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郵票:東南亞傳說與美食

有故事的郵票:東南亞傳說與美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安妮
图书标签:
  • 邮票
  • 东南亚
  • 传记
  • 美食
  • 文化
  • 旅行
  • 故事
  • 历史
  • 风俗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臺灣第一套結合郵趣和世界傳家故事的原創圖文書
  ★★108課綱最佳讀物:好郵趣的讀寫素養╳藝術涵養╳多元文化╳跨域學習
  ★★2022年上半年度「好書大家讀」優良少年兒童讀物
  ★★2022年五月 博客來、誠品、金石堂三大書店 推薦選書
  ★★每書內含:10篇精采圖文故事+11則多元文化知識+拉頁故事地圖+郵信小百科+郵戲動手做
  ★★全彩注音,國小兒童郵趣悅讀
 
  小小的郵票,變身大大的魔毯,帶我們飛向東南亞,古往今來,欣賞不思議的故事——
 
  越南人是龍王和仙女的後代?印尼的多峇湖是魚精發怒造成的?潑水節由來,是因為梵天打賭輸了,砍下自己的頭……?
 
  這些故事,不但超有趣,而且很好吃——每一篇傳說都包含了東南亞的美食元素,從熱帶水果和蔬菜、特色料理,甚至使用的香料和蘸醬,看了讓人嘖嘖稱奇、口水直流。有什麼比美食更能認識一個國家文化呢?
 
  這是一本根據108課綱設計,能讓親子共享「郵趣」閱讀、認識東南亞風土民情和飲食、提升藝術涵養與多元文化的跨領域學習圖文書。作者群是金鐘獎得主、教育廣播電台「幸福聯合國」的五位主持人,都是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意見領袖。
 
好評推薦
 
  ◆ 最熟悉的異國風情、最美味的故事,新住民的故鄉傳說,讓小小郵票來告訴你!——小青姐姐(晚安•月亮-床邊故事 主持人)
 
  ◆ 書冊編製精美,內容融入郵票之美,是很有意義又具故事性的幼兒書籍。——江瑞堂(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 這一系列書籍讓我讀得津津有味的,還有每一則故事之後介紹相關郵票的「故事好郵趣 」單元。我在這裡看見難得一見的、無比美麗的郵票,而乘著郵票這張小魔毯,我得以直接飛入世界各國的歷史與風土,那是美學的、知識性的、扎扎實實的一趟旅程。——米雅(插畫家、童書譯者)
 
  ◆ 穿過一枚枚小巧的郵票任意門,開展瑰麗文化旅程,一起看見東南亞的奇幻吧!——林怡辰(國小資深教師、閱讀推廣人)
 
  ◆ 從更多的角度認識東南亞,讓台灣更多采多姿。——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
 
  ◆ 很好看,開卷就開了眼界,故事、郵趣、名物、風情四者兼有,讓你一次擁抱。──許建崑(中華民華兒童文學學會理事長)
 
  ◆ 各國郵票形形色色,我們往往只能靠圖案來理解郵票意義,但經過本書的介紹,並與小孩的共讀,不但增加了小朋友對郵票認識,也意外的讓家長獲得更多好知識。好書值得推薦,方寸之間其樂無窮。──陳冠綸、陳采妡、陳采妤(集郵親子檔)
 
  ◆ 這套書並非單純說故事而已,最重要的是讓您真正感受到集郵的樂趣。它提昇了郵票的趣味和廣度,且是各年齡層皆適合,只要開啟,就能沈浸在郵趣世界的歡樂時光。——陳玉蓮(《今日郵政》、《東方郵報》專欄作家)
 
