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凡的覺醒:洞察人性正向昇華的蛻變力量——心理學與超自然體驗絕妙交叉,從創傷、憂鬱、瀕死等真實案例窺視在苦難中成長的驚人奧秘

超凡的覺醒:洞察人性正向昇華的蛻變力量——心理學與超自然體驗絕妙交叉,從創傷、憂鬱、瀕死等真實案例窺視在苦難中成長的驚人奧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史蒂夫・泰勒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超自然
  • 创伤
  • 成长
  • 觉醒
  • 正向心理学
  • 濒死体验
  • 忧郁
  • 蜕变
  • 人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寫給身處殘破世代中渴望尋求內心平靜協和的你
一個看完後,不管生命給你什麼,都能坦然接受的新生之作

沃特金斯圖書2022全球最具影響力百大人物#88
他將告訴你人類靈性演化下一階段的必然趨勢

★英國心理學會(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超個人心理學主席史蒂夫.泰勒博士作品
★探索從極端痛苦中實現身心覺醒的心理課題

將超自然體驗與心理學巧妙結合,為讀者提供轉化者經驗,並解析如何應用到自身的首本專書

名人推薦
史蒂夫.泰勒這本精彩的新書,向我們介紹了那些經歷過創傷和危機,並且已從另一端走出來的人;他們有所改變,也在精神上覺醒了。我最喜歡這本書的一點是,他非常清楚地講述了這些積極轉變的過程。這可以幫助我們應對生活中的危機和創傷。
──菲爾.伯傑斯(Phil Borges),攝影師和電影製片人,電影《天能》聯合導演
這是一本強大而鼓舞人心的書,他讓我們知道,生活中的困難,也可能是最具革命性的時刻。這些深刻感人的故事,揭示了人類可以變得多麼有彈性,以及我們內心有多大的潛力。
──史考特.巴里.考夫曼(Scott Barry Kaufman),人類潛能科學中心創始人,《超越:自我實現的新科學》(Transcend:The New Science of Self-Realityization)作者。
《超凡的覺醒》一書,既超凡,也平凡。它之所以超凡,是因為它描繪了痛苦解除的瞬間,以及進入一個更光明、更快樂的存在的過程。它的平凡,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能力,成為泰勒所說的「轉化者」。我們都可以改變我們的意識。這本書中的故事,激勵著我不斷喚醒自己,為一個更美好、更善良、更和平的世界做出努力和貢獻。
──伊麗莎白.萊瑟(Elizabeth Lesser), Omega Institute聯合創始人,《紐約時報》暢銷書Broken Open: How Hard Times Can Help Our Grow作者

史蒂夫・泰勒(Steve Taylor)長年研究超個人心理學,發現某些難以被科學描述或理解的體驗,其強大人類身心的特性,似乎有跡可循⋯⋯

面對生命慘劇,這些人的反應不是崩潰、一蹶不振,
而是向上轉化,擁抱更高功能的新身分。


在經歷喪親之痛、深度抑鬱、企圖自殺、毒癮、戰爭、監禁或瀕死經驗後,部分人達到完全清醒,進而產生「混亂中蛻變」(transformation through turmoil),簡直就像換了個新身分過生活:

  • 參與福克蘭群島戰爭的士兵Gus Hales ,在開戰前夕和死亡和解,獲得前所未有的平靜。
  • 在過去南斯拉夫因批判政府而鋃鐺入獄的大學教授Mihajlo Mihajlov ,在失去自由下反而得到極致喜樂。
  • 丈夫的逝去讓Suzy曾試圖自殺,但總有一股莫名的力量,支持她往後三十年的靈性探索之旅。
  • 在四十歲被診斷出子宮頸癌的Jane Metcalfe,獲悉噩耗的當下直接由崩潰轉向釋然,過著緩慢而直覺的日子。
  • 長年飽受精神折磨的Donna Thomas,人生歷經兩次瀕死經驗的瞬間,卻在當下感覺自己被愛包圍。

