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視界:全球化下東西藝術交流史

新視界:全球化下東西藝術交流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省卿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全球化
  • 文化交流
  • 东西方艺术
  • 艺术传播
  • 文化研究
  • 视觉文化
  • 近代艺术
  • 当代艺术
  • 跨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慧眼獨具的「深歷史」
擺脫傳統沈溺於美感論述的藝術研究,開展新視界
 
全書收錄超過兩百幅圖片,
從建築設計圖、繪畫、古書,到雕塑和日常器物,
透過這些圖像,建構出近代中西文明的交流互動,
翻轉西方文明中心論,重現「東力西漸」的年代。
 
  一本很棒的書!一本必備的書!這是一本關於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與歐洲的相遇。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這個議題仍是全球面對的巨大挑戰之一。——雷德侯 (Lothar Ledderose) |海德堡大學東亞藝術史教授
 
  本書以藝術為起點,探討東西文化交流之發展脈絡,行文中同時以圖像、文物與文獻為切入點,提供過去學者研究交流史之不同視角,更展文化交流的深度與內涵。
 
  全書論述的中心議題「兩地文化交流之意義」,是以歐洲角度觀察中國圖像視覺文化,也以中國角度觀察歐洲圖像視覺文化,探討歐亞相對互動的關係與影響。
 
專文推薦
 
  柏磊德(Horst Bredekamp)|柏林洪堡大學藝術史教授 
  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海德堡大學東亞藝術史教授 
 
各界推薦
  
  漢斯.湯姆森(Hans Bjarne Thomsen)|蘇黎世大學藝術學院東亞藝術史系教授
  法蘭茲.安格(Franz Engel)|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文藝復興時期古代藝術與建築調查計畫」研究助理
  曲喜樂(Johannes Küchler)|德國柏林工業大學中國科技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白適銘|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兼系主任
  何兆華|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院教授兼院長 
  吳密察|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林玟伶|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郭怡汝|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館長、「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版主
  廖新田|2021年藝術文化廣播金鐘獎得主
  賴瑞鎣|前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教授
  謝哲青|藝術史講師、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精彩推薦
 
  在《新視界》這本匠心獨運之作中,張省卿教授以深厚學養旁徵博引,闡述中國文化從不同層面滋養西方文明,聚焦在十七、十八世紀從中國到歐洲,以耶穌會士為中心展開的知識與物質文化交流。張教授論述中國文化各個面向,從植物學、出版物、園林設計、都市規劃,到哲學與宗教,在西方引起多元豐富的回響。這些回響不僅遍布於西方各種知識領域,也深切影響思想家與統治者們看待世界、闡述宗教思想,以及建造環境的方式,諸如在園林設計或都市規劃,皆可見到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張教授以宏觀視野研究早期全球化下的中西文明知識交流,富有深刻洞見,相當值得讚嘆。——漢斯.湯姆森(Hans Bjarne Thomsen) |蘇黎世大學藝術學院東亞藝術史系教授
 
  哲學家萊布尼茲不僅是本書一大焦點,其單子論的多元視角論述方式,也被張教授化為己用。本書不斷翻轉視角,從世界整體到零散細節,再從細節回到整體,為中國與世界之間一段複雜的交流史,開啟前所未見的新視界。——法蘭茲.安格(Franz Engel)|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文藝復興時期古代藝術與建築調查計畫」研究助理
 
  全球史議題正夯,不再僅限於政治、經濟和社會面向;藝術形式及其理念傳遞時,時代背景及交流認知條件,更是日益受到關注。《新視界:全球化下東西藝術交流史》便是這個研究的典範。本書向讀者呈現張省卿教授數十年來對早期歐洲與中國文化交流的研究成果,內容橫跨都市規劃、園林設計、政治理論與哲學思想,以精彩圖像及多語言的中西方史料為基礎,展現中國對歐洲的各種影響。在茫茫文獻大海中,作者以七大精選主題,提供了讀者明確的方向。——曲喜樂(Johannes Küchler)|德國柏林工業大學中國科技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早自亞歷三大大帝東征或張騫通西域伊始,東西方世界在軍事、經濟或政治等目的下產生接觸,文化交流更不絕於途。絲綢之路成為貫穿歐亞非大陸之傳驛門徑,漢唐遼宋、金元明清之際胡風寖透,催化出多元紛呈的視覺美學與物質文化。過去治交流史者多留意外來影響,欠缺「由東殂西」的反向檢視,本書為張省卿教授近年力作,逆勢扭轉上述闕失,匯集多篇有關古中國城市規劃、庭園造景、花果動植及龍虎圖騰、易經卦像等西向影響之研究篇章,議題牽涉廣泛,內容趣味橫生。該書體制繁浩、收集史料圖像極其珍貴,兼具藝術史宏觀學理視野及考據學詳實論證功夫,系統性分析「中國熱」在十七、八世紀歐洲造成的跨文化效應及對統治階級美感品味、世界觀的整體影響,誠為近年該領域著作中成果最豐碩、最值得精覽詳讀的一本經典之作。——白適銘|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兼系主任
 
