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的一千零一夜【暢銷經典插畫版】

藝術史的一千零一夜【暢銷經典插畫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麥可.博德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艺术
  • 绘画
  • 雕塑
  • 建筑
  • 文化
  • 历史
  • 插画
  • 畅销书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銷售萬冊,一本有美感、有感動的藝術史
STORY+ART+DESIGN
「那些年,我們沒上到的藝術史,都在這一本。」──美感細胞共同創辦人陳慕天

  ●英國藝術說書人與水彩插畫家的完美結合●
  穿越時空、身歷其境說故事
  道出,4萬年藝術史的一千零一夜

  一物一時代,從史前到當代,從亞洲、歐洲、中東到非洲的68件作品
  小孩、大人都有感,親子共讀最佳讀本!

  以人性為軸,激發出「是誰或什麼賦予了藝術品價值?」的深刻思考。
  這是一本相當有趣而出色,適合親子共讀的藝術史,
  這趟行旅,不單是美感教育,更是人性的再教育。──親子共讀專家幸佳慧

  這本藝術史,起始於四萬年前位於德國的一處洞穴內,結束於2014年北京的人行道上。跳脫藝術史角度,回到時代現場,一件作品反映一個時代,從史前走向文明,展開雄心壯志,引發革命,到用不同方式看待世界,用藝術故事娓娓道出人類四萬年歷史的一千零一夜。

  書中沒有大量的風格分析,但有豐富的藝術家故事。為BBC製作藝術節目,英國知名藝術史學者麥可˙博德,比誰都知道故事的力量。這一篇篇既像是訴說著歷史長河,又描繪著藝術家創作心思,宛如一千零一夜,一個故事牽動著下一個故事……

  ──傳說秦始皇製作真人大小兵馬俑的靈感是來自遙遠西域的旅者,這些人曾經看過一位家喻戶曉的希臘國王銅像,名叫亞歷山大大帝。即使秦始皇一心一意阻絕任何統治者再籌組一支地下軍團跟他對抗,因此下令將所有工匠與他們製作的兵馬俑一起陪葬。但他絕對不是相信雕像神祕力量的最後一位皇帝。

  ──大約二千二百年前,當時秦始皇正帥領真實的大軍南征北討,在鄰國的土地上開闢出血跡斑斑的大道。遠在義大利的羅馬,也逐漸形成另一個帝國的中心。接下來的二百年裡,戰無不勝的羅馬軍團征服了歐洲廣大的幅員,還擴及北非和地中海東部的土地。羅馬已經變得比雅典、甚至任何希臘城邦都更加富裕,更遼闊,也更強大。

  ──在伊本.巴瓦卜寫完最後一本可蘭經抄本不久,一位名叫范寬的中國畫家,浪跡在翠華山的山林間,尋找一條下山的路。

  ──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法國王室只顧著在宮廷中和貴族階級宴飲作樂,無視子民的生活困頓和挨餓。人民現在已經當家作主了,過去的日子裡,國王和貴族付錢給藝術家,僱用藝術家來為他們打理門面,讓他們看起來很強大,藝術家也只能聽命行事,那種日子也已經結束了。大衛想為革命服務,畫家必須說出真相!

  ──誰說畫家就該手握畫筆,面對畫布或坐或站。帕洛克喜歡像美國納瓦荷原住民畫沙畫的方式,直接滴漏在畫布上。藝術家艾未未的作品在整個偌大的展場裡,鋪滿了葵花籽。它們其實不是真種子,卻是貨真價實的一億顆,用手工做出來的──每一顆,都是硬白瓷燒製、手工繪出的。全部葵花籽動用了一千六百名工匠,花了兩年半時間來完成,等於有四千年的時間在製作和繪畫這些種子,每顆種子都獨一無二。每粒小種子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

  「歷史」一詞,聽起來像是一則完成的故事──彷彿過去發生了什麼事、它們究竟意謂著什麼,都已經白紙黑字寫得一清二楚了。但作者對藝術的感覺卻不是這樣,這是為什麼他想透過一系列故事來講藝術史的原因。用故事激發讀者的想像力,重回藝術現場。

