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繩戰的孩子們:太平洋戰爭下少年少女成為士兵之路

沖繩戰的孩子們:太平洋戰爭下少年少女成為士兵之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川滿彰
圖書標籤:
  • 二戰
  • 衝繩戰
  • 太平洋戰爭
  • 少年兵
  • 戰爭迴憶錄
  • 曆史
  • 日本
  • 戰爭與兒童
  • 社會曆史
  • 軍事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當孩子們走上戰場,會是怎樣的情況?」
沖繩在地文史專傢透過證言與文獻,
揭開沖繩戰役中最黑暗、最不忍直視的一頁,
看見沖繩人民難以忘卻的傷痛,及對和平的堅持。

  1945年的沖繩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區中最慘烈的戰役,美軍登陸沖繩後短短三個月間,奪走瞭20萬人的性命,其中逾12萬為沖繩縣民。在日本政府的強製動員下,沖繩未滿18歲的少年少女們紛紛被送上前線,協助日軍作戰、照顧傷患,甚至被賦予瞭護送天皇照片「禦真影」到安全地點的機密任務。

  在被稱之為「鐵之暴風」的無情炮火中,有的孩子轉瞬犧牲,有的孩子背上瞭炸彈後就一去不迴,有的孩子搭乘的疏散船遭到擊沉,有的孩子被日軍強迫「集體自盡」,而有的則在逃難中見證父母親友的死亡,成瞭戰爭孤兒……。

  本書從沖繩民眾的角度齣發,透過第一手的口述證言和大量文獻,書寫美軍和日軍的激烈交戰之外,屬於沖繩平民──特別是沖繩18歲以下的孩童所經歷的沖繩戰。作者川滿彰從琉球王國遭到日本吞併談起,進而談到日本政府對沖繩孩童施行同化教育和皇民化教育,乃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沖繩的少年少女們被徵召為士兵及護士、加入學徒隊,走上戰場的恐怖經歷,書中都有寫實而細緻的描寫。

  沖繩戰是沖繩人不曾淡忘的歷史記憶,經由本書,我們不但可以深入瞭解沖繩的過去,也可以進一步體認沖繩人對戰爭的警醒和反思。

本書特色

  ★本書是認識沖繩戰的絕佳歷史著作,從「姬百閤學徒隊」到「鐵血勤皇隊」,從「集體自盡」到「戰爭孤兒」,作者一一還原脈絡、娓娓道來,翻轉你對沖繩的認知視野。

  ★沖繩戰役與颱灣深度連結,二戰時沖繩和颱灣同受日本的皇民化教育,颱灣也有年輕的少年少女被動員上戰場,雙方的經驗值得相互參照。

  ★作者採集沖繩戰時年僅7歲至17歲的孩子們的眾多證言,刻畫戰爭的殘酷與恐怖,令人深思和平的重要性。

  ★中文版獨傢收錄16張珍貴的沖繩戰歷史照片、作者撰寫的「颱灣版序」及譯者後記,加深讀者對沖繩戰的認識。

專文導讀
 

  硃惠足|中興大學颱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教授
  阿 潑|《憂鬱的邊界》作者、媒體工作者

同聲推薦

  何思慎|輔仁大學日文係特聘教授兼日本暨東亞中心主任
  林泉忠|前琉球大學準教授、前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黃胤毓|《綠色牢籠》導演
  (按姓氏筆劃排列)

  「一本有助於國人認識與颱灣利害與共之鄰人琉球的好書。書中,不僅記錄被大國政治擺弄的琉球人,更反省戰爭,思考和平如何可能。」──何思慎(輔仁大學日文係特聘教授兼日本暨東亞中心主任)

  「這本書不隻是談歷史上的戰爭,也不僅陳述戰爭下孩子的苦難,我認為它更希望讓讀者洞察戰爭的本質,就如作者在文末特別強調女性、孩童、身障者這些在社會上處於弱勢地位者的人權,跟國傢主義的無法相容性。」──阿潑(《憂鬱的邊界》作者、媒體工作者)

  「如何將戰爭的教訓與啟示傳承給我們的下一代?正如川滿彰在本書的最後提醒我們的,『不管哪個時代,孩子們都是看著大人的背影長大成人的』。」──硃惠足(中興大學颱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教授)
 
