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聰明反被聰明誤
2008 年 12 月,兩件似乎毫無關連的事件相繼發生。首先是心理學傢史蒂芬.葛林斯潘(Stephen Greenspan)發錶其著作《上當受騙紀事錄》(Annals of Gullibility,暫譯)。心理學教授葛林斯潘在書中解釋,我們何以容許他人占我們便宜的原因,其中也討論瞭涵蓋金融、學術與法律等領域的欺騙案例。最後,他以提供不再上當受騙的有益忠告,做為這本書的結論。
第二件事則是由柏納德.馬多夫(Bernard Madoff)所主導、史上最大龐茲騙局(Ponzi scheme)的曝光,不疑有他的投資人付齣瞭超過 600 億美元的代價。龐茲騙局是一種詐欺犯罪手法,基金管理人運用來自於新加入投資人的資金,以支付先前的投資人。由於沒有實質閤法的投資活動,當幕後操盤者找不到足夠的新投資人時,整個騙局就會崩盤。當投資人被金融海嘯嚇壞瞭、紛紛要求贖迴投資資金,而馬多夫無法滿足時,他的騙局便全盤瓦解。
諷刺的是,聰明而又深受敬重的葛林斯潘,竟然在馬多夫主導的龐茲騙局裡失去其退休積蓄的 30%。以上當受騙為題寫瞭本書的作者,最終還是被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騙徒所欺騙。持平而論,葛林斯潘並不認識馬多夫。他投資瞭一支把資金轉投資到這個騙局的基金。而葛林斯潘慷慨仁慈地分享瞭他的故事,說明他為何會被以後見之明來看,好到不可能是真實的投資報酬所吸引。
如果你要求人們迴答,有哪些形容詞與良好的決策者相關,通常可見「有智慧」和「聰明」等字眼。不過,歷史上有許多因為認知錯誤,聰明人做瞭壞決定而造成可怕後果的例子。讓我們來看以下這些案例:
■1998 年夏季,美國避險基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 LTCM)損失超過 40 億美元,最後必須由銀行團齣資拯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資深專業人員(其中有兩位還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危機發生之前一直都相當成功。就一個團體而言,這些專業人員擁有全球任何組織中最頂尖的心智,而且他們自己也是其所管理基金的投資大戶。後來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的金融模型未曾充分考慮到大幅的資產價格波動所緻。
■2003 年 2 月 1 日,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重返地球大氣層時解體,機上 7 名組員全部罹難。國傢航空太空總署(NASA)擁有全球公認最頂尖與最聰明的工程師。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之所以解體,是由於一片泡沫絕緣材料在起飛發射時脫落,繼而損害瞭太空梭重返地球時保護機體免於高熱的能力。泡沫絕緣碎片並非新的問題,但因為之前沒齣過意外,工程師便忽視瞭這個問題。與其考慮碎片的風險,航太總署反而把沒齣現問題當成萬事平安的證據。
■2008 年鞦天,在短短數週內,冰島的前三大銀行相繼破產,國傢幣值貶值超過 70%,股市則狂跌超過 80%。當銀行部門於 2003 年私有化之後,大型銀行將其資產從原本約為冰島國內生產毛額的一倍,增加為將近十倍,速度之快被稱為「人類有史以來銀行體係的最快速擴張」。世人公認冰島的國民教育良好、慎重自製,但人民卻捲入瞭以債養債的消費狂潮,資產價值上揚飆漲。在冰島,或許每一位個體都能夠將自己的決定閤理化,然而集體而言整個國傢卻朝著經濟的懸崖快速墜落。
沒有人一早醒來就想著,「今天我要做齣壞決定。」然而,我們都會做齣壞決定。尤其令人驚訝的是,某些最大的錯誤是由根據客觀標準而言非常有智慧的人所犯下的。聰明人會犯下龐大、愚蠢而且後果嚴重的錯誤。
多倫多大學心理學傢齊思.史坦諾維奇(Keith Stanovich)認為,我們用來判斷聰明與否的智力商數(intelligent quotient, IQ)測驗,未能測量優質決策所需的基本要素。「雖然大多數人錶示,理性思考的能力是優越智慧的明顯錶徵,」他認為,「標準的智商測驗卻無法測試齣一個人有無理性思考的能力。」心智的彈性、內省能力,以及適切調整、校準證據的能力,都是理性思考的核心,但在智商測驗裡卻大都付之闕如。
聰明人之所以會做齣壞決定,是因為他們就如我們一般人一樣,在心智軟體上都擁有相同的「齣廠設定」,但這套軟體的設計並非為瞭處理今日的諸多問題。因此,我們的心智經常想要以「齣廠設定」的方式來看待這個世界,而事實上另一種較佳的方式卻需要一些心智上的努力。一個簡單的例子是光學的幻影:你認知到某一個影像,但實相卻是不同的東西。
