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是為了說故事:楊照談馬奎斯百年孤寂(三版)

活著是為了說故事:楊照談馬奎斯百年孤寂(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照
图书标签:
  • 文学评论
  • 马奎斯
  • 百年孤寂
  • 杨照
  • 文学解读
  • 哥伦比亚文学
  • 魔幻现实主义
  • 经典文学
  • 读书笔记
  • 文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這本書終於讓我讀懂了《百年孤寂》!
國內專為馬奎斯作品量身打造的解讀專著,
給了我們重讀/初讀《百年孤寂》的理由。

  《百年孤寂》是一本奇書,裡面有許多美麗卻難懂的隱喻。
  閱讀賈西亞‧馬奎斯,就像走進一座迷宮,
  沿途的路標和風景讓人目眩神迷,大歎滿足,卻往往不知該怎麼出去。
  迷宮中有許多讓你停下、轉彎,或者原地打轉的機關,
  都是賈西亞‧馬奎斯埋下的伏筆與提示。

  楊照拿著線頭,帶領我們走進馬奎斯團團圍繞的迷宮。
  藉著講述南美洲內戰和政治背景、馬奎斯獨特的童年養成,
  福克納如何影響了馬奎斯的創作,馬奎斯擔任記者時觀察到的各地荒謬民情……
  楊照不厭其煩,將所有繁複的線索一一收集,耙梳,引證,
  指出馬奎斯這部悲觀的命運之書,不僅是邦迪亞家族六代的故事,也是一則南美歷史的隱喻。

  如果說《百年孤寂》是一部奇書,本書便是解讀此書不可或缺的鑰匙。
  為《百年孤寂》提供了入口, 深入耙梳了馬奎斯的養成背景,
  以及拉丁美洲一世紀的命運,搭起閱讀《百年孤寂》的橋梁。

  ◎ 關於賈西亞‧馬奎斯的《百年孤寂》
  這塊土地的命運無法改變。這群人的結局已被決定。
  但有個小說家寫了這麼一部悲觀的奇書,
  為我們在黑暗中開啟了一絲希望。

  賈西亞‧馬奎斯,一九八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他的《百年孤寂》是魔幻寫實主義的最佳代表,
  為二十世紀文學投下最強烈震撼的奇書。

  智利詩人聶魯達盛讚:
  《百年孤寂》是「繼賽萬提斯的《堂吉訶德》之後最偉大的西班牙文作品」。

  作家莫言、韓少功、平路、李昂、張大春、朱天心、林燿德、郝譽翔、駱以軍等,皆是其熱情的讀者

  賈西亞‧馬奎斯在這部小說中,寫出了一個活人與死人並存的世界,
  藉由邦迪亞家族的興衰,反映了哥倫比亞百年以來的紛擾歷史。
  誠如他自己所言,他的小說並非完全虛構,一切皆有事實作為基礎,
  《百年孤寂》不但是拉丁美洲歷史的縮影,表現了第三世界國家的具體處境,
  他筆下所描寫的孤寂與徒勞,更深刻地觸及了我們的人生狀態。

