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慧具足:佛.菩薩的故事

福慧具足:佛.菩薩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暘法師
图书标签:
  • 佛教故事
  • 佛陀
  • 菩萨
  • 禅修
  • 心灵成长
  • 智慧
  • 福报
  • 修行
  • 佛教文化
  • 正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佛教是佛陀和他的弟子共同創造的。因此本書在詳細介紹了佛陀以及十大聲聞、五大菩薩的生平事蹟和修學法門。我們從這些聖賢應化事蹟中,能學到許多寶貴的東西。特別對五大菩薩的系統介紹,在國內外讀物中還是稀有的。如果五大菩薩的思想,能牢固地播種在讀者的八識田中,可以預期,將來一定會鮮花簇簇,碩果累累,福慧具足,依正莊嚴。這對於世道人心,修身養性,都會起到一定的美好作用。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为《福慧具足:佛.菩薩的故事》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将着重于其核心主题和结构,并力求自然流畅,不带任何生成痕迹。 --- 《福慧具足:佛.菩薩的故事》图书简介 书名:福慧具足:佛.菩薩的故事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写作者名,例如:觉悟之路编委会] 页数: 约 580 页 装帧: 精装/平装(具体视出版社版本而定) 内容提要: 《福慧具足:佛.菩薩的故事》是一部深入浅出、系统梳理佛教核心人物精神谱系的传记合集。本书旨在通过讲述佛陀释迦牟尼的觉悟历程,以及诸多大乘、小乘菩萨的悲智行愿,为当代读者提供一条通往内心平静与智慧的指引之途。全书以清晰的历史脉络和生动的叙事手法,将那些看似遥远的神圣故事,转化为可供效仿的人间典范。它不仅是对佛教经典故事的忠实转述,更是一部关于“如何生活”的哲学指南。 第一部分:觉悟之源——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足迹 (约 200 页) 本部分聚焦于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太子的完整一生,从其降生异象到最终圆寂,详尽描绘了“人”如何通过实践达到“佛”的境界。 1. 尘世的荣耀与觉醒的契机 开篇追溯了悉达多王子在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的无忧童年。我们细致描绘了四门游历(见老、病、死、沙门)的震撼,这是他生命转折的决定性时刻。书稿避免了过度神化的描述,而是侧重于贵族身份下的“内在困境”——即便拥有世间一切,依然无法解脱生老病死的根本问题。 2. 剃度与苦行:探寻解脱之道 重点阐述了太子离宫后的六年苦修。书中详细记录了他如何摒弃感官享乐,转而投入极端禁欲的苦行实践。然而,本书并未将苦行视为终极目标,而是作为探寻“中道”的必要步骤。对苦行失败的分析,清晰地引导读者理解“中道”的真义:既非纵欲,亦非自苦。 3. 菩提树下的彻悟 这是全书的高潮部分。对佛陀在菩提伽耶(Bodh Gaya)的禅定与思辨进行了深入刻画。我们不仅讲述了魔王波旬(Mara)的诱惑——象征着内在的贪、嗔、痴的挑战,更着重于他最终证悟的十二因缘(Pratītyasamutpāda)和四圣谛(Cattāri Ariyasaccāni)的逻辑结构。叙事强调了“看清实相”而非“获得神力”是觉悟的核心。 4. 弘法利生:从鹿野苑到涅槃 本章转述了佛陀初转法轮于鹿野苑(Sarnath)的壮举,以及他之后四十五年周游印度各地,广度弟子(如舍利弗、目犍连、阿难、迦叶等)的故事。