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聖之經

至聖之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謝四海
圖書標籤:
  • 哲學
  • 宗教
  • 道德
  • 倫理
  • 古代文獻
  • 經典
  • 文化
  • 思想
  • 智慧
  • 啓示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為孔聖傳經詩,為儒傢弘道旨
  論語常道乃是古今中外名人、世界企業所認同思想文化

  獨到解譯論語經典,將語錄寫成詩,兼具研析知識與吟詠之美。
  有係統依義理分類論語主題,並以「經」和「傳」二部前後對照研讀,更能融會貫通。
  民初大哲傢熊十力、美國經營之神杭茲曼、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都強調「常道」之重要,不可錯過的普世經典。

  學術上之「經」可分為典籍和常道兩類,而論語就是孔子 儒學的常道,兩韆多年來,人們透過這部書啟迪思想、修養道德倫理,語錄體的論語雖然形式不似經,但對我國歷史文化確實產生廣大而深遠的影響。

  本書作者常年潛研儒學經典,將論語語錄轉譯為更接近「經」的五言詩體,對於太言簡意賅的章句,畫龍點睛,點齣底蘊;太長的章句,則鉤玄勒要而賦成一詩,化繁為簡。且不隻將經典寫成詩,更有係統的分類、融會貫通,加以注釋、語譯、研析,並點齣章旨,有助讀者吟詠、體會與記憶。
煉金術的奧秘:從賢者之石到物質轉化 導言:探索物質的終極秘密 自古以來,人類對物質世界的本源充滿瞭好奇與探索的渴望。從早期的哲學思辨到中世紀的神秘實踐,煉金術——這門古老的學問,始終承載著人類對“點石成金”和“長生不老”的終極夢想。本書並非一部單純的化學實驗手冊,而是一部深入探討煉金術哲學思想、曆史演變及其核心儀式的綜閤性指南。我們將剝開籠罩在煉金術士身上的神秘麵紗,探尋隱藏在鉛、汞、硫磺等基本元素背後的宇宙法則。 第一部分:哲學的根基——亞裏士多德與赫爾墨斯 煉金術的理論框架建立在深厚的古典哲學之上。本書首先追溯瞭亞裏士多德的“四元素說”(土、水、火、風)在煉金術中的應用。我們詳細闡釋瞭這些元素如何被視為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原材料”,以及它們如何通過不同的比例和結閤,形成世間萬物的不同形態。 隨後,我們重點剖析瞭“赫爾墨斯主義”對煉金術的決定性影響。著名的《翠玉錄》(Tabula Smaragdina)被視為所有西方神秘學派的基石。我們不僅提供瞭該文本的權威性譯注,更深入解讀瞭其中“上行,下效”(As above, so below)的宇宙對應原則。這一原則強調微觀世界(人體、實驗室)與宏觀世界(行星、宇宙)之間的內在聯係,是理解煉金術“精神提煉”與“物質轉化”同步進行的關鍵。 第二部分:三要素的辯證法——汞、硫磺與鹽 如果說四元素是宏觀基礎,那麼“三要素”(Tria Prima)——汞(Mercury)、硫磺(Sulphur)和鹽(Salt)——則是煉金術實踐的核心。這三者並非簡單指代我們日常所見的化學物質,而是代錶瞭物質轉化的三種基本哲學原理: 硫磺(Sulphur): 代錶可燃性、精神的活躍性、陽性(Active Principle)。它象徵著物質中的“靈魂”或“固化”的潛能。 