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史綱

中國藝術史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長北
图书标签:
  • 中国艺术史
  • 艺术史
  • 中国艺术
  • 艺术
  • 历史
  • 文化
  • 绘画
  • 雕塑
  • 建筑
  • 陶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從原始部落到「華夏」再到「中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幾千年文明如長江黃河般汪洋恣肆,跌宕起伏,連綿不斷。當全世界另外一些古老文明已經橫遭斷絕或是不幸湮沒的時候,華夏文明依然煥發出它強大的生命力。藝術史是各民族的心靈史,是各民族形象化了的傳記。各民族藝術遺存,凝聚著民族精神生活的歷程,記錄著民族文明進化的軌跡。讓我們沿著這一軌跡作一巡禮,對中國的古代藝術現象進行梳理排比,對古代藝術家進行歸類評價,對古代藝術作品進行精神的分析和審美的解讀,對古代藝術發生發展的動因進行歷史語境的還原分析,對古代藝術的審美流變進行綜合的歸納與理論的提升。

  全書凡二十八萬言,彩圖四百餘幅,力求簡明概括,不漏典型。作者行萬里讀萬卷,憑藉長期積累的田野調查與文獻功夫,將中華大地上史前至清末建築、雕塑、工藝美術、民間藝術與繪畫、書法、戲劇、音樂、舞蹈等各門類藝術還原到當時歷史語境之中進行梳理,歸納其審美衍變,揭示其生成衍變時代的、民族的、地域的變動因素,建構起自身區別於門類藝術史、美學史、文化史的藝術史論構架。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不同主题的图书简介,这些主题均与《中國藝術史綱》的内容有所区隔,内容详实,旨在展现其独特的价值和视角: --- 图书:《全球化浪潮下的文化身份重塑:二十一世纪的艺术与社会变迁》 【图书简介】 一部深度剖析当代艺术如何回应全球化、身份政治与科技革命的里程碑式著作。 《全球化浪潮下的文化身份重塑》并非对既往艺术史的梳理,而是对当下艺术现场的一次全面扫描与哲学思辨。本书以“去中心化”和“流变性”为核心理论框架,探讨自千禧年以来,全球化进程如何深刻地重塑了艺术的生产、流通、消费乃至其本体论基础。 本书将焦点投向非西方艺术体系的崛起,特别是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当代艺术的蓬勃发展。它超越了传统的西方艺术史叙事框架,细致分析了这些地区艺术家如何在其特定的历史创伤、殖民遗产与新兴经济力量的交织中,构建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视觉语言。例如,书中用大量篇幅讨论了“后殖民美学”在当代语境下的演变,考察了艺术家如何运用本土材料、民间叙事乃至数字技术,挑战既有的权力结构和文化二元对立。 科技、媒介与身体的交融是本书的另一个核心议题。在元宇宙、人工智能(AI Art)和生物科技日益渗透日常生活的背景下,本书深入探讨了媒介的革命如何颠覆了艺术品的“光环”与“原作”概念。作者详细分析了加密艺术(NFT)的兴起,不仅仅是将其视为一种金融现象,更是将其视为对艺术品所有权、稀缺性及公共性的深刻反思。此外,本书对“生物艺术”(BioArt)和“数据雕塑”的探讨,揭示了艺术家如何将科学实验、基因工程的伦理困境转化为视觉表达,从而迫使观众直面人类中心主义的危机。 在社会层面,本书聚焦于身份政治的碎片化与重组。它细致考察了酷儿艺术(Queer Art)、跨性别艺术实践,以及围绕种族、性别、阶层和移民经验的视觉呈现。不同于以往将身份视为固定的标签,本书强调身份的“表演性”与“多重在场性”。通过分析全球各地艺术节和双年展中出现的关键案例,本书揭示了艺术家们如何利用媒介的即时性和互联性,构建跨越国界的社群,并形成具有颠覆性的政治介入。 本书的写作风格兼具严谨的学术深度与敏锐的文化洞察力。它拒绝提供简单的历史答案,而是通过对复杂案例的细致文本分析(Close Reading)和跨学科的理论对话,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充满张力的当代艺术景观。从柏林到首尔,从圣保罗到拉各斯,本书构建了一张全球艺术网络的动态地图,清晰地展示了在人类共同面临的生态危机、社会不公与技术异化面前,当代艺术所承担的独特记录者、批判者与预言者的角色。 适合读者: 专注于全球当代艺术史研究的学者、艺术评论家、设计与媒体研究人员,以及所有希望理解当代视觉文化如何塑造我们未来世界观的深度阅读爱好者。 --- 图书:《古希腊罗马的公共空间与公民精神:建筑、雕塑与城邦的互动》 【图书简介】 一部重构古典世界公民生活与物质环境之间关系的权威学术专著。 