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易經解佛傢經典: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維摩詰經(套書)

從易經解佛傢經典: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維摩詰經(套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君祖
圖書標籤:
  • 易經
  • 佛學
  • 心經
  • 金剛經
  • 六祖壇經
  • 維摩詰經
  • 經典解讀
  • 中國哲學
  • 宗教文化
  • 禪宗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今日國際紛爭越演越烈,生態環境的汙染破壞日益嚴重,造成全球暖化災難不斷,真正的緣由還是因為人心不淨。若能透過佛法層層突破的妙智慧,助人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必對當今世道大有助益。

  劉君祖學易四十年,擅長將深奧難解的易理,以生活化的實例佐證,近年更以易經為根柢,遍及群經和佛經。無論篇幅長短,悟理難易,一概以易理易數融通互證。也由此先證不同經典,殊途同歸,而可確立生命主體,應天行道。

  在《從易經解佛傢經典: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維摩詰經》叢書中,劉君祖開創瞭一種以易解佛的路徑,透過《易經》解釋《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維摩詰經》佛教重要經典。以易梳佛,彼此互證,一切法皆是佛法,皆是易法,儒法道法亦復如是。

  ●    《從易經解心經》

  以《易經》解析《心經》,佛易會通,開創瞭一種以易解佛的特殊路徑。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僅有兩百六十個字,但含義廣博精深,大乘佛法的精要統統都濃縮在其中。「般若波羅蜜多心」是這部經的總名稱,意思是教人依照「般若」妙法修行,便可度脫煩惱的生死苦海,達到究竟安樂的涅槃彼岸。

  《心經》的緣起,地點在靈鷲山中部,當時觀自在菩薩正在觀修般若波羅蜜多,而照見五蘊皆自性空。這部經是捨利子與觀自在菩薩有關空性的問答。一般佛經都記載佛說,《心經》卻是觀音菩薩擔綱說法,將大乘佛法的究竟真諦闡述無遺,且能以最少的篇幅,以簡馭繁、化繁為簡,把這些最深刻、最具深厚含蘊的義理講齣來,這種成就真是不可思議。

  劉君祖學易四十年,擅長將深奧難解的易理,以生活化的實例佐證,近年更以易經為根柢,遍及群經和佛經。在他品讀過的經典中,大概隻有《易經・雜卦傳》堪與比擬,文字很精簡,二三個字就蘊藏無盡的密碼。本書以《易經》的義理來解析《心經》,佛易會通,開創瞭一種以易解佛的路徑。

  今日國際紛爭越演越烈,生態環境的汙染破壞日益嚴重,造成全球暖化災難不斷,真正的緣由還是因為人心不淨。劉君祖新解《心經》,希望對於學者能有幫助,對於世道有所補益。

  ●    《從易經解金剛經》

  《金剛經》是佛經第一經,《易經》則是華夏第一經,兩個第一的經典如何對話?
  劉君祖以易參佛、佛易參證,藉用易占,用天算,從中得到很大的啟發。
 
  《金剛經》是大乘佛教重要經典之一,也是齣傢或在傢佛教徒經常持誦與抄寫的佛經。它是釋迦牟尼在世時與須菩提等弟子的對話,傳入中土之後,以鳩摩羅什的譯本最為通行,整部經五韆多字,通篇討論的是空性智慧,因為漢譯佛典都是飽學之士,文句不但美而且別具深意。

  劉君祖學易四十餘年,擅長將深奧難解的易理,結閤時事和生活化的實例佐證,近年更以易經為根柢,遍及群經和佛經。劉君祖以易參佛、佛易參證的講經計畫,最先講的就是金剛經,因為它不繞遠路,直指本心,還可以消業力。很多人認為《金剛經》是佛經第一經,《易經》則是華夏第一經,兩個第一的經典如何對話?這也是本書最特別的地方。劉君祖還藉用易占,用天算,從中得到很大的啟發。有趣的是,曾有學生占卦問《金剛經》說甚麼?《易經》給的答案是〈震卦〉第四爻,爻變是〈復卦〉,隻用「震遂泥」三個字,就涵蓋瞭金剛經的主旨,就是「剝極而復」,就是將層層假象通通都給剝光,自然就會明白瞭。而劉君祖在講經計畫之前,誠心以易占問各經的主旨,《金剛經》是復卦初爻,爻辭:「不遠復,無祇悔,元吉。」妙的是伏羲老祖還能因材施教,給的答案既簡單又直接,就是〈復卦〉第一爻。顯然老師智慧比較高,不必講遂泥,省卻瞭中間的過程。或許有讀者會問:若是大傢同時占卦呢﹖劉君祖說《易經》都能迴答的井井有條,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真是不可思議。

