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中的商務印書館:張元濟致王雲五的信札,一窺百年前出版經營甘苦談

書信中的商務印書館:張元濟致王雲五的信札,一窺百年前出版經營甘苦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元濟
图书标签:
  • 商務印書館
  • 張元濟
  • 王雲五
  • 出版史
  • 商業史
  • 書信
  • 民國史
  • 文化史
  • 傳記
  • 歷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王雲五基金會典藏
中國近代出版先驅張元濟親筆書信
獻給出版的過去與未來
最新技術X珍貴手稿X保存原貌
全新點校X圖文對照X重點摘要
面對中國長達的十年戰亂、物價上漲、交通中斷,
努力解決員工糾紛、節省編輯成本、拓展銷售通路,
從超過一百三十封的信件往來,一窺堅持出版於不墜的精神!

  改版重點
  .新增十一封未發表過的信件。
  .最新高解析度掃描技術,忠實呈現信件的細節,包含紙張、摺痕、水漬、破損等。
  .採用圖文對照的編排方式,並重新校對信件文字與句讀,以利閱讀。

  信件主題

  *出版軼事
  此書為海內孤本,為宋代大家,毫無時間性……可望有銷路且可常銷者
  →獨家經典作品,肯定是長銷保證。

  王君覆稱照所排格式,依現在定價,恐全部須在六十元以上,據伊所見,恐難銷售
  →書籍規格與定價之間千古不變的煩惱

  弟所編中華民族的人格,上海各報自動提倡,頗有銷路,請港處亦設法推銷。應付廣告費,由弟承認。
  →出版上市搭配媒體行銷,廣告投放也必不可少。

  *公司經營
  從前規定高級職員,郵船二等、三公司官艙。現在情勢不同,可否改為一律三公司官艙?。
  →減少非必要支出,節省經營成本。

  以後營業增加若干,(分為五級,現僅一半,每增百分之十為一級)薪折即提高若干,每兩個月(或三個月、四個月)結算一次……營業如回降一級,九、十兩月薪折,亦回低一級,以後升降,以此類推。
  →大環境不景氣,銷售業績連帶影響職員的薪水。

  *社會觀察
  葛君又言臺人如醫生、律師、各項工程師,為數卻不少,技術亦為可觀。獨於中國歷史及政治情形,與夫世界大勢、國際交涉,經數十年之錮閉,幾於一無所知……弟聞言之下,以為宜即為彼特別編授需用之書。
  →戰後初期臺灣的狀況,開始規畫在臺的編輯、出版、銷售方針。

本書特色

  .收錄張元濟親筆書信,展現身為書法大家的深厚功力。
  .提供全部書信對照文字,了解張元濟與王雲五在十幾年間的通信內容。
  .揭露近百年前商務印書館的經營,展現古今出版社的變與不變。

