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照跑舞照跳:百年香港的娛樂遣興

馬照跑舞照跳:百年香港的娛樂遣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鄭寶鴻
圖書標籤:
  • 香港文化
  • 娛樂史
  • 社會史
  • 流行文化
  • 百年香港
  • 曆史
  • 文化研究
  • 香港
  • 生活方式
  • 懷舊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從日常消遣到節日慶典,從娛樂文化到消費文化,百年香港的娛樂遣興隨著時代變遷而更迭,不變的是馬照跑舞照跳,擁抱當下與期望未來的熱情。
  
  著名收藏傢、香港歷史掌故研究者鄭寶鴻透過剪報、舊照片及玩具等藏品代言,整閤梳理香港有記錄的各類娛樂消閒活動與社會現象,串連起百年娛樂遣興,打通逾一世紀的消閒風潮更迭,見證不同時代背景下,香港人舞照跳、馬照跑,跨過時代起跌繼續嚮前的精神。
 
本書特色
 
  ●百年娛樂風潮更迭
  以藏品見證百年香港娛樂遣興方式的更替;
 
  ●藏品見證香港發展
  以剪報、舊照片等見證香港發展歷史;
 
  ●名收藏傢之煉成
  作者親述對收藏舊物之起源
 
編輯推薦
 
  1. 四百餘幅剪報及舊照片,勾畫百年香港的地理空間與經濟發展變遷;
  2. 鄭寶鴻親述收藏舊物及發掘歷史文化的興趣如何養成;
  3. 橫跨香港淪陷時期,呈現日佔時期與重光前後,香港市民的娛樂消遣文化更迭。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香港百年娛樂生活的曆史著作的簡介,聚焦於社會變遷背景下的文化現象: 《繁華光影:都市脈搏中的百年香港娛樂變遷》 本書深入剖析瞭二十世紀以來,香港社會如何在殖民統治、經濟轉型與文化碰撞的復雜背景下,構建齣其獨特而絢爛的娛樂景觀。它並非一部簡單的娛樂史編年,而是將大眾消遣、藝術形式與社會結構、階級流動緊密相連的文化社會學考察。 第一部:洋風初入與本土萌芽(約1900-1941年) 本部分聚焦於香港殖民地早期的娛樂形態。隨著維多利亞港的繁榮,西方文化通過船隻、領事館及早期精英階層率先滲透。早期的“娛樂”往往與階級和種族身份高度掛鈎。 劇場與新戲種的角力: 粵劇在這一時期麵臨巨大的挑戰與機遇。一方麵,傳統戲班在都市邊緣掙紮求存,另一方麵,受西方舞颱劇和默片影響,新派粵劇開始齣現,吸收瞭舞颱布景、燈光技術,試圖在傳統與現代間找到平衡點。詳述瞭早期戲院的興衰,以及它們如何成為社會階層交流的模糊地帶。 茶樓與街頭生活: 茶樓不僅僅是餐飲場所,更是信息傳播和早期娛樂(如說書、瞽師演唱)的中心。本書細緻描繪瞭九龍和港島早期街市、茶樓中的聲音景觀,展現瞭底層民眾的即時娛樂方式——那些轉瞬即逝的口頭文化和民間技藝。 體育的引進與身份認同: 足球、賽馬等西方體育活動如何被引入,並迅速被華人群體吸收,成為一種既能與殖民者“共享”空間,又能建立本土社群身份的媒介。著重分析瞭早期華人體育社團的建立及其社會意義。 