蛻變者的經驗不屬於任何宗教和靈性傳統,
而且它們是可以被解釋的。


這不是什麼偉人傳奇或勵志故事,他們的人生平凡如你我,在苦難之後卻並未向下沉淪,反而向上提升。他們有個共通點:當心理依附瓦解後,舊的小我自我徹底消融、死去。而內在一個新的、更高的自我隨之誕生。

宗教重生經驗經常是觀念性的:人們由於信仰改變,開始採行一套與之相符的生活型態。混亂中蛻變則是非觀念性的,是一個人身分和人格的徹底改變

從創傷、痛苦和壓力中成長,回歸生命的如常運作,是當代人都需要學習的課題之一。本書透過來自世界各地的覺醒真實案例,結合靈性、宗教、心理學、醫學等學門知識,討論人類能浴火重生的脈絡與方法。

※本書的部分版稅將捐贈給支持「在動蕩中轉化」的身心覺醒組織,包括鳳凰監獄信託基金會(Prison Phoenix Trust)。該基金會支持英國囚犯的身心發展,並開設冥想和瑜伽課程。

英國亞馬遜讀者好評不斷
★★★★★N*****v 驚豔
這本書把創傷導致的轉化寫得好美,我會想留著二刷。透過閱讀每個故事,你將遁入更深層次的意識狀態。有幾段對我來說印象深刻……大衛.迪奇菲爾德(David Ditchfield)的經歷,把我帶入了一個超凡的身心靈恐怖漩渦。這是一個關於生存和轉化的奇蹟,一個讓我快樂和欣喜若狂得倖存者故事。阿南塔.克蘭提(Ananta Kranti)在日本監獄裡對囚犯進食的生動描述,如此發自內心且徹底還原,吃東西,再也不會被認為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了!她從可怕環境中倖存下來並茁壯成長,證明當中有一股更強大的力量正在起作用。這是一本精彩的書,我認為它在很多層面裡都很有幫助,其中一種便是透過閱讀產生改變……

★★★★★And*** * *****n 令人震驚並且重要的著作
人們有可能走出極端、長期痛苦的狀態,進入一種持續滿意且令人著迷的狀態。這可能對我們許多人來說,簡直聞所未聞。作者史蒂夫.泰勒根據痛苦類型(戰爭、監禁、喪親之痛、死亡、自殺和成癮)排序,向我們展示了幾個「蛻變者」的有用案例。然後,他利用這些轉化者的原始描述與事實經過,以真誠、可信、強而有力的方式呈現出來。我必須說,這些關於苦難的第一手資料,令人震驚、心痛,並且難以想像,但最終都走向類似的結果──持續積極幸福的生活。另外,本書也回答了讀者腦海中不可避免的問題:這些苦痛對我而言,意味著什麼?為了人類?後面的章節,解釋了「覺醒」是如何被有動機的人培養起來的,然後擴展到廣泛覺醒的可能性,最終在演化裡發生變化。這本書令人振奮……連貫的描述同樣令人著迷。也許這聞所未聞,但卻是物種和地球走向積極未來的罕見願景。
★★★★★M. ** ***ter 正在轉化中
第一次注意到史蒂夫.泰勒,是在美國最受歡迎心靈作家埃克哈特.托爾(Eckhart Tolle)的一次研討會上。他謙遜、真實的態度,以及強大又清晰的科學底蘊,立刻啟發了我……《回應苦難,向上轉化》一書裡,泰勒成功研究人們在極端緊急和痛苦的情況下,如何引領身份認同上的轉化、意識的完全轉變,最後到達被啟迪、開悟的境界。他為這本書撰寫了無數次的採訪,以心理科學的角度審視戰爭、監禁、失去至親、瀕死體驗、憂鬱和成癮等背景。本書讓我們對自身內在力量充滿信心,並有勇氣面對自己的命運。極端痛苦令人難以喘息,但它也可以是一個機會。它對平凡的意識發出提問,並向我們展示其他人的生活替代方案。這本書改變了我們,也是對人類進化的貢獻。