  這是一本對東西方藝術交流暨宏觀又精微的鉅著。從交流的角度切入,讓我們從皇宮、園林、植物、動物等圖像背後盤根錯節的互動關係,理解這些看似烏托邦或奇幻的圖像,如何一方面彰顯東西方文化所隱含的認識論與知識論的差異,但卻又在創造力與想像力的推動之下,成就藝術史上絢爛的篇章。 ——何兆華|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院教授兼院長
 
  張省卿教授的《新視界》一書奠基在扎實的研究基礎,是圖像學、視覺藝術史與文獻分析搭配的研究方法,提供我們認識東西藝術交流史的新觀點,並洞察歐亞相對互動的關係與影響,閱讀上充滿新意又深具啟發。——林玟伶|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本書扎實探討西方近代的許多變化與革新都借鏡中國,透過比較東西方藝術作品及史料,以建築園林、城市規劃、花果植物、東西龍虎圖及易經符號等面向作為焦點,讓中國與歐洲的互動、交流和影響史在本書進行時空對話。作者藉由著墨這些地區之間如何產生連結,促進我們對全球過往東西文化交流的發展有進一步認識與理解,細節豐富,亦有足夠文獻支持其論點,是部慧眼獨具的「深歷史」。——郭怡汝|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館長、「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版主
 
  日常生活中,「什麼東西」是頗為複雜的語意表達,驚訝、不滿、疑惑的急切態度都包含在裡面。這本書也是在呈現藝術是「什麼東西」——在不同文化激盪下,給予藝術另一種定義、另一層視野,甚至是另一番挑戰,值得一讀。——廖新田|2021年藝術文化廣播金鐘獎得主
 