  《金剛經》有別於其他佛教經典的地方是,既沒神通,也不放光,更沒有大到匪夷所思的佛像齣現,不僅融入平實自然的生活,還要我們既不著有也不著空。《金剛經》掃除一切執著,隨說隨掃,瞭無罣礙。須菩提也代替大傢提齣許多重要的問題,像「布施功德」,「應雲何住」和「應無所住」的差別等等。

  上經離相,下經離念。《金剛經》的上半段很多否定句,一切皆無,一切皆空。進入下半段,師生之間的問答,則是正麵的肯定,一切皆是,一切皆有,最後都不執著,把所有的見地都掃乾淨。《金剛經》的般若智慧之所以難懂、難行、難修,是因為它超越世俗凡情太多,「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不要我們產生執著罣礙依賴的心,空有兩不住,此岸就是彼岸。

  劉君祖雖是理工背景,但有一代鴻儒毓鋆老師的薰陶,象、數、理三全,在當代是特別難得的。他講解深奧的《易經》和《金剛經》,十分生活化,深入淺齣易懂,而且具足瞭現代嚴密的邏輯思考與先進的科學知識,對於現代知識菁英更具有四兩撥韆斤的說服力。

  ●    《從易經解六祖壇經》

  《易經》為生生法,從生生看去,萬法皆生。
  《六祖壇經》是無生法,從無生看去,瞭達諸法。
  劉君祖嫻熟易經、通曉壇經,意到筆隨,觸處生機。

  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後發揚光大,萬韆部佛經都來自印度,隻有《六祖壇經》是中國人所作,因六祖惠能不識字所以是由弟子記錄下來編纂而成,就像《論語》一樣是語錄體。

  《六祖壇經》共分十品。〈行由品〉:講述惠能由求法、得法以至講法的事蹟由來。〈般若品〉:惠能在法會上宣講佛法,認為一切智慧由自悟自性而生,是不假外求的般若智慧。〈疑問品〉:惠能迴答聽者的種種疑問,駁斥許多世俗錯誤的認知。〈定慧品〉:講定慧一體,定慧雙修。〈坐禪品〉:惠能主張自見本性,對境不亂,纔是真正坐禪的境界。〈懺悔品〉:講授無相懺悔,不拘形式。〈機緣品〉:敘述惠能接引一些學生的機遇與因緣。〈頓漸品〉:闡說禪宗頓悟與漸悟說的分歧,以及南北二宗間發生的相關事情。〈護法品〉:朝廷使者受命邀惠能進京接受供養,惠能婉拒並對使者講說禪門宗旨。〈付囑品〉:惠能去世前為弟子說法,以及過世後的種種情景。

  《六祖壇經》還記載瞭爭奪祖師衣缽,五祖弘忍周密部署,秘傳衣缽後催促惠能南逃,往後十餘年,清淨佛門不斷上演買兇追殺之事。這種同門相殘在印度佛經中是看不到的。中國的政治智慧早熟,無所不用其極的政爭酷烈,諸子百傢思想皆以經世緻用為主,利之所在,弊亦隨之,這裡麵很值得我們深思。

  劉君祖嫻熟易經、瞭透壇經,意到筆隨,觸處生機。書中夾敘夾議,還藉用易占卦象解析印證,旁徵博引,期能瞭解其中深意。以《易經》解析《心經》,佛易會通,開創瞭一種以易解佛的特殊路徑。

  ●    《從易經解維摩詰經》

  劉君祖以深廣之《易經》解析《維摩詰經》,
  藉用易占卦象解析印證,旁徵博引,期能瞭解其中深意。

  本書主角維摩詰是佛陀的在傢弟子,身處紅塵俗世,卻精通大乘佛教義理,具有一般齣傢人所不能及的修為和見地,這部經主要闡示維摩詰所證之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又稱《淨名經》、《無垢經》、《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經》。全書共十四品,三萬三韆字,值得慢慢細心品讀。它的記述方式也很有意思,分幾個場景。第一幕從佛陀講經的芒果園開始,然後鏡頭轉到維摩詰的住所,因為維摩詰生病瞭,佛陀想派他親近的弟子前去探望,但捨利弗、目犍連、須菩提、迦葉、阿難、彌勒等卻都婉拒瞭。因為他們曾經在修行上被維摩詰糾正、駁倒過,最後智慧第一的文殊師利前去探病,兩大高手展開精彩的論辯,談及大乘佛法中極為殊聖高深的義理。最後探病的隊伍全部轉迴第一品的現場,聆聽世尊做總結。

  《維摩詰經》以居士說法,摺服眾多羅漢乃至菩薩的情景,自古就很吸引文人雅士耽讀傳誦,他周鏇於世間各處能夠圓融無礙的本事也令人艷羨。可以在汙泥中修蓮花道,又不必斬斷世俗生活,一直深受傳統文人的激賞。像唐代王維自號摩詰;白居易稱香山居士;蘇東坡詩詞中常齣現天女散花的摩詰境界;玄奘法師西行求法,還特地去尋維摩詰臥病的鬥室。

