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茶會:蔡榮章茶之書

無我茶會:蔡榮章茶之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榮章
图书标签:
  • 蔡榮章
  • 無我
  • 禪茶
  • 茶道
  • 文化
  • 生活
  • 哲学
  • 台湾
  • 品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學習不同類型的茶會,《無我茶會》精研無的茶道極致境界。
「無我」不自私、懂得無的我,茶會七大特殊做法與精神:
無尊卑之分、無報償之心、無流派與地域之分、
接納欣賞各種茶、求精進之心、遵守公共約定、體現群體律動之美

無我茶會,從一人到千萬人的茶會。
現代茶道思想家蔡榮章創辦,
解析「無」之精微奧妙,充分運用於大眾生活。
舉辦已達10,000多次,參與人次500,000多人,
跨越中國、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美國、
烏拉圭、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汶萊、新加坡等地。

本書特色

  ★蔡榮章茶之書的第六本《無我茶會》是茶道的拓展,主要顯現「無」的茶道境界、鼓勵茶道創作的勇氣。
  ★「無我茶會」創辦於1990年,已在亞洲、歐美多國舉辦活動,並持續擴大範圍與應用。
  ★舉辦無我茶會,場地室內外、國內外與人數不受限,機動性與擴展性強。
  ★全書12萬字、多禎彩圖呈現,文字深入淺出、循序漸進敘述,幫助讀者一望即知。

  ▎背著包包到世界各地泡茶,這是一開始很單純的意念。
  茶會不只是聚集一群人一起喝茶,還希望能提供集會的有機功能,將茶道的意義顯現出來。《無我茶會》主要在顯現「無」的茶道境界、鼓勵「茶道創作」的勇氣。

  ▎全書八章循序漸進描述,帶大家認識與參與無我茶會。
  包含:無我茶會綜論、主辦單位的工作、與會者會前的準備、會場上的事件、無我茶會的錯誤、無我茶會的推廣、無我茶會簡史、對外解說詞範例。

