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三版】

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詹氏書局編輯部
图书标签:
  • 建築物
  • 耐震設計
  • 規範
  • 解說
  • 三版
  • 結構工程
  • 建築工程
  • 建築設計
  • 抗震
  • 建築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內容依內政部營建署網站法規公告收錄
  中華民國111年6月14日台內營字第1110810765號
《现代结构设计原理与实践》 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结构工程师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结构设计理论与应用框架。全书内容覆盖了从材料本构关系到复杂结构体系抗震分析的全过程,强调理论基础与工程实际的紧密结合。 第一章:结构设计基础理论 本章首先系统回顾了材料力学与结构力学的基本原理,重点梳理了线弹性分析、塑性理论的基础概念。详细阐述了荷载的分类、取值与组合原则,特别是针对极限状态设计理论(LSD)的深入探讨。内容包括材料的强度、刚度极限状态的判定标准,以及不同材料(钢材、混凝土、砌体)本构关系在设计中的应用。同时,引入了结构可靠性理论的基本框架,为后续的规范理解奠定了理论基石。 第二章: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 本章聚焦于钢筋混凝土(RC)结构的内力分析与截面设计。内容涵盖了RC构件在弯曲、剪力、扭转作用下的响应特性。 极限状态设计与截面校核: 详细介绍了钢筋混凝土构件抗弯、抗剪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包括考虑强度折减系数的实际设计流程。特别强调了剪力设计中对斜裂缝和受剪破坏模式的认识,以及箍筋配置的优化策略。 服务性能极限状态: 深入探讨了裂缝控制、变形验算等服务性能要求。阐述了裂缝宽度验算的方法,并讨论了影响长期变形(徐变和收缩)的关键因素及其在设计中的处理。 节点与构造措施: 详述了梁柱节点、板柱节点的设计原则,强调了构造钢筋的作用及其配置要求,以确保结构的整体性和延展性。 第三章:钢结构设计 本章系统阐述了钢结构设计的基本规范与技术要求。 材料特性与连接设计: 详细分析了结构钢材的力学性能,重点讨论了焊缝、螺栓连接的承载力计算与疲劳考量。区分了摩擦型和承压型高强度螺栓在不同荷载条件下的应用。 截面与整体稳定性: 讨论了梁、柱截面的塑性与弹性稳定性问题,特别是构件的局部失稳(如腹板和翼缘的屈曲)验算。系统介绍了受压和受弯构件的整体稳定性分析方法,包括弯矩作用下的侧向扭转屈曲(LTB)的判定与验算。 疲劳与防火设计: 针对桥梁、工业厂房等承受动荷载结构,详细解析了疲劳验算的基本流程和S-N曲线的应用。同时,提供了钢结构耐火极限的确定方法及保护措施的工程选择。 第四章:砌体结构与组合结构 本章扩展了结构设计的范畴,涵盖了非传统结构体系。 砌体结构设计: 介绍了普通砖、混凝土空心砌块的力学性能,以及墙体、柱的承载力设计。重点讲解了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砖石结构的抗剪和抗倾覆能力分析,以及构造构造柱、圈梁的设置要求。 组合结构体系: 深入探讨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如组合梁、组合楼板)的设计理论,包括剪力连接件的设计、界面协同工作机制的分析。这部分内容对于大跨度结构和提升结构整体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章:结构动力学与抗震设计基础 本章是理解现代结构抗震设计的理论核心。 单自由度和多自由度体系振动分析: 详细推导了结构振动的基本微分方程,系统讲解了自振频率、振型、周期(模态分析)的计算。区分了自由振动与强迫振动的响应特性。 反应谱分析方法: 深入讲解了地震作用的本质,反应谱的构建原理及其在结构动力分析中的应用。阐述了模态叠加法在多层结构抗震分析中的精确性和局限性。 抗震设计基本概念: 引入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PBSD)的思想,区分了不同抗震设防目标下的设计要求。讨论了延性设计原理,强调通过合理的延性构造来耗散地震能量。 第六章:结构抗震分析与设计实践 本章将理论应用于复杂的工程实际,尤其关注基于规范的抗震设计流程。 水平地震力作用下的分析: 详细介绍了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和框剪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内力计算方法,包括剪力墙的等效剪力计算、风荷载与地震力的组合原则。 抗震详图与构造措施: 重点讲解了抗震设计规范中对关键部位(如梁柱端部、剪力墙边缘构件)的配筋要求,包括加密区长度、箍筋间距和强度要求。强调了“强剪弱弯”和“强柱弱梁”的基本设计理念的实现。 非线性分析导论: 介绍了Pushover(推覆分析)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利用这种非线性静力分析方法评估现有结构或复杂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承载能力与破坏模式,为既有结构评估提供工具。 本书特色: 本书的结构组织遵循从基本理论到具体设计的逻辑顺序,通过大量的工程算例(包含国际通用和国内主流规范的示例),确保读者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设计能力。语言力求精确、清晰,避免晦涩难懂的行文风格,旨在成为结构工程师案头必备的参考手册。内容深度适中,既满足了高等教育的教学要求,也符合工程实践中对规范细则的快速检索需求。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通則
1.1 適用範圍
1.2 耐震設計基本原則
1.3 耐震設計要求
1.4 基面之認定
1.5 韌性設計之必要性
1.6 規則性與不規則性結構
1.7 結構系統
1.8 系統之限制
1.9 分析方法之要求
1.10 符號說明
 