電影的早期影響: 默片時代,進口的歐美電影和本土的早期故事片(盡管産量稀少)對城市居民的審美觀念産生瞭潛移默化的影響。 第二部:戰火淬煉與身份重塑(約1942-1960年代初) 戰爭的創傷與隨後的物資匱乏,並未完全扼殺娛樂需求,反而催生瞭更具生命力的地下和半地下文化。 流亡文化與藝術的堅守: 探討抗戰時期和戰後初期的文化精英南遷,對香港娛樂生態帶來的衝擊。大量上海、廣州的藝術傢和技術人員的到來,極大地豐富瞭香港的音樂、戲劇和電影人纔庫。 電颱的黃金時代: 廣播電颱成為連接信息、撫慰人心、傳播流行文化的核心力量。詳述瞭粵語廣播劇的興盛,它們如何通過聲音塑造齣新的城市英雄和情感範式,成為許多市民獲取娛樂和新聞的主要渠道。 流行歌麯的萌芽: 在國語時代麯和本地小調的交織下,香港流行樂壇開始孕育,關注早期歌星的養成路徑及其對市民情感的投射。 第三部:騰飛中的大眾狂歡(約1960年代中-1970年代) 經濟起飛與電視機的普及,標誌著香港娛樂進入瞭一個爆炸性增長的階段,娛樂開始真正成為全民的“必需品”。 電視革命與傢庭生活: 免費(或準免費)電視的齣現,徹底改變瞭香港的作息時間和社會交往模式。本書詳細分析瞭無綫、麗的等電視颱的競爭策略,以及它們如何通過自製劇集(如武俠劇、長篇劇)塑造集體記憶和價值觀念。 粵語流行麯的崛起與本土意識: 從模仿日本、歐西歌麯的階段,到許冠傑等本土創作力量的橫空齣世,本書著重探討瞭粵語歌詞如何開始直接反映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辛酸與幽默感,標誌著本土流行文化話語權的初步確立。 娛樂場所的垂直分化: 酒廊、舞廳、卡拉OK(早期形式)的齣現,反映瞭都市生活節奏的加快和消費能力的增強。描述瞭這些場所內不同的社交規則和“風月”文化。 第四部:全球視野與文化輸齣(約1980年代-1997年) 香港娛樂進入鼎盛期,文化産品開始大規模嚮外輸齣,成為連接世界的一扇窗口。 電影工業的“黃金三角”: 聚焦於新浪潮電影的探索、武俠片和警匪片的工業化生産模式。分析瞭好萊塢資本的介入對香港製作流程的改變,以及港片如何成功打入東南亞和北美市場,成為一種獨特的“東方好萊塢”。 流行文化的反思與消費主義: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娛樂也轉嚮更注重個人體驗和身份標簽的消費。探討瞭時尚雜誌、偶像崇拜(如四大天王現象)如何構建起新的消費神話。 娛樂與政治的張力: 麵對九七迴歸,娛樂産品中開始齣現對未來不確定性的隱喻和探討,無論是通過軟科幻、警匪片中的身份焦慮,還是通過音樂中的集體情緒宣泄。 結語:記憶的載體與城市的心跳 全書總結瞭香港娛樂的“快製、雜糅、實用”的特性,認為正是這種對變化快速適應的能力,使得香港娛樂能夠不斷自我更新,並最終成為定義這座城市身份不可或缺的文化圖騰。本書通過梳理這些“遣興”之所,重構瞭普通市民的百年情感軌跡和社會變遷的側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鄭寶鴻
 
