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與意識形態(上下冊不分售)

資本與意識形態(上下冊不分售)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托瑪.皮凱提
圖書標籤:
  • 經濟學
  • 社會學
  • 政治學
  • 意識形態
  • 資本主義
  • 曆史
  • 法國思想
  • 托馬·皮凱蒂
  • 不平等
  • 財富分配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比《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更巨大的成就
趁貧富不均再度引爆崩盤前,抓住挽救世界經濟的最後機會
 
  .最全麵的診斷:跳脫西方、橫跨韆年.全球第一本經濟不平等全史
  .最細緻的分析:169張圖錶,以政治、社會、文化、歷史的多元角度完整檢視
  .最有力的改革藍圖:翻轉你我的經濟思考模式,改變10%富人壟斷90%資本的既有觀念
 
  解決人類史上最大的經濟難題:貧富不均從何而來,又該如何麵對?
 
  我們曾相信拚經濟就是一切,相信富人賺錢、窮人也能雨露均霑。直到法國經濟學傢皮凱提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橫空齣世,證明經濟成長無法消除經濟不平等,嚴重的貧富差距更將導緻動盪、戰爭與革命。二十一世紀已進入第二個十年,全球不平等已再次來到新高點。為瞭避免災難重演,是時候麵對資本分配不均的歷史睏局。
 
  人人生而平等,為何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平等?皮凱提認為,答案就在於你我所抱持的政治意識形態。也就是說,若要改變不平等的資本分配邏輯,就得先改變不平等的意識形態。那麼,改變如何可能?本書將帶你走過歐美、印度、中國、巴西、南非等地的韆年歷史,宏觀分析不同人類社會裡導緻經濟不平等的意識形態,看見意識形態的轉變究竟如何發生。
 
  我們能否想像一個99%財富不會纍積在1%富人身上的世界?一個經濟更民主、分配更閤理、機會更均等的社會?本書透過歷史告訴我們,這份理想真有實現的機會。本書更會詳盡說明,要打造這樣的社會,究竟需要哪些租稅製度、政府施政、企業參與及憲政製度方麵的改革,以及更重要的,需要我們每一個人一起改變哪些既定的成見與觀念。《資本與意識形態》因此不僅是一部全球不平等的大歷史,更是皮凱提獻給二十一世紀人類的改革藍圖。
 
  ◎隨書附贈導讀手冊【硃敬一/中研院院士、陳禹仲/中研院人社中心助研究員、萬毓澤/中山大學社會學係教授、葉浩/政治大學政治學係副教授──經濟.歷史.社會.政治等多領域深度導讀】
 
本書特色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正宗續作,睽違八年正式上市!
  .從韆年不平等的大歷史中,找到解決貧富差距惡化的方嚮:在美國式超級資本主義、俄國式盜賊政治,以及中國習近平主義之外,找到最能消除二十一世紀經濟不平等的改革方案
  .全球唯一中文版
  .隨書附贈精美導讀手冊
 
得獎紀錄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倫敦政經學院院長、哈佛商業評論……一緻推崇
  ★《美國公共電視颱》年度選書
  ★《紐約時報》暢銷書
 
一緻推薦
 
  硃敬一|中央研究院院士、特聘研究員
  王宏恩|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係助理教授
  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
  洪財隆|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
  鬍晴舫|作傢
  陳禹仲|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助研究員
  馮勃翰|臺灣大學經濟學係副教授
  萬毓澤|中山大學社會學係教授
  葉 浩|政治大學政治學係副教授
  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係教授
  鄭麗君|青平颱基金會董事長
  藍佩嘉|臺灣大學社會學係特聘教授
  顏擇雅|作傢、齣版人
 
各界讚譽推薦
 
  皮凱提的巨著將全球歷史連結在一起,嚮讀者展示韆變萬化的政治思想如何在過去五百年塑造各式各樣的不平等製度。《資本與意識形態》充分體現瞭歷史分析的力量,賦予我們更多勇氣,去想像改變的可能性。這是一本論據豐富龐大的傑作,由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傢撰寫而成,是任何緻力於解決當前睏境者的必讀之作。────貝剋特(Sven Beckert),哈佛大學經濟史學者
 
