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鐵道大探索3 世界的鐵道博物館:歐美亞澳68座鐵道博物館全紀錄及台灣12個潛力點(附贈日本名古屋東海鐵道博物館海報)

世界鐵道大探索3 世界的鐵道博物館:歐美亞澳68座鐵道博物館全紀錄及台灣12個潛力點(附贈日本名古屋東海鐵道博物館海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蘇昭旭
图书标签:
  • 铁路
  • 博物馆
  • 旅行
  • 文化
  • 历史
  • 交通
  • 摄影
  • 建筑
  • 欧洲
  • 亚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蘇昭旭老師花費二十多年的研究與記錄,帶領你認識鐵道分類學
 
★從全球鐵道博物館案例,認識世界各國鐵道博物館的特色
★從各博物館類型與模式,認識永續經營的關鍵因素
★附贈蘇昭旭老師拍攝【日本名古屋磁浮列車鐵道館】海報
 
  繁體中文第一本世界鐵道博物館全圖鑑!
  世界各工業大國都非常重視其鐵道博物館的設置,
  如英國的約克鐵道博物館、德國的紐倫堡火車博物館,以及日本的大宮鐵道博物館等,
  不只是將鐵道文物有系統的整理及保存的地點、珍視科技發展的歷史軌跡的展示場所,
  更是科技教育向下紮根的示範場所與體驗設施。
  台灣擁有的鐵道文化資源不算少,卻沒有正式的鐵道博物館,
  直至2019年8月,台灣才終於成立「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
  這座我國現存最具悠久歷史、規模完整的鐵路車輛修理工廠——台北機場,
  將成為台灣第一個國家及鐵道博物館,預計於2024年、2027年分期修復與開放。
  而台灣還有幾處十分具有潛力的「鐵道文化園區」和車站,
  究竟要如何轉型成鐵道博物館,以保存特別的鐵道歷史及文物呢?
 
  透過蘇昭旭老師的調查與研究,這本書將帶您遊歷歐美亞澳多個國家超過70座博物館,並分成四類、12項統計分析指標(門票收費、主體建築、歷史文物展示、科普教育演示、室內鐵道車輛展示、戶外鐵道車輛展示、鐵道車輛動態展演、鐵道車輛實際運行、靜態模型展示、動態模型展演、科學與藝術作品、連結博物館鐵道),為大家解析博物館永續經營的模式及關鍵。讓鐵道博物館作為鐵道科技與歷史文明的傳承之所,保留過去的鐵道記憶,打開未來的科技視野
 
  本書看點
  鐵道博物館的屬性分類與模式
  ˙第一類:國家級鐵道博物館,如英國約克鐵道博物館,保存創下時速202.77公里的蒸汽機車—馬拉德號(Mallard),以及1829年史蒂芬生的火箭號復刻版。
  ˙第二類:交通或科學博物館附設鐵道博物館,如德國的科技博物館,利用兩座扇型車庫作為展覽空間的經典博物館。
  ˙第三類:鐵道事業體附設博物館,如波蘭的沃爾什藤蒸汽火車與扇形車庫博物館,仍有蒸汽火車運行,每年都會舉行一次蒸汽機車嘉年華,是歐洲鐵道界的觀光盛事。
  ˙第四類:地方博物館或保存鐵道組織附設博物館,如德國柏林公園鐵道的車輛博物館、匈牙利的布達佩斯兒童鐵道博物館,這兩處都是兒童可以體驗駕駛火車的博物館。
 
  全球鐵道博物館案例
  ˙歐洲地區的經典四類鐵道博物館案例。
  ˙日本鐵道博物館案例,如小樽總合博物館、青函海底隧道紀念館、大宮鐵道博物館、青梅鐵道公園、東武鐵道博物館等。
  ˙中國鐵道博物館案例,如北京的中國鐵道博物館、上海鐵路博物館、瀋陽鐵路陳列館、雲南鐵路博物館等。
  ˙美洲、印度等其他國家鐵道博物館案例。
 
  台灣鐵道博物館潛力點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
  ˙第二~四類鐵道博物館,如台灣高鐵探索館、苗栗的鐵道文物展示館、彰化扇形車庫、高雄的打狗鐵道故事館等共12處。
  全書共約8萬字,超過350張圖片
 