  ▎無我茶會是擴充性、傳播力很強的茶會形式。
  鼓勵席地而坐,所以無須桌椅,不論室內外、國內外,到處可以舉辦,是機動性很強的茶會形式。無需指揮,所以隊形拉得多長多遠皆不受限,人數可以無限制地擴充。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无我茶会:蔡荣章茶之书》的图书的简介,内容完全基于对茶文化、哲学思想以及可能涉及的人物背景的合理推测与构建,不包含原书的任何实际内容,力求详尽且富有文采。 《茶心问道:一卷东方哲思的清寂之旅》 图书简介 一、尘嚣之外的清流:一场关于“空”与“真”的茶道探寻 本书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茶艺技巧的详尽手册,也超越了单纯的茶史梳理或地域风物志的范畴。它是一部以茶为媒介,深入探索东方古典哲学,尤其是佛教“空性”与道家“自然”思想在日常实践中如何得以体现的沉思录。 作者以茶事为引,构建了一个微观的宇宙场域,在这个场域中,时间的流速被放缓,感官被极度放大。我们追随的,不是某一种特定的茶品——无论是六大茶类中的哪一种——而是茶汤入口时那一瞬间的“当下性”。全书的核心命题是:如何在繁复的社会结构和外在的标签中,通过至简的茶会仪式,实现自我(ego)的暂时消融,从而触及生命本真的澄明状态。 书中的叙述,仿佛一位经验老到的茶人,在幽静的山间茶寮中,对一位初入禅门的访客娓娓道来。它详尽地描绘了从择水、取火、温壶、投茶到出汤、奉茶的每一个环节所蕴含的哲学意涵。例如,对“水”的论述,并非聚焦于地理上的水源佳劣,而是深入探讨“水性至柔而能克刚”的辩证关系,以及水在不同温度下对茶叶内含物质的“唤醒”过程,如何映射了心性在不同境遇下的变化与开显。 二、器物与人:媒介的隐喻与哲学的载体 本书对茶器的选择与使用进行了富有深意的探讨。它不推崇昂贵稀有的古董,反而强调器物与使用者的“气场契合”与“功能纯粹性”。从粗粝的陶壶到晶莹的玻璃杯,每一类器物都被赋予了特定的哲学象征: 陶器的沉稳内敛: 象征着人经过磨砺后,能够承载厚重历史与经验的温润; 瓷器的纯净空灵: 象征着去除杂念后,精神世界的高度清晰与透彻; 竹木的天然去雕饰: 强调回归原始生命力与自然规律的顺从。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双手触碰茶器时,粗糙或光滑的触感如何直接传递给神经系统,进而影响心神的稳定。这种对“物我合一”的追求,要求参与茶会者,不仅要理解茶道之仪,更要理解器物本身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本位”。 三、茶会仪式:从“表演”到“存在”的转化 本书的重点章节之一,是剖析“无我茶会”这一特定形式背后的深层结构。它将茶会视为一场精心编排的“行为剧”,但目的并非为了观众的喝彩,而是为了参与者自身的觉知。 作者系统地梳理了仪式中“留白”的艺术。何为留白?不仅仅是茶席布置中的空间疏朗,更是指语言的克制、动作的简洁,以及对彼此“意图”的尊重。在“无我”的状态下,没有主人与客人的明确界限,所有动作都是流动的、相互支撑的。茶的奉上,不再是礼仪的展示,而是能量的传递;茶的品饮,不再是口感的评判,而是对当下存在的全然接纳。 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细微的身体语言——如呼吸的节奏、眼神的接触(或不接触)——来构建一个不依赖言语的沟通网络。这种沟通,旨在消除语言固有的歧义和主观滤镜,直达心性本质。 四、时间的刻度:慢哲学与生命节奏的校准 在当今社会,时间被视为最稀缺的资源。本书则挑战了这一现代观念,提出茶会提供了一种“非线性时间”的体验。通过对每一泡茶汤的等待,对茶水温降的观察,参与者被迫重新校准自己的生命节奏。 作者探讨了“慢”的效率——这种慢并非低效,而是深度。它允许思维的杂草被根除,让最本质的感受浮现。书中通过多个案例,生动地展现了在漫长而静默的泡茶过程中,困扰参与者许久的心结是如何自然解开的。这种解开,不是通过分析或说教,而是通过环境的纯净化,让“心”自己找到了答案。 五、茶之书的终极指向:内观与回归本源 《茶心问道》的落脚点,指向对“自我”的重新定义。当我们移除社会赋予的身份、成就、欲望后,剩下的“我”是什么?茶,作为一种植物,其生长、采摘、加工、冲泡的整个旅程,本质上是一部微缩的生命史。通过追溯茶的源头,我们也在追溯自己心性的源头。 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沉静、内敛而富有穿透力的,它避免了过多的学术化阐释,而是将哲理熔铸于具体的茶事描述之中,让读者在跟随作者的笔触,体验一场清寂的茶会时,也能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找到一处可以安放灵魂的“茶席”。它邀请读者,放下对完美技艺的执念,转而拥抱过程中的不完美与无常,因为那才是生命最真实的底色。 总结而言,本书是一部关于如何通过“放下执着”这一东方智慧,来实践一种更真实、更宁静的生活方式的指南,茶,是这场精神旅程的唯一地图。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蔡榮章


  1948年生,1978年進入茶界。從學習、研究茶葉以至進入茶界,與學校教育和家庭背景無關,純就「充實人們生活內容」這個念頭而起。蔡榮章認為,在茶文化復興之時,要先思考好、先討論好應該怎麼做,為茶文化發展確定位置和方向,才能在原有基礎上進步。

  蔡榮章的茶道體系由經線的茶葉、茶具、茶席、茶法、茶學、茶業、茶人、茶會,以及緯線的純茶道、茶與藝術、茶道美學、茶道內涵交織而成;他開發的事物與思想互相串連成一套縝密系統,主要研究三條脈絡即:茶與藝術、茶與茶業、茶道藝術家與茶會,是當代茶文化復興期具有深刻影響力的現代茶道思想家。