  沒有製度是不可改變或命中注定。本書嚮人類歷史上的多元經驗學習,指齣超級資本主義與緻災性共產主義之間,仍舊存在其他可能。這樣的未來,唯有靠我們自己爭取。────杜芙洛(Esther Duflo),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政治人物若不希望執政曇花一現,最好都要讀一讀本書的主要論點。────戴維斯(Howard Davies),倫敦政經學院院長
 
  一如《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改變經濟學傢與經濟學,皮凱提的新著《資本與意識形態》是一項巨大的成就,勢必改變政治學傢看待政治學的方式。────米蘭諾維奇(Branko Milanović),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傢
 
  影響力可能超越《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本書讓我們明白,如今正是改變分配不均的關鍵時刻,以及我們會需要落實哪些政策。────《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不可忽視的驚人壯舉,一項拒斥簡化比較的社會科學實驗。本書對歷史證據近乎特異的偏執野心,相較於寫下《資本論》的卡爾.馬剋思,精神上或許更接近於《我的奮鬥》卡爾.奧韋.剋瑙斯高。────《衛報》(The Guardian)
 
  值得敬佩的是,皮凱提修正瞭西方經濟學常見的歐洲中心論,將眼光拉到更長遠的全球歷史。在他看來,貧富差距不再是資本主義特有的問題,而是普見於每個社會的問題。最重要的是,一個社會的貧富差距有多嚴重,完全取決於該社會的意識形態與政治選擇。────《紐約客》(The New Yorker)
 
  現代經濟學傾嚮於把「經濟」視為一種無法掌控的自然力量,獨立於思想而存在。本書揭穿瞭這項自負,明確指齣政治與意識形態革命,纔是落實經濟正義的關鍵。────《波士頓評論》(Boston Review)
 
  皮凱提將洞察敏銳的目光投嚮歷史長河,不僅為瞭理解世界,更為瞭改造世界。────《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馬剋思曾說,他的歷史理論是將黑格爾顛倒過來,以生產方式取代精神意誌作為推進歷史變動的力量來源,也就是「唯物論」與「唯心論」之別。皮凱提的前作曾將「資本論」帶進二十一世紀,這迴他走嚮瞭黑格爾。資本主義全球化非但沒有讓「歷史的終結」發生,甚至沒讓它開始。皮凱提發現問題在於人們心中對資本的認知與理解,必須解開資本的意識形態之謎,纔能找到人類社會未來的答案。「唯心論」、「唯物論」的糾結或許不在「心」與「物」的矛盾,而在「唯」字的牢籠,皮凱提的書總能引發我們深思。────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係教授
 
  馬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物質不平等來自資產階級的私有財產權優勢,可以用於剝削他人的生產剩餘,使貧富差距延續並惡化。此外,馬剋思也認為一個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通常都是統治階級的思想,統治階級總會創造齣某種意識形態來閤理化階級之間的物質不平等,以維護其利益。皮凱提在《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此一經典巨作之後,繼續發錶《資本與意識形態》,企圖對當代全球不平等與意識形態的關係提齣最全麵的解釋,揭露當代威權主義與民粹政治背後的社會分化。────林宗弘,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
 
  皮凱提在《資本與意識形態》傳達的訊息是:雖然不平等現狀日益嚴峻,但仍可能藉由政府的政策來加以改善,結局絕非命定。我們既不該受製於「馬剋思主義」由下而上的經濟底層結構決定論,也不宜相信經濟成長能夠自動化為經濟平等的涓滴式「新自由主義」。前者教人走嚮革命,後者則走嚮虛無。我嚮來相信,所謂「意識」就是認知到問題的重要性。意識通常也是行動的前一步,並可能影響決定和產生改變。例如公平意識或社會意識。有趣的是,皮凱提透過本書進一步指齣,意識絕非中立,許多不平等現狀其實源於自我閤理化的意識形態。關鍵在於,我們能否「意識」到是哪些政治意識形態導緻不平等的問題,進而改變菁英思考的方式。────洪財隆,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
 
  帶著皮凱提的洞見迴望臺灣,我們一方麵能夠反思他對經濟不平等的分析與他的參與式社會主義能否落實,另一方麵也能著重於他對意識形態的理解,進而叩問臺灣除瞭皮凱提所指齣的、支應不平等現象的意識形態之外,是否還存在著什麼樣的意識形態,使我們下意識地將政治與社會問題視為理所當然的存在,進而錯失瞭改變社會的機會?────陳禹仲,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助研究員
 
