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擂颱:人類政體的韆年發展,如何決定我們的當下與未來

民主的擂颱:人類政體的韆年發展,如何決定我們的當下與未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大衛.史塔薩瓦吉
圖書標籤:
  • 政治學
  • 曆史
  • 民主
  • 政治體製
  • 社會科學
  • 文明
  • 政治思想
  • 全球化
  • 未來學
  • 權力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歷史還未終結,民主已走嚮衰敗
這是場民主vs.專製的生死擂颱,人類韆年政治體製發展的長河
 
民主並不是西方獨有的體製,世界各地都有過「早期民主」的蹤跡,
「早期民主」跟「現代民主」又有什麼不同?
 
若民主是人類世界自然發展齣的常態
為何中國、伊斯蘭、俄羅斯等地區最終是選擇專製,而非擁抱民主?
 
在這場民主與專製的永恆賽局中,我們真正該思考的
不單是「專製多麼邪惡」、「民主能否存續」
而是在人類的「理性選擇」下,我們該如何繼續精進、深耕民主
 
  民主從何而來?如何維持?未來又會走嚮何方?這些都是當今「民主焦慮」時代,人們最關心的問題。不同於坊間常見的民主理論著作強調近兩三百年的發展,本書作者史塔薩瓦吉會將時間拉深、地域拉廣,跨越歐洲、亞洲、中東、非洲及美洲地區,追索比較四韆年來不同政治統治體製的歷史變化,來迴應我們所遇到的民主問題。
 
  當我們迴頭審視民主的演化後,我們會發現民主並不是特定時空下的產物,更不是歐美西方的專利,當剝除掉「現代民主」纔有的代議製度外衣,將這種政治體係迴歸到「統治者必須透過某種集會形式,尋求被統治者同意」的基本定義時,我們會發現世界各地都有形形色色的「早期民主」存在。
 
  但既然「早期民主」是人類世界發展齣的常態,為何後來有這麼多的國傢或地區變得「不那麼民主」?這時我們就需要探究跟民主政體互相背反的「專製政體」,人類會在什麼主客觀因素下選擇採用專製,原本有著「早期民主」的國傢為何會被取代。作者接下來更進一步探問,中國、中東、俄羅斯為何會用他們自己的邏輯,發展齣一條跟歐美完全不同的道路。
 
  接下來,本書論及「現代民主」如何齣現於十八世紀大西洋英美世界,繼而嚮外擴張到歐陸與其他地方。我們今天認識的民主,其實僅僅發展瞭兩三百年,是相當晚近的產物,其特色是擴及全民的普選權與民選官員不受選民控製的「全權委任」機製。本書認為現代民主雖透過選舉解決國傢龐大的問題,但卻同時增加選民跟政府的疏離感,人民無法掌握自己選齣來的人的作為,對政府的不信任感自此油然而生。
 
  最後,作者也認為現代民主吸收瞭部分專製的要素,反倒形成同時擁有代議製度與官僚體係的中央集權強大國傢,人民不僅可能不信任政府,政府也可能「假民主之名、行專製之實」。民主絕非福山所說歷史終結的唯一形式,而是一個還在演化、精進、改變的政治體製。
 
本書特色
 
  #視野宏大、提綱挈領,以全球史的角度剖析民主發展的四韆年史。
  #辯證「早期民主」與「現代民主」的不同,破除民主是源自西方的刻闆印象。
  #探討「民主」與「專製」兩種體製的消長抗衡,什麼因素下民主會得勝,又是什麼狀態下專製會占優。
  #探索現代民主的問題根源,民粹因何而起?民選政府為何會走嚮專製?人們為何不信任政府?
 
各界推薦
 
  專文推薦
  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學係助理教授
  陳嘉銘|中研院人社中心副研究員
 
  聯名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列)
  宋承恩|颱灣製憲基金會董事
  林明仁|颱灣大學經濟學係特聘教授
  張國城|颱北醫學大學教授
  陳方隅|東吳大學政治學係助理教授
  陳嘉宏|《上報》總主筆
  蔡依橙|醫師、「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各界書評
 
  《民主的擂颱》一書打破嚮來的觀念:民主並不是突破性地發生在例如希臘、義大利城邦、或美國等少數社群,而是人類歷史中,眾多社群的生活方式。對於中國,史塔薩瓦吉也認為「經濟發展將帶來民主」的預期過度天真。作者認為民主的最重大病竈,是政府失去人民的信任。此一源自長遠觀點的主張,值得深思;至於當前每日所經歷的民主衰退議題,例如資訊操弄與外部乾預,則有賴身處其中的我們,撰寫自己的民主史。──宋承恩(颱灣製憲基金會董事)
 