重点描绘了佛陀在面对不同根器众生时,如何运用“应病予药”的方便善巧,奠定了佛教思想体系的丰富多样性。最后,详细描述了其入般涅槃(Parinirvana)时的平静与嘱托,强调了“自度度人”的最终教诲。 --- 第二部分:慈悲的践行者——菩萨精神的群像 (约 280 页) 如果说佛陀代表了“究竟的智慧”,那么菩萨则代表了“永恒的实践”。本部分精选了最具代表性的菩萨形象,分析他们如何以大悲心,倒驾慈航,入世救苦。 1. 观世音菩萨:无边的慈悲(Avalokiteśvara) 观音是本书中着墨最多的菩萨之一。我们探讨了其“观”的能力,即能够洞察世间一切痛苦的“闻声救苦”法门。书中详细梳理了观音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形象如何逐渐演变为慈祥的女性(慈母像),并引用了《法华经》中的“观音普门品”及民间广为流传的度化事迹,强调了“一念相应一念间”的即时救助精神。 2. 文殊师利菩萨:无上的智慧(Mañjuśrī) 文殊菩萨被誉为“诸佛之母”,象征着洞察一切的般若智慧。本章通过他与佛陀的问答,以及在经典中担任“智慧使者”的角色,阐释了空性(Śūnyatā)的真谛。书中强调,智慧并非知识的堆砌,而是对事物本源的清晰认识,是破除无明(Avidyā)的利剑。 3. 地藏王菩萨:坚定的誓愿(Kṣitigarbha) 地藏菩萨的故事是关于“宏大誓愿”的典范。他的誓言——“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是佛教慈悲观的极致体现。本书深入探讨了地藏法门的修行意义,尤其关注其在超度亡灵、利益现世众生方面的实践,体现了对底层、受苦众生的深切关怀。 4. 弥勒菩萨:未来的希望(Maitreya) 弥勒菩萨代表了佛教对未来的期许。本部分介绍了他在兜率天(Tushita Heaven)的住处,以及他将如何于未来娑婆世界成佛的预言。通过弥勒的故事,读者被引导去思考“现世的修行”与“未来的圆满”之间的联系,鼓励人们在当下积极播种福田。 5. 其他重要菩萨群像:行愿的多元体现 为丰富全书的结构,本章还简要介绍了其他关键菩萨,如: 普贤菩萨:象征禅定与行愿(尤其与文殊的智慧相辅相成)。 金刚手菩萨:代表佛陀的法力与威猛,护持正法。 药师琉璃光如来(严格来说是佛,但其宏大愿力与菩萨精神相通):象征对治病苦的愿力。 --- 第三部分:福慧交融——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约 80 页) 本书的收尾部分,旨在将佛菩萨的宏大精神落实到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它不再是单纯的传记叙述,而是方法论的提炼。 1. 福德的积累:布施与持戒 阐述了积累“福报”的真正含义。福报不是物质上的馈赠,而是通过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和持戒(规范身口意)培养出的内心安定和对外界的慈爱心。 2. 智慧的提升:禅定与觉察 探讨了如何通过简易的禅修方法来培养正念,这是获得智慧的根本途径。引导读者学习如何在工作、家庭冲突中,运用菩萨的“不二法门”——空性来处理问题,即不执着于现象的表象,从而减少烦恼。 3. 菩萨道的现代诠释 本书的结语强调,《福慧具足》的核心价值在于启发每一位读者发现自己内在的“佛性”与“菩萨心”。通过学习这些榜样的故事,我们学会的不仅是历史知识,更是一套在复杂世界中保持慈悲、洞察真相的生活艺术。 核心价值: 本书通过深入浅出的叙事,将佛陀的觉悟和菩萨的悲愿视为一脉相承的“福慧双修”之路。它告诉读者,真正的圆满(福慧具足)并非遥不可及的彼岸,而是此刻每一个正直、慈悲、清醒的选择所构筑的内在境界。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明暘法師


