到淋漓盡致,直到現在依然堅持這個信念。陳部長更在眾議紛擾之下,不厭其煩溝通再溝通,成功推動牙醫總額預算制度。
 
  二○一六年,陳部長入閣擔任衛福部長,積極推動完善的長照網與社會安全網,健保改革更成為陳部長的重要施政項目。過去這兩年,面臨世紀大疫的挑戰,陳部長率領所有防疫、醫療夥伴努力防疫。他在每天下午兩點的防疫記者會上,秉持公開透明的原則,向全民說明疫情發展、疫調進度與政府決策。對於記者的提問都據實回答,絕不迴避。誠懇專業的態度,得到全民的信賴,樂於同心協力做好防疫工作,最前線的醫護人員盡心盡力服務,更有自動自發、熱心奉獻的國家隊成員,全力投入防疫物資生產與合理分配。台灣一次又一次守住防線,在鑽石公主號、寶瓶星號、敦睦艦隊群聚、長照機構、醫院醫護同仁、機場及電子工廠員工染疫等重重危機中,化險為夷。
 
  感謝陳部長和他帶領的防疫團隊、各醫療院所的健康照護工作者、中央與地方政府各部門,以及全國人民的攜手合作,台灣才能成功對抗這場世紀大疫。台灣不封城、不普篩,採取精準策略進行防疫。台灣成功的要素包括「審慎以對、迅速應變、超前部署、透明公開、全民團結」,更充分應用資通訊科技、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分析,順利推動精準防疫、紓困和振興。台灣克服了重重挑戰,在嚴峻疫情下,仍能正常生活、正常上學及正常工作。期望全民繼續努力完成疫苗接種與落實自我防疫保護,安然度過 COVID-19 的威脅。
 
推薦序
 
初心不改,溫暖如昔
蘇貞昌 行政院院長
 
  能夠擔任公職,為人民服務,為國家做事,是我這一輩子最感光榮的事。我這樣想,相信時中部長一定也有著和我一樣的心情與感受。
 
  他人生的路,本來可以走得更輕鬆,當醫生,去美國,拿綠卡,賺更多錢。但青年陳時中,在最後一刻,猶豫了,困惑了,最後選擇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留在台灣,為這塊土地做事。這個決定,注定他往後的生活奔波辛勞,千斤重擔壓在肩頭,但也讓他的一生,從此精采萬分,贏得更多光榮的勳章。
 
  想做事,說來簡單,做起來卻常遇困難。時中雖然在書中娓娓道來這一路投入公共服務的歷程,看似雲淡風輕,不帶煙火,然而世間事,眾口異聲,百態百樣。只是要做事,就要不怕困難,溝通、協調,再溝通、再協調,是公共政策必然的過程。每個人有自己的價值判斷,都要尊重和傾聽。但制度要改革,國家要進步,主事者只能耐著性子,說服各方。有時無法一蹴而成,只要方向正確,腳步不停,終究能夠到達目的地。
 
  從推動牙醫執業環境的改善、牙醫專業形象的建立,到健保制度的改革、長照2.0的布建,再到這次百年大疫的防疫指揮官,沒有一件是容易的事,更沒有一件是一開始就得到眾人無異議支持的。但正因為困難,所以才能看出一個人的真本事、真功夫,也看出他在困難中仍然堅持的理想、堅守的價值,以及一貫不慍不火向前走的韌性力量。
 
  我上次擔任行政院長時,時中是衛生署的副署長;這次,我再任行政院長,他是衛福部長,又遭逢百年大疫,我們有許多的深談互動,也接到不少次深夜時他打來的電話。外界或許只看到他沉著、冷靜、專業的形象,我卻知道其間有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辛苦;他在防疫指揮中心休息室的牆面,貼滿了每一個確診的病例、沙發上他日夜堅守辦公室躺出的頭印,都默默見證了這兩年多來,他扛著壓力走過的足跡與印記。
 
  對從事公職的人而言,從來就不在神壇之上,都只是平凡的人。但受國家栽培,人民給了機會,再多的苦都是歡喜做、甘願受。就像青年陳時中,只是想為這塊土地多做一些事,讓國家更進步,人民更幸福,讓下一代可以在累積的基礎上,有更好的環境,有更多的機會,在世界更有競爭力。讓台灣一代傳一代,一代比一代更好,所以義無反顧的扛起了擔子。
 
  初心不改,溫暖如昔,時間雖然霜白了鬢髮,刻下了皺紋,但也打磨了身心,歷練著個人,相信未來時中一定仍然會抱著青年時許下的心願,為這塊土地做事,繼續一貫堅韌的向前走下去吧。
 
