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與文化(精)(附贈藏書票)

民族與文化(精)(附贈藏書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錢穆
图书标签:
  • 民族学
  • 文化人类学
  • 文化研究
  • 民族认同
  • 文化多元性
  • 社会文化
  • 台湾文化
  • 文化传承
  • 原住民文化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錢穆珍藏精裝系列 附贈典雅藏書票★
一代國學大師、史學權威──錢穆
經典著作全新改版
 
匯集錢穆關於民族文化的講演詞精華
在西學東漸之際
先生仍以弘揚中華民族及文化為己任
 
  「民族」與「文化」兩名詞,乃近代國人所傳譯之西方語,但在中國上古實早已有之,民族乃中國所謂之「血統」,文化乃中國所謂之「道統」。由此民族創造此文化,但非此文化,亦無由完成民族。中國人主張文化之意義與價值實更高於民族。本書內分講義與講演詞之兩部分,書中涵義宏深,有仍值今我國人重讀研討之價值。
 
  【全新設計藏書票】
  以精緻線條與圖騰拼貼的山河,呈現國學大家錢穆之文人氣質,而其思想之影響源遠流長、綿綿不絕。
 
  「人之生命乃天地大生命中一小生命,如川流中一水滴,故其生命實在孤獨處。」──錢穆
 
本書特色
 
  1.本書分析民族和文化之間的關係,並分述中華民族與中國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2.以中西文化比較為基礎,闡明中華文化能夠延續千年的原因,期望能喚起國人對中華文化的信心。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为《世界文学经典选读:从古希腊到现代主义》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不提及您提供的书名,旨在提供丰富而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介绍。 --- 世界文学经典选读:从古希腊到现代主义 一本穿越时空的文学史诗,一次对话古今的深度之旅 内容简介 《世界文学经典选读:从古希腊到现代主义》并非仅仅是一部选集,它更像是一份精心绘制的文学地图,引导读者沿着西方文明的知识与情感脉络,追溯文学艺术从起源到深刻变革的完整轨迹。本书旨在通过精选的文本、深入的解读和严谨的编排,让读者不仅“阅读”经典,更能“理解”经典在各自时代背景下的革命性意义和跨越千年的恒久魅力。 本书的宏大叙事横跨了近三千年的文学发展史,将读者置于不同文明的中心地带,见证思想的碰撞与表达形式的演变。从泥板上的楔形文字到印刷术的兴起,从口头传统的史诗吟唱到小说这一现代载体的成熟,读者将清晰地看到文学如何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镜子,映照出社会结构、信仰体系和个体心灵的深刻变化。 第一编:文明的曙光——古典时代与中世纪的基石(公元前8世纪 – 公元14世纪) 本篇聚焦于西方文学的源头,探讨神话、史诗和悲剧如何奠定叙事和戏剧的永恒母题。 古希腊的荣光: 我们从荷马的《伊利亚特》与《奥德赛》开始,解析英雄主义、命运的抗争以及人类对秩序的渴望。随后,我们将深入欧里庇得斯和索福克勒斯的剧作,剖析“俄狄浦斯情结”等普世人性困境。雅典的民主思辨如何与文学的伦理探讨相互交织,成为后世所有文艺思潮的理论起点。 罗马的雄心与维吉尔的遗产: 罗马文学的理性与帝国气度在本篇中得以展现。重点分析维吉尔《埃涅阿斯纪》中,如何将神话叙事提升到国家建构的政治高度,以及奥维德对神话的机智重塑。 中世纪的信仰与骑士精神: 随着基督教成为西方精神的支柱,文学的主题转向了救赎、原罪与世俗的道德抉择。本篇收录了中世纪早期关于圣徒传记的片段,并重点解析了亚瑟王传奇和《罗兰之歌》中,骑士精神(Chivalry)在宗教热忱与世俗荣誉之间的复杂张力。 第二编:光芒的复苏与人性的觉醒——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14世纪 – 18世纪) 这一阶段是文学史上的一次巨大转向,焦点从神性回归到人性,从彼岸探索到此岸经验。 文艺复兴的辉煌: 我们将详细探讨但丁的《神曲》如何以精妙的结构将神学、哲学和个人情感熔铸一炉,标志着中世纪的终结与人文主义的兴起。随后的篇幅将聚焦于莎士比亚,通过《哈姆雷特》和《李尔王》等作品,揭示其对人类心理复杂性的惊人洞察力,这标志着现代戏剧的真正诞生。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出现,则以其对理想与现实的讽刺性并置,为后世的小说创作树立了里程碑。 