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心流:喚醒覺知與行動的力量

瑜伽心流:喚醒覺知與行動的力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戴秀釗
图书标签:
  • 瑜伽
  • 心流
  • 正念
  • 觉知
  • 行动力
  • 身心健康
  • 自我成长
  • 心理学
  • 冥想
  • 幸福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前進的時代,覺知與行動的方法!
  跟著心流冥想與瑜伽練習,有覺知的行動,擺脫舊模,勇敢跨越、大步向前!

  【心流意識篇】心流即開啟一切行動的意識狀態
  和諧的流動本來就存在於我們自身裡,透過瑜伽、冥想練習,你可以移開阻礙碰觸到這些脈動的屏障。
  ◆有覺知的腳掌及手掌:學會平均地使用蹠骨及腳跟行動、站立,讓踩踏更有效率。
  ◆有覺知的膝關節:訓練腳趾頭撐開,間接拉寬腳底板前側,雙腳在四點下踩時,能讓小腿肌肉使力時不過度緊繃,減緩疲累。
  ◆有覺知的手臂及肩頸:把身體各個部位放在適合的位置,可以讓我們身體的使用年限延長好幾年。

  【心流冥想篇】有意識的打開內在空間,讓心流支持我們所有的行動
  喚醒瑜伽心流最有效的途徑是冥想。本書特挑選9個易上手、助轉化的冥想:
  ◆一分鐘呼吸冥想.洞察力和情緒平衡冥想.偉大智慧手印奎亞冥想
  ◆平衡腦半球的冥想.針對筋疲力盡的冥想.能量冥想
  ◆綻放光芒與自在的冥想.智慧手印奎亞冥想 .體驗自我擴展的冥想

  【心流落實篇】心流意識運作下,可以找到堅持向前的行動力量
  落實心流的最佳方法就是在生活中實踐。本書收錄以瑜伽心流體驗9日單車環島的緣起及身心收穫:
  ◆1.輕盈.2.專注與警醒.3.和諧
  ◆4.孤獨與連結.5.跨越與擴展.6.療癒與釋放
  ◆7.集體意識的能量共振.8.當下.無思維.9.熱情與喜悅

  【心流鍛鍊篇】透過鍛鍊,瑜伽可以把人帶到深度滋養、擴展的境界
  在生活中有意識的打開身體的空間、帶著覺知地與身體共處,才能真正地舒緩身體,讓能量有效地被轉化,並享受經驗過程中的每個風景。
  *收錄在環島期間每日騎乘之後,因地制宜進行的瑜伽練習。
  ◆跪姿序列:腕關節伸展、貓牛式變化
  ◆躺、趴姿序列:抬單腳伸展、Happy Baby、脊柱扭轉結合開胸
  ◆蹲、站序列:M字腿貓牛、深蹲合掌開髖、站姿劈腳前彎