  本書作者透過文獻和史料的解讀,就建築、造園、傳統圖像和《易經》等方面,分析中國文化如何藉由西方學者和傳教士的轉譯詮釋,與西洋文化相會合,促使歐洲的政治、宗教、藝術、哲學和科學發生重大的變革;她提醒人,多元包容與謙沖為懷對文化發展非常重要,也提供有志東西文化交流研究者珍貴的資料。——賴瑞鎣|前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教授
好的,为您构思了一份关于一部假设的、与您提供的书名主题完全不同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图书名称:《熔炉的低语:工业革命时期欧洲社会结构的重塑与日常生活的变迁》 图书简介 聚焦于社会肌理的微观观察与宏大叙事的交织 《熔炉的低语》并非一部关于宏观经济政策或技术革新的教科书,它是一部深入挖掘十九世纪欧洲大陆(尤其聚焦于英国和德意志邦国)社会结构发生剧烈重塑过程的史学著作。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摈弃了传统史学对“重大事件”的刻板描摹,转而将目光投向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却又深刻影响了整个时代面貌的“日常”与“微观”。 第一部分:从田园到烟囱——空间与身体的位移 本书的开篇,详尽考察了工业化初期,大规模的乡村人口向新兴工业城市迁移的过程,即“城市化”的物理与心理冲击。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工厂的建立,而是探究“家”的含义如何在迁移中被颠覆。作者通过对大量私人信件、地方志和早期社会调查报告的梳理,生动再现了移民家庭在拥挤的棚户区中,如何重新构建他们的社会网络。 “空间压迫”的体验: 详细分析了新的城市空间如何塑造了新的身体体验。空气污染、噪音、疾病的集中爆发,以及家庭成员在多代同堂的狭小空间中,如何界定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一个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相对清晰的界限,在工厂作息的压力下变得模糊不清。书中特别开辟章节探讨了“街道”作为新的社会舞台,其功能如何从传统的集市、休憩之所,转变为阶级隔离与社会冲突的试验场。 第二部分:时钟的暴政与家庭角色的重塑 工业革命的本质,在于人类对时间的感知被彻底重构。本书深入探讨了“工厂时间”对个体生命节律的殖民过程。 时间的量化与异化: 通过对比前工业时代基于自然节律(日出日落、季节更迭)的“任务时间”与工业社会基于机器运转的“钟点时间”,本书论证了这种转变如何导致了劳动者对自身劳动的疏离感。工资单不再是劳动价值的体现,而是对时间精确度量的惩罚或奖励。 性别角色的微妙博弈: 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理想模型,在无产阶级家庭中几乎无法实现。作者细致剖析了童工现象背后的家庭经济逻辑,并探讨了“家庭主妇”这一概念如何在资产阶级中被理想化,以及它如何成为一种阶级符号,与底层女性不得不进入工厂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在工人家庭内部,女性作为家庭收入的补充者,其在家中的权威与传统父权结构之间产生的张力,构成了本书重要的论述核心。 第三部分:新的阶层、新的焦虑——身份的重构 工业革命带来的并非简单的贫富差距拉大,而是一种全新的阶层划分体系及其伴随的心理焦虑。 “中间的消亡”: 深入研究了传统手工业者、小店主等中间阶层在面对工厂规模化生产和现代商业模式时的挣扎与衰落。他们既不属于纯粹的无产阶级,也无法跻身上层资产阶级,这种身份的“悬浮”状态,催生了他们对进步的复杂情感——既渴望其带来的物质改善,又恐惧其对自身技艺和独立地位的侵蚀。 消费的诞生与道德重塑: 随着商品的大量生产,早期的大众消费文化开始萌芽。本书通过分析当时针对“节俭”与“奢侈”的道德论战,揭示了资本主义早期,社会规范如何围绕“合理消费”进行调适。新富阶层如何通过展示财富来巩固其新地位,而工人阶层又如何在有限的收入中,通过对特定商品(如烟草、廉价纺织品)的购买来寻求短暂的“个体自由”和身份认同,这些细节构成了对早期消费社会极为细致的描摹。 第四部分:知识的抵抗与情感的表达 社会剧变必然引发文化和思想上的回响。 非官方的历史记录: 本书的亮点之一,是对那些“非主流”的历史载体的挖掘,如劳动者歌谣、早期的小报刊物、以及地方性的民间迷信的演变。这些材料揭示了底层民众对时代变迁的真实感知,往往比官方的政治宣言更加鲜活和具有穿透力。例如,对某些特定疾病的集体恐惧如何被转化成对工厂主或特定族群的指控,反映了在理性主义思潮冲击下,民间寻求意义的努力。 情感的公共化: 工业化的冷酷环境,反而催生了新的情感表达方式。从对“兄弟情谊”的强调,到早期工人互助组织的建立,再到对“崇高美”的浪漫主义追求,本书认为,面对强大的结构性压力,人类社会通过重新定义“爱”、“团结”和“美”,来维持其心理平衡。 结论:一个永不静止的熔炉 《熔炉的低语》最终导向一个结论:工业革命并非一个终结点,而是一个持续的、动荡的“熔炼”过程。它不仅重塑了经济结构,更彻底重构了欧洲人理解自身、家庭、时间与道德的全部框架。本书旨在让读者超越对“进步”的盲目赞颂,去理解在巨变之下,每一个普通人所经历的、充满矛盾与挣扎的生命体验。它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现代人”的沉重而又引人入胜的编年史。 --- 目标读者群: 历史学、社会学、文化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对十九世纪欧洲社会生活细节感兴趣的严肃历史爱好者。 本书的价值: 提供了一种由下至上、由内而外的视角,来理解现代性的形成过程,补充了传统专注于政治和技术史的叙事空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省卿
 
  現為臺北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所長及歷史學系暨研究所專任教授。畢業於德國漢堡和柏林洪堡大學,取得藝術史與歷史碩士、博士學位;研究領域為全球化下之博物館收藏、東西藝術交流史、文化史方法學和殖民城市史。榮獲德國「Friedrich-Naumann-Stiftung」獎學金、 「Heinrich-Boll-Stiftung」獎學金、「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獎學金;德國研究協會(DFG: 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學術研究出版獎;輔仁大學專書著作學術研究獎;輔仁大學研究成果獎;「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專題講座獎助。
 
  擔任臺北藝術大學、臺灣藝術大學與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等兼任教授。2019年為雅捷隆大學(Jagiellonian University)特聘教授,主講「中國藝術史及其全球化」系列講座。長年與歐洲及亞洲各地大學與研究中心作學術交流,主持與策畫多項國際學術研討會;擔任《輔仁歷史學報》《美術學報》《故宮學術季刊》《史物論壇》及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等審查委員與編輯;任臺灣藝術史研究學會委員。
 
