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慾:蕭耀的藝術歷程

生之慾:蕭耀的藝術歷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蕭瓊瑞
图书标签:
  • 萧耀
  • 艺术史
  • 绘画
  • 艺术传记
  • 现代艺术
  • 台湾艺术
  • 艺术评论
  • 艺术家
  • 文化艺术
  • 艺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蕭耀(1956-2019)是戰後台灣藝術產業界的傳奇人物,也是台灣藝術博覽會歷史上的一個標竿人物,在他擔任中華民國藝術畫廊協會理事長的2007到2008的兩年間,為畫廊協會奠定了許多影響深遠的基礎。
 
  而蕭耀擅長溝通、協調的專長,也成功說服行政主管單位文建會的大力支持,將藝博會的主辦單位提升為文建會的層次,更闢設了「MIT:台灣製造、新人特區」的展示專區,協助藝術新秀的出頭與被看見,讓畫廊協會的工作,也成為文化行政單位具體的政績。
 
  在忙碌的藝術經紀、推廣,和畫廊博覽會繁複的行政工作中,血液中流著「成為一位藝術家」夢想的蕭耀,始終未曾或忘創作的宏願,從設計、攝影,到水彩、油彩、壓克力彩,乃至雕塑的創作,蕭耀爆發性的展現他對生命及藝術的狂熱欲力;也自2006年起,多次展示他的創作成果,驚艷藝壇,也打破了一般人以為「藝術經紀與藝術創作,無法兼及並存」的迷思。總結蕭耀一生的創作,除設計、攝影、文創、雕塑之外,在繪畫方面,至少可歸納為:(一)文字系列、(二)臉書系列、(三)情慾系列、(四)童話系列、(五)風景系列等幾個面向,都展現他突出鮮明的人風貌,與敢於創新突破的創作勇氣。
 
  2019年12月8日,這位因藝術而生、為藝術而活的藝術愛好者,結束了他65歲的藝術人生。2022年,在他逝世三週年的時刻,他的夫人和女兒,為他籌劃出版生命的傳記《生之慾──蕭耀的藝術人生》,為這位充滿活力與熱誠的藝術家,留下永恆的註記。
 
