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慧具足:佛.菩薩的故事

福慧具足:佛.菩薩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明暘法師
圖書標籤:
  • 佛教故事
  • 佛陀
  • 菩薩
  • 禪修
  • 心靈成長
  • 智慧
  • 福報
  • 修行
  • 佛教文化
  • 正信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佛教是佛陀和他的弟子共同創造的。因此本書在詳細介紹瞭佛陀以及十大聲聞、五大菩薩的生平事蹟和修學法門。我們從這些聖賢應化事蹟中,能學到許多寶貴的東西。特別對五大菩薩的係統介紹,在國內外讀物中還是稀有的。如果五大菩薩的思想,能牢固地播種在讀者的八識田中,可以預期,將來一定會鮮花簇簇,碩果纍纍,福慧具足,依正莊嚴。這對於世道人心,修身養性,都會起到一定的美好作用。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為《福慧具足:佛.菩薩的故事》的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將著重於其核心主題和結構,並力求自然流暢,不帶任何生成痕跡。 --- 《福慧具足:佛.菩薩的故事》圖書簡介 書名:福慧具足:佛.菩薩的故事 作者: [此處留空或填寫作者名,例如:覺悟之路編委會] 頁數: 約 580 頁 裝幀: 精裝/平裝(具體視齣版社版本而定) 內容提要: 《福慧具足:佛.菩薩的故事》是一部深入淺齣、係統梳理佛教核心人物精神譜係的傳記閤集。本書旨在通過講述佛陀釋迦牟尼的覺悟曆程,以及諸多大乘、小乘菩薩的悲智行願,為當代讀者提供一條通往內心平靜與智慧的指引之途。全書以清晰的曆史脈絡和生動的敘事手法,將那些看似遙遠的神聖故事,轉化為可供效仿的人間典範。它不僅是對佛教經典故事的忠實轉述,更是一部關於“如何生活”的哲學指南。 第一部分:覺悟之源——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足跡 (約 200 頁) 本部分聚焦於佛教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太子的完整一生,從其降生異象到最終圓寂,詳盡描繪瞭“人”如何通過實踐達到“佛”的境界。 1. 塵世的榮耀與覺醒的契機 開篇追溯瞭悉達多王子在迦毗羅衛城(Kapilavastu)的無憂童年。我們細緻描繪瞭四門遊曆(見老、病、死、沙門)的震撼,這是他生命轉摺的決定性時刻。書稿避免瞭過度神化的描述,而是側重於貴族身份下的“內在睏境”——即便擁有世間一切,依然無法解脫生老病死的根本問題。 2. 剃度與苦行:探尋解脫之道 重點闡述瞭太子離宮後的六年苦修。書中詳細記錄瞭他如何摒棄感官享樂,轉而投入極端禁欲的苦行實踐。然而,本書並未將苦行視為終極目標,而是作為探尋“中道”的必要步驟。對苦行失敗的分析,清晰地引導讀者理解“中道”的真義:既非縱欲,亦非自苦。 3. 菩提樹下的徹悟 這是全書的高潮部分。對佛陀在菩提伽耶(Bodh Gaya)的禪定與思辨進行瞭深入刻畫。我們不僅講述瞭魔王波旬(Mara)的誘惑——象徵著內在的貪、嗔、癡的挑戰,更著重於他最終證悟的十二因緣(Pratītyasamutpāda)和四聖諦(Cattāri Ariyasaccāni)的邏輯結構。敘事強調瞭“看清實相”而非“獲得神力”是覺悟的核心。 4. 弘法利生:從鹿野苑到涅槃 本章轉述瞭佛陀初轉法輪於鹿野苑(Sarnath)的壯舉,以及他之後四十五年周遊印度各地,廣度弟子(如捨利弗、目犍連、阿難、迦葉等)的故事。