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校園指南:以人為主體的當代校園空間思考

成功校園指南:以人為主體的當代校園空間思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許家茵
图书标签:
  • 校園空間
  • 教育設計
  • 人本關懷
  • 校園規劃
  • 空間心理學
  • 學習環境
  • 校園文化
  • 當代校園
  • 空間思考
  • 教育空間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大學校園可以被看作是一座小型的城市,校園的空間治理當如城市般有整體的規劃眼光和執行策略。成立於2018年的國立成功大學「設計中心」,由一群空間專業者所組成,肩負著規劃者與協調者的任務,透過他們所擅長的設計思考工作方式,在一棟校園建築被蓋出來之前,從整體校園空間的規劃出發,為校內使用單位與校外建築專業團隊建構溝通整合的「平台」,串接、轉譯不同專業領域的思維,讓各方的需求都能獲得最大的滿足。
 
  「設計中心」的成員同時也是校內空間設計課程的教學者,除了在課堂上傳授美感,他們更希望學生能在校園的日常生活中培養出自身的美學品味,並能以包容態度欣賞多元價值,讓更具實驗性的想像得以實踐於校園空間之中。
 
  本書收錄成大「設計中心」自2018至2022年所執行的大小作品,共計28件,以實際的案例和豐富的圖面,說明在不同尺度、不同型態的作品中,如何延續一貫的空間態度和價值觀,為成大這所具有90周年悠久歷史的大學校園,形塑出屬於21世紀的嶄新風貌。並邀請實際參與成大校園空間設計案的建築師與設計師接受訪談,分享他們透過「設計中心」協調整合校內使用單位的需求和意見,使設計案得以更加順利推動的經驗,以及對校園與都市空間、大學美學教育的看法。
 
好評推薦
  
  「一所頂尖大學關切的議題必須是涵蓋各種尺度與族群的。謝謝設計中心的同仁們,整理出這幾年在校園規劃上的努力,集結成書。闡述了空間作為校園的環境改革教育的願景;嘗試了讓設計作為溝通整合與實踐的串接平臺;也梳理了尺度各異並鏈結多元使用族群的空間實驗。我們克盡大學校園空間的本分,讓在這裡熙攘生活的師生們,都能找到適切的角落彼此相互學習。」──國立成功大學 蘇慧貞校長
 
  「閱讀《成功校園指南》一書,首先可以感受到與一般的校園空間設計書籍不同,本書嘗試從微觀到巨觀探討大學校園空間的本質,書中用了桌面、床鋪、黑板、招牌、榕樹的分類,表達以人為主體的當代校園空間思考,不僅是成大校園過去幾年來的設計紀實,也展現當代校園創意空間發展的思考脈絡。」──國立成功大學 鄭泰昇教授
  
  「從事建築教育多年,我曾參與過許多從籌備到成立,且對建築教育體制的完善具正面影響力的事情。成大設計中心的成立及運作,肯定是一個可供建築教育體制分享及參考的最佳案例。大學校園其實是一座小型的城市,城市的環境治理一如大學的校園環境治理。藉本書之出版,完整記錄成大近期完成或進行中的校園環境治理成效,說明了校園環境治理之於當下及未來在『大學治理』的重要性。」──國立成功大學 吳光庭退休教授
 
