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時「元素週期表」速成班!

3小時「元素週期表」速成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左卷健男
图书标签:
  • 元素週期表
  • 化學
  • 學習
  • 科普
  • 速成
  • 入門
  • 教育
  • 知識
  • 科學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最擅長趣味科普的老師──左卷健男又一新作~
拋開週期表排序,一起探索日常中近在身邊的化學元素!
 
  無論手機還是我們居住的地球,整個宇宙都是由元素所構成!
  你現在是怎麼看到這個網頁呢?
  可能是透過智慧型手機的發光螢幕,也可能是使用桌電或筆電來閱讀。
 
  再試著回想,你今天午餐吃了什麼?現在穿著什麼衣服?
  早晨出門時的空氣聞起來如何呢?
  所有這些問題的答案,其實都隱藏著一個共通之處,那就是──它們都是由元素所組成!
  可以說,元素構成了你我日常的每一天。
 
  本書正是扮演一個「濾鏡」的角色,帶領各位逡巡於宇宙與地球,摸索光和顏色,返回歷史的事件點,發現構成物質生活的基本單位──元素,原來如此奧妙又變化萬千!
 
  據說,地球上有超過1億種被命名的物質。
  構成這為數龐大物質的元素,目前已知的只有118種;
  然而當中大約僅有90多種,是本來就存在於自然界的天然元素。
  元素如何構成物質?人類祖先如何發現並利用這些物質?現代人又是如何發掘元素使生活更便利?
  書中的開章,會先解說元素週期表與元素的基本知識,奠定基礎。
 
  從第2章到第8章,將劃分成【宇宙與地球】、【人類史】、【事故與意外】、【廚房餐桌】、【光與顏色】、【舒適生活】、【先進科技】七個部分,介紹各種扮演要角的元素。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徜徉在不可思議的元素世界,領略和宇宙萬物的連結吧!
 
