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眷村三部曲:侯淑姿眷村女性影像書寫論述集

高雄眷村三部曲:侯淑姿眷村女性影像書寫論述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侯淑姿
图书标签:
  • 高雄眷村
  • 眷村文化
  • 女性文学
  • 影像研究
  • 文化研究
  • 侯淑姿
  • 台湾文学
  • 口述历史
  • 社会历史
  • 眷村记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用藝術寫臺灣眷村史,侯淑姿八年傾力之作!

  眷村未竟的故事,不再湮沒於人去樓空。
  長日將盡,侯淑姿按下快門,呈顯眷村人生命歷程。
  侯淑姿以攝影之眼,引領我們在此相遇,
  眷村不是他鄉,是你是我心靈交會的原鄉。

  本書記錄了侯淑姿自2009年踏入高雄左營眷村,持續長達八年的研究調查、搶救行動與拍攝創作交織的歷程。高雄眷村三部曲的創作始於首部曲《我們在此相遇》(2010-2013年),關注高雄左營的勵志新村、復興新村、崇實新村與自助新村在眷村改建前與拆遷後的人與景;繼而是以高雄鳳山黃埔新村為題的二部曲《長日將盡》(2015年),最終是以左營明德新村與建業新村的現況為題的三部曲《鄉關何處》(2010-2017年),關注戰後軍眷移民在臺灣高雄面對眷改巨變的女性離散影像敘事曲,是做為藝術家的侯淑姿以影像書寫眷村故事的史詩之作。

推薦人

  王雅倫(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林宏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特聘教授)
  陳芳明(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陳泰松(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所助理教授)
  笠原美智子(ARTIZON美術館副館長)
  黃孫權(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跨媒體藝術學院網路社會研究所所長、策展人)
  張元茜(亞洲文化協會台灣基金會執行長、策展人)

  侯淑姿的眷村系列,由2009年的探訪開始,留下了之前人群大量遷移所未記錄的人民記憶,非常的珍貴。她也開始質疑臺灣社會對理想生活的想像,在進步主義的名義之下,是不是過於簡單甚至違背人性的深沉需求。——林志明

  相遇並不止步於最初的偶然,而是付諸關懷的起點,承擔文化能動者的藝術實踐,是侯淑姿藝術創作為人稱道的地方。簡約的展示反而是給人凝視、靜默沉思的契機,是她的美學抉擇,是經典的、現代式的面對面,觀者個人性的靜觀收受。——陳泰松

  侯淑姿與這些人培養出了深厚的情感,以鏡頭為他們留下傳世的紀錄。這些影像沉靜地訴說著的,並非國家的、身分認同的或是政治團體的歷史發展,而是屬於這群人的故事,一部最重要的歷史。——笠原美智子Michiko Kasahara

  她在作品中矜持的文字感受更對照出她在保存行動時激昂的論述;做為藝術家,她聆聽並回應歷史細微之聲,做為知識分子,她則勇敢的批判政策的不義。這當是侯淑姿作品最具特色的風格,藝術家以攝影策了自身行動的展。——黃孫權
 
