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事件處理法(二版)

少年事件處理法(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慈幸
图书标签:
  • 少年法
  • 少年刑事
  • 犯罪
  • 法律
  • 司法
  • 青少年
  • 二版
  • 法学
  • 刑法
  • 案例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屬於刑事法學領域,以少年事件處理法為主,少年其他相關法律為輔,建構出一套結合學理與實務之教材。
 
  本書主要分為兩部分,其一在於對少年事件處理法的學理有基礎認知,其二是介紹目前少年事件實務處理流程,透過學理與實務的結合,除可供大學學生作為教材,對於將來有志從事司法人員更是不可或缺的書籍。
 
  與一般傳統教科書很大的不同是,本教材主要以因應公職考試之少年調查保護官考試、監獄官編制,目前可報考少年調查保護官、監獄官考試之科系有多數,例如犯罪防治、法律、財經法律、社會工作、心理學系等數科系,廣泛使用之可行性高。由於目前之少年事件處理教材中多為傳統法學用書方式呈現,本教材尚輔助當前實務工作資料編制,為國內首創此種學術與實務結合之教材創新。
法律的边界与成长的阵痛:当代未成年人法律实务新探 本书导言:法治社会的少年脉动 在现代社会治理的宏大叙事中,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与法律规制始终占据着核心且敏感的位置。他们是社会的未来,但同时,他们也是法律面前最需要被审慎对待的群体。如何平衡惩戒与教化、保护与约束、个体自由与社会安全,是每一个法治国家必须直面的时代考题。 本书并非对既有法律条文的简单梳理,而是立足于中国社会快速转型背景下,未成年人司法实践中涌现出的新问题、新挑战与新趋势的深度剖析。我们聚焦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在实际操作层面遇到的困境与创新,旨在为法律工作者、教育界人士、社会工作者乃至关心青少年成长的每一位公民,提供一套更为细腻、更具操作性的认知框架与实务指南。 第一部:未成年人法律主体地位的重塑与边界界定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在新的法律框架下,未成年人法律主体地位的演变。我们不再将未成年人简单视为“无行为能力人”或“需要被完全保护的对象”,而是认识到其在特定年龄段具备的判断能力和自主意愿。 民事责任的动态评估: 重点分析了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特别是12至18岁群体)在侵权行为中,其责任承担能力如何根据其认知水平和主观过错进行区分。书中详尽梳理了近年来关于“高空抛物”、“网络欺凌”等新型侵权案件中,对未成年人“过错”的司法认定标准变化。 医疗与教育自主权探析: 针对未成年人在医疗决策、学术选择、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自主权问题,本书结合多起典型案例,探讨了父母、监护人与未成年人自身意愿之间的冲突点,以及法院在介入裁定时所应遵循的“最佳利益”原则的量化标准。 网络人格权保护的紧迫性: 随着数字原生代的成长,未成年人的名誉权、隐私权在虚拟空间面临空前威胁。本书系统梳理了针对网络暴力、深度伪造(Deepfake)等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法律救济路径,并探讨了平台责任的界限与追究机制。 第二部:预防与干预: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化治理 本卷将视角投向了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与矫正机制,强调“预防为主,教育挽救为本”的根本方针。 早期干预体系的构建与效能评估: 本部分详细考察了社区矫正、心理疏导、家庭支持系统在犯罪萌芽阶段的作用。我们分析了国际上先进的“全景式社区支持网络”模型,并结合国内试点地区的实践经验,提出了针对高风险家庭的、结构化的社会干预方案。 涉罪未成年人司法分流机制的优化: 深入剖析了“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在不同罪行层级中的具体应用。重点讨论了“附条件不予起诉”制度的适用标准、程序保障及其对被告人再社会化的长期影响。我们强调,司法分流的最终目标是最大程度降低再犯率,而非简单地实现结案。 特殊案件的审判策略: 针对涉及性侵、暴力犯罪的涉罪未成年人案件,本书提出了“去标签化”的审判理念。探讨了如何通过庭审程序的非对抗性设计,保护被害人(同时可能是未成年人)和被告人双方的尊严,同时确保量刑的精准性与教育的针对性。 第三部:家庭、学校与国家的协同责任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多方主体的合力。本书强调,单一的法律惩戒或单一的家庭教育都无法解决复杂的少年问题,必须建立起清晰的责任分担与协作机制。 家庭监护失职的法律认定与强制干预: 本章细致解读了《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关于监护人责任的规定。重点分析了在哪些情况下,法院可以依法撤销或中止监护权,以及剥夺监护权后的替代性监护方案设计。书中提供了详尽的证据收集指南,以支持撤权诉讼的审理。 学校安全教育与风险防范的主体责任: 结合近年来校园暴力和学生意外伤害事件,本书厘清了学校在安全教育、环境创设、应急处理中的法定义务。探讨了如何科学界定学校“已尽注意义务”的范围,以及在发生伤害事件后,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责任划分标准。 国家保障体系的法制化建设: 关注国家在未成年人法律援助、特殊教育、临时庇护等方面的投入与机制建设。探讨了政府部门跨部门协作的法律基础,以及如何通过立法保障弱势未成年人群体(如流动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基本权益不被遗漏。 结语:面向未来的法治构建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推动全社会对未成年人法律事务的理解,从传统的“管理”思维转向“赋权”与“保护”并重的现代治理理念。法律不应是冰冷的枷锁,而应是引导少年健康成长的坚实轨道。通过对司法实践前沿的深入研究和对法条精神的细致阐释,我们期望本书能为每一个致力于未成年人保护与成长的法律实践者,提供一座坚实的知识桥梁。 --- 本书特色: 案例驱动: 纳入近五年最高人民法院、地方高院审理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典型案例,解析判决逻辑。 实务导向: 针对律师、法官、检察官在办理未成年人案件时常遇到的程序性、证据性难题,提供详细的应对策略。 跨学科视野: 结合了犯罪学、青少年心理学和社会工作学的理论成果,使法律分析更具深度和人文关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慈幸
 