启蒙的理性之光: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科学和个体权利。本篇选取了伏尔泰和卢梭的关键论述,展示文学如何成为社会批判的锐利武器。同时,我们也考察了歌德的《浮士德》,探讨知识分子在追求绝对真理过程中所遭遇的永恒困境。 第三编:情感的洪流与工业的阴影——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锋(19世纪) 19世纪是文学体裁和主题爆炸式增长的时代,社会变革深刻影响了作家的笔触。 浪漫主义的回归: 面对工业革命带来的异化和启蒙理性的僵化,浪漫主义者重新拥抱自然、情感、神秘与异域情调。本编收录了拜伦和雪莱的诗歌精选,探讨了“抒情自我”的凸显。同时,我们也分析了歌德对“自然精神”的探索,以及霍夫曼作品中对非理性潜意识的早期触及。 现实主义的冷峻审视: 作为对浪漫主义的矫正,现实主义力图以科学的、客观的视角描绘社会肌理。《包法利夫人》和巴尔扎克的中篇小说片段,以无情的细节描摹了资产阶级社会的道德腐朽与阶级固化。我们尤其关注俄国文学,通过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地下人”心理的剖析,预示了20世纪精神危机的到来。 第四编:边界的消融与内在的革命——现代主义的探索(20世纪初至二战后) 本篇是文学史上最激进的变革期,传统叙事结构被彻底颠覆,关注点转向了破碎的意识流和象征意义的重建。 现代主义的先声: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创伤使人们对宏大叙事和既有真理产生了怀疑。本编深入解析了乔伊斯的意识流动技巧,展示语言如何被拆解并重组成个体心灵的碎片化体验。马塞尔·普鲁斯特对“非自主记忆”的精微捕捉,开创了心理时间的新维度。 现代主义的多元面向: 我们探讨了卡夫卡作品中荒诞的官僚体制对个体异化的描绘,以及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女性视角与时间感知的革新。通过对T.S.艾略特《荒原》的文本分析,读者将理解现代主义如何通过典故的并置和语言的拼贴,来表达“失落的一代”的文化碎片化状态。 文学的社会责任与反思: 本编的尾声聚焦于二战后的文学,简要介绍如加缪和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潮,探讨在世界失去确定性后,文学如何面对荒谬与自由的重负。 结语:永恒的对话 《世界文学经典选读》的每一章节都旨在为读者提供丰富的注释、时代背景介绍和关键术语解析,确保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宏大主题的读者,也能轻松进入文本的深层结构。本书不仅是一份学习指南,更是一面映照我们自身处境的棱镜。通过与这些跨越时空的伟大心灵对话,读者将获得更深刻的自我认知和更广阔的人类同情心。我们相信,真正的经典,永不过时,它们是人类经验的共同财富,等待每一代人去重新发现和阐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年)
 
  字賓四,江蘇無錫人。年十八即任小學教師,歷中學而至大學。先後於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師範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等校任教。1949年,赴港創辦新亞書院。曾先後獲香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頒贈名譽博士。1967年,來臺定居,膺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並任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教授。1986年,受聘為總統府資政。
 
  賓四先生治學,大抵以史學為核心,廣涉諸經諸子之學,從而擴及中華學術與思想文化諸多領域;其中又以理學最為深刻,自云「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其成就,直接反映了中國近代學術史之變遷。畢生心力鑽研中國古典文獻,即使晚年苦於眼疾,仍著作不輟,冀以喚醒中華民族文化之靈魂,儼然為晚清以來,力抗西方文化洪流之中流砥柱。所著《先秦諸子繫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秦漢史》、《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朱子新學案》等八十餘種,俱享譽中外學術界。

