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閒思錄(精)(附贈藏書票)

湖上閒思錄(精)(附贈藏書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錢穆
圖書標籤:
  • 文學
  • 散文
  • 隨筆
  • 文化
  • 經典
  • 颱灣文學
  • 餘光中
  • 散文集
  • 贈品
  • 藏書票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錢穆珍藏精裝係列 附贈典雅藏書票★
一代國學大師、史學權威──錢穆
經典著作全新改版

錢穆最上乘的文學作品
是湖上的閒思,亦是亂世之針砭!

  《湖上閒思錄》乃錢穆在其預感大難將臨,準備離傢齣國前,在湖山勝地,優良學府中,所悠遊閒思,言淺意深,語重心長,含痛抉發!

  【對於藝術,錢穆的想法是……】
  「世世代代的心,這是古代真的宗教藝術文學的共同泉源。」

  【對於政治,錢穆抱持這樣的觀點……】
  「人類是為瞭有社會而始須有政治的,並不是為瞭有政治而始須有社會的。」

  【對於人生,原來錢穆是這樣理解……】
  「人生大流似乎被希望和記憶平分瞭,你若把記憶全部毀滅,此無異把你全部人生取銷,但亦絕對沒有對未來絕無希冀的人生。」

  【全新設計藏書票】
  以精緻線條與圖騰拼貼的山河,呈現國學大傢錢穆之文人氣質,而其思想之影響源遠流長、綿綿不絕。
  「人之生命乃天地大生命中一小生命,如川流中一水滴,故其生命實在孤獨處。」
  ──錢穆

本書特色

  1.本書是一本哲學、科學、宗教、政治、社會、人生會閤的論文集。
  2.本書字字傳神,句句入骨。可使異地異時人讀之,亦心領神會,駕空淩虛。
  3.本書匯通古今中外,綜覽異同,而衡量其是非利害得失,均屬運使其極輕鬆,極揮灑的筆調,寫齣其極沉潛,極細密的心靈。
 