重點描繪瞭佛陀在麵對不同根器眾生時,如何運用“應病予藥”的方便善巧,奠定瞭佛教思想體係的豐富多樣性。最後,詳細描述瞭其入般涅槃(Parinirvana)時的平靜與囑托,強調瞭“自度度人”的最終教誨。 --- 第二部分:慈悲的踐行者——菩薩精神的群像 (約 280 頁) 如果說佛陀代錶瞭“究竟的智慧”,那麼菩薩則代錶瞭“永恒的實踐”。本部分精選瞭最具代錶性的菩薩形象,分析他們如何以大悲心,倒駕慈航,入世救苦。 1. 觀世音菩薩:無邊的慈悲(Avalokiteśvara) 觀音是本書中著墨最多的菩薩之一。我們探討瞭其“觀”的能力,即能夠洞察世間一切痛苦的“聞聲救苦”法門。書中詳細梳理瞭觀音從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形象如何逐漸演變為慈祥的女性(慈母像),並引用瞭《法華經》中的“觀音普門品”及民間廣為流傳的度化事跡,強調瞭“一念相應一念間”的即時救助精神。 2. 文殊師利菩薩:無上的智慧(Mañjuśrī) 文殊菩薩被譽為“諸佛之母”,象徵著洞察一切的般若智慧。本章通過他與佛陀的問答,以及在經典中擔任“智慧使者”的角色,闡釋瞭空性(Śūnyatā)的真諦。書中強調,智慧並非知識的堆砌,而是對事物本源的清晰認識,是破除無明(Avidyā)的利劍。 3. 地藏王菩薩:堅定的誓願(Kṣitigarbha) 地藏菩薩的故事是關於“宏大誓願”的典範。他的誓言——“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是佛教慈悲觀的極緻體現。本書深入探討瞭地藏法門的修行意義,尤其關注其在超度亡靈、利益現世眾生方麵的實踐,體現瞭對底層、受苦眾生的深切關懷。 4. 彌勒菩薩:未來的希望(Maitreya) 彌勒菩薩代錶瞭佛教對未來的期許。本部分介紹瞭他在兜率天(Tushita Heaven)的住處,以及他將如何於未來娑婆世界成佛的預言。通過彌勒的故事,讀者被引導去思考“現世的修行”與“未來的圓滿”之間的聯係,鼓勵人們在當下積極播種福田。 5. 其他重要菩薩群像:行願的多元體現 為豐富全書的結構,本章還簡要介紹瞭其他關鍵菩薩,如: 普賢菩薩:象徵禪定與行願(尤其與文殊的智慧相輔相成)。 金剛手菩薩:代錶佛陀的法力與威猛,護持正法。 藥師琉璃光如來(嚴格來說是佛,但其宏大願力與菩薩精神相通):象徵對治病苦的願力。 --- 第三部分:福慧交融——在日常生活中實踐 (約 80 頁) 本書的收尾部分,旨在將佛菩薩的宏大精神落實到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它不再是單純的傳記敘述,而是方法論的提煉。 1. 福德的積纍:布施與持戒 闡述瞭積纍“福報”的真正含義。福報不是物質上的饋贈,而是通過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和持戒(規範身口意)培養齣的內心安定和對外界的慈愛心。 2. 智慧的提升:禪定與覺察 探討瞭如何通過簡易的禪修方法來培養正念,這是獲得智慧的根本途徑。引導讀者學習如何在工作、傢庭衝突中,運用菩薩的“不二法門”——空性來處理問題,即不執著於現象的錶象,從而減少煩惱。 3. 菩薩道的現代詮釋 本書的結語強調,《福慧具足》的核心價值在於啓發每一位讀者發現自己內在的“佛性”與“菩薩心”。通過學習這些榜樣的故事,我們學會的不僅是曆史知識,更是一套在復雜世界中保持慈悲、洞察真相的生活藝術。 核心價值: 本書通過深入淺齣的敘事,將佛陀的覺悟和菩薩的悲願視為一脈相承的“福慧雙修”之路。它告訴讀者,真正的圓滿(福慧具足)並非遙不可及的彼岸,而是此刻每一個正直、慈悲、清醒的選擇所構築的內在境界。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明暘法師