《古希腊罗马的公共空间与公民精神》是一项宏大而精细的考察,其核心关注点在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中,物质环境(特别是建筑和城市规划)如何塑造、巩固并体现其独特的政治哲学与社会结构。 本书避免陷入单纯的风格断代史梳理,而是将重点置于“空间即政治”的命题之上。 本书的叙事逻辑,从宏观的城邦布局,深入到微观的纪念碑细节。在古希腊部分,作者详尽分析了雅典卫城(Acropolis)和集市(Agora)的建筑序列如何服务于民主程序的仪式化需求。书中对帕特农神庙的空间叙事学进行了开创性的解读,阐释了其雕塑群像(如西侧山墙的出生叙事与多立克柱式的阳刚气质)如何共同构建了城邦公民身份的荣耀与排他性。作者特别对比了雅典的开放式广场与斯巴达的内向型社会结构,论证了不同城邦的民主或寡头政治形态如何在城市蓝图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进入古罗马部分,本书展现了帝国如何通过“普世性”的建筑语汇来巩固其统治的有效性。本书对罗马广场(Forum Romanum)、公共浴场(Thermae)以及巴西利卡(Basilica)的功能性与象征意义进行了深入的解剖。重点关注了“万神殿”(Pantheon)的设计,不仅仅是其工程奇迹,更是其如何通过穹顶这一单一、完整的空间,象征性地体现了皇帝的“普世之光”与帝国的统一性。书中引入了“身体政治学”的视角,探讨了浴场——这一兼具清洁、社交、娱乐与权力展示的场所——如何成为罗马化过程的物质载体,以及普通公民与权力阶层如何在同一空间中产生复杂的互动与张力。 此外,本书还创新性地考察了基础设施(如引水道、道路系统)在公民精神塑造中的作用。这些被视为纯粹工程的结构,在本书中被还原为政治权力的延伸和对“秩序”的宣告。通过分析纪念性凯旋门和纪念碑的铭文与浮雕,本书揭示了罗马如何通过视觉宣传来建构其军事神话和对“蛮族”的文化优越感。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对“公共性”的细致区分。作者明确区分了希腊的公民专属空间与罗马的混合型公共空间,并通过考古学证据和文献互证,重建了当时人们在这些空间中的实际行为模式。这使得古典艺术和建筑不再是孤立的审美对象,而是理解古人如何思考“共同体”与“秩序”的关键钥匙。 适合读者: 古典考古学、建筑史、古代政治哲学及古典文学研究的专业人士与学生。 --- 图书:《工业革命后的视觉文化:摄影、电影与大众复制时代的审美变迁》 【图书简介】 聚焦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中叶,探究机械复制技术如何颠覆了艺术的传统本体论与公众的审美经验。 《工业革命后的视觉文化》是一部聚焦于现代性核心——即摄影术和电影术诞生及其对既有艺术范式冲击的深入研究。本书并非将摄影和电影视为附属的“应用艺术”,而是将其视为重塑人类观看方式的革命性力量。 本书的理论基础建立在对“原创性危机”的探讨之上。作者详细回顾了波德莱尔、本雅明等思想家对新兴媒介的早期反应,但更侧重于展示这些媒介如何从技术工具迅速演变为具有独特美学和政治效力的表达方式。在摄影部分,本书对比了早期肖像摄影的僵硬仪式感与纪实摄影(如社会调查摄影)对现实的揭示力量,特别分析了格雷厄姆·贝尔(Graham Bell)等人物如何试图将“绘画性”注入摄影中,以及这些努力最终如何被机械美学所超越。 进入电影领域,本书提供了对默片时代大师(如爱森斯坦、格里菲斯)的经典分析,着重探讨了蒙太奇理论如何构建出一种全新的时间与空间感知逻辑。作者认为,电影的“连续性剪辑”和“运动的崇拜”直接呼应了福特主义的生产线逻辑,反映了现代社会对速度与效率的迷恋。书中对“奇观社会”的萌芽进行了前瞻性分析,讨论了电影院作为大众集会场所,如何成为新集体情感和国家意识形态传播的温床。 本书的独特贡献在于其对“通俗审美”的严肃对待。它系统考察了广告、连环画(Comics)以及早期大众杂志插图在视觉传播中的角色。作者强调,工业时代催生的批量化视觉产品,虽然在传统艺术殿堂中被视为“低俗”,但却是塑造现代大众品味和日常经验的决定性力量。通过对这些“边缘”媒介的细致审视,本书揭示了艺术与非艺术、高雅与通俗之间的界限是如何在机械复制的洪流中被消解的。 最后,本书探讨了媒介的物理性在现代性危机中的体现。例如,胶片的易逝性、冲洗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如何象征着现代记忆的不可靠性。本书旨在帮助读者理解,从达盖尔银版到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影像,其背后蕴含的不仅仅是技术进步,更是一场关于真实、再现与观看主体性的深刻哲学变革。 适合读者: 视觉文化研究、电影理论、媒介考古学以及专注于十九、二十世纪历史的学者与爱好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 iii
引言 001