本書特色

  ◎台灣首席昆達里尼瑜伽一級師資培訓首席培訓師,第一本昆達里尼華人界的心智訓練教導。

  ◎第一本針對瑜伽心流的教導:透過瑜伽冥想,輕鬆進入心流專注狀態,意識與覺知會調頻,並找到突破與專注力量、提升效率。

  ◎第一本將瑜伽結合環島運動的體能狀態與心智改變訓練的專書:昆達里尼瑜伽心智冥想的心智鍛鍊、出發前的在家練習心流冥想、環島行進中的9日騎乘心智轉化、以及環島中的鬆筋修復身體,三重結合,有效突破運動限制。
觉醒之镜:内在探索与生命重塑的实践指南 你是否感到生活在惯性的轨道上漂泊,渴望更深层次的连接与意义?你是否在喧嚣的世界中迷失了真实的自我,渴望寻回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觉醒之镜》 不是一本提供速成秘籍的指南,而是一段诚挚的邀请,引导你深入生命的核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度审视自我,并以坚定的行动重塑你的现实。本书融合了当代心理学的前沿洞见、古老的智慧传统,以及经过时间检验的实践方法,为你构建一座连接“你所是”与“你将成为”的桥梁。 本书分为三个核心部分,层层递进,引导读者完成从观照到理解,再到转化的完整旅程。 --- 第一部分:穿透迷雾——觉察力的基础构建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大脑常常处于超负荷状态,忙碌于处理外界刺激,却无暇倾听内在的声音。第一部分专注于建立强大的“觉察力”(Mindfulness),这是所有深刻改变的基石。 1. 认知的陷阱与默认模式网络(DMN): 我们将详细剖析大脑的“自动驾驶”系统——默认模式网络(DMN)。这个网络负责白日梦、自我反思和对过去的沉湎。我们会探讨DMN如何无意中强化恐惧、焦虑和自我批评的循环。通过一系列精确的“停顿练习”,你将学会如何在思维涌现时,不被卷入其中,而是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审视它们。 2. 情绪的化学图景与身体的语言: 情绪并非抽象的感觉,而是具体的生理反应。本章深入探讨杏仁核的警报机制、皮质醇的长期影响,以及如何将身体视为一个敏感的传感器。我们将介绍“身体扫描”技术(Body Scan)的深度版本,它超越了简单的放松,旨在解码身体无意识中储存的未处理的经验和张力。学习识别“躯体标记”(Somatic Markers),让你能在情绪失控前,预知并介入。 3. 语言的构建与叙事的力量: 我们如何叙述自己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如何体验生活。《觉醒之镜》强调“元认知对话”——即对自己思维过程的思考。我们将练习区分事实(Facts)、诠释(Interpretations) 和故事(Narratives)。通过解构那些限制性的“自我故事”(例如:“我不够好”、“我注定要失败”),你将为新的可能性腾出空间。 --- 第二部分:深度对话——构建内在的真实蓝图 一旦觉察的基础稳固,我们便能进入更具挑战性但回报丰厚的领域:与被压抑的自我进行诚实的对话。这一部分着重于理解你的核心价值观、恐惧的根源以及你内在的“阴影”面向。 4. 价值罗盘:校准你的行动指南针: 许多人感到精力分散,是因为他们的行动与深层价值脱节。本书提供一个多维度价值澄清框架,帮助你超越流于表面的目标(如财富、地位),挖掘驱动你生命的核心信念(如真实性、创造力、服务)。你将学习如何将模糊的价值转化为可衡量的日常行为指标。 5. 面对“阴影”的勇气:荣格与人性的整合: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不愿承认的特质——那些被社会规范、家庭期望或童年创伤压抑下去的部分。本章不鼓励逃避或“积极思考”,而是倡导以无条件的接纳去审视这些“阴影”。通过“想象性对话”练习,你可以安全地与你内在的批评家、恐惧者或被遗忘的渴望进行沟通,从而实现人格的完整化。 6. 修复依恋模式与关系的回响: 我们的早期关系模式,如同无形的软件,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不断运行。本书借鉴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提供实用的方法来识别你的安全型、焦虑型或回避型倾向。重点在于如何在你最亲密的关系中,练习“情绪调节的共同创造”,学会在连接与自主之间找到动态的平衡。 --- 第三部分:锚定未来——知行合一的转化工程 觉察和理解若不付诸实践,便只是知识的堆砌。《觉醒之镜》的第三部分,将焦点从“知道”转向“做到”,构建可持续的、以目标为导向的转化路径。 7. 阻力即方向:将障碍转化为燃料: 在追求任何有意义的目标时,阻力是不可避免的。本书提出了“阻力映射法”。当你遇到推诿、拖延或强烈的外部反对时,不要将其视为失败,而是将其视为一个信号,表明你需要更深层次地理解你的恐惧和抗拒的结构。我们探索如何利用“最小可行行动”(Minimum Viable Action, MVA)策略,打破僵局,确保持续的微小进步。 8. 深度专注的艺术:对抗分心的生态学: 在数字时代,我们的注意力正在被系统性地商品化。本书不仅提供时间管理技巧,更着眼于“注意力的生态系统”的重建。你将学习如何设计你的物理环境、数字习惯和认知边界,以保护你的深度工作时间。包括对“间歇性强迫症”(Intermittent Compulsive Disorder, ICD)的识别与应对。 9. 建立韧性的神经回路:从创伤到成长的重塑: 韧性并非天生,而是可以被训练的。通过结合神经科学对神经可塑性的理解,本书介绍了一套“情绪稳定化序列”。这套序列帮助你在经历压力或挫折后,更快地从战斗或逃跑反应中恢复,重新激活前额叶皮层的理性功能。它是一种主动的、有意识的“重塑大脑回路”的过程,确保每一次挑战都成为你成长的养分。 10. 存在的锚点:日常的仪式与持续的谦逊: 最后的篇章,强调了长期转变的秘诀在于日常的“小仪式”而非宏大的宣告。我们探讨如何将觉察融入如走路、吃饭、倾听等最平凡的活动中,使之成为内在力量的持续来源。真正的觉醒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种永不停止的、充满好奇心的探索姿态。本书以对“不确定性”的拥抱作结,鼓励读者带着洞察力,优雅地步入未知的明天。 --- 《觉醒之镜》是写给那些准备好超越表象,深入挖掘生命潜能的求索者。它要求你放下已有的判断,拿起内省的工具,以真诚和勇气,面对镜中那个最真实、最强大的自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Kaivalya 戴秀釗