  若照佛教說法,末法時期魔強法弱,披著佛皮魔骨的假貨太多,所以主要傳法的責任在居士,反而不是齣傢人。維摩詰不僅是位仁慈慷慨的慈善傢也是亙古齣名的大居士,能夠在齣世與入世間圓通無礙。疫情持續,天災不斷,人心憂懼不安,身處迷離亂局,寰宇風雲變色,希望能夠修習維摩詰的本事從容應對,進而鏇轉乾坤普濟眾生。

  劉君祖延續以易參佛、易佛互證的觀點,以深廣之《易經》解析《維摩詰經》,還藉用易占卦象解析印證,旁徵博引,期能瞭解其中深意。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從《易經》視角解讀佛傢經典的圖書簡介,旨在深入探討中國古代智慧的融閤與交匯: --- 書名: 《易理融通:探尋儒釋交匯的智慧徑流》 作者: [此處留空,或填寫一個符閤此主題的虛構作者名] 內容簡介: 在中華文明的漫長演進中,儒傢思想的《易經》與源自古印度的佛教經典,無疑是影響最為深遠的兩種哲學體係。它們雖發源地和早期形態迥異,但在東土大地傳播和本土化的過程中,逐漸産生瞭精妙的交融與互證。《易理融通:探尋儒釋交匯的智慧徑流》一書,正是聚焦於這一宏大而精微的曆史課題,旨在揭示《易經》的象數思維與佛傢空有之辨、緣起性空等核心概念之間,可以如何相互闡發、彼此印證。 本書並非簡單地對兩部經典進行並列介紹,而是采用瞭一種“以易入佛”的獨特視角。全書結構嚴謹,層層遞進,力求展現《易經》的辯證法、陰陽消長規律,如何在闡釋佛經的深奧義理時,提供一種更貼近中國傳統思維模式的理解路徑。 第一部分:象數之基與緣起之理 開篇聚焦於《易經》的基礎構造——八卦與六十四卦。卦象的變動不居、體用生剋的法則,被視為探究世界萬物生滅變化的模型。作者詳細剖析瞭“變易”、“不易”、“簡易”三義,並將其與佛傢闡述的“諸行無常”進行對比。例如,卦象中陰陽的交錯往復,如何映照齣緣起性空中“因緣和閤”的動態過程?《係辭傳》中關於“生生之謂易”的論述,在佛傢看來,又如何與對“輪迴”和“刹那生滅”的洞察相契閤? 本部分重點探討瞭“數”在易學中的運用,如卦序、爻位所蘊含的層次性。這種對結構和秩序的強調,為理解佛經中復雜的法界次第、乃至菩薩的果位劃分,提供瞭一種直觀的思維框架。 第二部分:乾坤定位與中道實相 儒傢中,乾卦象徵天、健行不已,坤卦象徵地、柔順承載,二者構成瞭天地對待的基礎。本書深入分析瞭“中”的概念。在《易經》中,居中守正的爻位往往被賦予極高的道德和實踐意義,如“中庸之道”。這一“中”的概念,與佛教所強調的“中道”,即超越“有”與“無”二邊對立的境界,進行細緻的辨析和貫通。 通過對《易經》中“中正”、“貞固”等概念的解析,讀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佛法中“不墮二邊”的智慧。例如,如何用“中”來調和對“空性”的誤解(落入虛無),以及對“諸法實有”的執著(落入常有)。 第三部分:爻辭象徵與心性修煉 《易經》的精髓在於其爻辭的意涵,這些簡潔的語言往往蘊含著對個體行為、道德修養的深刻啓示。本書將這些“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實踐原則,轉化為對個體“心性”修煉的指導。 例如,通過對謙卦的剖析,闡釋瞭放下我執、不自滿的修行法門;通過對否泰、睽睽等卦象的對比,討論瞭人際關係中的順逆因緣,以及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內在的定力,這與佛傢對“忍辱”與“對治煩惱”的教導不謀而閤。易學中的“君子自強不息”,在佛傢語境下,可以被理解為對“菩提心”永不退轉的實踐要求。 第四部分:閤一的境界——《易經》視閾下的頓悟與圓融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展示《易經》的“易”與佛法的“覺悟”在最高層次上的相契閤。易學最終指嚮的是對宇宙整體秩序的把握,是對“道”的體悟;佛法最終指嚮的是對萬法實相的洞見,是證入涅槃的覺悟。 作者通過對乾坤交泰、否極泰來等卦象組閤的解讀,嘗試勾勒齣一種“圓融無礙”的境界。這種境界,既包含瞭《易經》所強調的對現實世界規律的深刻洞察,也包含瞭佛傢所指齣的超越對立、萬物一體的究竟真理。 本書特色: 視角創新: 首次係統性地從《易經》的象數、義理框架齣發,反嚮闡釋佛傢經典的核心概念,提供瞭一種全新的閱讀工具。 論證紮實: 引用瞭大量的《周易》原文、爻辭、易傳,以及佛經中的重要論述,構建起堅實的跨學問體係。 語言平實: 盡管探討主題深奧,但語言力求清晰、富有啓發性,適閤有一定儒傢或佛學基礎,並對兩者融閤感興趣的讀者。 《易理融通》旨在為當代讀者提供一座連接傳統文化兩大支柱的橋梁,使讀者不僅能在《易經》的變易中看到規律,也能在佛法的空性中找到安頓身心之所,最終達到“知天命而盡人事,明實相而行大悲”的境界。它揭示瞭中國智慧的包容性與深邃性,是一部值得深思與反復品讀的哲學探索之作。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君祖  


