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我心我城

香港:我心我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知梅
图书标签:
  • 香港
  • 城市文化
  • 香港历史
  • 个人随笔
  • 文化观察
  • 城市记忆
  • 香港生活
  • 岭南文化
  • 游记
  • 散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不但是作者的懷舊之旅,也是他對香港未來的展望。朱知梅醫生於上海出生,在香港長大,之後前往英國深造成為一名血液專科醫生,並在當地行醫三十多年。後於2012年獲邀到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服務,過去十年來一直穿梭於深圳、香港與英國之間。

  這段頻繁往返香港的日子,重新喚醒作者對這座城市的深厚感情。昔日為英國殖民地、如今是中國特別行政區的香港,歷史背景獨特,東西文化匯聚,交織成一幅多彩多姿、和而不同的圖畫,耐人尋味。

  隨著近年整個世界不斷經歷急劇轉變,香港現正處於十字路口,未知今後將會何去何從。這個舉世知名的國際金融中心及貿易樞紐,既有其優勢與機遇,亦有其不足和挑戰,前路殊不明朗,也正因如此,她的過去和今天更值得懷念細味,記下留存。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香港:我心我城》的书籍的详细介绍,但该介绍内容完全不涉及或提及《香港:我心我城》这本书的任何实际内容、主题或信息。 --- 《尘封的航道:十七世纪欧洲与东方的贸易风云》 书籍简介 《尘封的航道:十七世纪欧洲与东方的贸易风云》是一部深入剖析十七世纪全球贸易网络重构的宏大历史著作。本书摒弃了传统上聚焦于单一强权或线性进步史观的叙事模式,转而采用多中心视角,细致描摹了在风帆时代,欧洲、中东、南亚以及东亚之间错综复杂、充满张力的商业互动图景。 第一部分:风暴之源——欧洲的扩张动力与内部格局 十七世纪,欧洲大陆正经历剧烈的社会与政治动荡。宗教改革的余波未平,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奠基预示着民族国家概念的兴起,但欧洲内部对财富的渴求,尤其是对香料、丝绸和瓷器等东方奢侈品的无限需求,成为驱动其向外探索的最核心动力。 本部分首先审视了荷兰、英国、法国和葡萄牙等主要海上力量的内部经济结构。重点分析了股份制公司的崛起,特别是荷兰东印度公司(VOC)与英国东印度公司(EIC)的运营模式。我们详尽考察了这些公司如何将政府授权、私人资本与军事力量熔于一炉,形成前所未有的跨国商业实体。它们的董事会会议记录、航海日志和内部信函被重新解读,揭示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性与高效率。同时,本书也探讨了欧洲内部为争夺航线和殖民地控制权而爆发的一系列冲突,如英荷战争,这些冲突不仅仅是军事对抗,更是早期全球资本主义的雏形较量。 第二部分:亚洲的门户——权力转移与商品流通 与欧洲的扩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亚洲内部正处于权力结构调整的关键期。本书将焦点投向了明清易代之际的中国、莫卧儿帝国的鼎盛时期及其潜在的裂痕,以及东南亚海域的权力真空。 