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克斯風完全入門24課(二版)

薩克斯風完全入門24課(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鄭瑞賢
图书标签:
  • 萨克斯风
  • 乐器学习
  • 音乐教材
  • 入门教程
  • 萨克斯风教程
  • 音乐教育
  • 乐器
  • 萨克斯
  • 二版
  • 完全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薩克斯風從零起步,循序漸進的學習
  ◈簡譜、五線譜對照練習
  ◈樂譜字體再放大,視譜學習更輕鬆
  ◈內附Alto、Tenor雙調性伴奏音樂
  ◈適用個人自學、社團及小班教學

 
跨越时代的旋律:西方管乐器发展史纲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西方管乐器自古至今的演变脉络,重点探讨木管乐器与铜管乐器在技术革新、材料 प्रयोग、以及音乐风格融合中的关键节点。通过详实的史料考证与精妙的乐器剖析,本书不仅勾勒出管乐器家族的宏大图景,更深入挖掘了每一次技术飞跃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与社会驱动力。从古希腊的芦笛到巴洛克时期的精致长笛,从军乐的兴起到交响乐的辉煌,本书为音乐学、乐器制造者以及所有热爱管乐艺术的读者提供了一部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历史指南。 --- 第一章:管乐器的远古回响与早期形态(史前至中世纪) 管乐器,作为人类最早与自然之声对话的媒介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石器时代。本章将探讨早期人类如何利用自然材料——骨骼、芦苇、动物角——制造出能够发出稳定音高的原始吹奏工具。 1.1 声音的起源:史前时期的骨笛 重点分析欧洲和亚洲发现的距今数万年的骨笛遗址,如德国霍勒费尔斯遗址出土的禽骨笛。讨论其制作工艺的简陋与人类对音高概念的初步认知。对比不同地区早期吹管乐器的构造差异及其可能的功能(仪式、狩猎、日常娱乐)。 1.2 古文明中的空气艺术: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与地中海 深入考察古埃及的双簧乐器“密姆”(Mime)和竖笛(Aulos)。分析古希腊音乐理论中对不同音律(Dorian, Phrygian)的追求如何影响了早期管乐器的音孔布局。探讨罗马帝国时期对希腊乐器的继承与传播,特别是军乐中使用的号角类乐器。 1.3 黑暗时代的回音:中世纪的实用与宗教 中世纪早期的管乐器主要服务于世俗生活与宗教仪式。本节将聚焦于“肖姆”(Shawm,现代双簧管的前身)在民间音乐中的地位,以及中东传入的芦笛(如苏尔奈)对欧洲民间音乐的影响。同时,探讨管乐器在教会礼仪中的受限地位,以及“未被记录的音乐”中其扮演的角色。 第二章:文艺复兴的复苏与早期乐器的精密化 文艺复兴时期是管乐器设计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随着人文学科的兴起和音乐对精确性的要求提高,乐器制造者开始从经验主义向更系统化的设计转变。 2.1 家族化与音色统一:从肖姆到萨克布管乐器群(Brass Instruments) 详细描述文艺复兴时期管乐器的“家族化”趋势。重点解析“科尔内特”(Cornett,介于木管和铜管之间)的独特结构,以及萨克布(Zink)在对位音乐中的重要性。讨论铜管乐器中滑管技术的萌芽及其局限性。 2.2 木管乐器的结构进步:早期长笛与单簧管的曙光 本章将细致研究早期木制长笛(Traverso,横笛)的演变。从单一音孔到增加机械按键的早期尝试。同时,探讨单簧管(Clarinet)在17世纪末由丹尼斯·阿达摩·丹泽(Denner)改良前后的显著差异,特别是其加入的两个关键按键如何拓展了音域和技巧表现力。 2.3 乐团的初具形态:管乐器在早期合奏中的定位 分析在意大利歌剧盛行初期,管乐器在乐队配器中是如何被整合的,以及它们如何开始与弦乐组形成对话关系。 第三章:巴洛克与古典主义的结构定型(1600-1820) 巴洛克音乐对管乐器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促使乐器设计师进行根本性的结构改良。古典主义时期则进一步奠定了现代管乐器组的基本框架。 