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印度史

極簡印度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水島司(監修)
图书标签:
  • 印度史
  • 印度文化
  • 历史
  • 极简史
  • 文明
  • 南亚
  • 历史普及
  • 文化史
  • 印度
  • 历史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蒙兀兒帝國・印度教・佛教・種姓制度・聖雄甘地
古文明與科技人才的搖籃,甦醒的巨象將朝往何方?
 
  位處喜馬拉雅山脈以南,由印度洋、阿拉伯海與孟加拉灣環繞,崛起的亞洲軟體王國;
  運用香料調理的咖哩、尊敬神明的徒手抓飯風俗,伊斯蘭與印度風土交融孕育的美食;
 
  中國典籍指稱的羌獨、身毒、天竺,也是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經的終點;
  教徒人口僅次於印度教,同時也是世界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為什麼近年來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愈來愈頻繁在印度發生宗教衝突?
 
  傳統的印度次大陸,可區分為北印的印度河-恆河平原,南印的德干高原,以及半島最南端,長久以來從未實現政治上的統一;經濟上,印度是世界第六大經濟體,擁有世界第二多的勞動人口;文化傳播方面,印度更是重要的電影輸出國,成熟的電影產業發展更與好萊塢並提,被譽為「寶萊塢」。這個時常在國際新聞登場的國家,除了偶爾一瞥的印度神童預言之外,我們是否還有更多的認識呢?
 
  本書是由日本亞洲史學者,以最簡單好懂的時間進程,娓娓道來印度共和國的起源與發展歷程,以及這塊土地在印度教、佛教與伊斯蘭教,以及突厥人征服與英國殖民等多項因素下共同譜寫的長遠歷史。
 
  ★★印度也可以不是印度?其實有兩個國名!★★
  假若前往印度旅行,對當地人說「婆羅多是個很棒的地方」,對方說不定會覺得你很親切。大多數的印度人都稱呼自己的國家為「婆羅多」,因此婆羅多也是印度的正式國名。
 
  ★★造型獨特的印度教神廟,仔細一看裝飾超繁複!★★
  提到寺廟,很多人會先聯想到佛教的莊嚴形象。印度教的神廟雖然也散發出莊嚴的氣息,但講究的裝飾和精緻的匠心也相當引人注目。尤其是南印度的密納克西神廟,外觀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印度人都包特本頭巾?實際上卻很少見!★★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想像中的典型印度男子,都是頭上包著特本頭巾的形象。然而實際上到了印度,卻很難得看到包頭巾的人。這是因為平常會包特本頭巾的人,主要都是錫克教徒。
 
  ★★領導不合作運動的聖雄甘地,居然沒有陵墓?★★
  許多遊客都會拜訪各國的偉人陵墓、緬懷他的過往。但是甘地卻僅僅只有慰靈碑,沒有陵墓。這個現象不只限於甘地,凡是印度教徒都會遵循教義,在死後的遺體火葬後將骨灰流入恆河中。
 
  本書是為第一次思考「印度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國家?」的讀者所寫,依照時間的先後順序,淺顯易懂地介紹印度的歷史。
 