  「《成功校園指南》中描繪許多校園物件及組合,體現出『任意空間皆可any-space-whatever』的新形態成大校園本質,彷彿在校園的任一角落隨機取樣,都能開展成支持校園前瞻生活與學習場域的日常。校園設計不再必然要從軸線、核心、層級的塑造開始,空間的『任意物件』對照校園生活的各種『約定成俗』,反而能提出更具挑戰性的新觀點。」──國立成功大學 薛丞倫副教授兼副總務長
另闢蹊徑:探索現代城市空間的流動與建構 一、 引言:當代城市作為有機體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二十一世紀都市空間的複雜性與多維度性,跳脫傳統城市規劃中將空間視為靜態、被動容器的刻板印象。我們將城市視為一個由無數活動、記憶、權力關係和非正式實踐所編織而成的「有機體」(Organism),它在不斷的流動、碰撞與重塑中展現出其內在的生命力。這不僅是關於建築物與基礎設施的描述,更是對「空間如何被使用、被感知、被記憶」的哲學性探討。我們關注的焦點在於,在高度數位化、全球化的浪潮下,具體的、物質的城市空間如何維繫其在地性(Locality),以及居住者如何在這些不斷變動的場域中確立自我定位。 二、 城市的異質性與碎片化經驗 當代城市不再是一個統一、同質化的整體,而是由無數異質性(Heterogeneity)的區塊、社會群體和時間層次所構成的拼貼畫。本書將透過一系列田野調查的案例,探討城市中「縫隙空間」(Interstitial Spaces)的重要性。這些空間,例如廢棄的工業區、非正式的市場、城市邊緣的過渡地帶,往往是權力結構的縫隙,允許非主流文化和抵抗行為的發生。我們將分析空間的「碎片化」如何反映社會結構的階級差異和文化衝突。例如,高科技園區的極度效率化與周邊低收入社區的生存策略之間的張力,如何共同構建出當代都市的真實面貌。重點將放在對「感知空間」(Perceived Space)的研究上,探討居民如何透過日常的步行、駐留、觀察,將冰冷的結構轉化為具有情感重量和意義的場域。 三、 流動性、臨時性與「暫時性的永恆」 資訊時代加速了空間的流動性(Mobility)。人們的通勤模式、消費習慣以及對居住地的選擇都展現出高度的不穩定性。本書特別關注「臨時性」(Temporality)在城市建構中的核心角色。我們探討移動性理論(Theories of Mobility),分析交通網絡、數位通訊如何重塑人們對距離和時間的認知。城市中的許多空間,如快閃店、流動餐車、共享工作空間,皆體現了一種追求極致效率與隨時可變動的邏輯。然而,這種看似不斷變化的流動性背後,隱藏著一種對「穩定結構」的渴望與焦慮。我們將深入分析,這種「暫時性的永恆」——即持續不斷的更新與重塑——如何成為當代城市發展的常態,並探討這種常態化對居民心理和社會關係的深遠影響。 四、 權力、治理與空間的政治學 空間從來都不是中立的。它始終是權力運作的載體和場域。本書將引入批判地理學(Critical Geography)和空間社會學的視角,審視城市治理如何透過空間規劃、基礎設施部署和監控技術來實施其意識形態和控制意圖。我們將探討「規劃的暴力」(The Violence of Planning)——即在追求所謂的「現代化」或「安全」名義下,對既有社群和生活方式的強制性清除與重組。從公共廣場的管制性設計,到智慧城市的數據採集,我們將揭示在追求效率和秩序的背後,隱藏著對差異性和非規範性生活的排斥。同時,我們也將考察底層民眾如何運用「空間的策略」(Spatial Tactics)——例如佔領、非正式聚集、利用被忽視的邊界——來挑戰和挪用被定義的公共空間,展現空間政治的韌性。 五、 數位化介面與物質空間的交融 隨著擴增實境(AR)、地理定位服務(GPS)和物聯網(IoT)技術的普及,物質空間與數位介面的邊界正日益模糊。本書探討這種「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如何改變人們對周遭環境的理解和互動方式。數位資訊層(Digital Overlay)如何增強或扭曲了我們對真實場所的體驗?例如,導航系統如何影響步行路徑的選擇,社交媒體上的「打卡」熱點如何創造出人造的、高密度的空間體驗。我們將深入分析,當空間體驗越來越依賴於螢幕上的渲染和數據的篩選時,身體在場(Embodiment)的意義是否被削弱,以及這種數位中介如何進一步加劇了空間的區隔化——那些無法或不願接入數位網絡的群體,將如何被排除在新的城市敘事之外。 六、 記憶、情感與物質性的挽留 儘管城市不斷地被拆除和重建,但空間依然承載著深厚的人類情感和集體記憶。本書將回歸到物質性(Materiality)本身,探討建築材料、舊街道的紋理、被遺忘的紀念碑等如何成為「物化的記憶」(Embodied Memory)。面對快速的城市更新,我們如何保存和詮釋那些非官方的、私人的歷史?我們將討論「懷舊空間」(Nostalgic Spaces)的再生如何成為一種消費形式,以及真正的歷史保存與此有何區別。最後,本書倡導一種更具關懷性的空間實踐,鼓勵我們重新學習以身體和感官去「閱讀」城市,認識到空間的價值不僅在於其經濟潛力或規劃效率,更在於其作為人類生活經驗的載體所蘊含的無可替代的深度和厚度。 結語:走向一種共存的都市未來 本書總結道,理解當代城市,必須擁抱其矛盾性、流動性和持續的政治張力。未來的城市發展不應僅追求單一的效率模型,而應致力於創造一個能夠容納異質性、尊重不同生命節奏、並賦予居住者真實能動性的共存場域。這需要我們持續對空間的邊界、權力結構和感官體驗進行批判性的反思和實踐性的探索。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許家茵 
 