  ※本系列共4本
  《世界的蒸汽火車:200年火車分類學 300輛蒸汽機車全圖鑑》
  《世界的觀光鐵道:精選30多個文化資產鐵道與15條觀光鐵道》
  《世界的鐵道博物館:歐美亞澳68座鐵道博物館全紀錄及台灣12個潛力點》
  《世界的鐵路火車站:深度探索48國火車站分類學與300多座特色車站》
 
名人推薦
 
  王文傑|雄獅集團董事長
  朱慶忠|陞暉恰鐵道主題咖啡店創辦人、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副教授
  杜  微|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局長
  周永暉|財團法人中華顧問工程司董事長、前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局長、前交通部觀光局局長
  翁惠平|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文資科科長
  廖科溢|旅遊節目製作人兼主持人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劉宥緯|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理事長、高中教師
  (依姓氏筆劃排列)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世界鐵道大探索3 世界的鐵道博物館:歐美亞澳68座鐵道博物館全紀錄及台灣12個潛力點(附贈日本名古屋東海鐵道博物館海報)”的图书简介,内容旨在详细介绍该书的涵盖范围,同时避免提及海报赠品以及书中已有的具体内容(如具体的博物馆名称或数量),而是侧重于描述其主题、深度和价值。 --- 探索世界的铁道文明:一次横跨五大洲的深度巡礼 本书是一部面向全球铁路爱好者、历史研究者以及文化探索者的重量级著作,它不仅仅是一本旅行指南,更是一部系统梳理世界铁路文明演进轨迹的百科全书。作者以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不懈的田野考察精神,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微的铁路博物馆群落全景图。 跨越地理疆界的宏大叙事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广阔的地域覆盖和深入的文化剖析。它引导读者跳脱出单一国家的视角,将目光投向全球,追溯铁路从工业革命发轫地到现代高科技载体的漫长发展历程。 在欧洲大陆, 我们得以探寻铁路的摇篮与辉煌。从蒸汽机车的发源地,到电气化铁路的率先应用,再到高速铁路的突破性进展,本书将详细描摹欧洲各国如何通过铁路网络塑造了其国家版图和经济结构。读者将了解到不同国家在铁路线规划、机车设计和运营管理上的独特哲学,以及这些博物馆如何成为保存和展示这段“钢铁时代”记忆的活化石。 在亚洲, 铁路的故事充满了速度与对比。从历史悠久的窄轨铁路,到支撑现代经济腾飞的干线网络,再到面向未来的磁悬浮技术,本书将呈现出亚洲各国在应对地理挑战、实现工业化和推动区域一体化过程中,铁路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将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铁路建筑风格、运营模式的差异与融合。 横渡大洋, 抵达北美和澳洲。在广袤的北美大陆,铁路是拓荒精神的象征,是连接东西海岸、定义国家尺度的基础设施。本书将展现北美铁路建设中体现出的工程奇迹和对内陆开发的决定性影响。而在资源丰富、地广人稀的澳洲,铁路则承载着连接内陆与海岸、开发矿产资源的使命,其独特的铁路线布局和技术选择,构成了全球铁路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章。 博物馆:凝固的时代记忆与技术的殿堂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焦点精准地对准了那些肩负着历史使命的铁路博物馆。这些场馆被视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是研究铁路技术演变、社会变迁和工业美学的最佳窗口。 技术演进的实物教材: 每座被介绍的博物馆,都珍藏着不同时代的机车、客车和工务设备。本书不会停留在简单的展品罗列,而是深入挖掘每件展品背后的技术原理、制造工艺和设计思想的变迁。从早期的外燃机到先进的内燃和电力驱动系统,从铆接车身到焊接结构,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多世纪以来,材料科学、机械工程和电气技术如何推动铁路不断革新。 社会变迁的缩影: 铁路不仅仅是运输工具,更是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塑造者。本书探讨了铁路沿线城镇的兴衰、铁路员工的生活状态、票务系统的发展,乃至铁路对战争、移民和文化交流的影响。博物馆中的站房模型、信号设备、员工制服和历史档案,都成为了解读社会史的珍贵线索。 建筑与艺术的融合: 铁路基础设施本身也充满了建筑美学。本书将关注那些具有历史价值的车站建筑、桥梁设计和隧道工程,探讨它们如何将实用主义与所在地的文化风格巧妙结合,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度研究与前瞻视野 本书的撰写基于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前沿动态的持续关注。它不仅回顾历史,更着眼于未来。 全球趋势分析: 读者将看到作者对当前全球铁路领域热点问题的深入分析,例如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绿色铁路技术、高铁网络的全球布局竞争、自动化与智能化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以及在新的交通格局下,传统铁路网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本地视角的引入: 在全球视野的铺陈之外,本书也特别关注了特定区域(如特定岛屿经济体)铁路发展的独特性和潜力。通过对这些区域性案例的剖析,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在不同的经济基础和地理条件下,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和利用铁路资源,以期在未来的交通版图中占据有利位置。 为专业人士与发烧友量身打造: 无论您是专业的交通规划师、历史学者,还是渴望掌握最全面资讯的铁路发烧友,本书提供的信息密度和深度都将远超一般的旅游或科普读物。它提供了详实的背景资料、准确的技术描述,以及富有洞察力的文化解读,是构建个人铁路知识体系的必备工具书。 通过阅读本书,您将不仅仅是“参观”了世界各地的铁道博物馆,而是与这些机构背后的历史、技术和人类的奋斗精神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对话。它是一趟无需登车的环球之旅,一次对人类最伟大工程成就的致敬。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蘇昭旭
 