 
寂寞的群像与时间的迷宫:探寻拉丁美洲文学的魔幻现实主义精髓 一、 巨著的诞生与时代的共鸣:从马格丽特·阿塔沃的视角重访魔幻现实的起点 在拉丁美洲文学的浩瀚星空中,加西亚·马尔克斯无疑是那颗最耀眼、也最难以被完全解读的巨星。他的《百年孤独》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它更像是一部民族的史诗,一个被浓缩和提炼的拉丁美洲大陆的缩影。然而,要真正领会这部作品的深邃,我们必须跳出简单的情节复述,深入到其文本结构、语言张力和历史背景之中。 本书将以一种审慎而富于洞察力的方式,引导读者穿越马孔多那片充满香蕉种植园、连绵雨季与幽灵出没的土地。我们不再将目光仅仅聚焦于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兴衰,而是将焦点投向马尔克斯如何巧妙地编织“魔幻”与“现实”的界限。这里的“魔幻”并非空中楼阁的幻想,而是植根于拉丁美洲独特历史经验的现实折射——殖民遗绪、政治动荡、对现代化的抗拒与渴望,以及根深蒂固的宗族情结。 我们将细致分析马尔克斯如何运用拉丁美洲本土的神话、民间传说,以及当地人民对超自然现象习以为常的态度,来构建一个既荒诞又无比真实的叙事宇宙。书中探讨的重点之一是“孤独”的主题。这种孤独并非仅仅是个人情感的缺失,它更是一种结构性的、历史性的存在状态:一个被世界遗忘的地域,一个在时间长河中循环往复、难以自拔的民族宿命。从奥雷里亚诺上校漫长的战争与回忆中,到阿卡迪奥被钉在栗树上的不朽形象,我们看到的是一代代人被困在同一命运的螺旋之中,永恒地重复着祖辈的错误。 二、 时间的非线性叙事:循环、宿命与预言的重负 马尔克斯对时间的处理,是理解《百年孤独》的关键。这部作品的时间并非西方文学中那种线性、进步的轨迹,而更接近于一种同心圆式的循环。每一代布恩迪亚家族的成员都似乎背负着前人的名字和命运,预示着某种不可避免的结局。这种对时间的反向操作,挑战了读者对因果关系的传统认知,迫使我们接受一种宿命论的叙事框架。 我们将深入剖析梅尔基亚德斯羊皮卷的意义。这份被禁锢、被误读的预言书,不仅是全书情节的“密码本”,更是马尔克斯对文学创作本身的一次形而上学的思考——作者是如何预先知晓并构造出一个世界的?当最后的布恩迪亚被蚂蚁吞噬,以及羊皮卷的最终译出完成之时,读者才恍然大悟,所有发生的一切,早已被记录、被书写。这揭示了拉丁美洲知识分子对于历史书写权力的深层焦虑:谁有资格定义我们的历史?而历史本身,是否只是一场被注定的、无法逃脱的文学表演? 此外,文本中对感官体验的极致描摹,如永不停歇的雨水、空气中弥漫的硝烟和腐烂的气味,都服务于这种时间的停滞感。这些感官细节将读者紧紧拽入马孔多的泥土之中,感受那种被历史洪流裹挟而无法呼吸的窒息感。 三、 魔幻的政治寓言:从香蕉公司到历史遗忘 《百年孤独》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从不直接进行政治说教,却在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拉丁美洲政治现实的深刻批判。香蕉公司的到来与屠杀,是理解这一点的核心章节。当数十年的劳工抗议被政府和军队残酷镇压后,官方历史却记载“什么都没有发生”。 这种“被抹去的记忆”与“被否认的真相”,正是魔幻现实主义最尖锐的政治武器。马尔克斯通过让一个城市集体失忆(例如,在屠杀后,所有人,包括受害者和施暴者,都坚信那只是一场梦),揭示了极权主义和帝国主义如何通过控制叙事来控制现实。 我们还将探讨书中出现的诸多“怪诞”事件,例如飞升的雷梅黛丝、与亡魂共舞的奥雷里亚诺,它们并非单纯的奇观,而是对历史真相被扭曲后产生的一种精神投射。当现实残酷到无法承受时,想象力便成为唯一的避难所,哪怕这种想象力本身也伴随着毁灭的种子。这种复杂的张力,使得《百年孤独》超越了地域限制,成为对所有经历过殖民、压迫和身份迷失的文化共同体的警示之作。 四、 孤独的谱系学:家族、爱情与失语症 布恩迪亚家族的悲剧,本质上是一部关于“连接失败”的编年史。从家族创始人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因痴迷科学与炼金术而与世隔绝,到阿玛兰妲因恐惧爱情而选择终身守贞,再到奥雷里亚诺上校在酒馆中日复一日地制造和熔毁金鱼,家族的每一个成员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实践着一种极端的孤独。 他们的孤独源于无法与他人建立真正深刻的情感联结,或者说,他们所处的环境和他们自身对宿命的认知,让他们天然地疏离于群体。他们爱,但爱的方式往往是毁灭性的、近乎乱伦的,仿佛只有在血缘的禁忌中,才能找到一种病态的亲密感。 本书将深入分析家族内部的爱恋模式——例如,奥雷里亚诺与安美莉亚之间那种充满责任感却缺乏激情的结合,以及家族成员之间因名字的重复而导致的身份混淆和情感错位。最终,这种对连接的无望,汇聚成了家族末裔,那个拥有猪尾巴的婴儿,象征着家族因拒绝正视自身历史和情感缺失所结出的畸形果实。 通过对《百年孤独》的层层剥茧,我们不仅能理解一部文学杰作的精妙结构,更能得以窥见拉丁美洲大陆复杂的灵魂深处,一个关于记忆、权力、爱与永恒孤独的宏大叙事。这部作品邀请每一位读者,成为布恩迪亚家族的旁观者,一同经历那段注定要被遗忘,却又必须被铭记的百年沧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民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並在「98新聞台」及「Bravo 91.3」主持電台節目。

