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有機化學(第五版)

實用有機化學(第五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朝成
图书标签:
  • 有机化学
  • 有机合成
  • 化学教材
  • 高等教育
  • 第五版
  • 实用
  • 化学
  • 有机反应
  • 结构化学
  • 化学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旨在提供一本讓教師好教,也讓初學者更有學習興趣、建立學習信心的有機化學教科書。因此本書內容安排以實用為主要訴求,配合簡易圖表與深入淺出的敘述,不但讓讀者學習時不會感到艱澀無趣,也不會只懂應用而忽略其基礎原理,使讀者藉由本書瞭解有機化學在生活中之重要性,並將有機化學融入生活應用中。

  書中介紹烷類、環烷類、烯類與炔類、有機鹵化物、芳香族、立體化學等內容,以深入淺出之方式,引導非專攻化學科系的學生能以最短時間與最少精力,瞭解有機化學的基本觀念與實務應用,進而配合自己專長領域,融會貫通發揮所學。

  「有機化學」對化工、環工、醫藥、食品、化妝品等科系均為十分重要的基礎課程。但有機化學十分廣泛,且各科系所需學習的範圍與程度可能未盡相同。本書三位作者任教於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化妝品科技研究所、化妝品應用與管理系,對化妝品相關科系的「有機化學」教學與課程需求有深切的體認與心得。

