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

宋徽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伊沛霞
图书标签:
  • 宋徽宗
  • 绘画
  • 书法
  • 艺术史
  • 中国历史
  • 宋朝
  • 皇帝
  • 文化
  • 鉴赏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他是文化的開創者,還是亡國的罪人?
專門研究宋代史的漢學家伊沛霞,
以全新視角,分析這位藝術家皇帝如何踏上悲劇之路。
 
  一一○○年正月,十七歲零三個月的徽宗登上了宋朝天子寶座,從此開始了近二十六年的統治,直到一一二五年的最後一個月。宋朝差不多有一億國民,是當時世界上最富有和最先進的國家。
 
  宋徽宗以對藝術的貢獻而聞名:他是造詣很深的詩人、畫家與書法家,他熱衷於修建寺觀與園林,是開風氣之先的藝術品及文物收藏家,也是知識淵博的音樂、詩歌與道教的贊助人。在支持藝術的範圍、對藝術領域的關注及投入的時間上,世界歷史上少有君主能與他相提並論。
 
  然而,在治理國家這項主要職責上,他卻一敗塗地。正是在他統治期間,女真人在北方鞏固了實力,並大舉入侵宋朝,攻陷都城開封,擄走徽宗、數千名宗室嬪妃,與宮中侍從。徽宗本人也在遠離故鄉的地方,作為一名俘虜,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後八年。
 
  伊沛霞教授積數十年之力撰成《宋徽宗》,成為英文世界為這位皇帝撰寫的首部完整傳記,力圖矯正大眾對徽宗「腐化、昏庸」的偏見。伊沛霞重塑了宋徽宗的形象,將其放回歷史語境中,還原一個繁榮國度的君主不斷追求卓越榮耀的雄心——儘管這份雄心以悲劇收場。徽宗在即位早期竭力超越朝廷黨爭,隨後將精力轉到自己擅長的領域。他大大拓展了朝廷的慈善事業,建立官學、醫院、孤兒院、乞丐墓地。
 
  作為藝術家,他身邊圍繞著傑出的詩人、畫家、音樂家,他還修築了壯麗的宮殿、寺觀和庭園,後世幾乎難以超越。他對道士青眼有加,為道經作注,還讓臣民也接受並踐行這種信仰,不過他對道教的虔誠最終偏離了儒學主流,削弱了他的治國能力。
 
本書特色
 
  ▍十五張全彩繪畫,讓讀者賞析宋徽宗的瘦金體法與藝術造詣。
 
  ▍以現代史家之眼,還原宋徽宗的真實生命歷程——拋開中國傳統史學符號化的道德指責,伊沛霞教授以「瞭解之同情」的現代學術立場與現代政治觀點,從宋徽宗自己的視角出發,再現了北宋末期的歷史與時代風貌。
 
  ▍北宋末期,中國的藝術水準究竟取得了多高的成就?——作為歷史上屈指可數天賦極高的藝術家皇帝,在書法、繪畫、詩詞、茶道、建築等多個領域,宋徽宗在位年間,有何種影響。 他和同時代藝術家,如何往來。以繪畫為例,作者選取五幅名作,進行了細緻的分析。
 
  ▍北宋的滅亡是偶然還是必然?在位二十餘年,宋徽宗犯過哪些錯誤?在走向盛世的時刻,宋徽宗在面對外交、戰爭、黨爭、經濟方面的棘手問題時,出於何種目的,做出了哪些決策,使得情勢急轉直下,乃至最後淪為亡國之君?
 
各界讚譽
 
  就史籍解讀與史學反思而言,宋徽宗是很好的個案。在習見的歷史敘述中,徽宗無疑是反面形象。本書作者強調徽宗既是皇帝,也是“人”,希望避開以往的評價框架,以不同類型的材料和多種細節,拼織出形象豐富的宋徽宗。作者力圖從徽宗的角度去觀察他的世界,以求對其活動有所理解;並且嘗試在世界君主制度的範疇內,用比較的視角來看中國的皇帝,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來講述徽宗的故事。——鄧小南(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
 
  伊沛霞教授將個人和政治、政策和人性結合在了一起,努力追索到底是什麼推動著宋徽宗一步步追求文化復興和政治改革,為我們理解統治者仍在灌輸的激情提供了一個新的面向——不管這種激情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戴仁柱 (Richard L. Davis,嶺南大學教授)
 
