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很有意思,那種簡潔俐落的風格,加上一點點現代建築的線條感,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那種老掉牙的教育理論書。我對「以人為主體」這幾個字特別有感觸,因為現在很多校園規劃都還是停留在「功能導向」,比如說教室要多大、走廊要多寬,但很少人真正去思考,學生在這些空間裡是怎麼「生活」的。我記得我大學的時候,圖書館的座位排得密密麻麻,但很少有可以讓人窩著、安靜地沉思的角落,感覺就是硬生生地塞滿了桌椅。這本書如果能真正切中當代校園空間如何回應師生真實需求的核心,那絕對是值得一讀的。我期待它能提出一些跳脫傳統思維的具體案例,像是如何利用綠化空間創造學習的延伸,或者如何設計出真正具有「社區感」的公共區域,而不只是單純的過渡空間。光是從書名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希望內文能帶給我更多啟發,讓我對未來校園的想像不再侷限於制式的紅磚瓦房。
评分坦白說,在台灣,許多校園規劃決策往往是由上而下推動的,校園使用者——也就是師生——的意見往往只是形式上的參與。因此,這本以「人為主體」為出發點的指南,顯然是對現行體制的一種溫和但堅定的挑戰。我希望看到作者如何論述「參與式設計」的必要性,而不僅僅是理論上的倡導。例如,學校在規劃新的活動中心時,如何讓學生從最初的「使用者訪談」階段就深度介入?設計的成果又該如何接受使用者的長期回饋與修正?這種強調動態調整和持續優化的觀點,比提供一套靜態的「標準範本」來得更有價值。如果書中能引用一些國內外成功案例,展示如何打破權力結構,讓空間的決策權真正回歸到使用者身上,那麼這本書的實踐意義就非常巨大了,它將不再只是紙上談兵的教育哲學。
评分身為一個長期關注校園環境議題的人,我常常覺得,我們的校園設計,好像總是在「管理」學生,而不是「賦能」學生。那種高聳的圍牆、嚴格的出入管制,雖然是基於安全考量,但無形中也限制了學生與外部世界的連結。這本書如果能觸及到「開放性」和「連結性」的議題,我會給予高度肯定。我總覺得,優秀的校園空間應該像一個「孵化器」,它應該鼓勵好奇心、支持冒險精神。我還記得以前學校有個廢棄的舊工廠空間,如果當時有人能跳出來,將它改造成一個創客中心或是藝術展演場地,那對我們的學習體驗絕對是顛覆性的。我猜測,作者或許會從行為學的角度切入,分析不同空間配置對學生專注力、社交互動的潛在影響。這種結合心理學與空間規劃的深度探討,才是我真正想看到的。
评分說實話,現在的教育環境變化得太快了,過去那種一板一眼的校園規劃根本跟不上時代的脈動。我最擔心的就是,很多學校為了趕流行,引進了一些看似新潮的設計,結果用起來卻是四不像,徒增師生使用的麻煩。這本書的「當代校園空間思考」這個副標題,聽起來就很有前瞻性,這讓我很好奇作者如何定義「當代」。對我來說,當代不只是科技的導入,更是對於彈性、多功能性以及心理舒適度的重視。舉例來說,現在的專題製作越來越多,需要大量的協作空間,但很多學校的教室還是一成不變的「單向教學」配置,根本沒辦法靈活調整。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探討,如何設計出能夠「自我調整」的空間,讓課堂活動的邊界可以模糊化,讓學習自然地發生在任何角落,而不必被四面牆框住。如果能對現有空間的「再設計」提出有效策略,那就太棒了,畢竟大規模改建對學校來說負擔太重了。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雖然聽起來很學術,但「以人為主體」這個核心概念,其實跟我們生活中的許多微小感受息息相關。比如說,走在校園裡,光線是否充足?座椅的高度是否適合不同身高的學生?廁所的清潔與隱私性如何?這些看似枝微末節的細節,卻是決定一個人對環境好感度的關鍵。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細膩地描繪這些「感官體驗」在校園設計中的重要性。很多時候,學校花了上億元蓋了氣派的大樓,但學生卻寧願坐在樹下上網課,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美學」和「舒適度」遠比「宏偉感」重要。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評估校園空間「宜居性」的標準,或者分享一些將硬體設施轉化為「有溫度的場域」的實用建議,那它對基層的行政人員和空間規劃師來說,將是無價之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