太平洋的群星:戰火中的成長與犧牲 一部跨越時間與地域,聚焦於二戰太平洋戰場上,那些被曆史洪流裹挾的普通人的命運史詩。 本書並非聚焦於宏大的軍事戰略或將帥的決策,而是將目光投嚮戰火硝煙中最微小卻又最核心的群體——那些在南太平洋的島嶼、廣袤的海麵上,以及被戰火蹂躪的亞洲大陸上,掙紮求生的士兵、護士、勞工與平民。這是一部關於“在無法選擇的環境中,如何做齣選擇”的深刻反思,也是一麯獻給所有在絕境中展現齣人性光輝的靈魂的挽歌。 第一部分:熱帶的煉獄——島嶼戰役的側影 故事從美軍登陸瓜達爾卡納爾島(Guadalcanal)的初期拉開序幕。不同於教科書上對“鐵血與榮耀”的描繪,本書深入描繪瞭熱帶雨林環境對參戰雙方帶來的生理與心理上的雙重摺磨。 人物群像: 日本帝國陸軍“一等兵”田中健二: 一位來自日本鄉村的年輕士兵,懷揣著對天皇的絕對忠誠和對傢鄉母親的思念,被派往瓜島執行“玉碎”任務。他的視角,展現瞭戰前日本軍國主義教育如何將個體意誌徹底碾碎,轉化為純粹的戰鬥機器。書中細緻描摹瞭他在飢餓、瘧疾與恐懼中掙紮的心理變化,從最初的狂熱到對生存本能的妥協,直至最後對戰爭本質的絕望。 美國海軍陸戰隊“新兵”邁剋爾·奧布萊恩: 一位來自美國中西部農場的大學生,未經充分心理準備便踏入叢林。他的日記片段構成瞭本書的另一條重要綫索。讀者將跟隨邁剋爾,體驗從“解放者”的豪情萬丈到目睹戰場殘酷後産生的道德睏境。他與戰友在泥濘中分享僅有的罐頭,在夜間聆聽叢林中的未知聲響,以及麵對俘虜和傷員時的復雜情感。 當地原住民的沉默記憶: 書中穿插瞭對居住在島嶼上的美拉尼西亞原住民的側寫。他們被迫在日美軍隊之間周鏇,或被徵用為勞工,或成為間諜,或僅僅是躲藏在密林中。他們的故事,揭示瞭殖民主義與戰爭交織下,本土文化如何被碾壓、被異化。一個名叫“卡烏拉”的年輕女子,為瞭保護族人的安全,在兩個敵對陣營間傳遞信息,她的抉擇,是對生存智慧和民族身份的艱難平衡。 場景描繪: 書中對熱帶戰場的描繪極具代入感:潮濕到令人窒息的空氣、無處不在的蚊蟲叮咬、被腐爛植被和屍體散發的惡臭籠罩的“死神峽榖”。戰鬥不再是清晰的綫條,而是混亂的槍聲、爆炸聲和被病毒侵蝕的身體發齣的呻吟。重點描繪瞭島嶼戰中後勤補給的崩潰,士兵們不得不麵對的飢餓、腹瀉和傷口感染。 第二部分:無盡的海洋——水手與潛艇的幽閉世界 太平洋戰爭的主戰場無疑是海洋。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視角轉嚮廣闊無垠的太平洋深處,聚焦於潛艇戰和水麵艦艇的生存睏境。 “伊-58”號的最後航行: 選取瞭一艘日本潛艇的視角,這艘潛艇的乘員大多是經驗豐富的老水手,但麵對美軍雷達技術和深水炸彈的壓製,他們的成功率日益降低。書中詳細描繪瞭潛艇內部狹窄、黑暗、充滿柴油和汗味的生存環境。他們的恐懼不是來自戰場上的炮火,而是來自深水炸彈爆炸時,船體發齣的刺耳的扭麯聲和隨之而來的巨大水壓。 美國驅逐艦“約翰斯頓”號的悲壯: 通過對幸存水手訪談的藝術化重構,呈現瞭特裏帕加灣海戰(Battle of Leyte Gulf)中小型艦艇的英勇抵抗。這些水手,許多剛剛結束高中畢業旅行,卻被迫駕駛著脆弱的船隻,麵對日軍重型巡洋艦的火力。書中強調瞭在麵對絕對力量懸殊的戰鬥中,勇氣不再是進攻的體現,而是一種堅守陣地的意誌。 “孤立”的心理戰: 在漫長的海上巡航中,缺乏外部信息和社交聯係對水兵們的心理造成瞭巨大衝擊。書中探討瞭迷信、對傢人的思念如何成為他們維持理智的工具,以及長時間暴露在海天一色中,如何扭麯他們對時間和空間的概念。 第三部分:焦土與灰燼——亞洲大陸的淪陷與反抗 戰爭的陰影延伸至中國大陸和東南亞的殖民地。這部分將展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抗爭與苦難。 中國勞工的“死亡鐵路”: 聚焦於太平洋戰爭時期,被日軍強徵修建泰緬鐵路(“死亡鐵路”)的中國勞工群像。他們不僅要忍受惡劣的自然條件,還要麵對日軍的殘酷管束。書中通過一位名叫“李明”的鐵路工人的視角,記錄瞭他們如何在沒有醫療保障的情況下,用盡一切辦法維持生命的尊嚴,以及他們之間形成的互助網絡。 菲律賓遊擊隊的艱難抉擇: 探討瞭在占領區內,抵抗運動如何組織起來。菲律賓的遊擊隊員不僅要躲避日軍的“清鄉”行動,還要在不同政治派係之間斡鏇。他們麵對的睏境是:是選擇流血犧牲,還是為瞭保護村莊而暫時妥協?書中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展示瞭道德灰色地帶的復雜性。 戰地護士的創傷: 選取瞭一名在戰後清理戰場時留下的軍醫助理(可能是日軍或盟軍),她目睹瞭戰爭對非戰鬥人員造成的永久性創傷。她處理的傷口,不僅是身體上的,更是精神上的——那些無法愈閤的關於失蹤、強暴與背叛的記憶。 尾聲:廢墟上的迴響 全書的最後部分,將時間綫推至戰後。幸存者們帶著身體和精神上的傷痕,試圖重返傢園。田中健二迴到滿目瘡痍的日本農村,他發現自己已經無法融入戰前那個純粹的社會;邁剋爾·奧布萊恩迴到瞭大學,他發現那些關於英雄主義的課堂討論顯得空洞而蒼白。 本書旨在通過這些鮮活而真實的個體經驗,揭示太平洋戰爭的真正代價——它不僅是地圖上國界的改變,更是無數生命軌跡被強行扭麯和截斷的悲劇。它探討瞭在極端壓力下,人性如何退化到原始的生存本能,又如何在絕境中迸發齣超越階級和國籍的、對愛與同情的微小堅持。這些故事,是關於如何承受曆史的重量,並在廢墟之上,緩慢地學會再次呼吸的記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川滿彰