  第五版除了依用書老師們指正與建議進行修訂外,新增第十一章有機矽化物,讓讀者了解有機矽化物的性質及在化粧品中應用的角色,避免坊間對「矽靈」的誤解。

  本書「習題解答」附於書末,學生自行演練複習後可即時掌握自己的學習成果,同時也方便自學讀者研讀自修。

 
新视野:计算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前沿应用 本书聚焦于计算化学方法在当代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创新应用,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兼具实践指导性的参考框架。本书并非传统的化学教科书,而是专注于如何运用先进的计算工具和理论模型,去预测、设计和优化新型功能材料的性能。 --- 第一部分:计算化学基础与现代方法论 第一章:计算化学的理论基石与工具箱 本章将系统回顾现代计算化学的核心理论框架,但侧重点将放在这些理论如何被转化为可操作的计算工具。我们将深入探讨量子力学(QM)方法,特别是密度泛函理论(DFT)在处理电子结构问题中的优势与局限性。对于有机化学背景的读者,本书将强调DFT如何超越定性描述,提供精确的几何结构、反应能垒和电子性质的定量预测。 从薛定谔方程到泛函选择: 详细解析当前最常用的泛函(如GGA, meta-GGA, 混合泛函)在预测过渡金属配合物、有机半导体和高分子材料时的精度差异。 基组的选择与收敛性: 探讨在不同尺度和系统(从分子到界面)中,如何科学地选择和构建基组,并进行系统收敛性测试,确保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经典分子力学的复兴: 介绍经验力场(Force Fields)的最新发展,特别是针对复杂体系(如生物大分子、软物质)的定制化力场(如ReaxFF, Coarse-Grained Models)的构建原理和应用场景,强调其在处理大尺度问题上的效率优势。 第二章:模拟方法的尺度与耦合策略 材料科学的研究对象尺度跨越数个数量级,从原子级别的电子跃迁到宏观尺度的材料形变。本章的核心在于介绍如何通过多尺度模拟(Multiscale Modeling)策略,有效地桥接这些尺度鸿沟。 QM/MM 耦合技术: 详细剖析量子力学/分子力学(QM/MM)方法的原理,重点讨论其在模拟催化剂活性位点、酶催化以及界面反应中的应用案例,例如,如何精确计算受溶剂或晶格约束的反应中心能量。 分子动力学(MD)的进阶应用: 超越简单的平衡态模拟,深入探讨非平衡态MD(NEMD)在模拟材料的拉伸、剪切、扩散以及相变过程中的潜力。重点介绍增强采样技术(如Metadynamics, Umbrella Sampling)在克服高能垒,探索复杂能垒面上的应用。 介观与连续介质模型集成: 介绍如何将原子尺度的计算结果(如扩散系数、界面能)输入到连续介质模型(如有限元分析FEA)中,以预测宏观性能,例如聚合物的蠕变或复合材料的疲劳寿命。 --- 第二部分:计算化学在特定材料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第三章:有机电子学与光电器件的分子工程 本章聚焦于如何利用计算化学指导设计高效率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有机光伏电池(OPV)和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材料。 能级调控与电荷传输: 阐释HOMO/LUMO能级、电荷转移态(CT State)的计算方法。重点讲解如何通过结构修饰(如引入吸电子/供电子基团、改变分子骨架刚性)来精确调控材料的氧化还原电位和激发态寿命。 激子动力学与发光效率: 深入探讨计算方法在预测单线态和三线态激子行为中的作用。包括对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材料中单线态-三线态能级差($Delta E_{ ext{ST}}$)的精确计算,以及如何评估电荷载流子在分子堆积结构中的传输机制。 分子堆积与薄膜形貌: 强调晶体结构预测(Crystal Structure Prediction, CSP)和固态密度泛函计算在理解薄膜形态对器件性能影响中的关键作用。 第四章:催化剂设计与表面反应动力学 本章将计算化学的应用延伸至多相和均相催化领域,特别是针对能源转化和环境修复应用。 表面吸附与反应路径探索: 详细介绍如何使用周期性边界条件(Periodic Boundary Conditions)模拟金属、氧化物和氮化碳等催化剂表面,精确计算反应物和中间体的吸附能。重点解析如何使用过渡态搜索算法(Transition State Search)来确定反应的决速步骤。 电催化与电化学界面: 阐述如何结合电化学势(Applied Potential)到DFT计算中,模拟析氧反应(OER)、析氢反应(HER)和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2RR)的复杂机理,并预测催化剂的稳定性。 酶催化与生物模拟: 介绍如何将QM/MM方法应用于模拟生物活性中心,如金属酶中的氧活化过程,为仿生催化剂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第五章:高分子与软物质的结构-性能关联 本章着眼于聚合物、液晶和胶体等软物质体系,展示计算方法如何预测宏观的机械、热学和流变学性质。 聚合物链的构象与态: 介绍蒙特卡洛(MC)和动力学模拟在生成和分析聚合物(如无规线团、缠结网络)平衡构象集合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从构象熵中提取热力学信息。 玻璃化转变温度($T_g$)的计算预测: 讨论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通过计算特定温度下的自由体积或松弛时间,来预测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行为。 界面粘附与复合材料: 探讨如何模拟聚合物与无机填料(如纳米颗粒、碳纳米管)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计算界面粘接强度,指导高性能复合材料的配方优化。 --- 第三部分:高级课题与未来展望 第六章:机器学习辅助的材料发现(Materials Informatics) 本章将探讨当前计算化学与数据科学的交叉前沿,即如何利用机器学习(ML)加速材料的筛选和设计过程。 描述符的构建与选择: 介绍如何从复杂的量子化学计算结果中提取有效的、低维度的材料描述符(Descriptors),例如,径向分布函数、电荷密度矩等。 数据驱动的性能预测模型: 讲解如何训练和验证基于量子化学数据构建的回归和分类模型,用于快速预测材料的禁带宽度、反应活性或稳定性。 主动学习与逆向设计: 介绍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框架,展示如何利用现有的计算数据指导下一步最“有价值”的计算任务,从而高效地遍历巨大的化学空间,实现逆向设计目标。 第七章:不确定性量化与计算的可靠性 本书的最终部分强调了计算结果的严谨性。与强调绝对精度的传统方法学不同,本章侧重于如何评估和报告计算结果中的不确定性。 误差来源的系统分析: 分析不同近似(如泛函选择、基组截断、有限温度效应)对最终预测结果的影响程度。 后处理与偏差校正: 介绍如何使用后处理技术(如经验校正因子、耦合簇理论的高级校正)来减少系统性误差。 计算结果的实验可比性: 提供指导方针,确保理论计算能够与日益精密的实验测量(如X射线吸收谱、光电子能谱)进行有效且量化的对比。 --- 本书适合对象: 本教材主要面向具有坚实无机或有机化学基础的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以及从事材料研发和器件优化的工业科学家。它假设读者对量子力学或统计力学有基本的了解,但旨在将其知识桥接到现代高性能计算平台的实际操作中,是计算材料设计领域不可或缺的实践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朝成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 化學所 博士(主修有機化學)

  現職:
  嘉南藥理大學 化粧品科技研究所 特聘教授

  經歷:
  嘉南藥理大學 代理校長、副校長、教務長、總務長、通識教育中心主任、藥理學院院長、民生學院院長

王貴弘

  學歷:
  國立中山大學 海洋資源暨生物科技系 博士(主修天然物化學)

  現職:
  中國廈門醫學院 天然化粧品工程研發中心 教授兼主任

  經歷:
  嘉南藥理大學 化粧品應用與管理系 副教授

何文岳

  學歷:
  國立清華大學 化學系 博士(主修有機化學)

  現職:
  嘉南藥理大學 化粧品應用與管理系 副教授兼系主任


 