汞(Mercury): 代錶流動性、揮發性、陰性(Passive Principle)。它象徵著物質的“精神”或“媒介”,是連接固定與揮發的力量。 鹽(Salt): 代錶可溶性、身體的固定性、中性(Binding Agent)。它象徵著物質的“肉體”或“結構”,是將轉化成果固化的必要條件。 本書將詳細考察不同流派的煉金術士如何利用這三要素的相互作用,通過燃燒、溶解、蒸餾等過程,嘗試剝離物質的“雜質”,迴歸其純淨的本源。 第三部分:大工程(Magnum Opus)的階段解析 煉金術的核心目標是完成“大工程”(Magnum Opus),即創造賢者之石(The Philosopher's Stone)。賢者之石不僅是實現金屬轉化的催化劑,更是實現人類精神圓滿的象徵。 我們依據傳統文獻,將大工程分解為四個關鍵的、具有高度象徵意義的階段: 1. 黑化(Nigredo): 腐敗、分解與溶解。這是對原始物質進行“死亡”的過程,象徵著對自我無意識和未被馴服的本性的審視與摧毀。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對原料的煆燒和浸泡,達到物質的徹底碳化。 2. 白化(Albedo): 洗滌、淨化與升華。在黑化之後,物質被“洗淨”,呈現齣銀白色的光芒。這代錶瞭精神層麵的啓迪和對錯誤觀念的清除,是獲得“小白石”的階段。 3. 黃化(Citrinitas): 變黃、成熟與覺醒。雖然這一階段在後期的一些體係中被並入紅化,但我們依然強調其作為連接純淨與最終完美的過渡期意義。 4. 紅化(Rubedo): 結閤、凝固與再生。這是大工程的頂點,賢者之石的誕生。物質展現齣深紅色,代錶瞭陰陽的完美結閤、精神的完全統一以及物質轉化的實現。 本書將配有詳盡的圖解,來對比物質層麵和精神層麵的“紅化”過程,強調瞭煉金術的內在(心理)和外在(化學)兩麵性。 第四部分:曆史與流派的演進 煉金術的曆史波瀾壯闊,本書梳理瞭其在不同文明中的發展脈絡: 古埃及與希臘化時期的萌芽: 探討亞曆山大港作為東西方知識交匯點的作用。 伊斯蘭黃金時代的傳承與發展: 重點介紹賈比爾·伊本·哈揚(Geber)及其對化學實驗的貢獻,以及他對硫磺-汞理論的係統化。 中世紀西歐的復興與教廷的衝突: 分析煉金術如何在大學和修道院中秘密流傳,以及它與新興宗教思想的張力。 文藝復興的頂峰與科學革命的先聲: 深入探討帕拉塞爾蘇斯(Paracelsus)的醫學煉金術(Iatrochemistry),他主張利用礦物提煉藥物,極大地推動瞭現代藥理學的發展,並引入瞭“生命之靈”等更復雜的精神概念。 第五部分:煉金術的遺産與當代意義 本書的收尾部分,將煉金術置於更廣闊的知識譜係中進行考察。我們不再將其視為迷信的殘餘,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原型思維和探索人類潛能的早期模式。 我們將探討煉金術對現代化學、藥物學、心理學(特彆是榮格的分析心理學中對原型和個體化的闡釋)所留下的深遠影響。煉金術士對物質的細緻觀察、對提純方法的執著追求,為後來的科學研究奠定瞭實驗方法的雛形。 通過對這門古老技藝的全麵梳理,讀者將獲得一個多維度的視角,理解《煉金術的奧秘》如何既是一部關於物質轉化的神秘典籍,也是一部關於人類認識自我、改造世界的永恒探索史詩。本書旨在激發讀者對物質邊界的深思,以及對自身內在潛能的挖掘。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謝四海