  自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以來,還沒有大學者為普通讀者寫一部中國皇帝的傳記。伊沛霞廣泛徵引各類原始材料,按照主題和時間重新梳理,用全新的視角加以處理,修正了徽宗長久以來的負面形象。她沒有從“不可避免地走向失敗”這個角度來解讀宋徽宗,而是努力從徽宗的視野來看他的世界,並時刻意識到徽宗在做決定時究竟掌握哪些資訊。伊沛霞對宋徽宗生平的解讀是人文主義的,並帶有心理學上的說明,她試圖重新想像皇帝威嚴的外表下隱藏的脾氣秉性、真情實感和個人思想。——李瑞(Ari Daniel Levine,喬治亞大學教授)
北宋末年的风云变幻:一部关于靖康之耻前夜的史诗 书名:《大宋风云录:从澶渊到靖康》 著者: 王仲钧 出版社: 历史文库出版社 装帧: 精装,插图丰富 定价: 128.00 元 字数: 约 60 万字 ---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帝王的个人传记,而是以北宋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历史时期为经纬,精心编织了一幅气势恢宏的时代画卷。《大宋风云录:从澶渊到靖康》 旨在深入剖析自宋真宗澶渊之盟签订后,至北宋最终覆灭的百年间,宋朝在内政、外交、军事、文化以及社会结构等各个层面上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内在矛盾的激化。 本书打破了传统史书中对帝王更迭的简单罗列,转而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探讨“积贫积弱”的社会肌理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我们不谈论个体君主的艺术造诣或私人生活,而是着重还原当时决策层、士大夫阶层、地方豪强以及普通民众在面对时代洪流时的复杂心态与实际行动。 第一编:和平的代价与文治的困境(真宗至仁宗时期) 本篇伊始,便从澶渊之盟签订后的微妙和平环境切入。这种通过岁币换取的“和平”,如何催生了朝廷对军事力量的懈怠?我们详细考察了宋朝“重文抑武”基本国策的深层逻辑及其在和平时期对军队战斗力的侵蚀。此阶段的焦点在于: 财政体制的僵化: 岁币的支付如何加剧了国家财政的压力?土地兼并问题在文官集团的默许下是如何失控的,直接导致了田赋征收的困难与社会矛盾的积累? 士大夫集团的权力格局: 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路线之争,并非简单的对错之分,而是触及了宋朝统治根基的利益再分配问题。我们还原了庆历新政的尝试与挫折,揭示了改革何以在触及既得利益集团时迅速瓦解。 技术与军事的脱节: 尽管宋代科技发达,但这些进步如何未能有效转化为强大的军事优势?火药、印刷术等创新在军事应用上的滞后,是技术创新与体制僵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编:新法的波澜与哲学的交锋(神宗至哲宗时期)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叙事重心投向了王安石变法的复杂性。我们摒弃了将变法简单地视为“好”或“坏”的二元对立,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试图重塑国家经济与军事能力的庞大工程。 变法的内在矛盾: 探讨了“理财”与“治国”的张力。青苗法、均输法等措施在理论上的精妙与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因地方官员的素质差异、官僚体系的惯性而产生的异化。 司马光的史学观与政治观: 重点分析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对历史的认知方式,以及他们如何将对历史的解读直接投射到对当世政治的批判上。这不仅仅是政见之争,更是对国家未来发展道路的哲学思辨。 军事改革的初探: 观察了熙宁、元丰年间对辽、西夏的几次关键战役,分析了新旧军事思想的碰撞,以及初期的军事重振如何在随后的政治动荡中未能持续巩固。 第三编:内忧外患的交织与帝国的裂痕(徽宗时期及其前夜)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北宋晚期,那个表面光鲜亮丽,内里却危机四伏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复杂性在于,一方面,文化艺术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顶峰;另一方面,政治腐败与军事危机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恶化。 冗官冗兵的膨胀: 详细梳理了宋哲宗死后,朝政被少数派系把持的局面,以及如何通过大规模的“冗官”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军队在长期和平中形成的惰性与对地方藩镇的依赖,使得中央调动困难。 边患的升级: 重点分析了女真族的崛起,并非是突如其来的天灾,而是宋朝长期以来对东北边境政策失误的积累后果。本书通过对辽、金两国的外交档案和军事部署的交叉分析,揭示了宋廷在洞察危机和应对策略上的迟缓。 社会情绪的转向: 探讨了在政治高压和经济困境下,民间对朝廷的不满情绪是如何通过方腊起义等大规模农民运动爆发的。这些起义对北宋军事资源的巨大消耗,为后来的靖康之变埋下了致命的伏笔。 结语: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读者思考:北宋的衰亡,究竟是单一领导者个人的决策失误,还是一个庞大、精密的官僚体系在面对外部剧烈冲击时,其内在结构性矛盾必然导向的结局?《大宋风云录》试图以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上这一关键的转折点,提供一个全面、立体且不失温度的叙事。这不是一部关于英主雄才的赞歌,而是一部关于时代选择与历史代价的深沉记录。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伊沛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博士,華盛頓大學歷史系教授。2014年獲美國歷史學會頒發終身成就獎。2015年11月至2016年2月,曾來臺擔任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伊沛霞教授多年來致力於以宋代為主的中國史研究,著作豐富,涵蓋家庭史、婦女史乃至政治史等領域,代表著作為《早期中華帝國的貴族家庭:博陵崔氏個案研究》、《內闈:宋代的婚姻和婦女生活》(1995年列文森獎)、Accumulating Culture: The Collections of Emperor Huizong(2010年史密森學會島田獎)、《劍橋插圖中國史》。另外,她將《朱子家禮》與《袁氏世範》兩本重要古籍翻譯成英文,幫助英語世界讀者了解中國,亦裨益於海外中國史研究。她也參與編輯東亞史、世界史、中國史等領域的教科書,對於歷史教育貢獻卓著。
 