3.1 巴洛克长笛的黄金时代:键位与指法的革命 深入分析18世纪早期巴洛克长笛(通常有两到三个键)的构造,以及其在巴赫、泰勒曼作品中所体现的演奏风格。探讨“哥特式”指法体系向更现代指法过渡的复杂过程。 3.2 古典主义木管组的完善:双簧管与低音管(Bassoon)的成熟 详细考察由布瓦尚(Bouschet)和艾布莱特(Hotteterre)等人对双簧管进行的改良,使其音色更加稳定和集中。同时,分析低音管如何确立其在乐队中承载低音线条和和声支撑的关键角色。 3.3 铜管乐器的解放:自然铜管的技艺极限 重点分析在没有活塞或音栓的“自然铜管”(如自然圆号、自然长号)时代,演奏者是如何依赖“泛音列”技巧来完成音阶的。探讨如何通过改变吹嘴形状和号管长度来适应不同调性。 3.4 早期管乐四重奏的兴起与配器实验 考察莫扎特等作曲家如何热衷于为两支单簧管、一支配有圆号或巴松管的小型管乐组创作室内乐,标志着管乐器独立艺术地位的确认。 第四章:浪漫主义的扩张与机械化革命(1820-1910) 19世纪是管乐器制造史上技术爆炸的时代。工业革命的成果与对更宏大、更强劲音响的追求,彻底改变了管乐器的面貌。 4.1 活塞与音栓:铜管乐器的彻底转型 详细阐述活塞(Piston)和音栓(Rotary Valve)系统在圆号、小号和中音号上的应用。分析这两种系统在音准调节、反应速度和音色纯净度上的优劣。讨论上低音号(Tuba)的发明如何填补了乐队低音铜管的空白,并为瓦格纳等作曲家提供了新的音色可能。 4.2 机械时代的木管:系统化按键与音准的飞跃 本书将重点剖析“波姆体系”(Boehm System)对长笛和单簧管的革命性影响。解释波姆体系如何通过一套精密的机械联动系统,解决了早期按键布局不合理导致的音准和指法困难。讨论单簧管的“13键”到“法式17键”的发展历程。 4.3 乐器制造中心的转移与标准化 考察德国(克虏伯、特拉布斯)和法国(笛格拉斯、巴士尔)两大制造学派在19世纪下半叶的竞争与融合,以及标准乐谱与乐器规格的初步统一对演奏艺术的影响。 第五章:20世纪的多元发展与现代管乐的挑战 进入20世纪,管乐器趋于成熟,但音乐风格的极端化要求制造商必须在保持传统音色的同时,追求更强的动态范围和更宽广的音域。 5.1 现代长笛的极致设计:银、金与替代材料 分析现代长笛材料的演变——从镍银到纯银、金甚至铂金。讨论不同金属对乐器共鸣和音色细微变化的影响。考察对现代指法(如四指闭合、三角键)的持续优化。 5.2 萨克斯风的独特地位:从军乐到爵士乐的跨界 萨克斯风(Saxophone)是本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发明之一。详细介绍阿道夫·萨克斯(Adolphe Sax)的发明背景、早期在管弦乐队中受到的排斥与最终在军乐团和爵士乐中的确立。分析其双簧片结构在音色可塑性上的独特优势。 5.3 电子化与实验性探索 简要回顾20世纪中叶出现的电子管乐器(如电子小提琴的管乐对应物)以及后现代主义音乐中对“非常规演奏技法”(Extended Techniques)的探索,例如使用呼吸噪音、空气声和“微音程”演奏。 第六章:管乐艺术的未来展望 本章总结了管乐器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探讨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承与创新。 6.1 演奏传统的保持与学术研究 讨论当代顶尖音乐学院如何平衡对历史演奏风格(如巴洛克长笛的“气声”处理)的再现与对现代乐器性能的充分挖掘。 6.2 跨文化交流对管乐器的影响 考察来自世界其他地区的管乐传统(如爱尔兰哨笛、中东的乌德等)如何反过来影响西方管乐器的设计理念和演奏技巧。 6.3 制造工艺的数字化未来 展望3D打印技术等先进制造手段对未来管乐器定制化和个性化可能带来的变革,以及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冲击与融合。 --- 致谢 本书的完成,得益于对欧洲各大博物馆乐器收藏的深入考察,特别是巴黎市音乐博物馆、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博物馆以及维也纳科技博物馆的珍贵资料。同时,感谢历代乐器制造大师们在工具理性与艺术感性之间所做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他们的智慧,共同塑造了西方管乐艺术的辉煌图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鄭瑞賢