第二章 靜力分析方法
2.1 適用範圍
2.2 最小設計水平總橫力
2.3 一般區域之震區短週期與一秒週期水平譜加速度係數
2.4 近斷層區域之震區短週期與一秒週期水平譜加速度係數
2.5 工址短週期與一秒週期水平譜加速度係數
2.6 工址設計與最大考量水平譜加速度係數
2.7 臺北市及新北市之工址設計與最大考量水平譜加速度係數
2.8 用途係數
2.9 起始降伏地震力放大倍數與結構系統地震力折減係數
2.10 中小度地震與最大考量地震之設計地震力
2.11 地震力之豎向分配
2.12 建築物地下部分之設計水平地震力
2.13 結構之模擬
2.14 意外扭矩
2.15 傾倒力矩
2.16 層間相對側向位移與建築物之間隔
2.17 極限層剪力強度之檢核
2.18 垂直地震力
 
第三章 動力分析方法
3.1 適用範圍
3.2 設計水平加速度反應譜係數
3.3 總橫力之調整
3.4 結構動力分析模式
3.5 多振態反應譜疊加法
3.6 歷時分析法
3.7 動態扭矩
3.8 建築物地下部分設計地震力
3.9 層間相對側向位移與建築物之間隔
3.10 極限層剪力強度之檢核
3.11 垂直地震效應
 
第四章 附屬於建築物之結構物部分構體、非結構構材與設備之地震力
4.1 適用範圍
4.2 最小設計總橫力
4.3 設備設計規範
4.4 重要或儲存危險物品建築物中設備之設計
4.5 替代設計法
 
第五章 雜項工作物結構之地震力
5.1 適用範圍
5.2 通則
5.3 相似於建築結構之雜項工作物結構
5.4 非相似於建築結構之雜項工作物結構
參考文獻
 
第六章 結構系統設計詳細要求
6.1 通則
6.2 結構系統要求
 
第七章 耐震工程品管
7.1 通則
7.2 結構系統規劃
7.3 非破壞性檢驗
7.4 結構耐震施工品質管制
 
第八章 既有建築物之耐震能力評估與耐震補強
8.1 通則
8.2 耐震能力評估方法
8.3 耐震能力評估及整體結構補強之基準
8.4 耐震補強之設計及施工
8.5 排除弱層破壞之補強
 
第九章  隔震建築物設計
9.1 通則
9.2 靜力分析方法
9.3 動力分析方法
9.4 隔震建築物設計詳細要求
9.5 隔震元件之實體試驗與性能保證試驗
9.6 其他相關規定
 
第十章 含被動消能系統建築物之設計
10.1.1 通則
10.1.2 被動消能設計基本原則
10.2 消能元件之模擬
10.3 線性分析
10.4 非線性分析方法
10.5 消能系統細部要求
10.6 設計審查
10.7 消能元件所需之試驗
10.8 定義
10.9 符號說明
參考文獻
 
第十一章 其他耐震相關規定
11.1 地震時極軟弱與可能液化地盤之耐震設計
11.1.1 通則
11.1.2 耐震設計有關極軟弱土層之評估
11.1.3 砂土層之液化潛能評估
11.1.4 土壤參數折減之土層及其處理
11.1.5 經評估可能為極軟弱土層或土壤液化時之耐震設計
 