本書特色
 
  ◎從廚房餐桌到外太空,跟著科普作家一起探索,發現你我周遭原來由各式各樣的元素組成!
  ◎內容編排打破元素週期表的序列,依7個主題分門別類,更能連結元素與元素、元素與日常生活的關係。
  ◎科技文明的進程、扭轉戰爭的武器、意外事故醞釀殺傷力的元凶,讓我們回顧這些推動人類歷史的元素。
知识的基石,探索物质的奥秘:一本关于化学基础与元素世界的深度指南 序言:开启化学的奇妙旅程 化学,这门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构成了我们理解周围世界的基础。从我们呼吸的空气到我们赖以生存的食物,再到我们日常使用的工具和药物,无一不与化学原理紧密相连。然而,对于许多初学者而言,化学的世界似乎被复杂的术语和抽象的结构所笼罩,难以入门。 本书旨在打破这种认知壁垒,为渴望系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特别是对元素周期表及其背后深刻含义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本详尽、深入且易于理解的导读。我们相信,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视角和扎实的起点,任何人都能领略到化学的魅力和科学的严谨。本书将侧重于构建一个坚实的知识框架,引导读者逐步深入到化学的核心概念中,而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 --- 第一部分:构建理解世界的视角——化学与科学方法论 在正式进入元素周期表的宏大结构之前,我们必须先确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化学并非一门孤立的学科,它是建立在严谨的观察、假设、实验和理论推导之上的系统科学。 第一章:化学的定义与学科边界 本章将清晰界定化学的范畴,探讨它如何与其他自然科学(如物理学、生物学)交叉融合。我们将追溯化学学科自炼金术时代向现代科学演进的历史脉络,重点分析关键转折点,例如道尔顿原子理论的提出,它为理解物质的组成提供了革命性的视角。理解化学的“为什么”和“是什么”,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我们将详细阐述物质的宏观性质(如颜色、密度、反应性)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章:科学探究的基本工具与思维模式 化学研究依赖于精确的测量和逻辑推理。本章将介绍科学探究中的核心要素:变量控制、数据分析、误差处理的重要性。我们将讨论如何从定性描述转向定量分析,引入基本的计量单位和科学记数法,这些都是精确化学计算的语言。更重要的是,本章将探讨科学理论的本质——它们如何形成、如何被检验,以及它们在面对新证据时如何发展和修正。对于初学者而言,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对实验结果的审慎态度至关重要。 --- 第二部分:物质的基石——原子、分子与化学键的本质 理解了科学方法后,我们将深入到化学研究的最小单位——原子。原子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砖块,而它们如何组合和相互作用,决定了物质的全部特性。 第三章:原子的结构与早期模型 本章将详细剖析原子的内部结构: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的发现历程。我们将回顾卢瑟福的散射实验如何推翻了汤姆逊的“葡萄干布丁”模型,并介绍玻尔模型在解释氢原子光谱方面的里程碑意义。重点在于理解质量数、原子序数和同位素的概念,以及这些微观粒子如何决定了元素的身份。我们将强调原子核的稳定性与放射性衰变的基础知识,为后续理解核化学做铺垫。 第四章:电子排布与能级概念的深入解析 现代化学的核心在于电子的分布。本章将详细阐述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如何应用于原子结构——电子云、轨道(s, p, d, f)的概念。我们将系统讲解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和能量最低原理,这些规则是预测电子如何填充原子轨道的决定性力量。理解电子排布不仅仅是记住规则,而是理解元素为什么会展现出特定的化学行为。我们将通过详细的实例,展示如何根据原子序数准确绘制各主族和副族元素的电子排布图。 第五章:化学键的形成与物质的形态 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形成分子、离子化合物或晶体结构。本章将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单键、双键、三键)以及配位键的形成机制。我们将侧重于电负性差异如何预测键的极性,并引入更先进的成键理论,如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来预测分子几何形状。此外,本章还会探讨物理键(如范德华力、氢键)在决定物质宏观性质(如沸点、溶解性)中的关键作用。 --- 第三部分:元素的系统化组织——周期表的深层意义 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家手中最强大、最精炼的工具。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列表,更是对元素性质系统性、预测性规律的集中体现。 第六章:从门捷列夫的直觉到现代周期律的建立 本章追溯元素周期表的历史起源,着重介绍门捷列夫的非凡洞察力——他如何基于原子量和化学性质的周期性,排列元素并成功预测了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如镓、锗)的性质。我们将详细讨论现代周期表是如何基于原子序数(核电荷数)重新构建的,并阐明“周期性”的真正物理基础——外层电子排布的周期性重复。 第七章:周期表中的核心趋势与规律剖析 这是本书的重点之一。我们将逐一系统分析周期表中关键的物理化学性质是如何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变化的。分析对象包括: 1. 原子半径:理解原子半径在周期内和在族内的变化规律,以及电子屏蔽效应和有效核电荷的影响。 2. 电离能:深入探讨第一、第二电离能的意义,解释第一、第二电离能之间为何会出现巨大的跳跃,这直接揭示了主族元素的价电子数。 3. 电子亲和能:分析电子亲和能的符号和大小变化,特别关注惰性气体、碱金属和卤素的特殊情况。 4. 电负性:讲解赖纳斯·鲍林电负性标度的建立,并阐述电负性如何作为预测化学键类型和分子极性的关键指标。 通过对这些趋势的深入理解,读者将不再需要死记硬背单个元素的性质,而是能够基于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断出其绝大多数化学行为。 第八章:主族元素(s区和p区)的共性与差异 本章将聚焦于周期表中信息量最大的s区和p区元素。我们将按族(IA到VIIA)系统地介绍它们的通性、反应活性、常见的氧化态和重要的化合物类型。例如,碱金属的强还原性、碱土金属的燃烧特性、卤素的强氧化性以及惰性气体的化学惰性。同时,我们将对比同一族内上下元素性质的显著差异,例如硼的类金属特性与铝的金属特性,氧与硫的巨大反应性差异。 第九章:过渡金属(d区)与内过渡金属(f区)的特性 过渡金属以其多变的氧化态、形成彩色化合物的能力以及作为催化剂的广泛应用而著称。本章将解释d区电子的参与如何导致这些独特的性质,包括晶体场理论的初步介绍,以解释离子的颜色差异。对于f区元素(镧系和锕系),我们将简要讨论其“内层”电子的参与对化学行为的影响,以及它们的特殊地位。 --- 第四部分:化学的语言——命名法、平衡与计算的桥梁 掌握了元素的基础知识后,我们需要学习如何用化学的语言来描述和量化这些变化。 第十章:化学的通用命名法与化学式的书写规范 本章将提供一套清晰的、国际公认的化学物质命名系统,包括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酸、碱和常见有机官能团的命名规则。掌握正确的命名法是准确沟通化学信息的关键前提。我们将详细讲解如何根据化学式书写结构,以及如何从名称反推分子或化合物的组成。 第十一章: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摩尔概念与化学计量学 摩尔(Mole)是连接微观粒子世界与宏观可测量质量的桥梁。本章将彻底阐明摩尔的定义、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意义,以及如何使用摩尔质量进行物质的换算。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讲解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配平艺术,并利用化学计量学原理,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理论产率、实际产率和产率损失,为后续更复杂的化学计算打下坚实基础。 --- 结语:迈向更广阔的化学领域 通过对元素周期表背后原理的系统性解析,本书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坚不可摧的化学知识框架。我们希望读者能够从对孤立元素的记忆中解放出来,转而掌握一种预测和理解物质行为的强大工具。掌握了这些基础,无论是进入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的深入研究,还是理解环境化学、材料科学中的复杂问题,都将事半功倍。化学的世界广阔无垠,而周期表,正是通往这片知识宝库的永恒钥匙。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左卷健男
 
