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讀本:文學、海洋、島嶼

南洋讀本:文學、海洋、島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德威
图书标签:
  • 南洋文学
  • 海洋文化
  • 岛屿研究
  • 殖民地研究
  • 文化研究
  • 文学史
  • 东南亚研究
  • 后殖民主义
  • 区域研究
  • 跨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走近南洋「風土」、「人文」最重要的文學讀本

藉過去百年記錄、想像南洋經驗;
觀察華人與自然風土、地緣政治和歷史文化的互動生成,
建立認識華文文學的新框架
全書收錄80位作者,82篇文,文本包羅廣闊,文字試煉多元。
 
王德威(哈佛大學講座教授)、高嘉謙(台大中文系副教授)主編

=本書特色=

★以海洋—海峽、島嶼—半島為觀照,取文學作為航道,文字貼近風土為構想,透過不同地理意義下的路徑、視角,深度閱讀近現代東南亞迥異的人文地理、歷史文化脈動。
★選文具代表性,跨越文類、國別及語言限制:本書的編選,以華文寫作為主,兼及馬來文、印尼文、英文、淡米爾文翻譯的文本,文類不拘,文言白話兼具;同時不以國別/國籍作為選文分野,含括東南亞在地寫作,中國—香港—南洋的南來北歸書寫,台灣、歐美的熱帶文學與離散文本。除了選文的代表性,亦是對常見讀本的文類、語言限制的跨越,期待透過更開闊的南洋文本,帶來迥異又貼近風土的南洋世界觀。
★名家引導,熟悉文本脈絡:每篇文末撰述簡要題解、作者簡介,引導和方便讀者進入文本的情境脈絡。

=叩問南洋=

★南洋在哪裡?——起自明末,泛指中國南方沿海區域,以及南海區域的中南半島、馬來半島、群島還有無數島嶼——即今日的東南亞。
★下南洋謀求生路——明代人口膨脹迅速,因此東南沿海的許多人只能持續往南、往西謀求新的耕地與住處。他們搭船到中南半島沿海、菲律賓群島、印尼群島等地經商、做工,甚至與當地人通婚、定居。
★往昔東西殖民競逐所在,今日國際政經必爭之地——直到二十一世紀,「南洋」這個區域,依然是中國與世界交鋒的核心場域,南沙海權、一帶一路、新南向等操作此起彼落。

=關於本書=

南洋曾是華人移民海外的首選,東西殖民勢力競逐的所在,海上絲路通往印歐的必經之地,革命起點或流亡的終點,華洋種族、文化交錯的舞台。

《南洋讀本》共分四輯:

半島——唐山加南洋,異國裡的中國情調
中南半島的深山、叢林與河流承載著動人心魄的歷史故事,抗戰時期華人機工、森林裡的戰士枯骨、金三角反共救國軍基地,還有馬來膠林深處的左翼勢力。半島各處分布大大小小的華族聚落,泰國南部的最後一批馬共有家難歸。州府吉隆坡五方雜處,演繹一代移民悲歡離合……

海峽——商家、兵家的必爭之地
南洋海域航道縱橫,馬六甲海峽兩側的港口城市皆因地利之便興起,亦為華裔聚集重鎮。晚清民國人士經此流亡,都曾留下詩文。三〇到五〇年代,馬來和印尼殖民地華裔青年如王嘯平、黑嬰、韓萌經新加坡回到祖國參加革命,不同世代文人選擇在此安身立命,也是海外會黨與革命力量的發源地。

海洋——南洋風土最後的歸宿
在太平洋和印度洋間,海上絲路遠比陸上絲路繁忙,到了二十一世紀因為中國大陸政權一帶一路計畫從而受重視。
當神州大陸不再是安身之地,文人志士四處漂泊、流寓他鄉,康有爲、丘逢甲、邱菽園、許南英、郁達夫……成爲現代中國第一批離散者,那是怎樣的情景?

島嶼——華人踏足過最遠蹤跡
南洋海上有超過兩萬五千島嶼與群島。婆羅洲是旅台馬華作家李永平和張貴興的創作原鄉;蘇門答臘島與郁達夫生死之謎畫上等號,太平洋戰爭期間台籍志願兵陳千武輾轉新幾內亞和爪哇,越南外海的富國島曾經收容最後一批國共戰爭撤退的孤軍,南沙群島慈母灘上被遺忘的守軍鬼聲啾啾……