  不過短短三十年,政治與智識氛圍就從「歷史的終結與最後一人」的樂觀,轉嚮民主製度能否繼續的憂鬱。民主從何而來,又該往何處去?史塔薩瓦吉的這本書,對我們瞭解人類社會與民主製度糾纏韆年的歷史,以及一路上麵對的挑戰,跟如何在考慮瞭各種限製之下做齣調適的過程,有很大的幫助。──林明仁(颱灣大學經濟學係特聘教授)
 
  本書探討民主的起源,對於今日颱灣的讀者來說,可以反思今天我們所麵臨的各種問題,並且駁斥許多關於民主的謬論,非常值得一讀。──張國城(颱北醫學大學教授,《國傢的決斷》作者)
 
  本書用平實好讀的筆法討論民主政治的發展歷史,以及與威權統治之間的關係。為什麼會有民主政治?跟威權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有些國傢(例如中國)沒有民主化?當代的民主政治製度是如何從傳統當中發展起來?運作上有什麼優缺點?這些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問題,都能獲得脈絡完整的解答。本書有歷史、有圖錶數字和長期纍積的研究成果,以及橫跨各洲的民主故事,是現代民主社會公民的必備讀物。──陳方隅(東吳大學政治學係助理教授)
 
  我們一直想知道中國為何始終無法走嚮民主?其實是中國用自己的邏輯發展齣瞭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不同於傳統的現代化理論、文化分析論,作者耙梳跨國的歷史資料,對於民主怎麼來?中國為何是現在這個樣子?得齣一個引人入勝的視角。──陳嘉宏(《上報》總主筆)
 
  現在,正是迴顧「民主」歷史的好時機!人類一直在持續改進這個體製,做為颱灣人,有幸參與這個製度演化的最前線,我們正在打造自己的民主歷史、優化其模式,韆萬不要輕易放棄。──蔡依橙(醫師,「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民主的擂颱》論證的嚴謹令人為之一振。成為世界各地學術界的焦點……本書揭示民主的運作模式極為複雜,並以證據指齣,許多對於民主歷史與未來的看法,其實都左支右絀。——《經濟學人》
 
  這本傑齣的著作,以重要的角度檢視民主與專製的發展,令人耳目一新。——賽門.濛提費歐裏(Simon Sebag Montefiore),《耶路撒冷三韆年》作者
 
  《民主的擂颱》挑戰瞭長久以來的觀念。民主的起源並非財富、文化、階級結構,而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權力分配。本書是我們這個世代最重要的政治製度論述之一,將會改變我們對民主起源與民主未來的看法。——史蒂文.李維茲基(Steven Levitsky),《民主國傢如何死亡》作者
 
  如今的民主四麵楚歌。如果不研究民主的長遠歷史、輝煌成就、以及一直存在的隱憂,我們就無法瞭解這種睏境從何而來。這本引人入勝、旁徵博引、穩重樂觀的著作,當代不可不讀。——戴倫.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國傢為什麼會失敗》、《自由的窄廊》作者
 
  民主是一種人類社會自然產生的現象,光是這項獨樹一格的看法,就使史塔薩瓦奇有別於過去所有歷史理論傢。——賈斯汀.坎夫(Justin Kempf),《民主的悖論》(Democracy Paradox)作者
 
  我翻開史塔薩瓦奇的《民主的擂颱》,想知道俄羅斯與中國能不能走嚮民主,然後看到瞭答案。讀完這本書,我也更瞭解美國的民主。——大衛.瓦爾許(David Warsh),《經濟原理》(Economic Principals)作者
 
  史塔薩瓦奇以極為廣博的高度,與別齣心裁的視角,整理瞭人類集體治理的歷史。這本資料宏大、理論創新的學術著作極為耀眼,給予許多當代民主與民主前景的重要啟發。——賴瑞.巴特斯(Larry M. Bartels),範德堡大學
 
  史塔薩瓦奇以平易近人的文筆,將大量的歷史資料整理成堅實的分析,藉以討論民主的先決條件、演變過程、以及內部的拉扯。他巧妙地跨越數百年來各大洲的民主歷程,盤點哪些製度與社會條件會讓民主興盛,哪些會使民主衰亡。閱讀這些歷史,會讓我們更瞭解當下。——瑪格麗特.李維(Margaret Levi),史丹佛大學
 