  東京大學兼任講師,前法政大學生命科學部環境應用化學科教授,現任雜誌《理科探索》總編輯,專長為科普教育。1949年出生,自千葉大學教育學系理科專攻(物理化學研究室)畢業後,取得東京學藝大學教育學研究科理科教育碩士學位(研究領域為物理化學)。曾任中學理科教科書編輯委員。透過書籍和演講推廣科學有趣之處。主要著作有《世界史是化學寫成的》(究竟)、《跟著科學家一起認識建築世界的50個物理定律》(台灣東販)、《趣味物理研究所》(楓葉社)、《有趣到睡不著的地球科學》、《有趣到睡不著的自然科學》(快樂文化)、《圖解看不見的鄰居,微生物》(十力文化)等多本書籍。
 
元素学たん
 
  於YouTube等社群媒體發表化學元素相關的影片及文章,Twitter帳號擁有2萬多的追蹤人數。2013年起加入「元素週期表同好會」,以京都為主要據點推廣化學啟蒙,擔任相關活動的工作人員或投入展演。曾獲選為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IYPT)2019專門部會的一員。
 
譯者簡介
 
蔡婷朱
 
  東海大學日文系畢業。譯作範疇多元,近期譯有《小老百姓的戰場行動守則》、《蘇聯超級軍武 戰略武器篇》、《生活科學大哉問》等書。

图书目录

◎致讀者
◎元素週期表

▍第1章 首先來了解元素的基本!
01萬千元素其實源自「水」?
02原子究竟是什麼?
03如何區別不同的原子?
04元素與化合物大不相同
05週期表的架構和尚未發現的元素
06元素成員超過8成是「金屬」
07惰性氣體的電子組態與化學結合
08主要元素的發現史
09元素也能夠人工製造嗎?

▍第2章 「宇宙與地球」的元素起源之謎
10宇宙最先誕生的元素
11地球表面的構成元素
12地球的核心內部長什麼樣?
13海水的組成與人體很接近?
14空氣由哪些元素組成?
15植物的組成元素有哪些?
16構成人體的元素

▍第3章 「人類的歷史」是由元素所推動
17「火」的應用與碳、硫的相遇
18光芒閃閃動人的金和銀
19煉金術與受毒性所累的汞和鉛
20見證文明發展歷程的銅與錫
21打造出現代富裕社會的鐵

▍第4章 「社會事件」背後隱身的元素
22家庭中的化學武器──氯
23沙林毒氣的原料──磷
24既存於體內,卻又帶毒性──砷
25無砷時代下的天賜之毒──鉈
26公害惡水的真相──汞
27造成全身劇痛的禍首──鎘

▍第5章 「廚房餐桌」美味科學的元素
28「自來水」裡的微量元素
29三大營養素包含哪些元素?
30維生素元素和礦物質元素
31「調味料」裡的美味成分
32茶杯和飯碗的最基本材料
33誕生「精密陶瓷」的關鍵元素
34千變萬化的「玻璃」構成元素
35「塑膠」和「紙」其實是親戚?