  1960年齣生於沖繩縣Koza(コザ)市,2006年畢業於沖繩大學研究所,主修沖繩與東亞地域研究。曾任名護市教育委員會文化課市史編纂組職員,現為沖繩國際大學約聘講師、「沖繩和平網絡」會員,持續從事沖繩戰研究。主要編著書籍有《陸軍中野學校與沖繩戰》、《戰爭孤兒的戰後史1:總論篇》。

譯者簡介

黃昱翔


  臺灣大學社會學係畢業,琉球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社會科教育組碩士,關注主題為日本的和平教育及沖繩近現代史教育,現為東京都內和平資料館館員。長期目標希望促進颱日雙方對於彼此史觀與當代政治的連結,有更細緻和多角度的理解。

圖書目錄

推薦序 如果當時美軍登陸的是颱灣……/硃惠足
推薦序 從孩子的視角思考戰爭/阿潑
颱灣版序 從我的父親談起

前言 如果兒時發生戰爭

第一章 孩子們的教育——成為士兵之路
成為日本人之路——同化教育、皇民化教育的起源
禦真影和《教育敕語》
學校所教的戰爭
少國民的迴憶——為瞭贏到最後

第二章 成為士兵的少年少女們
上戰場的過程
鐵血勤皇隊的編製
上戰場
山原的少年兵及護鄉隊
編入防衛隊、義勇隊、挺身隊的少年少女

第三章 從戰場活下來的孩子
參與學童疏散的孩子
「集體自盡」的孩子
戰場上的孩子

第四章 戰禍中的教師與禦真影——皇民化教育的結局
禦真影的處理方式
組成禦真影奉護隊
將所有禦真影送至山原
在山中擺盪的禦真影
被迫站上戰場的教師

第五章 戰爭孤兒的戰後
戰爭孤兒處置的實際狀況
從證言看戰爭孤兒的戰後

終章 混閤存在的國傢主義與國民主權

後記
參考文獻
譯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263334
  • 叢書係列:黑盒子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 x 21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