  被統治者的同意並不是在歐洲發明的,但歐洲將這種製度擴及全國,並提齣最詳盡的理論基礎。史塔薩瓦奇在這本令人驚嘆的著作之中,迴顧瞭代議民主的悠久歷史,並對其興衰提齣深刻的見解。在民主退潮的威脅日益擴大時,《民主的擂颱》將獲得廣大關注,若您想瞭解當代政治趨勢如何誕生,不妨讀讀本書。——提默.庫蘭(Timur Kuran),杜剋大學
 
  《民主的擂颱》告訴我們,早期民主遠比我們以為的更加普遍,而且事件的先後順序會影響民主能否存續。本書根據全新的觀點重新整理大量歷史資料,提齣大膽的理論與豐富的新知。若您想開始瞭解民主,這是一本好讀的重要著作。——約西亞.歐柏(Josiah Ober),史丹佛大學
 
  這本重要的著作解釋瞭民主的起源與發展,包括民主為何在某些情況下站穩腳跟、在其他情況下無法存續、未來可能在哪些地方重新發芽。《民主的擂颱》以強而有力的新論點,揉閤大量數據與精采故事,為許多社會科學領域點亮一盞明燈。——菲利普.霍夫曼(Philip T. Hoffman),加州理工學院
 
  本書以前後融貫的大量資料,探討民主數韆年來在各種不同地理、不同環境下的發展,寫成一部「深歷史」……從這本書的角度望齣去,未來實在危機四伏。──瓦格西.喬治(Varghese K. George)
 
  史塔薩瓦奇以厚實的跨國視角分析瞭民主的起源,以及民主在各地的成敗條件……這是一本學術上的傑作,除瞭提齣理論,更以清晰、簡潔、有力的散文來呈現,是一顆罕見的明珠,讀來令人心曠神怡。——菲利斯.西門(Felix Simon)
 
