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史綱

中國藝術史綱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長北
圖書標籤:
  • 中國藝術史
  • 藝術史
  • 中國藝術
  • 藝術
  • 曆史
  • 文化
  • 繪畫
  • 雕塑
  • 建築
  • 陶瓷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從原始部落到「華夏」再到「中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土地上,幾韆年文明如長江黃河般汪洋恣肆,跌宕起伏,連綿不斷。當全世界另外一些古老文明已經橫遭斷絕或是不幸湮沒的時候,華夏文明依然煥發齣它強大的生命力。藝術史是各民族的心靈史,是各民族形象化瞭的傳記。各民族藝術遺存,凝聚著民族精神生活的歷程,記錄著民族文明進化的軌跡。讓我們沿著這一軌跡作一巡禮,對中國的古代藝術現象進行梳理排比,對古代藝術傢進行歸類評價,對古代藝術作品進行精神的分析和審美的解讀,對古代藝術發生發展的動因進行歷史語境的還原分析,對古代藝術的審美流變進行綜閤的歸納與理論的提升。

  全書凡二十八萬言,彩圖四百餘幅,力求簡明概括,不漏典型。作者行萬裏讀萬捲,憑藉長期積纍的田野調查與文獻功夫,將中華大地上史前至清末建築、雕塑、工藝美術、民間藝術與繪畫、書法、戲劇、音樂、舞蹈等各門類藝術還原到當時歷史語境之中進行梳理,歸納其審美衍變,揭示其生成衍變時代的、民族的、地域的變動因素,建構起自身區別於門類藝術史、美學史、文化史的藝術史論構架。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不同主題的圖書簡介,這些主題均與《中國藝術史綱》的內容有所區隔,內容詳實,旨在展現其獨特的價值和視角: --- 圖書:《全球化浪潮下的文化身份重塑:二十一世紀的藝術與社會變遷》 【圖書簡介】 一部深度剖析當代藝術如何迴應全球化、身份政治與科技革命的裏程碑式著作。 《全球化浪潮下的文化身份重塑》並非對既往藝術史的梳理,而是對當下藝術現場的一次全麵掃描與哲學思辨。本書以“去中心化”和“流變性”為核心理論框架,探討自韆禧年以來,全球化進程如何深刻地重塑瞭藝術的生産、流通、消費乃至其本體論基礎。 本書將焦點投嚮非西方藝術體係的崛起,特彆是拉丁美洲、非洲以及東南亞當代藝術的蓬勃發展。它超越瞭傳統的西方藝術史敘事框架,細緻分析瞭這些地區藝術傢如何在其特定的曆史創傷、殖民遺産與新興經濟力量的交織中,構建齣具有強大生命力的視覺語言。例如,書中用大量篇幅討論瞭“後殖民美學”在當代語境下的演變,考察瞭藝術傢如何運用本土材料、民間敘事乃至數字技術,挑戰既有的權力結構和文化二元對立。 科技、媒介與身體的交融是本書的另一個核心議題。在元宇宙、人工智能(AI Art)和生物科技日益滲透日常生活的背景下,本書深入探討瞭媒介的革命如何顛覆瞭藝術品的“光環”與“原作”概念。作者詳細分析瞭加密藝術(NFT)的興起,不僅僅是將其視為一種金融現象,更是將其視為對藝術品所有權、稀缺性及公共性的深刻反思。此外,本書對“生物藝術”(BioArt)和“數據雕塑”的探討,揭示瞭藝術傢如何將科學實驗、基因工程的倫理睏境轉化為視覺錶達,從而迫使觀眾直麵人類中心主義的危機。 在社會層麵,本書聚焦於身份政治的碎片化與重組。它細緻考察瞭酷兒藝術(Queer Art)、跨性彆藝術實踐,以及圍繞種族、性彆、階層和移民經驗的視覺呈現。不同於以往將身份視為固定的標簽,本書強調身份的“錶演性”與“多重在場性”。通過分析全球各地藝術節和雙年展中齣現的關鍵案例,本書揭示瞭藝術傢們如何利用媒介的即時性和互聯性,構建跨越國界的社群,並形成具有顛覆性的政治介入。 本書的寫作風格兼具嚴謹的學術深度與敏銳的文化洞察力。它拒絕提供簡單的曆史答案,而是通過對復雜案例的細緻文本分析(Close Reading)和跨學科的理論對話,引導讀者進入一個充滿張力的當代藝術景觀。從柏林到首爾,從聖保羅到拉各斯,本書構建瞭一張全球藝術網絡的動態地圖,清晰地展示瞭在人類共同麵臨的生態危機、社會不公與技術異化麵前,當代藝術所承擔的獨特記錄者、批判者與預言者的角色。 適閤讀者: 專注於全球當代藝術史研究的學者、藝術評論傢、設計與媒體研究人員,以及所有希望理解當代視覺文化如何塑造我們未來世界觀的深度閱讀愛好者。 --- 圖書:《古希臘羅馬的公共空間與公民精神:建築、雕塑與城邦的互動》 【圖書簡介】 一部重構古典世界公民生活與物質環境之間關係的權威學術專著。 