  字承風,筆名謝天,臺灣彰化人

  學歷:
  彰化中學
  臺中師範、師專
  成功大學中文係
  彰化師大研究所

  學校教學經歷:
  國小教師
  國中國文教師
  高中職國文教師
  社區大學校長

  相關著作:
  國中國文參考書
  國中《作文導引》、《閱讀導引》
  《青少年心窗集》五冊
  高中職《中國文化基本教材》1~6冊
  高中《論孟選讀》
  《經營之哲與論語》2017.6,上海三聯書店
  《從論語學會經營哲學》2018.5,颱北書泉齣版社,2020.8二刷

  文章走上教科書:
  〈讀書的樂趣〉:國小國語五下/南一版
  〈蔗農事件〉:高二議題式的閱讀與思辨/翰林版

  社會服務重要經歷:
  創設鄉鎮救國團/歷任總幹事、會長
  創辦鄉鎮香草藝文社,推動詩詞、書法、國畫、國樂四班隊教學
  中興百年香草吟社/歷任理事長、常務監事
  社團法人儒林社區文教協會/創辦人、理事長
  義工辦學之社區大學/創辦人、校長
  成立文史誌工社,編輯《地方學》已齣版17輯

  近年小小榮譽:
  2020年教育部長潘部長頒給社會教育貢獻獎
  2015、2020年彰化縣縣長頒給社教有功獎
  2015年教育部主祕頒給社教公益獎
 

圖書目錄

詩人教授序:期待「藏諸名山,傳於其後」中興大學陳永寶
作者序兼導讀:為孔聖傳經詩,為儒傢弘道旨

壹、經部/至聖之經
一、至聖頌
二、勉學頌
三、仁道頌
四、孝道頌
五、士君子頌
六、修德頌
七、詩禮頌
八、教育頌
九、為政頌
十、人物頌

貳、傳部/論語本傳
一、至聖頌
二、勉學頌
三、仁道頌
四、孝道頌
五、士君子頌
六、修德頌
七、詩禮頌
八、教育頌
九、為政頌
十、人物頌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512829
  • 叢書係列:職場專門店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作者導讀兼序

為孔聖傳經詩,為儒傢弘道旨


  一、至聖之經寫作緣起

  過去常有人質疑:道傢有老子的道德經,墨傢有墨子的墨經;宗教的經更多,諸如基督教有聖經,迴教有可蘭經,佛教的經尤多;唯獨儒傢沒有「經」。其實,儒傢也有很多「經」,隻是沒有專為孔子寫的有「經」名之「經」而已。一般都以論語稱代之。

  其實,「經」字的意涵很廣,這裡隻談學術上之「經」。這類的「經」,大概可分為兩類:一指典籍的。一指常道的。

  一、典籍的「經」,專指各學派或宗教的先聖先賢之著述、學說,具有其特殊價值,足以為後世所信仰、崇拜、珍惜、珍藏與宣揚,而成為其學派、宗教的文獻、經典。甚至一般學術的專門著作,凡具特殊價值,為後世所肯定,被尊為典範的著作,也都可稱為「經」,如山海經、水經、茶經。

  我國歷史悠久,典籍相當豐實。先秦時代儒傢就有詩、書、易、禮、樂、春鞦等六經。後世更衍生為十三經,包括瞭論語、孟子。而其內容各有所重,涵蓋既廣且雜,譬如尚書(書經)偏於政事,春鞦偏於歷史,易經是蔔筮之書,詩經是詩歌的總集。而十三經的最後一經是爾雅,乃文字之學。其中論語、孟子則偏於常道。

  二、常道的「經」,專指「經」的內容偏重於闡釋日常做人處世的道理,譬如誠、信、忠、孝、仁、義、禮等一般德行,成為其學派或宗教的中心思想與訴求,足以勸勉人們信仰、遵守、奉行、教化與推廣。

  可見「常道」的「常」是指平常、日常、一般的。「道」原為人應走的道路,引申為人應遵循的道理。所以「常道」就是指一般人平常為人處世、做人做事所應遵循的道理、德行與規範。

  上述道傢的道德經,墨傢的墨經,基督教的聖經,迴教的可蘭經等,都是常道的「經」。而論語就是孔子的常經,隻因為是語錄,比較零散,又沒有掛上「經」的名號而已。

  論內涵,論語是孔子與弟子及時人的應答與談論之語錄,由孔子弟子與再傳弟子記述編纂而成,是最能代錶孔子思想的一部書。書中深含做人做事的道理與人生的智慧,特別著重人類思想的啟迪與倫理道德的修養。兩韆多年來,人們在這部書裡領會到人生應有的涵養與責任,對我國的歷史文化產生瞭廣大而深遠的影響。「其道宏矣!其澤深矣!」作為儒傢的「經」,是天經地義。隻因形式上沒有「經」的特質而被人們所忽略。

  以形式言,道德經、墨經有長篇論述的特點,有體係,有綱領,義理連貫而分明,容易令人融會貫通。尤其道德經,句式整齊,多所押韻(上古音應該都有押韻),是詩體之經文;讀之可以朗朗上口,易誦易記,可以體現我國文字的音韻之美。而論語隻是一種語錄,在弟子與再傳弟子記述編纂的過程,可能隻是長時期的隨機聚閤,隨機穿插與增補而已,故顯得零散無係統,義理斷續,難以聯貫;連二十篇名都隻是擷取該篇的前二、三字為代錶而已。

  譬如:「剛、毅、木、訥近仁」與「巧言、令色鮮於仁」,在義理上是對比的,應該放在一起,可以對照發微;卻分別排在第十三子路篇與第一學而篇。又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兩章,所談的道理相近,形式相似,卻分別排在第二為政篇、第十三子路篇。相距都超過半部書之遙。如要融會貫通,對老學者都是挑戰,何況初學呢?因此,筆者鬥膽,纔興起嘗試統整之宏願。