譯者簡介
 
韓華
 
  四川隆昌人,歷史學博士,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曾出版專著《民初孔教會與國教運動研究》、《罪證:從東京審判看日本侵華鴉片戰爭》,譯著有《孔門理財學》、《當代儒家政治哲學》、《審判山下奉文》等,曾在《近代史研究》、《社會科學研究》、《清史研究》、《抗日戰爭研究》、《新史學》等刊物發表論文三十餘篇。
 

图书目录

中文版序 
前言 
關於年代、年齡等慣例的說明 
年代表 
人物表 
宋朝帝后年表 
 
初涉國政(一○八二—一一○八) 
第一章 長在深宮(一○八二—一○九九) 
第二章 登基(一一○○) 
第三章 謀求均衡(一一○一—一一○二) 
第四章 選擇新法(一一○二—一一○八) 
 
致力輝煌(一一○二—一一一二) 
第五章 崇奉道教(一一○○—一一一○) 
第六章 重振傳統 
第七章 招徠專家 
第八章 藝術家皇帝
 
展望偉業(一一○七—一一二○) 
第九章 追求不朽 
第十章 宮廷之樂 
第十一章 與宰臣共治 
第十二章 接受神啟(一一一○—一一一九) 
第十三章 宋金聯合 
 
面對失敗(一一二一—一一三五) 
第十四章 危局(一一二一—一一二五) 
第十五章 內禪(一一二五—一一二六) 
第十六章 天崩(一一二六—一一二七) 
第十七章 北狩(一一二七—一一三五) 
 
結 語 
附錄 A 不採用有關徽宗及徽宗朝一些常見故事的原因 
附錄 B 徽宗的嬪妃及子女 
徽宗年表
注釋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64984
  • 叢書系列:歷史大講堂
  • 規格:精裝 / 700頁 / 17 x 23 x 4.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中文版序
 
  今天,人們大都不再自覺地從天命的角度解釋歷史了,也不相信上天會因對統治者不滿而降下災難,然而要將這些假想擱置起來,卻比想像中的困難很多。現在沒有人真的聲稱上天會如此行事,甚至不認為有無所不能的上天存在。話說回來,宋代留存的大部分文字都有這些觀念,因此,要在原始材料的基礎上進行研究,又不讓這些假設對描述個人和解釋歷史事件產生影響,並非易事。
 
  對於這類反思史學而言,宋徽宗是一個很好的個案。他的統治下場悲慘,現存史料也使得他的一生看起來像一幕道德劇——可以看到他的種種抉擇導致最終無可挽回的崩解。在本書中,我竭力避開這個框架。如果我們採用更為中立的框架,歷史看起來就會迥然不同。我們會看到這樣一個世界:每個決定都會產生後果,然而其他人同樣有權勢與機會,從而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種複雜的均勢中,統治者的誠意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因素。
 