  祖籍湖南寧鄉。颱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

  曾任牛頓齣版公司總經理兼總編輯,颱灣周易文化研究會創會理事長,颱灣中華孫子兵法研究學會副會長、中華奉元學會理事長。現任鹹臨書院山長。

  大學時期深受滿清皇族愛新覺羅毓鋆老師的啟迪,從浩瀚的中國經典中汲取養分、反覆辨證,奠定大易思想之基礎。爾後以發揚中華經典文化薪傳為職誌,沉潛研修、著述、講學四十餘年;學生上自總統,遍及政商名流各界賢達。他擅長將深奧難解的易理,以生活化的實例佐證,並切閤世局現況、經營挑戰,從變易中找齣不變的法則,解讀以簡禦繁的道理。近年更以易學為骨幹,將四書五經及諸子書貫串為一思想整體,旁通於佛、道等演繹發揮。

  著有《天道驚險人驚艷:易經的第一堂課》、《易經密碼1-8輯:易經六十四卦的全方位導覽》、《易經之歌:易經繫辭傳》、《一次看懂四書》、《易斷全書1-4輯:理解易經斷卦的實用寶典》、《從易經看孫子兵法》、《從易經看鬼榖子》、《從易經看冰鑑》、《從易經看黃帝陰符經》、《從易經解心經》、《從易經解金剛經》、《從易經看老子道德經》、《從易經解六祖壇經》(繁體)。《易經與現代生活》、《劉君祖易斷全書》、《詳解易經繫辭傳》、《易經與管理》、《孫子兵法演義》、《新解論語》、《新解冰鑑》、《新解鬼榖子》、《新解黃帝陰符經》、《憂患》、《乾坤》、《道德經新解》、《易經說什麼》(簡體)等書。

圖書目錄

●    從易經解心經
龔序
自序:觀行天下
緒論
《心經》概述
依經解經
正法明佛,乘願再來—觀音菩薩
《心經》與《易經.雜卦傳》
《心經》的本文
《心經》的譯本
上篇 觀空度厄 遯世無悶
《心經》的緣起
觀自在
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色空不異」和「色空即是」
剝極而復
八苦
五蘊
色是質礙
受是領納
想是想像
行是遷流造作
識是瞭別
對「色」的深層思考
下篇 風生緣起 品物鹹章
《心經》與《易經》
「空」與「有」
從「不異」到「即是」
十八界
再談「五蘊」—剎那生滅
自性隨緣
還滅門和流轉門
順觀、逆觀
機緣帶動一切
聲聞、緣覺
苦逼迫、集招感、滅可證、道可修
《易》說「色、受、想、行、識」
無明
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無明盡
附錄 歷代名傢心經書法

●    從易經解金剛經
推薦序/生生者無生,有為即無為,略論佛易交參三重抉擇 遊祥洲
自序/天地之心
以易參佛的講經計畫
直指本心的《金剛經》
殊途同歸,迴歸真理的大海
藉由易占,有所啟發
何謂金剛心?
兩部經典如何對話?
要用自己的生命去體悟
六部經書主旨皆同
從佛的觀點看《易經》
繼往開來,永續的卦象
儒釋道三教同源?
以經釋義,須融會貫通
末法時期如何解脫?
契入金剛法門
易解金剛經
「如是我聞」揭開序幕
還至本處,觀我生
要下工夫,不要因復成迷
萬法唯心
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易經論生死問題,犀利且通透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從易經看「破四相」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金剛經三段論
金剛心不執空有,隨說隨掃
一切現象都是因緣閤和
渙王居,渙汗其大號
隨時隨地宣講是經
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心無妄想分別執著
具足清淨,得證實相
菩薩應離一切相
從易占看三傢祖師成就
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
藉用〈隨卦〉,瞭解金剛語式
金剛經是智慧布施
功德果報不可思議
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應雲何住與雲何應住,境界不同?
一切法,皆是易法、佛法
三心不可得
既不著有,也不著空
上經離相,下經離念
留惑潤生
功德遠大於福德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離一切諸相,得見如來
開發自性,含藏無量
無有高下是什麼境界?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講經說法的功德
於法不說斷滅相
不受不貪,要能若無其事
破除迷障,見真我
如如不動,契入真如
〈總結〉易佛參證的績效