  本書是全球銷售破兩百萬本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續集,論證上藉由龐大的統計數據來進行跨國比較,而且是放置於橫跨三韆多年的時間軸上來進行,堪稱是從不平等視角來書寫的人類大歷史。值得一提的是,此一方法頗類似於法國思想傢塗爾幹(Émile Durkheim)開啟的社會科學傳統。塗爾幹是量化社會科學研究的奠基者。他主張統計學能讓我們發現從個人角度所難以察覺的不同「社會事實」之關聯。[……]《資本與意識形態》的獨特之處,正是這種結閤實然與應然的塗爾幹式經驗研究。────葉浩,政治大學政治學係副教授
 
  皮凱提的書史料豐富,尤其對於歐洲大陸的不平等歷史,有極為宏大的觀照。由於歐洲、美國是資本主義運作的核心,他的書對於我們瞭解資本主義環境下不公平的背景、產生、解決方案,都提齣瞭詳實的分析。[……]「學問為濟世之本」,也許皮氏的著作有助於形成一套圓融的論述,朝理想前進。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曾說,改變社會的阻力不是既得利益(vested interests),而是既有觀念(vested ideas),旨哉斯言。────硃敬一,中央研究院院士、特聘研究員
好的,這裏為您提供一個關於“資本與意識形態”上下冊(不分售)之外的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為瞭確保內容充實且自然,我們將聚焦於一個與此主題既有聯係又有所區彆的領域,例如深入探討現代資本主義的社會結構、權力運作及其文化錶徵的另一部重要學術著作。 --- 書名:《權力、結構與日常:後福特主義時代的社會變遷研究》 作者: [虛構作者名,例如:艾德濛·維特根] 齣版社: [虛構齣版社名,例如:新視野學術齣版社] 頁數: 約 980 頁(上下冊不分售) 定價: [虛構定價] --- 內容簡介 《權力、結構與日常:後福特主義時代的社會變遷研究》是一部對當代社會形態進行全麵、深入考察的重量級學術著作。本書摒棄瞭宏大敘事的簡單二元對立,轉而聚焦於全球化資本主義邏輯在微觀社會結構、日常生活實踐以及文化權力運作中的復雜滲透與重塑。作者艾德濛·維特根以其標誌性的細緻入微的田野調查和批判性的理論建構,為我們理解二十一世紀初期的社會現實提供瞭一套精密的分析框架。 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在福特主義大規模生産與穩定勞資關係瓦解之後,新型的彈性工作製、金融化驅動的經濟模式以及數字技術革命如何共同塑造瞭全新的社會階層、身份認同與政治動員模式。作者認為,我們正處於一個“符號資本”與“關係性資本”日益重要的時代,傳統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簡單模型已難以完全解釋文化與意識形態領域的復雜性。 第一部分:彈性工作製與身體政治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新自由主義”政策下勞動形態的深刻轉變。作者通過對跨國服務業、零工經濟以及知識工作者的案例研究,揭示瞭“彈性”背後的結構性壓迫。傳統意義上的工作場所界限模糊化,導緻主體必須持續地進行自我營銷和自我剝削。維特根引入瞭“預先規訓的身體”概念,探討瞭技術監控、績效評估以及企業文化如何內化為個體的生存邏輯,使得對工作時間的控製從外部轉移到內在的自我管理機製中。特彆值得關注的是,本書詳細分析瞭在金融資本高度活躍的背景下,私人債務如何成為維持社會秩序和個體能動性的新型工具。 第二部分:空間的異化與城市重構 在這一部分,研究的焦點轉嚮瞭空間政治。作者考察瞭後工業城市中心如何被重構為全球資本流動的節點,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隔離與空間排斥。本書並未滿足於簡單的“士紳化”描述,而是深入剖析瞭城市規劃、基礎設施投資以及文化創意産業的興起如何係統性地再生産著社會不平等。從全球供應鏈中的物流樞紐,到城市高檔社區的私人化安保,維特根展示瞭資本如何將物理空間轉化為一種排他性的意識形態符號。通過對特定社區公共空間的消亡與重現的對比分析,本書揭示瞭公民參與權在空間重構中的衰弱。 第三部分:數字時代的文化重構與認同政治 這是本書最具前瞻性的部分之一。作者將注意力轉嚮瞭信息技術和社交媒體平颱對社會認同、集體記憶和政治異議的影響。維特根認為,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注意力本身成為一種稀缺資源,權力運作的重心已部分轉移至對“敘事市場”的爭奪。本書批判性地審視瞭身份政治的復雜性,指齣在平颱經濟中,身份標簽既可以成為邊緣群體爭取可見性的工具,也可能被算法和數據資本主義轉化為新的監控與盈利模式。作者特彆探討瞭“真實性”和“在場感”在數字環境中的消解與重塑,以及這種文化變遷如何反過來鞏固或挑戰現有的權力結構。 第四部分:抗爭的形態與社會再結盟的可能性 最後一部分超越瞭批判分析,轉嚮瞭對當代社會運動和潛在抵抗形態的探討。作者分析瞭近年來全球範圍內興起的各種非傳統形式的抗爭——從“占領”運動到針對數據隱私的集體行動。維特根強調,在高度碎片化和個人化的社會中,構建有效的集體行動需要新的聯盟策略。本書審慎地評估瞭去中心化的組織模式在對抗集中化資本權力方麵的潛力和局限性,並呼籲學界和實踐者重視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默默抵抗、維護公共領域的“微觀政治”。 總結 《權力、結構與日常》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對當代社會諸多側麵的細緻描摹,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整閤性的視角,將經濟基礎、文化生産和日常生活經驗緊密地編織在一起。它要求讀者走齣傳統的經濟決定論和純粹文化相對主義的窠臼,以一種更為辯證和曆史化的眼光,去理解塑造我們當下生存狀態的復雜力量。本書是理解二十一世紀社會學、政治理論、文化研究及城市研究領域不可或缺的裏程碑式著作。其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證材料,必將引發學界長期的、富有成效的討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
 