  因此,在本書中,我盡量不讓女真人攻陷開封這件事影響到對徽宗在位前二十年的敘述。更確切地說,我努力從徽宗看到的角度來看待各個時期,並不知曉多年以後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在他身上。沒錯,徽宗擁有太多的權力,可以重新命名政府機構、建造寺院或開設藥局,還可以派遣軍隊,然而他的權力也有限制,比如他很早就發現,幾乎沒法改變士大夫對蘇軾的看法,而無論是在位初期還是末期,他努力推動道教都遠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
 
  透過徽宗的眼睛去觀察他的統治,這樣做有一個優勢,我們可以把他看作一個人,一個有著喜好與厭惡、天賦與興趣、盲區與弱點的人。同樣重要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可以看到變化。我試著寫出,徽宗的性格並非在十七歲登上皇位時就一成不變,而是被豐富的經歷所塑造。我思考的是特定歷史時期世人如何看待徽宗,以此去理解徽宗的選擇。雖然他決定與金結盟確實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但這個決定是他在猶猶豫豫中做出的,而非此前諸般情勢推起的高潮。
 
  這本書本來是用英語寫給西方讀者的,他們不熟悉宋朝的歷史,也不太傾向於用宋徽宗的缺點來解釋北宋的滅亡。我對宋徽宗的詮釋比傳統的歷史學家更具同情心,對西方讀者而言,指出這一點這就夠了。我明白,中國讀者會發現很難將傳統敘述方式置之不理。為了假定徽宗、蔡京、童貫等重要人物是無辜的,需要花一些力氣。試想一下,在有些形勢中,事件可能朝不同方向發展,例如遼能迅速鎮壓女真人的挑戰,甚至女真人第一次入侵時宋徽宗已經同意遷都……我希望中國讀者能在這方面進行思考。當人們認識到其他結局也並非不可能的時候,徽宗被囚的遭遇就會更加發人深省。
 
前言
 
  一一○○年正月,十七歲零三個月的徽宗登上了宋朝天子寶座,從此開始了近二十六年的統治,直到一一二五年的最後一個月。宋朝差不多有一億國民,是當時世界上最富有和最先進的國家。宋徽宗以對藝術的貢獻而聞名:他是造詣很深的詩人、畫家與書法家,他熱衷於修建寺觀與園林,是開風氣之先的藝術品及文物收藏家,也是知識淵博的音樂、詩歌與道教的贊助人。在支持藝術的範圍、對藝術領域的關注及投入的時間上,世界歷史上少有君主能與他相提並論。然而,在治理國家這項主要職責上,他卻一敗塗地,正是在他統治期間,女真人在北方鞏固了實力,並大舉入侵宋朝,攻陷都城開封,擄走徽宗、數千名宗室與宮中侍從。徽宗本人也在遠離故鄉的地方,作為一名俘虜,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後八年。
 
  徽宗一生頗富戲劇性,在很大程度上,機緣在其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如果不是他的皇兄沒有留下後嗣並在二十三歲時早逝,徽宗絕不會當上皇帝;假如他的宰相蔡京六十多歲就一命嗚呼,而不是活到八十多歲,他的朝廷政治就不會有那麼多派系紛爭;假如契丹能夠平定女真叛亂,女真也絕對不會入侵宋朝,而徽宗很可能會在皇帝的寶座上再統治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儘管徽宗的選擇也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但他自己無法控制的一些事件與事態發展也同樣重要。
 
  對宋代及後世的中國史家而言,關於宋徽宗及其統治,需要回答的問題是究竟哪裡出了錯。徽宗的過失必須要找出來,以便警示後來的皇帝不要重蹈覆轍。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進行考察,徽宗許多文化愛好就成了他的惡習,而不是美德。他對藝術的熱愛被視為耽溺,對道教的崇尚則被視為自欺。此外,徽宗不願意聽取不同的意見,他選蔡京擔任宰相,修建奢華的園林,並在女真起而反抗契丹時決定與女真結盟,這些行為也備受後人詬病。由於存世的原始文獻充滿了這種對宋徽宗及其統治的傳統道德解釋,其影響也波及很多英語與漢語的著作。當代歷史學家大都會承認,假如當初契丹人迅速鎮壓女真的叛亂,女真就不可能對宋朝構成威脅,也就沒有理由認為宋徽宗的統治是失敗的。然而,歷史學家依然傾向於在著作中暗示,徽宗的所作所為實際上不可避免地直接導致了政權的崩潰。
 