  中國當代十大高僧之一。生於1916年,係福建閩侯(福州市)人,俗家姓陳,名心濤,號俊豪,情滿懷。從小熟讀四書五經,於十歲時隨母聽圓瑛大師講《仁王護國般若經》,時年雖小,但已有所悟,便向大師要求出家,大師未許,直至十三歲落髮出家。著有《圓瑛大師年譜》、《佛法概要》等書。曾任全國第八屆政協常委,中國全國政協宗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佛教協會副原會長,上海市佛教協會會長,北京廣濟寺、上海龍華寺、寧波天童寺、福州西禪寺方丈,上海圓明講堂主持。於2002年7月23日在上海龍華寺圓寂。

图书目录

第一篇   釋迦牟尼佛的一生
第一章 誕生前的概況
第一節   釋迦牟尼佛名號的由來
第二節   在藍毗尼園誕生的情況
1.誕生時的種種瑞相
2.阿私陀仙的預言
第三節   文武超群
第二章   出家
第一節 遊四門所見
第二節 出家的經過
1.耶輸陀羅的災難
2.仙人求見
3.夜半逾城
4.深山斷髮
5.五載參訪和六年苦修
第三章   降魔與成道
第一節 接受牧女的供養
第二節 降魔
第三節 夜睹明星悟道成佛
第四節 成佛是怎麼一回事
第四章   一生教化
第一節 鹿野苑初轉法輪
第二節 度耶舍等五十一人
第三節 度三迦葉等一千人
第四節 度舍利弗、目犍連等二百人
第五節 教化的地區
1.主要的地區
2.祇園的故事
第五章   般涅槃
第一節 最後應供和說法
第二節 遺囑四件大事
第三節 摩耶夫人前來探視
 第六章   佛與佛身觀
第一節 本覺   始覺   究竟覺
第二節 自覺   覺他   覺滿
第三節 法身   報身   化身
 
第二篇 常隨佛學十大弟子和五大菩薩
第一章 常隨佛學十大弟子
第一節   舍利弗尊者
1.智慧第一的舍利弗
2.著名的建築師
3.不退菩薩行
4.提婆達多最怕他
5.先佛入滅度
   第二節   目犍連尊者
1.神通第一的目犍連
2.對四餓鬼說因緣
3.目連救母
4.為法獻身
第三節   阿那律尊者
1.天眼第一阿那律
2.倔強的性格
3.天眼第一
4.修學八大人覺
第四節   阿難陀尊者
1.多聞第一阿難陀
2.阿難開悟
3.主持佛教
第五節   羅睺羅尊者
1.沙彌之始羅睺羅
2.修忍辱法
3.密行第一
第六節   摩訶迦葉尊者
1.苦行第一大迦葉
2.離欲的夫妻
3.頭陀第一
4.拈花微笑
5.三藏聖典結集
6.雞足山上候彌勒
第七節   迦旃延尊者
1.論議第一迦旃延
2.揭開古碑文的秘密
3.宣傳平等
4.議論第一
5.代佛說法
第八節   富樓那尊者
1.說法第一富樓那
2.批評僧團中兩種錯誤傾向
3.布教師
4.具有不怕犧牲的精神
5.對第一次結集表示異議
第九節   優波離尊者
1.戒律莊嚴優波離
2.持戒第一
3.關心病比丘
4.關心僧團和結集毗尼
第十節   須菩提尊者
1.空生第一須菩提
2.解空第一
3.乞富不乞貧
4.無諍三昧
 
第二章 五大菩薩
第一節   彌勒菩薩
1.彌勒的事蹟
2.彌勒的思想和慈氏由來
3.無能勝——名的含義
4.創瑜伽學派
5.彌勒在我國的傳說
第二節   文殊菩薩
1.文殊的事蹟
2.文殊的思想
3.一行三昧
4.不二法門
5.有關文殊的傳說
6.過去古佛說《首楞嚴三昧經》
7.現在已成佛說《央掘經》
8.未來當成佛說《悲華經》
9.遊方大士說《華嚴經》
10.化現諸形說《文殊般若泥洹經》
11.居住清涼山說《寶藏陀羅尼經》
第三節   普賢菩薩
1.菩薩為何稱名普賢
2.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3.普賢十忍
4.耳識圓通
5.修行圓覺清淨境界
6.靈山會上誓願守護《法華經》
7.普賢道場峨眉山
第四節   觀世音菩薩
1.菩薩因何名觀世音
2.觀世音菩薩的相好
3.印度補怛洛迦山
4.我國浙江普陀山
5.我國西藏拉薩布達拉宮
6.大悲行解脫法門
7.大智行深般若法門
8.耳根圓通(金剛三昧)法門
9.陀羅尼法門
10.淨土法門
第五節   地藏王菩薩
1.地藏聖號的由來
2.地藏菩薩本生事蹟
3.肩負重任的地藏菩薩
4.地藏比丘其人其事
5.大願解脫法門
6.地藏菩薩的功德
7.一實境界
8.一心二相
9.修學二種觀道
10.因果報應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96226
  • 叢書系列:圓明書房
  • 規格:平裝 / 228頁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日月如梭,光陰似箭」,一剎那間,我已七十五歲了。回顧六十多年來的出家生活,遵照先師圓瑛大師的教導,對自己要求:嚴淨毗尼,如法修行,研習經論,弘法利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求福求慧,求生淨土,無有疲倦。期以報答四恩於萬一。我一生難忘的事,乃是母親同意我出家時,給先師的信中說:「暘兒蒙師慈度,聽其出家,甚善。但受戒後,果能持戒修學,精研教典,他日成就法器,自利利他。則陳氏無子而有子矣。」雖短短數言,流露了師恩母恩浩蕩。如不精進修學,是難以報答。我這六十多年來,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從1926年(十歲時)在福州白塔寺聽先師講經始,到1953年先師圓寂止。這個時期是依止先師。在他培育撫養下,成為一名比丘。早夕跟隨師側,執侍巾瓶。除襄助管理上海圓明講堂事務外,輾轉各地,弘宗演教,弘法利生。在此時期,我主要襄助先師做了以下的工作:

  一、先師曾七任中國佛教會會長,我襄助先師處理日常會務工作,如抄寫和保管文件,代復來往信件;團結國內外佛教徒為佛教事業及社會慈善、抗日救國事業工作等等。

  二、隨先師到全國各地講經弘法。每次講經,我都擔任輔講,並將講經的內容,詳作記錄,整理成為講義。《圓瑛法彙》這部叢書,基本上都是我和法兄弟們的記錄,後經先師修改,定稿成書的。

  三、鑒於佛教人才缺少,抗日勝利前後,協助先師創辦圓明楞嚴專宗學院,上海圓明佛學院,並主持教務等工作。為佛教造就一批優秀人才,遍佈於國內外。

  四、先師熱心社會福利事業,在寧波、泉州、福州、古田、上海等地辦孤兒院、慈兒院、圓瑛小學、佛教醫院、難民收容所、圓明大悲會、佛教公墓等慈善事業。在一些具體事務上我都參加襄助工作。

  第二個時期,從1953年先師圓寂到現在。在我痛失導師的情況下,更加兢兢業業,勤奮工作,繼承和發揚師業,不負先師培育之恩。這時期我主要作了以下幾件事:

  一、1962年5月,當圓明講堂恢復時,就恢復了圓瑛法師紀念堂,1983年5月圓明講堂和紀念堂又進一步予以修整。將先師在各個時期弘法利生的情況,通過圖片、報紙、實物、手稿、墨蹟等再現於世,供瞻仰懷念,使今之佛子能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每逢先師誕辰、忌辰,舉行佛七法會進行追思緬懷。

  二、出版《圓瑛法彙》。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先師的著作,曾經多次印行流通,達數十萬冊。文革後又復重印十九種共二十餘萬冊,滿足國內外讀者的要求,使四眾弟子均沾利樂,法喜充滿。

  三、為了發揚先師大乘佛教入世精神,從1979年以來,我多次往香港,六次赴美國,六次到日本,以及新加坡、加拿大、墨西哥等地參加國際佛教活動,進行交流,增進友誼,對保衛世界和平作出努力。在國內興辦慈善事業方面,積極向有關單位捐款,修行布施波羅密。

  四、1983年初,被推舉為龍華寺方丈後,為繼承先師熱心僧伽教育的精神,創辦龍華寺僧伽培訓班。選擇先師著作,進行教學。造就一批愛國愛教,行解並重的僧才。使慧炬常明,佛日增輝。

  五、1989年主編《圓瑛大師年譜》,將先師一生弘法事業,分十個部分,詳加介紹。搜集圖片二百餘幅,插進書內以期能將先師的法雨和音容久住於世,德業和慧炬萬古長青。

  如何才能報答師恩,三十多年來,一直縈回在我的腦際。《圓瑛法彙》這套叢書雖深入淺出,編得極好,但一般人不易掌握。設想寫一部綜合性,通俗化佛書,將我跟隨先師學習的一點膚淺體會寫出來,作為學習法彙的心得,接引初機,實為當務之急,如此或許能報師恩於萬分之一。在這一動機的支配下,1980年在蘇州靈巖山寺恢復後,我受趙樸初會長的委託,去蘇州靈巖山寺協助工作,成立了「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這時我開始著手編寫這部《佛法概要》。在這部書裏從以下六個方面闡述先師的思想。