  1967年生,以建立台灣軌道工具書體系為終身職志,走訪全球48個國家的鐵道,至2022年為止著述共54冊,為華人鐵道領域專業著作數目最多的學者。以《台灣鐵路火車百科》、《台灣鐵路蒸汽火車》於2000年、2001年連續獲得金鼎獎,並有多本圖書獲得「好書大家讀」知識性讀物組推薦。
 
  曾任《鐵道旅行雜誌》總編輯、「台灣高鐵行動探索館」館長、國家檔案管理局交通類檔案委員、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阿里山森林鐵道」營運績效督導委員等職務,現任NGO交通科學技術博物館館長、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航空暨運輸服務管理系」助理教授。
 
  蘇昭旭長年著書立說演講,對當代鐵道建設貢獻頗多,於2000年榮獲鐵路節頒發「鐵路之友」。2004年榮獲運輸傑出青年獎,2012年榮獲馬英九總統治國週記邀請,對談國家鐵道文化政策。更因長期投入保護阿里山森林鐵路,推動鐵道外交與宣揚其普世價值,名揚國際,於2020年獲頒109年度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綠色奧斯卡獎」。
 
  蘇昭旭老師的全球鐵道是野部落格
  blog.xuite.net/sujaushi/twblog1

图书目录

作者序  揭開全球鐵道博物館的國際視野
出版序  每個人都有一個火車故事,但火車的世界中,卻只有一個蘇昭旭

第1章  認識鐵道博物館的精采世界Introduction to railway museum
鐵道博物館的規模與功能:科技實力與文化傳承的整合
鐵道博物館的屬性分類與模式:CEEO的經營觀念
鐵道博物館與博物館保存鐵道的差異
鐵道博物館的典藏三大元素:車輛、文物、模型
鐵道博物館的車輛典藏概念
鐵道博物館的文物典藏概念
鐵道博物館的模型典藏概念
鐵道博物館的統計分析指標

第2章  歐洲地區國家級鐵道博物館案例National museum class railway museum of Europe
英  國  約克鐵道博物館
法  國  摩洛斯火車博物館 
德  國  紐倫堡交通博物館
西班牙  加泰隆尼亞鐵道博物館
匈牙利  布達佩斯鐵道博物館
俄羅斯  聖彼得堡鐵道博物館

第3章  歐洲地區科學博物館附設鐵道博物館案例Science museum class railway museum of Europe
英  國  倫敦科學博物館
英  國  倫敦交通博物館
德  國  柏林科技博物館
德  國  德勒斯登交通博物館
瑞  士  琉森交通博物館
奧地利  維也納科技博物館
義大利  米蘭達文西科技博物館i
土耳其  伊斯坦堡 工業科技博物館