图书目录

錢穆作品精萃序
增訂版序
自序
講義
上篇中華民族之成長與發展
第一章中華民族之本質

一、中國古代之氏姓分別
二、中國古代之華夏與四裔
三、文化觀與民族觀
四、文化建立與民族融凝
五、天下一家與中國一人之大同太平理想之追求

第二章中國社會之結構
一、人文精神的社會理想
二、四民社會之形成及其意義
三、中國社會中之個人地位與家庭地位及政治問題與經濟問題

第三章中華民族發展之經過及其前途
一、秦以後中華民族之逐步擴展與逐步融凝
二、異族內徙與海外拓殖
三、民族觀與文化觀之衝突與調整
四、救國保種與文化復興

下篇中國歷史演進與文化傳統
第四章中國歷史演進大勢
一、秦以前之中國
二、漢唐時代之中國
三、宋以下之中國
四、近代中國及其前瞻

第五章中國文化本質及其特徵
一、中國文化體系之分析觀
二、中國文化體系中之人文精神及其道德觀念

第六章中國的哲學道德與政治思想
一、中國傳統文化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一貫理想
二、中國傳統文化中之天人合一觀
三、中國傳統文化中之人文修養

講演詞
第一篇緒論
第二篇中華民族之成長與發展
第一章中華民族之本質
第二章中國社會之形成
第三篇中國歷史演進與文化傳統
第一章歷史的領導精神
第二章中國歷史演進大勢
第三章中國文化本質及其特徵
第四章中國傳統文化中之人文修養
第四篇結言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73857
  • 規格:精裝 / 192頁 / 15 x 21 x 2.6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錢穆作品精萃序
 
  錢穆先生身處中國近代的動盪時局,於西風東漸之際,毅然承擔起宣揚中華文化的重任,冀望喚醒民族之靈魂。他以史為軸,廣涉群經子學,開闢以史入經的嶄新思路,其學術成就直接反映了中國近代學術史之變遷,展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輝煌與不朽,並撐起了中華學術與思想文化的一方天地,成就斐然。
 
  三民書局與先生以書結緣,不遺餘力地保存先生珍貴的學術思想,希冀能為傳揚先生著作,以及承續傳統文化略盡綿薄。
 
  自一九六九年十一月迄於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多年間,三民書局總共出版了錢穆先生長達六十餘年(一九二三~一九八九)之經典著作—三十九種四十冊。茲序列書目及本局初版日期如下:
 
  中國文化叢談 (一九六九年十一月)
  中國史學名著 (一九七三年二月)
  文化與教育 (一九七六年二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 (一九七六年六月)
  國史新論 (一九七六年八月)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一九七六年八月)
  中國歷史精神 (一九七六年十二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 (一九七七年二月)
  世界局勢與中國文化 (一九七七年五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 (一九七七年七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 (一九七八年一月)
  黃帝 (一九七八年四月)
  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 (一九七八年七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五) (一九七八年七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六)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 (一九七九年七月)
  歷史與文化論叢 (一九七九年八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八) (一九八○年三月)
  湖上閒思錄 (一九八○年九月)
  人生十論 (一九八二年七月)
  古史地理論叢 (一九八二年七月)
  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合刊) (一九八三年一月)
  宋代理學三書隨劄 (一九八三年十月)
  中國文學論叢 (一九八三年十月)
  現代中國學術論衡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
  秦漢史 (一九八五年一月)
  中華文化十二講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
  莊子纂箋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
  朱子學提綱 (一九八六年一月)
  先秦諸子繫年 (一九八六年二月)
  孔子傳 (一九八七年七月)
  晚學盲言(上)(下) (一九八七年八月)
  中國歷史研究法 (一九八八年一月)
  論語新解 (一九八八年四月)
  中國史學發微 (一九八九年三月)
  新亞遺鐸 (一九八九年九月)
  民族與文化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中國思想通俗講話 (一九九○年一月)
  莊老通辨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
 
  二○二二年,三民書局以全新設計,將先生作品以高品質裝幀,隆重推出珍藏精裝版,沉穩厚實的木質色調書封,搭配燙金書名,彰顯國學大家的學術風範,並附贈精美藏書票,期能帶領讀者重回復古藏書年代,品味大師思想精髓。
 