探寻人类心智的深邃疆域:一本关于意识、潜能与现实边界的著作 图书名称:无垠心境:意识流变、潜能激活与超越性经验的探索 内容简介: 《无垠心境》并非一本简单的心理学教科书,也非一本专注于特定领域超自然现象的记录。它是一次深入人类心智边界的宏大探索,旨在揭示意识的动态本质、潜能激活的内在机制,以及人类经验中那些跨越常规理解的“超越性经验”的意义。本书致力于构建一个多维度的认知框架,用以审视和理解人类在面对存在性挑战、追求意义构建以及探索非凡心智状态时的复杂旅程。 第一部分:意识的流变与建构 本书开篇即着眼于意识本身的复杂性。我们如何定义“我”?意识是否仅仅是大脑活动的副产品,还是具有独立运作的场域?我们将探讨不同哲学流派对意识的理解,并结合前沿的神经科学发现,剖析意识的涌现机制。 意识的层次结构: 剖析从基础的觉知(Arousal)到高度整合的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之间的层级关系。重点关注潜意识和无意识区域如何塑造我们的日常决策和情感反应,并尝试描绘出意识流在不同情境下——如专注、冥想、梦境——所呈现的不同形态。 叙事自我与核心自我: 探讨“叙事自我”(Narrative Self)——我们通过故事构建的、连贯的个人历史——如何维系我们的身份认同,以及在面对剧烈变化时,这种叙事是如何被重塑或瓦解的。引入“核心自我”(Core Self)的概念,探讨那些在所有叙事之外,保持不变的、最深层的存在感。 感官输入的重塑: 分析大脑如何过滤和解释外部世界的信息。通过对错觉、共感觉(Synesthesia)以及感官剥夺实验的深入研究,展示我们所感知的“现实”是如何高度依赖于大脑的主观建构过程。 第二部分:潜能的激活与心智的拓展 人类被普遍认为拥有远未被完全开发的巨大潜能。本部分将专注于探究如何打破限制性信念,释放内在的力量,实现心智的实质性拓展。 心流状态的机制解析: 详细分析心流(Flow State)产生的心理条件和神经生物学基础。探讨如何通过结构化的挑战与技能匹配,将日常活动转化为自我超越的体验,从而进入高效、愉悦的“此时此刻”。 心智模型的迭代与重构: 强调“心智模型”(Mental Models)对我们行为和认知的决定性作用。本书提供了一套方法论,用于识别、批判并迭代过时的、限制性的心智模型,引导读者构建更具适应性和洞察力的认知框架。这包括对认知偏差的系统性梳理及其对决策制定的影响。 学习的深度与迁移: 探讨深度学习的本质,超越表面信息的记忆,关注知识在不同领域间的迁移能力。引入“元认知”(Metacognition)的实践训练,使个体能够清晰地观察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优化学习策略,实现自我指导的成长。 第三部分:超越性经验的场域 “超越性经验”(Transcendental Experiences)指那些使个体感到超越日常自我界限、与更宏大整体相连接的深刻体验。本部分审慎地考察这些经验,并将其置于人类追求意义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分析。 意义的追寻与价值的锚定: 探讨人类对意义的内在需求如何驱动行为和认知。引入存在主义的视角,分析个体如何在本质上无意义的世界中,主动建构和锚定其个人价值体系。这一过程涉及对死亡、自由与责任的深刻反思。 连接感与整体性体验: 分析宗教、灵性实践(非特定宗教形式)以及深层冥想中所产生的“合一感”或“连接感”。这些体验的核心在于暂时性地消融自我与他者、自我与环境之间的壁垒。我们将从现象学的角度描述这些体验的结构,并探究其对个体长期心理健康的影响。 艺术、创造力与界限的模糊: 审视顶尖的艺术创作如何成为一种探索心智边界的媒介。创造性的爆发往往伴随着逻辑思维的暂时退居二线,使得直觉和非线性思维得以主导。本书将探讨如何培养这种“允许性”的态度,以迎接灵感的涌现。 第四部分:在不确定性中航行 面对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提供了如何在持续变化中保持心智稳定性和适应性的策略。 不确定性下的韧性构建: 韧性(Resilience)并非指不被击倒,而是指在冲击后有效恢复和适应的能力。我们将系统地分析韧性的核心要素,包括情感调节能力、灵活的应变思维以及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 伦理选择与心智成熟: 探讨心智的成熟如何体现在复杂的伦理困境面前。真正的成熟不是拥有标准答案,而是能在多重价值冲突中,进行审慎、富有同理心且负责任的判断。 持续的自我探寻: 强调心智探索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激发读者对自身内在世界的永恒好奇心,鼓励他们将生活本身视为一场持续不断的、关于心智潜能和意识深度的伟大实验。 《无垠心境》旨在为那些渴望超越表层认知、深入理解自身潜能、并希望以更广阔的视野面对人类经验复杂性的读者,提供一把开启深层心智殿堂的钥匙。它不是提供终极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学会提出更深刻的问题。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史蒂夫・泰勒Steve Taylor
目前住在英國曼徹斯特,在里茲貝克特大學(Leeds Beckett University)教授心理學。曾為著名心理學科普網站Psychology Today撰寫專欄「走出黑暗」,人氣非凡,並開辦有聲課程「回到和諧」(Return to Harmony)。