從孩子的視角思考戰爭
阿潑(《憂鬱的邊界》作者、媒體工作者)


  「……我們絕對不會忘記那個時代教育的恐怖,它讓我們對真相視而不見,屬於人類的人性的判斷、思考和生存的權利遭到剝奪,迫使我們奔赴死亡的戰場。」──一九八九年六月二十三日,沖繩師範學校女子部、第一高等女學校姬百閤校友會

  提到太平洋戰爭或二次大戰,人們總以為那是久遠以前的過去,是一段無須探究的歷史。但歷史實為當代的藉鏡,例如今(二○二三)年初媒體報導教育部召集地方主管機關,要求將十六歲以上學生不分男女的動員計畫與名冊,填報到全民防衛動員資訊整閤係統,引起輿論反彈,沖繩戰中青少年因戰爭動員犧牲的悲劇,便被引作反對案例。

  後者正是川滿彰這本《沖繩戰的孩子們》所要闡明的主題,他的問題意識是:「如果自己小時候發生戰爭,會是怎麼樣的情況?」

  這本書中提到的孩子,絕不是吉蔔力動畫《螢火蟲之墓》中那對受戰爭影響的兄妹那般苦苦求得生存而已。沖繩的少男少女因受軍國主義教育,無法對戰爭發齣質疑,甚至被迫成為戰爭的工具。故鄉就是戰場,他們無可避免地直麵血腥。

  「在沖繩如此一個小島上發生地麵戰,對孩子們而言可說是幾乎沒有喘息的空間。戰死的原因眾多,有些是因為美軍的攻擊,有些人則是遭到日軍虐殺。」川滿彰直言:「本應受到保護的孩子們,之所以成為士兵站上戰場,或被丟在『鐵之暴風』的災難之中,正是因為大人們鋪瞭這條路。」

  開門見山地說,我認為這本書對於颱灣讀者之所以具有閱讀價值,不僅僅因為它給我們瞭解沖繩近代歷史的新視角,也是因為此書的觀點與內容,可以和颱灣的過去、現在,乃至未來產生共鳴迴聲。而這必須從二○一五年六月二十三日,終戰七十年,我到沖繩參加慰靈祭開始說起──

  這是一場為瞭悼念沖繩戰犧牲者的祭儀。在這場發生在一九四五年、長達九十天的殊死搏鬥中,美日兩國保守估計有超過二十萬人死傷,其中包含無可計數的沖繩平民。但理應肅穆的儀式,在這一年卻很是躁亂,我抵達和平紀念公園時,隻見會場外圍已有許多抗議群眾,舉著標語,拉著布條,等著當時在任總理的安倍晉三到來,要求他廢止戰爭法案、不要修憲擴大集體自衛權。

  「不要打造戰爭齣擊的基地!」儀式進行前,他們反覆說道:「軍靴不準再踏上沖繩的土地。」

  七十年前的這一天,沖繩最高指揮官牛島滿與其部屬於摩文仁村附近集體自盡,雖說直到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投降之前,這塊土地上仍有戰火殺戮,但在名義上,可以視為沖繩戰的終結。彼時取得沖繩控製權的美軍,直至今日仍在群島上蓋基地,開軍機,穿著軍靴走動。每一步都是踩踏在沖繩尚未癒閤的傷口上。

  安倍晉三的人與座車在公安與警力的重重戒護下,順利抵達會場,陳情抗議的聲音阻絕於外,但也隨著儀式開始,沖繩縣議會議長、遺屬代錶,乃至沖繩縣知事翁長雄誌陸續上颱緻詞,而一句一句傳達齣來。颱下觀眾不時報以掌聲,熱烈迴應。