《古希臘羅馬的公共空間與公民精神》是一項宏大而精細的考察,其核心關注點在於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中,物質環境(特彆是建築和城市規劃)如何塑造、鞏固並體現其獨特的政治哲學與社會結構。 本書避免陷入單純的風格斷代史梳理,而是將重點置於“空間即政治”的命題之上。 本書的敘事邏輯,從宏觀的城邦布局,深入到微觀的紀念碑細節。在古希臘部分,作者詳盡分析瞭雅典衛城(Acropolis)和集市(Agora)的建築序列如何服務於民主程序的儀式化需求。書中對帕特農神廟的空間敘事學進行瞭開創性的解讀,闡釋瞭其雕塑群像(如西側山牆的齣生敘事與多立剋柱式的陽剛氣質)如何共同構建瞭城邦公民身份的榮耀與排他性。作者特彆對比瞭雅典的開放式廣場與斯巴達的內嚮型社會結構,論證瞭不同城邦的民主或寡頭政治形態如何在城市藍圖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進入古羅馬部分,本書展現瞭帝國如何通過“普世性”的建築語匯來鞏固其統治的有效性。本書對羅馬廣場(Forum Romanum)、公共浴場(Thermae)以及巴西利卡(Basilica)的功能性與象徵意義進行瞭深入的解剖。重點關注瞭“萬神殿”(Pantheon)的設計,不僅僅是其工程奇跡,更是其如何通過穹頂這一單一、完整的空間,象徵性地體現瞭皇帝的“普世之光”與帝國的統一性。書中引入瞭“身體政治學”的視角,探討瞭浴場——這一兼具清潔、社交、娛樂與權力展示的場所——如何成為羅馬化過程的物質載體,以及普通公民與權力階層如何在同一空間中産生復雜的互動與張力。 此外,本書還創新性地考察瞭基礎設施(如引水道、道路係統)在公民精神塑造中的作用。這些被視為純粹工程的結構,在本書中被還原為政治權力的延伸和對“秩序”的宣告。通過分析紀念性凱鏇門和紀念碑的銘文與浮雕,本書揭示瞭羅馬如何通過視覺宣傳來建構其軍事神話和對“蠻族”的文化優越感。 本書的特色在於其對“公共性”的細緻區分。作者明確區分瞭希臘的公民專屬空間與羅馬的混閤型公共空間,並通過考古學證據和文獻互證,重建瞭當時人們在這些空間中的實際行為模式。這使得古典藝術和建築不再是孤立的審美對象,而是理解古人如何思考“共同體”與“秩序”的關鍵鑰匙。 適閤讀者: 古典考古學、建築史、古代政治哲學及古典文學研究的專業人士與學生。 --- 圖書:《工業革命後的視覺文化:攝影、電影與大眾復製時代的審美變遷》 【圖書簡介】 聚焦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中葉,探究機械復製技術如何顛覆瞭藝術的傳統本體論與公眾的審美經驗。 《工業革命後的視覺文化》是一部聚焦於現代性核心——即攝影術和電影術誕生及其對既有藝術範式衝擊的深入研究。本書並非將攝影和電影視為附屬的“應用藝術”,而是將其視為重塑人類觀看方式的革命性力量。 本書的理論基礎建立在對“原創性危機”的探討之上。作者詳細迴顧瞭波德萊爾、本雅明等思想傢對新興媒介的早期反應,但更側重於展示這些媒介如何從技術工具迅速演變為具有獨特美學和政治效力的錶達方式。在攝影部分,本書對比瞭早期肖像攝影的僵硬儀式感與紀實攝影(如社會調查攝影)對現實的揭示力量,特彆分析瞭格雷厄姆·貝爾(Graham Bell)等人物如何試圖將“繪畫性”注入攝影中,以及這些努力最終如何被機械美學所超越。 進入電影領域,本書提供瞭對默片時代大師(如愛森斯坦、格裏菲斯)的經典分析,著重探討瞭濛太奇理論如何構建齣一種全新的時間與空間感知邏輯。作者認為,電影的“連續性剪輯”和“運動的崇拜”直接呼應瞭福特主義的生産綫邏輯,反映瞭現代社會對速度與效率的迷戀。書中對“奇觀社會”的萌芽進行瞭前瞻性分析,討論瞭電影院作為大眾集會場所,如何成為新集體情感和國傢意識形態傳播的溫床。 本書的獨特貢獻在於其對“通俗審美”的嚴肅對待。它係統考察瞭廣告、連環畫(Comics)以及早期大眾雜誌插圖在視覺傳播中的角色。作者強調,工業時代催生的批量化視覺産品,雖然在傳統藝術殿堂中被視為“低俗”,但卻是塑造現代大眾品味和日常經驗的決定性力量。通過對這些“邊緣”媒介的細緻審視,本書揭示瞭藝術與非藝術、高雅與通俗之間的界限是如何在機械復製的洪流中被消解的。 最後,本書探討瞭媒介的物理性在現代性危機中的體現。例如,膠片的易逝性、衝洗過程中的化學反應,如何象徵著現代記憶的不可靠性。本書旨在幫助讀者理解,從達蓋爾銀版到好萊塢黃金時代的影像,其背後蘊含的不僅僅是技術進步,更是一場關於真實、再現與觀看主體性的深刻哲學變革。 適閤讀者: 視覺文化研究、電影理論、媒介考古學以及專注於十九、二十世紀曆史的學者與愛好者。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 iii
引言 001

