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設計的行為經濟學筆記:解鎖行銷與創新的密碼

商務設計的行為經濟學筆記:解鎖行銷與創新的密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島亮太郎
图书标签:
  • 行为经济学
  • 营销
  • 创新
  • 商业设计
  • 用户体验
  • 决策科学
  • 心理学
  • 消费者行为
  • 产品设计
  • 增长策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探索消費者的行為動機 
  設計不只是色彩與形狀的創作,建立一個機制讓商品與服務的使用者感興趣且願意採取行動,也是一種設計。本書以簡單易懂的方式解釋消費者心理和行為,並搭配豐富的圖解,探索影響人們做出選擇,採取決策的背後的緣由,是參與服務規劃和設計的人以及設計師的必讀之作。 
 
  融合百家精粹,解鎖行銷密碼 
  本書根據行為機濟學、社會心理學、設計等各方面的理論,將趨勢分為八大類。解釋了為何人們會受到偏見的影響,以及如何利用這些偏見。 
 
  本書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探討提供商品、服務的企業與使用者之間的關係。具體的特色如下: 
  ・從整體結構了解運作機制,而非學習單一理論 
  ・大量圖示,讓理論一看就懂 
  ・融入社會心理學與設計等觀點 
  ・說明如何運用至商品與服務中 
  ・讀者閱讀時能與實務連結,讓學習更有趣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不包含原书信息,力求自然流畅: --- 书名:数字时代的品牌重塑与用户心智占领:深度解析从0到1的增长路径 简介: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注意力稀缺的数字洪流中,品牌不再仅仅是Logo和标语的组合,而是渗透到用户每一次互动、每一次决策背后的深层体验集合。本书《数字时代的品牌重塑与用户心智占领:深度解析从0到1的增长路径》并非一本关于理论模型堆砌的教科书,而是一份专为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寻求突破的企业决策者、市场操盘手以及渴望构建持久竞争力的创业者量身定制的实战指南。 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成功的品牌增长并非依赖于单一维度的营销轰炸,而是源于对用户心智模型的精确洞察与系统性的体验工程。我们摒弃了传统营销中“广撒网”的粗放策略,转而聚焦于如何构建一套精准、高效且具备强大情感连接的品牌体系。 第一部分:认清“新常态”——市场环境的范式转移 我们首先深入剖析了当前市场环境的根本性变化。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的崛起以及数据隐私法规的收紧,共同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商业语境。在这个语境下,用户决策路径变得碎片化、非线性,传统的AIDA模型已然失灵。 本章详细探讨了“注意力经济”的内在机制,揭示了信息过载如何重塑消费者的筛选标准。我们不再仅仅关注“曝光率”,而是转向“有效触达率”和“记忆留存度”。书中提供了多个案例分析,展示了那些在流量红利消失后,如何通过优化品牌叙事结构,成功实现用户留存和口碑裂变的企业。我们特别强调了“去中心化信任”的崛起,即消费者越来越依赖同伴推荐和垂直社群的意见,而非传统的中心化媒体背书。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将品牌融入用户社群的“非正式话语体系”,是本章探讨的重点。 第二部分:用户心智模型的构建与地图绘制 品牌成功的基石,在于能否在目标用户的心智中占据一个清晰、独特且有价值的“位置”。本书提供了超越基础人群画像的“心智地图绘制”方法论。 我们指导读者如何通过定性研究(如深度访谈、民族志观察)和定量分析(如语义网络分析),精确捕捉用户的潜在需求(Latent Needs)和未被满足的痛点。心智地图不仅仅是“我是谁”的宣言,更是“我能为你解决什么核心矛盾”的承诺。书中详述了如何识别并绕开竞争对手已经占据的“心智高地”,转而开辟属于自己的“蓝海认知区”。此外,我们引入了“认知阻力评估模型”,帮助企业预判新品牌信息进入目标用户心智时可能遇到的心理壁垒,并提供相应的“软着陆”策略。 第三部分:从抽象价值到具象体验的工程化 一个伟大的品牌理念,如果不能被转化为一致且令人难忘的用户体验,终将沦为空谈。本部分聚焦于“体验工程”——如何将抽象的品牌价值系统地植入到用户旅程的每一个接触点(Touchpoint)。 我们详尽解析了“端到端的用户旅程映射”,强调从首次认知、考虑购买、实际使用到售后服务的全流程设计。书中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微小的细节改进(如包装触感、客服响应的语气、App内的微动效)来强化品牌个性。重点讨论了“一致性原则”在多渠道环境下的挑战与解决方案。我们构建了一个“体验张力管理框架”,教导管理者如何在保持品牌核心不变的前提下,根据不同渠道(如实体店、电商平台、短视频等)的用户行为习惯,灵活调整表达方式,实现“异形同核”的传播效果。 第四部分:零到一的增长飞轮:构建自驱动的传播机制 任何新品牌或寻求重塑的旧品牌,都面临着如何启动增长的问题。本书摒弃了单纯依靠广告预算的增长模式,倡导建立一套能自我强化的“增长飞轮”。 我们深入探讨了“价值驱动的病毒式传播机制”。这要求产品或服务本身就内置了社交货币属性,让用户愿意主动分享。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设计“分享奖励回路”和“社群归属感锚点”,确保首次体验者能顺利转化为品牌的早期拥护者(Advocates)。此外,本书还系统地介绍了如何利用内容的力量,构建“权威性内容矩阵”,通过教育市场、解决行业普遍难题,将品牌定位为特定领域的思想领袖,从而吸引高质量的潜在客户群体,实现从“被动营销”到“主动吸引”的转变。 结语:超越营销的长期主义 《数字时代的品牌重塑与用户心智占领》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可操作的框架,帮助企业穿越喧嚣,专注于构建那些真正能穿越时间、赢得用户长久忠诚的核心资产。它要求从业者跳出战术的泥潭,以战略的高度审视品牌与用户的关系,将每一次市场活动视为对用户心智的一次系统性投资。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中島亮太郎 
 