  畢業於美國伊士頓音樂學院(Eastern Collegeof Music),主修「理論作曲」。

  出生於一個音樂家庭,家裡的成員每個人都會玩樂器,幾乎可以成立樂團了。

  從小就顯現出對音樂有著極大的天賦,並接受音樂基礎教育,在學習成長過程中,剛好有很好的機緣接觸到國樂器,由於同時接受中西音樂的薰陶,對於音樂的認知上,無論是古典、現代、爵士亦或中國傳統音樂, 都包含在「音樂」兩個字裡,更可互相融合演奏。

  基於此點,對於各項中西樂器及音樂理論更是用心及深入的去專研,因此不僅精通各種中西樂器,在音樂創作上更有非常傑出的表現,經筆者重新編曲的中西樂曲約有上千首以上。

  於2012年10月應邀到紐西蘭文化交流,當時的一個念頭「帶一件能代表台灣的樂器去文化交流」,從尋找材料及研製歷經三個月,研發出現今的口笛,從此便以推廣口笛藝術及音樂為使命,目前遍佈全國到各地去推廣口笛。另外,筆者也在南投縣各地(草屯國中音樂班、各級學校暨民間社團)致力於音樂推廣及作育英才,經其指導過的學生超過二千人以上,音樂團體有數十團以上。

  經歷
  ♫ 曾任指導老師
  台南市育音絲竹樂團
  魚池鄉千歲國樂團
  國姓雅弦樂團
  草屯天德國樂團等樂團
  南投市新豐國小森巴鼓隊
  大台中醫師公會薩克斯風班
  台中市音樂業職業工會薩克斯風班
  ♫ 音樂總監
  2012年台南市4+1室內樂團策劃演出
  《吳園隨想曲》
  ♫ 音樂作品
  南投市市歌
  南投縣音樂業服務業工會會歌
  魚池鄉〈紅茶故鄉置魚池〉、〈啟航〉
  日本和內長野市〈奧!河內〉
  泰國〈紫真閣閣歌〉、〈顛不倒翁〉
  馬玉山食品〈馬玉山之歌〉
  紐西蘭〈金色山莊〉
  2012 台南國際蘭展主題曲〈花之夢〉
  2013 台南市吳園公會堂〈就是吳園〉主題音樂

 

图书目录

學習前的準備 認識薩克斯風、擬定練習計畫、常見薩克斯風合奏組合
第1課 基礎樂理與呼吸練習
第2課 薩克斯風的組裝拆卸、指法與吹奏指型
第3課 長音練習
第4課 高音音階指法與點舌
第5課 綜合練習(一)
第6課 點舌加強練習
第7課 八分音符點舌、圓滑音吹奏
第8課 中、高音音階
第9課 升4音指法
第10課 3/4拍、重音記號
第11課 綜合練習(二)
第12課 中、低音音階與圓滑奏
第13課 轉調–G調指法
第14課 三度音階
第15課 三度音階進階練習
第16課 三連音、6/8拍
第17課 節奏變化練習(一)
第18課 八度音階
第19課 圓滑奏進階
第20課 切分音、16分音符
第21課 16分音符進階練習
第22課 節拍變化練習(二)
第23課 節拍變化練習(三)
第24課 綜合練習(三)
附錄 練習曲、薩克斯風全音域指法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80262
  • 規格:平裝 / 144頁 / 21 x 29.7 x 0.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從小就跟音樂作伴,每天都是練習、練習再練習,也不會覺得無趣,還覺得很充實。經過了五、六十個年頭,也變成了生活中很重要的作息。反而是周遭的大環境,經過了歲月的洗禮一變再變,就連最熟悉的音樂環境,也大大的改變。以往學習音樂是奢侈的事,是有錢人才學得起的事。

  近年來,常常會聽到一群樂齡人士在聊天時,某人不經意地說著,前幾天去參觀一家薩克斯風製造廠,心血來潮就買了一把薩克斯風,朋友就問為什麼想買?其中一位回答說:我怕得到阿茲海默症(俗稱老人痴呆),另一位回答更貼切,第一次看到薩克斯風時,感覺它的造型非常優雅美麗,更被它演奏出來的溫柔甜美聲音所吸引住,經過稍微試吹了幾下,內心感覺很好駕馭,於是忍不住就買下了。在此恭喜這些樂齡及愛好薩克斯風的好朋友們,從此之後不會無聊了,而且身體也會愈來愈健康。

  目前市面上薩克斯風的教材不是很多,且大部份是國外進口譜本,內容也都以古典為主,這次將自己多年來,練習及吹奏的心路歷程與心得,藉由此書分享給各位愛好薩克斯風的好朋友們,希望每位薩友,能夠快快樂樂地學習、快快樂樂地演奏、快快樂樂地分享,從此以後樂活樂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风格,用“老派”来形容都算是一种客气的说法了。整个视觉体验非常陈旧,就像是直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印刷品里直接搬出来的,缺乏现代教材应有的活力和吸引力。彩色图片的使用极其有限,很多需要图文配合的指法图和音阶表,都是黑白印刷,清晰度也堪忧,有些指法的位置标注得密密麻麻,看得人眼花缭乱,实在搞不清楚哪个键该按下去,哪个键是需要留空的。我特别想吐槽的是,它在曲目选择上的保守程度。作为一本“入门”教材,它应该提供一些简单、旋律优美的短曲目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但这本书里的练习曲几乎都是那种机械式的音阶和琶音组合,枯燥乏味到了极点。每次练习完一套手指练习,我都感觉自己像个机器人,而不是一个在学习创造音乐的人。学习乐器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能吹出自己熟悉的旋律,但这本书里,我完全没有看到任何能让我产生共鸣的音乐片段,这极大地削弱了学习的动力,让人很难坚持下去。