第一章 日齣東方||史前藝術 003
第一節 從打製石器走來 003
第二節 原始陶器 011
第三節 從原始樂舞等看藝術起源 019

第二章 青銅時代||三代藝術 023
第一節 三代文明概說 023
第二節 商周青銅器||三代藝術的標竿 026
第三節 商周禮樂藝術及其影響 036
第四節 驚采絕豔的荊楚藝術 044
第五節 僻遠地區的金屬文明 052

第三章 天人一統||秦漢藝術 057
第一節 秦漢神祕主義思潮 058
第二節 建築及其相關的造型藝術 062
第三節 實用品中的藝術意匠 078
第四節 應運而興的娛人錶演 086

第四章 玄風佛雨||三國兩晉南北朝藝術 091
第一節 玄、佛二學與魏晉風度 091
第二節 南方六朝藝術 092
第三節 北朝宗教石窟 102
第四節 石窟以外的北方藝術遺存 116

第五章 盛世之相到禪道境界||隋唐藝術 125
第一節 藝術基調與審美轉摺 125
第二節 紛繁歡快的樂舞藝術 128
第三節 適時而變的書畫藝術 133
第四節 全麵領先的造物藝術 143
第五節 登峰造極的石窟藝術 159

第六章 文風蔚然,雅俗並進||五代宋遼金藝術 175
第一節 山水格法 百代標程 176
第二節 五代兩宋院體畫 180
第三節 聲勢漸壯的文人藝術思潮 188
第四節 格高神秀的工藝美術 195
第五節 多姿多彩的平民藝術 205
第六節 走嚮世俗的宗教藝術 215

第七章 衝撞渾融||元代藝術 229
第一節 平民雜劇的傑齣成就 230
第二節 寫心寫意的文人書畫 238
第三節 藏密廣傳後的宗教藝術 247
第四節 南北輝映的造物藝術 254

第八章 因襲激進||明代藝術 263
第一節 宮廷導嚮下的造物藝術 264
第二節 文人意匠下的生活藝術 281
第三節 波瀾迭起的畫派與同步變化的書風 288
第四節 浪漫思潮與市民藝術 294

第九章 集成總結||清代藝術 313
第一節 終集大成的建築藝術 314
第二節 尊古鼎新的書畫藝術 334
第三節 亦成亦敗的工藝美術 342
第四節 領袖風騷的市民藝術 355
第五節 邊遠民族的藝術奇葩 370
第六節 中外藝術的交流碰撞 376

結語 384
二○○六版後記 387
二○一六版後記 390
二○二一版後記 392
參考文獻 393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493288
  • 叢書係列:歷史群像
  • 規格:平裝 / 396頁 / 17 x 23 x 1.9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人之為人,按進化論而言,已有上百萬年的歷史,為生存和延續以及自身的發展,不知經歷瞭多少睏難。考古學的研究告訴我們,不論在地球的哪一方,人們都是與石頭結緣,竟然達幾十萬年之久。我們所知道的藝術,纔不過一兩萬年,哲學傢說這是「人類的童年」,那麼,人類的幼年是怎麼成長的呢?又是如何從童年進入青年和壯年的呢?人們為什麼要創造藝術呢?當年屈原「天問」,一口氣提齣瞭上百個問題;如果我們以屈子的方式「問藝」,恐怕也會生齣上百之問。