  Tigerspike Tokyo office / Lead UX Designer 
 
  關注如何結合設計與商務,任職於開發數位產品的國際企業Tigerspike,負責設計策略與商務設計的實踐。曾經在醫療、金融、保險、流通、製造、汽車、通訊、旅遊、體育等領域,從設計的觀點從事商務企劃與實現構想,此外,也支援新創企業、擔任大學的兼任講師。擅長透過圖表整理商務上的難題。出生於北海道。 

图书目录

第一章|框架 
框架Ⅰ|連結使用者與企業 
01.追求方便性與效率的陷阱 
02.在商務上派上用場的行為經濟學 
03.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思考 

框架Ⅱ|掌握認知與行為的特徵 
04.人與機器的差異 
05.認知的流程 
06.八個偏誤 
07.四個推力 
08.透過偏誤與推力改變行為 

第二章|偏誤 
偏誤Ⅰ|人會考量到其他人 

09.同儕效應(一起的話就能努力) 
10.社會偏好(體貼對方) 
11.互惠性(必須予以回報) 
12.空想性錯視(臉的力量) 
13.權威(強化上下關係意識) 

偏誤Ⅱ|人會受到周遭的影響 
14.從眾效應(排隊心理) 
15.羊群效應(少數派的不安) 
16.奈許均衡(互惠關係) 
17.稀少性(快失去就更想要) 
18.社會證明(希望能有所依靠) 
19.旁觀者效應(每個人都視而不見) 

偏誤Ⅲ|人會依時間改變認知 
20.捷思法(捷徑思考) 
21.現時偏誤(現在才重要) 
22.正常化偏誤(厭惡改變) 
23.回想偏誤(自圓其說) 
24.人為推進效應(有進度就會更有幹勁) 
25.峰終定律(結果好就一切都好) 

偏誤Ⅳ|人會意識到距離 
26.稟賦效應(自己擁有的最好) 
27.DIY效應(過度高估與自己有關的事物) 
28.MAYA理論(先進程度與熟悉度) 
29.碰觸效應(觸摸是王道) 
30.確認偏誤(寬以待己的習性) 
31. 懷舊(懷舊行銷) 

偏誤Ⅴ|人會依條件改變選擇 
32.展望理論(規避損失) 
33.過度辯證效應(報酬與幹勁) 
34.賭徒謬誤(下次肯定會) 
35.心理抗拒(對「不可以」的反彈) 

偏誤Ⅵ|人會依框架理解 
36.安慰劑效應(病由心生) 
37.整數效應(概略分類思考) 
38.選擇的悖論(選項太多則無法選擇) 
39.錨定效應與促發效應(順序很重要) 
40.框架效應(表達方式決定結果) 

偏誤Ⅶ|人會依情緒反應 
41.友好(喜好則寬容) 
42.欺騙(每個人都想輕鬆) 
43.半夜的情書(一時衝動而後悔) 
44.遊戲化(遊戲與努力) 

偏誤Ⅷ|人會受制於決定 
45.一致性(與固執連結) 
46.沈沒成本(「可惜」的圈套) 
47.認知失調(自我洗腦) 

第三章|推力 
推力Ⅰ|理解推力 
48.推力的結構 
49.推力的框架 

推力Ⅱ|讓使用者展開行動 
50.預設值(無意識地誘導) 
51.機關(自然地誘導) 
52.標籤(有目的地誘導) 
53.誘因(以報酬誘導) 