  有的藝術家在岩石和牆壁上作畫,有的畫在木板、帆布和紙上。他們用石塊、金屬、黏土、鐵絲,甚至麥片粥來做雕塑。他們耐心在灰泥上拼貼數千顆馬賽克顆粒,將彩色玻璃碎片或瓶蓋組合起來,撕碎報紙,拍照攝影。為什麼藝術家想要花費時間和力氣來做這些事?本書裡的每位藝術家,都會給你一個不一樣的答案。

  他們的答案取決於他們生活的時代,以及居住在哪裡。歐洲冰河時期做雕刻和繪畫的人會怎麼回答這個問題?他們也許沒有「藝術」之類的字眼來形容自己的行為,但這並不礙事。這些早期人類已經能熟練製作一些在當時看起來必定具有魔力的東西。能夠將想法、夢想化成摸得到、看得見的物件和形象,變成生活裡的東西,向來就是一種魔法的展現。許多無法(或不容易)以語言表達的事情,藝術就成為我們的語言。只要有生命、有想像的所在,就有它綿延不絕的蹤跡。

得獎紀錄

  ★2018年第75梯次「好書大家讀」優良讀物★
  ★第41次中小學生讀物推介書單★

名人推薦

  【美感細胞發達人士 一致推薦】
  幸佳慧 兒童文學作家/親子共讀專家
  陳慕天 美感細胞共同創辦人
  曾成德 教育部美感課程推廣實務工作計劃主持人
  鄒駿昇 插畫家
  劉惠媛 教育部美感計劃核心規劃小組核心委員