第4章  歐洲地區鐵道事業體附設博物館案例Affiliated railway museum to railway enterprise of Europe
挪    威  佛洛姆登山鐵道博物館
德    國  巴伐利亞鐵道博物館
羅馬尼亞  布加勒斯特北站 鐵道博物館
羅馬尼亞  西畢烏  扇形車庫鐵道博物館
羅馬尼亞  蒂米什瓦拉 雙扇形車庫博物館
波    蘭  沃爾什滕  蒸汽火車與扇形車庫博物館
希    臘  雅典 鐵道博物館
俄 羅 斯  莫斯科 鐵道博物館
拉脫維亞  里加 鐵道博物館
丹    麥  歐登塞 鐵道博物館

第5章  歐洲地區保存鐵道組織附設博物館案例Local railway museum and heritage railway museum of Europe
英    國  凱蒂沃斯鐵道博物館
荷    蘭  霍倫梅登布利克鐵道博物館k
德    國  黑森林武塔赫河谷鐵道博物館 
德    國  柏林公園鐵道的車輛博物館
德    國  微縮景觀世界鐵道博物館
瑞    士  布羅尼仙碧鐵道博物館
瑞    士  阿布拉線鐵道博物館
奧 地 利  薩瑪林鐵道博物館群
土 耳 其  伊斯坦堡車站鐵道博物館
西 班 牙  蒙特塞勒登山鐵道博物館
匈 牙 利  布達佩斯兒童鐵道博物館
斯洛伐克  切尼赫榮森林鐵道博物館
羅馬尼亞  上維塞烏維塞烏森林鐵道博物館
俄 羅 斯  貝加爾湖西伯利亞鐵道博物館

第6章  亞洲地區日本鐵道博物館案例Japanese railway museum
北海道  小樽總合博物館
北海道  三笠鐵道博物館
青  森  青函海底隧道紀念館
東  京  秋葉原交通博物館(閉館)
東  京  大宮鐵道博物館
東  京  地下鐵博物館
東  京  青梅鐵道公園
東  京  東武鐵道博物館
橫  濱  原鐵道博物館
靜  岡  大井川鐵道 千頭蒸汽機車資料館
橫  川  碓冰嶺鐵道文化村
名古屋  博物館明治村
名古屋  JR東海鐵道博物館
大  阪  交通科學博物館(閉館)
京  都  京都鐵道博物館
門司港  九州鐵道紀念館

第7章  世界其他地區的鐵道博物館 Railway museum of the other nation
中    國  中國鐵道博物館東郊館
中    國  中國鐵道博物館正陽門館
中    國  中國鐵道博物館詹天佑紀念館
中    國  瀋陽鐵路陳列館
中    國  雲南鐵路博物館
韓    國  首爾鐵道博物館
蒙    古  烏蘭巴托火車博物館
土 耳 其  塞爾柱蒸汽火車鐵道博物館
土 耳 其  安卡拉車站 鐵道博物館
印    度  德里鐵道博物館
印    度  加爾各答鐵道博物館
印    尼  安部拉哇鐵道博物館
印    尼  雅加達 塔曼迷你印尼博物館
美    國  巴爾的摩與俄亥俄鐵道博物館
美    國  伊利諾鐵道博物館
美    國  加州鐵道博物館
加 拿 大  多倫多 鐵道博物館
澳大利亞  墨爾本 鐵道博物館
埃    及  開羅 鐵道博物館

第8章  台灣鐵道博物館的潛力點The potential sites of Taiwan railway museum
台灣的鐵道博物館現況:以特展型態存在的鐵道博物館
台北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  台北機廠
台北  國立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
桃園  台灣高鐵探索館
苗栗  鐵道文物展示館
彰化  彰化扇形車庫
嘉義  北門車庫園區
高雄  打狗鐵道故事館
高雄  哈瑪星台灣鐵道館
羅東  林業文化園區
花蓮  鐵道文化園區
台糖  烏樹林車站
台糖  溪湖糖廠與車站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43029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9 x 26 x 1.7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  
 