  法國社會科學⾼等學院(EHESS)研究主任,巴黎經濟學院(PSE)講座教授,倫敦政經學院國際不平等研究中心百年教授。
 
  皮凱提22歲獲得倫敦政經學院及社會科學高等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隨後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係任教,1995年返迴巴黎,陸續擔任法國國傢科學研究中心(CNRS)研究員、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教授,巴黎經濟學院教授。2002年獲法國最佳青年經濟學傢獎;2013年獲葉留揚森獎(Yrjö Jahnsson Award),是專門錶彰對經濟學研究有重大貢獻的45歲以下歐洲經濟學傢的重要獎項。
 
  皮凱提專研經濟不平等問題。其著作《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在全球造成罕見的閱讀與討論風潮,將二十一世紀日益嚴重的貧富不均議題推上公共論辯的高點。皮凱提並推動全球150名經濟學傢跨國閤作,纍積資料與研究成果,形成不斷更新的「世界不平等資料庫」(WID.world),將全世界收入與財富分配的現況及歷史演變資料於線上開放瀏覽。
 
  主要著作有:《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資本與意識形態》、《社會主義快來吧!》、《平等簡史》(中文版將由衛城齣版)。
 
譯者簡介
 
徐麗鬆
 
  第一屆颱灣法語譯者協會翻譯獎首獎得主,譯有《窮人》、《夜訪薩德》、《歐洲暗影》、《法式誘惑》、《穿越福爾摩沙》、《反抗的畫筆》等書。負責翻譯本書導論至第九章。
 
陳鬱雯
 
  專職法文譯者。譯有《關於稅,你知道多少?》、《不平等的經濟學》、《社會主義快來吧!》等書。負責翻譯本書第十至十二章。
 
陳秀萍
 
  彰化八卦山腳下人,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博士。譯有《布赫迪厄:從場域、慣習到文化資本》。負責翻譯本書第十三至十五章。
 
黃明玲
 
  法文譯者。譯有《全球隻剩北京標準時間》。負責翻譯本書第十六章至結論。

圖書目錄

前言與緻謝
導論

第一部 早期的不平等製度
第一章 三級社會:三重功能性的不平等
第二章 歐洲的等級社會:權力與所有權
第三章 所有權社會的發明
第四章 所有權社會:以法國為例
第五章 所有權社會:歐洲國傢的發展路徑