推力Ⅲ|設計商品與服務 
54.文字 
55.視覺 
56.實體 
57.畫面操作 
58.場合與服務 
59.商務策略 
60.心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42609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5 x 21 x 1.41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行為經濟學與設計的交集 
  本書的主題是行為經濟學在設計上的應用。設計不只是色彩與形狀的創作,建立一個機制讓商品與服務的使用者感興趣且願意採取行動,也是一種設計。 
 
  培養「觀察人與社會的能力」,提出有創意的設計提案 
  設計師在設計的過程中需要思考的有很多,像是使用者使用時的心情、周圍的環境,或是如今的社會熱門議題為何。如果是企業與行政機構,可以透過數字來分析這些問題,不過設計師更關注的是使用者的實際行為與感受,在獲得新的發現後進一步展開調查,最後呈現於設計提案中。 
 
  設計師在研究時並沒有既定的方法,而是可以運用幾種方法與框架,例如以時間軸整理出商品、服務的使用過程,或是採訪實際的使用者。不過,這些充其量只是方法,執行這些方法時,最重要的前提還是「觀察人與社會的能力」。 
 
  使用者並非總是追求便利與效率,然而,在公司工作的時間一久,分析市場現況時,想到的總是商品、服務的方便性與效率,如此一來,所提出的解決方案,其特色也會與其他公司相似,例如方便、快速、划算等,最後,所有競爭者都站上同一個戰場,淪為一場消耗戰。然而,使用者追求的或許是前所未有的愉悅感受與有趣的體驗,而不一定是方便與效率,覺察這項事實的觀察力對研究來說是相當重要的。 
 
  一直以來,我不斷在實務現場嘗試各種設計的研究方法,當我思考是否有其他的方法,能夠透過非設計領域的概念,打造更加符合商務思維的設計時,突然注意到行為經濟學這個領域,於是我閱讀了幾本相關書籍,書中提到,使用者進行判斷時並非總是理性。在我熱衷投入並鑽研這個領域後,我發現「這應該有助於設計的研究」,因為,行為經濟學與設計有個共通之處,它們的重點都是人=使用者。 
 
  了解行為經濟學可以幫助您發掘創新商機 
  2020這一年,我在媒體平台「note」定期針對行為經濟學與設計主題發布自己的所學內容,有一天,編輯表示對我的文章感興趣,這也成了本書的寫作契機。除了研究之外,行動經濟學也能運用於實務上的商品與服務,因此,除了設計師之外,本書也適合許多對象閱讀,像是負責商務企劃,或是想要讓工作更有趣的讀者。本書的目標是藉由學習行為經濟學,讓更多人能以研究的觀點著手設計,打造更創新的商務。 
 
  與其他行為經濟學書籍的差異 
  行為經濟學的相關書籍可概分為兩大類,第一種是心理學家與經濟學家等專家的著作,例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的著作《快思慢想》,以及理查・賽勒和凱斯・桑斯坦合著的《推力:決定你的健康、財富與快樂》。另一個種類則是簡單彙整各個理論的書籍,這個種類可以再細分為許多類型,有些以左右兩頁為一個單位,讓讀者對單一概念一目瞭然,也有些是以漫畫、說故事的方式介紹。 
 
  我並不是學者,這本書當然也不是學術型的著作,不過,本書與彙整類的書籍又稍有不同,著重的是「如何在商務中實際運用」。此外,希望讀者閱讀本書時,不要在學習完理論後就滿足地闔上書籍,而是要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運用到新商品與服務的企劃,或是套用至設計提案中。我也期待讀者能跳脫方便性與效率的框架,在實務上有所創新。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參與了一個跨部門的創新專案,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讓內部同仁和外部合作夥伴都願意接受一個全新的、顛覆性的想法。傳統的提案方式總是強調「邏輯性」和「投資報酬率」,但往往忽略了人對「改變」的內在抗拒。我強烈懷疑,這裡面一定有行為經濟學的影子在運作。所以,我特別關注書中會不會涵蓋到「說服的藝術」以及「群體動力學」的層面。例如,當你要推動一個革命性的產品時,你應該先從「錨定」既有市場的痛點開始,還是直接展示「未來願景」的藍圖?這中間的順序和溝通策略,絕對是影響成敗的關鍵。如果這本書能針對「內部變革管理」或「B2B 的客戶教育」提供獨特的行為學視角,那對我來說,它的價值就遠遠超過一般的行銷指南了。我希望它能教會我如何設計一個能讓人「自願」加入變革的機制,而不是用權威去強壓。畢竟,在台灣的職場文化裡,如何溫和而堅定地推動變革,是一門很深的學問。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就很有意思,給人一種很務實又帶點神祕的感覺,像是直接點出了現代商業操作背後那個看不見的「人性盲點」。我最近開始對行為科學在市場上的應用越來越有感,畢竟以前學那些傳統的行銷理論,有時候總覺得跟現實世界的消費者反應有段距離,總覺得好像少了什麼關鍵的拼圖。聽說這本書不是那種純學術的教科書,而是很貼近實務案例去解析,這一點蠻吸引我的。很多時候,大家都在談大數據、談演算法,但真正能抓住人心、讓消費者願意掏錢的,往往還是那些更細膩、更懂得人性弱點的「小聰明」。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操作上的手把手建議,而不是空泛的理論陳述。希望讀完之後,看事情的角度會變得更銳利,能從對手的操作中快速解構出背後的心理學原理,這樣在我們自己推動專案時,也能更精準地設計誘因和訊息傳遞的方式。整體來說,光從書名和包裝來看,我就覺得這本書應該會是辦公室裡那種,隨手翻閱卻能隨時激發靈感的「工具書」,而不是束之高閣的擺飾品。我還特別注意到排版,如果內容豐富但排版雜亂,閱讀起來也是一種折磨,希望這本書的編排能跟它的主題一樣,在複雜的行為學中找到清晰的邏輯脈絡。