图书目录

Chapter 01 緒論
1.1 有機化學的定義
1.2 有機化學相關的基礎知識
1.3 碳原子之電子組態與官能基

Chapter 02 烷類、環烷類
2.1 烷類的定義
2.2 結構異構物與結構式之表示法
2.3 烷類之IUPAC命名規則
2.4 環烷類
2.5 環烷類之命名
2.6 烷類的來源
2.7 烷類之物理特性
2.8 烷類的化學性質與其應用

Chapter 03 烯類與炔類
3.1 烯類的定義
3.2 烯類的命名
3.3 烯類的性質
3.4 烯類來源與製備
3.5 烯類的用途
3.6 炔類的定義
3.7 炔類的命名
3.8 炔類的用途

Chapter 04 有機鹵化物
4.1 有機鹵化物之定義
4.2 有機鹵化物的命名
4.3 有機鹵化物之性質
4.4 常見有機鹵化物的用途

Chapter 05 芳香族
5.1 芳香族的定義
5.2 芳香族烴的來源
5.3 苯的構造與共振
5.4 芳香族的性質
5.5 芳香族衍生物的命名
5.6 其他芳香族化合物
5.7 芳香族化合物之應用

Chapter 06 醇類、酚類與醚類
6.1 醇類
6.2 酚類
6.3 醚類

Chapter 07 醛類和酮類
7.1 醛與酮的定義
7.2 醛類的命名
7.3 醛類之來源與性質
7.4 醛類之用途
7.5 酮類的命名
7.6 酮類之來源與性質
7.7 酮類之用途
7.8 醌

Chapter 08 羧酸
8.1 羧酸的定義
8.2 羧酸類的命名
8.3 羧酸類的性質
8.4 羧酸類的用途

Chapter 09 酯類
9.1 酯類的定義
9.2 酯類的性質
9.3 酯類的合成:酯化反應
9.4 酯類的製備
9.5 酯類的皂化反應
9.6 酯類的命名
9.7 內酯類
9.8 酯類在化粧品的應用

Chapter 10 胺類與醯胺類
10.1 胺類的定義
10.2 胺的命名
10.3 胺的性質
10.4 常見胺及其用途
10.5 醯胺的定義
10.6 醯胺的命名
10.7 醯胺的性質
10.8 常見醯胺及其功用

Chapter 11 有機矽化物
11.1 矽烷的定義
11.2 有機矽化物的性質
11.3有機矽化物在化粧品之應用

Chapter 12 立體化學
12.1 簡介
12.2 立體異構物之結構
12.3 對掌異構物的命名
12.4 對掌異構物與光學活性
12.5 對掌性在生物學上的重要性

Chapter 13 聚合物
13.1 碳水化合物
13.2 蛋白質
13.3 核酸
13.4 人工合成之聚合物

習題解答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308439
  • 規格:平裝 / 260頁 / 17 x 23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五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五版序

  有鑑於有機化學為各類理工學科的基礎應用課程,但坊間常見的大專有機化學課本,均偏向理論與艱深的有機反應內容,以至於讓一些無化學基礎的大專生在學習上產生很大的障礙,因此,本書作者經過數十載的教學與研究經驗,將有機化學融入日常生活應用中,針對非化學類科之科系,如化粧品系、營養系、食品系、生技系、護理系等等二學分課程的大專相關科系學生使用,使讀者藉由本書了解有機化學在生活中之重要性,書中內容安排以實用為主要訴求,配合簡易圖表,深入淺出的敘述,使學生學習時不會感到艱澀無趣,也不會只懂應用而忽略其基礎原理;期望引導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對有機化學的認識,進而了解有機化學的基本觀念與實務應用。

  本書編撰至今已過 13 寒暑,承蒙各大專校院的選用,雖經四版的修訂,仍發現本書內容尚有部分錯誤,感謝蕭明達教授的指正;並配合實務需求,在第五版修訂中加入第十一章有機矽化物,讓讀者了解有機矽化物的性質及在化粧品中應用的角色,避免坊間對「矽靈」的誤解。

  請諸位先進不吝惠予指教。
 
編著者 謹識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講,過去我對翻譯版本的教科書總是抱持著一種保留的態度,總覺得文字的流暢度和語氣的親和力會打折扣。但這本第五版給我的感受完全不一樣,它的中文表達非常道地,完全沒有那種生硬的「翻譯腔」,閱讀起來非常順暢自然,就像是台灣本土學者寫的一樣。這對於我們需要長時間面對這類專業書籍的讀者來說,真的是一大福音,因為不需要花額外的認知資源去「解碼」文字本身,可以直接專注於化學概念的吸收。而且,書中的術語翻譯也相當標準化,這點對於未來與其他科系或業界人士溝通時非常重要,不會因為用詞差異造成誤解。我記得有一次我在準備口頭報告時,光是書裡提供的幾個中文闡釋,就讓我對某個特定現象的理解提升了一個層次,那種精準度實在是很難得。它證明了好的翻譯,其實比直譯更考驗對知識體系的深刻理解。