▍第6章 為生活帶來「光與顏色」的元素
36「日光燈」使用後兩端變黑之謎
37「LED」與日光燈的照明原理
38令城市夜晚更繽紛的「霓虹燈」
39夜間散發螢光的「夜光漆」
40夏日「煙火秀」的發光機制
41紅寶石和藍寶石其實都一樣?
42章魚和烏賊的血為什麼是藍色?
43「繪畫顏料」裡的元素

▍第7章 「便利生活」擔當要角的元素
44電線的材料是銅,高壓電纜呢?
45「乾電池」如何釋放電?
46可以反覆充電的「鋰離子電池」
47液晶和OLED面板的元素
48藉由元素淨化車輛的排放廢氣

▍第8章 邁向新世代的「先進科技」元素
49如何定義「稀有金屬」?
50從「都市礦山」挖掘龐大的資源
51從戒指到抗癌藥物靶──鉑
52火箭和核子武器都少不了──鈹
53氫氣的有效貯存與運輸──鑭
54超強力磁鐵的配方──釹&鈮
55讓影像播放不留殘影──銦
56衍生出各類鋼鐵的五大元素
57核反應爐的燃料與控制棒元素
58人類自古利用的元素及其未來

◎尾聲
◎參考文獻
◎執筆篇章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777922
  • 叢書系列:圖解雜學系列
  • 規格:平裝 / 230頁 / 12.8 x 18.2 x 1.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致讀者
 
  懂得什麼是元素,我們不僅能了解你我身邊的各種物質,還能深入探究構成宇宙太空的「根本」。
 
  當人類學會思考事物的本質後,心中往往會浮現一個最根本的疑問,那就是──包含外太空的這整個世界,究竟是從何而來?接著從這個疑問向外拓展,開始探究構成世界「根本」的元素。經年累月下,我們逐漸得知元素的真面目,其實就是每個元素所對應的原子。
 
  本書第1章會先從基本學起,內容包含了元素的真面目,也就是原子如何形成,還會探討彙整所有元素的週期表。第2章則會從大霹靂講到宇宙的形成,以及構成地球的元素。宇宙聽起來或許遙不可及,但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是「星星之子」,是由宇宙生成的元素所構成,因此深入思考後,就會發現這些內容與你我息息相關。
 
  不僅如此,你我身邊的各種事物也都是由物質所組成。
 
  無論是我們的身體、身上穿著的衣物、生存所需的食物,還是水與空氣,這些全都屬於物質。生活周遭日常可見的金屬、陶瓷器、玻璃及塑膠用品等,也都是各式各樣的物質。
 
  構成上述所有物質的基本成分就是元素,我們甚至可以很簡單地把元素想成是原子的種類。
 
  光是賦予名字的物質種類就遠超過1億種,可是構成這為數龐大物質的元素,目前已知的僅僅118種。儘管元素週期表整理出所有的元素,但當中只有90多種是存在於自然界的天然元素。
 
  書中內容雖然有點艱澀,但還請各位從第1章元素的基本開始閱讀。簡單來說,這些都是無數科學家長年投入探究物質,最終得到的智慧結晶。
 
  近期我的元素相關著作,是2019年出版的《面白くて眠れなくなる元素》(暫譯:有趣到睡不著的元素,PHP研究所),裡頭依照原子序逐一解說每個元素。
 
  本書則試著改變風格,換個角度探討你我身邊的物質是由什麼元素組成。所以書中並不會依照原子序一個個地解說元素,而是會探索這些物質的元素。
 
  當中不僅分享老祖先在古代是怎麼和元素相遇,也會談到元素在今日是如何讓我們擁有便利且富足的生活。相信這都是大家很陌生,卻也會感到趣味盎然的話題。
 
  為了使本書有別於以往我所撰寫的元素書籍,這次找來了年輕的化學探究者──元素学たん一起合力寫作。我其實從元素学たん在Twitter上的發文學到很多,也幫助我思索怎麼做才能把他對元素的理解認知融入書中,在彼此不斷交換意見下終於完成原稿。回首這一整路的歷程,我非常開心能與元素学たん一起完成這本書。
 
  接著,就讓我們一起徜徉在元素世界吧!
 
2021年4月 左卷健男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我原本對這類主題的書籍抱持著懷疑態度,畢竟「速成」兩個字在學習領域往往等於「膚淺」。然而,實際閱讀後,發現它在時間控制上確實有它的獨到之處。它不是要你從頭學到像化學系畢業生那樣深入,而是精準地鎖定在「最核心、最常被考到、以及最能建立化學世界觀」的知識點上。舉例來說,它花費相當篇幅在講解「週期律」的根本原因,而不是僅僅告訴你「這個金屬活性比較大」。它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帶過量子數的概念,然後立刻拉回實際應用——為什麼同族的元素性質相似?這中間的邏輯推導非常順暢,幾乎沒有那種「因為規定就是這樣」的死背硬套。我尤其欣賞它在每個單元結束後設置的小結,那些總結的句子往往能一句點破整個章節的精華,讓我不用回頭翻閱冗長的前文,就能快速複習重點。這種「高效率提煉」的寫作手法,對於時間零碎的現代人來說,簡直是福音。它並沒有犧牲準確性來換取速度,而是在資訊的篩選上展現了高明的取捨,這才是速成書最難能可貴的地方。