  楊照擅長將繁複的概念與厚重的知識,化為淺顯易懂的故事,寫作經常旁徵博引,在學院經典與新聞掌故間左右逢源,字裡行間洋溢人文精神,並流露其文學情懷。近年來累積大量評論文字,以公共態度探討公共議題,樹立公共知識分子的形象與標竿。

  著有
  長篇小說──
  《吹薩克斯風的革命者》、《大愛》、《暗巷迷夜》。

  中短篇小說集──
  《星星的末裔》、《黯魂》、《獨白》、《紅顏》、《往事追憶錄》、《背過身的瞬間》。

  散文──
  《軍旅札記》、《悲歡球場》、《場邊楊照》、《迷路的詩》、《Cafe Monday》、《新世紀散文家:楊照精選集》、《為了詩》、《故事效應》、《尋路青春》、《我想遇見你的人生:給女兒愛的書寫》。

  文學文化評論集──
  《流離觀點》、《文學的原像》、《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夢與灰燼》、《那些人那些故事》、《Taiwan Dreamer》、《知識分子的炫麗黃昏》、《問題年代》、《十年後的台灣》、《我的二十一世紀》、《在閱讀的密林中》、《理性的人》、《霧與畫:戰後台 灣文學史散論》、《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想樂》、《想樂2》,與馬家輝和胡洪俠合著《對照記@1963:22個日常生活詞彙》與《忽然懂了:對照記@1963》。

  現代經典細讀──
  《永遠的少年:村上春樹與海邊的卡夫卡》、《馬奎斯與他的百年孤寂:活著是為了說故事》、《推理之門由此進:推理的四門必修課》,以及《在地球物種瀕臨滅絕時,還原達爾文》、《在資本主義帶來浩劫時,聆聽馬克思》、《在進入潛意識夢境前,請問佛洛伊德》,合為<十九世紀三部曲>。
 

图书目录

作者序 多重時間敘述的奇書
第一章 作為一個文化單位的拉丁美洲
第二章 魔幻寫實的文學舞台
第三章 寫實主義、現代主義與福克納
第四章 賈西亞.馬奎斯寫作的三大主題
第五章 線性開展與不斷循環的時間觀
第六章 從上帝之城到人間之城的轉向
第七章 依賴理論與社會的集體記憶
第八章 極度悲觀的絕望之書
第九章 超越科學理性的文學之眼
賈西亞.馬奎斯年表
延伸閱讀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74169
  • 叢書系列:WHAT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

多重時間敘述的奇書──賈西亞.馬奎斯筆下的絕景  


  二十多年前,我曾經寫過一篇以「二二八事件」為背景,部分取材自我的外祖父經歷的短篇小說〈黯魂〉。小說發表後,受到了許多重視,前前後後被收在超過十本以上的選集裡,成了我創作初期的「代表作」。

  我自己心裡明白,〈黯魂〉得到的熱烈迴響,不全然是因為作品寫得特別好。比較重要的是這篇小說應和了當時台灣社會的脈動。那是一個重新挖掘歷史的時代,那是一個以文學探觸禁忌記憶的時代,還有,那是一個嘗試探求新鮮小說寫法的時代。

  〈黯魂〉用了當時最主要的一種新的小說手法──魔幻寫實。敘述從小說主角顏金樹生平最後一次面對鏡子開始,鏡中將要預示他自己死去時的影像……。會用這樣的手法寫,不消說,當然是受了賈西亞.馬奎斯《百年孤寂》的刺激影響。   