●    從易經解六祖壇經
推薦序/瞭透無生、暢此生生  林安梧
自序/自正性命  劉君祖
前言
行由品第一
般若品第二
疑問品第三
定慧品第四
坐禪品第五
懺悔品第六
機緣品第七
頓漸品第八
護法品第九
付囑品第十

●    從易經解維摩詰經
推薦序/理有妙玄,道在生生,佛隻自在,妙歸無生      林安梧
自序/鹹臨貞吉      劉君祖    
前言    
佛國品第一    
方便品第二    
弟子品第三    
菩薩品第四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不思議品第六    
觀眾生品第七    
佛道品第八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香積佛品第十    
菩薩行品第十一    
見阿佛品第十二    
法供養品第十三    
囑纍品第十四

圖書序言

  • ISBN:9991111125021
  • 叢書係列:劉君祖易經世界
  • 規格:平裝 / 982頁 / 17 x 23 x 6.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從易經解心經 龔序

龔鵬程/前佛光大學校長


  君祖這本書,以《易經》的義理來解析《心經》,生麵別開,但實際上是遠有淵源的。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後,很快就開始與《易經》結閤瞭。三國吳僧人康僧會即已用《易經》「積善之傢必有餘慶」來解釋佛教輪迴說。其後這種解釋流行一時,支遁、慧遠、梁武帝、法通等各有論述。其所以如此, 是因佛教思想初入中土,中國人對其義理還很陌生,故不能不用「格義」的方法來傳播。當時用來格義的材料,主要就是《易》與老莊。

  這本來是一種權宜之計,但僧傢因此而鑽研《周易》,熟悉《周易》的儒者也因此而接近瞭理解瞭佛理,對佛學與易學兩方麵都是有益的。而且兩方義理因此交流,竟開齣一朵奇花異卉來。

  據唐初孔穎達《周易正義.序》說,南朝時這種會通佛易的《易經》注解有十幾傢,內容多是「論住內住外之空、就能就所之說」。可見當時解《易》以般若性空之理為主,也有主客能所的分析。

  孔穎達代錶瞭唐代官方經學的立場,他是不贊成這種佛易會通方式的。但趨勢已成,難以遏止。到柳宗元寫「道州文宣王廟碑」時,就介紹當時官學裡教《易經》的,乃是沙門凝辯。可見僧人熟悉《易經》,甚至能在文廟裡講經而世不以為異。一時風氣,可想而知。

  凝辯的講稿,現在看不到瞭。可是其他僧界大德對《易經》的闡發和會通,仍有許多材料留下來。如華嚴長老李通玄以《易》解《華嚴》,且特重艮卦,對後世的影響就很大。

  但我覺得唐代佛易會通的路數可能最特殊之處乃是象數。

  六朝時,王弼掃象之思想勢力很大,故南朝的佛易會通,絕少就象數說,唐朝就不然。如密宗大師一行,著有《大衍玄圖》、《大衍論》等,他就最重視大衍之數,甚至還製作瞭大衍曆,並依孟喜之說作瞭卦氣圖。宗密的硃墨十重圖,是用來錶示修煉過程中之染淨狀況的,也與《參同契》的納甲月體說有關。禪宗臨濟義玄講四料簡、四賓主、四照用;曹洞宗石頭希遷作禪門《參同契》;洞山良價作《寶鏡三昧歌》,講六爻偏正迴互;曹山本寂講五位君臣,更與《周易參同契》都有直接關聯。

  我認為這與道教內丹學之發展有關。內丹學興起於中晚唐,特重《周易參同契》。禪宗濡染風氣,故亦重此。厥後道教內丹學講性命雙修,又都吸收禪宗,以禪為性功。兩傢融閤,此其契機也。

  宋代以後,講易佛會通的更多,如王安石、蘇軾、硃長文、李綱等都是。硃長文、李綱均是講《華嚴》的。以禪解易,則始於南宋。如瀋作?、楊簡、王宗傳,下開明代雲棲袾宏、紫柏真可、蕅益智旭之先聲。智旭法師《周易禪解》以禪入儒、誘儒以知禪,影響尤大。如焦竑《易筌》、張鏡心《易經增注》、鄭圭《易臆》等多承其風。所以《四庫提要》說:「明末心學橫流,大抵以狂禪解易。」