  ◆ 光是封面設計就已引人入勝,內容更是精采有趣,充滿民間豐富的歷史傳奇,好書共賞,堪稱老少咸宜。——曾瑞利(外交部部長辦公室主任)
追寻失落的史诗:探寻古老文明的遗迹与现代回响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叙事和精微的考古发现为基石,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探索几个关键的、对全球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失落文明的核心领域。我们不关注那些耳熟能详的帝国,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低估或遗忘的伟大先驱者,考察他们独特的社会结构、惊人的技术成就,以及他们最终走向衰亡的复杂原因。 第一部:尼罗河上游的“沙洲之城”:纳巴泰人的商业帝国与水利智慧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聚焦于活跃于公元前数世纪至公元后数世纪的纳巴泰人。他们并非生活在富饶的河谷地带,而是依托于干旱的阿拉伯沙漠边缘,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非贸易路线的强大商业帝国。我们不满足于佩特拉(Petra)的玫瑰色岩石奇观,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经济逻辑和工程奇迹。 一、 水权的艺术:滴灌与集雨系统的解密 纳巴泰人的生存之道在于对水资源的极致掌控。我们将详细分析他们利用几何学和水力学原理修建的复杂水利网络——包括隐蔽的输水渠、高耸的集水坝,以及能够将沙漠中的每一次降雨转化为可用资源的蓄水池系统。通过对现存遗迹的激光雷达扫描数据和古代文献的交叉比对,我们重建了纳巴泰城市供水系统的运作模型,揭示了他们如何在资源极度匮乏的环境下维持数万人口的稳定生活,甚至供养了奢华的宗教庆典和公共浴场。 二、 丝绸之路的“中转站”:贸易品的流动与权力结构 纳巴泰人垄断了乳香、没药等奢侈品从阿拉伯半岛向地中海沿岸的运输。本书细致梳理了这些贸易品的产地、定价机制以及在纳巴泰社会内部的分配体系。我们引入了最新的化学分析结果,探讨了进口自印度和东方的香料是如何被纳巴泰的商人阶层所利用,以巩固其政治联盟和宗教权威。纳巴泰的兴衰,实际上是全球早期贸易网络脆弱性的一次深刻预演。 三、 信仰与融合:从多神崇拜到单一神祇的演变 纳巴泰人的宗教实践展示了惊人的适应性。我们将考察其本土神祇——如杜沙拉(Dushara)——的形象演变,以及他们如何巧妙地吸收希腊化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宗教元素,以适应其不断扩大的贸易伙伴圈。这种文化上的兼容并蓄,是其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但也为后来的文化同化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安纳托利亚高原的铁血工匠:赫梯帝国的法律与冶金术 我们将目光转向小亚细亚的心脏地带——赫梯帝国。这个与埃及法老争霸的强大势力,其贡献远不止于军事上的僵持。本书将重点剖析其独特的法律体系和革命性的青铜/铁器冶炼技术,这些“软硬实力”共同支撑了一个跨越数个世纪的强大帝国。 一、 “条文之外”的公正:赫梯法典的社会维度 与同期其他文明的成文法典(如汉谟拉比法典)的严酷性不同,赫梯法典体现出一种罕见的、基于补偿而非报复的司法精神。我们不仅分析了现存的楔形文字泥板,更通过对案件记录的研究,探讨了赫梯社会中对财产、婚姻和奴隶地位的微妙界定。例如,对于因意外造成的伤害,赫梯的赔偿机制如何平衡受害者需求与加害者经济能力,体现了其复杂阶层间的微妙互动。 二、 铁器时代的先驱:从神圣金属到战争机器 尽管铁器时代通常被认为是在赫梯衰落后才真正确立,但考古证据表明,赫梯王室对铁矿的开采和冶炼技术掌握了极早的秘密。我们将详细描述他们如何克服早期冶炼技术(如坩埚法)的限制,生产出比当时主流青铜制品更具优势的工具和武器。这种技术垄断,是赫梯在军事上保持领先的秘密武器,也解释了他们对特定矿区资源的狂热争夺。 三、 泥板档案:外交辞令与宫廷阴谋 通过翻译大量的泥板外交信件,我们可以窥见赫梯王室高层运作的复杂性。这些信件揭示了与埃及、巴比伦等地王室间错综复杂的联姻策略、对叛乱贵族的处置,以及在面对自然灾害(如饥荒)时,帝国如何协调内部资源分配的实际操作。 第三部:中美洲的绿宝石之光:特奥蒂瓦坎的城市规划与宇宙观 最后,我们将跨越海洋,探究位于墨西哥谷地的特奥蒂瓦坎(Teotihuacan)。这个在公元初期达到顶峰,却在公元七世纪神秘衰落的超级都市,其规划的精妙程度远超同期世界上的许多城市。 一、 太阳与月亮的几何学:城市布局的宇宙秩序 特奥蒂瓦坎的核心——“亡灵大道”——并非仅仅是简单的南北轴线。本书将利用计算机辅助的地理空间分析(GIS),证明其主要金字塔和建筑群的方位精确地对应了关键的太阳、月亮和金星的升落点。这种城市布局不仅是建筑学的胜利,更是将宇宙的秩序“铭刻”于大地的宗教哲学体现。我们将解读“羽蛇神庙”浮雕中复杂的符号系统,揭示其祭祀活动与天文观测的紧密关联。 二、 寓所与画壁:多元文化社区的社会结构 与后来的阿兹特克不同,特奥蒂瓦坎似乎没有留下明确的王室铭文。城市的功能性被清晰地划分在不同的“区域”和“寓所”中。通过对壁画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寓所中居住的并非单一民族,而是来自不同地区的工匠、祭司和商人。壁画中描绘的祭祀场景、农业活动和手工业制作流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高度组织化、但权力结构相对分散的城市社会图景。 三、 衰亡之谜:气候变化与内在压力 特奥蒂瓦坎的突然衰败是考古学上的一个巨大谜团。本书将整合最新的古气候学数据(如湖泊沉积物中的花粉分析),探讨长期干旱对城市粮食供应和水资源稳定性的破坏。同时,我们将分析城市中心地区出现的大规模建筑破坏和壁画涂抹现象,提出“内部分裂加剧”与“外部资源枯竭”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中央权威崩溃的综合模型。 结语:失落文明的遗产 这三个看似地理和时间上相隔遥远的文明,却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在面对资源限制、技术迭代和文化融合时的普遍困境与非凡创造力。通过对他们的深入考察,我们得以更清晰地理解现代世界的根源,以及文明兴衰的永恒规律。本书旨在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倾听那些被沙尘掩埋、被历史忽略的、却依然具有强烈回响的古代智慧之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丁安妮
 