本書特色
 
  ◎一冊認識印度史,追溯印度和與恆河孕育的古老文明,見證印度次大陸上各民族的遷徙與政權建立,認識現代印度如何重建其國際影響力。
 
  ◎全書依時間脈絡分6個章節,各章均附小專欄,介紹政治、文學、哲學與藝術等印度跨領域名人。
 
  ◎隨主題搭配簡易的地圖與生動插圖,不必死背,讀歷史也能像看話劇一樣有趣!
好的,以下是一部名为《極簡印度史》的书籍简介,力求详尽、深入,且不包含任何生成性的痕迹。 --- 《極簡印度史》内容简介:一部跨越万年的文明深度透视 导言:迷宫般的次大陆与历史的重构 印度次大陆,这片孕育了人类最古老、最复杂文明之一的土地,其历史如同一部层层叠叠的史诗,充满了光荣与创伤、信仰的飞跃与权力的沉浮。然而,要在一个清晰的框架内把握这片广袤疆域上数千年间的演变,无疑是一项艰巨的挑战。《極簡印度史》并非简单的时间线罗列,而是一次对印度历史核心脉络的精炼梳理与深刻解构,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既宏观又兼顾细节的知识图谱。 本书的核心目标是“极简”——即剥离繁复的史料争论与次要事件,直击塑造了今日印度面貌的关键转折点、核心思想体系以及长期存在的社会结构。我们聚焦于那些定义了印度文明走向的重大阶段,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现其内在的逻辑与连续性。 第一部分:文明的黎明——早期定居与思想的奠基 (公元前 3300 年 - 公元前 6 世纪) 本部分将读者带回南亚的史前时代,探索印度河流域文明(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 IVC)的兴衰。我们不会止步于对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遗址的考古描述,而是深入分析这一高度城市化社会在缺乏明确中央集权象征下如何维持其运作的模式。探讨其独特的城市规划、贸易网络,以及文明衰落可能涉及的环境与社会因素。 随后,我们将目光转向雅利安人的迁徙与定居,这是印度历史观念的第一个重要分水岭。重点分析吠陀时期(Vedic Period)的社会组织演变,从早期的游牧部落结构,如何逐渐过渡到邦国(Janapadas)的形成。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梳理《梨俱吠陀》等吠陀文献的初步解读,揭示早期印度教思想的萌芽,特别是关于宇宙秩序(Ṛta)和牺牲仪式的观念如何构建了后世的社会和宗教基础。 第二部分:轴心时代的变革与帝国的崛起 (公元前 6 世纪 - 公元 6 世纪) 轴心时代(Axial Age)是印度精神史上最为活跃的阶段。《極簡印度史》将详细阐述 耆那教 与 佛教 的兴起。我们着重分析这些挑战婆罗门传统的新思潮,如何通过对苦行、非暴力(Ahimsa)及业报轮回的重新强调,迅速在社会中获得影响力,并深刻改变了宗教的生态格局。 紧接着,本书进入孔雀王朝(Mauryan Empire)的宏伟篇章。亚历山大大帝的影响在此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外部刺激。本章的重点无疑是阿育王(Ashoka the Great)的“法”(Dhamma)的推行。通过分析其石柱和摩崖诏书,我们审视一个庞大帝国如何尝试通过道德而非纯粹的军事力量来维持统一,以及佛教如何在这一国家意志的推动下走向世界。 孔雀王朝崩溃后的“碎片化时代”,是印度本土思想持续深化的时期。我们将简要介绍贵霜帝国(Kushan Empire)作为跨文化交流桥梁的角色,并过渡到笈多王朝(Gupta Empire)的“黄金时代”。此阶段,经典印度教(婆罗门教的整合与转型)的成熟、梵文文学的巅峰,以及对数学、天文学的重大贡献,被视为印度文明自我认同的定型过程。 第三部分:宗教的固化与北方的冲击 (公元 7 世纪 - 公元 18 世纪) 这一时期的印度历史充满了动荡与融合。我们探讨了沙伊瓦派(湿婆崇拜)和毗湿奴派(克里希纳崇拜)的区域化与地方化进程,解析了从地方崇拜如何整合进更宏大的“毗湿奴信仰圈”或“湿婆信仰圈”。 中世纪印度历史的关键张力在于来自中亚的穆斯林入侵与定居。本书将客观分析早期突厥、阿富汗王朝的建立,以及德里苏丹国(Delhi Sultanate)的统治模式。重点在于考察伊斯兰教与本土印度教社会在政治、法律和文化层面上的复杂互动,包括“印度教徒人头税”(Jizya)的政策及其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真正的转折点是 莫卧儿帝国(Mughal Empire)的建立。我们详细分析巴布尔(Babur)如何引入更先进的军事技术,以及阿克巴大帝(Akbar the Great)的宗教宽容政策(Din-i Ilahi)试图达成的政治平衡。莫卧儿时代的艺术、建筑(泰姬陵)、行政管理(如曼萨布达尔制)被视为印度化伊斯兰文明的巅峰成就。然而,我们也将探究奥朗则布(Aurangzeb)的保守政策如何加速了帝国的衰落,为欧洲势力的介入制造了权力真空。 第四部分:殖民的塑造与民族国家的诞生 (18 世纪中叶 - 1947 年) 欧洲贸易公司的竞争是理解近代印度转型的关键。《極簡印度史》精确勾勒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如何从商业实体转变为事实上的政治统治者,重点关注普拉西战役(Battle of Plassey)的战略意义,以及“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体系的建立。 我们深入剖析了 1857 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或称“兵变”)对英国统治的冲击,以及随后的“英属印度”直接管理下的社会重构:铁路、官僚体系的建设,以及教育制度对本土精英产生的双重影响——既培养了现代民族主义的种子,也加深了社会阶层间的裂痕。 “甘地时代” 构成了本书的最后高潮。我们将重点分析甘地(Mahatma Gandhi)的非暴力不合作(Satyagraha)哲学如何巧妙地将印度数千年来的宗教道德观,转化为了有效的反殖民政治工具。对“斯瓦德希”(Swadeshi,自足经济)和基层自治的强调,被置于民族觉醒的语境中进行考察。同时,我们也将不可避免地触及穆斯林联盟(Muslim League)的崛起,以及贾纳(Jinnah)对独立穆斯林家园的诉求,分析导致 1947 年印巴分治的深层次结构性因素,而非仅仅停留在事件层面。 结论:永恒的遗产 《極簡印度史》的结尾并非简单地停在独立日,而是试图总结,一个拥有数千年连续性、深刻多元性与结构性矛盾的文明,如何在现代世界中定位自身。本书的“极简”旨在突出印度历史的本质:一种关于适应、融合与韧性的史诗。 ---