   丹麥皇家建築與藝術學院碩士、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學士。國立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設計中心專案教師、國立成功大學永續校園規劃及運用委員會工作小組委員 (2020-迄今)、甘草波霸設計工作室 Lakuboba Studio (2020-迄今)。
 
王逸璇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碩士、美國密西根大學建築學系學士。國立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設計中心專案教師、國立成功大學永續校園規劃及運用委員會工作小組委員 (2020-迄今)、YS SPACEDESIGN 營運總監 (2019-迄今)。
 
龔柏閔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碩士、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學士。國立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設計中心專案教師、國立成功大學永續校園規劃及運用委員會工作小組委員 (2019-迄今)。
 
張庭嘉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碩士、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學士。國立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設計中心專案教師、國立成功大學永續校園規劃及運用委員會工作小組委員 (2021-迄今)、Studio Ting-jia Zhang (2017-迄今)。
 
楊雅鈞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學士。國立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設計中心專案設計師 (2021-2022)。
 
游 婕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碩士。國立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設計中心專案設計師 (2021-2022)。
 
翁新淯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學士。國立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設計中心專案設計師。
 
陳詠載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碩士。中國清華大學建筑学院硕士。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學士。國立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設計中心專案設計師 (2021-2022)。

图书目录

【本書指南】
推薦序 克盡大學校園空間的本分/國立成功大學校長 蘇慧貞
推薦序 形塑21世紀大學校園空間樣貌/國立成功大學教授 鄭泰昇
推薦序 為未來的大學校園空間治理而努力/國立成功大學退休教授 吳光庭
推薦序 空間規劃的指引與陪伴/國立成功大學副教授兼副總務長 薛丞倫
自 序 從2018年開始經歷的四個寒暑
組織架構與工作流程
歷年作品分布位置

【前言】
空間 作為校園的環境改革教育
設計 是溝通整合與實踐的串接平台
尺度 各異的物件作為鏈結多元使用族群的空間實驗

【桌面】
A1 大雲平整體空間優化
A2 玉山訪問學者辦公室
A3 設計中心辦公室改造
A4 雲平會議空間升級
A5 考古研究所中庭增建

【床鋪】
B1 東寧校區學生宿舍規劃
B2 光復宿舍生活紐帶學苑
B3 大學宿舍2050
B4 勝利新宿舍運動
B5 宿舍生活近未來線上工作坊
B6 友善廁所

【黑板】
C1 成功創新中心旺宏館
C2 成功創新中心未來館
C3 建築系核心空間改造計畫
C4 產學創新大樓
C5 地科系博物館
C6 台語文化放送塾
C7 東寧教職員舊宿舍再利用

【招牌】
D1 大新園藝文沙龍
D2 勝利藝文廣場
D3 資訊工程系紀念涼亭
D4 黃崑巖教授故居
D5 全校指標系統
D6 建築系指標系統規劃試做
D7 全校美學提升計畫

【榕樹】
E1 安南永續生態教育園區
E2 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
E3 成大之森總圖前景觀再規劃

【訪談】
張清華 建築師
俞思安 丁權偉 設計師
許晃銘 建築師
陳玉霖 劉哲綱 建築師
蔡元良 建築師

【附錄】
選錄作品面積索引
歷年空間規劃作品一覽
歷年專案設計作品一覽
作品專案分析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635701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7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從2018年開始經歷的四個寒暑
 
  國立成功大學設計中心自2018年成立的這四年間,陸陸續續推動的校園建設,共計已達100多件,其中我們參與過的案子包含小尺度的活動邀請函、海報設計,中尺度的活動空間美化與場布,大尺度的校園建築興建與整修,甚至觸及全校空間的分區規劃以及超大建築群,跟周遭都市發展息息相關的案件。四年間我們在每處案子中,帶入我們對於理想的校園、教育價值觀,試圖讓成功大學成為多元學習與創新的場所,以期校園作為知識、能量、新創的媒合場域。
 
  本書作為四年的階段工作成果呈現,因篇幅的緣故僅收納其中較能代表我們信念的28個案件,而其餘的遺珠則是以列表的方式呈現於附錄的案件索引,四年間能有如此的成果也要歸功於這些年致力於校園規劃的專案講師與助理,不論是設計與現場協助場布都不遺餘力。以及其他不吝提供各方面協助的校級主管、教授、校長、職員,於思想上、行政上予以最大的支持,也唯有諸位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形塑我們心中的理想校園與生活教育空間。
 