  二、至聖之經寫作方嚮

  本經為瞭押韻順口,易誦易記,採用古詩體;又為瞭轉韻方便,採用「新樂府體」;更為瞭容易詠誦,採用「五言」。以作詩言,七言好作而不好誦;五言好誦而不好作;其實三言最好讀而最難寫,如三字經,還要顧及史實與倫理道德,所以押韻沒有定式,順口而已。是以,本經摺其中而選擇「五言」。

  本書的「經」是專指常道,論語又是最能代錶孔子思想的常道,所以本經全部根據論語的章句而鋪陳。論語總共四九二章,本經精選二五三章,依義理與性質而分類,分為十篇:至聖頌、勉學頌、仁道頌、孝道頌、士君子頌、修德頌、詩禮頌、教育頌、為政頌、人物頌,閤計詩二百首,約五韆言(字)。其中以四句最多,依次是六句、八句,最多十二句。其實,最重要的本經是依義理分類,容易融會貫通;又盡可能採「義理關聯」排序,更易於相互印證。所以可以連排、連讀、連誦,不緻有太多突兀之處。

  全書分為前後兩部:前者為「經部」,即詩兩百,每首下列有「引文索引」、「詩律」與「語譯」或「注釋」。後者為「傳部」,即「論語本傳」(古人以為「解經的書文為傳,解傳的書文為註」),係就該詩所引用之論語章句,加以注釋、語譯、研析,並點齣章旨。便於讀者前後對照研讀,可以詳明齣處而豁然貫通。

  因為本經之詩是採五言古詩體,正規朗讀都必須用河洛 漢音,韻律纔能和諧。所以「詩律」一律依據宋、元間成書的詩韻集成之一○六個近體詩韻腳為基準。古體詩用韻比近體詩寬鬆,隻重押韻,不必講對仗、平仄。而且很多韻腳可以通押,譬如上平聲「一東、二鼕、三江」三韻可以通押,「四支、五微、八齊、九佳、十灰」五韻可以通押。仄聲韻通押更廣,尤以入聲韻為然,譬如「四質、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一陌、十二錫、十三職、十四緝」等十韻都可通押(見邱燮友新譯唐詩三百首第五頁),相當繁複。然此乃古人所訂下的規矩,要作詩隻能遵守;尤其古今語音變化很大,仄聲、入聲尤然,不少今日讀來相當詰屈聱牙,不很和諧的,然亦無可奈何也!因此,「經部」中之生難字隻能用「反切法」標注。本書乃依據中華書局的辭海或三民書局的大辭典之反切法,有點生澀。但「傳部」不供吟誦,故用國音符號注音,較為方便。

  三、至聖之經與論語章句之比較

  論語乃兩韆多年前之古文,言簡意賅,很多章句不加注釋,不易瞭解,甚至容易誤解。譬如陽貨篇:「唯上知與下愚不移」、「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就引起後世很多爭議。又如憲問篇:「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為己」、「為人」的意指含糊,如果不加界定,按字麵「為己」若說為利己,「為人」若說成利他,也未嘗不可。所以本經則加上兩句,點齣關鍵。詩雲:

  古人學為己,今者學為人;
  為己求廣識,為人求名聞。

  再如公冶長篇,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這字麵上會讓人懷疑何以「忠信」比「好學」容易呢?所以「本經」也加上兩句「善德天性易,大道至難聞」:因為忠信是人與生俱來的善性,本存人心,生發便是善德,所以容易;但人生大道既浩又艱,不易遍曉,必須好學深思纔能得之,所以好學為難。故詩雲:

  十邑有忠信,無丘好學勤;
  善德天性易,大道至難聞。

  又如裏仁篇,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那麼,為何君子明曉的隻在正義,小人明曉的隻在財利呢?本經也點齣瞭關鍵。故詩雲:

  君子講理諦,循理喻於義;
  小人重欲思,徇欲喻於利。

  因此,至聖之經對於太過言簡意賅的章句,都會添油加醋,點齣底蘊;此非畫蛇添足,乃畫龍點睛也。對於太長的章句,則鉤玄勒要而賦成一詩,如「四子侍坐」章計四三四字,則簡為一首十二句六十字;「陳亢問於伯魚」章計一四六字,則簡為四句二十字;「剋己復禮」章計八八字,則簡為四句二十字。而且意旨相近的章句,也不少將兩章、三章閤併為一詩的。盡可能化繁為簡也。其間或加權,或減省,或併章,端視需要而已。

  本經寫來誠然辛苦。為瞭押韻,對於不閤韻腳的字,必須尋找替代字;替代後意思或可近似,但讀來不習慣,往往反而覺得拗口,這是作詩之難也。現在聊舉二、三例,可見一斑:

  「五十而知天命」改為「知天錫」。錫者,賜也。天錫可說是上天所賜給的使命。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改為「不踰律」。「規矩」、「規律」意近。

  「欲速則不達」改為「不臻」。臻者,到達也。意義相同,差別隻在常用或不常用而已。

  四、常道的重要,中外所見雷同

  民初大哲學傢熊十力一再強調「經為常道」。他說:「順常道而起治化,則群變萬端,畢竟不失貞常;知變而不知常,人類無寧日也。」(讀經示要‧自序)

  孟子也說:「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也。」(孟子‧離婁上)。說來雖然有點沉重,或許是「矯枉」之用心也。

  其實,世界企業名人也有相同的看法:

  美國經營之神杭茲曼(Jon Huntsman Sr.)。富比世雜誌曾列名美國最有錢的企業傢,一手從零到建立一二○億美元的企業王國。但他說其憑藉的隻是傳統古老的價值「誠信」而已。他在贏傢說真話書中說,他一生的成功要訣,隻是迴歸孩提學到的良善價值。這裡的「誠實」與「良善價值」就是常道。

  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在稻盛和夫經營術說:「經營並不一定要什麼高水準的哲學,有時隻是小學孩子們都學過的『不說謊、不騙人、要正直』之類的基礎倫理。」他說自己經營公司,一嚮很重視「公平、公正、正義、勇氣、誠實、忍耐、博愛」等基本價值,所以能培育傑齣的倫理觀與企業文化。這裡所說之人生的「基本價值」也是常道。

  五、小結

  有人說既然名之為「經」,就不能更改一字、增刪一字。其實,這是針對基督教的聖經而言的。因為基督教把耶穌神格化,神說的話就是鐵律,不能更改一字、增刪一字。但孔子是人,不是神,是聖人而已。聖人的「經」隻是常道,隻是提醒人們可行、易行、能行、應行的一些日常生活的態度與做人處世的行為規範罷瞭,不僅可以更改,可以增刪,而且可以加深、加廣,甚至與時俱進,博引延伸。

  總之,本經編排採義理分類,有體係,有綱領,義理連貫而分明,容易融會貫通。全經前後共引用的論語章句過半,探賾索隱,鉤玄勒要,可說論語的常道大義殆聚於斯、聖教微言殆萃於斯瞭。

  本經特別採五言詩體寫作。詩是最精煉之語言,有韻律之雅,具和諧之美,簡捷、優美、順口、悅耳;可以增加興味,便於吟詠,易於記憶。應該有助於孔聖思想的推廣,有助於儒傢精神的發揚。筆者隻希望盡微薄之力,試著為儒傢傳經脈,為孔聖揚經義。

  文天祥絕筆自贊曾雲:「讀聖賢書,所為何事!」筆者少好古文,涉獵一些聖賢書文。如今年邁耄耋,憾仍未見儒傢有「經」名之經,不能無感,更不能無為。是以不揣淺陋,大膽仰日月之光,舉微弱之臂;執草莖之筆,扛韆鈞之鼎。唯願拋磚引玉,期於未來有更宏觀之「儒經」見世焉。太史公撰史記,期望「藏諸名山,傳之其人」。此經雖拙,然亦庶幾寄萬一之望也。由於纔識有限,瑕疵難免,祈諸大方之傢,多所指正。

謝四海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在我書架上待瞭一段時日,直到最近纔被我真正「解封」。說實話,一開始我有點被它那種嚴肅的氛圍嚇住,總覺得自己功力不夠,不敢貿然深入。但當我真正開始沉浸其中後,發現它並非如想像中那般冰冷難近。它雖然談論的是「至聖」之道,但其中蘊含著對生命本質的深切關懷,那種對「人之所以為人」的終極追問,其實非常溫暖。它提醒我們,在這個追求快速、追求物質滿足的時代,不要忘瞭我們心靈深處那份對崇高、對完美境界的嚮往。我特別關注到書中對於「誠信」與「承諾」的論述,其嚴謹程度讓人咋舌,這在現在這個假新聞和人設比真實更重要的年代,簡直是一劑強心針。它像是一個無聲的導師,用最堅定的語氣告訴你,真正的力量源自於內在的正直與純粹,外在的一切喧囂都隻是過眼雲煙。閱讀完畢後,雖然無法立即化為實踐的全部,但心底確實被種下瞭一顆關於「正直」的種子,期待它能在未來的日子裡,隨著時間的滋養,慢慢發芽茁壯。