自序
 
本來就沒有在神壇上
陳時中 衛福部部長
 
  我從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參與公共事務了,之後也進入公部門服務。但是,我一直不是活躍於檯面上的人物,直到 COVID-19 疫情爆發以後,擔任防疫指揮官,民眾才開始對我有比較多的認識。
 
  相較於世界各國險峻的狀況,台灣的疫情控制算是做得不錯,在其他國家封城甚至封國,但感染人數與死亡人數仍不斷攀升之際,我們彷彿在另一個平行時空,國人基本上都還能過著正常生活。也因此,絕大多數民眾給了我個人和我們團隊相當正面的肯定。
 
  但就如我不斷強調的,台灣的防疫成績,絕對不是僅靠我們防疫團隊就可以做到的,而是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到民間,大家齊心協力、高度信任與配合,加上我們有強大且願意捨己的醫護人員做為後盾,才能在疫情蔓延時,還能維持這片淨土,這是一個最美好的「合作」成果。
 
  對於國人的支持,我內心當然很感動,但我也一直都很明白,民意並不是恆常不墜的,只要有任何地方出差錯,過去有再高的民調都沒有用。
 
  在這段時間,隨著各種事件的發生,許多媒體也亦步亦趨做了各種民調跟聲量統計。曾有媒體朋友很單刀直入的問我:「有人說您要被『拉下神壇』了,您怎麼看?」
 
  我的回答是:「本來我就沒有在神壇上啊。」
 
  這是我的真心話。不管有再高的民調,那都只是人民一時的感覺,我們在二○二○年一度施政滿意度高達九成,但我知道那是因為當時防疫有成,人民給予的肯定。但是,隨著挑戰增加,之後不可能還可以繼續維持那種極高的支持度。對此,我一直心知肚明,所以我從來都沒有在「神壇」上的感覺,有的只是如履薄冰的心情。
 
  我爸爸以前常訓誡我:「條條大路通羅馬,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人的成就是蓋棺論定的,不要讓一時的成就變成你最後的成就。」
 
  這些教誨對我影響滿深的,所以我也一直提醒自己,無論是權力跟民調,都不等於能力,應該審慎自省,讓自己的能力跟權力是相稱的。能力跟權力其實是兩回事,可是人很容易在權力變大時,就以為自己能力也跟著變大,實際上應該要把這兩件事情分開來看,不斷檢視自己的能力跟權力是否能相匹配。
 
  至於民調,那更如流水,若隨著民調起起伏伏就朝令夕改,對國家絕不是好事。我們認真聽取民意,整合各方意見,如果有做不好的,也要誠實認錯;但絕不是刻意迎合民意來做事。人民把責任託付給我們,我們做決策的準則,還是必須回到「什麼才是長遠來說,對人民最好的決定」這個前提上,然後誠懇跟社會溝通,讓大家了解我們做決策時的考量及可能發生的效應。
 
