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籟吟社先賢詩選

天籟吟社先賢詩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維仁
图书标签:
  • 诗歌
  • 先贤
  • 文学
  • 传统文化
  • 天籟吟社
  • 选集
  • 中国古典诗词
  • 文化遗产
  • 艺术
  • 诗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天籟吟社自大正十一年(1922)創設以來,至民國一一一年(2022)已有百年歷史,一百年間文采風流,詩人輩出。為紀念天籟吟社創立百年,本書選錄林述三、林笑岩、曾笑雲、陳鐓厚、黃笑園、鄞威鳳、林錫麟、林錫牙、凌淨嫆、傅秋鏞、姚敏瑄、高墀元、林安邦、張國裕、莫月娥等十五位先賢詩作,並附小傳。這本詩選可以作為古典詩欣賞與吟唱的讀本,也可以從先賢的生平與作品之中,看見天籟吟社與臺灣古典詩壇的吉光片羽。
《杏坛遗韵:宋代士人与园林诗话》 引言:寻踪觅影,重塑士人精神图景 本书旨在深入挖掘和重构宋代士人阶层在特定历史情境下,其精神世界、审美取向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复杂关联。我们不专注于单一文人群体的诗歌创作本身,而是将目光投向一个更为宏大且精微的文化场域——园林。园林在宋代,已不再仅仅是休憩之所或地产装饰,它深刻地内化为士人构建“理想自我”和“精神避难所”的关键媒介。 本书的叙事结构围绕三个核心主题展开:“居游之间”的身体感知、审美范式的演变,以及知识分子在有限空间内对无限哲思的投射。 我们将通过对一系列现存文献、园记、题跋乃至地方志的细致梳理,力求还原那些被主流诗歌选本所忽略的、关于“如何生活”、“如何观看”的日常哲学。 --- 第一章:士大夫的“第三空间”:园林作为生存论的建构 宋代政治环境的剧烈变动,使得士人阶层日益从朝堂的中心权力地带退缩至私人领域。园林,正是这种退缩的物质载体。本章分析了宋代园林在功能上的转型:它如何从单纯的物质享受,升级为一种“精神避难所” (Asylum) 和“自我修习场” (Atelier of Self)。 1.1 权力结构下的空间政治学: 探讨北宋晚期至南宋时期,朝廷对士人的高压态势如何催生了对私人空间的极度珍视。园林的设计理念,如“不出城郭而得山水之趣”,实则是一种对外部政治噪音的隔离策略。通过对比不同地域(如开封府邸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的差异,揭示空间布局中蕴含的社会阶层和政治立场的微妙表达。 1.2 身体的在场与“游”的哲学: 我们重点剖析了宋代士人对园林中“游”这一行为的身体性实践。这并非简单的漫步,而是一种主动的、带有目的性的感官介入。例如,对“步移景异”的追求,体现了对时间和空间流逝的敏感捕捉。通过分析如苏轼、周去非等人的相关记述,阐释“游”如何成为一种对“道”的追寻,一种对僵化礼教的反叛性实践。园中的一草一木,皆被赋予了儒释道三家融合的哲学意涵。 1.3 物质性与象征意义的辩证统一: 园林中的具体构筑物——假山、亭榭、水池——不再是简单的装饰。假山象征着对自然雄伟的微缩模仿,是对“道法自然”的实践;水池则常被用作映照心境的“明镜”。本章将详细考证这些物质元素在文人交往、宴集、甚至是隐居过程中的象征功能。 --- 第二章:审美范式的转移:从“法度”到“意境”的重构 宋代审美趣味的转向,是理解其文化精神的关键。本书认为,园林审美是这一转向最直观的体现。它标志着士人不再满足于唐代那种对宏大叙事和完整形式的追求,转而拥抱含蓄、破碎和转瞬即逝的美学体验。 2.1 “瘦、透、漏、皱”的物质化诠释: 集中分析太湖石等园林要素的审美理论。这些理论不仅是关于石头形态的描述,更是对“不完美之美”的哲学肯定。我们探讨了这种审美如何与宋人对禅宗“空”的领悟以及对理学“格物致知”的探索产生共振。 2.2 诗意的“留白”与“断章取义”: 园林中的题咏诗文,往往不是对景色的全盘描摹,而是对某一瞬间、某一角度的精妙捕捉,具有极强的“断裂性”。这种留白,要求观者以自己的生命经验去填补缺失的部分。本章通过对比唐宋诗人在同一景物上的题咏差异,具体剖析了这种“意境”美学的生成机制。 2.3 绘画理论对园林设计的渗透: 宋代山水画的成熟对园林设计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园林被视为“可步入的山水画”。我们分析了“高远”、“平远”、“深远”等绘画构图理论是如何被转化为园林的空间布局和游览路线设计的,尤其关注了借景、对景等手法的实践,揭示了士人如何试图将二维的艺术体验拓展到三维的实体空间。 --- 第三章:文献的碎片与声音的重构:园林记述中的“失语者”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试图从那些非主流的、散落在笔记、信札中的零星记载中,重构出宋代园林实践的丰富细节,以补充纯粹的“诗选”叙事所带来的片面性。 3.1 园林交往的社交密码: 园林是士人交际的重要场所,但这些交往充满了微妙的权力关系和身份确认。通过对书信往来中关于“造园指点”、“邀游相待”等内容的分析,还原了园林作为一种社交资本的运作方式。例如,送友人一盆奇石,远胜于直接赠送金银的文化内涵。 3.2 园丁、匠人与士大夫的对话: 园林终究需要劳作才能维持。本章将探讨在士人高谈阔论的背后,实际操作园林的工匠和园丁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与主人的知识互动,是如何将抽象的审美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泥土和水流的?这涉及到一个关于“实践智慧”与“理论知识”的张力问题。 3.3 声音景观与季节的交替: 诗歌多是视觉的艺术,但园林体验是多感官的。我们收集并分析了古代文献中关于园林“声响”的记载——风过竹林的萧萧声、水滴石穿的滴答声、甚至特定季节的虫鸣。这些声音的景观,构成了士人对时间流逝和自然循环的深刻体悟。 结论:宋代园林精神的当代回响 《杏坛遗韵》认为,宋代士人通过园林实践,完成了一次对内心的深刻“回归”。他们创造的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一种抵抗时代洪流的文化韧性。这种在有限空间内寻求精神无限的智慧,对于在信息爆炸、空间被过度开发的当代社会中寻求内心秩序的知识分子,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启发价值。本书的研究,最终指向对宋代士人精神世界的立体化理解,而非仅仅停留在其文字成就的表面。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楊維仁
 