  一九四○年代末齣生,香港歷史愛好者,錢幣、郵票、歷史照片、明信片等的收藏者,對香港殖民時期、日治時期的歷史及文化、地方誌等有專傢級的認識,常獲邀就香港歷史掌故題材演講。現為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及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名譽顧問、香港新聞博覽館顧問、香港郵票錢幣商會副會長及香港收藏傢協會名譽顧問。
 
  著有《圖片香港郵票》《港島街道百年》《九龍街道百年》《新界街道百年》《香江知味︰香港的早期飲食場所》《香江冷月︰香港的日治時代》《消失中的城市建築─香港歷史圖像精選1880s-1990s》《百年香港華人娛樂》《百年香港慶典盛事》《百年香港分區圖賞》《此時彼刻︰中西區百年繁華》《此時彼刻︰港島東百年變遷》《默默嚮上遊─香港五十年代社會影像》《幾許風雨─香港早期社會影像1911-1950》《順流逆流─香港近代社會影像1960-1985》《觸景生情─幾代香港人的生活記憶》《錢路漫漫─香港近代財經市場見聞錄》等。

圖書目錄

代序:問答鄭寶鴻
 
庶民
休憩消閒地 2
遊樂場 22
海皮風情 42
古蹟遊 76
踢毽子 92
遊泳 94
玩具 106
影相 116
 
藝文
打書釘 126
報紙 132
展覽 146
收音機 148
電視 158
電影 164
大戲 186
京劇 198
娛樂錶演 202
 
節慶
節日 216
農曆年 232
乞巧節 246
盂蘭勝會 252
會景巡遊 260
 
消費
遊船河 274
工展會 286
賽馬 292
舞場 300
 
餘音
香港重光後的社會 310

圖書序言

  • ISBN:9789888812363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8 x 23 x 1.7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香港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名中的「百年香港」,暗示瞭它涵蓋的時間跨度相當長,這是一個挑戰,但也充滿瞭可能性。從開埠初期到戰後重建,再到經濟起飛的階段,香港的娛樂麵貌必然經歷瞭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劃分這些時期的,以及不同歷史節點下,娛樂如何成為反映政治和經濟變化的工具。例如,殖民政府推動的娛樂活動和本地社群自發發展的娛樂活動之間,會不會存在一種潛在的拉扯和角力?是順從還是反抗,都可能在舞廳的燈光下找到蛛絲馬跡。我希望能看到一種清晰的脈絡梳理,看到那些從內地傳入,又在香港土地上被重新詮釋的文化元素,是如何紮根並開花結果的。這種文化雜揉與再創造的能力,一直是我對香港文化最感興趣的部分,而「娛樂遣興」無疑是觀察這種動態變化的絕佳窗口。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夠讓人好奇瞭,"馬照跑舞照跳",聽起來就是一幅熱鬧非凡的舊香港景象,想像著維多利亞港邊的霓虹閃爍,還有那股子拼搏嚮上的勁兒。我特別喜歡這種帶有時代感的名字,它彷彿在召喚著那些已經消逝的歲月,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從書名推測,這應該會是一本帶著濃厚懷舊情懷的書,或許會談到早期的賽馬文化,那種賭注下的熱血沸騰,以及當時的社交風氣。香港的娛樂生活,從來就不隻是吃喝玩樂這麼簡單,它背後承載著移民社會的集體記憶和身份認同。我期待作者能細膩地描繪齣那種在殖民地背景下,人們如何尋求喘息與歡樂的方式,那種既西化又充滿本土草根生命力的獨特氛圍。如果書裡能穿插一些老照片或者口述歷史的片段,那就更完美瞭,畢竟文字的魅力需要視覺的輔助纔能更加立體生動。希望它不僅僅是流水帳式的記錄,而是能挖掘齣娛樂背後更深層次的社會脈動。

评分

讀到這本書的標題,我的腦海裡立刻浮現齣邵氏和嘉禾的黃金時代,那些在戲院裡光影交錯的夢幻場景。香港的電影工業,可以說是某個時代亞洲娛樂的風嚮標,那種獨特的敘事節奏和類型片的風格,影響瞭包括颱灣在內整個華語世界的好幾代人。所以,我很好奇這本書是如何處理「娛樂」這個主題的。是會著重於底層民眾的休閒方式,比如茶樓裡的粵劇清唱,還是更偏嚮於上流社會的沙龍聚會和舞會文化?不同的階層,他們所享受的「遣興」方式必然大相逕庭。如果能將這種社會分層的現象,透過娛樂的視角呈現齣來,那就非常深刻瞭。畢竟,娛樂活動往往是觀察一個社會健康與否的晴雨錶。我希望作者能展現齣香港人那種務實又懂得變通的性格,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和資源裡,創造齣無限的創意和歡樂。那種在夾縫中求生存,同時又不失生活情趣的韌性,纔是香港最迷人的地方。

评分

拿到一本以香港娛樂為主題的書,我總會忍不住去對照一下颱灣當時的情形。畢竟,兩地在歷史進程中,都有著相似的華人社會背景,卻因為不同的殖民經驗和政治體製,發展齣截然不同的娛樂光譜。颱灣可能更偏嚮於日治時期的影響與後來的戒嚴氛圍下的文化審查,而香港則在「一國兩製」的框架下,呈現齣更為開放和國際化的麵貌。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有趣的對比視角。例如,同樣是「看戲」,香港的戲麯在當時的社會地位和觀眾群體,與颱灣有何異同?這種跨地域的比較,能幫助我們更清晰地理解,地域的限製和優勢是如何形塑人們的休閒選擇的。如果作者能將這種比較內化到敘事中,而不是生硬地羅列事實,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會大大提升,它就不僅僅是香港的歷史,更是華人社會文化發展的一麵鏡子。

评分

老實說,光看書名,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那些充滿生命力的市井百態。香港的「玩樂」精神,絕非是那種高高在上的藝術欣賞,它更貼近生活,更接地氣。我想像著早期的街頭錶演、大排檔裡的熱鬧喧嘩,以及那些在狹小空間裡擠齣來的各種「小確幸」。如果這本書能捕捉到那種「搵食艱難,但都要盡興」的心態,那肯定會是一本很有溫度的歷史書。它不該隻著墨於那些光鮮亮麗的娛樂場所,而更該深入到那些人們在辛勤工作後,用來放鬆身心的角落。例如,在霓虹燈還不那麼普及的年代,人們是如何打發漫長夜晚的?是靠著收音機裡的廣播劇,還是鄰裏間的八卦傳聞?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往往纔最能勾勒齣一個時代的真實麵貌。我特別期待作者能夠提供一些獨到的見解,跳脫齣一般文化史的框架,用一種更貼近「人」的角度去解讀這些娛樂活動的社會學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