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茶道思想就是心法,引發茶文化的方嚮
思想支配行動,想到什麼纔會做什麼。茶文化萌芽初期的方嚮是無法掌控的,因為人們根本不知道要如何做、應如何做。但是到瞭茶文化發展瞭再度復興的時候,我們已經有瞭前人的經驗、我們已經知道文化發展的應有規律,我們應該以茶道思想為前導,免得走錯瞭方嚮,走瞭冤枉路。也就是在文化復興之時,先思考好、先討論好應該怎麼做。
例如我們知道市場上不宜把茶的種類分得太細,茶名叫得太瑣碎,否則消費者難以選擇,於是在產茶區的發展上就不要提齣一鄉一特色(一茶名)的策略;例如我們知道茶葉不是柴米油鹽的性質,在產品展銷會上就必須注入文化的因素,不能隻是一大布袋一大布袋地擺放著;例如我們知道茶葉的湯色是茶葉品賞上很重要的項目,在茶杯的開發上就不要主力生產不上釉的紫砂杯;例如我們知道茶道藝術的主體在泡茶、奉茶、品茗,而且其最終的藝術作品是茶湯,所以在指導學生泡茶時就不要專注在肢體的舞動,不要求泡茶時從頭到尾要微笑個不停;例如我們知道茶具衛生的意義在於生活的品味,所以設計泡茶桌時不要安置有煮茶具的鍋子,讓茶具的清潔工作在上桌前就完成。
居於這樣的理由,我們在茶道教室的課程規畫上會有茶道思想研討課,而且都安排在頗為前麵。有人認為茶道思想是一切基礎課程上完後纔需要研究的課題,我們不以為然,甚至認為一開始從事茶文化復興的努力就應該著手思考。
有人質疑茶思想的穩定性,是不是沒有一定的準則,會不會您說這樣也行,我說那樣也行?沒錯,任何領域的思想都有這類現象,但這樣的問題都還是屬於對的,隻是不同的樣式罷瞭。然而還有一部分是有對錯之分的,這部分纔是我們應提早弄清楚的。至於到底是屬於都可以的前者,還是屬於後者的對與錯,那就需要智慧的判斷瞭。大傢判斷錯瞭,這項文化復興的成效就差;大傢判斷對瞭,這項文化復興就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快速蓬勃發展。
本書各篇的內容依性質而分,各篇的名稱就是這些內容所要強調的心法,例如第一篇提齣的是「泡茶重要、喝茶更重要」,學茶總是希望趕快學會泡茶,但是不要忘瞭泡茶的目的是在喝茶,要懂得泡成後這杯茶湯的欣賞與享用。這有如看畫,知道這幅畫的來歷與在畫壇上的位置是需要的,但是如果無法欣賞這幅畫的意境與美感,也隻是有如一本放在桌角沒有閱讀過的書。
第二篇提齣的心法是「喝懂茶的前世與今生」,前世是茶生長在茶樹上的階段,它的品種、地理環境、栽培方法再再影響瞭我們喝到的品質與風格。今生包括瞭茶的三個生命週期,第一個是從鮮葉製作成茶葉的階段,那時的氣候及製茶者的意願與能力塑造瞭茶的第二個生命。接下來是泡茶者將茶葉泡成茶湯,泡茶是否得法、採取瞭什麼泡茶方式,再一次影響瞭茶葉最終被我們飲用時的樣貌。製成茶葉以後的第三個生命週期是被我們泡過以後的葉底,這時它已貢獻完一生的精魂,赤裸裸地呈現在品茗者的麵前。品茗者再次迴味茶的四個生命週期,懷念、珍惜地望著它的身軀。
第三篇是幸福的心法:「有好茶湯為伍的生活」。特別提齣的是茶湯,我們是喝茶湯不是吃茶葉,所以泡茶是重要的關鍵,一定要把茶泡好,否則從茶葉得不到多大的幸福。進一步還要說,把茶泡好的前提是要有好的茶葉,不要老是記得隻要會泡茶就不愁茶葉的品質。再高明的演唱傢、演奏傢,依然要有好的麯子,否則就是自己會寫好的麯子。每天都能有一杯喝得舒服,又有美感境界的茶湯為伍,是多麼幸福的日子。
第四篇是「茶道藝術」與「茶道藝術作品」呈現的心法。茶道藝術是對茶道的泛泛之談,茶道藝術作品是特有所指地說齣這件「當場在泡茶席上呈現的」作品,包括「茶道藝術作品」與「茶湯作品」。這樣特有所指的茶道藝術作品以及茶湯作品,必須要當場呈現纔算數。不能在別的地方從事茶道藝術的呈現,並泡好瞭一壺茶,然後端過來說這就是我所從事的茶道藝術,以及所產生的茶湯作品。接受者會這樣地迴答:我沒有看到你的茶道藝術創作,我隻喝到你盛放在容器內的茶湯。
第五篇的心法是針對茶葉、茶湯、茶道藝術呈現時,參與者登臺的限製。心法上說:「隻要茶道登臺。」也就是說隻有茶葉、茶具,以及茶人可以登上泡茶席,非茶的閒雜人與事不要同臺演齣。舉例來說,泡茶時的配樂、泡茶者的舞蹈動作、泡茶席上的插花、焚香和揮毫、茶道進行時的打坐、修身養性和生命哲學的講述。這些要從泡茶席總成績中扣除的項目是不可以上臺的,泡茶席的分數隻算茶道應有的部分。
蔡榮章
二○二三年八月十一日於蔡榮章茶道思想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