  原書名:《藝術史的一千零一夜【精美插畫版】》
《世界艺术史精粹:从洞穴壁画到数字未来》 本书是一部旨在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提供一份全面而深入的世界艺术史概览的著作。它以清晰的脉络和丰富的视觉材料,带领读者踏上一段横跨数万年的人类文明艺术探索之旅。本书不局限于任何单一的时期或地域,而是力图勾勒出一幅宏大而细腻的全球艺术图景。 第一部分:史前与古代文明的曙光 本书的开篇追溯至人类艺术的源头——史前艺术。我们将详细考察旧石器时代的拉斯科洞穴壁画,分析早期人类如何通过象征性的图像来记录生存经验与精神世界。接着,目光转向幼发拉底河与尼罗河流域,深入探究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和亚述文明的宏伟建筑与浮雕,以及古埃及法老艺术中永恒不变的宗教意图与对来世的执着。 随后,我们将重点介绍爱琴海文明,如米诺斯文明的壁画和迈锡尼的黄金制品,探讨其在古典希腊艺术萌芽阶段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二部分:古典世界的辉煌与规范 古希腊艺术被视为西方艺术史的基石。本部分将细致剖析古风时期(Archaic)、古典时期(Classical)和希腊化时期(Hellenistic)雕塑和建筑风格的演变。从早期的“拘谨”到菲狄亚斯和普拉克西特列斯所代表的理想化人体美,再到希腊化时期对情感张力和戏剧性的追求,我们将探讨这些艺术形式如何确立了西方美学的基本准则——和谐、比例与理性。 紧随其后的是古罗马艺术。罗马人继承了希腊的艺术遗产,但更专注于实用性、帝国颂扬和现实主义肖像的创作。本书将特别关注万神殿的建筑奇迹、图拉真纪功柱上的叙事浮雕,以及庞贝古城的壁画风格。 第三部分:中世纪的信仰与象征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艺术的主题转向了基督教的传播与巩固。中世纪艺术是一个漫长而多样的时期。我们将首先探讨早期基督教艺术和拜占庭艺术,分析其在马赛克、圣像画中对神圣光芒与平面化、程式化人物的表现手法。 接着,本书将深入中世纪西欧的艺术形态。加洛林文艺复兴和奥托王朝的复兴展示了权力与宗教的结合。我们详细阐述了罗马式(Romanesque)艺术的厚重与防御性特征,尤其是在修道院和朝圣教堂的雕塑与卷轴插画中的体现。 随后是哥特式艺术的崛起。从圣丹尼教堂的彩色玻璃到沙特尔大教堂的尖拱与飞扶壁,本书将解读哥特式建筑如何追求“天堂之光”,以及中世纪晚期手抄本插画的精细工艺。 第四部分:文艺复兴的觉醒与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是人类艺术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飞跃。本章首先聚焦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三个阶段: 早期文艺复兴(Quattrocento): 重点分析马萨乔、波提切利等人如何重新发现透视法、解剖学和古典理想,将人置于宇宙的中心。 盛期文艺复兴(High Renaissance): 集中讨论“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巅峰之作,分析他们如何将科学观察、理想美学与深刻的人文精神融为一体。 北欧文艺复兴: 对比意大利的理想主义,探究凡·艾克等北方大师在油画技法上的革新、对自然细节的精准描摹以及宗教主题的世俗化倾向。 第五部分:从巴洛克到启蒙的戏剧与理性 17世纪,巴洛克艺术以其强烈的戏剧性、运动感和光影对比,回应了宗教改革后的精神需求和君主专制的需要。本书将分析卡拉瓦乔的“明暗对照法”、贝尼尼的动态雕塑,以及鲁本斯充满生命力的构图。同时,我们也考察了不同地域的巴洛克风格,如荷兰黄金时代的伦勃朗和维米尔对市民阶层生活和光影的细腻捕捉。 进入18世纪,洛可可风格以其轻快、华丽和享乐主义色彩出现,尤其在法国宫廷艺术中占据主导。紧接着,启蒙运动催生了新古典主义的复兴,雅克-路易·大卫的作品标志着对古罗马道德精神和清晰形式的回归。 第六部分:革命时代的冲击与现代性的开端 19世纪是艺术风格剧烈更迭的时代。浪漫主义以其对情感、自然伟力和异域风情的推崇(如德拉克洛瓦、戈雅)挑战了新古典主义的理性。 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发展促使艺术家关注当代生活。现实主义(库尔贝)坚持描绘未加美化的世界。本书随后详述了印象派的革命性突破——对光线瞬间捕捉和户外写生的追求(莫奈、雷诺阿),以及后印象派(塞尚、梵高、高更)如何开始探索色彩、结构和内在情感的表达,为20世纪的抽象艺术奠定基础。 第七部分:20世纪的颠覆与多元化 20世纪初,艺术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加速期。野兽派的大胆用色、立体主义对多视角的解构,以及表现主义对内心焦虑的释放,彻底打破了既有的视觉法则。 本书系统梳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及战后的主要艺术流派:从达达主义的非理性与反艺术姿态,到超现实主义对潜意识的探索。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抽象表现主义(波洛克、罗斯科)将艺术的焦点转向了创作行为本身。 接着,我们将分析波普艺术(安迪·沃霍尔)对消费文化的挪用,极简主义对艺术对象的纯粹化,以及观念艺术如何将“想法”置于物质作品之上。 第八部分:当代艺术的广阔疆域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聚焦于当代艺术的开放性与全球视野。我们讨论了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事的质疑,大地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等媒介的拓展,以及女性主义艺术和后殖民艺术在全球语境下的重要性。 最后,我们展望了数字技术对当代艺术创作和展示方式带来的深刻影响,探讨了在媒介无限丰富的今天,艺术如何继续回应人类社会、政治与科技的前沿议题。 通过这趟从洞穴到屏幕的旅程,读者将不仅掌握艺术史的基本知识框架,更能理解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连续性与变革性力量。本书配备了大量高质量的插图和清晰的图表解析,旨在成为一本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艺术鉴赏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麥可.博德 Michael Bird


  作家,藝術史學者,廣播人。文章散見於The Times, The Guardian, Modern Painters, Tate,並為英國BBC和Radio4製作藝術節目。

  著有《一百個改變藝術的想法》、《聖艾芙斯藝術家:一部地點與時間的傳記》,介紹珊德拉.布婁、布萊恩.溫特、林.查德維克等現代藝術家的著書,兒童詩選《蚱蜢在笑》。此外也發表散文與文章,廣泛受邀演講。作者目前在大英圖書館的古狄生獎金支助下,進行現代英國藝術的口傳歷史研究。

繪者簡介

凱特.伊文斯 Kate Evans


  2006年畢業於法爾矛斯藝術學院,獲得插畫優等學士。畢業後即以自由插畫家身分工作,合作對象包括哈潑柯林斯出版社,衛報,麥克米倫出版社,國家地理雜誌,倫敦交通局,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雜誌。作品曾在布里斯托、巴斯、倫敦、斯德哥爾摩展出。目前在布里斯托生活和工作。