  目前職務:
  蔡榮章茶道思想研究所所長2022.07.01~

  經歷:
  1.陸羽茶藝中心創辦總經理1980~2007
  2.無我茶會創辦人1990~
  3.漳州科技職業學院教授與茶文化系創系主任2007.04.01~2022.06.30
  4.漳州科技職業學院茶文化研究所所長2013.07.01~2022.06.30

 

图书目录

《蔡榮章茶之書》金字塔序
《無我茶會》作者序

第一章 無我茶會綜論
1.1茶會基本形式
1.1.1 無我茶會的基本概念
1.1.2 背著包包去泡茶
1.1.3 無我茶會的會程
1.1.4 無我茶會是一個有機的茶會
1.1.5 無我茶會使用簡便的泡茶法
1.1.6 對無我茶會的質疑
1.1.7 一場不是無我茶會的無我茶會
1.1.8 七大精神不是無我茶會創建時預設的教條
1.1.9 無我茶會要義圖

1.2茶會精神
1.2.1 無我茶會就是泡茶、奉茶、喝茶的聚會
1.2.2 無我茶會的無與有
1.2.3 製茶泡茶喝茶都在無何有之鄉
1.2.4 無我茶會為何非要單邊奉茶?
1.2.5 無好惡之心的真諦
1.2.6 無我茶會的字面意義是什麼?
1.2.7 一人到千萬人的無我茶會
1.2.8 無我茶會詮釋著兩種茶道的無
1.2.9 如何從舊的「有」到新的「有」?
1.2.10無我茶會的無
1.2.11茶道裡有很多個無
1.2.12無我茶會的奧義
1.2.13無我茶會的文化精神與茶道精神

1.3場地問題
1.3.1 場地的勘察
1.3.2 無我茶會的舉辦以什麼場地為宜?
1.3.3 室外以什麼場地為宜?
1.3.4 一定要在幽靜或風景優美的地方舉辦嗎?
1.3.5 下雨時怎麼辦?
1.3.6 夜晚無我茶會時,場地需要多亮的公共照明?
1.3.7 無法達成連續性隊形怎麼辦?
1.3.8 在舞臺從事示範性表演時的座位排法
1.3.9 作為紀念性無我茶會時,場地如何應變?
1.3.10席地而坐的空間如何規劃?
1.3.11場地能容納多少人?
1.3.12在野外舉行時的衛生問題

1.4茶會的舉辦
1.4.1 無我茶會舉辦的時機
1.4.2 如何訂定無我茶會的名稱?
1.4.3 無我茶會可以收費嗎?
1.4.4 一場茶會作品不同於一場茶事活動
1.4.5 不是為了辦活動才參加無我茶會
1.4.6 無我茶會需要的用品

1.5茶會特質
1.5.1 無我茶會表現的茶道藝術
1.5.2 無我茶會又為茶道加了藩籬嗎?
1.5.3 無我茶會的機動性與擴展性
1.5.4 無我茶會的風格與特質
1.5.5 無我茶會是隨意還是嚴謹
1.5.6 為什麼不設貴賓席與長官致辭的時間?
1.5.7 無我茶會進行間,為什麼不放音樂?
1.5.8 無我茶會不只是一種茶會形式
1.5.9 無我茶會的四美
1.5.10無我茶會是要求精緻的一種茶道體系
1.5.11無我茶會的獨特境界──無
1.5.12無我茶會的審視

第二章 主辦單位的工作
2.1場地準備
2.1.1 勘察場地
2.1.2 場地規劃圖的製作
2.1.3 座位地點的標示法
2.1.4 號碼牌的排列方向
2.1.5 「向心坐」與「背心坐」
2.1.6 場地上有外人走動時,如何避免干擾?
2.1.7 與圍觀群眾的區隔方法
2.1.8 號碼牌的製作
2.1.9 座位標示圖的應用
2.1.10茶會名稱的標示
2.1.11音響的設置
2.1.12解說員與表演者的位置
2.1.13座位數的掌控

2.2報到程序
2.2.1 無我茶會的報到手續
2.2.2 如何縮短報到的時間?
2.2.3 坐折疊椅區者如何抽籤?
2.2.4 帶著幼兒一起參加,可設置「母子籤」
2.2.5 「對時」如何實施?
2.2.6 缺席的座位號碼牌如何處置?
2.2.7 工作人員何時入場?
2.2.8 遲到的人怎麼辦?
2.2.9 表演者、解說員、行動不便者的座位安排
2.2.10無法依原定時間進行,如何補救?