评分

坦白講,市面上關於元素週期表的書籍多如牛毛,但大部分都停留在「介紹每個元素長什麼樣子」的層面,最終還是淪為一本圖鑑。然而,這本的層次感非常豐富。它不只是教你「是什麼」,更重要的是它努力在解釋「為什麼」。例如,當它講到過渡金屬的電子組態異常時,它並沒有含糊帶過,而是用非常簡潔的語言點出了「穩定性優先」的核心原則。這種對深層結構的探討,讓我覺得這本書的作者對這個主題的掌握度非常紮實。它提供的知識架構,是那種可以讓你舉一反三的基礎骨架,而不是一堆孤立的知識點。對於想要應付升學考試,或者只是想在未來閱讀更進階化學文獻時能有底氣的人來說,這本書奠定的基礎非常穩固。它提供的不是速效藥,而是一副可以讓你未來自行搭建知識大廈的鋼筋水泥。

评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我覺得很像一位很有耐心的家教老師,語氣非常「接地氣」,完全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很多台灣的科普書喜歡用翻譯腔,讀起來總覺得少了點溫度,但這本的用詞非常口語化,甚至帶有一點幽默感。像是描述惰性氣體時,用了「化學世界裡的隱士」,讓我忍不住笑了出來,這種「擬人化」的敘事方式,讓冰冷的元素有了個性。不過,最讓我驚喜的是,它在闡述一些重要的化學反應趨勢時,沒有直接跳到複雜的方程式,而是先用生活中的例子來打個比方。例如,解釋氧化還原的概念時,它居然扯到了「借用和歸還電子」的社會互動模型,這個比喻簡直太妙了!它讓我意識到,化學其實就是物質間的一種「互動關係」,一旦用對了比喻,那些原本拗口的規則就自然而然地被吸收了。這種打破知識壁壘的溝通能力,是這本書成功跨越門檻的關鍵。

评分

我這次買書,主要目的其實是想釐清一些從小就積累下來的化學觀念盲點,特別是那些關於「對角線關係」和「電子轉移傾向」的模糊認知。這本書在處理這些歷史遺留問題上,展現了極高的清晰度。它在專門的章節裡,把週期表橫向和縱向的規律變化做了最徹底的對比分析,而且用的是非常系統化的表格和流程圖。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於「電負度」的解釋,不僅僅是給了一個數值範圍,而是深入探討了造成這種差異的根本原因——原子核對外層電子的「拉力」差異,並將這個概念與元素在化合物中扮演的角色直接掛鉤。這讓「電負度」這個詞不再是單純的數字,而有了實際的化學意義。總體而言,這本書的優勢在於它的「結構化解構」,它把一個龐大且複雜的體系,拆解成了幾個核心的、相互關聯的模組,讓讀者能夠有條理地重建對週期表的整體認知,而不是被細節淹沒。

评分

這本書拿到手的時候,我第一個念頭是:「哇,封面設計真的蠻吸睛的!」那個藍綠色的主色調,配上設計感十足的元素排列,讓人一看就知道這跟化學有關,而且感覺蠻現代的。翻開內頁,排版真的下了一番功夫,不是那種傳統教科書死板板的文字堆砌,而是用了很多圖表和比較直觀的示意圖來呈現複雜的化學概念。我個人覺得,對於像我這種以前理化課只求「有過就好」的社會組學生來說,這種視覺化的引導非常重要。它不像大學的參考書那樣讓人望而生畏,反而比較像是一本精心製作的科普讀物,重點是它並沒有過度簡化,該有的深度還是有保留,只是用更友善的方式包裝起來了。比如說,它在介紹各族群的特性時,用了類似「家族樹」的概念,一下子就把我搞混的鹼金屬、鹼土金屬、鹵素這些之間的關係釐清了。老實說,很多時候我們學東西,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資訊量,而是更好的「連結點」,這本書在建立這些連結上做得相當出色,讓原本抽象的原子序、電子組態這些東西,變得可以想像、可以觸摸一點了。光是從視覺和結構上來說,這本就值得推薦給所有對化學有興趣,但又怕被厚重課本嚇跑的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