  現 職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亞洲犯罪學學會(ACS)監事長
  法務部矯正政策諮詢會委員
  教育部少年矯正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
  內政部犯罪研究中心委員
  台灣青少年犯罪防治學會理事長
  嘉義縣愛家反暴力協會理事長
 
  學 歷
  日本中央大學法律學博士  

图书目录

再版序


第一章 少年事件處理法之立法目的及原則
第一節 少年事件處理法之立法目的/3
第二節 少年事件處理法之原則/11

第二章 少年(兒童)保護事件
第一節 少年(兒童)保護事件適用對象、範圍及事件來源/21
第二節 強制處分(同行、協尋、收容、責付等)/34
第三節 調查階段之規定/47
第四節 審理階段之規定/81
第五節 抗告與重新審理/91
第六節 法定代理人之處罰與親職教育/95

第三章 少年刑事案件
第一節 少年刑事案件特別程序/114
第二節 少年刑事案件準用刑事訴訟之規定/129

第四章 保護處分種類及執行
第一節 訓誡及假日生活輔導/141
第二節 保護管束/152
第三節 安置輔導/169
第四節 感化教育/183
第五節 禁戒、治療/200
第六節 因應本法修法後之「少年及兒童保護事件執行辦法」之變革/210

附 錄
一、少年事件處理法/217
二、少年事件處理法施行細則/240
三、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244
四、少年法院與相關機關處理少年事件聯繫辦法/283
五、少年偏差行為預防及輔導辦法/303
六、少年保護事件審理細則/308
七、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64號解釋/321
八、保安處分執行法/323
九、少年及家事法院組織法/340
十、少年觀護所設置及實施通則/350
十一、少年矯正學校設置及教育實施通則/357
十二、少年矯正學校學生累進處遇分數核給辦法/375
十三、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805號解釋/381
十四、少年輔導委員會設置及輔導實施辦法草案總說明/385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5117900
  • 叢書系列:刑事程序法
  • 規格:平裝 / 416頁 / 17 x 23 x 1.9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再版序
 
  2019年少年事件處理法新修正以來,逐年都有許多制度的變革與部分實施細則修正,此也使得本書必須再版。
 
  從第一版序文裡面,我寫下了撰寫本書的心路歷程,也寫下了這幾年家母、家妹陸續過世,我的心境變化。本書再版修正時,剛好有博士生來訪詢問了我的博士生研究,跟學生走在校園繽紛的落花時節,心中有些感觸,於是決定在再版序當中留下這段與家妹的記憶。
 
