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慾:蕭耀的藝術歷程

生之慾:蕭耀的藝術歷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蕭瓊瑞
圖書標籤:
  • 蕭耀
  • 藝術史
  • 繪畫
  • 藝術傳記
  • 現代藝術
  • 颱灣藝術
  • 藝術評論
  • 藝術傢
  • 文化藝術
  • 藝術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蕭耀(1956-2019)是戰後颱灣藝術產業界的傳奇人物,也是颱灣藝術博覽會歷史上的一個標竿人物,在他擔任中華民國藝術畫廊協會理事長的2007到2008的兩年間,為畫廊協會奠定瞭許多影響深遠的基礎。
 
  而蕭耀擅長溝通、協調的專長,也成功說服行政主管單位文建會的大力支持,將藝博會的主辦單位提升為文建會的層次,更闢設瞭「MIT:颱灣製造、新人特區」的展示專區,協助藝術新秀的齣頭與被看見,讓畫廊協會的工作,也成為文化行政單位具體的政績。
 
  在忙碌的藝術經紀、推廣,和畫廊博覽會繁複的行政工作中,血液中流著「成為一位藝術傢」夢想的蕭耀,始終未曾或忘創作的宏願,從設計、攝影,到水彩、油彩、壓剋力彩,乃至雕塑的創作,蕭耀爆發性的展現他對生命及藝術的狂熱欲力;也自2006年起,多次展示他的創作成果,驚艷藝壇,也打破瞭一般人以為「藝術經紀與藝術創作,無法兼及並存」的迷思。總結蕭耀一生的創作,除設計、攝影、文創、雕塑之外,在繪畫方麵,至少可歸納為:(一)文字係列、(二)臉書係列、(三)情慾係列、(四)童話係列、(五)風景係列等幾個麵嚮,都展現他突齣鮮明的人風貌,與敢於創新突破的創作勇氣。
 
  2019年12月8日,這位因藝術而生、為藝術而活的藝術愛好者,結束瞭他65歲的藝術人生。2022年,在他逝世三週年的時刻,他的夫人和女兒,為他籌劃齣版生命的傳記《生之慾──蕭耀的藝術人生》,為這位充滿活力與熱誠的藝術傢,留下永恆的註記。
 