  昆達里尼瑜伽一級、二級師資培訓首席培訓師

  練習瑜伽超過20年,教導瑜伽十數年,出版過瑜伽著作。曾受過深度自覺及自律的訓練,亦擁有多年豐富諮商經驗,習於從體驗中建立靈敏的觀察、連結能力,善於結合瑜伽理論及生活實踐,並致力於引導學習者將瑜伽、靈性練習的經驗落地得實踐於現實生活裡。2018年拜印度靈性導師──Guru A.G Natraih為師,為其目前在台灣唯一正式的門內學生。主持、教導過多場深度工作坊及昆達里尼瑜伽各種師資培訓課程。目前為美國KRI 認證的昆達里尼瑜伽師資培訓課程一級及二級培訓師,亦為帶領培訓團隊的首席培訓師,同時也擔任各大企業、大學社團瑜伽、冥想引導師,也是銅鑼冥想培訓師、頌缽音療師、能量諮商師。曾任台灣昆達里尼瑜伽教師協會理事、True Yoga 16年瑜伽老師。現為Pearl Space 璞空間瑜伽教學主持者。致力於瑜伽教學、療癒諮商及師資培訓。
 

图书目录

【推薦序】
‧走上一條靈魂自由的道路 ── 納迪葉專業解讀師&堪輿大師 Guru A.G Natrajh(古魯.納塔吉)
‧宛如現代版的《瑜伽經》── 《印度納迪葉》作者  Keshin
‧瑜伽、旅行、單車、冥想,喚醒了內在力量 ── 美國KRI昆達里尼瑜伽資深首席培訓師  Tonie Nooyens
‧在靜中看見動,在動中體驗靜 ── 巨大(捷安特)公司前執行長  羅祥安
‧藝術與瑜伽之內在對話 ──藝術家 周依
【作者序】
‧瑜伽心流,在行動中找到喜悅及安住當下

【01】心流意識 ──開啟一切行動的意識狀態
瑜伽心流開啟了一切行動
一、帶著覺知的重覆
二、和諧的脈動
三、神奇的頓點
四、保持投入不評價
五、專注但不執著
六、收縮及適當的挑戰
七、一定的自律能力
八、有覺知的身體及感知能力
1.有覺知的手掌及腳掌
2.有覺知的手臂及肩膀
3.有覺知的膝蓋
4.有覺知的髖關節
5.有覺知的脊柱
學習運用瑜伽心流,你將獲得12種生命品質

【02】心流冥想 ──喚醒瑜伽心流的最佳途徑
冥想,協助體驗瑜伽心流的最佳途徑
心流冥想1:一分鐘呼吸法
心流冥想2:洞察力和情緒平衡
心流冥想3:偉大智慧手印奎亞冥想
心流冥想4:平衡腦半球的冥想
心流冥想5:針對筋疲力盡的冥想
心流冥想6:能量冥想
心流冥想7:綻放光芒與自在的冥想
心流冥想8:智慧手印奎亞冥想
心流冥想9:體驗自我擴展的冥想

【03】心流落實 ── 9日單車環島的身心體驗
9日單車環島,落實瑜伽心流的身心體驗!
故事的開始──當臀部從瑜伽墊 移到單車車墊
‧專注的行動引動了內在更深層的覺知力
環島Day1  輕盈
輕盈是種境界/不用力的用力/有助身心輕盈的飲食
環島Day2  警醒與專注
警醒不等同緊張/專注、警醒從覺察呼吸開始/成為自己行動的觀察者/放下時間,就在當下/專注會帶來平靜,平靜會長出活力
環島Day3  和諧
令人著迷的行動/重覆、節奏、流動/和諧是一種本就存在於我們內在深處的品質
環島Day4  孤獨與連結
一個人的事──孤獨/不只是一個人──連結
環島Day5  跨越與擴展
相信並行動就會看見/脫胎換骨的心肺/歸零的能力/歸零重整內在力量
環島Day6  釋放與療
回到大自然是身心對療癒的深度渴望/騎乘引動脈輪轉動/聆聽身體及內在的聲音
環島Day7  集體意識的能量共振
你+我+他= ∞ (無限)
環島Day8  當下. 無思維
騎車會不會有累的時候? /是行動者、感受者、也是觀察者/不做盲目的堅持/進入當下的第一步:覺察呼吸/無思維的臨在
環島Day9  熱情及喜悅
旅程的精采來自過程,而非結果/沒有真正的開始,也沒有真正的結束
真實為名 倚光致敬
 