评分

這本教科書在「實務應用」這一塊的著墨,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期。很多有機化學書光講理論,學生讀完後覺得自己會「考試」,但一到實驗室或面對實際的合成問題時就一片茫然。這第五版很不一樣,它似乎很清楚地意識到,有機化學最終是要服務於合成與分析的。書中大量的「應用視窗」或「案例研究」單元,實際展示了書本上的反應是如何在製藥、材料科學等領域被落實和優化的。例如,它會用一整個小節來分析某種常用抗生素的逆合成分析過程,這種由結果反推合成步驟的訓練,對於培養結構思維是極其關鍵的。而且,它對於光譜學的介紹也相當實用,不僅僅是教你如何判讀 ${^1} ext{H NMR}$ 或 ${^{13}} ext{C NMR}$ 的基本峰位,更深入到如何利用這些數據來驗證一個新合成產物的純度和結構,這才是真正化學家需要掌握的技能。這本書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手把手地帶領你進入有機合成的真實世界。

评分

作為一個對學習效率有極高要求的學生,我特別重視教科書的「邏輯串聯性」。很多教科書的章節之間銜接得非常突兀,讀起來總覺得像是在拼湊零散的知識點。然而,《實用有機化學》(第五版)在這方面展現了極高的結構性思維。它在每一單元開頭都會用一個簡短的引言,明確告訴你這個章節的知識點將如何建立在先前所學的基礎上,以及它將如何為後續更複雜的反應打下基礎。這種「承上啟下」的寫法,讓我在建構有機化學的知識樹時,結構非常穩固。最讓我欣賞的是它對反應機制的處理方式——作者群似乎非常擅長將複雜的電子流動視覺化,他們不用過多的術語去堆砌,而是用一種極其精煉的步驟拆解,彷彿在引導讀者親手畫出每一個電子對的移動軌跡。當我讀到一個新的反應類型時,我能夠迅速聯想到它與之前學過的親核取代或消除反應之間的共同點與區別,這種系統性的比較和對比,極大地加速了我的理解過程,讓我事半功倍。

评分

說真的,我對教科書的內容更新速度一直有點焦慮,畢竟化學這個領域推陳出新的速度很快,如果內容停留在好幾年前的版本,那學到的知識可能就跟不上業界最新的進展了。這本第五版在這方面做得相當到位,它在介紹一些新興的研究領域,比如綠色化學和一些更高效能的催化劑應用時,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都讓我感到驚喜。它沒有停留在教科書式的「定義與範例」,而是穿插了許多近十年內的實際研究成果作為案例分析,這對於我們這些想要繼續往上念研究所的同學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舉例來說,在探討立體化學時,它不僅僅是介紹了R/S構型,更深入地討論了手性藥物在人體代謝中的差異,這類結合生命科學的跨領域知識,在其他同級的教科書裡是很少見的深度。此外,它對於實驗操作的細節描述也更貼近現今標準實驗室的規範,例如對安全規範的強調,以及對儀器分析數據解讀的範例,都顯得非常與時俱進。這本書讓我覺得,我學到的不只是課本知識,而是真正與當前化學前沿接軌的實戰技能。

评分

這本《實用有機化學》(第五版)的排版實在是讓人眼前一亮,相較於過去幾年看的幾本歐美原文書,它的設計更貼近我們台灣學生的使用習慣。首先,裝幀就讓人感覺很紮實,封面材質摸起來有種耐用的質感,這對於經常需要攜帶去實驗室或圖書館翻閱的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內頁的紙張選用也看得出是用心挑過的,雖然是彩印,但油墨不會透到下一頁去,這點真的要給個讚,畢竟一本書要讀好幾年,紙質不好看了真的很傷眼。內容編排上,作者群似乎很清楚我們在課堂上會遇到哪些盲點,所以很多基礎概念的介紹都用了很多視覺化的圖表輔助說明,特別是那些複雜的反應機理,光是看那些箭頭的走向和電子轉移的過程,就比單純看文字描述清晰太多了。而且,我發現它在每個章節末尾的「自我檢核」單元設計得很巧妙,不只是制式的習題,還加入了一些需要整合不同章節知識點的綜合題型,這對於準備期中考或期末考時進行全面複習很有幫助。總體來說,光是從「閱讀體驗」這個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用心程度絕對是教科書中的佼佼者,讓人願意主動去翻閱它,而不是把它當作一本冰冷的參考書擺在書櫃上積灰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