  2016年間,家妹癌末發出病危通知,我前往芝加哥陪伴家妹,家妹偶爾精神好一點,我會陪伴她在居家的附近散步。家妹在芝加哥的家附近沿途散步路徑非常美,春天給芝加哥留下了美麗的足跡,雖然看過許多國家的春天,但因為有了家妹在身邊,覺得真正的春天,還是來了。
 
  2016年5月的芝加哥正是美麗的春天,路邊的花,肆意地開著。走著走著,想起1997年跟家妹到法國南部蔚藍海岸旅行,當時我正研讀博士班的課程,對年輕的我而言,這段博士生的日子辛苦極了,彷彿看不到人生的轉彎。那時,很多人告訴我:「人生隨時都有柳暗花明,我們要努力看到轉彎的。」
 
  這句話對很多人而言是激勵的話,但我卻很反對這個論點,只因為一個真正困惑的人,根本就是看不到轉彎的。1997年還是博士生的我,困頓於書本的知識與是否能夠順利拿到學位、人生規劃的迷惘等等。總總的狀況讓我負面感受很多,只是我沒有選擇抱怨,原因是「抱怨」這件事顯示一種讓自己陷入一個更莫名的人生發展與無趣,結果還是什麼都無法解決。人生絕對不可託付於抱怨。
 
  1997年冬天,法國蔚藍海岸寒冷無比,卻有暖暖的冬陽,家妹陪在我的身邊,指著遠方海岸的小船告訴我:「雖然小船在廣闊的海中飄蕩,但總是會依循燈塔,回到自己該回到的方向。」那時,我愣了一下,看著大妹清秀的側臉,突然覺得毫無所依的自己看到了人生的燈塔,儘管博士學位如何,那也不是人生的絕對,身旁的這個人,是我的親人,是生命中那個絕對支持自己的人之一。
 
  人常沒有體會到,頓悟其實就在一個突然。那次的法國旅行回到日本後,我變化很多,除了找到自己生命中的燈塔外,我還立志成為很多人生命中的燈塔,也立志成為學生茫茫學術之海的掌舵人。
 
  只是沒有想到,曾是我生命燈塔的大妹,2018年晚冬,在大雪當中走完她人生的旅程,過世的時候,她是一名醫療人員,拯救了很多生命,她的追思會有許多患者出席,我看到她生命的亮光,即使她已經過世了。
 
  少數人總是汲汲於利,因此,這些人所體會到的是生命的盲點,即使信了宗教自認有宗教的救贖,但那只是一時麻醉自己的感官,還是無法真正地從生命中解放。生命當中的一望無際,取決於自己的無私與貢獻。
 
  本書得以再版,我要感謝黃菀怡助教的協助,除此之外還有少年事件處理法上同學們積極發現問題,這些都是我生命中的貴人。帶著這樣的心與情感,研究室窗外那個炙熱的陽光,不再是困擾的熱,而是生命當中的光。
 
陳慈幸
2022年初夏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講,我這人閱讀法學書籍的習慣就是「跳著看」,哪部分跟我的工作最相關,我就先攻哪部分。這本《少年事件處理法(二版)》的編排邏輯,簡直是為我這種「實用主義者」量身打造的。它不僅僅是文字堆砌,它的圖表和條文對照做得極好。比方說,當它談到關於「告知權利」的程序細節時,直接用流程圖的方式呈現,一目瞭然,這比長篇大論的文字描述有效率多了。而且,我特別注意到,它對於法條的解釋,非常注重「學說與實務見解的對話」。很多教科書只會照本宣科,但這本書卻會點出在特定條文上,不同的學者或法院曾經有過哪些爭議或不同的解釋方向,這對於需要撰寫報告或進行深入研究的人來說,提供了極佳的參考座標。它讓我意識到,法律不是靜態的,而是在不斷的討論與實踐中發展的活水。閱讀體驗非常流暢,可以針對性地查閱所需資訊,查找效率極高。