  我想,我這個時候出書,可能有人會說,是不是想造神?還是為了選台北市長?
  我還是那句話:我從來沒有在神壇上,以前沒有,現在也沒有。
 
  我是很認分也頗隨緣的人,對於未來的所謂「仕途」,我其實沒想太多。被交付的任務該怎麼做,我會仔細規劃,至於職位,我很少去想,事情若沒做好,想這些也是枉然。
 
  我之所以接受出版社的邀約出書,也是期望藉由這個機會,可以把許多衛福部的重要政策,無論是防疫、健保或者是食安,做比較完整的說明。
 
  當然,因為出版規劃的緣故,書中還是會提到我個人之前的一些故事,許多經歷確實也形塑了我的處事風格,我覺得跟大家談談也好。也期盼透過這本書,跟國人「交心」,讓我們一起努力,讓台灣成為更美好安穩的家鄉。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文字風格上來說,我非常在意作者如何平衡「專業性」和「可讀性」。畢竟,一位醫生,他的文字習慣可能偏向精準和邏輯,但在面對廣大社會讀者時,如果過於學術或技術性,很容易讓一般讀者卻步。我期望看到的,是一種溫暖而堅定的筆調,不賣弄學問,而是用清晰、有條理的方式,將複雜的公共衛生觀念,或者他行醫時的感悟,轉化成人人都能理解的故事。這種「翻譯」能力,恰恰是衡量一個知識分子能否有效溝通的試金石。如果書中充滿了太多生硬的術語,那就會變成醫界內部讀物,而非大眾讀物。另一方面,如果太過流於抒情,又會失去其作為「核心價值宣言」的力量。所以,我期待的是那種「帶著溫度,但邏輯清晰」的敘事腔調,像是一位資深的主治醫師,耐心地向家屬解釋病情,既專業又充滿同理心。這種平衡,是極難拿捏的,但也最能體現作者的功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老實講,第一眼看過去就給人一種很穩重、很紮實的感覺。那種顏色搭配,不是那種譁眾取寵的鮮豔,反而是一種帶著時代厚度感的色調,讓我覺得這本書一定不是什麼輕飄飄的、曇花一現的暢銷書。光是從這個「視覺傳達」的角度來看,就能感受到出版社在選材和包裝上的用心。你知道嗎,現在市面上很多書,封面做得花俏,內容卻是空泛無物,但這本不同,它散發出來的是一種「有料」的氣息。而且,「親簽版」這三個字,對我這種長期關注時事的人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強心針。這意味著,作者在這本書裡投入的情感和理念,是經過深思熟慮,並且願意留下個人印記的。我猜測,書裡應該會有很多第一手的心路歷程描寫,而不是單純的政策分析或口水戰紀錄。這種「親筆」的重量,遠遠超過了書本的紙墨成本,它承載的是一種承諾感,一種與讀者建立深度連結的渴望。我對於能看到一個公眾人物,願意卸下光環,回歸到最本質的「初心」去剖白,抱持著極大的期待。這種回顧起點的視角,往往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核心價值觀,是判斷他後續行為邏輯的關鍵密碼。

评分

這本書對我個人而言,或許還帶有一種「時代註解」的意義。我們正處於一個快速變動、充滿不確定性的年代,每個人都在尋找一個可以信賴的錨點。對於許多關心社會走向的人來說,公眾人物的「起源故事」往往提供了一種精神上的指引。如果一個人的信念基礎是穩固的,那麼他在面對風浪時所展現出的「魄力」,才不會顯得虛浮。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到底是什麼樣的經歷,塑造了他在關鍵時刻的判斷力。這不只是看他「做了什麼」,而是看他「為什麼這麼做」的內在驅動力。這份驅動力,對於我們這些身在其中的島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參考座標。它讓我們思考,在我們自己的專業領域裡,有沒有堅守住那份最初的熱忱和專業標準?這種由內而外的力量,才是真正能夠鼓舞人心的,而不是短期的政治口號。所以,我期待這是一本能讓人看完後,重新審視自己職涯和人生選擇的「勵志」之作,只是它的勵志,是建立在深刻的自我反思之上的。

评分

最後,我對這本書的「後續影響力」有著很高的期待。一本好的書,不應該只是讀完就束之高閣,它應該在你心中激起漣漪,讓你願意去查閱更多的背景資料,甚至促使你去採取某些行動,哪怕只是更積極地參與社區事務也好。如果這本書成功地將他「行醫時的專業精神」與「公共服務時的決策風格」做了有效的串聯,那麼它就能成為一個標竿。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種典範,讓年輕一代看到,原來專業的訓練,能夠帶來真正的、不被噪音干擾的洞察力。這本書如果能有效傳達這一點,那麼它的價值就遠遠超過了個人的傳記範疇,它會變成一種社會文化符號,代表著一種對專業精神的堅持與尊重。換句話說,我希望它能引發一場「重拾對專業的敬畏感」的討論,而不是又一場過眼雲煙的個人英雄主義展示。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成功與否,就看它能否在你合上書頁後,依然能在你的腦海中持續發聲。

评分

說真的,現在媒體環境這麼複雜,各種資訊夾雜著立場和情緒,要從中撈出一個「真實的脈絡」簡直是個大工程。我最期待這本書能做到的,就是梳理出一段清晰的、有時間軸的敘事線索。畢竟,從醫界跨足到公共事務,這中間的轉折點、遇到的巨大衝擊,絕對不是三言兩語可以帶過的。我希望能看到那種「選擇的重量」,不是說他做了什麼偉大的決定,而是他必須放棄了什麼,犧牲了什麼,才能走到今天的位置。這就像看一部紀錄片,你不需要知道導演最後剪輯了什麼樣的片段,而是想知道在拍攝過程中,那些被刪掉的、掙扎的、猶豫的時刻。如果這本書能夠坦誠地揭露這些內在的拉扯,那麼它就超越了一本單純的傳記,而成為了一份探討「公共責任與個人理想」如何共存的深刻文本。特別是「從醫初心」,這四個字在我看來,代表著一種最純粹的、以人為本的關懷模式。我好奇的是,當面對數以百萬計的群眾時,這種一對一的醫療倫理,如何被放大、被轉換、甚至是被挑戰。這種視角的轉變,絕對是書中精華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