譯者簡介

李忞
臺大外文系、戲劇所畢,現為專職譯者。
聯絡信箱mlee7500@gmail.com

图书目录

前言

一、烽火中的和平:在戰場上蛻變
二、牢獄中的自由(上):受監禁而蛻變
三、牢獄中的自由(下):受監禁而蛻變
四、喪失之痛:失去親友而蛻變
五、絕處逢生:面對死亡而蛻變
六、自殺邊緣:在憂鬱和壓力下蛻變
七、擺脫渴望:為癮所困而蛻變
八、解釋混亂中蛻變
九、向混亂中蛻變學習

結論:最不平凡的覺醒

附錄:清醒狀態的特徵
誌謝
注釋
參考書目
延伸資源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594856
  • 叢書系列:Wellness
  • 規格:平裝 / 272頁 / 21 x 15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2歲~99歲

图书试读

導論

自古以來,人生在世,總是充滿磨難與混亂。佛陀說「人生是苦」(有些詮釋認為應指「人生有苦」)為世間第一條真諦,說得極有道理。對我們的多數老祖宗來說,人生就是各種苦難的交替循環——飢餓、疾病、戰爭等物質之苦,不公與壓迫等社會之苦,還有頻繁喪失親友、得不到自由或機會等心理之苦。而對於有幸活在相對安全、富足環境的現代人,包括許多歐洲人和北美人來說,如今痛苦則以心理層面居多。今人或許不那麼受貧困、飢餓、疾病威脅,卻須體驗各式各樣的心理折磨。我們得承受現代生活的忙碌和社會競爭所帶來的壓力,也得應付大量感官刺激和資訊轟炸所造成的疲勞。我們過著支離破碎、沒有群體感的都會生活,而苦於孤寂和疏離,又因為孤寂、缺乏活著的意義,而深深被憂鬱折磨。

我們很難理解人為什麼要受苦。甚至會覺得受苦根本不可能有半點好處。然而,很多人真的發現受苦也有正面效果,至少就長期而言。近年有不少心理學者,致力於研究「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PTG)的現象。此概念描述,各類型的創傷,譬如痛失摯愛、生了大病、發生事故、遭受壓迫、離婚,最終可能帶來顯著的個人成長。研究指出,約有半數人在創傷事件之後,經歷到某種形式的個人成長。長期而言,他們感覺獲得新的內在力量與自信,對於生命及他人充滿感激。他們與人發展出更親密真誠的關係,視野變得更加開闊,且很清楚自己生命中重要的是什麼。

本書中,我們將檢視與此相關的另一種現象,我稱之為「混亂中蛻變」(transformation through turmoil,TTT)。2我們將探討這種不可思議的現象,仔細觀察為何強烈的心理痛苦,能使人突然轉變成嶄新的自己。本書嘗試向讀者呈現,靈性覺醒可能發生在最意想不到之處。你會在這本書裡遇見一些非常棒的人,他們都曾面對生命所能給人最巨大的考驗,卻非但沒有崩潰不起,反而像浴火重生的鳳凰,向上轉化至一種更高功能(higher-functioning)的覺醒狀態。你會遇見曾經痛失所愛、為憂鬱瀕臨自殺、被長年癮頭拖垮,或因重大傷病來到鬼門關前,並因此甦醒的人們。你也會遇見身陷囹圄而蛻變的長期受刑人,和在作戰壓力與焦慮下覺醒的軍人。