评分

这本号称“完全入门”的教材,老实说,在我手里摸了快一个月,感觉它更像是个“半成品”的集合。我本来对萨克斯风一窍不通,想找一本能系统地带我从认识乐器到吹出第一个音阶的书。翻开目录,24课的结构看起来挺诱人,但实际内容却让人一言难尽。首先,乐器介绍部分就显得非常敷衍,对于萨克斯风的结构、不同类型的区分,仅仅是走马观花地提了几笔,很多专业术语没有做足够的解释,对于一个零基础的学习者来说,光是搞清楚按键的布局和嘴型(Embouchure)的调整,就已经是一场噩梦了。更别提关于气息控制的讲解,那部分写得过于抽象,完全没有配上足够的图示或练习范例来辅助理解。我试着跟着书上的指引去模仿,结果吹出来的声音要么是漏气,要么就是刺耳的哨音,根本找不到书中所描述的“饱满的音色”。如果一本入门书不能把最基础的概念讲清楚,那么后面的课程内容就更难往下进行了。我感觉作者似乎假设读者已经对乐理有一定的了解,这对于“完全入门”的定位来说,是严重的失职。我最终不得不转头去网上找各种教学视频,才勉强理解了一些书上含糊带过的要点。

评分

关于伴奏和实践应用的部分,这本书的处理简直是令人发指的简陋。学习任何管乐器,听着伴奏进行合奏练习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帮助学习者建立稳定的节奏感和对音准的敏感度。然而,这本所谓的“完全入门”教材,在配套资源方面几乎是空白的。它提到可以配合CD(如果能找到的话),但实际上,我拿到手的版本并没有附带任何音频材料,也没有提供任何可以下载伴奏的链接或二维码。这就意味着,所有的练习,我只能自己对着节拍器,或者在脑子里想象一个钢琴的音高来跟进。对于一个连自己的音准都无法确定的新手来说,这种“单兵作战”的学习方式极大地限制了进步的空间。我甚至无法知道我吹出来的音符与标准音高相比,是偏高还是偏低。这种对学习者实践体验的忽视,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让“入门”的学习过程充满了孤立感和挫败感。

评分

从教学逻辑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进度安排非常跳跃,简直就像是坐过山车一样。它似乎试图在一周内完成其他教材可能需要一个月才能消化的内容。例如,在第一课还仅仅是认识乐器的时候,紧接着的几课就突然要求你掌握跨越了两个八度的音域,并且开始引入一些复杂的节奏型。这种陡峭的学习曲线对于初学者来说是致命的。你会发现,当你还在努力适应如何稳定气息吹出中音区的 Do 时,书本已经要求你用舌奏(Tonguing)技巧来处理十六分音符的乐段了。更糟糕的是,它对于难点的过渡处理得非常粗糙,几乎没有提供任何“桥梁”练习来帮助巩固前一个知识点后再进入下一个。我的体验是,学完一课后,我总觉得自己对某个概念还没有完全掌握,但翻开下一页,迎接我的又是全新的、要求更高的技术挑战。结果就是,每个知识点都只是浅尝辄止,没有形成一个扎实的地基,导致我学到后面,前期的基础知识反而变得模糊不清,整个学习过程显得非常零散和无效。

评分

最让我感到困惑的是,这本书似乎在试图平衡“全面性”和“入门级”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结果两头都没做好。它花了很多篇幅去介绍各种演奏技巧和乐理知识,仿佛想让读者在读完它之后就能上台表演。然而,这种贪多嚼不烂的做法,最终导致了内容质量的下降。比如,在讨论颤音(Vibrato)技巧时,书上用了大段的文字描述“肌肉的协调与放松”,却完全没有提供任何有效的练习方法来区分和模仿这种感觉,这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无异于对牛弹琴。我更倾向于那些专注于打磨一两个核心基础,并提供大量可重复、可量化练习的教材。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萨克斯风的百科全书的缩写版,而不是一本能够手把手引导我学会吹奏的工具书。如果作者的目标是编写一本面向真正零基础的、渴望通过自学掌握基础技能的读者的书籍,那么它在清晰度、互动性和实用性上的欠缺,是无法用那24课的“完整性”来弥补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