  我之前讀了楊耐冬先生的中譯本,後來又在台灣大學對面的「雙葉書廊」找了英文譯本,再從頭讀起。下筆寫〈黯魂〉時,我幾乎讀過兩次《百年孤寂》。說「幾乎」,是因為兩次閱讀,都沒有真正讀完。讀中譯本和讀英譯本有完全一樣的反應,讀到最後的三分之一,開始產生強烈「捨不得讀完」的感覺。我相信小說最後會有一個氣勢驚人的結局,一個真正能總納前面那麼豐富奇特敘述的結局,我相信讀到那樣的結局,一定會產生心神蕩漾的恍惚之感,帶我進入一種最高又最深的閱讀境界,正因為如此相信,所以拖延著,不想那麼快走到那終極之處。   

  寫完了〈黯魂〉,我知道自己應該、也可以走向那閱讀絕景了。我又將中譯本找出來,再從第一個字讀起,這次會一直讀到最後一個字。   

  閱讀過程中,我無可避免注意到了:我自己模仿的「魔幻寫實」和賈西亞.馬奎斯原汁原味的「魔幻寫實」,兩者之間的差距。沒有辦法,愈讀愈明白差距有多大,也就愈讀愈不明白,為什麼有些賈西亞.馬奎斯寫得出來的,我就是寫不出來。   

  我特別注意到了時間的問題。我自己寫的,是單一敘述時間中夾雜著記憶倒敘,看來和賈西亞.馬奎斯很像,但絕對不是同一回事。我仔細分析檢查了他的時間序列,冒出了一身冷汗,他挪移出入了多少不同時間!我開始懷疑他的敘述時間,恐怕超過了中文翻譯所能表達處理的,趕緊拿出英譯本來比對,唉,果然如此。   

  逐步分析、逐步對照,在文本中徘徊游移,終於還是來到了馬康多的命運終點。讀完最後一段最後一句,我激動不已,不只是我的期待與信任沒有落空,更重要的是,《百年孤寂》的結尾,和〈黯魂〉一樣,寫的都是預見死亡,得到關於自己死亡情境的答案。   

  怎麼會這樣?為什麼還沒讀到《百年孤寂》終篇的我,寫出來的小說,卻和《百年孤寂》有同樣的結尾?是純粹的偶然,還是意味著《百年孤寂》書中其實已經藏著結局的暗碼記號,潛意識中的我已經感覺故事只能以這種方式收場?那可能的暗碼記號,又是什麼?   

  在某個意義上,這本書的內容,就是當年創作疑惑的持續思考。從一個小說寫作者的身分出發,多次出入依違在讀者與研究者的身分間,互相印證,彼此詰問,藉著在「誠品講堂」講授「現代經典細讀」課程的機會,終於得以整理出來。因為是以多重身分的立場進行的思辨,談說的方式無可避免顯示了多層次的搖晃碰撞。整理過程中,我刻意保留了一些穿梭不同角度的趣味,讓解讀的流動,可以比較接近我真實的思考經驗。   