最了不起的蛻變

混亂中蛻變是我至今見過最令人驚嘆的現象。人們一夕之間徹底轉變的能力真的非常神奇,甚至會讓你覺得是完全不同的人住在原本的身體裡。吸毒或酗酒多年的人突然不需要藥或酒了,因為他們已重生為沒有癮頭的人。長期憂鬱的人忽然發現內心的折騰煙消雲散,進到一種自在快活的恆久狀態。一度想尋死的人們,開始將生命視作奇蹟般的偉大冒險。被拘禁多年的人們,經歷某種精神解放,再也不覺得有一丁點兒不自由或受剝奪。

這些「蛻變者」(我如此稱呼歷經這種轉變的人)對他們狀態的描述,有著驚人的一致性,彷彿這是人類潛能繼續發展就會進入的一個階段,也許每個人都能到達。這是一種更高功能的狀態,此時人活得比平常更輕鬆,效益也更高。經歷混亂中蛻變的人,均體會到一種持續不散的幸福快樂,以及與他人、自然、整個世界相連之感。在他們看來,世界是個無比美麗迷人的地方。他們相對沒那麼物質主義、沒那麼自我中心,較富有同情心和利他精神。他們普遍覺得活著非常有意義,對生命中的一切及生命本身充滿感激。

這聽起來簡直猶如奇蹟,好似某些宗教描述的重生經驗。表面上,兩者不無相似,我們也的確會讀到一些案例中,蛻變者以宗教觀點來解讀他們的轉變,因為這是他們唯一能理解這些經驗的框架。但其實這兩種現象差異甚大。宗教重生經驗經常是觀念性的:人們由於信仰改變,開始採行一套與之相符的生活型態。混亂中蛻變則是非觀念性的,若其中有所謂重點的話,比較是在於放下信仰,而不是接受信仰。混亂中蛻變是一個人身分和人格的徹底改變。研究顯示,宗教重生經驗常是暫時的,混亂中蛻變則無一例外是永久的,原因可能就在這裡。

本書目標

我研究混亂中蛻變已有多年的時間,如今覺得時機成熟,可以將這一路上搜集到的一些美妙蛻變故事與大家分享了。這本書的核心部分,每章探討了不同類型的巨大痛苦——比如參與戰爭、遭受監禁、失去親友、面對死亡、為癮所困——並對這些處境中發生的靈性覺醒加以描述。本書的基礎,是我與經歷過「不平凡覺醒」的人們進行的多次深入訪談,偶爾亦有參考其他來源,於書中另有標注。我在很大範圍內,盡量以蛻變者自己的話來呈現他們的故事,但也會對故事細節進行濃縮和穿插我的分析評論。

能訪問這些蛻變者,是不可思議的美好經驗。我常不知不覺濕了眼眶或背脊發麻。聽著那些曾失去所有、熬過最極端的苦、走過最窘迫絕境的人說起他們的故事,真的會非常感動。而看到他們如此耀眼地從谷底站起,現在活得那麼充實、有意義,更是說不出地激勵人心。我很肯定,當你讀到這些故事,一定也會同樣地被觸動。

這些故事也呈現出人類心靈的韌性,讓我們看見人常常低估了自己的能耐。我們在日常的生活、工作、社交、娛樂中,通常都只運用到我們最表層的潛能。但一直以來在那表層之下,我們內在還藏著一大片又深又廣的力量、技能、韌性,只是自己沒意識到而已。我們可能缺少自信或自尊,覺得自己弱小、沒能力。然而一旦碰上生命的考驗,我們便會發覺,我們的內在其實非常強悍,幾乎足以度過任何難關。