本書特色
 
  本書為藝術史學家蕭瓊瑞描寫蕭耀一生的藝術歷程與作品脈絡的探究。
《不朽的瞬间:西方印象派绘画的兴起与变革》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十九世纪中后期,以法国为核心的西方艺术界所经历的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印象派的诞生、发展及其对现代艺术的深远影响。不同于传统学院派对历史、神话及室内场景的刻意描绘,印象派画家们将目光投向了瞬息万变的光影、日常生活的勃勃生机以及户外的自然景象。本书不仅详尽梳理了莫奈、雷诺阿、德加、毕沙罗、西斯莱等核心成员的创作历程、艺术理念的演变,更将他们的艺术实践置于特定的社会、科技(如摄影术的兴起、新颜料的发明)及哲学背景之下进行考察。全书结构清晰,从早期沙龙体制的僵化,到“落选者沙龙”的抗争,再到独立展览的颠覆性意义,层层递进,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完整而立体的印象派历史图景。 第一章:沙龙的黄昏与现代性的召唤 (约 300 字) 在十九世纪的巴黎,艺术的殿堂——官方沙龙——以其保守的评判标准和僵化的美学规范,成为扼杀艺术创新的主要力量。本章首先描绘了当时法国艺术生态的图景:新古典主义的严谨与浪漫主义的激情在学院派的统治下逐渐走向形式的衰微。我们将审视那些被沙龙拒绝的艺术家们所面临的困境,以及社会变革——如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中产阶级的崛起——对艺术题材提出的新要求。尤其重要的是,本章将探讨新兴的科学思潮(如光学理论)如何悄然渗透到对色彩和光线的理解之中,为后来的印象派技法革命埋下了伏笔。这一时期,艺术不再是关于“什么”被描绘,而是开始关注“如何”被描绘,这标志着艺术主体性的初步转移。 第二章:捕捉流动的光线:印象派技法的核心突破 (约 350 字) 印象派的核心贡献在于对视觉经验的忠实记录。本章聚焦于其标志性的技法革新。我们将详细解析“外光写生”(Plein Air Painting)如何成为其实践的基础,以及这种实践如何迫使艺术家放弃传统的精细描绘,转而采用短促、分离的笔触来捕捉光线在特定时刻的瞬间效果。色彩理论的运用是本章的重点:解析印象派如何摒弃黑色阴影,转而使用补色对比来营造画面的亮度与空气感。我们将通过对莫奈对鲁昂大教堂系列、《日出·印象》等关键作品的微观分析,展示“印象”是如何被分解、重构,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几乎是“未完成”的状态呈现给观众。此外,对便携式管装颜料的采用,使得户外创作成为可能,这一点在技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三章:日常世界的赞歌:题材的平民化与现代都市生活 (约 350 字) 印象派对题材的选择彻底颠覆了艺术史的传统等级划分。本章探讨艺术家们如何热情地拥抱现代巴黎——奥斯曼男爵改造后的林荫大道、火车站的蒸汽与喧嚣、咖啡馆的闲适、郊外的野餐以及新兴的公共娱乐场所。雷诺阿的热情洋溢的《煎饼磨坊的舞会》展示了新兴市民阶层的欢愉;德加则以其独特的视角,描绘了芭蕾舞女的幕后生活与赛马场的动态瞬间,其构图常带有摄影般的偶然性和非中心化倾向。我们将分析,这种对日常、短暂、非历史性瞬间的迷恋,如何反映了十九世纪末人们对快速变化的现代生活所产生的一种既兴奋又疏离的复杂情感。这种对“此时此地”的关注,将艺术与民众的生活经验紧密地联系起来。 第四章:个体风格的张力:核心成员的差异化探索 (约 300 字) 尽管被归为“印象派”,但这一流派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风格的张力与个体的探索。本章将深入探讨几位主要成员的独特路径。例如,毕沙罗如何成为联系人,他的作品在后期融入了更多对乡村劳作场景的关注,带有社会现实主义的倾向;西斯莱则几乎专一于风景画,其作品以细腻而宁静的氛围著称;而德加则更倾向于将印象派的光影观察应用于室内场景和人物动态的捕捉,有时更接近于“写实主义的观察者”。通过对比他们的创作重点和对“印象”的不同理解,读者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印象派作为一个松散联盟的内部活力与多元性。 第五章:遗产与回响:从“后印象派”到二十世纪 (约 200 字) 印象派的成功及其技法上的局限性,直接催生了下一波艺术浪潮。本章将简要概述印象派展览体系对艺术市场的影响,以及其局限性——即对纯粹视觉感受的过度依赖——如何促使后来的艺术家寻求更坚实的结构、更强烈的情感表达或更主观的象征意义。塞尚对形式的结构化追求、梵高对色彩的主观强化、以及高更对原始色彩的探索,无一不是对印象派光影哲学的回应与超越。本书的结论将强调,印象派不仅是一场视觉的革命,更是现代艺术解放思想的起点,它为后来的所有前卫艺术运动奠定了“画家有权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描绘世界”的基础。 本书特点: 史料扎实: 结合了当代的艺术史研究成果与当时的评论文章,力求还原事件的真实语境。 图文并茂: 选取了大量高清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图片,并配以深入的局部放大分析。 跨学科视角: 探讨了技术史(摄影、化学颜料)和社会学因素对艺术实践的影响。 本书旨在为艺术爱好者、学生及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印象派艺术史读本。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蕭瓊瑞
 
  現任成大歷史系所名譽教授。曾任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長、國立成功大學藝術中心主任、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籌備主任、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委員、財團法人李仲生文教基金會董事、文化部國寶指定及重要古物審議委員兼近代藝術召集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文化部攝影博物館籌劃審查委員暨搶救攝影史計畫審查委員等職。
 
  曾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臺南大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開授臺灣美術史課程。
  
  著有《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臺灣之發展》、《觀看與思維──臺灣美術史論集》、《臺灣美術評論全集──劉國松》、《臺南市藝術人才暨團體基本史料彙編》、《島嶼色彩──臺灣美術史論》、《島民.風俗.畫──18世紀臺灣原住民生活圖像》、《圖說臺灣美術史》、《激盪與迴游──臺灣近現代藝術11家》、《臺灣現代美術大系──抽象抒情水墨》、《歷史.榮光.名作系列──林覺》、《線條.行走.楚戈》、《焦墨.雲山.夏一夫》、《現代.水墨.劉國松》、《吾土.笙歌.劉耕谷》、《迴旋.婉約.黃潤色》、《歲月.心痕.楊識宏》。