揭開全球鐵道博物館的國際視野
蘇昭旭
 
  台灣鐵道從1887年迄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而鐵道博物館就是一個典藏歷史的寶庫。相較於日本、歐洲各國鐵道博物館的蓬勃發展,台灣始終沒有正式的鐵道博物館,令人惋惜。台鐵1998年CK101蒸汽火車復駛,是具有指標性意義的起點,然而如何妥善規劃現有的鐵道文物收藏,從純粹的懷舊的層次走向教育的層次,終能建立鐵道博物館群,這是台灣鐵道文化保存的重要使命。
 
  二十多年來,我自己親身走訪世界各國的鐵道博物館,進行全球鐵道博物館的調查,對各國鐵道博物館的分類,普遍上的分級有四大類。第一類是國家級鐵道博物館,第二類是交通或科學博物館附設鐵道博物館,第三類是鐵道事業體附設博物館,第四類是地方博物館或保存鐵道組織附設博物館。透過統計分析的學術研究,就每一個博物館進行個案分析,找到了十二項鐵道博物館的統計分析指標,這是一個比較公正客觀,看待博物館的類別,找出差異度的分析指標。
 
  透過這些的統計,分析世界各國的鐵道博物館,再回頭來看台灣的鐵道博物館現況,我有了重大的發現。其實台灣不是沒有鐵道博物館,而是缺乏博物館分級的觀念與統計的知識。若以全球鐵道博物館分類成四級的角度,台灣除了正式的第一級博物館還在籌備中,其他從第二級到第四級的博物館早都已經有。
 
  另外一個重大的發現,台灣不是沒有鐵道博物館,而是不敢使用博物館這個名稱。總以為鐵道文物展示,一定要內容做得非常的完美,博大精深,才叫做鐵道博物館。因此長年以來,台灣鐵道各個事業體在缺乏自信的情況下,出現了許多名稱:鐵道車庫園區、鐵道文化園區、鐵道故事館、鐵道探索館、鐵道文物展示館,就是不敢使用博物館(museum)這個名稱,就怕給人看笑話。實際上就十二項鐵道博物館的統計分析指標,去看世界各國的鐵道博物館,滿分的少之又少,鐵道博物館很少有十全十美的。
 
  還有,台灣過去有很多鐵道博物館,是以鐵道特展型態,去辦鐵道博物館的展覽,內容包羅萬象,十分精采,例如國立台灣博物館,高雄歷史博物館等等。只是當這個特展結束之後,就完全撤展了。如果把這些資源整理,變成一個常設展,或是一個固定的展示廳的話,今天台灣鐵道博物館的發展歷程,絕對會更快。因此,若能透過全球性的統計,找到宏觀的趨勢脈絡,台灣應該要找回自己鐵道博物館的自信才是。 
 
  誠然,這些問題也正是台灣鐵道的癥結所在。過去,台灣鐵道的世界是相當封閉的,對於這些寶貴的資源,沒有被好好珍惜與推廣,礙於現行的封建制度,與官大學問大的倫理,如果沒有國際上的案例與分析,我們無法知道真正的答案。因此,如果能夠有一本工具書,有一套鐵道資料庫,有完整的分類學知識,國際的案例與分析,可以幫助國人打開全球鐵道博物館的視野,可以找到正確的定位,活化被忽略的鐵道文化資產,這將造福多少人群,也是多麼大的功德! 
 
  過去二十多年來,我用人生的青春歲月,去世界各地的鐵道考察,我建立一套鐵道資料庫,建立一套鐵道知識「分類學」,如同製作一套字典與百科全書,我把它稱為「鐵道智庫全書」,從1999年到2019年,大部分都已經在人人出版發表完畢。然而,後來因為一些不幸的變故,出版舞台消失。二十多年職業生涯累積的世界鐵道資料庫,還有幾個分類學database,還沒有發表,世界的蒸汽火車,世界的觀光鐵道,世界的鐵道博物館,世界的火車站,從此這四本胎死腹中,讓我感到十分的沉痛。為了讓這些資料庫,可以繼續造福人群,我就把他轉換成數位資料庫,放在交通科學技術博物館的「線上資料庫」平台分享,透過演講來做推廣。感謝上蒼的眷顧,在一次公益演講的機會,認識讀書共和國木馬文化的編輯,讓累積多年的數位資料庫,得以出版發表造福人群,敝人表達非常的感激。這本書即是這四本鐵道分類學的第三冊,我相信這本書對於建立鐵道的世界觀,開拓全球鐵道博物館的新視野,會有很大的幫助。
 