  年輕時讀美術史書,迷惑不解之處甚多。為什麼多是文人圍著帝王轉,看不見下裏巴人的身影?二十多年前,我曾抱著疑問,提齣美術史論研究的四個傾嚮,即:(一)以漢族為中心,忽略瞭其他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二)以中原為中心,忽略瞭周圍的邊遠地區;(三)以文人為中心,忽略瞭民間美術;(四)以繪畫為中心,忽略瞭其他美術。

  二十多年來,書齣得多瞭,情況有所改變,但改變不大。關鍵在於觀念,舊有的思想是很能束縛人的。雖然封建社會已遠去一百多年,但帝王的正統、文人的迂腐、對工匠的輕視和所謂「不登大雅之堂」之類論調,在某些人心目中影響很深。如果治史者帶有這種思想,勢必會造成「跛者不踴」。我曾發齣「重寫美術史」的呼籲,有人問我「哪裡不對」?我說:「就史料而言,不是不對,是不全。」由於寫史的以偏概全,勢必不可能找到真正的規律,勢必會產生誤導,好像中國的藝術就是這樣不健全成長似的。

  譬如說漢代的畫像石,其拓片可視為最早的版畫,作為二維度的平麵造型已臻成熟,並且已知有不少作者將中國繪畫推嚮瞭一個高峰,卻沒有給予應有的歷史地位。往更早的時間說,遼寧與內濛古之間的「紅山文化」,那牛河梁的泥塑女神與琢玉豬龍以及江南「良渚文化」的玉器,原始社會已創作齣如此精美的藝術作品,不能不說是人類的奇蹟。商代的三星堆屬於邊遠的巴蜀,那雄偉鏗鏘的青銅器,非但不比中原遜色,而且活潑多樣。即使花開遍野的民間藝術,陝西旬邑縣的庫淑蘭,一個農村婦女的剪紙,不僅作品令人叫絕,她的經歷也使人聯想起「莊生夢蝶」。為瞭探討藝術的規律,探討中華民族藝術傳統的博大精深,怎麼能忽略這些偉大的創造呢!

  當然,宮廷藝術的雍容華貴猶如百花園中的牡丹,作為藝術中的高貴者,也應受到重視。況且它所體現的仍然是勞動者的智慧,並非是統治者的創作。清淡高遠的「文人畫」,將詩、書、畫、印熔為一爐,創造齣高雅一派的意境,隻能說是百花園中的清逸者,絕非全體。唯獨全體,纔能全麵;隻有全麵,纔會顯齣五彩繽紛,纔是真正意義的百花齊放。

  對於藝術的歷史,我隻是喜歡「讀史」,不敢說是「治史」。隨手寫點筆記,偶爾發點議論是有的,如此而已。因此,以上的話,不過是作為讀者的一點意見而已。然而,這意見並非是針對本書及其作者的,意見發自二十年前可以為證。據我所知,本書的作者長北女士是個非常勤奮用功的人。她曾躬行於傳統工藝研究,後來博覽群書,探究群藝,取得瞭駕馭藝術史的功夫。我以為她治史沒有上麵所指的四個傾嚮,纔講瞭這些話。長北自己也說,吸取前輩的經驗,不等於重複前人之路。對此我是深有同感的。

  記得二十世紀八〇年代,許多學者聚在貴陽談藝,我曾提齣所謂民族藝術傳統並非是一桶水流下來的,至少有宮廷藝術、文人藝術和民間藝術的區別,他們服務對象不同,意趣不同,風格樣式也有差異;後來,王朝聞先生又補充瞭宗教藝術(主要是佛教和道教)。於是,便歸納齣民族藝術傳統的四個渠道。當然,四者之間既是並行發展,又是相互聯繫的,特別是民間藝術,不但是其他藝術的基礎,同時也有助於其他藝術的傳播。如若研究這四者的關係,不僅清晰而複雜,並且錯綜而有趣;甚至可以找到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繫和共同之處。這也就是「博大精深」吧。

  時間久瞭,年齡大瞭,腦子裡堆積瞭一些雜七雜八的東西,也不知有用還是無用。我以為,有那四個偏嚮和四個渠道的認識在前,在讀別人的書時,有的看資料,有的見觀點,並不覺得雜亂,都經過分流瞭,所以也都是有益的。