譯者簡介

蘇威任


  遊蕩,思想,音樂,認真與不認真,快樂的活著。巴黎第十大學碩士畢,現為譯者。譯有《普普藝術,有故事》、《改變這世界,平面設計大師力》、《心靈之眼:決定性瞬間,布列松談攝影》、《主廚養成聖經》、《吉他魔法書》、《論盧梭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什麼是遊戲?》等書。

图书目录

前言

從洞窟走向文明(紀元前40,000-20年)
1 獅子人:最早的藝術家
2 動物的魔法:洞穴畫家
3 繪畫裡的故事:古代的畫家、雕刻師和抄寫員
4 用我的方式看:阿肯那頓的藝術家
5 生命繼續下去:圖坦卡門之墓
6 旅人的故事:陶甕畫家克萊提亞斯
7 偉大的想法:菲迪亞斯和帕德嫩神廟
BOX: 雅典希臘(約紀元前432年)
8 戰士加工廠:秦始皇的工匠
9 高大的訂單:雕刻家和皇帝
10 美景共欣賞:羅馬畫家

神聖的場所(800-1425)
11 眼對眼:聖索菲亞的馬賽克師
12 書法家的夢想:伊本.巴瓦卜
13 山水人:范寬
14 浮在水面的城市:吳哥窟的建造者
BOX: 吳哥窟,柬埔寨(十二世紀)
15 奇幻的光線:夏特爾的彩色玻璃師
16 栩栩如生的故事:喬托
17 生命的種種面向:中世紀抄經人和泥金字裝飾人
18 國王頭:伊費的青銅鑄師
19 雪天使:安德烈.盧布留夫

雄心壯志(1425-1550)
20 發現未來:多納泰羅
BOX: 佛羅倫斯,義大利(十五世紀)
21 最小的細節:揚.凡.艾克
22 飛向太陽:阿茲特克人
23 肌膚之下:李奧納多.達文西
24 努力工作,成名在望:阿爾布雷希特.杜勒
25 從石頭到雕像:米開朗基羅
26 哲學的藝術:拉斐爾
27 夜正年輕:提香

人間故事(1550 – 1750)
28 寒冷的適意:彼得.布魯格爾
29 獵豹之王:巴沙梵與達姆達斯
30 光的晚餐:卡拉瓦喬
31 花女:林布蘭特
BOX: 阿姆斯特丹,荷蘭(十七世紀)
32 繪畫就是我:阿爾特米西亞.真蒂萊斯基
33 早安!:迪亞哥.委拉斯奎茲
34 想像你在那裡:克勞德.洛漢
35 你看得越久:約翰尼斯.維梅爾
36 紙牌屋:尚.西美翁.夏丹

大革命!(1750 – 1860)
37 風暴與寧靜:賈克路易.大衛
38 沒有人是英雄:法蘭西斯科.哥雅
39 巨岩、石頭與樹木: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
40 波浪之下:葛飾北齋
41 藝術的化學:威廉.亨利.福克斯.塔爾波特
42 我會證明給你看!:約瑟夫.瑪羅德.威廉.透納
BOX: 倫敦,英格蘭(十九世紀初)
43 行動計劃:古斯塔夫.庫爾貝
44 每一分錢都值得:弗雷德里克.埃德溫.丘奇

用不同的方式看(1860-1900)
45 藝術的搖籃:貝爾特.莫莉索
46 偉大的寫生:克洛德.莫內
BOX: 巴黎,法國(十九世紀晚期)
47 剎那之間:艾德沃德.邁布里奇
48 顏色是怎麼構成的?:喬治.秀拉
49 文生的星夜:文生.梵谷  227
50 透過她的手:卡蜜兒.克勞岱爾
51 如何組合在一起:保羅.塞尚

戰爭與和平(1900-1950)
52 剪剪貼貼:喬治.布拉克
53 生日快樂!:馬克.夏卡爾
54 轉出一個故事:馬歇爾.杜象
55 同志們!:瓦爾瓦拉.史狄帕諾娃
BOX: 莫斯科,俄羅斯(1930年代)
56 生命的圓圈:瓦西里.康定斯基
57 兩個世界間的女孩:芙里達.卡蘿
58 夢之海:胡安.米羅
59 說真話的謊言:帕布羅.畢卡索
60 鵝卵石與炸彈:亨利.摩爾
61 全都是垃圾!:庫特.史威特