參考文獻
附錄A 耐震工程品管
附錄B 懸吊式輕鋼架天花板耐震施工指南
附錄C 挫屈束制支撐構件性能試驗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7056504
  • 規格:平裝 / 210頁 / 21 x 30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三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身為一個關心建築品質的讀者,我總覺得,好的規範解說書,最終的目的不只是讓設計師過關,更是要深化整個社會對建築安全的認知。這本厚重的工具書,它所承載的份量,不僅是鉛字的重量,更是無數工程師對居住環境安全的承諾。我希望這第三版在講解規範條文時,除了技術細節外,也能穿插一些關於結構設計的倫理和決策思考。例如,在設計成本與安全性能之間如何權衡取捨,或者當規範本身存在模糊地帶時,工程師應該依循何種保守的原則進行判斷。這種對專業精神的闡述,往往是教科書或簡單的法規彙編所缺乏的,卻是培養真正優秀結構工程師所必需的養分。若能透過深入的分析和豐富的實務經驗分享,讓讀者在嚴謹的數值計算之外,還能培養出對結構安全的高度敏感性與責任感,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越了一本技術手冊的範疇,成為引導行業邁向更高標準的精神指南。

评分

說真的,提到耐震規範的解說,很多時候讀起來都像在啃一本艱澀的教科書,文字冷冰冰的,公式多到讓人眼花撩亂,但真正有價值的書籍,必須具備「翻譯」的能力,能把學理上的高深概念,轉化成工地現場能夠理解的語言。我非常好奇《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三版】》在這方面做了多少努力。好的解說書,應該能讓剛踏入職場的新手在面對複雜的剪力牆配置或基礎設計時,能夠透過圖例和實務案例的輔助,迅速掌握重點,而不是只會生硬地套用公式。更進一步,對於資深工程師而言,他們可能更關注規範修正背後對舊有設計方法的影響,以及在面對非常規結構(比如超高層或特殊結構)時,規範的邊界條件和解套方案。如果這本書能提供足夠多樣化的範例分析,涵蓋不同結構類型和不同場域條件下的設計決策過程,那它就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在身邊隨時指導,這才是真正有「溫度」的專業書籍。

评分

這本《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三版】》拿在手上的感覺,就好像握著一本通往建築安全核心知識的鑰匙,雖然我手邊沒有實體書,但光是聽到書名和版本,我就能想像裡面涵蓋的廣度與深度。畢竟,耐震設計在台灣這個地震頻繁的島嶼上,絕對不是可有可無的選配,而是關乎人命與財產的頭等大事。我猜想,這第三版一定針對近幾年來新的研究成果和設計趨勢做了大幅度的更新,特別是對於新材料應用和結構系統優化的探討,想必會有非常詳盡的著墨。畢竟,法規的演進是動態的,老舊的規範可能跟不上新的工程挑戰,因此,一本詳盡的解說書,對於在第一線奮鬥的結構技師或建築師來說,簡直是不可或缺的戰友。它不光是法條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如何將抽象的規範轉化為可操作、可驗證的工程實務,這其中的「解說」部分,才是真正展現編者功力的所在。我期待看到的是,如何清晰地闡述那些複雜的地震力計算模型,以及在不同結構配置下,規範背後所隱含的設計哲學,這才是讓專業人士能夠做出真正「有信心」設計的關鍵所在。

评分

回顧過去幾年台灣營建業的發展,我們見證了許多新工法和新材料的引進,從制震系統到隔震技術,這些非傳統的耐震策略在規範中的納入與應用,是衡量一本專業書籍是否與時俱進的關鍵指標。如果這本《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三版】》能針對這些先進技術提供清晰的設計原則和檢核流程,那就太棒了。畢竟,隔震與制震系統的設計,其複雜度遠高於傳統韌性設計,涉及到與主結構的銜接、基礎的處理、以及在不同設計地震動下的性能評估。期待書中能有專章深入探討這些系統的性能化設計概念,如何從「生命安全」提升到「立即使用」的層次,這才是面對未來極端氣候和地震事件的必要準備。同時,解說中對設計案例的剖析,若能展示如何整合這些高科技元件,並通過規範的嚴苛審查,那對整個工程界的知識普及將是極大的助益。

评分

在台灣,我們對於耐震設計的標準要求是相當嚴苛的,這不僅是技術要求,更是一種社會責任的展現。想像一下,一本涵蓋了最新修正的結構行為模擬技術和材料極限狀態的設計規範解說,它的參考價值就會被拉到最高。我推測這本第三版一定會緊密結合最新的數值分析軟體應用趨勢,因為現在的結構分析早已不是手算可以完全涵蓋的範疇。重點在於,規範的解說必須能引導工程師理解軟體輸出的數據背後代表的物理意義,而不是盲目相信軟體跑出來的結果。例如,在處理不規則結構的扭轉效應時,規範如何建議工程師在模型中加入哪些修正因子,以及這些修正背後承載的冗餘度設計理念,這些都是需要深入剖析的內容。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豐富的圖解來對比不同分析方法的優劣,並闡明規範要求背後的安全邊界,那它絕對能成為結構設計領域的「聖經」級參考文獻,引導整個產業的設計水平向上提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