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

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淑香
图书标签:
  • 抒情传统
  • 诗歌研究
  • 文学史
  • 文化批评
  • 中国文学
  • 传统文化
  • 审美学
  • 文学理论
  • 情感研究
  • 古典诗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從理論的省思與代表性作品的探索,雙管齊下地檢視了「中國文學」作為一個「抒情傳統」的根本特質,與其在理論、詩詞、小說、散文等各方面的表現。開發了對於中國文學的另一種理解的角度與認識的途徑。
 
  作者由「詩可以怨」始,析論抒情傳統的本體意識,從理論解讀〈蘭亭集序〉,並論述神思與想像,以及劉勰的文學創作觀;以三面「夏娃」於唯美與倫理間之徘徊,藉由道德、精神、感官面向,探究漢魏六朝詩中女性美的塑像;以「旅人的幽情」喻論懷古歌詞;以「驚天動地」至「寂天寞地」直抒《水滸傳》之英雄;以「頑石」與「美玉」解《紅樓夢》之神話結構;以麟爪窺見《龍坡雜文》化「深婉老鍊、灰詭而辛酸」之內蘊為素樸平淡之簡淨、平實與生動。各篇均值得細思品味。
探寻文明的脉络:一部关于古代工程与社会结构的深度研究 书名:宏伟的石与流动的沙:古代文明的基石工程与权力结构 作者:[虚构作者名,例如:陈景华]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例如:华夏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虚构日期,例如:二〇二三年十一月] --- 内容简介 《宏伟的石与流动的沙:古代文明的基石工程与权力结构》并非一部关于文学或艺术思潮的探讨,而是一部聚焦于人类文明早期,那些改变了地理面貌、维系了庞大社会运作的物质性成就——古代工程奇迹——及其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权力组织的深刻历史学与考古学专著。本书以横跨三大洲的数个标志性古代文明为研究案例,旨在揭示这些耗费巨大人力物力的工程项目,如何成为统治阶层巩固其合法性、动员社会资源、并塑造其特有社会形态的核心工具。 本书结构严谨,论证详实,分为“石之坚固:权力具象化”、“沙之流动:资源调配与治理”以及“水之驯服:生存与控制的边界”三大核心部分,辅以对特定案例的深度剖析。 第一部分:石之坚固——权力具象化与象征工程 本部分的核心论点在于:古代的纪念性建筑和防御工事,远非单纯的实用设施,它们是权力无声的宣言。作者深入剖析了古埃及金字塔群、美索不达米亚的巨型城墙与神庙基座(Ziggurat)的建造技术、组织模式及其社会意义。 金字塔的几何学与意识形态: 我们不再停留于对法老神性的传统描述,而是从工程学的角度重建金字塔建造过程中的资源调度和劳工管理系统。书中详尽比对了不同王朝金字塔在选址、石材开采和运输上的技术差异,并论证了这些差异如何反映了中央集权能力的提升或衰退。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书中引入了对“工匠社群”的考古学分析,试图还原这些精英劳动者在国家机器中的实际地位,而非简单地将其归类为奴隶。 城墙的心理战术: 针对古代近东地区的防御工程,本书着重探讨了城墙的厚度、高度以及对外展示的威慑力。我们审视了赫梯、亚述和巴比伦的城防系统,指出这些工程不仅是军事防御的需要,更是对内部民众和外部潜在敌人的“景观政治学”体现。一个坚不可摧的城市外壳,是稳定统治的物质保障。 第二部分:沙之流动——资源调配与治理的艺术 古代文明的生存依赖于对有限资源的精准控制。本部分将焦点从宏伟的纪念碑转向了更为日常但同样关键的资源管理系统,特别是农耕文明赖以生存的灌溉系统。 两河流域的复杂水利网络: 书中详尽描绘了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复杂的运河、堤坝与蓄水池网络。作者认为,对水流的分配权,是美索不达米亚早期城邦与后来的帝国统治者手中最重要的行政工具。书中首次引入了对古代水利法典中关于“水权纠纷”的条文进行定量分析,展示了这种资源调配如何直接催生了复杂的官僚体系和法律框架。治理者通过控制“流向”,便控制了生产力与人口分布。 长城体系的后勤挑战: 针对中国古代的防御性工程,本书的重点转向了其对后勤补给的极端要求。秦汉长城的绵延不仅是对地理环境的征服,更是对整个帝国动员能力的一次极限测试。书中分析了古代烽火台体系中的信号传输效率、军需物资(粮草、兵员)在不同地形上的运输成本模型,并指出正是这些后勤工程的成功与失败,决定了边疆政策的长期有效性。 第三部分:水之驯服——生存与控制的边界 本章聚焦于那些塑造了文明生活形态,并服务于特定目的的水利工程——港口、运河与饮水设施。 地中海的贸易命脉: 针对腓尼基、克里特岛和后来的罗马等以海洋贸易为基础的文明,本书剖析了人工港口和航道工程(如古代的浚深工程)的重要性。这些工程是商业活动的前提,也是国家税收和对外扩张的物质基础。我们探讨了罗马引水渠的工程美学,不仅研究其承重结构和坡度设计,更关注其将清洁水源引入城市的政治意图——为城市精英阶层提供优渥的生活条件,以此来巩固其统治的合理性。 从“工程技术”到“社会记忆”: 最后,本书总结了这些基石工程在古代社会中的文化残留。这些工程的幸存,使得后世对古代的理解得以延续,它们成为了权力转移和文明更迭中最持久的遗物。作者强调,理解这些工程,就是理解古代社会如何在其物理环境中刻下了自己的意志。 本书特色与价值 本书摒弃了传统史学中对“伟大人物”的简单赞颂,转而采用一种结构主义和技术史交叉的视角,将古代的土木工程视为理解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和组织能力的一把钥匙。书中融合了考古学勘探数据、古代文献(如行政记录、法典文本)和现代工程学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一部严谨、数据驱动且富有洞察力的古代文明研究范本。它将引导读者看到,在宏伟的雕像和辉煌的宫殿之下,支撑起这一切的,是汗水、石块、精确的测量和无情的组织纪律。 适合读者群: 历史学、考古学、工程史、古代社会研究领域的学者、专业人士,以及对古代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权力运作机制感兴趣的严肃历史爱好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淑香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碩士,美國哈佛大學文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退休教授。研究專長為文學理論、中國詩詞、中國戲劇小說。著有《李義山詩析論》、《元雜劇中的愛情與社會》、《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A Grammar of the T’ang Poetic Journey”等。