  史塔薩瓦奇寫瞭一本絕佳的民主分析。本書給予民主希望,讓我們看到這個概念該如何突破不斷增高的威脅、如何麵對未來的挑戰。──約翰.巴布利剋(John M. Bublic)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民主的擂颱:人類政體的韆年發展,如何決定我們的當下與未來》的圖書簡介,內容力求詳盡、深入,並力求自然流暢,不含任何刻意的人工痕跡。 --- 《民主的擂颱:人類政體的韆年發展,如何決定我們的當下與未來》 導言:曆史的幽靈與現代的抉擇 自古以來,人類對於“如何最好地組織社會”的探索從未停歇。從雅典城邦的直接民主實踐,到羅馬共和國的復雜製衡機製,再到現代民族國傢的代議製政府,政治形式的演變是人類文明發展中最宏大、也最血腥的一幕。然而,我們今天所習以為常的民主製度,並非曆史的必然終點,而是無數次衝突、失敗、妥協與創新的殘酷篩選結果。 本書深入剖析瞭人類政體在過去兩韆多年間的關鍵轉摺點,揭示瞭這些古老決策模式如何像幽靈般徘徊,塑造著我們今天的政治現實、社會結構乃至個體命運。我們並非生活在一個真空之中,我們腳下的民主基石,是由羅馬的衰落、中世紀的碎片化、啓濛思想的爆發以及工業革命的衝擊共同奠定的。理解瞭“擂颱”上的每一次交鋒,我們纔能真正把握“當下”的脈搏,並審慎地規劃“未來”的藍圖。 第一部:古典的遺存與中世紀的碎片 本書首先將讀者帶迴古典時代。我們審視古希臘城邦民主的輝煌與局限。雅典民主的“黃金時代”,那種公民直接參與決策的模式,究竟是烏托邦式的理想,還是精英主導的錶演?我們探討瞭這種模式如何與斯巴達的寡頭製長期對抗,並最終被馬其頓的鐵蹄終結。隨後,我們將目光投嚮羅馬共和國,那裏誕生瞭製衡、法律和共和精神的雛形。羅馬的參議院、保民官和公民大會之間的權力拉鋸,清晰地預示瞭後世代議製政府的結構性難題。 中世紀的到來,並未徹底中斷政治思想的傳承,但卻讓權力結構變得異常復雜和碎片化。封建領主、教皇、國王——這三股力量構成瞭權力金字塔的底層結構。我們分析瞭《大憲章》的誕生,這一看似簡單的貴族對王權的約束,如何成為日後議會權力擴張的堅實基礎。這一時期的政治實踐,更多是關於生存和特權的界定,而非抽象的“主權在民”。 第二部:啓濛的覺醒與革命的洗禮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為政治思想的重塑鋪平瞭道路,而真正引爆現代政治秩序的,是十七、十八世紀的啓濛運動。洛剋對自然權利的闡述、孟德斯鳩對三權分立的精妙構想,以及盧梭對公意的激進呼喚,共同構築瞭現代民主的理論基石。 本書詳盡對比瞭這些思想在英格蘭光榮革命和美法兩大革命中的實踐過程。英格蘭的漸進式改革,如何避免瞭大規模的暴力清洗,卻在議會主權上留下瞭深刻的印記?而美國革命,則是在一張白紙上構建共和國的宏偉嘗試,其聯邦主義與權利法案的設計,是對古典共和製缺陷的深刻反思。相比之下,法國大革命的激進與後續的恐怖統治,則為我們敲響瞭警鍾:對“公意”的盲目追求,可能導嚮專製的新形態。 第三部:工業化的衝擊與民主的擴張 十九世紀,工業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瞭社會結構,城市化、階級分化以及大規模生産的齣現,對傳統的精英政治提齣瞭嚴峻的挑戰。本書重點分析瞭工人階級、中産階級以及女性群體如何通過社會運動和政治壓力,逐步要求納入政治決策過程。 這一階段的政治演化,核心在於“選舉權”的擴大和政黨體係的成熟。議會從貴族的俱樂部,逐漸轉變為代錶更廣泛利益的競技場。我們也探討瞭在這一背景下,反民主思潮的興起,包括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以及更具破壞性的法西斯主義和共産主義思潮,它們均是對自由資本主義及其所依賴的代議製民主的激烈迴應。 第四部:二十世紀的危機與重塑 二十世紀是政體形態麵臨最嚴峻考驗的時期。兩次世界大戰不僅是國傢間的軍事衝突,更是不同政治哲學(自由民主製、威權主義、極權主義)之間的生死對決。我們詳細考察瞭民主國傢如何通過福利國傢的建設,試圖彌閤資本主義帶來的不平等,從而鞏固其閤法性。 冷戰時期的兩極對峙,為全球範圍內的政體競爭提供瞭舞颱。本書深入剖析瞭後殖民時代的國傢建設難題,許多新興國傢在選擇政體時,麵臨著如何在“穩定”與“自由”之間做齣取捨的睏境。威權主義的崛起,常常以“效率”和“發展”為名,對民主原則提齣瞭尖銳的質疑。 第五部:數字時代的挑戰與未來的方嚮 步入二十一世紀,我們發現政治的“擂颱”已經搬到瞭新的維度——數字空間。社交媒體的興起,既是公民參與的強大工具,也成瞭虛假信息和極化言論的溫床。信息時代的透明度和速度,正在顛覆既有的權力製衡機製。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聚焦於當代民主麵臨的深層危機:民粹主義的迴潮、對專業知識的懷疑、全球化帶來的主權邊界模糊,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選舉和治理的潛在影響。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今天的“當下”,是韆年曆史不斷選擇與拒絕的結果;而我們今天所做的每一個決策,都將成為後世衡量我們時代的“遺産”。《民主的擂颱》旨在提供一個全麵的曆史框架,幫助讀者跳齣日常的政治噪音,從更宏大的時間尺度上,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並積極參與到塑造人類未來政體形態的進程中去。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大衛.史塔薩瓦吉(David Stasavage)
 
  美國政治學者、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博士。早年曾任職於世界銀行、經濟與閤作發展組織(OECD)、非洲經濟研究中心與英格蘭銀行。後陸續於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美國紐約大學執教,史塔薩瓦吉教授目前是紐約大學的社會科學院院長。
 
譯者簡介
 
聞翊均
 
  颱南人,熱愛文字、動物、電影。現為自由譯者,擅長社會科學、經濟金融、文學相關翻譯。聯絡信箱:andorawen@gmail.com。(負責本書前言至第四章)
 
劉傢安
 
  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係畢業,於同係就讀研究所,修完課程後提前離校進入社會,曾任職於科技產業及觀光產業,現為專職翻譯。(負責本書第五章至第十章)
 
劉維人
 
  專職譯者,譯作集中在當代民主、政經製度等議題,並從事相關寫文和演講。譯有《反民主》、《暴政》、《不穩定無產階級》、《修辭的陷阱》、《北歐不是神話》等。譯稿指教:warren1_liu@hotmail.com。(負責本書第十一章至第十二章)

圖書目錄

導讀 民主化的除魅與理性選擇(王宏恩)
導讀 從歐洲人手中拯救民主(陳嘉銘)
前言
第一部 早期民主
第一章 民主治理的起源
第二章 早期民主廣泛流傳
第三章 弱小的國傢承襲民主
第四章 當科技損害民主
第二部 走嚮分歧
第五章 歐洲代議製度發展史
第六章 中國式官僚體製
第七章 在伊斯蘭世界消失無蹤的民主
第八章 宏觀民主與經濟發展
第三部 現代民主
第九章 英國為何與眾不同
第十章 美國的民主和奴隸製
第十一章 現代民主的傳播
第十二章 尚未結束的民主實驗
誌謝
注釋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234365
  • 叢書係列:八旗人文
  • 規格:平裝 / 440頁 / 14.8 x 21 x 2.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導讀
 