评分

這本書的「二版」更新得非常到位,這點讓我非常讚賞。少年法的領域變化很快,尤其是在科技犯罪和兒少保護意識抬頭的今天,舊有的法律解釋很容易跟不上社會脈動。這一次的修訂,很明顯地涵蓋了近年來司法院釋字和最高法院的最新判例,特別是在少年觸犯新興數位化犯罪時,如何定性與處理的探討,讓我覺得這本書具備了超越一般教科書的價值。它不只是複述法條,更是在引導讀者思考——在面對一個快速變化的社會時,我們應當如何「解釋」法律,才能真正保護到少年。書中對幾則重大社會矚目案件的分析,雖然沒有明說,但其論述的角度,讓人能聯想到最新的判決趨勢,這種「心領神會」的學習感非常棒。對於想保持知識前沿的法律從業者來說,這本二版幾乎是必備的工具書,它提供的知識厚度,遠超過它所佔據的書架空間。

评分

老實說,我在翻開這本書之前,對「少年事件處理法」的印象還停留在報章雜誌上那些零星的報導,總覺得那套程序非常嚴肅、充滿了教條氣息。然而,這第二版的內容,給我帶來了相當大的震撼,尤其是在探討少年犯罪心理學與社會背景因素的部分。它不是空泛地講述法條條文,而是深入剖析了現代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面臨的複雜困境——從校園霸凌到數位科技帶來的誘惑與風險。這種跨領域的探討,讓整本書的視野一下子拉寬了。我對其中幾個章節印象特別深刻,例如關於「修復式司法」在少年事件中的應用,那種著重於修復關係而非單純處罰的精神,在現今社會價值觀轉變的脈絡下,顯得尤為重要。書中引用的最新司法實務見解和最新的修法動態,讓它保持了高度的時效性,這對於一本法規相關的書籍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品質保證。如果你是想從根本上理解「為什麼會有這些法條」以及「法條背後希望達成什麼社會目標」,而不是僅僅背誦條文內容,這本書的論述深度絕對能滿足你。

评分

身為一個在教育界摸爬滾打多年的老鳥,我對任何涉及未成年人權益保障的法規都抱持著審慎樂觀的態度。這本《少年事件處理法(二版)》的優點,就在於它清晰地劃分了「刑事責任」與「保護處分」的界線,這在第一線的處理人員眼中尤其重要。過去我們常常混淆,以為只要犯了錯就一定要走到司法程序,但這本書強調了「教育優先於處罰」的立法精神,並且用大量的實例說明瞭當輔導介入比法院審理更有效時,應該如何操作。例如,它詳盡地解釋了輔導處分中的「付保護管束」與「入感化教育」之間的區別與適用時機,這些細節對於學校輔導組或社區諮商中心的人員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可以感受到作者群在撰寫時,不斷地提醒讀者注意法律條文背後的「人」,而非僅僅是「案件」。總體而言,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適合需要快速掌握核心概念並應用於日常工作中的實務工作者。

评分

這本《少年事件處理法(二版)》真的是讓我這個法律圈外人看了也覺得內容充實、架構清晰。我記得上次接觸到類似主題的書籍,簡直像在啃艱澀的法律條文,讀完頭都昏沉了。但這本不一樣,作者顯然很用心在平衡學術深度與實務應用,用字遣詞雖然專業,卻不會讓人感到高不可攀。特別是關於「保護處分」那幾章,對於不同階段的少年輔導措施,描寫得非常細緻,像是把過去那些冷冰冰的法條,透過實際案例的佐證,轉化成了有血有肉的制度說明。我尤其欣賞它在解釋程序正義時,所強調的「比例原則」與「最小介入原則」,這讓讀者能理解,法律的目的不是單純地懲罰,而是引導。身為一個關心兒少權益的普通民眾,過去總覺得少年法庭的運作很神秘,讀完後,我對整個少年事件的處理流程,從初步調查、審理到後續的追蹤輔導,都有了更具體的認識。這本書絕對不只是給法律系學生或律師看的參考書,對於社福工作者、教師,甚至是有相關疑慮的家長來說,都是一本非常實用的指引手冊。它讓我深刻體會到,處理少年事件,真的是一門高度仰賴專業判斷與人道關懷的藝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