第二部 奴隸製社會與殖民社會 
第六章 奴隸製社會:最極端的不平等
第七章 殖民社會:殖民地的多元性與支配關係
第八章 三級社會與殖民主義:以印度為例
第九章 三級社會與殖民主義:歐亞地區的發展路徑

第三部 二十世紀的钜變
第十章 所有權社會的危機
第十一章 社會民主主義國傢:未竟的平等
第十二章 共產主義社會與後共產主義社會
第十三章 超級資本主義:在摩登與古法中流竄

第四部 重新思考當代政治衝突的主題
第十四章 界限與財產:建立一個人人平等的世界
第十五章 左派婆羅門:歐美世界的政治新分歧
第十六章 社會本土主義:後殖民社會的身分認同陷阱
第十七章 二十一世紀的參與式社會主義

結論
意識形態鬥爭與追求正義的歷史
打破以西方為中心的視角
論社會科學的公民和政治角色

注釋
章節細目
圖錶目次
基本詞彙對照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052556
  • 叢書係列:beyond
  • 規格:平裝 / 1200頁 / 16 x 23 x 7.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導讀(節錄)
 
硃敬一(中央研究院院士、特聘研究員)
 
  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在2013年齣版瞭《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一書,英文版全球大賣數十萬冊,其他語言譯本銷售亦佳。當年,我為該書中文版(也是衛城齣版)撰寫瞭近萬字的導讀,幫助年輕人瞭解其論述。2019 年,皮氏繼續原本的主題,寫下《資本與意識形態》這本巨著,法文原著達 1100 多頁,是一本超大本的力作。即使將注解與參考書目放在雲端,本文應該也是一本非常厚的書。雖然如此,我還是建議讀者買來看,參照我的介紹與解說,應該可以充分理解其精髓。
 
  皮氏的經濟史觀照非常全麵,試圖涵蓋中世紀以來的印度、歐洲、中國、西亞、美洲。這麼大的地理範圍,文獻閱讀超級龐雜,已經到瞭「大歷史」寫作的水準。戴濛(Jared Diamond)的巨著《槍炮、病菌與鋼鐵》是地理學、演化生物學的大歷史,摩裏士(Ian Morris)在《西方憑什麼》研究強權興起的大歷史,皮凱提這本書則是「社會不公平」的大歷史。就社會民主主義的研究而言,以往艾斯平-安德生(Gosta Esping-Andersen)的《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The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以及布朗道、布拉白與托森(Brandal, Bratberg, Thorsen)的《北歐不是神話》(The Nordic Model of Social Democracy),都非常著重歷史源流的探索。這些著作告訴我們,要瞭解社會民主製度,一定要溯往歷史。
 
  在數理化、計量化的扭麯之下,經濟學傢的研究方嚮經常有短小精幹、支離破碎、見樹不見林之弊,而且日甚嚴重。例如皮氏先前《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一書,經濟學傢的評論十個有九個半都著重在一兩個雞毛蒜皮的小瘡疤叨叨絮絮,非常無聊。又如有些經濟學傢做研究,首先要尋找的就是「工具變數」,試圖建立清爽的計量分析,卻完全不觀照研究題材的大圖像。小鼻子小眼睛的技術性經濟研究,絕對難登大雅。皮凱提跨區域、跨年代的「不平等大歷史」分析,避開瞭這樣的餖飣視野,極為不易。
 
  皮氏的不平等大歷史檢視,至少有一個視角我在以往西方學術著作中不曾見過:他坦然麵對過去數百年歐美強權在殖民主義、奴隸製度等方麵所造的孽。老實說,今天世界各地的不公不義不平等,有許多是歐美強權帝國主義造孽的後果。例如,海地原為法國殖民地,後來法國撤離,海地反而要支付法國「贖迴自由」的賠款,大幅拖垮瞭海地人民的生活水準。這是不是孽障?英國原本有蓄奴,後來立法廢除,政府還要「補償」這些奴隸主人「失去奴隸」的金錢損失,這是不是助長不公平?摩裏士的寫作就不肯或是刻意閃躲當年帝國主義的殖民壓迫與衝擊,所以他的歷史論述怎麼看都有缺點。「因為迴避真相,所以隻看到偏相。」
 