  謹以此篇略記出版錢穆先生作品緣由與梗概,是為序。
 
三民書局
謹識
東大圖書
 
增訂版序
 
  余嘗言,「人生」與「民族」與「文化」實三而一,一而三。現象雖可三分,但屬同一本體。中國人謂:「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面不可指,不可見,即其體。陽面乃可指可見,斯其用。故言「陰陽」,猶言「體用」。先秦道家則謂之「有無」。凡屬用處可見處,即道家之所謂「有」。凡屬其體不可見處,則道家謂之「無」。其實無處即指其同處,而有處則乃其異處。故曰:「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妙乃有之始,即其異處。其本則出於同,亦即出於無。故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子貢言:「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文章即其異處可見處,故可得而聞。性與天道則在同處,即無處,不可見處,故為孔子日常所少言。
 
  如是以言體用,先秦道家喜言體,每輕視其用。儒家則好言用,每少言體。如言性,即近於體,故孔子少言之。只曰:「性相近,習相遠。」習易見易言,即可謂性體之用。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忠信即言體,學與習則性之用。《論語》二十篇,開首第一語即曰:「學而時習之。」此學習二字,乃用非體,可見又可指。顏子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亦步亦趨,即其學與習,亦即用。如有所立卓爾,立者其體,道家所謂玄之又玄之同處,實即無處,故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孟子稱孔子謂「聖之時」,但不言聖之常。因「時」有異可見,常則大同無可見。此異乃道家所愛言,而孔子則多避去而少言。
 
  《易傳》後起,乃和會儒道兩家以為言。故其言「太極」實即「無極」。極乃言其同一極端,亦猶言無。故後人又言無極而太極。言太極即猶言大同,亦猶言無極,此即所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也。
 
  顏子曰:「夫子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文即文章,即人生用處,禮則其體。博處即其異處,而約處則其同處。人生同處在禮,斯則可視而見,指而知,猶今之言具體。孟子始言性,性實一抽象,非具體。後儒如南宋朱子,乃謂「孟子粗,顏子細」,即指此等處言。然則孟子言性善,已近道家落虛處。荀子乃繼之言性惡。然後儒乃謂「孟子醇乎醇,荀子大醇而小疵」。其小疵,即指其言性惡。荀子著書最首第一篇為〈勸學〉,此則其大醇處。《論語》二十篇,開首即曰:「學而時習之。」又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則此一「學」字,乃孔門教人醇處。孔子自稱:「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吾學不厭而教不倦。」故荀子即在其大醇處勸學。孟子雖好言性,但亦不忘言學,故曰:「乃吾所願,則學孔子。」而後起宋明儒如陸、王,則好言性,而忽於言學,流於不慎,斯失孔門之真傳矣。
 
  今再言「體用」,此二字連言,乃始見於東漢時魏伯陽之〈參同契〉。亦可謂以前儒道兩家少言體,僅言用字。故孔子曰:「如有用我者」,又曰:「道之不行」。行與用,皆具體可指。顏淵則曰:「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所立卓爾,此即後人所言之體字,而其字不出顏子之口。孔子亦僅曰:「民無得而稱焉」,或曰:「民無得而名」,皆不用此一體字。孔子七十始曰:「從心所欲不踰矩」,矩即猶言心之體。但言矩而不言規,不如莊子乃言圓,而曰「執其中」。矩之四方,皆可援可指。圓之中心則虛無其位,不如矩之有隅可據。〈易傳〉後起於道家,乃兼采道家之言以為言,故曰:「太極本無極也。」故具體與抽象,乃儒道兩家立言宗旨大異處,斯則可辨而知者。
 
  西方希臘哲學家言真理,則不僅無矩可守,亦且無規可尋,乃可人各一真理,故曰:「我愛吾師,我尤愛真理。」師則具體,而真理則僅抽象。離其具體而僅言其抽象,則惟西方之個人主義乃可有之。
 
  西方宗教言天堂,言上帝,此又太具體,不抽象,故惟有信仰,乃不得有各己思辨與議論之餘地。如言科學,則既不抽象,亦不具體,乃只於具體中求新求變,更無一故舊之可尊。
 
  今言中西文化之相異,則西方如宗教言天堂與上帝,似皆具體外在切實有據,但只可信,而不貴有證。如科學,則可用可行,而不貴有本。要之,此兩者非生命性的,而其真實生命則為個人主義,太短暫太狹小,不可大又不可久。中國人言性,則求其真實人生之可大而可久,而決不於生命外他求。此則中西文化之相異,亦即中西人生之相異,同時乃見其民族文化之相異。今國人惟求一變故己之常,惟西方是慕是求。此依中國古人言,乃有己而無天,有人而無己。而其心中之人,乃專指西方人。實只知有物,而不知有人。或可稱之謂只知有人,不知有己。與中國民族性相距實大而遠,不知究將何以為學?恐非再有聖人起,亦無可指導吾人以可循之規之矩矣。其然豈其然乎?吾誠不禁其慨乎以思之,慨乎以言之矣。
 