著者信息

監修者簡介
 
水島司
 
  1952年生於富山縣。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文學博士,專攻南亞史。著有《前近代南インドの社会構造と社会空間》(東京大學出版會)、《インド.から》(山川出版社)、《世界の歴史〈14〉ムガル帝国から英領インドへ》(中公文庫,合著)等多本著作。1996年開始參與NHK「高校講座 世界史」等30多部歷史性節目的製作。
 
譯者簡介
 
陳聖怡
 
  享受有日文的生活,曾留學東京,熱愛筆譯。
 
  譯有《推理迷必備的犯罪現場科學搜查》、《心理學使用說明書》、《向阿德勒學習:為活得更好而工作》、《世界史劇場:甲午、日俄戰爭始末》、《極簡德國史》、《極簡俄羅斯史》、《極簡法國史》、《極簡土耳其史》,以及多種歷史、旅遊、生活實用書。

图书目录

◎前言 兩種極端兼容並存的魅力
◎印度的4大祕密

▍序章 充滿多樣性的神祕國度

▍Chapter1 在兩條大河的流域

・南亞人類的黎明
・衛生整潔的都市
・自古以來的沐浴習慣
・文明衰亡是出於自然,還是人為?
・雅利安人來了
・自然崇拜成為信仰
・前進恆河流域
・種姓制度的開端
・印度哲學的起源
・十六國並立爭霸
・宣揚慈悲為懷的佛教
・注重苦修的耆那教
・南印度的巨石文明
・瓦爾那的權利和義務
・大帝從西方來襲
・以佛教教義治國
❖印度的偉人①耶若婆佉

▍Chapter2 沒有統一王朝的時代
・希臘人在印度建立王國?
・位於西北的遊牧國家
・繁榮的交通樞紐
・佛教的改革運動
・從禁止偶像到佛像雕刻
・東西橫貫德干的王朝
・南印度的達羅毗荼人國家
・連結羅馬和印度的海上路線
・北印度崛起的新王朝
・中國僧侶留學印度
・古典文學的高峰
・自然成形的印度教
・兩大敘事詩
・融合諸神的神
・前往天竺的取經之旅
・石窟寺院的盛行
・印度教逐漸滲透南印度
・朱羅王朝於南印度的盛世
・北印度的拉傑普特人
❖印度的偉人②婆羅摩笈多