  (一)本書依據北漢語系佛教資料來寫佛陀的傳記和言教。眾所周知,我國是北傳佛教的故鄉。本書主要是宣揚大乘佛教,這對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對尊重各族人民的信仰都有好處的。

  (二)佛教是佛陀和他的弟子共同創造的。因此本書在佛傳後面,詳細介紹十大聲聞、五大菩薩的生平事蹟和修學法門。我們從這些聖賢應化事蹟中,能學到許多寶貴的東西。特別對五大菩薩的系統介紹,在國內外讀物中還是稀有的。如果五大菩薩的思想,能牢固地播種在讀者的八識田中,可以預期,將來一定會鮮花簇簇,碩果累累,福慧具足,依正莊嚴。這對於世道人心,修身養性,都會起到一定的美好作用。

  (三)先師生前嚴淨毗尼,禪淨雙修。為了發揚光大先師的思想,故對這三部分內容詳加發揮。這是一條通向菩提涅槃的康莊大道,故我們應按照先師的足跡,以求佛陀的果海。

  (四)先師一生強調各宗並弘,圓融無礙。本書根據這一思想,對中國佛教各宗作了全面介紹。藥能對症,是為良藥。佛說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種煩惱,對機者都是佛法。但要符合「三法印」,和「一實相法印」的道理,才是妙藥。

  (五)1952年9月我作為隨行秘書陪先師出席「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會議結束後,參加了國慶國宴,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先師親眼看到新中國國際威望的提高,國家宗教政策的正確,十分高興。回滬後,召集四眾弟子,邀請四大名山的法師,在圓明講堂做「祝願世界和平水陸道場講經法會」四十九天。讓全國佛教徒安下心來,努力辦道和弘法。

  (六)1953年6月,先師光榮地被選為「中國佛教協會第一屆第一任會長。」為愛國愛教,和平事業做出貢獻。本書根據先師提倡愛國愛教大乘佛教入世精神,從始至終以菩薩行願引導佛子共同努力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上述六個方面,是先師一生慈悲行願,在《法彙》裏隨處可見。因我才疏學淺,加上法務繁忙,所以寫出來的東西,未能盡善盡美。坐井觀天,管窺之見,只能作為初入佛門者的敲門磚,不到之處,敬請教正。
 
芬陀利子 明暘寫於上海龍華寺華林丈室
佛曆二千五百三十四年
一九九○年二月初一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我之前看过的那些宗教故事那样,只是平铺直叙地讲述事件,而是非常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刻画。通过细腻的笔触,作者将那些神圣的形象还原成了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的挣扎、抉择、以及最终的圆满,都显得那么真实可感。我常常会因为某个细节而陷入沉思,思考自己在面对类似困境时会作何选择。这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情感巧妙结合的写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趣味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确实很有吸引力,那种古朴的色调和精美的插画,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种庄严而又亲切的氛围。拿到手里的时候,厚实的手感也让人觉得内容一定很扎实。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尊重和敬意,读起来非常舒服,不会觉得枯燥乏味。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也让我对后续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感觉作者和出版社都花了很多心思去打磨这本书的每一个部分。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故事中的冲突和矛盾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平衡感。面对那些涉及因果报应、业力轮回的复杂议题,作者并没有采取简单化的处理,而是以一种更具同理心和包容性的视角去解读。他让我们看到,即便是伟大的觉悟者,也曾经历过凡人的局限与痛苦,正是这份“不完美”,才使得他们的故事更具力量,更能触动我们内心深处对于“完美”的向往和追求。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做得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或者主题分类,而是仿佛在编织一张巨大的精神图景。不同的故事之间相互呼应,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微妙的联系。读完一个故事,再去读下一个,总能从中发现新的联结点,这种层层递进的阅读体验,让人忍不住想要一口气读完,去探寻作者构建的这个完整而又宏大的精神世界。

评分

初读时,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学术研究的著作,没想到它的语言竟然如此平易近人。作者巧妙地避开了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用一种近乎白话的方式,将那些深奥的佛教哲理融入到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这使得即便是对佛教文化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跟上节奏,并且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其中的智慧。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是我非常欣赏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