另一方面,這些蛻變經驗說明了人的正常狀態是多麼受限。「覺醒」一詞意味著我們平時處於某種睡眠之中。而經歷過混亂中蛻變的人每位都表示,他們發現一般認為「正常」的狀態,其實是種脫離常軌的狀態,會讓我們產生心理痛苦、用一種錯誤的表象看世界。覺醒為我們打通一條路,通向一種更完整、更高功能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我們會感覺生命很輕鬆,行走於世很自在。

除了分享這些不可思議的蛻變故事,本書後段,我也將考察蛻變經驗的意義。這些經驗能夠解釋嗎?背後有哪些心理因素在作用?為何有些人會發生蛻變,有些人卻不會?我們將會看到,混亂中蛻變雖神奇,卻非完全神秘。實際上,它有很大部分可以透過心理學來解釋。從這一現象的本質,我們能更加了解靈性覺醒是如何發生的。

這就把我們帶到了本書另一個重要層面。我們將在最後一章看到,混亂中蛻變提供了一些可貴的原則,我們每個人都能將之應用於自己的靈性發展。這些原則包括釋放心理依附(psychological attachments)、面對及思索死亡、以承認和接納的心境回應痛苦。

蛻變的人們更積極有意義的新人生,使我們彷彿窺見了人類未來的一種嶄新可能,窺見一個不一樣的世界,裡頭不再有危害當今之世的種種殘暴與瘋狂。確實,這些不平凡的覺醒具有一層演化方面的意義,我們將在本書最後談談這個主題。它們顯示了人類作為物種可能是什麼樣子,甚至未來必將成為什麼樣子。

「不平凡」的含義

本書原文書名的不平凡有兩層含義。一方面,它指這些蛻變發生於不平凡的情境下。之所以說這些情境——例如參與戰爭、遭受監禁——不平凡,是因為我們通常不會將它們與靈性覺醒聯想在一塊。另一種不平凡,在於這些經驗涉及了飽受剝奪與失落和某種程度的絕望,而這似乎與靈性覺醒的和諧喜樂,正好落在相反的兩極。失去親友和為癮所困的例子皆是如此。

然而,不平凡一詞也可用來形容這些蛻變經驗的本質。如同前面描述的,蛻變者經歷到奇蹟似的轉變,因此可謂不平凡。其中有些經驗,似乎無法透過理性原則解釋,好比上癮者沒什麼明顯原因、忽然覺得自己徹底變了個人,而且從此之後再也不為癮頭困擾。同樣難以解釋的,還有一些驚人的瀕死經驗,人們描述他們遇見了光和愛構成的終極真實,有時還遇到超自然的存在。

這裡要向讀者指出,我在本書探討的蛻變類型,是經過選擇的結果。亦有其他類型的心理混亂和創傷值得以專章討論,不過考慮篇幅而沒有納入。若要涵蓋心理混亂的所有類型,本書至少會變成目前的兩倍長。我考慮過另闢一章,寫剛生產完的媽媽因新生兒帶來的壓力和失眠而發生的混亂中蛻變。(《飛躍》[The Leap]中,我敘述了瑪瑞塔[Marita]的故事。她生第二胎後患有產後憂鬱,連續四天沒睡後,經歷了一場混亂中蛻變。)我也考慮過寫一章談難民的混亂中蛻變。二〇一八年,我主持了我們大學的一項研究計畫,研究尋求庇護者和難民的創傷經驗,發現參與者中也有創傷後成長和混亂中蛻變的例子。我也考慮另寫一章,討論罹患重病或因故傷殘者的混亂中蛻變。如果本書有機會出版續作,上述類型是我一定會納入的。

也請讀者記得,覺醒的發生方式亦可能比較平凡,未必都如本書所探討的對象。很多案例中,靈性覺醒和心理混亂甚至完全沾不上邊。最常見的靈性覺醒型態,是經年累月依循靈修方法或途徑漸漸發生的。本書的目標並非為「靈性覺醒」這個大主題提供整體概觀(這是我在《飛躍》中嘗試做的),而希望聚焦於一種特定的蛻變類型,即:人類承受極端痛苦時,可能發生的不平凡的覺醒。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