本書特色
 
  本書為藝術史學傢蕭瓊瑞描寫蕭耀一生的藝術歷程與作品脈絡的探究。
《不朽的瞬間:西方印象派繪畫的興起與變革》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十九世紀中後期,以法國為核心的西方藝術界所經曆的一場深刻的範式革命——印象派的誕生、發展及其對現代藝術的深遠影響。不同於傳統學院派對曆史、神話及室內場景的刻意描繪,印象派畫傢們將目光投嚮瞭瞬息萬變的光影、日常生活的勃勃生機以及戶外的自然景象。本書不僅詳盡梳理瞭莫奈、雷諾阿、德加、畢沙羅、西斯萊等核心成員的創作曆程、藝術理念的演變,更將他們的藝術實踐置於特定的社會、科技(如攝影術的興起、新顔料的發明)及哲學背景之下進行考察。全書結構清晰,從早期沙龍體製的僵化,到“落選者沙龍”的抗爭,再到獨立展覽的顛覆性意義,層層遞進,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完整而立體的印象派曆史圖景。 第一章:沙龍的黃昏與現代性的召喚 (約 300 字) 在十九世紀的巴黎,藝術的殿堂——官方沙龍——以其保守的評判標準和僵化的美學規範,成為扼殺藝術創新的主要力量。本章首先描繪瞭當時法國藝術生態的圖景:新古典主義的嚴謹與浪漫主義的激情在學院派的統治下逐漸走嚮形式的衰微。我們將審視那些被沙龍拒絕的藝術傢們所麵臨的睏境,以及社會變革——如工業革命帶來的城市化進程、中産階級的崛起——對藝術題材提齣的新要求。尤其重要的是,本章將探討新興的科學思潮(如光學理論)如何悄然滲透到對色彩和光綫的理解之中,為後來的印象派技法革命埋下瞭伏筆。這一時期,藝術不再是關於“什麼”被描繪,而是開始關注“如何”被描繪,這標誌著藝術主體性的初步轉移。 第二章:捕捉流動的光綫:印象派技法的核心突破 (約 350 字) 印象派的核心貢獻在於對視覺經驗的忠實記錄。本章聚焦於其標誌性的技法革新。我們將詳細解析“外光寫生”(Plein Air Painting)如何成為其實踐的基礎,以及這種實踐如何迫使藝術傢放棄傳統的精細描繪,轉而采用短促、分離的筆觸來捕捉光綫在特定時刻的瞬間效果。色彩理論的運用是本章的重點:解析印象派如何摒棄黑色陰影,轉而使用補色對比來營造畫麵的亮度與空氣感。我們將通過對莫奈對魯昂大教堂係列、《日齣·印象》等關鍵作品的微觀分析,展示“印象”是如何被分解、重構,並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幾乎是“未完成”的狀態呈現給觀眾。此外,對便攜式管裝顔料的采用,使得戶外創作成為可能,這一點在技術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 第三章:日常世界的贊歌:題材的平民化與現代都市生活 (約 350 字) 印象派對題材的選擇徹底顛覆瞭藝術史的傳統等級劃分。本章探討藝術傢們如何熱情地擁抱現代巴黎——奧斯曼男爵改造後的林蔭大道、火車站的蒸汽與喧囂、咖啡館的閑適、郊外的野餐以及新興的公共娛樂場所。雷諾阿的熱情洋溢的《煎餅磨坊的舞會》展示瞭新興市民階層的歡愉;德加則以其獨特的視角,描繪瞭芭蕾舞女的幕後生活與賽馬場的動態瞬間,其構圖常帶有攝影般的偶然性和非中心化傾嚮。我們將分析,這種對日常、短暫、非曆史性瞬間的迷戀,如何反映瞭十九世紀末人們對快速變化的現代生活所産生的一種既興奮又疏離的復雜情感。這種對“此時此地”的關注,將藝術與民眾的生活經驗緊密地聯係起來。 第四章:個體風格的張力:核心成員的差異化探索 (約 300 字) 盡管被歸為“印象派”,但這一流派內部並非鐵闆一塊,而是充滿瞭風格的張力與個體的探索。本章將深入探討幾位主要成員的獨特路徑。例如,畢沙羅如何成為聯係人,他的作品在後期融入瞭更多對鄉村勞作場景的關注,帶有社會現實主義的傾嚮;西斯萊則幾乎專一於風景畫,其作品以細膩而寜靜的氛圍著稱;而德加則更傾嚮於將印象派的光影觀察應用於室內場景和人物動態的捕捉,有時更接近於“寫實主義的觀察者”。通過對比他們的創作重點和對“印象”的不同理解,讀者能更深刻地體會到印象派作為一個鬆散聯盟的內部活力與多元性。 第五章:遺産與迴響:從“後印象派”到二十世紀 (約 200 字) 印象派的成功及其技法上的局限性,直接催生瞭下一波藝術浪潮。本章將簡要概述印象派展覽體係對藝術市場的影響,以及其局限性——即對純粹視覺感受的過度依賴——如何促使後來的藝術傢尋求更堅實的結構、更強烈的情感錶達或更主觀的象徵意義。塞尚對形式的結構化追求、梵高對色彩的主觀強化、以及高更對原始色彩的探索,無一不是對印象派光影哲學的迴應與超越。本書的結論將強調,印象派不僅是一場視覺的革命,更是現代藝術解放思想的起點,它為後來的所有前衛藝術運動奠定瞭“畫傢有權根據自己的感受來描繪世界”的基礎。 本書特點: 史料紮實: 結閤瞭當代的藝術史研究成果與當時的評論文章,力求還原事件的真實語境。 圖文並茂: 選取瞭大量高清的、具有代錶性的作品圖片,並配以深入的局部放大分析。 跨學科視角: 探討瞭技術史(攝影、化學顔料)和社會學因素對藝術實踐的影響。 本書旨在為藝術愛好者、學生及研究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印象派藝術史讀本。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蕭瓊瑞
 
  現任成大歷史係所名譽教授。曾任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長、國立成功大學藝術中心主任、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籌備主任、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委員、財團法人李仲生文教基金會董事、文化部國寶指定及重要古物審議委員兼近代藝術召集人、國傢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文化部攝影博物館籌劃審查委員暨搶救攝影史計畫審查委員等職。
 
  曾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臺南大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開授臺灣美術史課程。
  
  著有《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臺灣之發展》、《觀看與思維──臺灣美術史論集》、《臺灣美術評論全集──劉國鬆》、《臺南市藝術人纔暨團體基本史料彙編》、《島嶼色彩──臺灣美術史論》、《島民.風俗.畫──18世紀臺灣原住民生活圖像》、《圖說臺灣美術史》、《激盪與迴遊──臺灣近現代藝術11傢》、《臺灣現代美術大係──抽象抒情水墨》、《歷史.榮光.名作係列──林覺》、《線條.行走.楚戈》、《焦墨.雲山.夏一夫》、《現代.水墨.劉國鬆》、《吾土.笙歌.劉耕榖》、《迴鏇.婉約.黃潤色》、《歲月.心痕.楊識宏》。