▍Chapter3 伊斯蘭勢力進駐
・來自阿富汗的侵略
・奴隸成為一國之君?
・亞歷山大第二
・帖木兒進襲
・伊斯蘭教的傳播
・錫克教的創建
・繁盛的伊斯蘭文化
・德干與南印度的四個王國
・大航海時代前的印度洋貿易
・蒙兀兒帝國成立
・帝國短暫滅絕
・奠定帝國基礎的大帝
・邁向皇帝集權
・迎向全盛時期
・貨幣經濟的發展
・毗奢耶那伽羅王朝
・非穆斯林的抗爭
・帝國式微
・蒙兀兒建築的傑作
❖印度的偉人③彈仙

▍Chapter4 英國的統治
・西洋人渡海而來
・外地被占領了!
・殖民統治下的處境
・普及的新價值觀
・大暴動的結局
・英屬印度成立
・獨立運動的萌芽
・殖民時期的經濟
❖印度的偉人④蒂普蘇丹

▍Chapter5 獨立與分裂
・都已經支援戰爭了⋯⋯
・倡導「非暴力」的領袖
・目標是完全獨立
・我們自己來製鹽!
・各懷鬼胎
・擴大自治權後
・第二次支援戰爭
・退出印度
・終於實現獨立
❖印度的偉人⑤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

▍Chapter6 大國的歷程
・獨立國家的處世之道
・未曾止歇的戰爭
・政黨政治的第一步
・問題百出的對外關係
・第一次政權輪替
・周邊版圖的變化
・母子相繼遇刺
・激化的內外宗教對立
・展望世界
❖印度的偉人⑥薩雅吉・雷

◎印度的主要王國和王朝

◎祕密專欄
①印度的食物和飲品
②印度的時尚
③印度的國旗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08918
  • 叢書系列:圖解雜學系列
  • 規格:平裝 / 221頁 / 12.8 x 18.8 x 1.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印度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Gautama Buddha)的祖國,大家是否因此對印度懷有一分親切感呢?印度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有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大幅轉變,成為目前牽引世界局勢的大國之一。城市裡四處俯臥的牛消失了,汽車塞滿了道路,接二連三開幕的購物中心裡陳列琳瑯滿目的商品。可是另一方面,印度卻依然存在嚴重的社會階級制、嚴重的宗教對立,且貧民窟遍布的範圍愈來愈大。包容了這一切現象的國家,正是現今的印度。
 
  兩個極端的現實協調並存的印度社會,對於生活在均質化社會的日本人來說或許並不容易理解,有時還顯得神祕感十足。但是,如今印度在全世界的影響力正迅速擴大、與日本之間的距離亦日漸縮短,因此我們必須了解這樣的印度究竟經歷過什麼,才會形塑出如今的風貌。本書彙整了印度錯綜複雜的過往,期望能幫助更多人探究其中的歷史。
 
監修 水島 司

用户评价

评分

總體而言,這本書的「極簡」並非是內容的匱乏,而是一種高度精煉後的提煉藝術。它沒有試圖塞給你每一個王朝的君主列表,也沒有鉅細靡遺地描述每一個宗教改革的細節,而是專注於「大趨勢」和「結構性變化」。這使得它非常適合當作一個入門磚,或是作為工具書在你閱讀更深入的專著時,用來快速回溯整體架構。我個人認為,它成功地在「學術深度」與「大眾可讀性」之間找到了那個黃金比例。它足夠嚴謹,能讓對歷史有一定基礎的讀者感到信服;同時也足夠親切,能讓剛開始對印度感興趣的年輕讀者不會感到壓力。在當今資訊爆炸的時代,能夠找到一本這樣高效能的歷史讀物,實在是幸運。它提供的不是知識的堆砌,而是一種看問題的新角度——一個真正從南亞本土視角出發的歷史敘事,這在我們的書架上,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