  隨著設計中心在學校體系的定位趨於明朗,越來越多案子在設計之前會委託設計中心提供建議與協助。設計中心的案件量也越來越多元,因此於2020年時,嘗試以數位化專案管理系統管理案件,如Airtable與Microsoft Planner。在數位化專案管理系統的輔助,即使面對疫情遠距上班,工作仍能順利銜接,快速同步與分析各項工作情況,也能進一步可視化歷年經手專案之情形研究,作為設計中心管理校園規劃工作的重要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很有意思,那種簡潔俐落的風格,加上一點點現代建築的線條感,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那種老掉牙的教育理論書。我對「以人為主體」這幾個字特別有感觸,因為現在很多校園規劃都還是停留在「功能導向」,比如說教室要多大、走廊要多寬,但很少人真正去思考,學生在這些空間裡是怎麼「生活」的。我記得我大學的時候,圖書館的座位排得密密麻麻,但很少有可以讓人窩著、安靜地沉思的角落,感覺就是硬生生地塞滿了桌椅。這本書如果能真正切中當代校園空間如何回應師生真實需求的核心,那絕對是值得一讀的。我期待它能提出一些跳脫傳統思維的具體案例,像是如何利用綠化空間創造學習的延伸,或者如何設計出真正具有「社區感」的公共區域,而不只是單純的過渡空間。光是從書名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希望內文能帶給我更多啟發,讓我對未來校園的想像不再侷限於制式的紅磚瓦房。

评分

坦白說,在台灣,許多校園規劃決策往往是由上而下推動的,校園使用者——也就是師生——的意見往往只是形式上的參與。因此,這本以「人為主體」為出發點的指南,顯然是對現行體制的一種溫和但堅定的挑戰。我希望看到作者如何論述「參與式設計」的必要性,而不僅僅是理論上的倡導。例如,學校在規劃新的活動中心時,如何讓學生從最初的「使用者訪談」階段就深度介入?設計的成果又該如何接受使用者的長期回饋與修正?這種強調動態調整和持續優化的觀點,比提供一套靜態的「標準範本」來得更有價值。如果書中能引用一些國內外成功案例,展示如何打破權力結構,讓空間的決策權真正回歸到使用者身上,那麼這本書的實踐意義就非常巨大了,它將不再只是紙上談兵的教育哲學。

评分

身為一個長期關注校園環境議題的人,我常常覺得,我們的校園設計,好像總是在「管理」學生,而不是「賦能」學生。那種高聳的圍牆、嚴格的出入管制,雖然是基於安全考量,但無形中也限制了學生與外部世界的連結。這本書如果能觸及到「開放性」和「連結性」的議題,我會給予高度肯定。我總覺得,優秀的校園空間應該像一個「孵化器」,它應該鼓勵好奇心、支持冒險精神。我還記得以前學校有個廢棄的舊工廠空間,如果當時有人能跳出來,將它改造成一個創客中心或是藝術展演場地,那對我們的學習體驗絕對是顛覆性的。我猜測,作者或許會從行為學的角度切入,分析不同空間配置對學生專注力、社交互動的潛在影響。這種結合心理學與空間規劃的深度探討,才是我真正想看到的。

评分

說實話,現在的教育環境變化得太快了,過去那種一板一眼的校園規劃根本跟不上時代的脈動。我最擔心的就是,很多學校為了趕流行,引進了一些看似新潮的設計,結果用起來卻是四不像,徒增師生使用的麻煩。這本書的「當代校園空間思考」這個副標題,聽起來就很有前瞻性,這讓我很好奇作者如何定義「當代」。對我來說,當代不只是科技的導入,更是對於彈性、多功能性以及心理舒適度的重視。舉例來說,現在的專題製作越來越多,需要大量的協作空間,但很多學校的教室還是一成不變的「單向教學」配置,根本沒辦法靈活調整。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探討,如何設計出能夠「自我調整」的空間,讓課堂活動的邊界可以模糊化,讓學習自然地發生在任何角落,而不必被四面牆框住。如果能對現有空間的「再設計」提出有效策略,那就太棒了,畢竟大規模改建對學校來說負擔太重了。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雖然聽起來很學術,但「以人為主體」這個核心概念,其實跟我們生活中的許多微小感受息息相關。比如說,走在校園裡,光線是否充足?座椅的高度是否適合不同身高的學生?廁所的清潔與隱私性如何?這些看似枝微末節的細節,卻是決定一個人對環境好感度的關鍵。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細膩地描繪這些「感官體驗」在校園設計中的重要性。很多時候,學校花了上億元蓋了氣派的大樓,但學生卻寧願坐在樹下上網課,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美學」和「舒適度」遠比「宏偉感」重要。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評估校園空間「宜居性」的標準,或者分享一些將硬體設施轉化為「有溫度的場域」的實用建議,那它對基層的行政人員和空間規劃師來說,將是無價之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