  出生、成長在印尼爪哇的三寶瓏市,2001年獨自來台當看護工。此後,身分歷經多次轉變,2004年和台灣先生結婚,成為新住民。現為國立教育廣播電台「幸福聯合國」節目主持人,2015年獲「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獎」。
 
  工作之餘,積極投入社會服務,並協助新住民和移工,解決生活與工作上的難題。曾擔任多語月刊《四方報》的編譯、主持過開齋節、新住民歌唱比賽等活動,也曾客串過演員。
 
  為了學習中文並更好融入臺灣社會,丁安妮從國小補校開始學習,一路唸到高中畢業。目前在靜宜大學社會企業與文化創意碩士學位學程進修中。
 
王麗蘭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博士。出生、成長在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巴生,18歲來台唸傳播科系,後因對族群議題感興趣而繼續攻讀研究所。自2010年起,在大學擔任講師,教授印尼語和馬來語,致力於分享東南亞語言與文化知識。
 
  以推動跨文化研究和交流為己任,自2013年帶領台灣大學生到馬來西亞進行文化歷史訪調的志工服務,協助當地社區保留文史資料。
 
  著有《我們在馬來西亞當志工》、《印尼語:一學就上手》等書。目前為國立教育廣播電台「幸福聯合國」製作人與主持人,曾任公共電視東南亞城市紀錄片《南國啟示錄》執行企劃。目前正在撰寫馬來西亞博物館研究專書以及田野調查工具書,也是podcast節目「趴趴走阿姨」節目企劃與主持人。
 
匡春芝
 
  曾擔任國立教育廣播電台泰語教學節目主持人、國教署新住民教科書審查委員,目前是培訓泰語教支講師。
 
阮氏梅英
 
  1983年出生在越南首都河內,但因為喜歡南方的溫暖氣候,就一個人背著背包去南方的胡志明定居。因為對中國大陸的人文景觀好奇,就開始學習中文,並以全額獎學金到上海攻讀研究所,後來又為了愛而移民台灣。
 
  目前在國立教育廣播電台「幸福聯合國」節目擔任主持人,並在許多學校擔任越南語言與文化的講師。覺得生命充滿了挑戰,但從不退縮,因為:人生是一條瀑布,總是遇到不同的懸崖,我們的任務就是越過它。
 
葉碧珠
 
  土生土長的緬甸瓦城人,沒念完緬甸公立瓦城大學,就跑來台灣,後來取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學士。
 
  在臺深耕緬甸語教育超過10年,是政大公企中心和多所企業的人氣緬甸語講師,並持續從事緬甸語筆譯及口譯工作,經驗豐富,深受好評。
 
  曾任臺灣第一屆緬甸語檢定出題委員及聽力測驗題目錄音員,也曾是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幸福聯合國」主持人之一,擔任其中「緬甸語」小單元的講師,入圍第54屆金鐘獎時既驚喜又榮幸。
 