民主化的除魅與理性選擇
王宏恩
 
  自從人類這個種族齣現,就是群居動物。一旦成為群居動物,就需要以集體為單位做齣決定,這就是政治。但今日全世界二百個國傢或政治實體裡,即使大傢在生物學上都是可以繁衍的同一個種族,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政治製度,而這些製度又大緻可以區分為民主與獨裁兩個陣營。在一九九○年代冷戰結束時,福山正麵的認為這是人類歷史的終結,民主勝齣後未來不會再有新的政治製度,而杭亭頓則認為第三波民主化之後會繼續齣現文化之間的衝突。但在最近二十年,我們則可以在各種指標上看到全球性民主程度逐漸衰退,許多曾民主化的國傢重迴威權、自由指數下降、或者被軍政府接管。為何地球上的人們會選擇不一樣的政治製度來做齣集體決策?又為何住在同樣地方的人們可能隨著時間推移而又選擇不一樣的製度?
 
  過去的政治學研究中,常會強調經濟發展或者是文化(宗教)的重要性,前者認為隻要國傢經濟變好、民眾變有錢,民眾就會開始想要保護自己的財產,進而追求各種政治權力導緻民主化。而後者認為新教倫理或者啟濛運動,導緻人們覺得天賦人權,因此追求保障人權的民主製度。但是這兩個大理論難以解釋許多人類歷史上的特例,例如許多地方韆年之前的早期民主製度、或者是當代的印度(貧窮卻民主)與中國(逐漸富裕但更不民主)的變化,更別說解釋為何早期民主衰亡、或當代民主在近年來衰退的現象。當然,文化決定論也無法解釋如颱灣、日本、韓國等受到儒傢文化影響卻能維持民主運作、或者非洲有三分之一的民主國傢的現象。
 
  因此,這本書《民主的擂颱》係統性的整理瞭第三個解釋人民選擇民主或獨裁製度的大理論:政治經濟學裡的「理性選擇」(rational choice)。所謂的政治經濟學,是把人們對於經濟學中追求最大利益的偏好,透過政治製度、或者透過選擇政治製度來反映齣來。而所謂的理性選擇,並不是說要大傢「好聲好氣好理性」的溝通,而是假設(1)社會上有許多獨立的個人;(2)每一個人基於接收到的資訊,都有幾個選項可以選;以及(3)每一個人都會選擇對自己在經濟上可以利益極大化的選項。
 
  本書雖然貫串古今中外韆年的數個文明、橫跨數大洲與各國歷史,讀者可能看到太多文明、人名、機構而眼花撩亂,但隻要可以掌握這個理性選擇理論,就可以快速釐清作者提到每一個文明與歷史的脈絡。舉例來說,本書一開始提到早期民主的形成,就是統治者與民眾之間的角力,居民可以選擇留下來打獵耕田、或者看政策決定要不要搬走,而統治者可以選擇釋放權力給居民、或者收迴權力施行獨裁。雙方能夠選擇的選項多寡,取決於環境限製以及資訊多寡。假如地理上居民容易搬走,那統治者就需要攏絡居民而釋齣權力,尤其是統治者需要相關資源來維繫權力時。而假如統治者先有瞭有效的官僚係統可以準確地收到稅,那就不需要倚賴地方仕紳的協助。
 
  這個理性選擇理論的解釋,可以帶來幾個好處。第一,這對於一些民主化理論有「除魅」的效果,說明民主化並不是隻適用於特定的文化、或者隻要一些人被啟濛瞭就會導緻對民主的信仰風行草偃;相對的,民主化的過程是人民與執政者持續的角力纔逐漸形成的,但也可以是跨文化、跨時空的存在,因此大傢都有追求民主的可能。筆者也可以補充一個書中沒有提到的例子:中國共產黨的「豆選」。在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占據農村時,因為需要農民的支持,因此也同樣推行過一人一票的民主選舉製度,又當時因為物資不足,因此改成用豆子或者石頭投給背後放碗的候選人,這個製度成功讓中國共產黨獲得農民的支持,但該製度也在建國之後消失。
 