  著有Natur und Landschaft(《自然與風景》,2003)、《德式都市規劃經日本殖民政府對台北城官廳集中區之影響》(2008)、《東方啟蒙西方》(2015)、《新視界:全球化下東西藝術交流史》(2022年出版)等專書。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 一個烏托邦式啟示   柏磊德
推薦序二 讓人驚嘆又心悅誠服的出色作品   雷德侯
導論
第一章 中國京城——王者之軸線與宇宙秩序 
第二章 造園與造國——從帝國縮影轉變成世界縮影 
第三章 東方啟蒙普魯士園林 
第四章 異托邦鳳梨仙果之西傳 
第五章 從龍虎圖看歐洲龍與亞洲龍之交遇 
第六章 中國《易經》圖像與歐洲啟蒙時代 
第七章 萊布尼茲與中國《易經》二元圖
註釋
徵引書目
圖片來源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531093
  • 叢書系列:BC 歷史與現場
  • 規格:精裝 / 448頁 / 17 x 23 x 3.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一個烏托邦式啟示
柏磊德(Horst Bredekamp)/柏林洪堡大學藝術史教授
 
  1993年之前,當我還在漢堡大學任教時,一位亞洲來的學生詢問我,是否可以成為她的論文指導教授。我在幾門課程中認識這位學生,當時,還不確定她對於論文的具體想法。她說,想要研究居住在羅馬的德國耶穌會教士基爾學,因為他的書《中國圖像》(China Illustrata, 1667),在十七、十八世紀的歐洲,對塑造中國形象有著重大影響;她想試圖重新理解與建構,一個主導優勢的歐洲,是如何藉由異文化的洗禮,漸漸對改革中的歐洲產生影響;我回答她,是否已經讀過拉丁文原文,她說,她不會拉丁文。我要求她,要先學會拉丁文。一年後,這名學生─—張省卿,又出現了。這期間,她學了拉丁文,研究基爾學原文書。當我再詢問她,是否因此改變看法時,她反問我,作者基爾學並沒有被逐出教會,是否正因為他以敬重中華文化的態度,來呈現理想完美的遠東形象;因為這個不同於傳統的觀察,我答應成為她的指導教授。
 
  我之前研究過柏馬佐(Bomarzo)花園,這座園林建於十六世紀下半葉的羅馬郊區。園林中,造園者試圖把世界上各地不同的文化,藉由龐大的雕塑藝術聚集在此,就如同園林是一個微觀的小宇宙;這裡包含了大型的龍獅打鬥嬉戲石雕,表現出對於中國藝術的精確認識;世界上其他地區的雕像,例如哥倫布之前的美洲文明,也被置放在這個園林內;在這裡,不會產生某個大洲是霸權的視覺效果,也不會因此對其他地區的文化,產生強勢主導的力量。園林裡,每個地區的文化都扮演對等角色,他們彼此相互輝映。園內形塑了一種新的大同世界觀,就如歷史學家特韋特(André ¬Thevet)1595年發表的《宇宙學》(La cosmographie universelle)一樣,展現出天下一家的普世價值。我研究過的羅馬基爾學典藏室(也是博物館),在這裡,同樣嘗試以最大的尊敬態度,把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藏品,以公平、對等的方式,展示在一個空間中。
 
  張省卿優秀的博士論文,以密集、深入、嚴謹的交換視野,探討西方如何觀看中國,且發展出彼此相互尊崇的態度,重新建構了,十七、十八世紀時歐洲人所表現出對中國的真誠與熱情。這篇德文論文於2003年出版成書,受到學界極大關注。
 
  作者現今出版一本以更為全面的宏觀視野,來探討文化交流史中的各個面向與脈絡。書中再度省視東、西方的交互關係,探討中國景觀設計對英國和德國園林文化的深遠影響;這些其實都是源於歐洲啟蒙時代對中國文明的高度推崇。書中一章提到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在萊氏的中國研究中,體認出《易經》二元思維,也發展出屬於自己的二元二進位計算系統,它僅由數字0和1組成,是電腦的先驅。萊布尼茲在沙皇彼得大帝的領導下,成為俄羅斯科學發展顧問,但事實上,他接下這個職位,是希望有一天,能夠經由俄羅斯,再前往中國遊歷,以見證中國這片他懷抱期望的土地。
 