评分

最近在我們產業圈子裡,大家都在討論怎麼讓產品「黏住」使用者,傳統的用戶體驗(UX)設計已經有點不夠用了,大家都開始往「行為設計」(Behavioral Design)這個方向鑽研。這本書光是標題就點出了「解鎖密碼」這幾個字,讓人忍不住好奇,到底哪些是我們忽略掉的關鍵密碼?說實話,台灣的商業環境競爭非常激烈,特別是我們這種中小企業,資源有限,更需要用「四兩撥千斤」的方式去撬動市場。如果這本書能教我們如何利用人類的認知偏誤來優化我們的服務流程,比如在結帳頁面做微調、在通知訊息上動點手腳,那真的是無價之寶。我比較注重的是,它會不會幫我們區分出「好」的行為設計和「操縱性」的設計?畢竟,我們還是要長期經營品牌信譽的,不能只為了短期衝高轉換率而落入不道德的陷阱。如果它能提供一套道德框架下的行為設計指南,那就更完美了。我很想知道,作者在不同情境下,像是教育推廣、產品試用、或是價格錨定的時候,到底會拿出哪些獨門心法?從書名看來,它似乎會深入探討「設計」這個動作,而不僅僅是「理論解說」,這一點讓我非常期待它的實戰價值。

评分

身為一個對市場趨勢敏感的讀者,我發現現在的消費者越來越聰明,他們對於被直球對決的廣告早就免疫了。他們需要的是一種「體驗式」的行銷,一種讓他們覺得自己「發現」了價值,而不是被「告知」了價值的過程。因此,我非常期待這本書在「創新」這個環節能給出什麼樣的啟發。所謂的創新,不單指技術上的突破,更包含商業模式和客戶體驗的再造。如果能結合行為學的視角,告訴我們如何設計一個「探索式」的產品體驗,讓使用者在試用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體驗到產品的優勢,進而產生購買的衝動,那才是最高境界。我希望書中能有大量的「反案例」分析,就是那些看起來很聰明、理論上應該成功,但最終卻因為誤判人性而失敗的案例。透過分析別人的失敗,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盲點在哪裡。這種深度的反思,遠比單純的成功學案例來得更有教育意義。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筆記能成為我隨身攜帶的「人性解碼器」。

评分

坦白講,我對經濟學名詞有時候會有點敬而遠之,總覺得太過學術化、太硬梆梆了,跟我們日常面對的那些瞬息萬變的市場反應,好像有點脫節。但是「行為經濟學」這個詞彙最近實在太熱門了,感覺不了解就好像在跟別人談論最新的科技趨勢卻搞不清楚 5G 的原理一樣落伍。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個優秀的「翻譯官」,把那些艱澀的學術概念,用我們這些非科班出身的行銷人或產品經理都能理解的方式講出來。重點是,不能只停留在「人們喜歡免費」這種淺層的認知,而是要深入探討為什麼會這樣,以及在什麼條件下這個偏誤會被觸發或被抑制。我對「筆記」這個詞也很有感覺,它暗示著這不是長篇大論的著作,而是精華的、可以隨時查閱的重點整理。如果內容結構清晰,條理分明,我就可以在開會前,快速複習一下關於「損失規避」或「稀缺性」的最新應用案例,然後在會議中提出更有說服力的觀點。這對提升個人在團隊中的專業形象,肯定有實質的幫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