  第二,理性選擇理論也可以進一步解釋,為何世界上的民主國傢數量不是單純隨著時間線性增加,或者單純隨著文化範圍而穩定不變,而是隨著時間演變。當統治者有辦法透過官僚製度改良、透過資訊科技的革新(報紙、網路)、或者因為國土、人口密度改變而改變人們的資訊交流成本之後,民眾與統治者之間的選項,以及每個選項帶來的好壞處也會隨之改變。因此民眾跟統治者就可能隨著時間而選擇不同的選項,進而導緻政治製度的變化。本書的精采之處,就在於透過比較政治學的研究法,提齣許多兩兩一組的個案比較(英國與美國、英國與荷蘭、中國與印度等),以及大規模的跨百國實證資料,來一一驗證理性選擇理論為何可以解釋許多另外兩個理論無法解釋的特例,讓本書的論述獲得實證支持。
 
  當然,用理性來解釋民主化的研究途徑,有時候也會被認為一切都隻嚮「錢」看,而缺乏感性。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即使每個人都想要極大化自己的利益、不想繳太多稅,但人們在心理上在何時纔覺得自己能跟執政者、或跟社會上其他階層的人具有平等的權利?又人們為何會為瞭建國、為瞭愛國而提槍上戰場、甚至被派到別國去捍衛別國的民主?就算官僚製度在作者的理論中非常重要,但為何有些人願意去擔任官僚、或為何覺得擔任一個盡心聽話的官僚是比耕田或經商更好的事業選擇?本書作者在一些歷史資料不夠全麵的地方,也都有很直接地說明其研究限製,讓讀者知道未來還有更多可以發展研究之處,顯示瞭作者的治學嚴謹與謙遜。而本書中有引用到的資料,作者也充分地附在本書的附錄,讓讀者可以按圖索驥的繼續深入研究各個論點或證據。
  
  總結來說,這一本書完整與全麵的總結瞭使用理性選擇來解釋跨越時空的民主變化,成為文化或經濟發展理論之外的另一個途徑,也簡化瞭非常多各領域期刊論文艱澀的統計與賽局理論模型,是一本優良且即時的科普讀物。而從本書翻譯的用字以及語法來看,也看得齣本書幾位譯者在翻譯此書成繁體中文版本時是十分用心的。
 
  至於民主接下來會怎麼走呢?假如從本書的理性選擇理論來看,隨著資訊與監控科技的進一步發展、人口進一步增加、國傢能力逐漸強大與政治信任逐漸降低的當下,大概不會太樂觀。但畢竟政治製度是人們與統治者之間角力的產物,因此最後人類會繼續選擇什麼製度,也取決於本書每一位讀者在看完本書後決定要選擇什麼選項。
 
導讀
 
從歐洲人手中拯救民主
陳嘉銘
 
  我們處在一個民主焦慮的時代。許多事情不斷衝擊我們對民主的信仰:反覆齣現的經濟危機、不斷加深的不平等、縮水的社會福利、民粹主義盛行、社會兩極化帶來憎恨政治,中國模式舉世矚目、網路上大量的假消息。許多國傢齣現瞭「民主倒退」的現象:行政權獨大、公平選舉受到侵蝕、反對黨領袖被剝奪資格、自由權被侵犯、法治被弱化等不一而足。
 
  然而我們擔心民主滅亡和我們熟悉的民主故事有關。民主的學生熟知的故事是這樣的:在西元前六世紀左右,古希臘人發明瞭民主,但是隨著古希臘文明滅亡,民主也消失瞭。直到近代歐洲的英國大憲章、清教徒革命、美國獨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民主纔重新「迴歸」(return)到歐洲社會,然後纔散布到全世界。根據這個歐洲人敘說的故事,民主就像全世界所有美好的東西都起源於歐洲,然後纔傳播到全世界(First Europe and then the world)。民主除瞭歐洲之外,在全世界都沒有根,我們擔心民主隻是曇花一現,容易照顧不好,就枯萎殆盡。
 
  《民主的擂颱》是一部有趣、刺激又充滿原創性的理論探險。作者是紐約大學硃利烏斯.西爾弗講座教授大衛.史塔薩瓦吉(David Stasavage)。他講瞭一個新的民主的全球史故事,顛覆瞭我們熟悉的民主故事。或許這個新故事將重新燃起你對民主深植人性的信心,同時也讓你更瞭解「現代民主」的缺點。
 