《琉光:1970年代台湾都市空间的记忆与重塑》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究了1970年代台湾特定都市区域的社会变迁、空间叙事与日常生活图景。作者聚焦于这一时期快速工业化与都市化进程对底层民众居住环境、社区结构以及个体身份认同所带来的深刻影响。通过对历史档案、口述访谈以及城市规划文献的细致梳理,本书勾勒出在宏大发展叙事之下,被边缘化或被快速抹除的空间记忆。 本书的核心议题在于“琉光”——这种既短暂又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光影,象征着1970年代台湾都市快速更迭中,那些转瞬即逝的、未经记录的日常生活状态。研究对象涵盖了从传统市集向现代百货公司转型的过渡期,新兴眷区或工人群体聚居地的空间布局,以及这些空间如何塑造了居住者的情感联结与阶层流动感。 第一章:现代性焦虑下的城市肌理 1970年代,台湾正处于经济起飞的关键阶段,城市面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重塑。本章首先梳理了这一时期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强调了“效率”与“现代化”在决策层面的主导地位。 规划蓝图与现实落差: 对比官方颁布的都市发展规划蓝图与实际在地的建设情况。探讨了快速兴建的公共设施(如快速道路、大型工厂)对既有聚落空间产生的物理性切割。 空间的“去记忆化”: 分析了老旧街区被拆除时所伴随的社会成本。重点关注了传统店铺、邻里网络在拆迁浪潮中瓦解的过程,以及这种瓦解如何影响了社区的社会资本积累。 工厂的“渗透”: 考察了工业区与生活区的边界模糊现象。工厂不再是遥远的生产基地,而是直接嵌入生活环境,其噪音、污染和作息时间成为塑造城市时间感的重要元素。 第二章:居住形态的挤压与适应 本章深入研究了不同社会阶层在都市扩张中的居住策略与困境,特别是聚焦于那些非正式或半正式的居住空间。 违建与“暂居”的艺术: 详细分析了战后移民或新近抵达城市的劳动者所构建的非正式聚落(如工寮、简易住宅群)。这些空间展示了居民在资源匮乏下,如何运用创造性的建筑语言和社群互助来维持生活。 中产阶级的涌入与空间阶层化: 探讨了新式集合住宅(公寓大楼)的兴起如何开启了台湾社会空间划分的新篇章。分析了这种垂直化居住模式如何改变了邻里关系,从平面上的互动转向了门禁与私密性的强化。 “家”的地理学: 通过对家庭结构变迁的观察,研究了居住空间如何适应大家庭向核心家庭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如何影响了室内功能区的划分和老年人口的安置问题。 第三章:公共领域的消退与重构 城市空间不仅是居住场所,更是社会互动与文化生产的剧场。本章关注了1970年代台湾公共空间特性的转变。 街道:从交易场到交通走廊: 考察了机动车保有量的激增对传统街道功能的影响。街道不再是主要的社交和交易场所,而日益成为单纯的交通通道,人行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第三空间”的边缘化: 分析了庙口、茶馆、公共澡堂等传统上作为非正式信息交换中心和社区黏合剂的场所,在这一时期面临的生存危机。部分场所被商业化改造,另一些则因城市更新而被直接抹去。 新兴的休闲空间: 探讨了如公园、广场或新设立的电影院所代表的、由国家或资本主导的新型公共休闲模式,以及这些模式与传统社区生活方式之间的张力。 第四章:视觉文化与空间感知 本章从媒介和感知的角度,解析了1970年代的都市影像如何构建和流传关于“进步”的集体幻觉,以及个体如何抵抗或内化这种视觉压力。 霓虹灯下的表象: 聚焦于商业区夜景的形象塑造。探讨了广告牌、霓虹灯作为现代性的符号,如何掩盖了城市肌理中的贫困与混乱,构建了一种虚假的繁荣感。 照片中的日常: 梳理了这一时期台湾本土摄影师和新闻媒体对都市的记录。分析了镜头语言如何倾向于捕捉现代建筑的线条感和工厂烟囱的雄伟,而忽略了底层生活的微观细节。 记忆的物质残留: 通过对特定时期遗留的公共设施(如老旧的邮筒、特定的路灯款式、斑驳的墙面标语)的考察,重建了那些未能被主流叙事记载的空间感知碎片。 结论:未来的遗迹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1970年代的都市转型对当代台湾社会空间格局的深远影响。这些被快速发展所牺牲或重构的空间,其留下的物质痕迹与非物质记忆,构成了理解当代台湾社会复杂性的关键钥匙。本书旨在为后人提供一个审视过去空间伦理的框架,呼吁对城市发展中被遗忘的声音与景象保持敏感。 作者简介 (此处省略作者简介,以专注于书籍内容本身。)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侯淑姿(Hou Lulu Shur-tzy)