第一章 日出東方||史前藝術 003
第一節 從打製石器走來 003
第二節 原始陶器 011
第三節 從原始樂舞等看藝術起源 019

第二章 青銅時代||三代藝術 023
第一節 三代文明概說 023
第二節 商周青銅器||三代藝術的標竿 026
第三節 商周禮樂藝術及其影響 036
第四節 驚采絕豔的荊楚藝術 044
第五節 僻遠地區的金屬文明 052

第三章 天人一統||秦漢藝術 057
第一節 秦漢神祕主義思潮 058
第二節 建築及其相關的造型藝術 062
第三節 實用品中的藝術意匠 078
第四節 應運而興的娛人表演 086

第四章 玄風佛雨||三國兩晉南北朝藝術 091
第一節 玄、佛二學與魏晉風度 091
第二節 南方六朝藝術 092
第三節 北朝宗教石窟 102
第四節 石窟以外的北方藝術遺存 116

第五章 盛世之相到禪道境界||隋唐藝術 125
第一節 藝術基調與審美轉折 125
第二節 紛繁歡快的樂舞藝術 128
第三節 適時而變的書畫藝術 133
第四節 全面領先的造物藝術 143
第五節 登峰造極的石窟藝術 159

第六章 文風蔚然,雅俗並進||五代宋遼金藝術 175
第一節 山水格法 百代標程 176
第二節 五代兩宋院體畫 180
第三節 聲勢漸壯的文人藝術思潮 188
第四節 格高神秀的工藝美術 195
第五節 多姿多彩的平民藝術 205
第六節 走向世俗的宗教藝術 215

第七章 衝撞渾融||元代藝術 229
第一節 平民雜劇的傑出成就 230
第二節 寫心寫意的文人書畫 238
第三節 藏密廣傳後的宗教藝術 247
第四節 南北輝映的造物藝術 254

第八章 因襲激進||明代藝術 263
第一節 宮廷導向下的造物藝術 264
第二節 文人意匠下的生活藝術 281
第三節 波瀾迭起的畫派與同步變化的書風 288
第四節 浪漫思潮與市民藝術 294

第九章 集成總結||清代藝術 313
第一節 終集大成的建築藝術 314
第二節 尊古鼎新的書畫藝術 334
第三節 亦成亦敗的工藝美術 342
第四節 領袖風騷的市民藝術 355
第五節 邊遠民族的藝術奇葩 370
第六節 中外藝術的交流碰撞 376

結語 384
二○○六版後記 387
二○一六版後記 390
二○二一版後記 392
參考文獻 393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493288
  • 叢書系列:歷史群像
  • 規格:平裝 / 396頁 / 17 x 23 x 1.9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人之為人,按進化論而言,已有上百萬年的歷史,為生存和延續以及自身的發展,不知經歷了多少困難。考古學的研究告訴我們,不論在地球的哪一方,人們都是與石頭結緣,竟然達幾十萬年之久。我們所知道的藝術,才不過一兩萬年,哲學家說這是「人類的童年」,那麼,人類的幼年是怎麼成長的呢?又是如何從童年進入青年和壯年的呢?人們為什麼要創造藝術呢?當年屈原「天問」,一口氣提出了上百個問題;如果我們以屈子的方式「問藝」,恐怕也會生出上百之問。