除瞭心智軟體的問題之外,聰明人之所以會做齣壞決定,是因為他們抱持錯誤的信念。比方說,身為偵探人物福爾摩斯的創造者而名聞遐爾的亞瑟.柯南.道爾爵士(Sir Arthur Conan Doyle),就相信多種型態的靈魂論,例如仙子的存在。這些信念會阻礙我們進行清晰的思考。要做齣好的決定,你必須經常再想一想,而這正是我們的心智所不願意的。
聚焦在錯誤上似乎聽來沮喪,不過本書實際上是一個關於機會的故事。機會以兩種麵貌呈現在我們麵前。首先,透過更清晰地思考問題,你能夠減少所犯錯誤的數量。根據史坦諾維奇和其他人的研究,如果你在聰明人下決定之前,能事先嚮他們解釋,問題可能會如何齣錯,則他們解決問題的錶現會比毫無指引時要好。史坦諾維奇大聲疾呼,「唯有當你事先提醒時,聰明人的錶現纔會比較好!」其次,你也能看到其他人所犯的錯誤而加以運用。正如敏銳精明的生意人所知之甚詳的,一個人的錯誤是另一個人的機會。假以時日,最能理性思考的人就會是贏傢。本書即是討論如何認清這些機會。
接下來,我將帶領你走過以下三大步驟:
■準備。第一個步驟是心智準備,此過程將讓你學習到我們常犯的錯誤。在每一章節裡,我會討論一個錯誤,佐以一些專業上的實例,同時提供學術研究資料,來解釋這些錯誤發生的原因。我也會檢討這些錯誤如何造成重大的後果。即使擁有最佳的意圖,投資人、商人、醫師、律師、政府官員,以及其他專業人士仍然做齣拙劣的決策,而且通常付齣極高的成本。
■認知。一旦你知道錯誤的類別,第二個步驟便是認知情境中的問題,或稱為情境知覺。你在此的目標是:認知你所麵臨的問題種類、你可能犯錯的風險,以及你需要何種工具以便做齣明智選擇。發生錯誤的原因通常起源於一種失調:在你所麵對的複雜事實及你用來對應複雜事實的簡化心智習慣,兩者之間的失調。挑戰在於,如何在錶麵上看來似乎相異的領域之間,創造心智上的連結。你將明瞭,多元領域的方法能夠在製訂決策時,激盪齣偉大洞見。
■運用。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步驟是,減少你可能的潛在錯誤。就如同運動員為瞭準備一項競賽而開發其整體技能,本書的目標是建造或改善一套心智工具,以因應生活實相。
順帶一提的是,我自己對於這些認知錯誤並沒有免疫力,而且仍然會犯本書中我所描述的每一個錯誤。我個人的目標是,當試圖做決策時,能夠認知到自己正踏入危險區域,然後放慢腳步。關鍵在於,如何在適當的時機尋找到適切的觀點。
和其他許多教授金融學的老師一樣,我也會跟學生進行實驗,說明聰明人做決策時是如何掉入陷阱。在一項實驗中,我在全班麵前拿齣一個裝瞭硬幣的玻璃罐,要求每個人各自齣價投標全部銅闆的價值。大多數學生的齣價都比實際價值低,不過還是有些人齣價遠高過銅闆的價值。最高的投標者贏得這場拍賣,但其代價則是,支付金額超齣實際幣值。這就是所謂「贏傢的詛咒」。這個觀念對企業併購非常重要,因為企業爭相齣價、併購一傢目標公司時,齣價最高者往往多付齣太多錢。這項實驗讓學生(特別是獲勝的學生)獲得第一手的寶貴經驗。
為瞭讓實驗更有趣,老師通常會把實驗設計成競賽,錶現最佳者可以獲獎。我曾經參加過哈佛大學主辦,一場為期兩天的「投資決策及行為金融學」研討會,其中有幾次這樣的競賽。之前的閱讀與教學經驗早已讓我對這些實驗相當熟悉。然而,第一次參與實驗時,我的錶現實在平平,比平均水準還低。不過,後來我研究瞭其中的原理,練習認清問題,並且學習適當解決問題的技巧。
第一項實驗是測試「過度自信」。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同時也是橋牌冠軍的查剋豪瑟(Richard Zeckhauser)發給參加者一張列有十個不常見的問題,例如:亞洲象的懷孕期有多長,然後要求一個最接近正確答案的預測值,以及一個正確答案落在 90% 信賴區間的高低預估值。比方說,我可能會推估大象的懷孕期應該比人類長,然後猜測 15 個月。而我也有九成的把握,正確答案會落在 12 到 18 個月當中。如果我的能力與我的信心相符,那麼我會預期十次中有九次,正確答案應該會落在那個區段。不過,事實上大多數人隻有 40% 到 60% 的時候正確,而這反映瞭人們的過度自信。即使我並不曉得那十個問題的答案,但是我有預感自己可能會在哪些地方齣錯,於是便調整瞭最初的預估。最後我贏瞭那場競賽,得到一本書。
第二項實驗則展現瞭理性思考可能齣現的失靈情形。實驗中,全球頂尖行為經濟學傢理查.塞勒(Richard Thaler)要我們寫下從 0 到 100 中的任一整數,最接近全體平均猜測值三分之二的人就獲勝。在一個純粹理性的世界中,所有參加者會冷靜地進行層層推論,最後得齣這項實驗最閤乎邏輯的解答,也就是 0。不過,這項遊戲的真正挑戰包括必須考慮其他參加者的行為。你可能選瞭0而獲勝,可是如果任何人選擇瞭一個大於0的數目,你就無緣得獎。順帶一提,最後獲勝的答案,通常都介於11和 13之間。我也贏瞭那場競賽,而且得到一件T恤。
塞勒把獎品丟給我的時候,嘴裡一邊發牢騷:「你不該得獎,因為你早就知道是怎麼一迴事。」
沒錯,我早就知道是怎麼一迴事。這就是關鍵所在,也正是本書的重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