《煙雨平湖:江南文人雅集錄》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追溯南宋至明清時期,江南地區文人雅士,特彆是那些鍾情於湖泊、水鄉風光者的精神世界與日常生活圖景的深度研究專著。它並非單純的文人傳記匯編,而是嘗試通過對特定地理環境(如西湖、太湖周邊的園林、書齋、茶肆)與精英階層文化活動的交織考察,來揭示江南文化精神的內核。全書分為“山水與心境”、“筆墨與交遊”、“器物與風雅”三個主要部分,力求展現一個立體、鮮活的古代江南文人圖景。 第一部分:山水與心境——“在水一方”的哲學 江南地區自古富庶,水係發達,湖泊與河流不僅是交通要道,更是文人寄托情懷、尋求心靈棲息的場所。本部分深入探討瞭湖光山色對文人士大夫審美趣味的塑造作用。 一、 臨水而居的文化自覺: 探討瞭宋代士大夫群體中興起的“迴歸自然”思潮,這並非完全的避世,而是一種將山水納入精神建構的“入世的避世”。書中細緻分析瞭數位在湖畔擁有私傢園林或彆墅的文人,如何通過營造特定景觀(如“一泓碧水”、“麯徑通幽”)來實踐其哲學主張。 二、 湖景的象徵意義演變: 追溯瞭從唐代對湖泊的浪漫化描摹,到宋代融入理學反思,再到明清時期對園林化、精緻化景觀的追求。例如,探討瞭“煙波浩渺”這一意象在不同時期所承載的傢國情懷與個人命運的投射。書中特闢一章,分析瞭蘇杭兩地湖畔的寺廟與書院的互動關係,指齣這些地方如何成為知識分子進行思想交流和學術辯論的場所。 三、 季節與情緒的綁定: 詳細描述瞭文人如何根據湖上四季變換,調整其創作主題與生活節奏。春日踏青、夏日聽雨、鞦日賞月、鼕日圍爐論學,這些日常活動如何被精確地記錄在日記、尺牘乃至詩文中,展現齣一種高度規律化和儀式化的生活美學。 第二部分:筆墨與交遊——知識共同體的構建 文人生活離不開社群的滋養。本部分聚焦於湖畔文人之間的交往模式、文學創作的群體性以及知識的傳播途徑。 一、 雅集與同人社: 重點研究瞭南宋紹興、臨安一帶的“清涼社”、“香山會”等文學社團的運作機製。這些雅集並非僅僅是宴飲賦詩,更是學術觀點、政治態度的非正式交流平颱。書中利用保存下來的契約文書、宴飲開支記錄等非文學史料,重建瞭雅集中的權力結構與地位層級。 二、 尺牘的藝術與信息流: 分析瞭湖上文人之間往來的書信(尺牘)在信息傳播中的關鍵作用。這些書信不僅是私人情感的流露,更是書籍的交換憑證、詩作的傳閱媒介乃至對時局的委婉評論。通過對一批未曾全麵整理的私人信件的解讀,揭示瞭文人間如何利用隱晦的典故和特定的湖畔地理標誌,來規避耳目,進行心照不宣的交流。 三、 題詠與公共空間的再定義: 探討瞭文人如何通過在湖畔的亭颱樓閣、橋梁碑刻上題詩作記,將自然景觀“文化化”和“私有化”的過程。這些題詠,盡管看似個人行為,實則構成瞭知識精英群體對公共曆史敘事的集體構建和話語權力的行使。 第三部分:器物與風雅——物質載體下的精神生活 文人的“閑思”並非空中樓閣,而是依托於精美的物質生活和日常的儀式感。本部分關注與湖畔生活息息相關的器物文化。 一、 茶與酒的儀式: 湖區是茶葉和釀酒的重要産地。書中詳細考證瞭文人飲茶與飲酒在不同場閤下的規範。例如,在西湖邊的特定茶館(如“樓外樓”前身),文人如何選擇特定的茶具(如建盞、紫砂壺的早期形態)來體現其對“清、靜、雅”的追求。並對比瞭他們對酒的兩種態度:一種是藉酒澆愁的感傷派,另一種是藉酒助興的超脫派。 二、 書齋陳設與“清供”: 詳細描繪瞭湖畔書齋內的陳設,著重分析瞭“清供”——即不具實用性,但具有審美和精神象徵意義的物品(如古石、異木、奇特的湖中物件)。這些物品如何被賦予哲學意義,成為文人自我身份認同的標誌,以及它們在文人畫作中的布局講究。 三、 印刷術與知識普及的邊界: 考察瞭明清時期,湖畔的雕版印刷業如何助力文人作品的傳播。特彆關注瞭那些以地域風光、園林建築為主題的版畫冊頁,它們是如何在精英圈層內流轉,成為一種視覺化的生活範本,並影響瞭更廣闊的市民階層對“風雅生活”的想象。 總結: 《煙雨平湖:江南文人雅集錄》試圖提供一個細緻入微的觀察視角,去理解在特定地理環境下,一群以精神生活為重的知識分子,是如何通過對山水、人際交往和日常器物的精細化處理,構建齣一段超越日常瑣碎、充滿儀式感和哲學意蘊的文化史。它重構瞭我們對“閑適”二字的理解,揭示齣這種閑適背後所付齣的深刻的審美勞動與文化自覺。本書適閤對明清社會文化史、園林藝術史以及古典文學交流史感興趣的讀者深入研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年)


  字賓四,江蘇無錫人。年十八即任小學教師,歷中學而至大學。先後於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師範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等校任教。1949年,赴港創辦新亞書院。曾先後獲香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頒贈名譽博士。1967年,來臺定居,膺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並任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教授。1986年,受聘為總統府資政。

  賓四先生治學,大抵以史學為核心,廣涉諸經諸子之學,從而擴及中華學術與思想文化諸多領域;其中又以理學最為深刻,自雲「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其成就,直接反映瞭中國近代學術史之變遷。畢生心力鑽研中國古典文獻,即使晚年苦於眼疾,仍著作不輟,冀以喚醒中華民族文化之靈魂,儼然為晚清以來,力抗西方文化洪流之中流砥柱。所著《先秦諸子繫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秦漢史》、《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硃子新學案》等八十餘種,俱享譽中外學術界。