  清代以來,佛易會通的講法漸少。清末唯識學大盛,可是用唯識以說易者卻少見,反而是有熊十力《新唯識論》這一類以易學來反對唯識的。
 
  以上大略介紹古來會閤佛易的歷史,並說明其閤會之不同路數,是希望提供讀君祖這本書的讀者一些背景知識,瞭解佛易結閤也是一條源遠流長的學脈,不可輕忽。

  其次,這也可以讓讀友們知道君祖之解,在佛易會通方麵究竟居什麼地位。

  由上文的介紹,大傢應可以看齣:歷來之解,以佛解易為多,以易解佛卻罕見;周濂溪、程伊川曾說《華嚴經》的道理可以用一個艮卦來概括,也語焉不詳,佛教徒則多不以其說為然。以佛解易者,儒者也多錶異議,認為是比附或扭麯。因而此事有兩個難點,一是對佛教和《周易》的義理均須精熟,且能解釋得銖兩悉稱,無比附歪麯任何一方之嫌。二是要開創一種以易解佛的路數。

  君祖選擇的是《心經》。這也是歷來講佛易會通者罕及的。過去,正如我上文所介紹,或說空有,或講主客,或論華嚴,或雲象數,或道心禪,並沒有以《心經》來闡述兩傢義理的。以《心經》之重要性而言,如此言佛易會通,不啻失之眉睫。君祖此書可謂補足瞭歷史缺憾。

  所以這雖是一本小小的講錄,其實價值甚大,我是十分佩服的。唯一需要做些補充的是「阿賴耶識」的問題。

  「阿賴耶識」,攝論宗謂為染雜,要轉識成智時,須另依第九識「阿摩羅識」。地論宗則認為「阿賴耶」就是「如來藏」、是「真如」。但其說實際上是取消瞭第七識「末那識」,或把「末那識」和「染法阿賴耶識」閤併瞭。《大乘起信論》又以為它既是染又是淨,染時是「阿賴耶」,淨就是,「如來藏」。君祖採取的,是把「阿賴耶識」視為染而未淨的立場。這在佛教中也是有依據的,讀友不必依不同經論或宗派主張而起疑情。

從易經解金剛經 自序 

天地之心

 
  《金剛經》全文不到六韆字,由古梵漢譯引介入華夏以來,風靡士林與廣大信眾,有般若經王之稱。修持消業,信受奉行,卓有神效,影響深遠。《易經》自羲皇畫卦,聖經賢傳相續推衍數韆年,理氣象數具備,允為中夏文明化成天下之源,亦稱定論。

  我大學及研究所專業原在理工,逢意外機緣薰習中華經典,感應殊勝,導緻生涯重大轉摺,而今以《易》為核心的教學研行忽焉竟已數十年。接觸佛法雖早,驚其哲思浩瀚高明,悲心憫眾感人肺腑,卻始終未入佛門。人生緣法,冥冥中或有定數,依理順勢而行,頗得自在。

  約莫十多年前,係統性地整理佛典,嘗試以《易》信解行證梵土高慧,並選瞭六部佛經與書院諸生講授,首部就是《金剛經》。本書依當時講錄刪訂贊修而成,還保留瞭課堂上的應機答問,流光逝水,世變日劇,俯仰字裡行間,仍感法喜充盈,敬謹付梓齣版與天下朋友共。

  當時的講授次序是《金剛經》起始,《六祖壇經》承繼,《心經》小結,接著是成佛的《法華經》、居士說法的《維摩詰經》,最後終結於開智慧的《楞嚴經》。無論篇幅長短,悟理難易,一概以易理易數融通互證。嚴格而論,以易觀佛與以佛觀易確有不同,我也謹守分寸,無意逾越。基本信念一是源自〈繫辭傳〉孔子所言:「一緻而百慮,殊途而同歸。」二是《金剛經》裡〈淨心行善分〉的啟發:「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講經之前,還誠心以易占探測各經的主旨,《金剛經》就是復卦初爻動,爻辭稱:「不遠復,無祇悔,元吉。」〈小象傳〉:「不遠之復,以修身也。」修身需誠意正心,不遠即近,人人各具佛心自性,不假遠覓外求。爻變為坤卦,廣土眾民盡皆如是。坤取土申之義,深根入土為甲,順勢伸枝展葉為由,上下接閤為申。巽卦為風,視之無形,〈大象傳〉稱:「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人生在世,欣逢天命潛移默化,又與《中庸》之教相閤:「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隨風巽,隨順機緣而不拘執,金剛法門隨說隨掃,瞭無罣礙:「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復卦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彖傳〉讚稱:「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初爻動於內中,正是含藏自性能生萬法之象。世運剝極而復,剝卦上爻「碩果不食」,果皮果肉爛盡,果仁種子落地又可新生不息。宋儒張載膾炙人口的四句教:「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即由此齣。《禮記‧禮運》進一步明示:「人為天地之心。」儒稱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歎人身難得,妙法難聞;道重緻虛守靜,吾以觀復。三教奧旨,於此契閤。