  著有《別笑!用撲克牌學緬甸語:緬甸語生活•旅遊單字卡》、《我的第一堂緬甸語課》及《我的第二堂緬甸語課》及《急用緬甸語》。
 
周惠玲
 
  身分多元的兒童文學作家、世界童話郵票收藏家,曾擔任「臺北市中山堂2013年世界經典童話郵票展」策展人,企劃並撰寫《有故事的郵票:臺灣囡仔古》(合著)等,並翻譯有《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巧克力戰爭》、《愛麗絲漫遊奇境》等。
 
繪者簡介
 
rabbit44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曾任職教育產業與雜誌媒體,現專職平面視覺設計與插畫工作,畫大人的圖也畫小孩的圖,喜歡有幽默感生活化的內容,作品散見於各報章媒體出版社。
  
  rabbit44.format.com/
  IG|hi.i.am.rabbit44
 

图书目录

拉頁故事地圖
.〔越南〕 龍子仙孫/阮氏梅英
.〔印尼〕 多峇湖/丁安妮、王麗蘭
.〔緬甸〕 潑水節的由來/葉碧珠、周惠玲
.〔馬來西亞〕 稻神/王麗蘭
.〔泰國〕 貝殼王子/匡春芝、周惠玲
.〔越南〕 西瓜傳説/阮氏梅英
.〔印尼〕 大嘴石/丁安妮、王麗蘭
.〔馬來西亞〕 鼠鹿和鱷魚/王麗蘭
.〔印尼〕 金色大黃瓜/丁安妮、王麗蘭
.〔越南〕 牛奶果/阮氏梅英
〔郵信小百科〕首日封學問多/陳玉蓮、周惠玲
〔遊戲動手做〕輕鬆寫一封信/花格子
〔編輯後記〕東南亞傳說真美味/周惠玲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3298366
  • 叢書系列:有故事的郵票
  • 規格:平裝 / 172頁 / 14.8 x 21 x 1.1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7歲~12歲

图书试读

編輯後記
 
東南亞的故事真美味
周惠玲
 
  編輯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一直忍著,不讓口水滴在電腦鍵盤上。
 
  從沒讀過哪個地方的童話和傳說,竟有這麼多是跟吃相關的:香甜多汁的〈西瓜傳說〉、會流出白色奶汁的〈牛奶果〉、為了吃紅毛丹〈鼠鹿與鱷魚〉展開鬥智……以上是水果的故事;而〈龍子仙孫〉、〈稻神〉、〈潑水節〉等都是跟米食有關的,包括越南粽子和糍粑、緬甸的糯米糕、馬來西亞的彩色千層糕和網餅……還有〈貝殼王子〉裡講到泰國宮廷美食的蔬果雕刻,印尼〈多峇湖〉和〈大嘴石〉故事裡的魚、烹飪手法和各式香料。其中最奇妙的就是〈金色大黃瓜〉,女主角竟然用蝦醬當武器,對抗綠巨人。
 
  東南亞朋友真是太有想像力,太懂美食了!光是讀這些故事、看這些美麗的郵票,我彷彿就到了東南亞。郵票裡蘊含了豐富的文化背景,值得深入仔細探索。例如有一套「娘惹衫」小全張,是罕見的雷射切割鏤空郵票,而且票面展現了薄如蟬翼的刺繡服飾和各種水果圖案,又美又特別,難怪當年得到維也納世界郵展的金牌。
 
  更讓人感動的是郵票背後的故事:這是麻六甲「峇峇娘惹博物館」(Baba Nyonya Heritage Museum)的收藏品之一,博物館原是華僑曾氏家族的祖屋,名稱源自六百多年前華人移民到東南亞後,和當地住民生下的後代(兒子叫作峇峇,女兒叫娘惹)。從博物館的命名,可以見證不同族群血緣融合的過程。同一套郵票還有這間博物館的外觀,以及華人的傳統服裝、器物。
 
  另外,你知道嗎?其實更早在大約五千多年以前,臺灣就有許多原住民(南島語族)遷徙到東南亞的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地。因此,臺灣人和東南亞朋友的關係,比我們所知道的更密切,包括語言、器物、飲食都有連結。
 