  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的治國週記,我很榮幸讓馬總統接見與談,我首次向馬總統,提出建置國家鐵道博物館的想法。2022年,十年過去了,我將親身參訪全球,範圍涵蓋世界五大洲,百餘座鐵道博物館與交通博物館,我將這些資料寫成《世界的鐵道博物館》一書,希望把宏觀的趨勢脈絡帶進來台灣。如今,台灣鐵道第一級博物館已經存在,就是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我們真心期待它的誕生。其他第二級到第四級博物館,我們把它們結合起來,成為台灣鐵道博物館的潛力點。我想,未來的臺灣的國家鐵道博物館,不會是一個點,而是一條線,地不分東西南北,車不分軌距寬窄,營不分公私機構,透過在地的典藏,共通的管裡,串連成台灣鐵道的博物館群,這才是台灣鐵道博物館,符合國際潮流的方向。
 
  這本書是一本鐵道學者一生的成果展,如果沒有人生二十多年的累積,就沒有辦法完成的學術研究成果。盼能揭櫫全球鐵道的趨勢脈絡,為國人打開全球鐵道博物館的國際視野。
 
編輯推薦
 
  2021年4月,我有機會參觀蘇昭旭老師創立,位於其台南宅邸的「交通科學技術博物館」,一進屋就被老師收集的海量陸海空交通工具模型給震懾住了,而且還是三個樓層呢!
 
  我們一行人感覺就像來到小人國一樣,驚訝著各式各樣的模型,這些模型不僅精緻,有的甚至能動,並且在老師布置的軌道場景中,一幕幕的世界經典鐵道風景竟然也能用手機完美捕捉。
 
  最最特別也最最驚喜的是,老師針對每款模型都能娓娓道出它的身世、特殊之處,利用軌道場景演繹了一場台灣鐵道發展史,讓觀眾們無不佩服老師對於鐵道的熱情與投入的心血,真正的以一位專業鐵道博物館館長,推廣著鐵道豐富的科技含量與文化內涵。
 
  而老師之所以將自宅逐步設置具有博物館的規模,是因為他環遊世界二十餘國的鐵道回到台灣,發現無論是英國、美國、德國或日本,甚至連中國與紐澳等國,都有許多交通科學博物館作為鐵道的保存歷史、展示科技、教育演示等的場所。此外,老師更期許台灣也有國家級的鐵道博物館,以及各種型態的博物館,因此老師不僅將各國的博物館分門別類,並統計分析提供一套分類學,供大眾入門了解鐵道博物館的功能與目的,讀來就有如蘇老師親自為大家導覽各國博物館一樣大開眼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那个附赠的日本名古屋东海铁道博物馆海报简直是神来之笔!东海铁道博物馆在日本铁道迷心中地位特殊,它不只是展示机车的地方,更是体现日本“匠人精神”和对精密机械极致追求的缩影。那张海报本身,可能就捕捉到了某辆经典车型在特定光线下那种金属的冷峻与历史的厚重感,光是把它贴在书桌前,都能让人仿佛置身于那条笔直的铁轨上,听到轮子与钢轨摩擦的清脆声响。想象一下,书里详细记录了这68座博物馆的布局、镇馆之宝的来历、以及策展的巧思,这简直是为所有渴望“云旅行”的同好量身定做的豪华套票。我尤其好奇,面对西方那些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铁路博物馆,亚洲和澳洲的场馆又是如何在新兴的经济发展背景下,讲述他们自己的铁道故事和技术演进的。这本书的格局之大,视野之广,绝非一般出版物可以比拟,它提供的是一种跨越地理和时代的对话,让我们能从全球视角去理解铁路这项人类伟大发明对社会带来的深刻变革。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和设计感必然也是一流的。毕竟,铁道美学本身就是一种严谨与浪漫的结合。我期待着内页的排版能充分体现这种气质:或许,介绍美国西部大开发时期的窄轨铁路博物馆,会采用粗犷、充满尘土感的色调和字体;而描绘瑞士高山铁路或日本新干线历史时,则会使用干净、极简的现代设计风格。这种根据不同地区和历史背景进行视觉风格切换的能力,是衡量一本高品质图册的重要标准。再加上附送的那张海报,如果能是高质量的铜版纸印刷,那本身就是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了。我特别关注这次对“68座”博物馆的筛选标准,是基于其馆藏的稀有性?还是其在铁道史上的重要地位?抑或是其展示手法的创新性?这种严谨的取舍,反而证明了编者对“世界级”的定义有着清晰且高标准的要求,绝对不是什么“有名”就收录的敷衍之作,这份用心,光是想象就让人心动不已。