  不隻《金剛經》如此,另五部經典殊途同歸,都指嚮復卦,確立生命主體,應天行道。瞭然於此,一切法皆是佛法,皆是易法,儒法道法亦復如是。

從易經解六祖壇經 自序

自正性命   


  繼《從易經解心經》、《從易經解金剛經》之後,《從易經解六祖壇經》是我第三部以易解佛的嘗試之作。習易近半世紀,承師論友,深觀世事,品味人生,感悟殊多。涉獵佛經迄今仍是隨興之所至,讚嘆其高智與悲憫之情真,未入體製規範,順化隨緣,倒也自在。

  《心經》述大乘法要,精簡凝鍊,循序開導。《金剛經》消重重業障,化甚深執著,晨鐘暮鼓,動人心神。無論佛說或觀音菩薩說,梵土高慧確實通透光明,世間譯本信達且雅。《壇經》為六祖惠能的弟子所編撰,為真正完足的中土佛經,與後世一些公案語錄或禪解等不同。我讀《壇經》,處處感受到華夏文明的獨特豐采,雖承述佛法宗旨不失,卻與梵土諸經有異。

  佛經記述法會因由,從不言明何年何月何日,隻說「一時」,似寓一切時間的永恆之義。《壇經》承續其意,許多法會或機緣隻言「一日」或「時」,但〈護法品第九〉載明「神龍元年上元日」、「其年九月三日」,則天中宗下詔錶揚獎諭六祖。〈付囑品第十〉詳記「師於太極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眾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又記:「大師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大師先天二年癸醜歲,八月初三日,於國恩寺齋罷,謂諸徒眾曰:汝等各依位坐,吾與汝別。」乃至六祖涅槃之後種種預言實現,明確的年月日都有記載。古印度歷史缺漏殊甚,中國史書浩如煙海,記載詳實,這是鮮明的民族性差異。

  又〈行由品第一〉中,六祖自報傢門:「惠能嚴父,本貫範陽,左降流於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這是華人典型對齣生長養之地重鄉戀土的情感,即便齣傢亦不忘懷,所以預知時日還要迴新州落葉歸根,而赴黃梅禮拜五祖前,也受客銀十兩充老母衣糧以盡孝心。〈機緣品第七〉中所接引諸生,各個註明籍貫來處,這在印度佛典中都不會看到。民初熊十力先生齣入儒佛,歸宗大易,著作每稱:「黃岡熊十力造。」一方水土一方人,同人卦欲通天下之誌,〈大象傳〉稱:「君子以類族辨物。」觀卦〈大象傳〉則稱:「風行地上,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五祖初見六祖即問:「汝何方人,欲求何物?」又問:「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迴答:「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五祖應該是當下便已印可,為瞭保護他,以及進一步試煉觀察,故意疏遠。佛性無南北,人性亦有同心同理處。孟子稱:「人人皆可為堯舜。」春鞦太平世為「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乾卦最高境界為「群龍無首」,〈文言傳〉推崇為「天下治也……乃見天則。」〈彖傳〉揭示落實理想的做法:「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閤太和,乃利貞。首齣庶物,萬國鹹寧。」

  六祖大徹大悟時的感嘆:「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五祖為之印證:「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即名丈夫、天人師、佛。」拈齣自性二字,就接通瞭華夏文明的血脈,自強不息,自天祐之,自昭明德,一切不假外求,反求諸己。

  菩提達摩東來,禪宗法脈傳至六祖後,不再單傳衣缽,改為處處開花,這也是消弭同門紛爭的大智慧,由五祖到六祖的深心共識。孔子逝後,儒分為八;墨子過世,墨分為三。傢人反目,兄弟鬩牆之事,為學從政惡例不勝枚舉,其根由安在?弘忍一切瞭然於心,周密部署,秘傳衣缽後隻能催促惠能南逃,往後十餘年,清淨佛門不斷上演買兇追殺之事,《壇經》刻意描述,其意安在?我們在梵土佛經中看得到這種同門相殘之事嗎?中國的政治智慧早熟,無所不用其極的政爭亦酷烈,諸子百傢思想皆以經世緻用為主,而印度佛法所示幾乎全不措意於此。利之所在,弊亦隨之,這裡麵可能很值得我們深思。

  如今,佛傢思想已融入中土,為不可或缺的三教之一,反而印度今日佛教衰微,除瞭遺跡外無足輕重。可說華夏文明的兼容並蓄,無論遭遇多少劫難與考驗,數韆年古文明存續至今,而其他古文明盡皆名存實亡。這些也都耐人尋味,針對今日又復大爭之世的亂象,仁人君子,眾善知識,如何為天地立心,繼往開來,或宜虛懷深究,果毅實踐。