  中國已沒有需要進行規勸的皇帝了,為什麼還要寫一本關於宋徽宗的著作呢?我自二十世紀九○年代中期開始研究宋徽宗及其統治時期,希望對中國文化中偏重感覺的一面進行探索,當時最先吸引我的就是作為藝術家、藝術贊助人和藝術收藏家的宋徽宗。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變得越來越好奇,並開始思考能否從一種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宋徽宗?在歐洲歷史上,統治者被視為應當是高貴奢華的,建造宏偉華麗的宮殿、吸引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並構建豐富的藝術收藏,這些都是偉大統治者的分內之事,值得贊許。人們是否也可以將徽宗對奢華的追求視為君主權威的一種適當表現呢?
 
  為了重新審視宋徽宗及其統治時期,我轉向最早的、後人改動最少的原始資料,尤其是形成於徽宗統治時的一些資料。通過閱讀宋徽宗頒布的詔諭、呈遞給徽宗的奏章、筆記與各類傳記,我逐漸積累了大量的筆記。隨著對宋徽宗研究的進展,我開始撰寫關於徽宗朝某些事件或方面的學術論文。此外,我還組織過一次有關徽宗時期的文化與政治活動的研討會,幫忙將研討會資料結集,並於近期撰寫了一本有關徽宗收藏的文物與藝術作品的專著。不過,在這段時間裡,我一直在寫一本徽宗的傳記,從徽宗的角度來觀察他的世界,並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講述他的故事,旨在解釋,而非開脫或譴責。與之前問世的所有關於徽宗的著作相比——無論是用西方語言還是用中文所寫的著作——這本書對徽宗表達出了更多的同情。它呈現出一位更複雜但也更人性化的徽宗。
 
  我們應該如何思考中國的皇帝制度呢?在二十世紀,隨著社會科學的發展,許多學者逐漸摒棄了儒家史觀裡各種舊的分類,開始運用新的西方概念,譬如「獨裁」(autocracy)、「專制」(absolutism)或「暴政」(despotism)。這些概念暗示皇權中的關鍵因素是法定權力,以及有無對皇權的制約。然而,能夠將獨裁或暴政理論和實際的皇帝連繫起來的學術研究不盡如人意。還有一種從權力合法性角度看待皇帝的方法,即關注他們在儀式中扮演的角色。皇家儀式在中國的原始文獻裡有詳細記載,而研究這些儀式、宇宙哲學,以及包含在其中的意識形態,不妨理解為以一種更具中國中心觀的方式來研究君主制度。將皇帝視為高級祭司,有助於糾正視皇帝為獨裁者的錯覺,但這種觀點自身也有偏見。如果著眼於中國皇帝的象徵性權威或無制衡權力都走向極端,那麼,他們似乎與其他國家君王截然不同。
 
  在本書中,我試圖轉換視角,至少稍微偏重中國君主制度中與其他國家並無二致的那些特徵。中國的皇帝與許多國家的君主一樣,都生活在富麗堂皇的宮殿裡;他們肩負著作為複雜的貴族家族首腦的義務;他們主持場面宏大的典禮與娛樂活動,招募音樂家、建築師、畫家、詩人、科學家與學者;他們會見官員、將軍、使臣與侍從。就像其他國家的宮廷一樣,宋朝的宮廷也是一個場所,各類宗教、文學、藝術與政治活動相互交織其中,這些活動的風格與品味受到仔細審查,並期待得到皇家的慷慨資助。
 
  那麼,宋徽宗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在即位初期,他經常提到希望繼承父皇的遺志,做一名孝順的兒子。宋徽宗兩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因此,他對父親沒有什麼記憶,不過還是非常在意父親的歷史地位。隨著歲月流逝,宋徽宗提到父親的次數越來越少,並開始發起一些父親從未嘗試過的項目,比如修訂禮儀法典、收藏文物。有時他會聲稱,父親也曾打算實施某項計畫,但沒有活到願望實現的那一天。
 