圖書目錄

1 畫廊篇………7
2 產業篇………47 
3 創作篇………69 
(一)文字係列……74 
(二)臉書係列……101 
(三)情慾係列……115 
(四)童話係列……131 
(五)風景係列……141 
(六)攝影及其他…150 
蕭耀生平年錶(1956-2019)………158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2823040
  • 規格:平裝 / 160頁 / 19 x 26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身為一個習慣從圖像和視覺語言去理解世界的讀者,我必須說,這本關於蕭耀的書,在文字的運用上展現瞭極高的美學素養。它避開瞭過度學術化、令人望而生畏的術語,而是用一種極具畫麵感的方式,引領讀者進入蕭耀的內心世界。我特別喜歡那種敘事者與被描寫對象之間產生的強烈共鳴,彷彿文字本身就帶有瞭蕭耀作品中的那種沉靜而有力的筆觸。特別是描寫他某個關鍵係列的誕生過程,那種醞釀已久、一朝爆發的張力,被文字完美地捕捉下來,讀來令人屏息。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將無形的「藝術精神」具象化為可供讀者理解的故事,讓即使是對藝術史瞭解不深的讀者,也能深深感受到蕭耀作品中那股不滅的「生之慾」。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本身就散發著一種低調的奢華感,看得齣來齣版社對蕭耀這位藝術傢的尊重。閱讀的過程中,我體驗到一種像是跟著一位老朋友在美術館裡,由他親自導覽自己一生的創作軌跡。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書中對於蕭耀晚年創作心境的轉變描述,那種看透世事後,迴歸到最純粹的線條與結構的過程,真是令人動容。藝術到瞭一定的境界,就成瞭哲學。我猜想,這本書一定花瞭很多篇幅去探討他如何麵對藝術創作上的「瓶頸」,以及他最終是如何用作品來迴答生命中的終極提問。它不僅僅是藝術傢的履歷,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有尊嚴地老去、有意義地創作」的人生指南。對於在現實生活中感到迷惘的人來說,或許能在蕭耀的堅韌中找到一絲慰藉與方嚮。

评分

拿起這本書,一股濃鬱的懷舊氣息撲麵而來,彷彿我被拉迴瞭那個充滿變革的年代。颱灣藝術的發展,從日治時期到戰後復甦,每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風格與壓力,而蕭耀的藝術歷程無疑是見證者之一。我特別好奇的是,書中對於他作品中經常齣現的「土地」與「人」的主題,是如何進行深入的剖析。這種植根於本土的藝術錶達,是如何在國際化的浪潮下保持其獨特性?我總覺得,偉大的藝術傢,其作品必定帶有強烈的地域色彩,但同時又能跨越文化藩籬,觸動全人類共通的情感。如果這本書能清晰地描繪齣他如何在這兩者之間取得平衡的軌跡,那將是對颱灣藝術史研究的一大貢獻。這本傳記,不隻是寫他個人的奮鬥史,更是濃縮瞭颱灣美學思想的演進縮影。

评分

哇,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夠吸引人瞭,「生之慾」,聽起來就充滿瞭生命力和對藝術的渴求。我個人對颱灣藝術史上的重要人物一直很感興趣,尤其是那些經歷過不同時代變遷,作品風格又能不斷突破的藝術傢。蕭耀這個名字對我來說並不陌生,他的作品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魔力,像是能捕捉到時間流逝中的某種永恆感。我猜這本傳記,不隻會詳細記錄他從年輕時期的摸索,到確立個人風格的關鍵轉摺點,更重要的是,它或許會深入挖掘藝術傢內心的掙紮與對創作的執著。身為一個長年關注本土藝術發展的讀者,我特別期待能從書中看到,在那個特定年代的社會背景下,他是如何看待並詮釋周遭的世界,那種時代的氣味往往是形塑藝術傢靈魂的重要養分。這不隻是一本關於「蕭耀」的書,更像是一扇窺視颱灣現代藝術發展脈絡的窗戶,讓人不禁想一探究竟,這位藝術大師是如何將對生命的熱愛,轉化為筆下或雕塑中的不朽篇章。

评分

老實說,在翻開這本書之前,我對蕭耀的瞭解,可能還停留在教科書上幾張代錶作的印象而已。但這本《生之慾:蕭耀的藝術歷程》,光是厚度和紮實的編排,就讓人感覺到背後付齣的研究心力。我最欣賞的是那種抽絲剝繭的敘事手法,它不像一般的藝術傢傳記那樣隻是羅列成就,反而更著重於探討「為什麼」。他是怎麼從早期的學院訓練中跳脫齣來?那種對材料近乎偏執的掌握,是受到哪些外在刺激或內在靈感驅動?我認為藝術的本質,往往藏在那些不為人知的挫摺與堅持之中。透過作者細膩的筆觸,或許能拼湊齣一個更立體、更充滿血肉的蕭耀形象,而不僅僅是博物館牆上那個遙不可及的名字。這種深入核心的挖掘,對於想真正「懂」一位藝術傢的人來說,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寶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