藝術的關注(1950 – 2014)
62 從顏料罐到畫布:傑克遜.帕洛克
BOX: 紐約,美國(1950年代)
63 在藍色的早晨:亨利.馬蒂斯
64 這裡發生了什麼事?:安塞姆.基弗
65 我做的夢:埃米莉.凱米.寧瓦瑞
66 請進:路易絲.布爾喬亞
67 瓶蓋的魔法:艾爾.安納崔
68 播種:艾未未

世界地圖
年表
名詞釋義
藝術作品清單
索引
圖片版權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84489
  • 叢書系列:In-art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9 x 25.5 x 2.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屬於魔法的一部分


  這本藝術史,起始於四萬年前位於德國的一處洞穴內,結束於2014年北京的人行道上。中間這段期間,我們會在各種不同場合跟藝術家碰面──在山上,採石場,沙漠中,棚子裡,蒸汽船上,宮殿,墓地裡,更不用說畫室和工作室了。有的藝術家在岩石和牆壁上作畫,有的畫在木板、帆布和紙上。他們用石塊,金屬,黏土,鐵絲,甚至麥片粥來做雕塑。他們耐心在灰泥上拼貼數千顆馬賽克顆粒,將彩色玻璃碎片或瓶蓋組合起來,撕碎報紙,拍照攝影。為什麼藝術家要花費時間和力氣來做這些事?也許本書裡的每位藝術家,都會給你一個不一樣的答案。

  他們的答案取決於他們生活在什麼時代,以及居住在哪裡。歐洲冰河時期做雕刻和繪畫的人怎麼回答這個問題?他們也許沒有「藝術」之類的字眼來形容自己的行為,但這並不礙事。這些早期人類已經能熟練製作一些在當時看起來必定具有魔力的東西。能夠將想法、夢想化成摸得到、看得見的物件和形象,變成生活裡的東西,向來就是一種魔法的展現。儘管我們已不再獵長毛象,我們仍然有強烈的慾望想要把思想和感情中那看不見的生命跟外在世界做聯繫。許多無法(或不容易)以語言表達的事情,藝術就成為我們的語言。

  透過藝術作品,我們跟這些創作者產生了連結,即使他們生活的時代和地點顯得如此遙遠。不過,藝術家的生活和人們對於藝術的想法,已隨著時間的流轉有所改變,因此這些作品一定帶有某些神祕感。究竟當一名羅馬壁畫家、中世紀的伊斯蘭抄經人、或維多利亞時代的攝影師是什麼滋味?透過故事,這本書放入了許多藝術事件──人物、日期、歷史事件──不過,光靠這些事實絕構成不了完整的畫面。歷史裡通常存在很多空洞,必須用想像力加以填補。

  「歷史」一詞,聽起來像是一則完成的故事──彷彿過去發生了什麼事、它們究竟意謂什麼,都已經白紙黑字寫得一清二楚了。我對藝術的感覺不是這樣,不管是神廟裡的壁畫或網路上的一幅作品──這也是我想透過一系列故事來講藝術史的原因。一則故事即便聽過了,也能憑想像力在當下再度發生。也許你很清楚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但它仍然可以像第一次發生那樣。藝術家便常說,無論他們已經累積多少經驗,一旦投入另一件新作品,就像再度邁入一段未知的旅程。

  本書裡的一些藝術家,能夠以一種前無古人的方式在進行繪畫或雕塑創作;另外也有的藝術家,會帶領我們用全新的眼光來看生活中的尋常事物。他們每個人所創作的作品,對我來說,都各自有獨到的存在感。當我看到它們、想到它們時,就好像打開了一扇門、呼吸到不一樣的空氣。

  不論對藝術家,或對於每個想接觸藝術、瞭解藝術的人來說,藝術有時令人感覺無比親近,有時卻又像隔重山一般遙遠──真是既熟悉,又陌生。我們禁不住會想像:「要是能夠正確理解一件藝術品,它應該看起來會『正常』一點。」但我一點都不想讓藝術失去它的奇異感,這屬於它魔法的一部分。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別欣賞這本書在編排上展現出的那種「儀式感」和「可讀性」之間的平衡。你知道,有些知識性的書,為了追求內容的豐富,會把版面設計得密密麻麻,讓人望而生畏。但這本顯然花了很大的心思在排版美學上。它留白得宜,字體選用舒適,即使是長篇的敘述,視覺上也不會造成疲勞。更棒的是,它偶爾會穿插一些專題框,像是「藝術家的小秘密」或是「解讀符號的快速指南」,這些小設計像是點心一樣,讓人在主幹故事疲勞時,可以輕鬆地切換一下口味,保持閱讀的熱情。這種對讀者體驗的細膩關照,讓我感覺到作者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一個細心的導遊,隨時注意著我的腳步和心情。所以,即便是像我這樣偶爾會拖延的讀者,也能保持著穩定的進度,這本書的「易讀性」絕對是頂尖的。