  與之相比,最後上颱的安倍晉三則顯得狼狽,場內先以冷淡漠然的氣氛迎接他,待他緻詞時,座席區的民眾甚至此起彼落地喊著:「滾迴去!」「你沒有資格上颱!」「廢話連篇。」

  因為見證這整個過程,我感受到安倍晉三對美日同盟與國防軍備的強硬堅持,也明白他所提的「颱灣有事即日本有事」,何以招緻沖繩人異議──那無疑是將沖繩再次捲入戰爭之中。

  就在《沖繩戰的孩子們》繁中版齣版的這一年(二○二三),這個議論又浮現檯麵──現任沖繩縣知事玉城丹尼訪中,接受媒體訪談時,再次對「颱灣有事即日本有事」錶達不認同態度。而日方與颱灣也以「這是地方政府意見」,阻絕溝通與討論的可能。

  因此,在談論這本書之前,作為一個颱灣人,我認為有必要將颱灣與沖繩的相對位置先點齣來,纔不會讓我們總以「他人的戰爭」或僅是「他人的不幸」的高位視角,看待沖繩近代歷史與《沖繩戰的孩子們》──

  發生在一八七四年的牡丹社事件,是颱灣歷史教科書的內容,恐怕也是你我認識沖繩(琉球)的開始。這起禍事,既是日後日本殖民颱灣的伏筆,也是他們強行併吞琉球王國的取徑。至一八七九年,琉球王國正式滅亡,琉球藩變成沖繩縣,這個島群也就正式成為日本的一部分──即使當時清帝國仍未放棄對琉球的宗主權,持續嚮日本抗議,但經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敗戰,颱灣也割讓給日本後,就無力過問琉球的問題,琉球便在國際默認下,歸屬日本。

  儘管沖繩屬日本領土,颱灣則是殖民地,但對日本政府來說,都是「化外之民」,必須經過教化。隨著日本軍國主義興起,更是要將這些島群居民變成「皇民」好為己所用。中日戰爭開打後,不論沖繩、颱灣,甚至是朝鮮都被迫捲入戰爭,也參與瞭戰爭。

  川滿彰在颱灣版序中,也將牡丹社事件及颱灣受「國體護持」思想牽連而參戰的歷史,作為颱灣與沖繩的連結。但透過牡丹社事件及其後續的描述,他進一步提齣一個沖繩與戰爭關係的清晰觀點:「沖繩不僅隻是日本長年戰爭的最後戰場,早在日本作為現代國傢發動戰爭之始,就已經為國傢所利用。」

  沖繩因為比颱灣還早被日本併吞,又設有縣廳,也就比颱灣更早經歷現代化政策。然而,日本政府在沖繩推行現代化,並非考慮人民生活水準提升,而是為瞭「國傢利益」──官員希望沖繩人熟知天皇的存在,並培養齣對天皇及明治政府自發的忠心,「而他們遇到最大的睏難,則是沖繩當地與日本本土完全不同的語言及風俗習慣。」川滿彰在書中如此寫道。

  至一八八九年大日本帝國憲法頒布,內容鼓吹國傢主權為天皇所有,天皇地位神聖不可侵犯,所有臣民都應該支持天皇進行「國體護持」,維持天皇製。而沖繩是「南方國門要地」,更應該被守護。

  沖繩縣廳透過帝國教育的象徵──包含日之丸、禦真影(天皇玉照)、《教育敕語》(天皇的話寫成的教育方針)的推行,讓對皇室國體觀念相對稀薄的沖繩民眾,得以被同化。

  我曾經看過一個小故事:某個知識分子嚮村人宣讀《教育敕語》,提到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夫婦互相敬重……「你們明白瞭嗎?」麵對此人的詢問,一個老農夫忍不住迴答:「我們當然非常明白,你這樣說是為難瞭我們。」農夫並不是刻意諷刺對方,隻是夫妻和樂持傢本來就是個人的事,根本不用天皇來指示。但這也是當時沖繩民眾內心對於「天皇教」的抵抗。

  以「惟命是寶」作為信念精神的沖繩,先是麵臨皇民化的改造的睏惑,再遇上一八九八年實行徵兵製的衝突。當時有個流行的觀點是這麼說的:「你被別人摺磨,還是睡得著,但若你對他人施暴,則無法安然入睡的。」這是沖繩人厭惡軍事與戰爭的錶現,很多人甚至藉著自殘來逃避徵兵。沖繩軍區司令部也注意到這點,認為沖繩人民的弱點是「軍事思想差,不喜歡服兵役」,因此,該如何讓他們對天皇忠誠、愛國,便成為日本政府的當務之急。

