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榖的畫生前沒人看得起,死後沒人買得起。
梵榖的藝術,高度上傳宗教,廣度遍及人性,深度則逕探生命的焦點。他對我們的震撼,正在神人相接的焦點。
梵榖一生有兩大狂熱:早年想做牧師,把使徒的福音傳給勞苦的大眾,卻慘遭失敗;後來想做畫傢,把具有宗教情操的生之體驗傳給觀眾。他說:「無論生活上或繪畫上,我都可以完全不靠上帝,可是我雖然病著,卻不能沒有一樣比我更大的東西,就是我的生命,我的創造力……在一幅畫中我想說一些像音樂一樣令人安慰的東西,在畫男人和女人的時候,我要他們帶一點永恆感,這種感覺以前是用光輪象徵,現在我們卻用著色時真正的光輝和顫動來把握。」
「光輝和顫動」(radiance and vibration)正是梵榖畫中呼之欲齣的特質。
本書特色
★ 十九世紀最偉大藝術傢之一的梵榖,集狂人、詩人、情人於一身。
★ 餘光中總論梵榖、手繪梵榖行程地圖、詩作
★ 唯一用小說形式還原梵榖的一生。
得獎紀錄
本書入選好書大傢讀推薦、中小學優良課外讀物、北市圖各級學校推薦書單
名人推薦
餘光中:
梵榖傳的救贖,譯書時隨梵榖的心情起伏,彷彿神靈附身,譯到梵榖死而譯者重生。
蔣勳 (名作傢、畫傢,美學教育推廣者):
大概還記得,中學時代,讀到餘光中先生譯的《梵榖傳》,心中激盪的情緒。
那時沒有看到梵榖的原作,複製的畫作也多是黑白,印刷模糊,但還是很震撼。
讀到史東寫到:梵榖在煤礦區為工人布道,在礦災慘劇之後,梵榖迴到傢,把自己僅有的衣物一份一份分好,全部捨給最需要的受難者,我仍那麼清晰記得,十幾歲的年齡,竟然掩捲無以卒讀,熱淚盈眶的記憶。
那是梵榖,是餘光中先生典雅譯筆下的梵榖,是史東傳奇小說筆下的梵榖。
──摘自《破解梵榖》
黃春明(知名小說傢):
民國四十七年我在屏東師範讀書,當時一位劉天霖老師送我這本《梵榖傳》,並送我這句話:「你的纔能像一座礦,而礦是需要開採的,梵榖是你的好榜樣。」我的人生讓我體驗到做事要靠一股「傻勁」。推薦這本對我影響深遠的書,尤其希望青少年多多讀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