  宜蘭人,現任臺北市天籟吟社理事長,致力於天籟吟社文獻之整理與編輯,曾主編《大雅天籟:莫月娥古典詩吟唱專輯》、《天籟新聲》、《天籟元音:天籟吟社先賢吟唱專輯》、《天籟吟風:葉世榮古典詩詞吟唱專輯》、《天籟吟社九十週年紀念集》、《張國裕先生詩集》、《捲籟軒黃笑園詩集》、《莫月娥先生詩集》。
 
張家菀
 
  宜蘭人,淡江大學中文所文學碩士。參與臺北市天籟吟社、淡江大學驚聲詩社、網路古典詩詞雅集、重與詩社、國立臺灣大學古琴社。古典詩創作師事陳文華教授,吟唱師事陳巍仁教授;古琴彈奏及斲制師事程惠德老師。曾獲蔣國樑古典詩創作獎、中興湖文學獎等。現為天籟吟社副總幹事、網路古典詩詞雅集版主。
 
莊岳璘
 
  臺北人,字玉山,號月臨齋主。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參與臺北市天籟吟社、東吳停雲詩社、南屏詩社,曾任麗山國中國文科兼任教師。大一開始學習吟唱,師事許懷之老師、陳翔羚老師、李皇志老師、洪淑珍老師、余美瑛老師;大二開始作詩,師事林宜陵老師、許懷之老師、李皇志老師、楊維仁老師。