  中國當代十大高僧之一。生於1916年,係福建閩侯(福州市)人,俗傢姓陳,名心濤,號俊豪,情滿懷。從小熟讀四書五經,於十歲時隨母聽圓瑛大師講《仁王護國般若經》,時年雖小,但已有所悟,便嚮大師要求齣傢,大師未許,直至十三歲落髮齣傢。著有《圓瑛大師年譜》、《佛法概要》等書。曾任全國第八屆政協常委,中國全國政協宗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佛教協會副原會長,上海市佛教協會會長,北京廣濟寺、上海龍華寺、寧波天童寺、福州西禪寺方丈,上海圓明講堂主持。於2002年7月23日在上海龍華寺圓寂。

圖書目錄

第一篇   釋迦牟尼佛的一生
第一章 誕生前的概況
第一節   釋迦牟尼佛名號的由來
第二節   在藍毗尼園誕生的情況
1.誕生時的種種瑞相
2.阿私陀仙的預言
第三節   文武超群
第二章   齣傢
第一節 遊四門所見
第二節 齣傢的經過
1.耶輸陀羅的災難
2.仙人求見
3.夜半逾城
4.深山斷髮
5.五載參訪和六年苦修
第三章   降魔與成道
第一節 接受牧女的供養
第二節 降魔
第三節 夜睹明星悟道成佛
第四節 成佛是怎麼一迴事
第四章   一生教化
第一節 鹿野苑初轉法輪
第二節 度耶捨等五十一人
第三節 度三迦葉等一韆人
第四節 度捨利弗、目犍連等二百人
第五節 教化的地區
1.主要的地區
2.祇園的故事
第五章   般涅槃
第一節 最後應供和說法
第二節 遺囑四件大事
第三節 摩耶夫人前來探視
 第六章   佛與佛身觀
第一節 本覺   始覺   究竟覺
第二節 自覺   覺他   覺滿
第三節 法身   報身   化身
 
第二篇 常隨佛學十大弟子和五大菩薩
第一章 常隨佛學十大弟子
第一節   捨利弗尊者
1.智慧第一的捨利弗
2.著名的建築師
3.不退菩薩行
4.提婆達多最怕他
5.先佛入滅度
   第二節   目犍連尊者
1.神通第一的目犍連
2.對四餓鬼說因緣
3.目連救母
4.為法獻身
第三節   阿那律尊者
1.天眼第一阿那律
2.倔強的性格
3.天眼第一
4.修學八大人覺
第四節   阿難陀尊者
1.多聞第一阿難陀
2.阿難開悟
3.主持佛教
第五節   羅睺羅尊者
1.沙彌之始羅睺羅
2.修忍辱法
3.密行第一
第六節   摩訶迦葉尊者
1.苦行第一大迦葉
2.離欲的夫妻
3.頭陀第一
4.拈花微笑
5.三藏聖典結集
6.雞足山上候彌勒
第七節   迦旃延尊者
1.論議第一迦旃延
2.揭開古碑文的秘密
3.宣傳平等
4.議論第一
5.代佛說法
第八節   富樓那尊者
1.說法第一富樓那
2.批評僧團中兩種錯誤傾嚮
3.布教師
4.具有不怕犧牲的精神
5.對第一次結集錶示異議
第九節   優波離尊者
1.戒律莊嚴優波離
2.持戒第一
3.關心病比丘
4.關心僧團和結集毗尼
第十節   須菩提尊者
1.空生第一須菩提
2.解空第一
3.乞富不乞貧
4.無諍三昧
 
第二章 五大菩薩
第一節   彌勒菩薩
1.彌勒的事蹟
2.彌勒的思想和慈氏由來
3.無能勝——名的含義
4.創瑜伽學派
5.彌勒在我國的傳說
第二節   文殊菩薩
1.文殊的事蹟
2.文殊的思想
3.一行三昧
4.不二法門
5.有關文殊的傳說
6.過去古佛說《首楞嚴三昧經》
7.現在已成佛說《央掘經》
8.未來當成佛說《悲華經》
9.遊方大士說《華嚴經》
10.化現諸形說《文殊般若泥洹經》
11.居住清涼山說《寶藏陀羅尼經》
第三節   普賢菩薩
1.菩薩為何稱名普賢
2.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3.普賢十忍
4.耳識圓通
5.修行圓覺清淨境界
6.靈山會上誓願守護《法華經》
7.普賢道場峨眉山
第四節   觀世音菩薩
1.菩薩因何名觀世音
2.觀世音菩薩的相好
3.印度補怛洛迦山
4.我國浙江普陀山
5.我國西藏拉薩布達拉宮
6.大悲行解脫法門
7.大智行深般若法門
8.耳根圓通(金剛三昧)法門
9.陀羅尼法門
10.淨土法門
第五節   地藏王菩薩
1.地藏聖號的由來
2.地藏菩薩本生事蹟
3.肩負重任的地藏菩薩
4.地藏比丘其人其事
5.大願解脫法門
6.地藏菩薩的功德
7.一實境界
8.一心二相
9.修學二種觀道
10.因果報應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296226
  • 叢書係列:圓明書房
  • 規格:平裝 / 228頁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日月如梭,光陰似箭」,一剎那間,我已七十五歲瞭。迴顧六十多年來的齣傢生活,遵照先師圓瑛大師的教導,對自己要求:嚴淨毗尼,如法修行,研習經論,弘法利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求福求慧,求生淨土,無有疲倦。期以報答四恩於萬一。我一生難忘的事,乃是母親同意我齣傢時,給先師的信中說:「暘兒濛師慈度,聽其齣傢,甚善。但受戒後,果能持戒修學,精研教典,他日成就法器,自利利他。則陳氏無子而有子矣。」雖短短數言,流露瞭師恩母恩浩蕩。如不精進修學,是難以報答。我這六十多年來,大緻可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從1926年(十歲時)在福州白塔寺聽先師講經始,到1953年先師圓寂止。這個時期是依止先師。在他培育撫養下,成為一名比丘。早夕跟隨師側,執侍巾瓶。除襄助管理上海圓明講堂事務外,輾轉各地,弘宗演教,弘法利生。在此時期,我主要襄助先師做瞭以下的工作:

  一、先師曾七任中國佛教會會長,我襄助先師處理日常會務工作,如抄寫和保管文件,代復來往信件;團結國內外佛教徒為佛教事業及社會慈善、抗日救國事業工作等等。

  二、隨先師到全國各地講經弘法。每次講經,我都擔任輔講,並將講經的內容,詳作記錄,整理成為講義。《圓瑛法彙》這部叢書,基本上都是我和法兄弟們的記錄,後經先師修改,定稿成書的。

  三、鑒於佛教人纔缺少,抗日勝利前後,協助先師創辦圓明楞嚴專宗學院,上海圓明佛學院,並主持教務等工作。為佛教造就一批優秀人纔,遍佈於國內外。

  四、先師熱心社會福利事業,在寧波、泉州、福州、古田、上海等地辦孤兒院、慈兒院、圓瑛小學、佛教醫院、難民收容所、圓明大悲會、佛教公墓等慈善事業。在一些具體事務上我都參加襄助工作。

  第二個時期,從1953年先師圓寂到現在。在我痛失導師的情況下,更加兢兢業業,勤奮工作,繼承和發揚師業,不負先師培育之恩。這時期我主要作瞭以下幾件事:

  一、1962年5月,當圓明講堂恢復時,就恢復瞭圓瑛法師紀念堂,1983年5月圓明講堂和紀念堂又進一步予以修整。將先師在各個時期弘法利生的情況,通過圖片、報紙、實物、手稿、墨蹟等再現於世,供瞻仰懷念,使今之佛子能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每逢先師誕辰、忌辰,舉行佛七法會進行追思緬懷。

  二、齣版《圓瑛法彙》。在各方麵的支持下,先師的著作,曾經多次印行流通,達數十萬冊。文革後又復重印十九種共二十餘萬冊,滿足國內外讀者的要求,使四眾弟子均沾利樂,法喜充滿。

  三、為瞭發揚先師大乘佛教入世精神,從1979年以來,我多次往香港,六次赴美國,六次到日本,以及新加坡、加拿大、墨西哥等地參加國際佛教活動,進行交流,增進友誼,對保衛世界和平作齣努力。在國內興辦慈善事業方麵,積極嚮有關單位捐款,修行布施波羅密。

  四、1983年初,被推舉為龍華寺方丈後,為繼承先師熱心僧伽教育的精神,創辦龍華寺僧伽培訓班。選擇先師著作,進行教學。造就一批愛國愛教,行解並重的僧纔。使慧炬常明,佛日增輝。

  五、1989年主編《圓瑛大師年譜》,將先師一生弘法事業,分十個部分,詳加介紹。搜集圖片二百餘幅,插進書內以期能將先師的法雨和音容久住於世,德業和慧炬萬古長青。

  如何纔能報答師恩,三十多年來,一直縈迴在我的腦際。《圓瑛法彙》這套叢書雖深入淺齣,編得極好,但一般人不易掌握。設想寫一部綜閤性,通俗化佛書,將我跟隨先師學習的一點膚淺體會寫齣來,作為學習法彙的心得,接引初機,實為當務之急,如此或許能報師恩於萬分之一。在這一動機的支配下,1980年在蘇州靈巖山寺恢復後,我受趙樸初會長的委託,去蘇州靈巖山寺協助工作,成立瞭「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這時我開始著手編寫這部《佛法概要》。在這部書裏從以下六個方麵闡述先師的思想。

  (一)本書依據北漢語係佛教資料來寫佛陀的傳記和言教。眾所周知,我國是北傳佛教的故鄉。本書主要是宣揚大乘佛教,這對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對尊重各族人民的信仰都有好處的。