  更何況,近年來許多東南亞朋友因為工作或婚姻來臺定居,已逐漸融入臺灣社會。也許在你我的身邊,就有家人、親戚或朋友是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呢!既然是我們的親友,當然要好好來認識他們的故鄉和文化傳承,而從故事和美食入門,可說是最幸福的方式了。
 
  在臺灣,要品嘗東南亞美食並不困難,尤其藉由新住民朋友的引入,東南亞美食也逐漸成為臺灣食物的一環。就算你沒吃過,可能也曾在商店街看過有人賣娘惹糕,或者路過印尼餐廳,聞過沙嗲烤肉串、南洋咖哩的香味。你會不會好奇,那是什麼樣的滋味呢?
 
  東南亞的飲食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很大。在本書中,我們看到許多跟魚有關的傳說和美食,可以想見,這是因為東南亞大部分被海洋包圍。另外,由於氣候炎熱,東南亞人偏好酸甜辛辣的開胃食物;又因為各種熱帶植物生長茂盛,會大量用蔬果甚至花卉入菜。還有,印尼的摩鹿加群島(印尼語Kepulauan Maluku)有「香料群島」之稱,那裡生長著種類繁多的香辛植物,當地人把這些香料用在烹調中,讓食物具有誘人的香氣。影響所及,鄰近的馬來西亞、泰國也都常用香料入菜。
 
  除了丁香、豆蔻、八角之外,可可和咖啡也是香料群島的重要產物。在〈西瓜傳說〉的郵趣單元裡介紹過,越南是全世界第二大咖啡外銷國,其實印尼的咖啡也很有名,尤其是名貴的麝香貓咖啡。
 
  哎,關於東南亞美食,三天三夜都說不完,就請大家先從這本書裡的郵票欣賞起吧!
 
  我收藏東南亞郵票很多年了,主要是童話郵票。但因為語言的隔閡,一直停留在畫面的欣賞,沒辦法深入了解;也因此,2013年在臺北市中山堂策畫「世界經典童話郵票展」時,並沒有展出東南亞的童話郵票,如今想起來仍覺得很遺憾。因此,這本書能邀請教育廣播電臺「幸福聯合國」節目的幾位主持人,來為我們說故事,把東南亞的傳說、美食和美麗的郵票介紹給大家,實在太幸運了!
 
  這幾位主持人 來到臺灣幾十年,早已經和在地臺灣人融為一體了。他們的國、臺語流利,學識豐富,不但在電臺和大家分享新住民的文化和生活,也在大學、企業擔任講師,更會到國小和圖書館為小朋友說故事。
 
  感謝他們,那些塵封的郵票終於能開口說話了,還當起了導遊,帶大家越過太平洋,踏上香料群島、馬來半島,去體會奇妙又美味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現在的書市上充斥著太多走馬看花的「打卡式」旅遊書,拍幾張漂亮照片,寫幾句膚淺的讚美詞彙就了事。我對《有故事的郵票:東南亞傳說與美食》抱持著高度的期待,正是因為它的切入點——「郵票」——顯得如此獨特且具有學術基礎。這讓我聯想到,作者是不是花了大量的時間在各國的郵政博物館、檔案室裡翻找資料?光是考證一張古董郵票的發行背景和圖案寓意,就已經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了。而如果還能將這些硬知識,轉化成充滿人情味的「傳說」,這才是真正的高手。例如,某張描繪著傳統捕魚場景的郵票,背後可能隱藏著當地漁民對海洋的敬畏與恐懼,那種口耳相傳的禁忌和祈福儀式,才是我們在異國他鄉真正想觸摸到的「溫度」。再對照到當地人餐桌上那道必須遵守特定時令才能享用的節慶菜餚,讀者就能感受到文化是如何透過這些載體,代代相傳,生命力旺盛地延續下來。這本書,感覺像是一張精心策劃的文化地圖,每一個郵票的方寸之間,都標註了一個傳說的座標和一道美食的經緯線。