图书目录

「天籟吟社百年紀念叢書」出版緣起 楊維仁 I
《天籟吟社先賢詩選》序 林文龍  IV
編輯例言 VII
林述三先生詩選 1
蟬琴 5
敬步高肇藩君祝天籟吟社成立瑤韻 5
晴雪峰 5
庚寅上巳新蘭亭修禊 6
電話 6
畫眉 6
評詩 7
試仿僧家詩作 7
劍潭懷古 7
江山樓雅集次林小眉見贈韻 7
一坳天避暑 7
送張國裕君入伍 8
筆耕 8
敬步雲中子仙翁乩韻 8
星社春宴 9
癸未一月三日礪心齋女子同窗會席上作 9
秋日同純甫春潮夢周癡雲覺齋遊劍潭 9
題高帝斬蛇圖 10
楊仲佐先生柬邀觀菊且索和其三十年種菊元韻以俗冗不獲赴遲至今冬至夜作此塞責 11
星社詩茶會 12
林笑岩先生詩選 13
阿房宮 15
孤雁 15
題讀書燈 15
三字獄 16
懷舊感作 16
補壁 16
錢虱 16
鸚鵡 16
手澤 17
雞絲麵 17
觀奕 17
花陰 17
蟹味 18
殘秋 18
師門感舊 18
天籟吟 19
桃花浪 19
中秋步月 19
蝴蝶蘭 20
祝國裕社友新婚 20
曾笑雲先生詩選 21
雞群鶴 23
豔幟 23
詩才 23
牡丹 24
雛燕 24
眼鏡 24
自由女 25
筆花 25
買劍 25
春痕 25
阿片 26
菊影 26
老鶴 26
北投暮春 26
背水陣 27
筆戰 27
嶺梅 27
輓奎府治同窗 28
康海秋兄入選南州主催全國書道大會賦似 28
次獻三詞兄蘇澳旅感原韻 29
陳鐓厚先生詩選 31
雨後即事 33
友人過訪感賦 33
山居 33
淡江晚眺 34
秋日遊中和禪寺 34
淡江觀競渡 34
畫月 35
登新加坡望遠臺 35
詩派 35
池畔待月 35
感作 36
醋火 36
生花筆 36
曉寒 36
春菊 37
中秋問月 37
客雁 37
元宵雨 37
敬和述三夫子癸巳元旦瑤韻 38
贈種竹齋主林子惠詞長 38
黃笑園先生詩選 39
簾影 41
子曰店 41
呈林清敦先生賦得鷺洲月照師元樓 42
感作 42
詩才 42
題讀書燈 43
戲寄天籟吟社諸詞友十首 曾笑雲 43
雙怪星 43
春耕 44
杯中月 44
苦吟 44
斗室 44
畫松 45
大屯山大八景 晴雪峰 45
敬和述三夫子癸巳元旦瑤韻 45
懷林老師 46
劍潭春泛 46
春夜有感 47
登白鹿洞漫興 47
題大觀閣 48
鄞威鳳女史詩選 49
風片 51
辛卯詩人節紀念鄭成功 51
礪心齋同學會感作 52
述三夫子六十晉一榮壽誌慶 52
林錫麟先生詩選
傷震災 55
子曰店 55
白梅花 55
探巢燕 56
涼味 56
弔花吟 56
月琴 56
白紙 56
凌雲筆 57
鏡塵 57
春菊 57
渡江春 57
秋柳 57
美人關 58
盲唱 58
美人問卜 58
大世界旅舍觀月 59
四十書懷 59
待中秋 59
丙子季冬與沅可二胞弟同遊圓山 60
林錫牙先生詩選 61
雞群鶴 63
春晴 63
一枝蘭 63
初冬郊外 64
琴鐘 64
慈母線 64
廢吟 65
漫沙世兄索題桃花江小說 65
蓬萊閣席上贈阿治同學 65
壬申初秋與子宜世兄隨家嚴郊行步麟胞兄韻 65
溪聲 65
稻江月 66
劍潭垂釣 66
負笈東京 66
丙子春與秋鏽世弟訪培文書閣呈主人文治先生 67
書香 67
天籟吟社冬集席上口占 67
同幼岳訪觀漁 68
劍潭夕照 68
父親節感懷 68
凌淨嫆女史詩選 69
雨晴 71
林述三夫子五旬華誕恭祝 71
敬步黃潛廬絕句元韻 71
紅扇 71
熨髮 72
薛濤牋 72
晚春 72
孤客夢 72
鄉夢 73
蛺蝶 73
蝴蝶花 73
品茶 73
昭君出塞 74
扇影 74
屈原 74
病葉 74
雨絲 75
礪心齋同學會感作 75
春泥 75
雪後梅花 76
傅秋鏞先生詩選 77
題君朔蘆雁圖 79
秋夜聽雨 79
夏訪澎湖次刁老抱石韻 79