  國際知名中生代影像藝術家,1962年出生於臺灣嘉義,定居高雄,臺大哲學系學士、美國羅徹斯特理工學院影像藝術碩士,現任國立高雄大學工藝與創意設計學系副教授。

  曾於1999-2000年擔任臺北市文化局研究員,負責籌備文化局、規劃台北國際藝術村、籌備台北當代藝術館。她的作品探討自我、性別認同、身分認同、第三世界女性勞工、外籍配偶等議題,深具社會批判性。2005-2009年以亞洲新娘為題,發表《越界與流移——亞洲新娘之歌I》、《越界與認同——亞洲新娘之歌II》、《望向彼方——亞洲新娘之歌III》作品。2009年起致力於高雄眷村的研究與保存工作,於2013至2017年發表「高雄眷村三部曲」作品:首部曲《我們在此相遇》、二部曲《長日將盡》、三部曲《鄉關何處》。作品典藏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東京都寫真美術館。
 

图书目录

自序
第一部 我們在此相遇/長日將盡/鄉關何處:高雄眷村三部曲創作論述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創作緣起與目的
第二節   創作範圍與內容
第三節   創作方法與實施步驟

第二章 首部曲:我們在此相遇
第一節 勵志新村系列
第二節 復興新村系列
第三節 崇實新村系列
第四節 自助新村系列

第三章 二部曲:長日將盡
第一節 黃埔新村概述
第二節 黃埔新村系列

第四章 三部曲:鄉關何處
第一節 明德新村系列
第二節 建業新村系列

第五章 高雄市眷村女性影像書寫的探討
第一節   臺灣女性生命敘事的建立與探索
第二節   高雄市眷村女性生命敘事
第三節   眷村文學
第四節   高雄眷村三部曲的影像美學探討
第五節   結論

第二部  高雄眷村三部曲相關評論
鄉關何處—侯淑姿與她的高雄眷村三部曲/黃孫權
歷史/記憶與俗民風景:由歷史縱深看侯淑姿眷村相關作品中的人民記憶與俗民風景/林志明
關於愛,我略知一二:論亞洲當代攝影/笠原美智子
聆聽我們在此遭遇的異托邦:談侯淑姿的《我們在此相遇》/陳泰松
 
第三部  附錄
附錄1—《眷改條例》下的左營眷村文化保存工作的困境與展望
附錄2—何處為家?《創作論壇:鄉關何處—高雄眷村三部曲:侯淑姿個展》座談紀要
附錄3—高雄左營眷村、鳳山黃埔新村大事記
 
第四部  藝術家簡歷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31414
  • 叢書系列:Critique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9 x 25 x 1.2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我們又藉著祂,因信得進入現在所站的這恩典中,並且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
  —〈羅馬書〉 5:2

  走入高雄左營眷村至今已逾十個年頭,這是一段見證神蹟的奇異旅程,在艱難的保存眷村的任務中,憑著信心,與神連結,也在此漫長的旅程中漸漸學習以順服與負責的態度來回應神的呼召與提問。

  《高雄眷村三部曲》的影像創作企圖探討高雄眷村在眷改末期的三種不同的命運(消失的、回不去的、奮力存活的),並透過高雄眷村受訪者(女性為主)的口述與自己對眷村巨變的筆記書寫左營與鳳山眷村的最後身影。特別著眼於被置放在官方歷史之外的眷村女性,她們的奉獻與犧牲在大時代中隱沒無聲,揭露她們經歷戰爭與逃難、落地生根、繁衍子孫、被迫搬遷(或選擇留下),畢生與眷村命運緊緊相扣的生命等課題。