  史塔薩瓦吉重說的故事是這樣:「早期民主」(early democracy)廣泛分布在人類早期社會,它的特點是官僚係統弱,稅收少,人口規模小。和它競爭的體製是專製體製(autocracy),它的官僚係統強大,稅收多,技術文明也比較先進。例如很早走上專製軌道的中國,十世紀的宋朝就有幾韆個稅務所,超過一萬名京朝官;英國到瞭十五世紀,中央纔有四十名帶薪官員。宋朝的技術文明可以徵到百分之十國內生產總額的稅,國傢促進瞭新技術流通,歐洲要到十九世紀纔有這個能力。但弔詭的是正因為文明發展緩慢,歐洲的「早期民主」存活瞭好幾世紀。西歐社會的突破在於英國的「早期民主」在外敵壓力下,同時生長齣瞭「現代民主」的雛型以及強的官僚係統。民主纔突破瞭人口、規模和稅收少的限製。但是直到北美十三州迫切需要移民,大幅擴張選舉權,纔初步落實瞭「現代民主」。歐洲帝國的殖民統治摧毀瞭各地方的「早期民主」,到瞭二十世紀,「現代民主」纔從西歐傳播齣去。或者我們應該說,帝國主義退齣後,民主纔「迴歸」瞭這些原本就具備「早期民主」的非歐洲社會。
 
  史塔薩瓦吉在書中提齣的「早期民主」概念,無疑是晚近二十年最有原創性和最具發展潛力的民主政體論述。雖然十七、十八世紀的歐洲哲學傢已經在辯論人類政治社會的起源是父權社會、還是統治需要人民同意的約定社會。但是這些辯論都不像史塔薩瓦吉既大膽、又有經驗證據的主張:早期社會有兩個政體軌道,一是「早期民主」,一是專製。人民治理的「早期民主」,不是起源於古希臘,而是廣泛分布在早期人類社會,它是自然而然齣現的體製,數韆年歷久不衰。
  
  他不僅舉齣美索不達米亞、北美洲、古印度、中美洲和中部非洲的「早期民主」例子。他也採用瞭人類學傢喬治.穆道剋(George Peter Murdock)的團隊的樣本資料庫。他們編碼瞭一百八十六個具有代錶性的早期社會的政治製度。這些社會樣本最早來自西班牙人在十六世紀對印加和阿茲特剋的描述,最晚是一九六五年對亞馬遜亞諾瑪米族人的紀錄。這個資料庫顯示「早期民主」在人類社會分布極廣。
 
  什麼是「早期民主」?「早期民主」的特徵是統治者必須倚賴議會或者集會治理人民。組成這些議會或集會的人是獨立於統治者的地方人士。他們的政治參與相當頻繁,不僅參與實質統治,例如在地方收稅,更重要的是提供瞭統治需要的資訊,包括課稅的資訊和人民的不滿。因此「早期民主」不需要強大國傢,議會和官僚係統有替代關係。在「早期民主」中,有權參與政治的人,在有些社會多,有些則少。然而人民在推齣代錶後,常以「指定委任」(mandate)的方式控製他們,代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思錶示政治意見。「早期民主」也常倚賴共識決,每個地區可以選擇否決中央決策或者退齣政治社群。
 
  「早期民主」的定義不拘泥參與政治的人數和人口比例,史塔薩瓦吉不像亞裏斯多德,隻把超過一半人擁有政權的體製稱為民主,少於一半稱為寡頭。對史塔薩瓦吉來說,民主、寡頭或者混和製都可稱為「早期民主」,因為寡頭的統治者也需要透過議會統治。史塔薩瓦吉的革命性定義,翻轉瞭我們對民主的理解。
 
  「早期民主」的對立麵是專製體製。專製統治者主要透過官僚係統統治,而且可以選擇雇用哪些受他們控製的下屬。專製統治者不需要議會,因為官僚係統徵稅時有足夠的技術文明紀錄和測量田野的生產量。總結而言,治理需要資訊,資訊蒐集模式的差異(議會模式或官僚模式),決定瞭早期社會是「早期民主」或者是專製體製。
 
  「現代民主」的特徵則是設立正式的選舉製度,讓廣泛的人們擁有選舉權,幅員廣大的領土都能選齣代議士。但是和「早期民主」相比,他們參政的頻率很零星,隻能每幾年投一次票。革命性的改變包括瞭新的代議理論,人們不再以「指定委任」控製代錶,允許代議士自由做齣決策,這大幅減少瞭統治者獲得人民同意的成本。代價是選民隻能等幾年後換掉不滿意的代議士。而且「現代民主」接受簡單多數決可以代錶全民同意,地方不再能否決中央的決策或者威脅離開。
 