「南洋」是華語世界,也是非華語的世界;是「人間」的世界,也是風與土、山與海的世界。

 
太平洋彼岸的低语:跨越时空的文化地理探索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初期至中叶,在东南亚岛屿群落与环太平洋的边缘地带,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在不同历史叙事下所形成的复杂文化景观。它摒弃了传统意义上对宏大历史事件的线性叙事,转而深入探究在殖民权力更迭、本土身份重塑以及全球贸易网络交织的背景下,个体经验与地方性知识的微妙张力。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边缘的显影”。我们选取了数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现场——从荷属东印度群岛的香料贸易港口,到英属马来亚的橡胶种植园,再到战后寻求独立的菲律宾群岛——通过调阅尚未被充分利用的档案、私人信件、地方性报刊以及口述历史材料,重构了那些被主流史学常常忽略的声音与视角。 第一部:殖民语境下的知识生产与规训 本部分首先考察了西方科学、教育体系在南洋地区的早期植入过程。殖民者并非仅仅是掠夺资源的入侵者,他们同时也是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然而,这种知识生产往往带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和等级色彩。 一、地图学与地理的重塑: 我们分析了二十世纪初荷兰和英国制图师如何通过绘制精确的土地测量图,将原本流动、模糊的传统地域概念固化为可被管理的行政区块。这种“地理的规训”直接影响了土地所有权和民族认同的边界划分。书中细致对比了殖民地政府的官方地图与当地人赖以生存的“感觉地图”(Cognitive Maps),揭示了空间认知上的巨大鸿沟。 二、语言的权力: 探讨了在学校教育中,标准化的欧洲语言(如荷兰语和英语)如何被用作“文明化”的工具,以及地方性语言(如马来语的早期形式、爪哇语方言)在知识传播中的受限地位。特别关注了早期受西方教育影响的本地知识分子,如何在学习殖民语言的同时,尝试用其来表达本土经验,形成一种独特的“混合语境”。 三、医学与人口流动: 深入研究了热带医学在殖民地开发中的作用。为提高劳动力效率和控制疫病,殖民当局引入了西方的公共卫生体系。本书考察了这种体系对传统巫医和本土草药知识的冲击,以及在矿场和种植园中,不同族群劳工群体因卫生条件差异所产生的生命轨迹分化。 第二部:迁徙、身份的重构与“异乡人”的景观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视角转向人流的动态——那些为了生存、教育或逃避冲突而跨越海洋的人群。南洋的特殊性在于其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点所产生的身份模糊性。 一、契约劳工的记忆场域: 重点分析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从印度次大陆和中国南部被招募至马来亚、苏门答腊的劳工群体。不同于将他们视为单一的“移民”群体,本书侧重于考察他们在种植园内建立的临时性社区结构、互助组织,以及他们如何将故土的习俗与新的工作环境进行嫁接和改造。通过对几份尘封的劳工申诉记录的解读,还原了他们对“归属地”的复杂情感。 二、知识分子的“回望”: 探讨了那些在欧洲接受教育后返回家乡或选择在香港、新加坡等埠定居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夹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价值体系之间,其文学作品和政治论述往往充满了对“现代性”的质疑与本土路径的探索。例如,对几位早期南洋作家的通信往来分析,显示了他们对自身文化根源的焦虑和重估。 三、都市中的微观社群: 考察了如巴达维亚(雅加达前身)、槟城等殖民都市中,华人、爪哇人、阿拉伯裔商人等不同族群在商业街区和华人会馆中所形成的日常生活秩序。这些社群并非完全隔离,而是通过商业信贷、婚姻联姻和特定节日庆典,形成了相互依存又暗藏竞争的社会网络。 第三部:自然灾害、地方信仰与非线性时间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了自然环境与人类精神世界之间的互动,尤其关注那些难以被西方理性科学完全解释的现象。 一、风暴、潮汐与生存哲学: 选取了几个受季风气候影响显著的岛屿案例,分析当地渔民群体如何将对海洋变幻莫测的经验,转化为一套独有的时间观念和风险评估系统。这套系统与殖民者推行的精确工作时间表形成了鲜明对比,展示了地方性生存智慧的韧性。 二、土地的“灵性”与抗争: 探讨了殖民扩张过程中,政府对土地资源的征用与当地原住民或农民对土地所赋予的宗教和祖先意义之间的冲突。书中通过分析几次零星的土地抗争事件背后的民间叙事,揭示了土地不仅仅是经济资源,更是文化记忆的载体。 三、战后的遗产与记忆的断裂: 简要触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该地区社会结构的剧烈冲击。战争不仅带来了物质上的破坏,更重要的是,它使得殖民权威的“神话”破灭,加速了身份政治的爆发。战后的重建过程,往往伴随着对过往记忆的筛选、掩盖与重述,这本书试图捕捉那些在官方历史叙事中被“抹去”的创伤性记忆片段。 结语: 本书最终试图构建的,是一个多声部、多层次的区域图景。它超越了对“南洋”这一地理名词的简单浪漫化想象,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持续演变、充满内在矛盾的文化实验室。读者将看到,在那些热带的潮湿空气中,知识、权力、信仰和生存意志是如何相互作用,塑造出二十世纪亚洲边缘地带复杂而迷人的面貌。 (全文约150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德威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國家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著有《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後遺民寫作》、《現代「抒情傳統」四論》、Fictional Realism in 20th Century China: Mao Dun, Lao She, Shen Congwen(《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Fin-de-Siècle Splendor: Repressed Modernity of Late Qing Fiction, 1849-1911(《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 History, Violence, and Fictional Writing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述》、The Lyrical in Epic Time: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Artists Through the 1949 Crisis(《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二十世紀中期的中國知識分子與藝術家》)、Why Fiction Matters in Contemporary China等。主編 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