  臺灣的眷村被保存下來的多為所謂的「日遺眷舍」,高雄左營的明德、建業與合群新村為日本帝國開闢左營軍港時的官舍,而黃埔新村則是日本陸軍第七部隊的官舍;因為歷史的轉折與變遷,這些眷舍成為當時的「新移民」繁衍子孫的子宮(母體),然而自民國85 年《眷改條例》通過後,眷村改建清拆的大規模毀滅性的場景帶來了巨大的傷痛,眷戶失去了「永樂」(everlasting joy)的居所,眾人的家園被拆毀,土地被售予財團,國防部以此方式籌募眷改經費,卻致使眾多眷戶傾其所有而修築的家園,毀於一旦。在國防部強調不增加國家支出的政策下,強硬不分青紅皂白的改建,致使眾多完好的房舍未能倖免,臺灣歷史上重要的移民史也被無情的抹去,而其中因政治操弄而引發對眷村與眷村人的責難,更造成了臺灣內部加劇的衝突與對立。

  因著上帝的愛與呼召,作者在搶救與調查左營與鳳山眷村的任務之外,完成了此三部曲的攝影作品,這些作品承載了眷村人對家園的特殊情感與故事,成為召喚眷村人記憶的依託,也成為這一頁共同的歷史記憶的見證。

  攝影不同於其他的媒材,只有攝影能忠實地記錄一個即將消失的世界。當作者回首觀看過去所拍攝的對象與景物,就在那一時與那一刻,強烈感受了它們(他們)對我的召喚。而這些作品所呈現的,可能是別人所不曾發現或感受的。照片成為記憶,也成為記憶的載體,如同我的親人的照片,並非為了被稱呼為藝術而做,而是因著從上帝而來的愛、人民與土地連結的愛、無法割捨的愛與記憶而做。影像成為一種召喚情感的載體,它安慰著那些失去家園的長者。即使個體生命經驗在歷史巨浪下成了微小的泡影,作者藉由受訪者的生命經驗與故事召喚了與過去的連結,從而產生了「後記憶」(文本)。後記憶展現了社會或集體記憶,對後代而言,後記憶的意義可捍衛、保存與延續前面世代的記憶。換言之,這樣的攝影作品成了對抗失憶的影像書寫(image writing)。特別是基於女性生命經驗的女性影像書寫(female image writing)。

  一如《聖經》〈傳道書〉3:2 所記:「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六十餘年來眷村人繁衍子孫,生養眾多,來自大陸的軍人與眷屬因吃臺灣米,喝臺灣水,在「眷必歸戶,戶必歸村,村與國共」的眷村管理政策下,無親戚與家族支撐的外省眷戶因著眷村的集體生活而建立起在臺灣的家園。雖然至死第一代的眷戶仍說著濃重的家鄉話,終究也成為了自認是地道而根深蒂固的臺灣人。如今,全臺897 個眷村多已清拆而消亡,作者只想在世人遺忘之前,再默唸一次那些村子的名。也因著上帝的愛,傷悼消失、回不去的村子,以對抗遺忘。

  此次完整出版《高雄眷村三部曲》的作品與相關論述,是在面對幽暗歷史的過去與未來時,期盼離散影像的敘事曲得以在後記憶與未知之間尋找出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让人心头一震,那种沉甸甸的历史感,仿佛透过封面就能嗅到旧时光里,那股子混合着烟火气与离愁别绪的味道。我猜,这绝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怀旧文学,它底下压着的,是真实生活被时代洪流冲刷过的痕迹。高雄的眷村,那片土地上承载了多少外省家庭的筚路蓝缕与胼手胝足?侯淑姿老师的名字,在台湾的社会学和女性研究领域,那可是响当当的招牌,她的笔触,总是带着一种既犀利又温情的独特质感。我期待的,是她如何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解构进具体的女性生命经验里头。眷村生活,对女性而言,意味着什么?是坚韧的支撑,是文化身份的焦虑,还是在父权结构下的另一种权力运作空间?从书名来看,这更像是一部严肃的学术梳理与个人情感的交织体,它不会给你糖衣炮弹式的安慰,而是要你直视那些被遗忘在厨房灶台边、在巷弄口缝补生活的女性群像,那些属于她们的、无声的史诗。我真心好奇,她是如何从影像书写这种媒介出发,去捕捉和重建那些稍纵即逝的口述记忆与视觉片段的,这无疑是对传统历史书写范式的一种有力的挑战与拓宽。