2.3關於會務
2.3.1 紀念性無我茶會的杯位
2.3.2 與會人數與座位的控制
2.3.3 沒帶茶具的朋友也可以參加茶會嗎?
2.3.4 以無我茶會作為歡迎茶會時,怎麼做?
2.3.5 需要設「引導人員」嗎?
2.3.6 需要有人負責臨時發生的事情嗎?
2.3.7 如果需要有個開幕式,怎樣安排才好?
2.3.8 如何發揮聯誼的效果?
2.3.9 如何對圍觀群眾發放「簡介」?
2.3.10泡茶杯數與泡茶次數如何決定?
2.3.11如何避免攝錄影破壞氣氛?
2.3.12哪些工作需要專人負責?
2.3.13誰是無我茶會的工作人員
2.3.14「公告事項」的製作
2.3.15「會前說明會」的舉辦
2.3.16「工作檢查表」的應用
2.3.17茶會紀錄
2.3.18如何掌握參加的人數?
2.3.19無我茶會的各項會程需要多少時間?
2.3.20參加無我茶會的人,應如何識別?
3.3.21無我茶會護照的應用
3.3.22無我茶會主辦單位用品一覽表

第三章 與會者會前的準備
3.1與會的心態
3.1.1 無我茶會是大家一起參與的茶會
3.1.2 參加無我茶會應達成多少目的?
3.1.3 如何輕鬆愉快地享受無我茶會?
3.1.4 逍遙於茶會的廣場

3.2關於備具
3.2.1 茶具「精簡」的要求
3.2.2 無我茶會的基本道具
3.2.3 「茶具」應注意哪些功能?
3.2.4 如何攜帶茶具才好?
3.2.5 茶具包裝器材應留意的地方
3.2.6 坐墊的功能要求
3.2.7 擔心坐在潮濕或有泥的地方,應增加什麼配備?
3.2.8 安排有茶食享用時,要如何準備?
3.2.9 無我茶會對「夜晚茶會燈」的要求
3.2.10無我茶會的茶具就是「旅行用茶具」
3.2.11無我茶會個人用品一覽表
3.2.13無我茶會的穿著

3.3備茶備水
3.3.1 帶什麼「茶」才好?
3.3.2 「茶」如何攜帶?
3.3.3 泡兩種茶時如何準備?
3.3.4 泡茶用水的準備

3.4泡茶實例
3.4.1 泡茶法舉例之一:小壺茶法
3.4.2 泡茶法舉例之二:蓋碗茶法
3.4.3 泡茶法舉例之三:抹茶法
3.4.4 上述泡茶法為何都沒有提到溫壺、燙杯?

第四章 會場上的事件
4.1布席與場地狀況
4.1.1 每人的坐墊應如何放才對?
4.1.2 就坐後號碼牌如何處置?
4.1.3 杯子正放還是倒扣的好?
4.1.4 安排「供應茶食」時,帶來的茶食需擺放出來嗎?
4.1.5 夜晚茶會燈放哪兒比較好?
4.1.6 戶外風大時怎麼辦?
4.1.7 茶會前下過雨,場地潮濕怎麼辦?
4.1.8 戶外有昆蟲的問題

4.2茶具觀摩與聯誼時間
4.2.1 「茶具觀摩與聯誼」何時開始、何時結束?
4.2.2 茶具觀摩的禮節

4.3泡茶期間
4.3.1 無我茶會就坐的方式
4.3.2 無我茶會使用「簡便泡茶法」
4.3.3 何時開始泡茶、奉茶、喝茶?
4.3.4 泡兩種茶時,有何操作的方法?
4.3.5 泡茶用水不足時,如何補充?
4.3.6 茶會間若安排有茶食享用,如何進行?
4.3.7 茶會沒安排供應「茶食」,可因自己泡抹茶而提供嗎?
4.3.8 茶葉浸泡期間,做什麼才好?
4.3.9 泡茶進度超前或落後時,有何調節的方法?