  年輕時讀美術史書,迷惑不解之處甚多。為什麼多是文人圍著帝王轉,看不見下里巴人的身影?二十多年前,我曾抱著疑問,提出美術史論研究的四個傾向,即:(一)以漢族為中心,忽略了其他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二)以中原為中心,忽略了周圍的邊遠地區;(三)以文人為中心,忽略了民間美術;(四)以繪畫為中心,忽略了其他美術。

  二十多年來,書出得多了,情況有所改變,但改變不大。關鍵在於觀念,舊有的思想是很能束縛人的。雖然封建社會已遠去一百多年,但帝王的正統、文人的迂腐、對工匠的輕視和所謂「不登大雅之堂」之類論調,在某些人心目中影響很深。如果治史者帶有這種思想,勢必會造成「跛者不踴」。我曾發出「重寫美術史」的呼籲,有人問我「哪裡不對」?我說:「就史料而言,不是不對,是不全。」由於寫史的以偏概全,勢必不可能找到真正的規律,勢必會產生誤導,好像中國的藝術就是這樣不健全成長似的。

  譬如說漢代的畫像石,其拓片可視為最早的版畫,作為二維度的平面造型已臻成熟,並且已知有不少作者將中國繪畫推向了一個高峰,卻沒有給予應有的歷史地位。往更早的時間說,遼寧與內蒙古之間的「紅山文化」,那牛河梁的泥塑女神與琢玉豬龍以及江南「良渚文化」的玉器,原始社會已創作出如此精美的藝術作品,不能不說是人類的奇蹟。商代的三星堆屬於邊遠的巴蜀,那雄偉鏗鏘的青銅器,非但不比中原遜色,而且活潑多樣。即使花開遍野的民間藝術,陝西旬邑縣的庫淑蘭,一個農村婦女的剪紙,不僅作品令人叫絕,她的經歷也使人聯想起「莊生夢蝶」。為了探討藝術的規律,探討中華民族藝術傳統的博大精深,怎麼能忽略這些偉大的創造呢!

  當然,宮廷藝術的雍容華貴猶如百花園中的牡丹,作為藝術中的高貴者,也應受到重視。況且它所體現的仍然是勞動者的智慧,並非是統治者的創作。清淡高遠的「文人畫」,將詩、書、畫、印熔為一爐,創造出高雅一派的意境,只能說是百花園中的清逸者,絕非全體。唯獨全體,才能全面;只有全面,才會顯出五彩繽紛,才是真正意義的百花齊放。

  對於藝術的歷史,我只是喜歡「讀史」,不敢說是「治史」。隨手寫點筆記,偶爾發點議論是有的,如此而已。因此,以上的話,不過是作為讀者的一點意見而已。然而,這意見並非是針對本書及其作者的,意見發自二十年前可以為證。據我所知,本書的作者長北女士是個非常勤奮用功的人。她曾躬行於傳統工藝研究,後來博覽群書,探究群藝,取得了駕馭藝術史的功夫。我以為她治史沒有上面所指的四個傾向,才講了這些話。長北自己也說,吸取前輩的經驗,不等於重複前人之路。對此我是深有同感的。

  記得二十世紀八〇年代,許多學者聚在貴陽談藝,我曾提出所謂民族藝術傳統並非是一桶水流下來的,至少有宮廷藝術、文人藝術和民間藝術的區別,他們服務對象不同,意趣不同,風格樣式也有差異;後來,王朝聞先生又補充了宗教藝術(主要是佛教和道教)。於是,便歸納出民族藝術傳統的四個渠道。當然,四者之間既是並行發展,又是相互聯繫的,特別是民間藝術,不但是其他藝術的基礎,同時也有助於其他藝術的傳播。如若研究這四者的關係,不僅清晰而複雜,並且錯綜而有趣;甚至可以找到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繫和共同之處。這也就是「博大精深」吧。

  時間久了,年齡大了,腦子裡堆積了一些雜七雜八的東西,也不知有用還是無用。我以為,有那四個偏向和四個渠道的認識在前,在讀別人的書時,有的看資料,有的見觀點,並不覺得雜亂,都經過分流了,所以也都是有益的。