人日題詩寄草堂了翁招飲席上以題為韻得人字擬試帖體行之 80
有感擊缽 80
天籍吟社冬集 81
偶感 82
望遠鏡 82
冒暴風雨過臺北橋 82
世味 82
鵬程 83
溪聲 83
蘭陽道中 83
師門感舊 84
天籟吟社四十週年紀念 84
月屆小陽忽憶梅村詞友 84
天籟吟社春宴 85
七十自述 85
哭笑雲窗兄 85
創造「富而好禮」社會 86
姚敏瑄女史詩選 87
青眉 89
紅扇 89
窗前鶯 89
風片 89
東南風 90
白蓮 90
季札劍 91
述三夫子六十晉一榮壽誌慶 91
礪心齋同學會感作 92
辛卯詩人節紀念鄭成功 92
張李德和女史中選臺灣省議會議員賦祝 92
高墀元先生詩選 93
春晴 95
重陽菊 95
鄉思 95
情淚 96
琴心 96
走赦馬 96
消夏詞 96
新荷 97
廢渡 97
新荷 97
酒醒口占 97
龍吟詩社成立喜賦 98
夏晴 98
述三老夫子五旬佳誕謹此祝之 98
春夜雅宴 98
六一初度 99
癸亥謁述三夫子佳城有感 99
七十書懷 99
賦呈林社長錫牙窗兄 100
哭林公錫牙社長千古 100
林安邦先生詩選 101
土庫別孫永得社友 103
觀湖亭春讌 103
青眉 103
江城春霽 103
雙溪賞雨 104
消夏吟 104
詩膽 104
焚香讀楚詞 104
臺北驛待車 104
觀棋 105
東南風 105
青年節前夕感懷 105
秋日貂嶺紀遊 106
祝林錫牙先生連任傳統詩學會理事長 106
陽明山避暑 106
頌春 107
秋日淡江遣興 107
旅美回臺感賦 107
失題 108
悼社林故社長錫牙先生 108
張國裕先生詩選 109
秋興 111
柳絮 111
松濤 111
夏威夷雜詠 111
春耕 112
海峽兩岸文化交流 112
納涼 112
秋信 112
解慍風 113
丹心貫日月 113
次韻月娥學姊 113
梅 113
甲午重陽淡水滬尾山登高 114
華江橋遠眺 114
次高策老六一韻 114
遊板橋林家花園歌頌林園之美 115
馬關條約一百年 115
賀母校大龍峒公學校百週年校慶 115
鱟江夏日觀濤 116
臺海吟望 116
莫月娥女史詩選 117
晴煙 121
訪春 121
臺日兩社聯吟雅集有感 121
驟雨 122
橫貫公路 122
睡貓 122
陽明山記遊 122
靜夜 123
書香薪傳 123
暮春有感 123
懷恩師 123
鷗盟 124
迎歲梅 124
金龍寺參禪 124
靈源寺雅集 125
觀紙鳶 125
夏日謁彌陀寺 125
溪居 126
母恩 126
推廣米食 126
參考文獻 127
編輯感言 張家菀、莊岳璘 135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這部《天籟吟社先賢詩選》的價值,其實遠超乎「詩歌欣賞」的範疇。我發現選集在收錄篇章時,對於詩人的生平考證相當嚴謹,後附的註釋部分也做了大量的補充說明,這對於想做進一步田野調查或文獻比對的同儕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特別是對於那些流傳不廣,僅見於特定家族文稿中的佚詩,編者似乎下了極大的苦功去搜集、比對,確保了文本的可靠性。舉個例子,有幾首描寫日治時期公共建設落成典禮的詩作,透過其獨特的視角,呈現了官方敘事之外,民間對於現代化衝擊的複雜情緒——既有對新事物的驚嘆,又不免夾雜著傳統價值被撼動的失落。這種多元光譜的呈現,使得我們在重建那個特定歷史階段的社會心態時,有了一個極為豐富的切入點。總而言之,這本選集在資料的完備性和學術的嚴謹性上,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完全可以作為大專院校相關科系推薦的參考書目。