圖書目錄

錢穆作品精萃序


再跋
人文與自然
精神與物質
情與欲
理與氣
陰與陽
藝術與科學
無我與不朽
成色與分兩
道與命
善與惡
自由與乾涉
鬥爭與仁慈
禮與法
匆忙與閒暇
科學與人生
我與他
神與聖
經驗和思維
鬼與神
城市與鄉村
人生與知覺
象外與環中
歷史與神
實質與影像
性與命
緊張與鬆弛
推概與綜括
直覺與理智
無限與具足
價值觀與仁慈心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474243
  • 規格:精裝 / 184頁 / 15 x 21 x 2.5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錢穆作品精萃序

  錢穆先生身處中國近代的動盪時局,於西風東漸之際,毅然承擔起宣揚中華文化的重任,冀望喚醒民族之靈魂。他以史為軸,廣涉群經子學,開闢以史入經的嶄新思路,其學術成就直接反映瞭中國近代學術史之變遷,展現齣中華傳統文化的輝煌與不朽,並撐起瞭中華學術與思想文化的一方天地,成就斐然。

  三民書局與先生以書結緣,不遺餘力地保存先生珍貴的學術思想,希冀能為傳揚先生著作,以及承續傳統文化略盡綿薄。

  自一九六九年十一月迄於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多年間,三民書局總共齣版瞭錢穆先生長達六十餘年(一九二三~一九八九)之經典著作—三十九種四十冊。茲序列書目及本局初版日期如下:

  中國文化叢談(一九六九年十一月)
  中國史學名著(一九七三年二月)
  文化與教育(一九七六年二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一九七六年六月)
  國史新論(一九七六年八月)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一九七六年八月)
  中國歷史精神(一九七六年十二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一九七七年二月)
  世界局勢與中國文化(一九七七年五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一九七七年七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一九七八年一月)
  黃帝(一九七八年四月)
  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一九七八年七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五)(一九七八年七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六)(一九七八年十一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一九七九年七月)
  歷史與文化論叢(一九七九年八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八)(一九八○年三月)
  湖上閒思錄(一九八○年九月)
  人生十論(一九八二年七月)
  古史地理論叢(一九八二年七月)
  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閤刊)(一九八三年一月)
  宋代理學三書隨劄(一九八三年十月)
  中國文學論叢(一九八三年十月)
  現代中國學術論衡(一九八四年十二月)
  秦漢史(一九八五年一月)
  中華文化十二講(一九八五年十一月)
  莊子纂箋(一九八五年十一月)
  硃子學提綱(一九八六年一月)
  先秦諸子繫年(一九八六年二月)
  孔子傳(一九八七年七月)
  晚學盲言(上)(下)(一九八七年八月)
  中國歷史研究法(一九八八年一月)
  論語新解(一九八八年四月)
  中國史學發微(一九八九年三月)
  新亞遺鐸(一九八九年九月)
  民族與文化(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中國思想通俗講話(一九九○年一月)
  莊老通辨(一九九一年十二月)

  二○二二年,三民書局以全新設計,將先生作品以高品質裝幀,隆重推齣珍藏精裝版,沉穩厚實的木質色調書封,搭配燙金書名,彰顯國學大傢的學術風範,並附贈精美藏書票,期能帶領讀者重迴復古藏書年代,品味大師思想精髓。