  在我看來,宗教是理解宋徽宗的關鍵之一。並非所有的宋朝皇帝都被形形色色的宗教吸引,但宋徽宗確實如此。如果我們意識到宋徽宗具有強烈的宗教情結,就很容易理解他生活中的許多細節。宋徽宗在位早期,對正統道教就有著濃厚的興趣。他接受了君權神授的古老觀念,也接受了這種觀念賦予統治者履行儀式的核心地位;他看到了儀式在「復古」上發揮的威力;此外,他接受了有關天庭以及他自己與道教神仙連繫的新啟示。宋徽宗參與宗教活動的這些方面是我理解宋徽宗的核心。
 
  認識宋徽宗的其他關鍵點是他喜歡豪華的場面和新鮮事物。他安排別人進行創作,完成了「尚古」的儀式、雅致的建築、精巧的花園,以及最新的典籍。在北宋後來經歷的浩劫中,這些項目成果有些留存下來,有些則毀於一旦。
 
  毫無疑問,宋徽宗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為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他的詩歌、書法,尤其是繪畫作品,給同時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他還有一部分存世的作品,足以讓我們自行判斷。作為藝術家、教師、宮廷藝術家的贊助者,以及文化藏品宏富的收藏家,宋徽宗曾出現在許多學者的著作中。在此前出版的關於宋徽宗收藏品的一部專著中,我研究過這些文獻,不過,本書將從其他角度探索宋徽宗在藝術領域的成就,尤其是他在宮廷的藝術創作,以及他所展示的作為藝術家的自己。
 
  與其他中國皇帝一樣,宋徽宗也從未寫過回憶錄。同時代的史家,甚至後世的歷史學家,也沒有撰寫宋徽宗一生的編年史。因此,為了撰寫本書,我不得不將多種資料和證據拼接在一起,其中既有文本典籍,也有圖像資料;既有政府公文,也有筆記軼事;既有道教的傳統經典,也有其他來源的著作。當然,這些史料都構成了挑戰,這裡舉出一例或許有助於說明。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幅宋徽宗的巨幅畫像(彩圖1),上面沒有標明作畫日期或畫家署名,但國立故宮博物院確定作畫日期為宋朝。觀看這幅畫像有助於我們想像宋徽宗的模樣:他正襟危坐,沒有倚在龍椅背上。他的臉圓圓的,面頰飽滿,留著細細的鬍鬚。他並不很瘦,甚至可能有點圓潤,但大部分身體都掩在衣服下面。儘管無法確定他的年齡,但畫像中並不是一位老者。他似乎正在凝視著某物,或者正陷入沉思。面對這幅畫像,我能想像出他是一個敏感而自信的人,但我也承認,別人在觀察這幅畫像時可能會對他產生不同的想像,例如,也許會看到一位和藹可親且自我滿足的人。
 
  對歷史學家來說,至少同樣重要的是,還要意識到哪些方面是不應該從這幅畫像中推斷出來的。這幅畫像作於宋徽宗離世後,用於宮廷舉行祭祖儀式時懸掛。從宋徽宗所穿長袍的顏色或款式,我們推斷不出任何個人特徵,因為這是一組宋代祖先畫像中的一幅,在這組畫像裡,所有的宋朝皇帝都身穿紅色圓領長袍。畫像中的徽宗坐著而非站著,還將雙手藏在袖子裡,我們也不應根據這些姿勢推斷出什麼,因為並非宋徽宗本人想要被描畫成這幅形象。我們甚至無法確定這幅畫與徽宗本人有多像。這幅畫應當是宋徽宗的兒子高宗在杭州聽到父親離世的消息後才命人繪製的。但在那個時候,南方的這些畫家至少已有近十年沒有見過徽宗了。畫像可能是宮廷畫家和高宗等人根據記憶以及期望中徽宗的形象所繪製,然而,記憶永遠不是完整無缺的。
在通過文字紀錄了解宋徽宗時,我們同樣需要注意,這些資料能告訴我們什麼信息,又不能告訴我們什麼內容。《宋會要》是最主要的政府文件匯輯,其中收錄了七千多份徽宗批閱過的文件原文或概要,包括呈遞給皇帝的奏章或皇帝頒布的詔書。此外,還有徽宗宣稱自己親筆創作的大量詩歌、書法與繪畫作品,甚至包括他寫給一位道士的很多親筆信。許多寶貴的資料收錄在徽宗朝官員的文集,以及宋徽宗身後數十年間編纂的筆記小說裡。有關徽宗在世最後二十年發生的事件,《三朝北盟會編》是內容非常豐富的史料,它引用大量的第一人稱敘述,其中很多原始資料已經不存於世了。
 