  本書顯示,在所有的這些文化相遇形式中,都存在著一種對事物的好奇心(Curiositas),讓人們體認到,這些外來陌生的事物並不危險,反而可使自身文化變得更為豐富充實。張省卿新書中對歷史的反思,於現今讀者來說,看起來似乎像是一個美麗烏托邦,可是,正因為本書的啟發,讓人們體認到,這個烏托邦,經由過去的見證,是可以實現,而且應該被實現。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很有意思,那種水墨暈染的背景配上現代感的字體,第一眼看過去就讓人覺得它試圖在傳統與當代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裝幀很有質感,拿在手上沉甸甸的,看得出來出版社在製作上是下過一番功夫的。光是書的物理形態,就已經傳達了一種嚴謹學術的態度,但同時又帶著一種藝術性的邀請感,讓人忍不住想翻開內頁去看看裡面究竟蘊含了什麼樣的寶藏。從書脊上就能感受到那種紮實的內容積累,彷彿每一頁都承載著數十年的研究精華。我特別喜歡它選用的紙張,摸起來很舒服,印出來的圖文清晰度也很好,看久了眼睛不會那麼容易疲勞,這對於一本需要長時間閱讀和反覆翻閱的學術著作來說,簡直是太重要了。總之,光是從外在的包裝和觸感來看,這本書就已經具備了讓人想珍藏的特質,它不只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藝品,讓人對即將展開的閱讀旅程充滿了期待與敬意。

评分

整本書的編排邏輯,我認為是相當有章法的,作者顯然花了很多心思去梳理那些錯綜複雜的歷史脈絡。它不是那種流水帳式的敘事,而是能夠巧妙地在宏觀的時代背景與微觀的個案分析之間進行切換,這種跳躍式的敘事反而讓閱讀體驗變得更為生動。尤其是一些關鍵轉折點的處理,描述得非常到位,讀起來讓人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彷彿過去那些模糊不清的歷史斷層,突然間被一束強光照亮,所有的因果關係都變得清晰可見。這種結構上的嚴謹性,讓我能更深入地跟著作者的思路去探索那些深層次的文化辯證,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表面現象的描述上。它給予讀者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分析問題的框架和方法論,這種深度的層次感,絕對是市面上許多同類書籍難以企及的。

评分

整體閱讀下來,給我的感受是極其豐富和飽滿的,彷彿完成了一次穿越時空、橫跨歐亞大陸的深度文化健行。它不是那種讀完就可以束之高閣的書,而是那種會讓人時不時地拿起來,隨手翻閱某個章節,然後又被裡面的某個觀點深深吸引住,進而展開新一輪思考的「常備書」。特別是在處理文化衝突與融合的張力時,作者展現出的那種宏大視野和同理心,讓人非常敬佩。他沒有簡單地將「東方」或「西方」概念化、標籤化,而是深入探討了在歷史的洪流中,個體如何掙扎、如何創新,最終如何影響了彼此的藝術走向。這種對人類創造力的深刻洞察,才是這本書最為寶貴的價值所在,它拓展了我對「藝術交流」這四個字背後的無窮意涵的理解。

评分

我必須說,作者的文字風格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既保有學術寫作的精準與客觀,卻又時不時地流露出對藝術本身那種真摯的熱愛與感性。這種公私分明的筆調掌握得恰到好處,使得原本可能顯得枯燥的理論探討,變得引人入勝。他對於某些藝術家的心境描摹,那種細膩入微的刻畫,讀起來簡直就像是親眼目睹了當時的創作氛圍。有些段落的句子結構非常長,但語氣連貫且充滿韻律感,讀起來有一種文學性的享受,讓人不禁會停下來,細細品味其中的遣詞用句。這本書成功地跨越了純粹學術論文與大眾科普之間的鴻溝,它既能滿足專業人士的求知欲,也能讓初涉領域的讀者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建立起堅實的知識基礎,這是一種非常高明的寫作策略。

评分

書裡引用的資料和文獻似乎非常廣泛,從東亞古典文獻到近現代的西方藝術理論,幾乎沒有看到任何明顯的疏漏,這顯示了作者在資料收集上的地毯式搜索功力。特別是那些圖版和彩插的選擇,每一個都恰到好處地印證了正在討論的論點,視覺輔助的力量被發揮到了極致。有些地方甚至還附上了學術界最新的爭議點,作者不迴避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並且有理有據地進行辯護,這讓閱讀過程充滿了與之對話的樂趣。對於我們這些長期關注藝術史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簡直像是一個最新的知識庫,不斷有新的啟發和修正舊觀念的衝動。它處理問題的方式非常成熟,沒有那種學術新人常見的生澀感,而是非常老練地將複雜的議題消化後,用一種讓人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出來,這一點非常值得稱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