  謹以此篇略記齣版錢穆先生作品緣由與梗概,是為序。

三民書局
東大圖書
謹識



  我這一本《湖上閒思錄》,是今年春天因著一位友人的一番慫恿而觸機開頭寫起的,經過瞭約莫四個月的時間,積成這三十篇文字,把它彙集成冊。我的生活,其實也算不得是閒散,但總是在太湖的近邊,時時見到閒雲野鷗風帆浪濤,總還是有一些閒時光的。我的那些思想,則總是在那些閒時光中透逗,在那些閒時光中醞釀。而且我之所思,實在也與世無補。我並不是說我對於當前這些實際的人生,漠不關心,不想幫忙。但總覺得我自己無此智慧,無此精力,來把捉住這些當前的實際人生之內裏的癥結,而試加以一種批導或斡鏇。因此也隻能這般躲在一旁,像無事人模樣,來思考那些不關痛癢不著筋節的閒思慮。我也並不說我的那些閒思,便在此三十篇中告一段落。隻因為我的閒思,總算是在此三四個月的閒時光中閒閒地產生,實際則隻還是閒閒地記錄寫齣。而我想,讀我書的人或許隻想在三四日或三四鐘點中匆匆讀完。若我把這些稿子久藏不齣,積壓得多瞭,我又怕更引起讀者的忙迫,要在幾天或幾個鐘點的短時間裏,匆忙地一口氣來讀我的太多的閒思錄。忙讀是領略不到閒思的情味的。因此先把此三十篇發錶瞭,也好減輕讀者們忙讀的壓迫。將來若使我續有閒思的機會,好絡續的寫齣,再彙成續集三集,也讓讀者們好分集的閒閒地來讀。

  我這一本閒思錄,並不曾想如我們古代的先秦諸子們,儒墨道法,各成一傢言,來誘世導俗。也並不曾想如我們宋明的理學先生們,程硃陸王,各各想承繼或發明一個道統,來繼絕學而開來者。我也並不曾想如西方歐洲的哲學傢們,有係統、有組織、嚴格地、精密地,把思想凝練在一條線上,依照邏輯的推演,祈望發現一個客觀的真理,啟示宇宙人生之奇祕。我實在隻是些閒思,惟其隻是些閒思,在我寫第一篇的時候,我並沒有預先安排如何寫第二篇。在我寫第二篇的時候,也並沒有設法照顧或迴護到第一篇。在我隻是得著一些閒,便斷斷續續地思而寫,這是些無所為的,一任其自然的,前不顧後,後不顧前。而且在我開始寫這閒思錄之前,慫恿我的那位友人,他早已給我一限製,不希望我長篇纍牘地寫,字數上他希望我不超齣二三韆字的篇幅。我開始既如此寫,以後也便照樣寫。而且我覺得,篇幅有瞭限製,也好省得我轉成忙迫。心下預定瞭隻寫這些字,因而不緻失卻我開始寫時的閒情。寫瞭二三韆字,我便戛然而止,我也並不曾想一定要把我當時的一番閒思像模像樣地造成一理論。有時上麵多寫瞭些,下麵便少說些,有時上麵少說瞭些,下麵便多寫些。而且我每一篇在寫的時候,也沒有預定題目,有時想到較複雜較深邃的,也隻在此三四韆字中交捲。有時想到較簡單較平淺的,也在此三四韆字中交捲。寫完瞭,隨便拈篇中一兩字作為題目裝成一牌子安上。有些是上一篇未說完的,又在下一篇乘便補齣。有些是上一篇已說到的,又在下一篇重複說及。有些是某一篇隻當是某一篇之一隅舉例,有些則兩篇之間又好像有些衝突不一緻,有些是尚多言外之意,也懶得再申說。篇目的前後,全照動筆的次序,沒有再編排過。中間有一兩篇是宿稿,因為文言白話的體裁關係,而把來略略地改寫的。然而這些總還是我一人之所見,而且近在四個月中間寫齣,應該是仍還有一個體係的。這些則隻有讓讀者們自己去認取。我隻請求讀者們在臨讀時,也先把自己的心情放閒些,則一切自易諒解,一切自易願恕。

  慫恿我的那位友人,使我觸機開頭寫這一本閒思錄的是謝幼偉先生。他為申報館的副刊學津討稿,我的稿開始瞭,但《申報》的學津停刊瞭。我引起瞭興頭,終於有此一冊小書。讓我乘便在此感謝謝先生的一番慫恿。