【04 】心流鍛鍊 ──環島間的瑜伽,心流裡的練
以瑜伽心流,重新體驗瑜伽!
打開身體空間 / 讓覺知的意識流動
心流鍛鍊1:跪姿序列
心流鍛鍊2:躺、趴姿序列
心流鍛鍊3:蹲、站序列
心流鍛鍊4:坐姿序列
心流鍛鍊5:就地取材序列 ─ 牆壁
心流鍛鍊6:就地取材序列 ─ 毛巾、椅子

附錄:瑜伽裡的智慧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06236
  • 叢書系列:健康與運動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6.5 x 22.5 x 1.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一

走上一條靈魂自由的道路
納迪葉專業解讀師&堪輿大師 Guru A.G Natrajh(古魯.納塔吉)


  泰米爾古代女詩人歐瓦亞(Auvayar)曾說:「已知的,屈指可數,而未知的才是世界之大。」(Katrathu Kai Mann Alavu, Kallathathu Ulagalvu.)如同詩人所言,秀釗不懈地追隨她對知識的渴求,她是許多學生的導師,也是許多導師的學生。

  印度聖哲錫如穆拉(Sage Thirumoolar)在他所著的真言經裡(Thirumanthiram -85)提到:「讓世界得到我從神那裡所得到的所有祝福與恩典吧。」(Yaan Petra Inbam Peruga Ivvaiyagam.)。如同聖哲錫如穆拉寫下真言時的初衷與方式(以大眾易懂的方式傳授),作者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寫下這本書,可以讓每個人容易學習與理解。

  "Ullam Perungkoil Oonudambaalayam Vallal Piraanaarkku Vaai Gopuravaasal Thellath Thelindhaarkkuch Seevan Sivalingam Kallap Pulanaindhum Kaalaa Manivilakkae."  ⼀⼀⼀⼀⼀⼀Thirumandhiram. -1823

  身體是神所居之廟殿,廟塔的門是我們的嘴部,殿裡燃燒的五盞燈即是我們五個感官。但感官覺受所感受到的卻不是真實的,而是幻象,容易把我們帶偏。因此為了將身體維持在最佳的完美狀態裡,聖哲錫如穆拉在第552 詩節中提到,我們必須修煉瑜伽裡的八肢(1.Yama修持,2.Niyama精進,3.Asana體式,4.Pranayama呼吸調息,5.Prathyahra感官收攝,6.Dharana專注,7.Dhayana冥想 ,8.Samadhi三摩地),我想作者一步步走在這八個階段裡。

  修持(Yama)是作者決定學習瑜伽的狀態,為此,她鼓勵自己走上瑜伽之路,並透過不斷地練習,她來到精進(Niyama)的狀態。而她接受所學的訓練及體驗,並將這些傳遞給想要改變的人,這個階段就是體式(Asans)。在過程中,她克服了路上所遇到的障礙,並把它變成了進步的道路,這種狀態就是呼吸調節(Pranayama)。

  有了這四個層次,作者維持初心,掌控她的心智運作,這個狀態是感官收攝(Prathyahra)。在這段過程中,她一一克服了家人、朋友、快樂、痛苦等問題,堅定自己的純淨道路,這就是專注(Dharana)階段。她一直在為自己設定的目標而生活,而作為她人生身份標誌的那個階段就是冥想(Dhayana)。

  這十年來,秀釗一直以她設定的目標向前邁進,以瑜伽作為她生命形態, 她在旅途中看到了自己靈魂自由的道路,為了幫助其他的靈魂能觸碰這些美好,她把整個經歷和體驗寫成書受益大眾。

  在此我對編輯與出版社的努力深表讚揚,感謝她們為作者搭建一座橋樑, 好讓作者的著作得以弘揚、傳播。

  我祈求濕婆神祝福我的學生秀釗和她的讀者們,願大家身體健康,物質與精神美好,豐盛。

推薦序二
 
宛如現代版的《瑜伽經》
《印度納迪葉》作者  Keshin


  何等榮幸能夠在納迪葉上與秀釗相遇。

  驚豔眼前這位清秀的女子居然有著累世深厚的內在根基。如今我們很幸運,透過她的書能輕鬆學習到她深層淬鍊的教義。《瑜伽心流》就像是一本現代版的《瑜伽經》,透過流暢的文筆,清晰到位的圖片展示,步驟淺顯易懂,帶引讀者深入體驗瑜伽的精髓。書中我們跟隨著她9天流動的環島旅程,如同9天脫胎換骨的靈魂醒覺之旅。

  「專注會帶來平靜,平靜會長出活力。」

  「當下,全然的專注。」

  揮汗踏著車輪,藉由感官覺受徹底的開敞,彷彿我們也能感同身受的體驗到當身體、情緒感覺痛苦時,意識更能警醒,更能覺察到心智小我,更能全然專注的感受「此時此刻」,也就是當下那股永無止境,源源不絕的力量。