评分

我必須說,這本書的敘事手法實在太高明了,它完全顛覆了我對傳統藝術史書籍的刻板印象。通常那種厚重的書,開頭一定是從文藝復興前的某個晦澀難懂的年代開始講起,讀起來壓力山大。但這本呢,它像是講故事的人,用一種非常親切、甚至帶點幽默感的口吻,帶領讀者穿梭在不同的時代與風格之間。那種流暢感,真的讓人愛不釋手,我常常是週末泡杯咖啡,就這麼一坐一下午,完全停不下來,想知道下一頁又有什麼精彩的「夜譚」要上演。而且作者很聰明,沒有把所有的東西都塞在一起,而是很巧妙地用一些主題或者關鍵事件來串聯,讓知識點之間產生了連結,而不是一盤散沙。這種結構安排,對於我們這種不是科班出身,只是單純對藝術充滿好奇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它成功地降低了進入藝術殿堂的門檻,讓你感覺自己真的有能力去理解那些偉大作品背後的意義。

评分

對於我這種對藝術史有點基礎,但又常常在細節處卡住的人來說,這本書的另一個亮點是它對文化背景的深入剖析。很多時候,我們光是知道「某某畫家畫了某某作品」,但如果不了解當時的社會氛圍、宗教衝突、或者宮廷的政治角力,那些畫作就只是漂亮的圖案而已。這本書在這方面做得非常紮實,它不會過度學術化,而是用一種很生活化的方式,把那些錯綜複雜的歷史線索交織進去。舉例來說,當它講到某個特定流派的興起時,你會同步了解到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轉變,這讓藝術品的解讀不再是單向的,而是多維度的。這種深度的挖掘,讓我覺得自己對藝術的欣賞層次又往上提升了一個檔次。它不只是在教你看畫,更是在教你如何「看世界」,這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學習體驗。

评分

說真的,市面上關於藝術史的書琳瑯滿目,但真正能讓人產生「共鳴」的卻不多。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抓住了「人性」這個核心。它沒有把藝術家神化,而是很真實地呈現了他們在創作過程中的掙扎、他們與時代的碰撞,甚至是他們鮮為人知的軼事。這些「人味兒」的呈現,讓我對這些歷史上的巨匠產生了一種親近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偶像。讀起來會讓人不禁思考,如果我處在那個時代,我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這種帶有自我投射的閱讀體驗,是非常難得的。而且,它在選材上也很平衡,不會只聚焦在西方藝術的某個黃金時期,而是努力地在不同地理空間和時間軸上做拉扯,讓讀者的視野更加開闊,不會陷入單一文化的偏見之中。這種廣度與深度的兼備,讓我覺得這本書的編纂團隊絕對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太吸引人了,那種古典與現代交織的感覺,光是拿在手上翻閱,就彷彿能聞到老舊紙張的油墨香氣。我特別喜歡它在色彩運用上的大膽,那種溫潤而不失活潑的調性,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書,而是充滿生命力的藝術之旅。光是看插畫的細膩程度,就覺得作者團隊真的下了苦功,每一個細節都處理得恰到好處,完全沒有那種為了迎合大眾而流於俗套的敷衍感。我以前看藝術史總覺得很遙遠,但這本書透過這些精美的視覺輔助,讓那些遙遠的畫家和作品瞬間鮮活了起來,彷彿他們就在你身邊跟你低語。那種感覺很奇妙,不是單純的知識傳輸,更像是一場被精心策劃的藝術展覽,讓你從視覺享受開始,慢慢沉浸到背後的歷史脈絡中去。總之,光是開卷的儀式感就讓人覺得物超所值,絕對是那種會讓人想反覆翻閱、每次都有新發現的寶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