相關著作:《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下)》《華麗島的冒險》

高嘉謙
台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曾於捷克布拉格查理士大學客座講學。研究成果曾獲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中研院年輕學者著作獎。著有《馬華文學批評大系:高嘉謙》(2019)、《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2016)、《國族與歷史的隱喻──近現代武俠傳奇的精神史考察(1895~1949)》(2014)。編輯《抒情傳統與維新時代》(上海:上海文藝,2012,與吳盛青合編)、日本「台灣熱帶文學」書系(2010-2011,與黃英哲等合編)、《從摩羅到諾貝爾──文學‧經典‧現代意識》(2015,與鄭毓瑜合編)、《散文類》(2015,與黃錦樹合編)、《華夷風──華語語系文學讀本》(2016,與王德威、胡金倫合編)、《見山又是山──李永平研究》(2017)。

相關著作:《見山又是山:李永平研究》《散文類--新時代「力與美」最佳散文課讀本》

图书目录

「台灣@南洋」書系前言/高嘉謙
編輯前言/風、海和島嶼視野/高嘉謙
華夷風土—《南洋讀本》導論/王德威


半島
柏楊(鄧克保)/異域 
潘壘/靜靜的紅河 
穆旦/森林之魅—祭胡康河谷上的白骨 
阿潑/柬埔寨:沒落的古國
曾焰/阿卡花
銀髮/墓之凝視 
藥河/髮樣地白著的十二月 
洛夫/沙包刑場—西貢詩抄 
海凡/野芒果 
冰谷/籬笆和歷史的糾纏 
李有成/訪五一三事件受難者墓園 
黎紫書/國北邊陲 
陳耀威/拿督拿劍 
賀淑芳/別再提起 
梁靖芬/黃金格鬥之室 
王潤華/天天流血的橡膠樹 
鍾怡雯/北緯五度 

海峽
米憐/賽痘神晰論 
左秉隆/左秉隆詩 
黃遵憲/以蓮菊桃雜供一瓶作歌 
康有為/居丹將敦島詩 
丘逢甲/丘逢甲詩 
許南英/許南英詩
邱菽園/邱菽園詩 
小文豪/和睡佛先生遊棋樟山  四絕原韻(之四)
許傑/棋樟山 
林景仁/林景仁詩 
張福英/娘惹回憶錄 
艾蕪/印度洋風土畫 
潘受/潘受詩 
郁達夫/亂離雜詩 
黃錦樹/死在南方 
巴人/印尼散記
威北華/逃亡 
杜運燮/峇峇
韓素音/進退維谷 
林玉玲/季風史 
杜忠全/喬治市巡禮 
陳志鴻/腿 
王安憶/漂泊的語言 

海洋
王大海/三寶壠 
郭實臘/南海各小島 
佚名/割柅白扇詩 
佚名/妹送親哥去過番 
笑罕/架厘飯 
白垚/漢麗寶 
郭寶崑/鄭和的後代 
陳大為/在南洋 
許地山/商人婦 
黑嬰/帝國的女兒 
溫梓川/郁達夫三宿檳城 
黃東平/七洲洋外 
王嘯平/南洋悲歌 
田漢/再會吧,南洋 
韓萌/花會 
蕭遙天/食風與沖涼 
劉以鬯/榴蓮糕與皮鞋 
董橋/念青室情事 
夏曼.藍波安/大海浮夢 

島嶼、群島
王幼華/慈母灘碑記 
黃杰/南移富國島 
方天/爛泥河的嗚咽 
梁文福/新加坡派 
梁鉞/魚尾獅 
希尼爾/希尼爾詩 
陳志銳/親愛S城
黃凱德/鱉瘟 
陳濟舟/棄子
英培安/騷動 
新蓋.瑪.依蘭坎南/答案 
湯順利/厄鳥之鳴 
房慧真/印尼人 
楊謙來/老人世界 
李永平/黑鴉與太陽 
張貴興/野豬渡河 
黃子堅/神山游擊隊:1943年亞庇起義 
謝馨/HALO HALO 
和權/眼中的燈—給扶西.黎剎 
羅門/麥堅利堡 
謝裕民/假如你到馬尼拉 
楊建仁/蟋蟀 
陳千武/獵女犯 
蔡政良/從都蘭到新幾內亞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02774
  • 規格:平裝 / 648頁 / 23 x 17 x 3.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