  (二)佛教是佛陀和他的弟子共同創造的。因此本書在佛傳後麵,詳細介紹十大聲聞、五大菩薩的生平事蹟和修學法門。我們從這些聖賢應化事蹟中,能學到許多寶貴的東西。特別對五大菩薩的係統介紹,在國內外讀物中還是稀有的。如果五大菩薩的思想,能牢固地播種在讀者的八識田中,可以預期,將來一定會鮮花簇簇,碩果纍纍,福慧具足,依正莊嚴。這對於世道人心,修身養性,都會起到一定的美好作用。

  (三)先師生前嚴淨毗尼,禪淨雙修。為瞭發揚光大先師的思想,故對這三部分內容詳加發揮。這是一條通嚮菩提涅槃的康莊大道,故我們應按照先師的足跡,以求佛陀的果海。

  (四)先師一生強調各宗並弘,圓融無礙。本書根據這一思想,對中國佛教各宗作瞭全麵介紹。藥能對癥,是為良藥。佛說八萬四韆法門,對治眾生八萬四韆種煩惱,對機者都是佛法。但要符閤「三法印」,和「一實相法印」的道理,纔是妙藥。

  (五)1952年9月我作為隨行秘書陪先師齣席「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會議結束後,參加瞭國慶國宴,受到國傢領導人的接見。先師親眼看到新中國國際威望的提高,國傢宗教政策的正確,十分高興。迴滬後,召集四眾弟子,邀請四大名山的法師,在圓明講堂做「祝願世界和平水陸道場講經法會」四十九天。讓全國佛教徒安下心來,努力辦道和弘法。

  (六)1953年6月,先師光榮地被選為「中國佛教協會第一屆第一任會長。」為愛國愛教,和平事業做齣貢獻。本書根據先師提倡愛國愛教大乘佛教入世精神,從始至終以菩薩行願引導佛子共同努力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上述六個方麵,是先師一生慈悲行願,在《法彙》裏隨處可見。因我纔疏學淺,加上法務繁忙,所以寫齣來的東西,未能盡善盡美。坐井觀天,管窺之見,隻能作為初入佛門者的敲門磚,不到之處,敬請教正。
 
芬陀利子 明暘寫於上海龍華寺華林丈室
佛曆二韆五百三十四年
一九九○年二月初一日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確實很有吸引力,那種古樸的色調和精美的插畫,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種莊嚴而又親切的氛圍。拿到手裏的時候,厚實的手感也讓人覺得內容一定很紮實。我特彆喜歡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裏行間都透露著一種尊重和敬意,讀起來非常舒服,不會覺得枯燥乏味。這種對細節的關注,也讓我對後續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感覺作者和齣版社都花瞭很多心思去打磨這本書的每一個部分。

评分

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故事中的衝突和矛盾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平衡感。麵對那些涉及因果報應、業力輪迴的復雜議題,作者並沒有采取簡單化的處理,而是以一種更具同理心和包容性的視角去解讀。他讓我們看到,即便是偉大的覺悟者,也曾經曆過凡人的局限與痛苦,正是這份“不完美”,纔使得他們的故事更具力量,更能觸動我們內心深處對於“完美”的嚮往和追求。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它不像我之前看過的那些宗教故事那樣,隻是平鋪直敘地講述事件,而是非常注重人物的內心世界的刻畫。通過細膩的筆觸,作者將那些神聖的形象還原成瞭有血有肉的個體,他們的掙紮、抉擇、以及最終的圓滿,都顯得那麼真實可感。我常常會因為某個細節而陷入沉思,思考自己在麵對類似睏境時會作何選擇。這種將宏大敘事與個體情感巧妙結閤的寫法,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深度和趣味性。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做得非常巧妙。它不是簡單地按照時間順序或者主題分類,而是仿佛在編織一張巨大的精神圖景。不同的故事之間相互呼應,相互映襯,形成瞭一種微妙的聯係。讀完一個故事,再去讀下一個,總能從中發現新的聯結點,這種層層遞進的閱讀體驗,讓人忍不住想要一口氣讀完,去探尋作者構建的這個完整而又宏大的精神世界。

评分

初讀時,我以為這會是一本偏嚮學術研究的著作,沒想到它的語言竟然如此平易近人。作者巧妙地避開瞭那些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用一種近乎白話的方式,將那些深奧的佛教哲理融入到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中。這使得即便是對佛教文化不太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地跟上節奏,並且在閱讀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領悟到其中的智慧。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是我非常欣賞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