  民國七十六年一月,欲再版重排此集,曾細讀一過,心有所感,略有增修,而作此文。後因故未及付排。今年重印此集,再讀此文,因取其為增訂版序。
 
中華民國七十八年九月錢穆識於臺北士林外雙溪之素書樓,時年九十有五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对我个人世界观的冲击是潜移默化的,它并非用激烈的论战或颠覆性的观点来强行灌输,而是通过大量细致入微的田野观察和历史考据,慢慢地、不动声色地解构我原有的认知框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处理一些敏感或复杂的文化议题时,表现出极大的审慎和尊重。作者似乎始终提醒自己,自己只是一个观察者,而非评判者,总是力求呈现现象背后的多重动因,避免将任何一种文化形态标签化或简单化。这种“他者性”的保持,在如今很多快餐式文化评论中是极其难能可贵的。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世界的角度变得更加宽容和复杂,面对那些与我自身经验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时,第一反应不再是排斥或不解,而是好奇其背后的成因与意义。这种由内而外的思维转变,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阅读成果。

评分

从工具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普通读物。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照系,让我能以一种更系统、更有条理的方式去梳理和理解我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文化现象。在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身边的习俗、传统甚至是一些流行的符号,往往停留在表层感受,缺乏深究的动力。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探究事物深层根源的通道。每当我对某个社会现象感到困惑时,我总能在这本书的某个角落找到相关的对照和解释的线索。它像一个可靠的背景知识库,支撑着我进行更深入的社会观察和批判性思考。这种“被赋能”的感觉,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购买和阅读投入是极其值得的,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持续性的思维工具的升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而又不失雅致的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即便只是摆在书架上,也散发着一种独特的书卷气。初次翻开时,纸张的质感非常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光滑,而是带着微微的粗粝感,让人感觉这本书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内页的排版也处理得极为考究,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惫。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过渡处的那些精心设计的插图或小小的装饰性图形,虽然只是点缀,却为原本严肃的主题增添了一丝灵动,让人在深入思考之余,能稍作喘息,感受到设计者对阅读体验的重视。整体来看,从封面到内页,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匠心”,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让人在拿起它的时候,就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敬意和期待。这种对物质形态的重视,无疑为内容的深度阅读奠定了极佳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颇具文人气息,兼具学术的严谨与散文的韵味。它很少使用过于生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使偶尔引用,也会辅以清晰的解释,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大致跟上节奏。但同时,作者的用词又非常精准考究,那种对词义的拿捏分寸,显示出其深厚的文字功底。尤其是一些描述性的段落,描绘文化场景或仪式的文字,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文学性的享受,画面感极强,仿佛能透过文字闻到空气中的气味,听到遥远的音乐。这种在理性分析与感性描绘之间的游刃有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议题变得鲜活起来。我甚至会特意挑出一些优美的句子反复诵读,它们不仅传递了信息,更传递了一种思考的情绪和历史的重量,让阅读过程成为一种审美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乍一看似乎松散,但细细品味,却能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宏大而又精密的内在逻辑。作者似乎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像一位技艺高超的织工,将不同的文化脉络、历史片段巧妙地编织在一起。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回味一下刚才读到的那个案例或论点,因为它们看似是孤立的,但实际上却通过某种无形的线索相互呼应,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理解框架。这种跳跃式的叙事,有时候会让我感到一丝挑战,因为它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和主动思考,不能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但一旦跟上了作者的思路,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就像忽然间站到了一个制高点,可以将散落的碎片整合起来,看到更广阔的全景。这种写作手法,无疑增加了阅读的门槛,但也极大地提升了读完之后的智识收获和思考的深度,绝非那种一目了然、速成的读物可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