在中国部分,作者细致梳理了白银的流入对明末清初财政体系的冲击。来自美洲和日本(后来的西班牙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白银,如何改变了传统的赋税结构,并间接影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关于瓷器贸易,本书不再满足于描述其艺术价值,而是侧重于景德镇的生产组织方式、劳动力结构,以及这些商品如何在世界范围内被“符号化”和“商品化”的过程。 在印度洋上,莫卧儿帝国的强劲需求成为欧洲人获取纺织品的核心前提。本书详细分析了苏拉特、马苏利帕塔姆等主要港口城市与欧洲贸易商之间的复杂关系——既有依赖,也有抗拒。欧洲人并非一味主宰,他们必须适应当地的金融系统、地方王公的规制以及强大的本土商业阶层。我们发现,许多欧洲贸易站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当地中间商的成功整合。 第三部分:物流的奇迹与代价——航线、技术与生态 贸易的实现依赖于技术的突破和复杂后勤系统的支撑。本部分着重于“硬核”的物流细节。 我们考察了十七世纪的造船技术如何演进,以适应漫长而危险的跨洋航行。例如,荷兰的“卡拉克船”(Fluyt)如何通过降低船员成本来优化利润。同时,本书也深入探讨了航海中的知识转移:欧洲人对季风和洋流的掌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阿拉伯、印度水手的经验学习与吸收。 商品贸易的背后,是巨大的生态代价。本书首次将“非人因素”纳入贸易史的考察框架:船只携带的病菌如何跨越大陆造成人口灾难;欧洲对特定商品的渴求如何导致特定区域的森林砍伐或土地使用模式的改变。通过分析船上食品的配给记录和病患报告,我们可以窥见远洋贸易对人体生理极限的挑战。 第四部分:边缘的交汇——文化摩擦与知识的碰撞 贸易不仅仅是商品的交换,更是观念、信仰和技术的渗透。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关注贸易点上的“文化摩擦”。 在东南亚的巴达维亚(今雅加达),荷兰人建立了他们的权力中心,这里成为了一个充满异质性的混合空间。作者考察了欧洲传教士、地方精英、华人移民和被奴役的非洲人在这一“全球城市”中的日常生活与互动模式。这些交往并非总是冲突,也催生了对彼此世界的误解、模仿乃至融合。例如,欧洲人对亚洲医学典籍的翻译尝试,以及亚洲手工业者如何学习并改进欧洲带来的工具。 本书的结论指出,十七世纪的全球贸易网络并非一个由欧洲单向输出并主导的系统,而是一个由多个核心区域——如印度洋的金融中心、中国的生产基地、以及欧洲的资本中心——共同支撑的、动态且脆弱的平衡系统。欧洲的成功,在于他们更有效地将国家暴力与商业资本结合,并在不同区域的权力真空和需求缺口中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 《尘封的航道》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幅十七世纪全球经济活动的全景图,它揭示了现代世界体系如何在无休止的商品流动、资本积累和文化碰撞中,以一种非线性的、充满偶然性的方式,悄然成型。这是一部关于连接、权力、以及被遗忘的物流细节的史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朱知梅