  所有資料首先要根據各自的情況進行理解。例如,詔書與詩歌中使用的語言,受到長期以來形成的習慣影響。另外一項挑戰是,對宋徽宗帶有偏見的一些史料,需要找到適當的方式加以利用。很多歷史學家致力於研究社會與經濟史,他們已習慣從被扭曲的原始資料中努力發現婦女、農民與商人等方面的有用信息,因為即使是帶有偏見的觀察者也可能提到一些基於準確信息的細節。對宮廷的研究同樣如此,可能經常要以不同於原作者與編纂者設想的方式去閱讀原始資料。例如,彈劾皇帝寵臣的奏章對於研究被指責的人來說,可能不是很好的資料來源,但對研究統治者收到了哪些信息而言,這就是最好的資料。筆記常常是我們研究人格特質時的唯一資料來源,就算這些筆記來自虛假的謠言,也可能會包含某些真實資料。在本書中,我盡量仔細核查那些坊間廣為流傳的宋徽宗故事的依據,因為我知道很多故事是基於謠言和傳聞(參見附錄A)。
 
  在接下來的章節中,讀者將了解到宋徽宗參與的許多活動:頒布詔書、主持儀式、與宗教大師對話、炫耀自己的寶藏、與大臣們一起賦詩等。與當時的人們一樣,今天的讀者可能也想知道,宋徽宗的活動中有多少只是按照宮廷官員提供的腳本在公眾面前的表演,又有多少反映了他本人的真實感情。這些問題不好回答,而且我們對於今天的政治人物也有同樣的疑問。我們對宋徽宗說過的話和做過的事,也就是他公眾的一面,了解的程度要比對徽宗的想法或真實感覺多得多,這是不爭的事實。我盡可能通過敘述事件和細節,將我所看到的資料介紹給讀者,儘管這些事件和細節影響了我對宋徽宗的認識,但我通常會讓讀者做出自己的推論。
 
  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我得到了大量的幫助。首先,我參考了許多有才華的學者的論著。宋史在今天是一個相當成熟的領域,除了有關宋朝政府、宗教與藝術比較綜合的著作之外,關於宋徽宗參與道教、進行樂制改革、慈善事業、創建學校制度、園林建築、繪畫與畫院、宋金聯盟、宋金戰爭與宰相蔡京,以及很多其他專題,都有引人注目的研究。我對這些學者論著的感激會體現在注釋中。假如不是從這麼多現代學者的著作中獲益,那麼,對我而言,要涉及如此廣泛的話題就會困難得多。
 