推薦序三

瑜伽、旅行、單車、冥想,喚醒了內在力量
美國KRI昆達里尼瑜伽資深首席培訓師  Tonie Nooyens


  透過閱讀這本關於在台灣騎腳踏車的書,我有一種閱讀經典的感覺,就像Paul Theroux這樣的偉大旅行作家一樣,或者像《禪宗和汽車維護藝術》(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這樣的書。這本書有一種魅力,不只描述了在自然景觀中旅行的狀態,也陳述了旅行中在內在創造的「人景」。

  旅行的行為和應對實際挑戰所需的專注,與長時間的看似單調的運動交替進行,觀察著風景慢慢經過,都可能在各種不同的旅行形式下發生:從火車窗後面,在看似無盡的高速公路上騎腳踏車,或在以腳踏車繞行台灣。以單車環島這種方式旅行,人類的頭腦似乎會自動地被吸引到一些內在的反思,超越了旅行時與眼睛相遇的許多細節,轉向冥想我們的存在、行動和與「人景」的相互狀態。

  Kaivalya的書是這樣過程的一個很好的例子。長途騎行、觀察和與環境互動的律動,結合了人類思維工作中的反思和洞察力,以及對冥想的熱情,以應對各種情緒和念頭。

  它使閱讀引人入勝,內容詳實,並激勵我們從旅程的開始到結束,保持專注和臨在。

推薦序四

在靜中看見動,在動中體驗靜
巨大(捷安特)公司前執行長  羅祥安


  適當的運動有益健康,已經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

  而能夠讓人從年輕一直做到年老的理想運動,我個人認為在「靜態」方面 ,能夠伸展筋骨、調勻呼吸的「瑜伽」應該是很合適的運動。而在「動態」方面能夠運動到全身,增進心肺功能的有氧運動,則「中長程自行車騎行」應是最佳選擇。

  我熱愛自行車騎行(Cycling),並長期推動自行車環島的活動和文化。每次騎上車,雙腳轉動車輪,人車合一在大自然中御風飛馳,就好像長了翅膀的小鳥一樣,自由自在的飛翔。在那當下,所有的壓力和煩惱都消失的無影無蹤,取代的是正向的能量和快樂的心情。

  只要選車和騎法正確,即使環島時每天騎完100公里也不會覺得特別累,跟著領騎用幾個簡單的瑜伽動作收操拉筋,好好睡一覺,明天早晨又可生龍活虎了。

  所以,當我被邀請為這本以瑜伽和單車環島為題的書作序時,我不假思索,立馬答應。

  當我翻開書稿才讀了幾章,就立刻查覺到這將是我的學習之旅,迫不及待一口氣把全書看完,得到許多寶貴的啟發和深刻的感動。作者以她長年身為瑜伽心流導師的修為,用一些來自另一個世界,那些我不熟悉的語言,卻能深入又準確的詮釋了我自己認為已經十分了解的自行車環島的核心,令我內心為之震撼不已。

  下面摘錄書中的幾段文字:

  「靠著雙腳劃圓的單車環島根本就是一場與內在深度對話的動態冥想。

  9日單車環島的身心體驗,是瑜伽心流的落實,是一場身心靈相互支持的美麗觸動。在這個「單車環島」的行動冥想裡,我們落了地,體驗到了心世界裡的新世界。把單車騎行比喻做一場「在靜中看見動,在動中體驗靜」的深度冥想,真的一點都不為過。這是一個從「動」中覺察到「靜」,再從「靜」中意識到「動」的過程。因此有意識地重複同一件事,並且在其中保持覺察,可以讓人進入深層定靜的高頻意識狀態,不管當時我們坐的是單車坐墊,還是瑜伽墊。

  單車踩踏到一定的流暢階段時,也會讓人有這種和諧、順暢、與天地合一的感受。這跟踩踏的快慢沒有關係,是一種一個接一個的順暢感,就像是一首渾然天成的曲子在心中迴蕩,或者河流在身體這個山谷裡流動一樣,會有一種充滿無盡生命力,同時又全然被整個世界包覆、接納的圓滿感受。

  當我們以這種全然自由及擴展的心在大自然間騎乘時,就可以感受到所謂的「身邊劃過的風景、天空飄過的雲朵、路邊經過的花海、潺潺流動的山谷小溪,都是來協助、支持我們與整個萬有連結」的超然境界。這不是幻想,是一種超越表象的合一感受下所得到的美妙體驗。

  為什麼多數人單車環島結束後,返回日常作息時會訝異心境竟然有了大改變,看事情的視角也開始變得不同,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當下把我們暫時帶離了思緒或內在的困境,意識重新斬獲清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被當下「洗淨」療癒了。」

  作者期許這是一本能夠帶給人希望、喚醒人們內在力量的書,我想她做到了。看完這本書之後,相信很多瑜伽的愛好者,都會鼓起勇氣親身體驗「9天自行車環島」的挑戰。

  對我這個已經環島18次的人來說,我想我應該要開始來學習瑜伽心流了。相信我的第19次環島,將會是一場更有深度、更美好,「動中求靜」的全新體驗!

