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預測未來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創造它
【數位轉型顧問】李全興(老查)
我在提供「大叔出租—個人化諮詢」時,大多數來找我的人談的都跟自身職涯有關。最常聽到的問題類型就是:「如何在工作上獲得成就?」、「該怎麼成功轉職呢?」、「面對不同的職務、機會,該怎麼選擇?」,的確大多數人在一生之中,花在工作的時間比起與心愛的人相處或是睡眠的時間都還長,可以算是影響我們生活最深遠的活動,也是許多人常會疑惑自己是否已做出最佳決定的大哉問。
寓言《愛麗絲夢遊奇境》裡,愛麗絲問貓:「請告訴我,我應該走哪條路呢?」貓回答:「這要看你想去什麼地方。」愛麗絲接著說:「去哪兒我都無所謂。」貓就說了:「那麼,你走哪一條路都可以。」,如果沒有先思考自己在職涯中理想達到的目的,怎麼選都好像對,但也可能不是真正的答案,而這也正是大多數人會犯的錯。二○一二年,康乃爾大學針對一千五百位老人做調查,問他們「人生中感到最後悔的事情是什麼?」,其中絕大多數人的答案都是:對自己所選擇的工作感到後悔,這項研究結果表示職涯選擇真的不是個容易作答的問題。
通常我們都會從觀摩業界的名人,或詢問其他人的意見來獲得有關職涯的建議,感覺這些經驗談會有一定程度的參考價值。不過仔細想想,從中能獲得的不過也就是根據那個人的經驗與偏好所做出的選擇建議,對我們來說未必照著做就會有好的結果。
《布局思維》作者楊琮熙老師本身有十多年人力資源管理的經驗,加上同時具有多項個人能力發展的專業資格,因此書中兼具「企業」、「管理學」、「能力開發」、「個人成長」等多重觀點,以全面性的角度來談職涯選擇及發展,是一本能夠帶給職場工作者實用指引的好書。
怎麼樣做選擇?如何讓工作越換越好?
也許你曾經有這樣的想法「目前的工作待遇普通又辛苦,真想換個更理想的工作」。但當要投履歷時,又會擔心自己缺乏強項或成就,真的可以找到符合自己期望的工作嗎?
一般人都不免想要一次就找到最完美、最理想的工作,所以會覺得很困難,但比較合理的期望是:把轉職當成是逐步提升自己市場價值的手段,一步一步達到自己的期望。想辦法在換工作的過程裡使自己能力更加強化、發揮自己的優勢。在《布局思維》書中的第一部與第二部,分別就「如何設計自己的職涯策略與路徑」以及「如何在職場展現自己、發揮能力、累積籌碼」、「什麼時候該把握機會進階」提出了許多實用的建議,是職場工作者可依循的教戰手冊。
在這裡用我自己的職場經歷來當個註腳:我在剛出社會的時候,學歷只是五專肄業生,沒有什麼背景或人脈,第一份工作的薪水也很普通,是在出版社擔任編輯。但是在二十五年的上班族生涯裡,我換了九家公司,歷練了不同的工作,最後一份工作的年薪我算過,是我第一份工作年薪的十三點二倍。這大概就是藉由轉職逐步提升自己能力與價值的實際例子。
不只工作要越換越好,自身也要持續版本升級
台灣人的平均壽命已經達到八十一歲,但是企業的平均壽命卻反而越來越短了。以美國「標準普爾五百指數」的五百家企業為例:其企業平均壽命從一九六○年代的六十年,到現在已經縮短為不到二十年。所以期望自己可以「在一家公司安穩地從一而終」已經越來越難,未來,變得難以預測以及充滿變化。
在《布局思維》書中的第三部分,重點回到我們自身,必須懂得自我成長的學習技術,從中獲得新的機會,嘗試建立以下的心態與資源:
1. 專家心態與能力:鍛鍊自己的專業,展現能力、提供價值,獲得認同。
2. 好奇:打開視野,關心不同領域的事物,就有可能增加事業上的機會。
3. 堅持:雖然多方嘗試,但在碰到挫折時也要稍微堅持一段時間,才可能碰到好的機遇。
4. 彈性:如果情況出現變化,要能夠因應而作出調整,不妨把它看成是讓自己成長的機會正面看待。
5. 導師與夥伴:找到值得自己仿效、學習的role model,開展可以共事、協作的人脈關係。
彼得.杜拉克曾說「預測未來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創造它」,在塔雷伯的《反脆弱》書中也告訴我們,嘗試透過預測未來的方式要去規避風險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對於未來的預測總是大錯特錯。所以要「構思出想要的未來,並且實現它」,簡言之,就是讓自己有選擇與主導權。相信讀完《布局思維》,會讓您獲得許多有用的指引,誠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