  我能夠專心致力於此項目,時間也同樣重要。在我忙於研究宋徽宗生平的這幾年裡,有三次可以用整年的時間專注研究與寫作,而不用教學。對這些寶貴的時間,我很感謝約翰·西蒙·古根海姆基金會(the John Simon Guggenheim Foundation)、蔣經國基金會,以及德國洪堡基金會(the 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洪堡基金會的基金使我能夠在明斯特大學的漢學研究所度過一年的時光,本書的大部分就是在那裡寫的。在華盛頓大學,中國研究項目(the China Studies Program)與歷史系資助了研究的差旅費和繪圖費用,並提供了研究生的協助。在項目接近尾聲時,佩頓·加納利(Peyton Canary)和段曉琳幫助整理了詳細書目,補充了許多論著信息,馬歇爾·阿格紐(Marshall Agnew)繪製了地圖。我也感謝閱讀章節草稿並給予建議、鼓勵的各位同仁。當我需要意見反饋時,賈志揚(John Chaffee)、張勉治(Michael Chang)、艾朗諾(Ronald Egan)、葛平德(Peter Golas)、蓋博堅(Kent Guy)、蔡涵墨(Charles Hartman)、黃士姍(Susan Huang)、史樂民(Paul Smith)和德野京子都慨然撥冗相助。出版社的兩名匿名評論者也提供了寶貴的建議。我的丈夫湯姆為我提供了非專業意見,他在三個不同階段閱讀了全部書稿,勇氣可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光是看到封面设计,就让人忍不住想翻开来瞧瞧。那个细腻的工笔画风格,配上那种略带沧桑感的金色调,马上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宋朝的历史,特别是徽宗那段时期很有兴趣,感觉那是一个美学和政治都走向极端矛盾的时代。不过,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真的很特别,它没有一开始就急着把历史事件一股脑地丢给你,反而像是慢慢地展开一幅画卷。作者的笔触非常克制,对于徽宗的个人生活,尤其是他在艺术上的造诣,描述得极其到位。比如,对于瘦金体的描摹,简直就像我亲眼看到他提笔运腕一样生动。而且,作者并没有把他塑造成一个扁平的“亡国之君”,而是努力去挖掘他作为艺术家、鉴赏家那种近乎偏执的追求。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靖康之耻”的理解都有了新的层次,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史实记录,而是体会到那种盛世末年,当审美情趣已经凌驾于国家安危之上的复杂心态。这种细腻入微的描摹,让我对这个历史人物充满了探究的欲望,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感把握得极佳,就像是听一首由慢板转急板,最后又回归宁静的古琴曲。初读时,会觉得文字相对舒缓,带着一种文人的雅致,大量篇幅用在描述宫廷的日常、花鸟鱼虫的精致生活上,让人仿佛沉浸在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理想国度里。然而,随着故事深入,尤其是在描写金兵压境和后期的流亡生活时,那种突如其来的紧迫感和悲凉感,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作者在语言风格上做了很大胆的转换,从前期的典雅精炼,过渡到后期的沉郁苍凉,这种风格上的强烈反差,反而凸显了历史的残酷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徽宗被掳后的心态变化,那种从帝王到阶下囚的巨大落差,被描述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人性的挣扎。读到那些章节,我甚至会替书中人感到唏嘘,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是很多历史书难以达到的高度。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读过好几本关于宋徽宗的书,大多聚焦于他的艺术成就或者他的亡国之罪,总感觉少了一点什么。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似乎更侧重于探讨“美”与“权力”之间的辩证关系。作者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即徽宗对美的极致追求,是否也是他无法有效治理国家的内在原因?书中通过对比他与朝臣们的价值观冲突,将这个问题探讨得非常深入。举例来说,当北方边境战事吃紧时,他却在忙着修葺宫观,搜罗奇石,这种看似荒谬的行为,在作者的笔下有了一种悲剧性的合理性。这绝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传记,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审美哲学在历史洪流中如何溃散的探讨。对于我们台湾的读者来说,这种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反思,尤其具有启发性,它让我们思考,当一个社会过度沉溺于精致的生活艺术时,是否会忽略掉更本质的生存问题。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有点担心这本书会过于学术化,毕竟涉及到北宋末年的政治权力结构,那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没想到,作者在处理那些复杂的朝堂斗争时,展现出一种非常高明的叙事技巧。他没有用冗长晦涩的官职名称来堆砌篇幅,而是巧妙地通过一些关键人物的对话和行动来推动情节。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李邦彦、蔡京这类权臣的刻画,那些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场景,读起来简直比看宫斗剧还过瘾。最让我佩服的是,作者对“道君皇帝”的心路历程把握得非常精准。他似乎能看透徽宗那种在享乐与责任之间的挣扎,那种对俗世权谋的厌倦与无力。书中关于宣和画院的那些细节描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什么《瑞鹤仙图》的创作背景、宋徽宗对瓷器釉色的偏执追求,都写得引人入胜。对于我们这些从小在台湾长大的读者来说,那种对宋代文人士大夫精神的向往,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读完让人忍不住想去故宫博物院好好端详一番那些宋代文物。

评分

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在“史实考证”和“文学想象”之间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这一点是很少有作者能做到的。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下了大量的功夫去查阅那些冷门的史料,但奇怪的是,阅读体验却完全不枯燥。很多时候,作者会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法来重塑一些历史场景,比如描绘杭州西湖的“八景”,那种画面感极强,让人身临其境。而且,书中关于徽宗晚年与亲属的互动,描绘得极其细腻和感人,没有刻意煽情,却让人读来潸然泪下。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急于给出最终的结论,而是将一个复杂多面的人物摆在读者面前,任由你去评判。它提供的是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而不是一个既定的答案。如果你想深入理解一位古代君王如何将艺术融入生命,又如何被艺术的虚幻光芒所吞噬,这本书绝对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