推薦序五

藝術與瑜伽之內在對話
藝術家 周依


  藝術家的敏感性雖然讓我們容易產生創作靈感,回想第一次與Kaivalya老師見面時,正處於低潮狀態的我,內在容易與自己打架,身心靈都好疲憊,整個人就好像掉進黑洞一樣,總是有好多負面念頭,想往前努力衝事業,又被黑洞拉住無法前進,導致自律神經失調,因此當時除了看醫生,我也試著透過心理諮商等相關方式,讓情緒可以穩定,但是似乎治標不治本,困擾了好一陣子。

  有天朋友推薦我找Kaivalya老師協助,感謝那位朋友,我既緊張又期待的去與老師見面,老師得知到我的情況後推薦我做瑜伽,先從鍛鍊好身體入手。當時的我雖然不曉得昆達里尼是什麼,就覺得做就對了,沒常常在做運動的我,每週大概會練習3~4次左右。一開始身體累得要命,心中咕噥道,天啊我是到了少林寺嗎?有一次我記得我好像連續做了6天,幾乎是每天都在練,超級認真不敢偷懶。

  就這樣持續練習了一陣子,我覺得自己開始慢慢有些改變。我說不上來是什麼,從一開始做瑜伽時覺得累,以及可能是情緒釋放的關係想哭的情緒轉換成喜悅,做完瑜伽後走路好輕盈,老師上課說的話和動作對我來說都是一種溫柔的力量;平時如果受挫折,或是有些負面想法,也忽然會聽到心中有聲音被支持的感覺,例如印象很深刻:「你就是一朵很棒正在綻放的花」等等這種很可愛的聲音,那是我第一次用自己的身體去體驗到,原來我內在是有力量的,而不只是知道。老師的課真的給予了我很大的力量,還出現了小小的腹肌呢~畢竟是少林寺,哈哈!朋友還說我臉好像也不同了,可能變美吧?相由心生,騙不了人~

  學習瑜伽,創作上也讓我有了很多啟發。創作最需要的是誠實以及純粹,我時常在做瑜伽時會回想到小時候開心畫畫的時刻,那個回憶是最寶貴的。創作現在是我的工作,在商業當中我必須得抓到一個平衡,我真的很喜歡畫畫創作,嘗試各種不同的媒材,這股很想玩新東西的感覺,在長大後你會發現是很珍貴的,昆達里尼瑜伽似乎讓我回到最純粹的自己,那份單純喜歡畫畫的初心,也讓我擁有了看世界不同的角度,樹木落下葉子,就這樣,我都覺得好美,有時候覺得樹木是在跟你打招呼,我們本來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做完瑜伽走在路上全身細胞耀動但又平靜,看著眼前的一切都覺得好美,當時的自己開始比以往更敞開,那陣子我也創作了以往不同的嘗試,每天都好期待能夠玩什麼新的東西,也好期待上課,每月課程一開,我大概跟搶演唱會票似,投入昆達里尼的身體心與靈真的好開心,好多東西似乎都清晰了,好喜歡這樣的感覺,每天都活在喜悅中,當然也會有很煩的事情,那些情緒透過練習不會停留太久,也許轉個念頭,或者先看著那個情緒,亦或好好的在當下,便也不會輕易落入黑洞,但這個部分是永遠的課題,現在也還在練習中。

  老師上課說的話總是給了我好多力量,每次課程結束,我都會記下當天的金句並且放在心中。我有一次問老師會出書嗎?終於,等到了老師即將出書的消息好開心,我覺得這本瑜伽心流書將成為我睡前、起床前會讀的書,很感謝老師總讓我在最無助、低潮、受挫時,給予我力量和平靜,也讓我更了解昆達里尼瑜伽。以上都是我肺腑之言,真心不騙。很推薦大家看看這本書,或許可以刺激你對許多事物或者是世界有不同的看法。

作者序

瑜伽心流,在行動中找到喜悅及安住當下
Kaivalya 戴秀釗


  在踏入瑜伽領域之前,我其實不運動,而會開始嘗試瑜伽,並不是為了身體健康或體態健美,也不是為了尋找自我或打發時間,更不是為了什麼跟宇宙作連結,只是因為生日到了,想送給自己一個生命禮物,我很少送自己生日禮物的,而那一年,這樣的舉動,就改變了自己一生。