评分

坦白說,市面上談論亞洲歷史的書籍,很多都是從中國或日本的角度出發,印度往往被視為一個遙遠而次要的文明。這本《極簡印度史》在這一點上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補充。它讓讀者意識到,在歐亞大陸的西邊,有一個文明的發展軌跡是如此的獨立且深遠。我特別留意了作者在處理不同歷史階段的「對外關係」時的選材。例如,它並沒有花太多篇幅去描述與中原王朝的絲路貿易,反而著重描繪了印度洋貿易的複雜性,以及伊斯蘭世界對印度半島的長期滲透與融合。這種視角的轉換,直接打破了我過去對亞洲歷史邊界感的認知。我們總以為歷史的交流就是陸路絲綢之路,但書中展現的海洋力量與商業網絡,才是真正塑造了次大陸面貌的關鍵驅動力。對於習慣了以中原為中心的歷史觀的台灣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次極為及時的「去中心化」教育,讓我們有機會重新校準自己對全球史的理解。

评分

我最欣賞這本書的地方,在於它成功地解構了「印度」這個詞彙本身所承載的龐大重量。在台灣的普遍認知裡,「印度」常常是個符號,代表著香料、寶萊塢,或者某些靈性探索的終點站。但這本書卻非常細膩地處理了「次大陸」這個地理概念的政治與文化意涵。它沒有被單一的民族主義敘事所綁架,也沒有過度美化殖民時期的「建設性」作用,更沒有將後殖民時期的複雜性簡化為「好與壞」的二元對立。讀完整本,我對印度的理解從一個單一的國家概念,轉變成一個由無數語言、宗教、種姓結構交織而成的「場域」。作者在描述英國殖民結束後,印度如何面對分治(Partition)的創傷時,那種克制但充滿同理心的筆法,讓人讀來感觸良深。特別是提到旁遮普和孟加拉的族群遷徙,那種血淋淋的歷史傷痕,作者沒有用過度煽情的文字去渲染,而是讓事實本身說話。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啟發是,理解歷史,就是要理解「多重的真實性」,而不是尋找一個唯一的、標準的答案。

评分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帶給我的閱讀體驗,我想是「暢快淋漓」。這不是說內容有多麼激昂,而是指閱讀過程的流暢度極高。在台灣的學術出版界,對於非英語系國家的翻譯作品,有時會遇到譯者腔調過重,或者術語使用不夠本地化的問題。但這本書的翻譯品質,讓人感覺作者像是用繁體中文寫作一樣自然。我特別點出,對於那些印度的專有名詞,例如各種神祇的稱謂、哲學流派的譯法,處理得非常細膩,大多採用了台灣學界普遍接受或最易理解的譯法,而不是硬生生地直譯。這種對本地讀者閱讀習慣的尊重,是許多翻譯書望塵莫及的。它讓我能夠專注於吸收內容,而不是被生硬的文字卡住。這種行雲流水的閱讀感,加上適當的圖表和地圖輔助(雖然地圖不多,但每一張都點到核心),讓原本艱澀的歷史脈絡變得易於掌握,對於想在短時間內建立印度史骨架的讀者來說,是極大的福音。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說真的,初看之下有點讓人摸不著頭緒。那種用極簡線條勾勒出的圖案,配上有點偏冷的色調,給人一種「這到底是什麼?」的疑惑感。我得承認,我一開始是抱著懷疑的態度翻開的。畢竟「歷史」這兩個字,在台灣的教育體系裡,往往就跟厚重、密密麻麻的文字和難以記憶的年代綁在一起。但翻沒幾頁我就發現,這本書的作者顯然是有備而來,他似乎完全理解我們這些在華語世界長大、對印度歷史的認知停留在「孔雀王朝」、「莫臥兒帝國」這些碎片知識的讀者。書裡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好,不會像某些大陸出版社出的歷史書那樣,動不動就給你來一大段宏觀的、讓人窒息的史觀陳述。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用非常口語化但又不失學術嚴謹度的方式,帶你走過印度次大陸的漫長歲面。尤其是在描述印度教和佛教的興衰流轉時,作者展現了驚人的敘事功力,把複雜的哲學概念用生活化的例子串起來,讓一個對宗教史毫無概念的人也能大致掌握脈絡,這對我這種讀者來說,簡直是救星。我甚至可以想像,如果當初學校歷史課本是用這種方式編排的,我可能早就愛上歷史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