图书目录


「學術研究叢刊」出版緣起
2022年版序
前言

理論
第一章 論「詩可以怨」
第二章 抒情傳統的本體意識──從理論的「演出」解讀〈蘭亭集序〉
附錄一 「神思」與「想像」
附錄二 由〈辨騷篇〉看劉勰的文學創作觀

詩歌
第三章 三面「夏娃」──漢魏六朝詩中女性美的塑像
第四章 旅人的幽情──略談幾首懷古歌詞

小說
第五章 從驚天動地到寂天寞地──《水滸全傳》結局之詮釋
第六章 頑石與美玉──《紅樓夢》神話結構論之一
附錄三 從小說的角度設計看賣油郎與花魁娘子的愛情

散文
第七章 鱗爪見風雅談臺靜農先生的《龍坡雜文》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06393
  • 叢書系列:學術研究叢刊
  • 規格:平裝 / 264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2022年版序
 
  記得早年大一的時候,讀到《史記.項羽本紀》這一段: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當時我讀到這裏也不禁為之大喜,哦,原來項羽是像我一樣學什麽都缺乏專一的意志與恆心。當時年輕懵懂的我,覺得自己心性如此,有項羽作伴,也不是什麽不好的事,反而覺得輕鬆了。這當然是一廂情願任性的讀者反應,一種介於無意識與有意識之間的「誤讀」,才完全不在意這可能是暗示項羽終究失敗的預示筆法,竟誤將項羽的缺點引為認同,反認為爭天下成敗是一回事,作為一個人可感可愛的人性表現又是另一回事,項羽少時凡事心喜而不肯竟學未必就是他的悲劇瑕疵(tragic flaw)。真正的英雄必然是要經歷一個內在成長醒覺的歷程,從盲目的意志與行動中解放以至能胸懷天下而超越成敗。總之,由於個性導致的「誤讀」使我更認同於項羽,而這種印象深刻的「誤讀」又似乎走岔了路,完全不是Harold Bloom那種充滿挑戰搏鬥的門道,只徒然助長了我莫衷一是(事)的習性傾向,這很清楚反映於我的工作中,雖然困擾,卻無以匡之。
 