评分

这本书的光是书名就让人心潮澎湃啊!“世界鐵道大探索3”这个系列本就让人期待,这次的主题是“世界的鐵道博物館”,光是想想那穿越时空的蒸汽机车、精致的铁道模型,以及那些承载着工业革命光荣与梦想的展品,就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对于我们这些从小就对火车有种莫名的迷恋的台湾人来说,这种把全球顶尖的铁道文化一次性汇总的著作,简直是宝藏。而且,听说这次收录了欧美亚澳多达68座博物馆的详尽介绍,这绝对不是走马观花的图鉴,而是深入骨髓的探索。我猜,光是研究他们如何保存那些古董级的机车,如何用现代科技重现铁道时代的辉煌,就能让人花上好几个夜晚。更别提,这本书还贴心地加入了“台湾12个潜力点”的观察,这真是太贴心了,把国际视野和本土关怀完美结合,让我这个在台湾土生土长的铁道迷,能立刻对照着书中的标准,重新审视我们身边的那些被忽略的铁路遗迹,思考我们自己的铁道遗产该如何更好地活化和展示。这不仅仅是一本旅游指南,更是一部关于工业记忆和文化传承的深度著作,绝对是铁道迷书架上不可或缺的镇馆之宝。

评分

对于台湾的铁路文化爱好者而言,能看到一本如此宏大的世界级参考书,并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熟悉的“本土视角”的对照组,是件非常幸运的事。我们常说,火车是工业文明的动脉,它连接的不仅是地理,更是社会经济的变迁。这本书通过对比全球不同国度的铁道发展轨迹——可能是殖民地的物资运输线,可能是战后的重建奇迹,也可能是纯粹的观光娱乐产物——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台湾铁路在日据时期到战后的演变脉络。当我们在翻阅那些介绍欧美老式柴油机车或电气化铁路博物馆时,脑海中自然就会浮现出台铁纵贯线上的那些身影,甚至会思考,我们那些退役的DR2700或R40型柴电机车,未来是否有机会被纳入一个像样的、有国际视野的展示空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期许”与“动力”,它激励着我们去关注和捍卫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一份铁路记忆与未来。

评分

老实说,市面上的铁道书籍多如牛毛,但很多都流于表面,拍几张好看的照片了事。但从“探索”这个词来看,这本书显然下了苦功,它卖的不是“看”,而是“懂”。我揣测,编辑团队必定是实地走访,搜集了大量一手资料,甚至可能采访了博物馆的策展人或历史学家。比如,在介绍欧洲那些古老博物馆时,他们会不会详细分析某一台维多利亚时代的蒸汽机是如何从技术奇迹演变成历史文物的过程?而在谈到北美那些强调互动体验的场馆时,又会如何描述那种沉浸式的设计如何吸引年轻一代?这种深度的剖析,才是真正打动资深爱好者的关键。而且,这次聚焦“潜力点”于台湾,这更是一个绝佳的对比视角——我们如何能从全球的优秀范例中汲取经验,来发掘和提升我们自己尚未被充分重视的铁路遗产地?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博物馆经营与文化资产保存”的教科书,充满了实际的参考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