民國三十七年夏錢穆識於無錫榮巷



  本書乃民國三十七年春間所寫。其時餘任教江蘇無錫江南大學,課務輕閒,胃病新癒,體況未佳,又值時局晦昧,光明難覩。時時徜徉湖山勝處,或晨齣晚歸,或半日在外。即暫獲間隙,亦常徘徊田塍魚塘之間。盡拋書冊,惟求親接自然,俛仰逍遙以自遣。心胸積滯,逐一滌盪,空所存抱,乃時有閒思遐想,如遊絲輕漾,微葉偶飄,來入庭際,亦足賞玩。乃於夜燈坐對,隨筆抒寫,初不自意遂成捲帙。嗣亦擱置,不復再續。越一年,倉皇南行,此稿亦未攜帶。今鼕重入吾眼,則已轉瞬十年矣。再自披覽,即篇題亦都忘卻,更不論內容所涉。循誦而下,恍如讀他人書,乃深幸此人談吐,與其平日素所蓄藏,無大懸別,此亦大可欣喜之一境也。惟閒冗相異,儼如隔世。卻念生平,有此一段暇晷,堪作迴憶,彌自珍惜。刊而布之,亦聊以存當時心影之一斑焉。

民國四十七年鼕至錢穆再識於九龍之鑽石山寓廬

再跋

  餘自對日抗戰期間,在雲南宜良寫成《國史大綱》一書以後,自念全部中國史中之大綱大節,已在書中揭舉。循此詳求,事在讀者。或有謬誤,亦待讀者指齣,再作思考。餘之興趣,遂從歷史逐漸轉移到文化問題上。

  餘之研治國史,本由民初新文化運動對國史多加詬詈,略有匡正。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庶於世風稍盡補偏救弊之功。但自世界第二次大戰開始,確信歐西文化亦多病痛,國傢民族前途,斷不當一意慕效,無所批評抉擇,則盲人瞎馬,夜半深池,危險何堪設想。又歷史限於事實,可以專就本己,真相即明。而文化則寓有價值觀,必雙方比較,乃知得失。餘在成都始寫《中國文化史導論》一書,此為餘對自己學問有意開新之發端。

  及抗戰勝利,頗謂國事未定,變端莫測,因決意不返平津,亦不滯京滬,惟冀覓一靜僻處,俾得潛心,以漸待時局之安定。乃重返昆明,初不料其學風囂張,乃有大齣意料之外者。又在成都患胃病,迄是不癒,乃又決意歸傢鄉,風土飲膳,庶於餘病體有助。適江南大學新創,遂留任教。而國事益動盪,日夜讀《莊子》一書,為作纂箋。聊可於湖山勝境,遊神澹泊,自求寧靜。又以其間寫此《湖上閒思錄》一部。及避來香港,將之付印,距今亦三十年以上矣。

  此三十年中,對文化問題又續有撰述。兩年來,雙目失明,不能見字。報章書籍,皆已疏隔。惟尚能捉筆寫稿。方撰《中西文化比較觀》一書,不謂積稿已盈二十篇以上。大體皆雜憶平日心中存想,以不翻書,不引據材料為原則。忽一日,三民書局主人來索餘《湖上閒思錄》,將以再付剞劂。因由內人誦讀一過,餘逐篇聽之。初不意餘方今所撰,正多舊來見解,並有前所發得,而今已漫忘者。自慚學問未有進步,而國事世風,每下愈況。迴憶當年太湖邊一段心境,亦已有黃鶴一去不復返之狀。撫今追昔,感慨何似。

  因念《國史大綱》一書,亦已在數年前重有改訂,創為新版。今此稿又繼之。敝帚自珍,際此時代劇變中,不知國人讀之,亦尚謂此泥上鴻爪,復有一加顧視之意義與價值否。再為此跋,亦聊記往年飛鴻踏此雪泥之概況而已,他復何言。

中華民國六十九年五月七日錢穆自識於臺北外雙溪之素書樓時年八十有六

用戶評價

评分

最近這段時間,我陷入瞭一種創作的瓶頸期,感覺思維總是轉不過來,看什麼都提不起精神。朋友推薦我試試換換閱讀口味,說找些能讓人“慢下來”的書。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翻開瞭這本,它的文字節奏感非常特彆。不是那種緊湊、強行推進情節的敘事方式,而是像散文詩一樣,每一個句子都像是經過瞭反復的推敲和打磨,帶著一種悠長的迴響。讀起來你會發現,作者似乎並不急於讓你接受某個觀點,而是邀請你和他一同在文字構築的場景中漫步,去感受那種細微的情緒波動和環境的描摹。這種“慢讀”的體驗,反而有一種奇特的療愈效果。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讀物,讀完就忘瞭,而是會在你心裏留下一些不易察覺的印記,等你迴過神來,發現自己的某些固有想法好像被悄悄地觸動、甚至鬆動瞭一些。它沒有生硬的說教,全憑意境去感染人,非常高妙。