评分

坦白讲,面对这类扎根于特定历史场域的深度研究,我最大的期待是它能打破一些既有的、有些陈旧的眷村刻板印象。我们常常在文艺作品中看到眷村被浪漫化为“硬汉文学”的背景,或者被简化为某种“外来者”的孤岛形象。然而,真正的历史远比这些标签要复杂得多。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眷村内部的性别分工、阶层差异,以及不同代际女性在面对现代化冲击时的心态差异。比如,第一代女性与第二代、第三代女性,她们对“乡愁”的理解必然是大相径庭的。前人或许是在“留守”与“适应”中挣扎,而后人则可能在“认同危机”与“多元文化协商”中寻找立足点。侯老师的文字,一向以其社会关怀著称,我相信她不会停留在表面的风土人情描摹,而是会挖掘出女性在家庭经济支柱、文化传承者乃至情感缓冲器这三重角色之间的张力与矛盾。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把解剖刀,去剖析一个特定族群在特定时空下的生存哲学与情感地图。

评分

从购书的动机来看,我更看重的是它在台湾当代历史论述中的定位。眷村研究,某种程度上,也是台湾社会身份认同建构的重要一环。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将“女性”这个关键的观察点置于历史的中央,那么它就为我们理解战后台湾社会转型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我尤其好奇,她是如何处理“记忆”这一易逝且易变的材料的。口述历史本身就带有主观性和建构性,再加上“影像”作为中介,其复杂性更是倍增。这本书的论述过程,想必会非常严谨,要辨析哪些是集体记忆的产物,哪些是个人经验的真实流露,哪些又是影像媒介特性导致的偏差。最终,它应该会指向一个更宏大、也更微妙的结论:在宏大的“国家叙事”之下,女性的生存经验是如何成为一种“抵抗性的文本”,悄无声息地书写着历史的另一面。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撑,让我能够带着更敏锐的眼光,去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以为已经了解的,关于“家”与“乡”的故事。

评分

说实话,对于“三部曲”这种结构,我心里多少有点敬畏,意味着内容的厚度和跨度必然不小,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读完消化的。我个人对眷村议题一直抱持着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早期居民刻苦耐劳精神的钦佩,也对其文化整合过程中的阵痛有所体察。这本书,如果它真的如我所想,是在深耕于高雄这块特定的地理坐标,那么它必然会涉及到特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变迁对个体家庭结构的冲击。我特别关注的是,它如何处理“外省”与“本省”之间的微妙互动,眷村文化如何在与在地文化的碰撞、融合、甚至冲突中,最终形塑出一种新的、独特的“眷村文化”。而且,既然主题聚焦于“女性影像书写”,我想这本书大概率会采用大量的个案分析,去挖掘那些不被主流历史叙事所记录的细节——比如那些因为丈夫远征或早逝而必须扛起家庭重担的女性,她们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如何展现出超越时代的生存智慧和母性光辉。这本书的价值,或许正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更微观、更贴近肉体经验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家国”叙事的背面,那些被忽略的、属于母亲和妻子的历史侧影。

评分

买到这本书后,我估计得泡上一段时间,这不是那种可以一边听广播一边翻阅的轻松读物,它需要的是心无旁骛的沉浸。侯淑姿老师的写作风格,我过去读过几篇她的访谈录,总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她从不回避议题的尖锐性。这次聚焦于“影像书写”,这个切入点非常新颖,影像,无论是照片、纪录片片段还是口述中构建的画面感,都比纯粹的文字更具穿透力。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收录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配上她精辟的解读,让那些黑白或泛黄的画面瞬间“活”过来。这种多模态的文本呈现,无疑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更重要的是,她或许会探讨,在那个资讯相对封闭的年代,女性是如何通过有限的视觉媒介来构建自我认知和家庭叙事的。这不仅仅是关于眷村生活史的梳理,更是一场关于“观看”与“被观看”的权力分析,探讨女性主体性是如何在历史的凝视下被塑造、被反抗的。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让我们理解视觉文化在社会变迁中的复杂角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