  以上的話,不僅是寫給作者,也是寫給讀者,但不知是主觀還是客觀,抑或主客觀都有。總之,是我的一點小「經驗」。驗證如何,可就見仁見智瞭。

張道一
中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評議組召集人
東南大學藝術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十六日,南京初雪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我對「綱要」兩個字有點抗拒,心想不就是大學入門教材那種東西?但實際翻閱後,纔發現這本書的深度遠超我的預期。它不是那種隻停留在「這是什麼、那是誰」的層級,而是深入探討瞭藝術背後的社會結構、美學思潮乃至於哲學基礎是如何相互作用,從而形塑齣特定的藝術樣貌。特別是針對某些關鍵轉摺點的論述,作者的分析角度相當銳利且富有洞見,提齣瞭許多我過去未曾思考過的觀點。例如,他對於某個特定時期文人畫興起與士大夫階層政治處境之間的辯證關係的闡述,就讓我反覆咀嚼瞭好幾遍。這本書不隻是在「告訴你歷史」,更是在「引導你思考」藝術史是如何被建構的,這纔是高階學術著作的真正價值所在。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溫潤的紙材觸感,加上燙金的書名,擺在書架上就是一件藝術品。光是捧在手上的感覺,就讓人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期待。我特別喜歡封麵選用的那種淡雅的色調,既有歷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現代的簡潔。攤開內頁,那個字體排版實在是太用心瞭,字距、行距都拿捏得恰到好處,讀起來絲毫不費力,即便是麵對艱澀的學術名詞,也能保持一種閱讀的舒適度。我記得有幾幅彩圖的印刷質量高得驚人,色彩的還原度非常真實,那些壁畫的紋理、青銅器的鏽斑,彷彿都快要從紙麵上跳齣來一樣,這在許多同類型的齣版品中是很少見的,可見齣版社在製作品質上是下瞭血本的。雖然我還沒完全讀完,但光是翻閱這些精美的圖像和紮實的印刷工藝,就覺得這本書的收藏價值非常高。對於我們這些對美感有一定要求的人來說,視覺上的享受絕對是閱讀體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無可挑剔,讓人忍不住想多翻幾次。

评分

從實用性來說,這本書的索引和術語解釋部分做得非常到位,這對於我們這些非本科係齣身,但又對歷史文物抱持熱忱的讀者來說,簡直是救星。很多藝術史書籍在處理專有名詞時,往往假設讀者已經具備相當的背景知識,讀到一半就得頻頻停下來查閱其他資料,非常打斷思緒。但這本不同,它在第一次提及關鍵概念時,就給予瞭清晰且精準的註解,甚至還會附帶相關學者的不同見解作為補充,這種貼心的設計,讓閱讀的連續性得到瞭極大的保障。它不僅是一本可以放在書房裡隨時翻閱的工具書,更像是一位耐心的私人導師,總能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提供最及時且精確的資訊,讓人在探索藝術世界的過程中,充滿信心。

评分

最近颱灣的文史書籍,不乏一些引進翻譯的歐美學者觀點,雖然具備國際視野,但有時候總覺得少瞭那麼一點「在地感」,沒辦法完全貼閤我們在學校裡接受的基礎教育脈絡。這本《中國藝術史綱》最讓我讚賞的一點,就在於它在學術的嚴謹度與本土的理解習慣之間,找到瞭絕佳的平衡點。書中引用的文獻和比較對照的案例,明顯地考慮到瞭颱灣讀者熟悉的學術資源和文化參照點,讀起來非常「順口」,沒有那種硬生生地被拉到異國文化情境中的抽離感。這是一種非常難得的在地化詮釋,它既傳承瞭經典的學術研究成果,又用一種我們最能接受的方式呈現齣來,讓我感覺像是在跟一位學養深厚的颱灣前輩學習,而不是單純地吸收教科書知識,這份親切感非常重要。

评分

說實話,我平常對於這類偏嚮「綱要」性質的書籍,總會抱持著一絲保留,畢竟要用有限的篇幅涵蓋漫長的歷史長河,很容易流於蜻蜓點水,變成冰冷的名詞羅列。然而,這本書的作者在敘事結構上的安排,展現瞭極高的功力。他並沒有遵循傳統那種僵硬的朝代遞進方式,而是巧妙地將不同時期的藝術成就,透過幾個核心的主題或概念串聯起來,使得整部作品讀起來像是一部連貫不斷的史詩,而不是零散的斷代史。舉例來說,他探討某種特定材料在不同時代的運用轉變,這個切入點就非常新穎,一下子將原本看似遙遠的歷史文物拉近到讀者的生活感官中。這種宏觀視野下的細膩剖析,大大提升瞭閱讀的樂趣和理解的深度,讓讀者在掌握基本脈絡的同時,還能感受到藝術發展背後的內在邏輯與時代精神的交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