评分

說真的,第一次看到這本《天籟吟社先賢詩選》的裝幀設計時,心頭就湧起一股「文青」的莫名感動。那種選用略帶粗礪感的米白色紙張,配上樸實卻不失雅緻的燙金字體,簡直是把「古早味」的精髓拿捏得恰到好處。我習慣在一個安靜的午後,泡上一壺南投的凍頂烏龍,然後慢慢地,一首一首地品讀。這些先賢們的筆法,比起我們現在追求的白話、直白,多了一層婉約的含蓄美。他們描寫的四季更迭,那種「一葉知秋」的感悟,不是用現代的快節奏可以輕易捕捉到的。比如其中幾位詩人對於海港的描寫,那種對遠航船隻的期盼與送別,讀來讓人鼻子微酸,那種跨越族群和時代的情感共鳴,是極為難得的。當然,對於現代讀者來說,閱讀門檻可能稍高,畢竟古典的詞彙和典故需要花點時間去考證,但這正是它的價值所在——它強迫你慢下來,去尊重文字背後積澱的文化重量,而不是像滑手機一樣快速瀏覽。這本書的出現,無疑是對台灣文學史中那些被邊緣化的聲音,給予了一次重要的「正名」與致敬。

评分

這本《天籟吟社先賢詩選》最吸引我的,或許是它提供了一種與現今喧囂世界隔絕的「靜心」空間。我們現在的生活步調太快,資訊爆炸,很難有時間沉澱下來,去細細品味文字的韻腳和意境。但只要打開這本書,翻到任何一頁,選入的詩句彷彿自帶一種安定人心的魔力。它們的結構、用詞,都沉澱著時間的重量,讀者必須放緩呼吸,才能跟上詩人的節奏。這種「慢讀」的體驗,在現今的閱讀環境中可謂奢侈。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關於友誼和離別的篇章,詩人之間的情感表達雖然受限於時代,但那種真摯與不捨,卻是超越時空、永恆不變的。這部選集就像一個時光膠囊,裡面裝載的,是幾代台灣文人默默耕耘的成果,它提醒著我們,文化的傳承,從來不是一蹴可幾,而是靠著這樣一首一首、一位一位先賢的堅持與投入累積而成。因此,這不只是一本詩集,它更像是一份對後輩的殷切期許:莫忘來時路,莫失手中筆。

评分

坦白說,剛開始接觸《天籟吟社先賢詩選》時,我有些擔心它會過於「學院派」,讀起來會很枯燥。畢竟,很多傳統詩選的選編邏輯,總是圍繞著格律的完美與否打轉。然而,這部作品最讓我驚喜的地方,恰恰在於它的「人味」和「在地性」。它沒有把這些詩人塑造成遙不可及的聖人,而是將他們還原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有血有肉的人。書中有好幾首關於農忙時節或颱風過境的短篇詠懷,那種描寫農民汗水與天災無情的筆觸,樸拙而有力,讀來讓人感到非常親切,彷彿能聞到泥土的氣息。這種真誠的生命書寫,比那些雕琢過度的應酬之作更耐人尋味。它讓我更深刻地理解到,所謂「台灣文學」,並非是單一線性的發展,而是由無數這樣底層、地方性的聲音匯聚而成的,每一首詩都是一塊拼圖,共同建構了這塊土地的記憶版圖。這種平易近人的深度,讓我願意一再翻閱,每次都有新的體會。

评分

這本選集,光是書名《天籟吟社先賢詩選》就帶著一股濃厚的懷舊氣息,讓我不禁聯想到日治時期,文人雅士們在茶餘飯後,以詩會友的風雅時光。翻開書頁,映入眼簾的是那些或許在當代文學史上光芒稍顯黯淡,卻是紮根於這片土地,用筆墨記錄下島嶼風土人情的長輩們的作品。我尤其欣賞選集編者在選材上的用心,他們沒有一味追求那些廣為人知的經典,而是挖掘出許多地方文史資料中才偶見的篇章,這些詩句裡頭,有著對山川景色的細膩描摹,有著對庶民生活的深刻關懷,甚至還能從字裡行間捕捉到當時社會底層那種既堅韌又無奈的集體情感。閱讀的過程中,彷彿有專人引領,穿梭於昔日台北城、府城臺南,甚至是偏遠山城之間,那些早已變貌的街景,透過詩人的眼睛,重新活了過來。這不僅僅是詩的選集,更像是一部濃縮的、以詩為載體的台灣近代心靈史,對於想要深入了解戰前、戰後初期台灣文壇發展脈絡的同好來說,絕對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材料,讓人讀來餘韻無窮,忍不住想去追溯這些詩人更完整的人生軌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