图书目录

1 畫廊篇………7
2 產業篇………47 
3 創作篇………69 
(一)文字系列……74 
(二)臉書系列……101 
(三)情慾系列……115 
(四)童話系列……131 
(五)風景系列……141 
(六)攝影及其他…150 
蕭耀生平年表(1956-2019)………158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2823040
  • 規格:平裝 / 160頁 / 19 x 26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本身就散發著一種低調的奢華感,看得出來出版社對蕭耀這位藝術家的尊重。閱讀的過程中,我體驗到一種像是跟著一位老朋友在美術館裡,由他親自導覽自己一生的創作軌跡。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書中對於蕭耀晚年創作心境的轉變描述,那種看透世事後,回歸到最純粹的線條與結構的過程,真是令人動容。藝術到了一定的境界,就成了哲學。我猜想,這本書一定花了很多篇幅去探討他如何面對藝術創作上的「瓶頸」,以及他最終是如何用作品來回答生命中的終極提問。它不僅僅是藝術家的履歷,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有尊嚴地老去、有意義地創作」的人生指南。對於在現實生活中感到迷惘的人來說,或許能在蕭耀的堅韌中找到一絲慰藉與方向。

评分

老實說,在翻開這本書之前,我對蕭耀的了解,可能還停留在教科書上幾張代表作的印象而已。但這本《生之慾:蕭耀的藝術歷程》,光是厚度和紮實的編排,就讓人感覺到背後付出的研究心力。我最欣賞的是那種抽絲剝繭的敘事手法,它不像一般的藝術家傳記那樣只是羅列成就,反而更著重於探討「為什麼」。他是怎麼從早期的學院訓練中跳脫出來?那種對材料近乎偏執的掌握,是受到哪些外在刺激或內在靈感驅動?我認為藝術的本質,往往藏在那些不為人知的挫折與堅持之中。透過作者細膩的筆觸,或許能拼湊出一個更立體、更充滿血肉的蕭耀形象,而不僅僅是博物館牆上那個遙不可及的名字。這種深入核心的挖掘,對於想真正「懂」一位藝術家的人來說,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寶藏。

评分

拿起這本書,一股濃郁的懷舊氣息撲面而來,彷彿我被拉回了那個充滿變革的年代。台灣藝術的發展,從日治時期到戰後復甦,每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風格與壓力,而蕭耀的藝術歷程無疑是見證者之一。我特別好奇的是,書中對於他作品中經常出現的「土地」與「人」的主題,是如何進行深入的剖析。這種植根於本土的藝術表達,是如何在國際化的浪潮下保持其獨特性?我總覺得,偉大的藝術家,其作品必定帶有強烈的地域色彩,但同時又能跨越文化藩籬,觸動全人類共通的情感。如果這本書能清晰地描繪出他如何在這兩者之間取得平衡的軌跡,那將是對台灣藝術史研究的一大貢獻。這本傳記,不只是寫他個人的奮鬥史,更是濃縮了台灣美學思想的演進縮影。

评分

身為一個習慣從圖像和視覺語言去理解世界的讀者,我必須說,這本關於蕭耀的書,在文字的運用上展現了極高的美學素養。它避開了過度學術化、令人望而生畏的術語,而是用一種極具畫面感的方式,引領讀者進入蕭耀的內心世界。我特別喜歡那種敘事者與被描寫對象之間產生的強烈共鳴,彷彿文字本身就帶有了蕭耀作品中的那種沉靜而有力的筆觸。特別是描寫他某個關鍵系列的誕生過程,那種醞釀已久、一朝爆發的張力,被文字完美地捕捉下來,讀來令人屏息。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將無形的「藝術精神」具象化為可供讀者理解的故事,讓即使是對藝術史了解不深的讀者,也能深深感受到蕭耀作品中那股不滅的「生之慾」。

评分

哇,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夠吸引人了,「生之慾」,聽起來就充滿了生命力和對藝術的渴求。我個人對台灣藝術史上的重要人物一直很感興趣,尤其是那些經歷過不同時代變遷,作品風格又能不斷突破的藝術家。蕭耀這個名字對我來說並不陌生,他的作品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魔力,像是能捕捉到時間流逝中的某種永恆感。我猜這本傳記,不只會詳細記錄他從年輕時期的摸索,到確立個人風格的關鍵轉折點,更重要的是,它或許會深入挖掘藝術家內心的掙扎與對創作的執著。身為一個長年關注本土藝術發展的讀者,我特別期待能從書中看到,在那個特定年代的社會背景下,他是如何看待並詮釋周遭的世界,那種時代的氣味往往是形塑藝術家靈魂的重要養分。這不只是一本關於「蕭耀」的書,更像是一扇窺視台灣現代藝術發展脈絡的窗戶,讓人不禁想一探究竟,這位藝術大師是如何將對生命的熱愛,轉化為筆下或雕塑中的不朽篇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