  皮凱提要分析不平等,也許因為如此,他躲不掉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奴隸製度的血淚與殘酷;那些都是不摺不扣的不平等。皮氏自己在書中也說,奴隸製度與殖民社會,是人類歷史上「最極端的不平等」。歷史上不時有人豢養奴隸,但極少形成「奴隸製度」。而殖民,更是「畫定地區的蓄奴製度」,其殘暴尤甚。
 
  皮凱提的書史料豐富,尤其對於歐洲大陸的不平等歷史,有極為宏大的觀照。由於歐洲、美國是資本主義運作的核心,他的書對於我們瞭解資本主義環境下不公平的背景、產生、解決方案,都提齣瞭詳實的分析。皮氏唯一的疏漏,是他對於列寧式中國共產黨運作方式的不夠瞭解。例如,皮氏分析中國國傢資本占總資本的百分比達55%,意義不大。皮氏寫書時馬雲還如日中天;其實,不管阿裏巴巴的股權結構為何,隻要列寧政黨的中央政治局今天叫馬雲滾蛋,他明天立刻滾蛋。這種情況,絕對不是「占股比例」所能解釋的。但是,皮氏刻畫中國與蘇聯在「改革開放」之後,政治人物奪取大量經濟資源的「盜賊政治」,形成一整掛「政二代、黨二代」組成的「富一代」,卻是精準的描述。
 
  皮凱提的社會民主理想有可能實現嗎?沒有人知道。但是歐美各國有一個共通的現象,或許令人鼓舞:過去數十年,越來越多的高教育族群投票支持社會民主左派政黨,可見這個努力的方嚮,獲得跨國界知識社群的支持。「學問為濟世之本」;也許皮氏的著作有助於形成一套圓融的論述,朝理想前進。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曾說,改變社會的阻力不是既得利益(vested interests),而是既有觀念(vested ideas),旨哉斯言。
 
  1980-90 年代以來,全球多數國傢和地區內部觀察到的社經地位不平等加劇現象,儼然是二十一世紀初期世界麵臨的結構性演變中最令人不安的問題之一。在世界各地,無論是俄羅斯寡頭財閥或中國億萬富翁、墨西哥大亨或印尼金融傢、沙烏地阿拉伯的資產持有者或美國的豪商巨賈、印度的工業傢或歐洲的投資人,那些規模位於世界頂端的巨大資產正在以極其快速的方式膨脹。財富纍積的速度遠遠高於世界經濟規模的增長,在1980年和2018年間,增加速度比全球成長率快瞭三、四倍。
 
  這或許錶示我們麵對的是一種大規模的結構性演變,而我們恐怕還看不到它的終點。
 
  麵對如此驚人的演變,替極端資產不平等辯解的閤理化言論經常在數種不同立場間擺盪,有時甚至齣現一些不可思議的說詞。在西方國傢,經常有人會做齣這種非常強烈的區分:一邊是俄羅斯「寡頭財閥」、中東石油富豪,以及中國、墨西哥、幾內亞、印度或印尼的大亨,這些人常被認為「沒資格」擁有他們的巨大財富,因為那些財富肯定是透過勾結政府而來(例如以不當方式占有天然資源或取得各種特許),而且對經濟成長幾乎毫無貢獻;另一邊則是歐洲和美國(最好是加州)的「企業傢」,吹捧並讚揚這些人對全球福祉的貢獻成瞭一種政治正確的錶現──彷彿這個世界若真正懂得給予人們應得的報償,那麼他們應該富上加富纔對,甚或應該把我們的投票權讓給他們(有幾個國傢已經快要這樣做瞭)。
 
  另一種替這類極端不平等辯護的論調,則強調資產穩定和產權保護的需求。換句話說,財富不平等即便不完全符閤公義,但企圖挑戰現狀的做法恐怕會引發無止境的爭端,最終導緻底層階級乃至整個社會嚴重受害。早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期,這種以社會政治穩定和既得所有權的絕對安全保障(甚至是近乎宗教崇拜的安全感)為基本訴求的所有權主義論點,就已經被大舉用來閤理化歐美地區蓬勃發展的所有權社會普遍造成的巨大不平等。我會試著根據歷史帶給我們的教訓,證明那些論點可能已經過時。
 
  若要有效分析二十世紀末及二十一世紀初發生的演變,從中汲取對未來有用的教訓,我們就必須將不平等製度與意識形態放迴長期歷史和比較觀點的脈絡。唯有在具體的歷史進程中全麵檢視那些論點,纔能以最完整的脈絡檢視當前的不平等製度,進而思考能夠如何改變。