  這本書中的篇章,寫成於不同的年代與地方,以及含括不同的文類。這種現象頗反映我一向不穩定的學習興趣,常遊走於理論、詩歌、小說,戲劇及其他雜學之間,凡事只憑一時興之所至,稍事涉獵,不肯深研,轉而又流眄心喜他方。如此好奇追逐不能知止,乃成處處無法停駐的過客,心知這是為學殆矣的大忌。唯是骨子裏總是有一股反中心反系統反專家的習性,寧浪跡遊方於邊陲自樂,以學界浪人自嘲自解,實也莫可奈何。但是,有時不免也這麽想,為學之道,豈有不二之法的鐵律?豈必循規蹈矩不由徑然後可?對我來說,蕭綱的「放蕩」之說,豈止於為文,為學也須放意而行。能夠隨興(性)之所之自由學習新奇的東西才是我人生中最快樂的事,悠遊於無限想像的異域,如魚在水,如鳥在天,樂在其中的這種「狂喜」就是我至大的所得所成,寧復知有其他。如此雖有項羽無法竟學之弊,但既然志不在於天下,如果學術世界也是一種另類的天下的話,也自無如項羽之成敗得失可言,而唯有樂趣而已矣。所以這本書中所載或凡我所書寫者,莫不如是,只是一時的興致所之,並未如專書一般具有整全的系統。所以繫於抒情傳統之下,只就其普遍廣義而言的一種散點的探索。如理論方面,「興、觀、羣、怨」是孔子對於詩歌功能作用的一套論說,而只聚焦於「詩可以怨」以廣其義,乃是由於其較前三種積極的效能略有消極的意味,值得深入理解探索。若以嚴謹的研究而言,理當四種功能併論才是。而我則被興趣綁架,但求從吾所好而已。其中詩歌方面,從漢魏六朝跳到唐宋詞,由女性主題轉到懷古主題,也不相連屬。至於小說,若論抒情傳統的強勢所滋生的側面滲透影響,也宜以重要的系列小說充分闡述才是,而我竟所及有限。這種種情形,處處只是一鱗半爪,真應了末章的鱗爪之說,其間意旨,卻相去不可以道里計,在在只彰明了我為學深有「項羽情結」的不良習性與缺點。但我又如何能歸咎於古人?應該是為自己的「誤讀」所誤而已。不過,這些一鱗半爪也讓我領悟到抒情傳統如一龐然大山,我之分別從理論、詩歌、(戲劇)、小說、散文的種種關注嘗試一瞥此山形勝,能力所限,固然不免如瞎子摸象,井蛙觀天;但多重散點透視,面面相覷,以期同歸聚焦一窺真貌,視此為探索的道徑,卻是我所肯定的。
 