好評推薦

  王飛仙 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校區歷史系副教授
  溫楨文 佛光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何飛鵬  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
  何國慶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詹宏志 作家
  (依來函順序排列)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该简介不包含您提到的《書信中的商務印書館:張元濟致王雲五的信札,一窺百年前出版經營甘苦談》的内容。 --- 图书名称: 《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與鄉土建設:以華北地區為中心的研究》 作者: 李明德 出版社: 世紀文華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2年 页数: 480页 定价: 88.00元 --- 内容简介: 聚焦時代脈動,探尋知識分子的鄉土情懷與實踐 《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與鄉土建設:以華北地區為中心的研究》一書,深入剖析了自清末至民國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如何面對國家危亡與社會轉型的巨大衝擊,將目光投向廣袤的鄉村大地,並積極投身於鄉土建設的複雜歷史進程。本書突破了傳統上將知識分子視為純粹的“精英”或“學術思想家”的刻板印象,而是將他們置於特定的社會結構與經濟脈絡之中,考察其思想轉變、組織行動與實際影響。 本書的核心研究區域鎖定在華北地區,這不僅是因為華北在近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上佔據著關鍵地位,更因為該地區在面對自然災害、土地兼併、人口壓力等“三農”問題時,表現出了極為尖銳的社會矛盾。作者通過對大量一手史料的梳理,包括政府檔案、地方志、私人書信、報刊雜誌以及學術論著,力圖還原出知識分子們在鄉土建設實踐中的真實面貌——他們的理想、困境、衝突與最終的成就與局限。 第一部分:鄉土意識的覺醒與理論建構 近代中國的鄉土問題並非一蹴而就。本書首先追溯了自洋務運動以來,知識界對“中國之大患在農”的初步認識。從梁啓超、嚴復等早期思想家對西方社會學、政治學理論的引介,到五四時期對“平民教育”的熱切追求,知識分子們逐漸形成了一套關於鄉村現代化的理論框架。 作者特別關注了費孝通、晏陽初、梁漱溟等關鍵人物的理論貢獻。不同於將農村視為落後和亟待改造的對象,許多知識分子開始強調“文化自覺”和“由內而外”的變革。例如,本書細緻分析了晏陽初平民教育運動在河北定縣的實踐,探討了該運動在推廣識字、衛生與生產技術的同時,如何無意間觸動了傳統的宗族權力和地方士紳結構,引發了微妙的權力轉移與地方反彈。 第二部分:華北的地理政治與建設實踐 華北地區,特別是河北、山東等地,在20世紀上半葉經歷了頻繁的戰爭、軍閥混戰與自然災害的複合衝擊。本書深入分析了這種環境如何形塑了知識分子的建設策略。他們不再僅限於理論探討,而是不得不捲入到具體的救災、興修水利、推廣農業技術的實體工作中。 本書詳盡記錄了幾項重要的區域性建設運動。一是抗日戰爭時期,知識分子在敵後或敵佔區的“文化抗戰”與維持地方秩序的努力。他們如何利用鄉土教育、合作社組織等方式,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保持了社會的最低限度運作,同時進行著基於民族主義的動員。二是戰後國民政府在華北推動的土地改革試點與農村經濟重建項目。作者通過對這些項目的成敗得失的對比分析,揭示了中央政策與地方實際需求之間的張力,以及知識分子在夾縫中尋求平衡的艱難。 第三部分:知識分子的分化與最終走向 隨著時代的發展,知識分子群體在鄉土建設的路徑選擇上出現了顯著的分化。本書探討了兩條主要的思想脈絡:一是以注重實證研究和社會調查為基礎的溫和改良派,他們相信通過科學方法可以逐步改善農民生活;二是以激進的社會主義思想為引導,主張進行更徹底的土地所有權變革的知識分子。 作者運用了社會網絡分析的方法,梳理了在特定地區形成的地方精英網絡,展示了學者、地方士紳、地方政府官員、農民領袖之間複雜的互動關係。這些關係決定了某項建設方案能否落地,以及最終會以何種面貌呈現。例如,一些原先主張改良的知識分子,在目睹了地方勢力對改革成果的侵蝕後,思想傾向發生了轉變,轉而尋求更激進的變革力量。 結論與學術意義 《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與鄉土建設》並非簡單的歷史敘事,它試圖回答一個核心問題:在一個傳統與現代激烈碰撞的時代,知識分子如何定義他們的社會責任?他們對“鄉土”的想象是否脫離了農民的真實經驗? 本書的研究成果強調,近代鄉土建設是一場漫長、曲折且充滿內在矛盾的社會實驗。知識分子們的努力,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都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底色,為理解當代中國的城鄉關係留下了重要的歷史遺產和深刻的反思空間。本書對於研究中國近代史、社會思想史、農村發展史的學者,以及關心國家發展路徑的讀者,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元濟(1867-1959)


  號菊生,浙江海鹽人。
  1902年,進入商務印書館,使商務脫胎換骨,開始走入編譯出版事業。
  1903年,主持編譯所,廣邀學者名流,投入編譯工作,使得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成為學者貢獻力量的地方。
  1903-1920年,大量翻譯西方經典名著,使商務印書館成為當時全中國最大、 最有影響力的出版社。
  1903-1915年,創辦雜誌,廣開社會風氣。
  1904年,創刊《東方雜誌》,到1990年才停刊,是中國雜誌史上重要的一頁。
  1905-1926年,辦校拍片,輔助教育。商務印書館不但編輯教科書,還自行創辦許多學校,「吾輩當以扶助教育為己任」為其之理想。

王雲五(1888-1979)

  廣東中山人。
  1921-1929年,主持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擴大出版方向。
  1930-1945年,任商務印書館總經理,領導商務印書館渡過艱苦歲月。 
  1946-1948年,國民政府經濟部長、財政部長。 
  1964-1979年,擔任臺灣商務印書館董事長,恢復商務印書館的教育理想。

 

图书目录

前言 獻給出版的過去與未來
編輯說明
信札年表

一九二五年
一九三六年
一九三七年
一九三八年
一九三九年
一九四○年
一九四二年
一九四五年
一九四六年
一九四七年
一九四八年
與信札有關物件

附錄一 王雲五致張元濟書信
附錄二 《岫廬已故知交百家手札》所收張元濟信札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535358
  • 規格:平裝 / 576頁 / 19 x 26 x 3.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獻給出版的過去與未來


  張元濟先生與我的祖父王雲五是相知多年的好友,即使一九四九年面臨動盪而不得不出走時,我的祖父仍不忘隨身攜著張元濟先生諸多來信,直至帶到臺灣。張元濟先生來信的主要內容,公私皆有,而以公事為主,特別是集中在抗戰時期,與我的祖父不斷討論、共同努力,讓商務印書館能夠繼續運作下去,只要閱讀它們,就能深刻體會當年出版經營的甘苦。基於這批書信的研究價值,以及它們對商務印書館的歷史意義,臺灣商務印書館曾先後兩次出版,並定名為《艱苦奮鬥的歲月(1936-1948):張元濟致王雲五的信札》。