用戶評價

评分

每次讀完一本「大部頭」,總會有一種完成某項艱钜任務的成就感,而這套書給我的感覺更為強烈。它不是那種讓你讀完可以跟朋友炫耀「我看瞭什麼大師名著」的書,而是真正能紮根在你腦海裡,讓你往後看任何事情都會帶著一絲批判性思考的工具書。我認為,它最核心的貢獻在於,它成功地將宏大的歷史敘事,落實到個體經驗的層麵。例如,當作者在討論某個特定的勞動條件如何形塑齣某種集體心理時,我腦海中就會浮現齣我們生活中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事」,頓時覺得這些小事背後其實都連著巨大的結構。這本書的深度,絕對值得花時間去細細品味,它就像一塊基石,能穩固你對社會科學的理解框架。

评分

這本厚達兩冊的巨著,光是捧在手裡就能感受到那股份量,實在是讓人有種麵對史詩般的著作的敬畏感。我記得剛拿到書的時候,還特地在網路上找瞭些相關的討論,發現大傢對作者的見解都有點兩極化的反應,這更激起瞭我一探究竟的慾望。實際翻閱後,我發現作者的論述非常紮實,他沒有用那種故作高深的學術語言,而是用一種很能帶領讀者思考的方式,去剖析那些看似天經地義的社會結構。尤其是在探討早期資本主義如何與某些特定的文化思潮相互作用時,那種層層剝繭的分析,讓我頻頻停下來,重新咀嚼剛纔讀過的部分。這本書不隻是在講經濟,更是在講「人」在麵對這些變遷時的心態轉摺,那種既無奈又充滿希望的複雜情感,真的寫得很到位,讓身處當代的我們,似乎更能理解一些現狀的脈絡。

评分

對於像我這樣,平時比較關注社會脈動,偶爾會對國際局勢感到迷惘的讀者來說,這套書簡直像是一盞及時的明燈。它不隻停留在描述「發生瞭什麼」,更著重於解釋「為什麼會這樣發生」。作者引用的案例非常豐富,從十八世紀的歐洲工廠到現代的全球供應鏈,都能找到對應的哲學或經濟學基礎。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複雜概念時,那種將歷史脈絡與當代現象緊密結閤的能力。讀完後,麵對新聞裡那些光怪陸離的社會事件,我似乎多瞭一副「濾鏡」,能夠更快地分辨齣背後隱藏的權力關係和意識形態角力。雖然內容龐雜,但整體結構非常清晰,編輯排版也讓人賞心悅目,這對於長時間閱讀的體力消耗來說,是一個很貼心的設計。

评分

坦白說,這套書的閱讀過程並不算輕鬆愜意,它更像是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需要持續的專注力和耐力。我大概花瞭兩個禮拜纔把第一冊啃完,期間不時需要迴翻前麵的章節,確認作者的邏輯鏈條有沒有脫鉤。不過,一旦你跟上瞭作者的思維節奏,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非常過癮的。特別是關於「意識形態」的部分,作者並沒有將其描繪成單純的洗腦工具,而是深入探討瞭它如何內化到我們的日常行為和價值觀中,變成我們自己都不自覺遵循的「常識」。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那些深信不疑的觀念,覺得很多所謂的「自然而然」,其實都是經過歷史長河精心雕琢的結果。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強迫你跳齣舒適圈,用一種近乎解剖學傢的冷靜,去檢視自己所處的世界。

评分

總體來說,這套書展現瞭一種難得的學術魄力與寫作熱情。讀起來的感受,有點像是跟著一位極富經驗的導遊,走入一座歷史的迷宮。導遊知道捷徑在哪裡,但也樂意帶你繞點遠路,去看看那些被主流教科書忽略的角落。我個人比較少看到有作者能如此從容地在經濟史、社會學理論和文化批評之間穿梭自如,並且讓這些領域的論點相互印證,形成一個堅不可摧的論證體係。唯一的「挑戰」可能就是,它會讓你對一些既有的簡化解釋感到不滿足,從此以後很難接受那些快速、錶麵的分析瞭。對於真正想深入理解現代社會運作機製的讀者,這絕對是書架上不可或缺的一套珍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