  後來開始教瑜伽,那時候是「瑜伽界的戰國時代」,與現在的「瑜伽界的魏晉南北朝時代」不同,瑜伽老師各具有個人風格且幾乎都有自己的小教室的,但台北只有3~4家大型瑜伽會館,而我自己就在其中一間教學。當時的瑜伽老師不是在跑課,就跑瑜伽會館練習。那時候的自己也是一樣,不是在練習瑜伽,就是教瑜伽,不然就是往瑜伽教室的路上前進。在邊教學邊進修的狀態下,自己深度練習過好幾種派系,每個派系都是2~3年的光景起跳,而這些時光讓我真正學習到的並不是更多的動作或是很厲害的體式,而是讓我深刻體驗到,每個派系都有讓人打從心底起敬的神聖之處,每個派系都有其獨特的精髓及精神核心。

  所以即使現在的自己已經是帶領培訓團隊的昆達里尼瑜伽首席培訓師,還是覺得沒有哪個瑜伽派系是最好的,適合當下自己的瑜伽就是好瑜伽。只是什麼是適合當下自己的練習,很多時候並不能從喜惡去判斷,而是需要從意識去連結。也許一開始你不喜歡的,才是真正能轉化你的機緣。昆達里尼瑜伽對於我,初始的時候,就是這樣獨特的關係。

  在這些年的練習光景裡,我深度練習了多數人都在進行的靜態動作,也接觸了串連性的動作模組;嘗試了宗教團體的靜坐,也用了十幾年的時間練習了涵蓋多種元素的昆達里尼瑜伽冥想。從單純的瑜伽動作練習,進入到深度冥想、自我探索的身心靈領域,是我始料所未及的。

  原來瑜伽可以把人帶到如此深度滋養與擴展的境界。

  在瑜伽的道路上,其實沒有太多的想法,有的只是堅持,這是一條邊體驗,邊敞開,邊得到的旅程。

  還記得自己從多年以體式練習為主的領域進入昆達里尼瑜伽著重內在探索的練習時,對於所謂的靈性一點概念都沒有。上師資培訓時,課堂裡聽到「無限」,筆記上寫的是「無線」,還在心裡面納悶這個課好特別,領域也太廣了,還講到網際網路。想想當時靈性小白的自己,真是傻。但後來其實很慶幸自己的起點是張白紙,沒有太多的框架,因此可以體驗得很純粹。這條路其實不容易走,小我會不斷地跳出來挑戰你,但我走得很踏實。

  有句話說的好:「所有走過的路、經歷過的事件,都會變成滋養自己的養份。」

  早期的哈達瑜伽動作及皮拉提斯的練習,開發了我對身心覺察的能力。後期的動態Kriya練習,讓我體驗到所有一切包括念頭,都是能量,所有的行動都可以在一種流動的意識下進行。曾經涉足宗教團體裡的靜坐經驗教會我體悟當下的發生。後來的昆達里尼瑜伽冥想練習帶領我進入所謂的深層定靜及內在奧妙世界的探索。就連在大學時期研讀過的「美學」課本裡所接觸的哲學,那些榮格、叔本華等人的論點也深刻地影響了現在的我;甚至有1~2年什麼都沒做的時光,也是堆疊現在的我的重要基石。在我們的生命裡其實沒有任何一個階段在白費,每段發生都造就了後來的自己。也是因為這些在瑜伽領域裡的浸潤體驗促使了自己可以用更敞開的心去探索生活裡的新事物,所以怕水的自己開始去學游泳;憑著一股心念,就帶了幾個學生遠赴西藏岡仁波齊神山轉山;去了印度Goindwal Sahib唸行84段階梯;2018年完成了自己第一次為期9天的自行車環島;2020年及2022年憑著一股傻勁及莫名的熱忱,組織了瑜伽人群體單車環島,2023年更因為這些順著心念的行動與如實的體驗,寫下了《瑜伽心流——喚醒覺知與行動的力量》這本書。

  其中要感謝的對象很多,特別是那些曾經遇過的教導,讓我能夠如實地落地體驗。感謝在我的生命體驗行動中,協助過我的人。感謝我的靈性老師Guru A.G Natraih對我的教導及祝福,他曾經面提過至今仍影響我至深的話語:「一個教學者不能大過他的教導,在所有的教導之前,一個教學者要懂得謙卑。」感謝晨星出版集團的邀約,有了這本書的問世,尤其感謝莊主編及編輯對這本書原意的尊重及重視。謝謝Alicia總是提供各種寶貴意見給我。也謝謝捷安特旅行社,特別是協理蔡嘉津先生、主控謝政叡先生各種資源協助。更要謝謝我的家人及學生群們全心全力地給予各種支持,支持這本書誕生。