  「現代民主」帶來瞭國傢的效率和立法能力大增。英國國會在清教徒革命前每年平均通過十三條法案,但在革命後,每年通過一百二十一條法案。「現代民主」被認為既允許強大和有效率的官僚係統,也保有控製官僚的能力。因此允許國傢強大的立法能力、大幅提高稅收,淩駕地方、促進國內市場的整閤和發展,大幅拓展領土和人口規模。但是史塔薩瓦吉強調,「現代民主」在人類歷史很短暫,它還隻是一個政治實驗,成敗還在未定之天。
 
  藉由重寫民主和專製的定義和條件,史塔薩瓦吉在書中提齣瞭嶄新的問題,也對老問題提齣瞭新的答案。他問:為何英國可以從「早期民主」開齣「現代民主」?為何印度和非洲的貧窮國傢可以發展齣民主?為何中國這麼難發展齣民主?他否定瞭解釋民主齣現的現代化理論。現代化理論認為社會和經濟現代化將會帶來民主。他則提齣瞭順序命題:民主和官僚係統發展的先後順序纔具有關鍵重要性。弱國傢的社會比較能讓民主站穩腳跟;相反的,先發展瞭強大國傢就不容易發展民主。「現代民主」雖然麵臨許多挑戰,樂觀的是那些先有民主,再發展國傢的社會,民主會很強健。
 
  不管我們是否贊成史塔薩瓦吉的順序命題,他的「早期民主」概念已經打開瞭一個新的視野,不僅讓我們更瞭解「現代民主」的特徵和侷限,也幫助我們從歐洲人手中拯救民主,讓我們對過去社會的政治體製更謙卑。也許我們可以從各種「早期民主」的製度中找到修補「現代民主」的靈感。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篇幅之宏大,視角之深遠,真令人嘆為觀止。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政治製度演變的教科書,更像是一部橫跨韆年的史詩,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親曆人類社會在“民主”這一核心議題上的不斷摸索與掙紮。作者對不同文明和曆史時期的洞察力,使得那些原本僵硬的理論框架變得鮮活起來。讀完整本書,我感覺自己好像參與瞭一場跨越韆年的思想辯論,那種曆史的厚重感和現實的緊迫感交織在一起,讓人久久不能平靜。尤其是在審視現代社會麵臨的睏境時,迴望過去的選擇如何塑造瞭今天的局麵,這種清晰的因果鏈條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對“進步”的定義。

评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具挑戰性的,因為它拒絕提供簡單的答案。作者通過層層遞進的論證,揭示瞭“完善的民主”或許隻是一個不斷被追逐的目標,而非一個可以一勞永逸達成的狀態。其中關於權力製衡機製的演變那幾章,分析得入木三分,它細緻地展示瞭每一次權力集中或分散背後所付齣的代價。我不得不時常停下來,對照現實世界的新聞事件去印證書中的觀點,那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是閱讀此類嚴肅著作最大的樂趣所在。它讓人意識到,我們今天享受的權利,並非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而是無數先驅用智慧甚至鮮血換來的復雜平衡。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精妙,時而如平靜的河流,娓娓道來早期城邦的雛形與萌芽;時而又像激流險灘,將我們拋入革命與衝突的漩渦中心。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不帶褒貶的筆法,他沒有將任何一種政體塑造成完美的聖杯,而是冷靜地剖析瞭它們在特定曆史背景下的優勢與緻命缺陷。這種客觀性,在處理“民主”這個極易被意識形態裹挾的議題時,顯得尤為珍貴。它迫使讀者放下預設的立場,真正去理解製度背後的邏輯,以及那些做齣選擇的人們所處的環境和考量。讀罷,我仿佛接受瞭一次關於政治哲學的深度淬煉。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既有學者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它成功地將晦澀的政治學概念,融入到宏大的曆史敘事之中,使得即便是對政治史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輕鬆跟上思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於那些被曆史邊緣化的聲音的關注,他沒有僅僅聚焦於“成功”的範例,而是深入探究瞭那些被曆史洪流衝刷掉的替代性方案,這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思維邊界。它提醒我們,我們所信奉的“主流”道路,在曆史長河中不過是眾多可能分支中的一條,這對於思考未來的走嚮,有著極其重要的警示意義。

评分

拿到這本書時,我原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政治史梳理,但事實遠超預期。它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運行的基本底層邏輯。不同於市麵上許多隻關注短期選舉或政策辯論的書籍,這本書從人類文明起源的“治理”問題開始探討,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揭開“人民主權”的復雜麵紗。讀完後,我對“治理”二字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它不再僅僅是政府的行為,而是涉及文化、技術、經濟結構等多維度的動態博弈。這本書無疑是為那些渴望擁有深度批判性思維,而不滿足於碎片化信息獲取的讀者量身打造的佳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