评分

我最近很喜歡那種能讓人沉浸式體驗不同生活方式的書籍,而這本書光是「郵票」這個媒介,就提供了完美的載體。不同於網路上隨手可見的美食部落格文章,我預期這本書會帶給我一種更紮實的、彷彿捧著一本珍貴圖冊的閱讀體驗。我希望書中的排版能夠極具巧思,讓郵票的圖樣與文字描述之間形成一種視覺上的對話。例如,當文字描寫到某種罕見的香料氣味時,配上的那張郵票,也許是描繪著香料貿易路線的古地圖,或是該香料的植物特寫。這種多維度的感官刺激,遠勝於單純的文字堆砌。這本書若能成功地將一個國家的「官方歷史」(體現在郵票上)與「民間生活」(體現在傳說與美食上)進行精妙的編織與對照,那麼它就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東南亞的書,它將成為一本關於「符號學」如何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精彩案例研究,讓人讀完後,看任何一張郵票都會多想一層,看待街角的異國餐廳也會多一份敬意和好奇,這才是真正有價值的知識傳遞。

评分

坦白講,我對「東南亞」這個大標籤下的豐富性感到既興奮又有點焦慮,因為它包含了太多不同的國家和文化光譜。如果作者能拿捏好不同地區之間的平衡,不讓某些較為知名的國家(例如泰國或新加坡)獨領風騷,而能深入挖掘那些相對低調,但文化內涵極為豐富的地區,例如寮國、柬埔寨或東帝汶的郵政歷史和飲食文化,那這本書的價值會立刻攀升到另一個層次。我尤其關注那些處於文化邊緣地帶的傳說,它們往往最能體現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的掙扎與韌性。想像一下,一張描繪早期橡膠園勞工的郵票,配上那些在艱苦環境下發展出來、充滿生命力的街邊小吃,那種對比和張力,光是思考就讓人心頭一震。這不只是在介紹風景或食物,更是在挖掘一個社會在特定歷史時空下的集體記憶。這需要作者具備的不只是知識,更是一種深刻的同理心和人文關懷,才能讓這些「有故事的郵票」真正開口說話。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我猜測一定非常講究,畢竟要能抓住「郵票」這種精緻物件的神韻。我對這種「小物件,大世界」的敘事手法特別著迷。你想想看,一張郵票從設計、印製到流通,背後牽動的是一個時代的政治、經濟和美學觀念。如果作者能巧妙地將那些關於越南的法式殖民遺跡、泰國的廟宇壁畫,或是馬來西亞多元種族的融合,透過特定時期的郵票來切入,那絕對比枯燥的歷史教科書來得生動千百倍。更別提「美食」這個主題,簡直是點睛之筆。東南亞的美食文化,那種酸、甜、辣、鹹、鮮的極致平衡,本身就是一種複雜的文化交匯。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描繪一碗叻沙的湯頭,是如何呼應某個古老傳說中神明賜予的恩澤,或者某種香料的使用,其實是當年貿易路線變遷的歷史見證。這種跨學科的整合,需要極高的功力。如果寫得好,這本書不只是一本旅遊指南或美食典籍,它會成為一種全新的「文化解碼器」,讓人重新審視這些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其實都深藏著一個民族的靈魂與記憶,那種深度和層次感,是其他一般旅行文學難以企及的。

评分

哇!光是聽到書名《有故事的郵票:東南亞傳說與美食》,我就忍不住想像那些跨越時空的紙片上,是不是都藏著熱帶島嶼的風情和誘人的香料味?我最近迷上了一種特殊的閱讀體驗,就是那種能帶你「飛」到另一個國度的書。這本書,從名字來看,就透露出一種結合了歷史的厚重感和生活的美好。郵票,不只是用來寄信的工具,它根本就是一個國家的縮影,是微型的藝術品,承載著重大的文化使命。我特別好奇,那些印著古老神祇、婆羅浮 સાં的壯麗建築,或是熱帶水果圖案的郵票底下,到底埋藏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民間傳說?難道那些關於娘惹糕點的起源,也會像郵票的發行背景一樣,有著錯綜複雜的歷史脈絡嗎?我總覺得,東南亞的傳說故事,總脫離不了那種神秘的、帶點濕熱氣息的氛圍,或許是關於化為人形的鱷魚精,或是那些隱藏在叢林深處的精靈。如果能透過這些小小的郵票,串聯起一篇篇動人的在地故事,再配上那些讓人垂涎三尺的在地小吃描述,那這本書簡直就是一場結合了視覺、味覺和心靈的盛宴,讓人光是翻閱,就能感受到那股濃郁的南洋風情,絕對是疫情期間,最棒的「心靈旅行」首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