  收到這本書邀約前的一個月,我的Guru對我說:「接下來妳會出一本書。」因此,在正式動筆寫這本書之前,我的內心投射了一個意圖,如果這是一本已經被祝福了的書,那希望它也是一本能夠帶給人希望、喚醒人們內在力量的書,一本讓人閱讀完能夠感受到自己內在世界豐彩的書,才不枉它來過這世上、佔過一席之地。

  謝謝你願意放這本書在你的手上。
  也
  謝謝宇宙讓這本書來到你的手上。
  謝謝每位成就這一切發生的朋友。
  謝謝賦予我生命的~
  戴西東先生、張麗卿女士。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之下,我立刻被作者的叙事口吻所吸引。她的语言风格非常细腻且富有洞察力,不像有些心灵成长的书籍那样空泛地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贴近生活的场景和深入浅出的比喻,将那些看似高深的哲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行文之间,作者似乎总能精准地捕捉到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和迷失感,并以一种非常温暖且不带评判的态度,引导读者去审视自身的状态。我感觉作者非常擅长于构建一种对话的氛围,读起来像是与一位智慧的长者或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着真诚的交流,而不是单向的信息灌输。她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感官描述,让抽象的“觉知”过程变得可感可知,比如描述呼吸进入身体时的细微感受,或是情绪升起时身体不同部位的反应,这些细节的描摹,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说服力和引导力,让人读完一段后,会自然地停下来,尝试在自己的身体和思绪中去寻找相应的印证。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人,色彩搭配柔和而富有层次感,让人一看就感受到一种宁静而又充满活力的气息。拿到手里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且带着淡淡的书香,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翻开阅读。我特别喜欢封面上的插图,它们以非常抽象和流动的线条描绘了一些身体的姿态,既体现了瑜伽的韵律感,又暗示了书中所探寻的内在深度,没有采用那种过于具象或刻板的瑜伽体式照片,显得很有艺术品味。整体的版式设计也非常清晰,字体大小适中,行距舒适,阅读起来丝毫没有压迫感,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装帧的工艺也看得出很用心,书脊的装订结实,预示着这本书会是一本可以反复翻阅的伙伴。光是翻阅前几页,那种精心打磨的细节就已经让我对接下来要探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它散发出的那种沉静的力量,仿佛在无声地邀请读者进入一个更加专注和觉知的空间。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反复阅读价值非常高,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这恰恰证明了其内容内核的深厚。第一次读可能更多关注的是概念的理解和表层的技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自己的生活阅历增加,再回过头来看书中的某些段落时,那些曾经模糊的句子突然变得清晰、沉重起来,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更深的含义。这说明作者构建的内容体系具有跨越时间性的深度。它不追求提供一劳永逸的“速效药”,而是提供了一套可以伴随人生成长、不断迭代和深化的思维框架。我甚至会时不时地翻到书签页,重温那些被我高亮标记的句子,它们像是一些精准定位的锚点,能迅速将我的意识拉回到那种平静而有力的状态中去,这种持续的滋养和陪伴,是很多一目了然的畅销书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对“力量”这个概念的重新定义。在当今社会,“力量”往往与外在的掌控感、效率或外部成就挂钩,但这本书却将重点导向了内在的稳定性和对自身反应的自主选择权。作者用极具说服力的论证,阐述了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于抵抗或强行控制,而是源于对当下事实的全然接纳,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精准回应。这种“顺势而为”的智慧,在处理人际冲突和应对突发挫折时,显得尤为实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许多过去让我感到困扰的人事物,在作者的引导下,似乎找到了新的观看角度,那些曾经紧绷的神经也慢慢放松下来。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内在成长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优雅地生活在不完美世界”的实用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没有采取传统的章节递进方式,而是更像是一个螺旋上升的探索旅程。每一部分的过渡都显得自然而然,前一个主题的探讨会自然而然地引出下一个更深层次的议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理论阐述和实际操作建议之间找到的平衡点。理论部分绝不堆砌术语,而是以一种清晰的逻辑链条,层层剖析“觉知”如何转化为“行动”的内在机制。而在建议部分,它提供的指导也不是僵硬的步骤清单,而是更侧重于培养一种内在的“态度”和“观看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非常符合我个人的学习习惯——我更倾向于理解“为什么”和“如何内化”,而非仅仅学习“做什么”。书中对于如何在日常琐事中保持“心流”状态的探讨,尤其令我耳目一新,它打破了我以往认为只有在特定仪式(如打坐)中才能达成的专注错觉,让我意识到专注力其实是生活本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