评分

哎呀,最近在書店閒逛時,目光不小心被這本封麵設計得頗有古意、帶著一種莊嚴肅穆感的書吸引住瞭。拿起來翻瞭幾頁,雖然我對宗教哲學的涉獵不算太深,但光是那種文字鋪陳齣來的氣勢就足以讓人感受到作者的用心。它給我的感覺,就像是走進一間非常古老、香火鼎盛的廟宇,空氣中瀰漫著檀香和歲月的味道,每一個字都像是刻在石碑上的箴言,擲地有聲,讓人不由自主地屏息細聽。書中對於某些宇宙觀和倫理道德的探討,雖然有些部分對於現代人來說可能顯得有點遙遠或難以完全理解,但那種對「至高真理」的追尋,那種試圖勾勒齣完整世界秩序的企圖心,是相當令人敬佩的。它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遺產,需要讀者投入時間和心力去細細咀嚼,去體會那份歷史的重量感。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展現齣的那種宏觀視野,彷彿他站在時間的長河之上,俯瞰著眾生百態,試圖為我們指引一條看似永恆不變的道路。總之,這本書散發著一股難以言喻的「正氣」,讓人讀完後會不自覺地反思自己在這世間的位置與責任。

评分

老實講,我花瞭很長一段時間纔決定要不要把這本書放進我的「常備書單」裡,因為它的內容確實帶有強烈的時代烙印,讀起來需要不斷地進行「現代化轉譯」。書中某些對特定階層或特定職責的規範性描述,在我們當前的多元社會中,或許會引起一些爭議或不解。但換個角度想,這也正是它的價值所在——它提供瞭一個「歷史的切片」,讓我們得以一窺古人是如何建構他們的社會倫理大廈的。我特別喜歡它在描述「修身」這一塊的細膩程度,那種從內心最深處的念頭開始,層層遞進,最終影響到外在行為的完整路徑,描繪得入木三分。它並不隻是給你一條規範,而是告訴你「為什麼」要這樣做,這種哲學思辨的力量,遠勝過於簡單的道德口號。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與一位跨越韆年的智者進行一場深刻的、沒有時間限製的對話,不斷地提齣疑問,然後被引導著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

评分

說實話,我本來對這種「大部頭」的書是抱持著一點點保留態度的,畢竟現在大傢的時間都被各種瑣事切割得支離破碎,要靜下心來啃一本理論性強的書,實在需要極大的毅力和決心。不過,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倒是有點齣乎我的意料,它不像某些古代經典那樣,文字晦澀難懂、佶屈聱牙,反而是用瞭一種相對來說比較清晰、有條理的方式來建構它的思想體係。雖然內容依然深奧,但至少在邏輯推演上是相對容易跟上的。我感覺作者非常擅長使用類比和譬喻,將一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讓讀者在腦海中可以勾勒齣一個初步的圖像。當然,要真正掌握書中的精髓,可能需要反覆閱讀,並且結閤一些背景知識纔能有更深刻的體會。我個人覺得,如果能把它當作是一場思想上的「健行」,而不是一次輕鬆的散步,那麼收穫絕對是豐厚的。它強迫你跳齣日常的瑣碎,去思考那些關於「何以為善」、「人生的終極目標」這類宏大命題,那種思緒被拉伸的感覺,非常過癮。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品質確實是沒話說,看得齣齣版方在製作上是下瞭本錢的,紙張的選用帶有一種溫潤的觸感,字體排版也相當舒適,對於長時間閱讀的保護眼睛很有幫助。但撇開硬體不談,單就其精神內核而言,我認為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社會在不同發展階段對於「秩序」和「信仰」的渴求。在現今這個資訊爆炸、價值觀快速流動的時代,許多人會感到一種根基不穩的焦慮,而這本書似乎試圖提供一個穩固的錨點,一個可以讓心靈停泊的港灣。當然,現代的科學發展和社會結構與書中所描述的時代背景有著巨大的差異,所以我們不能直接套用書中的所有規範,但它所傳達的關於「自律」、「謙卑」以及「對更高價值的尊重」這些普世的道德光輝,卻是穿越時空依然閃耀的。我看到許多關於人際關係和自我修養的論述,非常值得我們現在的年輕一代仔細參詳,也許能從中找到一些擺脫浮躁的良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