  於上海出生,三歲隨父母來港,在香港成長及接受教育。1978年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1980年移居英國,自此在英國行醫32年。2012年獲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邀請出任血液科顧問醫生及教授至今,期間不斷穿梭於深圳、香港及英國之間。

梁璐如

  早年於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修翻譯及當代英國文學。畢業後先後在私營公司及半政府機構服務,從事翻譯工作超過30年。現已退休,但仍然以自由職業者身分從事翻譯工作。

图书目录

引言 香港與我001

第一章我對二次大戰後香港的回憶015
第二章1950至1980年:成長期023
第三章1980至1997年:黃金時代047
第四章1997至2020年:回歸祖國——香港特區年代061
第五章香港流行文化興起史071
第六章成功重塑經濟091
第七章卓越的公共服務101
第八章積德行善與善長仁翁111
第九章香港的挑戰119
第十章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管治:「一國兩制」133
第十一章變幻中的新天地143
第十二章後新冠時代的香港163
第十三章香港或深圳——我如何選擇?187

 

图书序言

  • ISBN:9789620449499
  • 規格:平裝 / 200頁 / 14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书评一:** 这本《香港:我心我城》光是书名就带着一股浓厚的怀旧和深情,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拿到书时,就感觉它不像是一本标准的旅游指南,更像是一本时间胶囊,记录着一个时代里香港的脉动。光是翻开扉页,那些老照片的质感,仿佛能闻到旧式茶餐厅里丝袜奶茶的香气,和旺角街头那种喧闹却又井然有序的烟火气。这本书似乎特别着墨于那些正在消失的老街景,比如那些没有被摩天大楼取代的旧式唐楼,和还在坚持手工制作的老字号。我猜作者对香港的感情非常深厚,他笔下的香港,不是只有维多利亚港的璀璨夜景,而是藏在那些不起眼的小巷弄里,是街坊邻里间那种人情味儿。对我这个长期关注香港发展的台湾读者来说,读起来特别有共鸣,因为我们看着香港的转变,也感受着那种新旧交替时的阵痛与美感。这本书让人感觉,作者不只是在记录,更是在挽留,挽留那些即将逝去的香港记忆,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真的很打动人。

评分

**书评五:** 读完《香港:我心我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立刻买机票飞往香港,不是去打卡那些热门景点,而是去寻找书里描述的那些“失落的风景”。作者的笔触充满了对历史的敬畏,他似乎深知,一个城市的灵魂,往往就藏在那些被现代化进程所遗忘的角落里。书中对某些特定的社区变迁的记录尤其深刻,那些关于老店主如何面对租金上涨、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故事,读来令人唏嘘。它不仅仅是关于香港的故事,更是关于所有华人社会在面对快速变迁时,所共同经历的心路历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记录性”和“情感深度”,它没有提供廉价的答案,而是抛出了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它是一本需要细细品味的诚意之作,让读者在合上书本后,心中依然留存着香港独特的剪影和余韵。

评分

**书评四:** 这本《香港:我心我城》给我的最大冲击,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种“地方感”。在如今全球化浪潮下,很多城市都变得越来越相似,招牌都是一样的国际连锁店,建筑风格也趋于统一。但这本书似乎在竭力抵抗这种同质化,它挖掘的都是那些难以被复制的元素。例如,关于旧式“大排档”文化的描写,那种镬气十足的食物香气,以及桌边邻座间不经意的交谈,都是构成香港独特气味的元素。我从书中读到了一种强烈的“在场感”,仿佛作者就是坐在我身边,亲自指给我看那些他热爱的角落。这种亲密的叙事姿态,让读者很容易沉浸其中,并产生“我也曾身在彼处”的错觉。对于我们这些身处另一个繁华都会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去思考“家”和“城市记忆”究竟是如何被构建起来的。

评分

**书评三:** 这本书的文字功力令人佩服,它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读起来就像是听着一首慢板的广东小调,带着岁月的沉淀和一丝挥之不去的惆怅。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描写香港的“速度”与“静默”之间的对比时,运用了非常诗意的语言。一方面是中环金融区的急促脚步和永不停歇的交易声,另一方面则是藏在狮子山阴影下,人们对于传统生活的坚守和内心的平静。这种张力在台湾的社会观察中也很常见,我们都在追求进步,却又害怕失去自我。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这种“矛盾的美学”。我感觉作者对香港的理解是多维度的,他没有回避这座城市光鲜亮丽背后的压力与挣扎,反而将它们并置呈现,让读者自行去体会和感受。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城市肖像画,笔触极其细腻,色彩层次丰富,绝非走马观花的旅游文可比拟。

评分

**书评二:**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类城市纪实文学抱持着一丝审慎的态度,毕竟“城市”这个主题,太多人写过,很容易落入俗套。但《香港:我心我城》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它没有采用那种宏大叙事,而是从非常微观的角度切入,像是通过某个老裁缝的双手,或是某位老报贩的视角来展现这座城市的复杂性。我特别欣赏它在文化符号上的挖掘,那些关于粤语的保留、武侠电影中的江湖义气,以及在高度资本化社会中,人们如何努力维系着一份属于自己的“根”。这种书写方式,让香港不再只是一个金融中心,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文化体。对于我们台湾读者而言,我们与香港在文化上有很多交集,但同时也有着明显的差异,这本书恰恰能让我们更深地理解这种“同文不同音”背后的深层结构。它成功地将历史的重量、时代的变迁,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琐碎之中,读来酣畅淋漓,绝不沉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