评分

說實話,剛開始接觸這種偏嚮哲思和隱逸主題的書籍時,我還有點擔心會太晦澀難懂,生怕看不明白那些典故或者深層的含義。但令人驚喜的是,作者的語言雖然雅緻,卻一點也不故作高深。他似乎找到瞭一種絕佳的平衡點——既有古典文學的韻味和深度,又有著現代人能夠理解的親近感。有些段落,你會覺得他是在和你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那些關於時間、關於孤獨、關於存在的思考,雖然古老,卻又無比貼閤當下我們每一個人的處境。讀完之後,我感覺心靈得到瞭極大的滋養,不是被知識的重量壓垮,而是被一種輕盈的智慧所點亮。它提供瞭一種精神上的“避風港”,讓人在忙亂的生活中,能找到一個可以安放靈魂的角落。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也絕對是加分項。如今很多齣版社為瞭追求所謂的“時尚感”,用一些過於花哨或者過小的字體,結果就是閱讀體驗直綫下降。但這本書選用的字體,既保持瞭典雅的氣質,又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行間距和頁邊距的留白把握得恰到好處,那種呼吸感非常強。要知道,閱讀長篇的散文或思辨性文字,眼睛是很辛苦的,但捧著這本,即便是深夜裏點著颱燈讀上兩三個小時,也不會有那種強烈的視覺疲勞感。這說明齣版方在設計製作上確實是下瞭大功夫,他們理解“閑思”需要一個“閑適”的載體。這是一種對讀者的尊重,也是對內容價值的充分肯定,而不是把文字簡單地堆砌在紙麵上瞭。

评分

我個人對那種過度宏大敘事或者充滿激烈衝突的文學作品常常感到疲憊。我更偏愛那種聚焦於日常、專注於內心世界的探索。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極其齣色。它沒有波瀾壯闊的背景,也沒有驚天動地的事件,但它能將一個非常小的場景、一個瞬間的感悟,寫得極其透徹和豐富。讀著讀著,你會覺得作者仿佛就是坐在你身邊,用一種極其坦誠的口吻,和你分享他觀察到的世界的紋理。比如他對光影變化的捕捉,對季節更迭時自然界那種微妙氣味的描述,都精準得讓人拍案叫絕。這種細膩的觀察力,讓人反思自己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錯過瞭太多美好的細節。閱讀它,就像是為自己的感官進行瞭一次深度清潔,重新校準瞭對世界“美好度”的閾值。它教會瞭我如何更認真地“觀看”,而非僅僅是“掃視”。

评分

這本書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那個封麵設計深深吸引住瞭。那種水墨暈染的效果,再加上書名,一下子就把人帶入瞭一種寜靜緻遠的氛圍裏。我常常在想,一個好的故事或者思考集,首先得有個能讓人願意打開它的外殼。這本書無疑做到瞭。裝幀的質感也相當不錯,紙張的觸感溫潤,拿在手裏有一種沉甸甸的踏實感,不像有些書印得輕飄飄的,讀起來總覺得少瞭一份分量。更彆提那個附贈的藏書票瞭,設計得精緻又富有古韻,收藏價值一下子就上來瞭。現在很多齣版物為瞭節省成本,在這方麵都很敷衍,但這本書的齣版方顯然是用心瞭的,對得起“精”這個字。這種對細節的打磨,往往預示著內容本身也值得細細品味,讓人忍不住想馬上找個清淨的地方,沏一壺茶,慢慢翻開,去探索那些被時光沉澱下來的文字。我特彆期待這種帶有儀式感的閱讀體驗,它能讓人暫時抽離齣日常的喧囂,專注於文字本身帶來的力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