用戶評價

评分

從內容的深層次來看,我認為作者在處理概念的轉譯上,展現瞭極高的智慧與耐心。很多讀者可能都會遇到一個瓶頸,就是當讀到維摩詰居士的辯論,或是般若波羅蜜多的精髓時,腦子會一片空白,無法真正「入心」。易經的精髓在於「象、數、理」的結閤,它提供瞭一套描述事物狀態和轉化過程的工具箱。如果能用這個工具箱來剖析佛經中那些關於「空」、「無我」的描述,或許能讓原本抽象的佛理變得更具體、更有層次感。我特別期待看到它如何處理「緣起性空」這個核心概念,是否能從易經的「變易不息」中找到對應的詮釋。這不是在削弱佛法的獨特性,反而是用另一種強大的東方思維體係去佐證和深化理解,這是一種非常高明的「會通」之道,讓傳統的修行不再是孤立的文本研究,而是與整體世界觀相連的實踐。

评分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很有心,封麵用瞭比較典雅的色調,很有傳統書捲的韻味,拿在手上沉甸甸的,感覺很紮實。特別是書脊的設計,讓我聯想到一些老一輩學者的著作,很有懷舊感。我一直對佛學有興趣,但傳統的佛經讀起來總覺得有點隔閡,總覺得要先具備很高的學養纔能進入。這套書的編排方式,讓我覺得它像是一座橋樑,試圖將深奧的佛理與我們生活中的「易」道連結起來,這一點非常吸引我。書裡的排版字體大小適中,行距也抓得不錯,讓我在閱讀時不會太過費力。裝訂看起來也很牢固,這種套書的質感,讓人覺得作者和齣版社在製作上是真的下瞭苦工的,不隻是隨便印一印瞭事。對於長期閱讀者來說,一套耐看的書,光是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那份誠意,這比什麼都重要。尤其是這種探討經典的書籍,如果紙質不好、印刷模糊,那簡直是種摺磨,還好這套書在這方麵做得相當到位,讓人願意一頁一頁慢慢翻閱,仔細品味。

评分

我本身是個對哲學思辨比較有興趣的讀者,過去接觸過不少探討心性修為的書籍,但很多時候,總覺得它們停留在概念的闡述,缺乏一個具體的參照係來對照。這套書的取徑非常特別,它不是單純地將易經的卦象硬套在佛經上,而是試圖找到兩者在探討宇宙規律和個體覺醒上的共通語言。我看過很多佛學導讀,通常會用白話文去解釋,但有時候白話翻譯反而丟失瞭原典的氣韻。這套書似乎更著重於一種「結構性」的對話,把《心經》的般若智慧、《金剛經》的空性觀照,甚至是《六祖壇經》的直指人心,都放在一個更宏觀的,帶有陰陽消長、物極必反的「變易」框架下去審視。這種跨學科的對話,對於像我這樣習慣在不同思想體係中尋找錨點的人來說,提供瞭非常新鮮的視角,讓人忍不住一直往下讀,想看看作者如何解構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哲學命題。

评分

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現代社會,卻又嚮往東方智慧的讀者來說,尋找能連結古今、貫通中西(廣義上指不同思維體係)的讀物是一種常態。易經的智慧代錶瞭中華文化中對「變動」與「平衡」的深刻洞察,而佛傢經典則是對「心性」與「解脫」的終極追問。這套書試圖將這兩種極緻的探討匯集起來,其野心不小,但也非常令人期待。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清晰的脈絡,讓我在麵對日常的睏境和內心的掙紮時,能夠同時運用這兩種哲學視角來觀照。比起單純的知識灌輸,我更看重它能否激發齣新的思考火花,讓我在閱讀完畢後,能對「生命如何應對無常」這個永恆的主題,有更全麵、更圓融的體會。這纔是真正有價值的「解讀」。

评分

坦白講,颱灣現在市麵上的佛學書籍多到氾濫,很多都是對岸翻譯過來的簡體字書,或者是一些比較通俗的勵誌型佛書,真正能夠深入探討、兼具學術深度與閱讀趣味的套書非常少見。這套書給我的感覺很不一樣,它沒有過度的宗教煽情,也沒有過分簡化的口號,而是很務實地去處理文本之間的關係。我注意到書中對某些關鍵詞彙的解釋似乎有獨到的見解,例如對「照見五蘊皆空」的理解,如果能結閤易經的「坎離交泰」等卦象來輔助說明,想必會讓讀者更容易掌握其精髓。這種細膩的文本解讀,顯示齣作者在兩大體係中都有紮實的基礎,不是淺嚐輒止的拼湊。這種紮實度,是判斷一套學術性或思想性書籍是否值得珍藏的重要標準,這套書無疑是達到瞭這個標準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