  二○二○年趁著王雲五紀念館進行整修時,我推動王雲五基金會與學術界進行合作,整理紀念館的館藏,特別是我祖父所留下來的各類文獻與文物。而先是在整理過程中,陸續發現數封並未收入的書信、相關物件;後來在臺灣商務印書館的倉庫清點時,又找到當年影印《岫廬已故知交百家手札》的底稿, 由於有這樣的成果,以及印刷、編輯各方面技術的進步,在與同仁們討論後,我們決定重新出版這批書信,並根據信件的主要內容,將名稱調整為《書信中的商務印書館:張元濟致王雲五的信札,一窺百年前出版經營甘苦談》。

  這次出版重點,不僅在文字的內容,還包含著文字的載體,也就是信件本身,因此我們將全部書信甚至是信封、籤條,皆用高解析的方式重新掃描,盡可能將所有訊息都如實地傳達給讀者,讓讀者翻閱本書時,更容易體會當時的歷史情境。我祖父親手編輯《岫廬已故知交百家手札》時,曾收錄張元濟先生的八封來信、兩則電報,不過除一封信外,其它都已採入《張元濟全集》第一卷,經過考量,我們決定將這部分作為全書附錄,一併出版。

  去年是商務印書館創辦一百二十五週年、臺灣商務印書館開業七十五週年,今年又恰好是我的祖父王雲五出生一百三十五週年,這時推動重新出版這本書,對我來說,無論於公於私,都是最好的紀念。最後,我要再藉這個機會,向讀者介紹王雲五基金會。我們已大致將館藏文獻與文物整理完畢,並挑出其中精華,在王雲五紀念館常設展出。我們會陸續出版整理成果,像是我祖父所留下的各類日記,或者有關臺灣政治史等方面的史料,與此同時,我們正在建置資料庫,以期日後讓各界更容易了解、方便利用館藏。我誠摯歡迎讀者前來參觀王雲五基金會,也非常期盼能與大家相互交流。

王春申 臺灣商務印書館董事長
二○二三年十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理解“知识分子如何生存”的绝佳案例。在信中,张元济提及的诸多困难,并非仅仅是财务上的,更多是精神上的压力。当国家面临危机时,选择继续印书、出书,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宣言。信件中流露出的那种,在坚守学术标准与妥协现实困境之间的拉扯,细腻入微,令人感同身受。我仿佛能感受到,每一次新书的付梓,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成本,他们所承担的,不仅仅是经济损失,更是文化断层的焦虑。这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努力,使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每一本书,都承载了远超其内容本身的厚重意义,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集体意志的结晶。

评分

读完全部信札,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今天对“出版”这个行业的理解,可能过于简化了。这本书里展现的,是一种极度依赖人脉、信誉与个人道德的商业模式。张王二人的通信,与其说是老板对经理的汇报,不如说是两位志同道合的战友,在共同经营一个庞大而脆弱的文化帝国。他们对校对的精细到近乎偏执的要求,对作者稿酬的精打细算,以及在物价飞涨时如何平衡质量与成本的权衡,都让人拍案叫绝。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塑造了商务印书馆此后一个世纪的声誉基石。更让我震撼的是,在那个通信不便、交通阻碍重重的年代,他们仅凭书信往返,就能将一个全国性的出版网络维持得井井有条,这背后是对彼此专业能力的绝对信任和近乎默契的默契,读来令人对那个时代的职业精神肃然起敬。

评分

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百年老店”的含义。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符号,而是一部活生生的创业史和传承史。信札细节展现的,是张元济作为开创者和管理者,如何将自己的理想具象化为一套严密的运营体系,并成功地将其交接给下一代管理者王云五。这种跨越个人生命的、对事业的持续投入和愿景的延续,才是商务印书馆真正强大的地方。阅读过程中,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那些被历史忽略的细节:一封信的墨迹、一次紧急的电报、一次关于汇率的讨论,正是这些琐碎但坚定的行动,共同铸就了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的丰碑。这不仅是关于两个人的书信,更是关于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

评分

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看,这些信札的语言风格也极具魅力。虽然是公文往来,但由于两人相知甚深,信中不时流露出文人特有的雅致和幽默。那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常常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才能完全体会其中的深意,这构成了一种阅读的乐趣。例如,他们谈论某个特定学者的为人时,不会直言不讳,而是用一些典故或隐晦的措辞,既维护了彼此的体面,又将事情的本质交代得清清楚楚。这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相知之深于言外”,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阶层交流的独特美学,对于习惯了直白交流的现代人来说,是一种别样的文化体验。

评分

这套书信集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民国时期文化界核心的秘密之门。仅仅是看着那些泛黄的纸张、遒劲的笔迹,就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挣扎。张元济与王云五之间的往来,绝非寻常的公事公办,它饱含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学术研究的执着,以及对出版事业近乎宗教般的虔诚。我尤其欣赏信件中那种直抒胸臆的语气,他们探讨的议题,从宏观的教育政策到微观的纸张采购成本,无不折射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精英如何在重重困境中为民族文化保留火种的艰辛历程。这种原始的书信体,自带一种无可替代的现场感,让读者仿佛能亲耳聆听那跨越时空的对话,体会他们是如何在战火与动荡中,坚守住对“新知”传播的信念。它提供的视角,远比后世的史学总结来得更为鲜活和立体,是对那个“文化黄金时代”最真切的侧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