  我是這樣接觸、接近賈西亞.馬奎斯及《百年孤寂》的,或許也可以這樣來幫助一些讀者接觸、接近,進而享受賈西亞.馬奎斯和他的《百年孤寂》。

用户评价

评分

再者,作為一個長期的華文讀者,我對楊照老師對「翻譯文學」本身的關注度也抱持著極高的期待。馬奎斯的作品能夠風靡全球,翻譯的質量無疑是重要的一環,而不同譯本之間的細微差異,往往也反映了時代精神和譯者本身的文學敏感度。我非常好奇,在這本書中,楊照是否會提及一些關鍵詞句在不同中文譯本中的處理方式?例如,那些極具標誌性的魔幻意象,是如何在從西班牙語到中文的轉譯過程中,保留其原始的張力與韻味?這種對文本再創作過程的探討,通常能讓讀者對文學的「生成」有更立體的理解。如果能藉由他的分析,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過去閱讀時可能忽略掉的語言細節,那這本導讀書就成功地達成了「深化閱讀體驗」的使命。它不應只是告訴我們故事的結局,而應是引導我們重新愛上探索故事的過程。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本身就很有味道,那種帶著歲月痕跡的紙質感,讓人一拿到手就有種想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衝動。光是看著書名和作者的名字並列,心裡就忍不住升起一股期待,畢竟楊照老師的文字功力是有目共睹的,他對於文學的深刻剖析,總能帶領讀者進入一個全新的視野。坦白說,我對於那些動輒幾百頁的大部頭小說常常望而卻步,特別是經典名著,總覺得自己知識儲備不夠,怕看了也只是走馬看花,無法真正領會其精髓。這本「活著是為了說故事」的出現,簡直就像黑暗中的一盞明燈,它不只是單純的導讀,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領航員,願意牽著我們這些對文學充滿好奇卻又略感膽怯的讀者,一起探索那片浩瀚的文學海洋。從書名就能感受到那種詩意的召喚,彷彿在提醒我們,生命本身就是一連串不斷被講述和被傾聽的故事集合,這種哲思的深度,讓人對內文更加嚮往。光是想像楊照如何將那些複雜的家族史詩,那些魔幻寫實的片段,用他獨特且清晰的邏輯層層剝開,就覺得這趟閱讀旅程絕對值回票價。

评分

從文學評論的角度來看,台灣出版界對於經典作品的重新詮釋,一直都是讀者非常關注的焦點。我們不僅想知道「作者寫了什麼」,更想知道「在當代讀者的眼中,這些作品又意味著什麼」。楊照的論述,往往能夠巧妙地將百年前的文學背景,與我們當下所處的社會脈動連結起來。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能力,是優秀評論家必備的素質。我預期這本書會提供許多關於「孤獨」與「記憶」這兩個核心主題的嶄新觀點。畢竟,在資訊爆炸、人際關係日益疏離的現代社會,重讀那份關於布恩迪亞家族無止盡的孤寂輪迴,或許能讓我們對自身的存在狀態有更清晰的認知。我希望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可以保持著一種穩健而富有啟發性的節奏,不至於過於學術化而讓人感到壓迫,也不至於流於通俗而顯得輕薄。這種恰到好處的拿捏,是評判一本深度導讀書籍的關鍵所在。

评分

這本關於馬奎斯百年孤寂的論述,對我來說,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似乎提供了一條進入魔幻寫實世界的捷徑。魔幻寫實這種文學風格,對亞洲讀者來說,初看時總有點抽離感,那些不斷重複的名字、跨越數代的家族宿命,很容易讓人迷失在時間的迷宮裡。我曾經試著自己去啃原著,結果常常是看了一半就得停下來查家譜,非常掃興。因此,一本好的解說書,就顯得至關重要了。我期待楊照能像一位細心的導遊,帶著我們穿梭於馬孔多那片虛實交織的土地上,解釋那些看似荒誕不經的事件背後,其實隱藏著拉丁美洲深層的歷史傷痕與文化特質。如果這本書能讓我真正理解,為何那些飛升的女子、不斷流血的屍體,都不是單純的奇觀展示,而是具有深刻的政治或社會寓意,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無法估量了。它必須具備一種魔力,能將冰冷的文字結構,賦予鮮活的生命力。

评分

說實在話,現在市面上談論經典文學的書籍多如牛毛,很多都是趕時髦、湊熱鬧的產物,讀起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少了那種對文字發自內心的敬畏與熱愛。但楊照這位學者型的作家,他的厲害之處在於,他能把那些高深莫測的文學理論和複雜的時代背景,轉化成我們這些一般讀者也能輕鬆消化的語言。我尤其欣賞他那種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他不會一味地歌頌,而是會用一種近乎解剖刀般的精準,去審視作品中那些人性幽微的角落。這種不偏不倚,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大眾傳播的親和力,是台灣眾多文學評論人中相當罕見的平衡點。每次翻閱他的著作,總覺得自己不只是在讀一本導讀書,更像是在參與一場高層次的思想激盪,他的觀點犀利,邏輯綿密,會逼著你不得不跟著他一起深入挖掘文本背後的真正意涵。這不只是一本關於某部特定作品的書,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閱讀」的典範教材,教我們如何以更成熟、更富同理心的目光去面對文學經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