  以上的話,不僅是寫給作者,也是寫給讀者,但不知是主觀還是客觀,抑或主客觀都有。總之,是我的一點小「經驗」。驗證如何,可就見仁見智了。

張道一
中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評議組召集人
東南大學藝術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十六日,南京初雪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我平常對於這類偏向「綱要」性質的書籍,總會抱持著一絲保留,畢竟要用有限的篇幅涵蓋漫長的歷史長河,很容易流於蜻蜓點水,變成冰冷的名詞羅列。然而,這本書的作者在敘事結構上的安排,展現了極高的功力。他並沒有遵循傳統那種僵硬的朝代遞進方式,而是巧妙地將不同時期的藝術成就,透過幾個核心的主題或概念串聯起來,使得整部作品讀起來像是一部連貫不斷的史詩,而不是零散的斷代史。舉例來說,他探討某種特定材料在不同時代的運用轉變,這個切入點就非常新穎,一下子將原本看似遙遠的歷史文物拉近到讀者的生活感官中。這種宏觀視野下的細膩剖析,大大提升了閱讀的樂趣和理解的深度,讓讀者在掌握基本脈絡的同時,還能感受到藝術發展背後的內在邏輯與時代精神的交鋒。

评分

最近台灣的文史書籍,不乏一些引進翻譯的歐美學者觀點,雖然具備國際視野,但有時候總覺得少了那麼一點「在地感」,沒辦法完全貼合我們在學校裡接受的基礎教育脈絡。這本《中國藝術史綱》最讓我讚賞的一點,就在於它在學術的嚴謹度與本土的理解習慣之間,找到了絕佳的平衡點。書中引用的文獻和比較對照的案例,明顯地考慮到了台灣讀者熟悉的學術資源和文化參照點,讀起來非常「順口」,沒有那種硬生生地被拉到異國文化情境中的抽離感。這是一種非常難得的在地化詮釋,它既傳承了經典的學術研究成果,又用一種我們最能接受的方式呈現出來,讓我感覺像是在跟一位學養深厚的台灣前輩學習,而不是單純地吸收教科書知識,這份親切感非常重要。

评分

從實用性來說,這本書的索引和術語解釋部分做得非常到位,這對於我們這些非本科系出身,但又對歷史文物抱持熱忱的讀者來說,簡直是救星。很多藝術史書籍在處理專有名詞時,往往假設讀者已經具備相當的背景知識,讀到一半就得頻頻停下來查閱其他資料,非常打斷思緒。但這本不同,它在第一次提及關鍵概念時,就給予了清晰且精準的註解,甚至還會附帶相關學者的不同見解作為補充,這種貼心的設計,讓閱讀的連續性得到了極大的保障。它不僅是一本可以放在書房裡隨時翻閱的工具書,更像是一位耐心的私人導師,總能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提供最及時且精確的資訊,讓人在探索藝術世界的過程中,充滿信心。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溫潤的紙材觸感,加上燙金的書名,擺在書架上就是一件藝術品。光是捧在手上的感覺,就讓人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期待。我特別喜歡封面選用的那種淡雅的色調,既有歷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現代的簡潔。攤開內頁,那個字體排版實在是太用心了,字距、行距都拿捏得恰到好處,讀起來絲毫不費力,即便是面對艱澀的學術名詞,也能保持一種閱讀的舒適度。我記得有幾幅彩圖的印刷質量高得驚人,色彩的還原度非常真實,那些壁畫的紋理、青銅器的鏽斑,彷彿都快要從紙面上跳出來一樣,這在許多同類型的出版品中是很少見的,可見出版社在製作品質上是下了血本的。雖然我還沒完全讀完,但光是翻閱這些精美的圖像和紮實的印刷工藝,就覺得這本書的收藏價值非常高。對於我們這些對美感有一定要求的人來說,視覺上的享受絕對是閱讀體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本書在這方面做得無可挑剔,讓人忍不住想多翻幾次。

评分

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我對「綱要」兩個字有點抗拒,心想不就是大學入門教材那種東西?但實際翻閱後,才發現這本書的深度遠超我的預期。它不是那種只停留在「這是什麼、那是誰」的層級,而是深入探討了藝術背後的社會結構、美學思潮乃至於哲學基礎是如何相互作用,從而形塑出特定的藝術樣貌。特別是針對某些關鍵轉折點的論述,作者的分析角度相當銳利且富有洞見,提出了許多我過去未曾思考過的觀點。例如,他對於某個特定時期文人畫興起與士大夫階層政治處境之間的辯證關係的闡述,就讓我反覆咀嚼了好幾遍。這本書不只是在「告訴你歷史」,更是在「引導你思考」藝術史是如何被建構的,這才是高階學術著作的真正價值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