  當然,隨著軍國教育推進,沖繩的男孩子也逐漸培養齣不隻要「守護南方國門」,還要守護皇國的意識。從川滿彰這本《沖繩戰的孩子們》可清楚看到,這些少男少女受到皇民化教育,而後接受為國傢而戰的完整過程。即使如此,他也提到,當戰爭即將發生,學校徵召學生上戰場時,他們毫無意願,但教官師長卻在學生與傢長都不同意下,強製動員。學生不論錶不錶態,都要上戰場。

  在讀這本書時,我不免想起學者彭明敏曾在《自由的滋味》中細述自己中學時受到嚴苛軍訓教育的感受:「狂熱的校長和軍訓教官,反覆為戰爭鍛鍊我們,不停對我們講述中國人的落後和懦弱、日本人的英勇和日本為中國所做的自我犧牲。颱灣人學生發現自己處在痛苦與尷尬的境地。」

  「一般說來,全體師生大多有強烈反軍國主義傾嚮,我們欲維護獨立的象牙塔,軍國主義則要摧毀它們。」彭明敏稱自己是殖民地人民,理論上不必服役,但當時已有很多颱灣青年被迫當誌願兵,而正在日本讀書的他,也被邀「簽請從軍」。儘管並無意願,但東京帝大「受邀請」的名單公布後,彭明敏的名字,竟也在上麵,後來他失去左手臂,正是在逃避「被當兵」途中,遭到空襲受傷。

  如前所述,不管日本、颱灣或沖繩,在日本軍國主義之下,無論個人意願如何,都活在戰火之下。但在沖繩,又特別不一樣。這又要迴到沖繩戰的重要性來談:當時,美軍將沖繩戰視為搶攻日本本島這個「不沉的航空母艦」的重要戰略,而日軍也將沖繩戰定位為阻止美軍登陸本土的一場持久戰,盡可能拖延時間。為瞭響應這一最高命令,沖繩守備軍決定採「玉碎」方針──也就是以「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全體犧牲的目標作戰。為此,必須動員沖繩縣民,包含學生。

  他們在沒有任何法律依據的情況下,強行動員學生上戰場。以被編為「姬百閤學徒隊」的沖繩女高中生為例:這些十五到十九歲的女學生要在環境惡劣的戰壕中,看護傷員,手術時還要負責按住傷患將被切除的肢體的工作。此外,她們要在戰火間隙中取水煮飯,還要在槍林彈雨中穿梭於戰壕間傳遞命令。

  除瞭姬百閤學徒隊外,其他被動員的沖繩男學生,則被編成「鐵血勤皇隊」、通訊隊、護鄉隊等。他們不但擔起搬運彈藥和挖戰壕的工作,也要殺入敵陣,甚至背著彈藥往敵營衝去,與敵人同歸於盡。而其中讓人感到最怵目驚心,毫無人性的,莫過於抓間諜活動,這甚至讓學生之間必須彼此殘殺。

  在這過程中艱辛活下來的學生們,在沖繩軍宣布解散後,還要麵臨到無人指揮,獨自麵對美軍包圍的地獄,最後慘烈的犧牲。

  綜上所述,川滿彰透過《沖繩戰的孩子們》呈現這些少男少女在戰爭下的境遇,描述這些沖繩孩子接受瞭什麼樣的教育,如何被迫上瞭戰場,在戰場上的遭遇是什麼,如何死如何傷,如何殺人又如何自殺。即使可以疏散,也會遭難,就算不用上戰場,也可能因飢餓瘧疾而死亡。就算戰爭結束,接下來還有各種痛苦劫厄在前麵等著那些活下來的孩子。

  這本書不隻是談歷史上的戰爭,也不僅陳述戰爭下孩子的苦難,我認為它更希望讓讀者洞察戰爭的本質,就如作者在文末特別強調女性、孩童、身障者這些在社會上處於弱勢地位者的人權,跟國傢主義的無法相容性。儘管安倍晉三已過世,但川滿彰仍期待安倍的繼任者乃至日本政府可以好好思考這個問題。

  《沖繩戰的孩子》雖是從孩子的角度展現戰爭的殘暴,但它也是提醒我們,國傢社會的發展,都是為瞭下一代,我們所作所為都指嚮未來,但那個未來,應該是何種路徑?有時候,可能也要蹲下身子,從孩子的視角,想一想。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