  關於抒情傳統的著述,可見的書籍,已有眾聲喧嘩之勢。這是個至為重大錯綜複雜的論題,也牽涉到整個文學史的察照闡解,應該得到一種體大思精至為恢宏偉麗而具有完整體系一如文心雕龍般的大論述,才是徹底。因為它的涵蓋性,又遠超過劉勰所面臨的時代文學環境與問題。然而透徹之悟,畢竟是一種理想,除非如庖丁解牛,誰能窮其真相際涯?各人所得,終究也只能是一鱗半爪,只能寄理想於濟濟來者了。思考至此,瞿然醒覺,如此論調,是不是有自我解嘲解脫之嫌?無論實情如何,我自忖學而不精,只能在鱗爪中求自樂。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我實不逮,積習難返,又只能再次斷章取其所心喜者「游於藝」而自足。然而,我之游而有方乎無方乎?此又非我所知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光是书名就很有味道,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最近在读一本关于台湾文学史的导读,里面提到了很多早期文人的情感表达方式,特别是那种充满古典美学和在地风土结合的「抒情性」。读那本书的时候,我就常常在想,现在的创作者在面对现代性冲击时,要如何继承或转化这份情感传统。这本书的书名正好点出了这个核心问题——「省思」与「探索」。它给我的感觉,不只是一本理论专著,更像是一场深刻的对话,邀请我们回到文学的源头,重新审视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情感表达逻辑。尤其在当代社会,人人追求效率和即时满足,这种对「抒情」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文类进行重新挖掘,可以说是非常及时且必要的。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清晰的脉络,帮助我们理解,在各种外来思潮与本土文化交织的复杂背景下,台湾的抒情传统究竟如何自我定位,又是如何在新生的艺术形式中找到新的出口。这本书或许会触及我们内心深处,那些最柔软却也最坚韧的情感纤维。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一部台湾老电影,里面主角的对白虽然不多,但那种意境和氛围的营造,全靠一些看似随意的场景和背景音乐来烘托,极富言外之意。这种处理方式,其实和传统抒情文学的精神内核不谋而合——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本书的题目,让我想到的是,在当代艺术越来越追求直白表达和视觉冲击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如何看待这种「含蓄之美」的价值?《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如果能深入剖析这种「留白」的艺术,探讨它在台湾美学体系中的独特地位,那将是极具启发性的。我特别希望看到,作者如何区分传统抒情的「自然流露」与现代创作中对抒情「刻意重现」之间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背后所反映的文化心态转变。这种对表达尺度的精微把握,往往才是区分平庸与卓越的关键所在。

评分

说实话,现在市面上很多文学研究的书籍,读起来总觉得有点生硬,像是把活生生的文本硬生生地拆解成一个个冷冰冰的理论模型。我个人比较偏好那种能够将理论探讨和阅读体验紧密结合的作品。因此,我对《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的期待是,它能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园丁,不仅指出花朵的结构,更能描绘出它在阳光下盛开时的那种生命力。我希望作者在进行「省思」时,不是去否定传统,而是去激活它。例如,探讨现代主义如何挑战了传统抒情的“自然性”,但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借用了抒情的某种核心功能——比如对内在主体经验的捕捉。如果这本书能清晰地勾勒出这条脉络的流变,并用生动的文学实例来佐证,那么它对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来说,也将是一次绝佳的审美提升。真正好的理论,是能让我们重新爱上阅读本身,让阅读变得更深刻、更具层次感。

评分

老实讲,读台湾历史时,总会有一种复杂的情绪夹杂其中,那种对土地的依恋、对身份的追寻,以及在不同历史阶段中身份认同的漂泊感,这些情绪最终都需要一种方式来安放和表达。抒情,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这种安放的容器。我猜这本书必然会触及到「乡愁」与「家国情怀」这两个沉重的主题,但更高明的处理,应该是如何将这些宏大叙事,转化为个体经验中可感可触的情感颗粒。《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这个「探索」二字尤其吸引我,它暗示着作者不会止步于现象的描述,而是会尝试构建一个能容纳未来可能性的理论空间。也许这本书能帮助我们这些在多元文化冲击下成长的读者,找到一个清晰的锚点,既能怀抱对过去美学的敬意,也能勇敢地走向未来情感表达的无限可能。期待它能提供一种既有根基又具前瞻性的阅读视野。

评分

最近在咖啡馆翻阅一本关于战后台湾社会变迁的口述历史,里面的受访者谈到那个年代人们表达情感的压抑与克制,那种深深埋藏在日常生活底下的澎湃心绪,读来令人唏嘘。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这本书的潜在价值。我想,它不会只是停留在对古典诗词的辞藻分析,而是会深入探讨在特定历史情境下,抒情如何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情感实践,甚至是一种抵抗或生存的策略。比如,早期移民社会面对艰辛环境时,那种集体性的、含蓄的悲悯情怀,是如何通过特定的文学形式被固定下来的?这本书如果能触及这些层面,那无疑会是一部极具社会深度的作品。我特别好奇,作者如何处理「抒情」与「政治」之间的微妙张力——抒情一旦被赋予了集体意义,它的纯粹性是否就会被稀释?这本书若能提供一个不落俗套的分析框架,那对我们理解台湾文化的集体潜意识将大有裨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