4.4奉茶期間
4.4.1 如何奉茶,杯子放哪裡?
4.4.2 奉茶的各種方式
4.4.3 第二道以後的奉茶
4.4.4 奉茶時的禮節
4.4.5 奉茶一定要依前後的次序嗎?
4.4.6 奉茶時從座位的哪一邊出去?
4.4.7 奉茶時遇「空位」及「未泡茶的品茗後活動演出者」,怎麼辦?
4.4.8 若許多位「品茗後活動」的演出人員未能一起泡茶,如何讓他們有茶喝?
4.4.9 紀念性無我茶會等特種場合的奉茶法
4.4.10奉茶的儀式

4.5喝茶與對外奉茶
4.5.1 什麼時候開始喝茶,從哪一杯開始喝?
4.5.2 喝茶時應快快地喝,還是慢慢地喝?
4.5.3 若設有解說員,如何奉茶給他?
4.5.4 向圍觀者奉茶時,對外奉茶的杯子要陳列出來嗎?
4.5.5 如何奉茶給圍觀的人?

4.6品茗後活動
4.6.1 何謂「品茗後活動」,與「會後活動」有何不同?
4.6.2 如何與演出者協商品茗後活動的效果?
4.6.3 品茗後活動不要另設表演臺
4.6.4 「品茗後活動」演出人員,最好也是參加無我茶會的人

4.7收具與結束
4.7.1 泡完茶,需要當場清理茶具嗎?
4.7.2 如何預防收拾茶具後,壺盅的殘水外流?
4.7.3 收拾茶具前之擦杯
4.7.4 何時開始擦拭自己用過的杯子?
4.7.5 收杯子的禮節
4.7.6 茶具如何收拾?
4.7.7 奉茶結束後,還有剩茶湯怎麼辦?
4.7.8 個人泡茶位子的復原
4.7.9 無我茶會如何結束?
4.7.10公共設施的收拾
4.7.11茶會後的全體合影
4.7.12有些「人」或「事」需要特別感謝時,怎麼辦?

第五章 無我茶會的錯誤
5.1會場上的錯誤
5.1.1 奉茶方法發生了錯誤
5.1.2 別人奉給您的茶少了一杯,怎麼辦?
5.1.3 所泡的茶奉不完怎麼辦?
5.1.4 遇到喝不下的茶怎麼辦?
5.1.5 奉茶時發現自己的前一杯茶尚未被喝掉,怎麼辦?
5.1.6 收杯時,遇到有剩茶湯怎麼辦?
5.1.7 茶沒泡好,可以做些補救措施嗎?
5.1.8 無我茶會錯誤最多的地方
5.1.9 無我茶會的「自由」與「法制」

5.2疑惑解答
5.2.1 對圍觀者的詢問及要求,如何因應?
5.2.2 不知道喝的是什麼茶,可以問、可以讚美嗎?
5.2.3 泡茶時發現泡茶用水或泡出的茶湯明顯不足,有何應變方法?
5.2.4 不愛喝茶,或今天不能喝茶,但又喜歡參加茶會,怎麼辦?
5.2.5 杯子的衛生問題
5.2.6 可以倒一杯茶給反方向的芳鄰嗎?
5.2.7 奉完最後一道茶,可以走到景仰的人面前要杯茶喝嗎?
5.2.8 無我茶會可以使用非茶的飲料嗎?
5.2.9 會後可以與別人交換茶具作紀念嗎?
5.2.10茶會結束後,可以再約些人原地繼續泡茶嗎?
5.2.11無我茶會精進班試題研討

第六章 無我茶會的推廣
6.1推廣工作
6.1.1 無我茶會的推廣工作
6.1.2 無我茶會道場的設置
6.1.3 推廣性無我茶會的舉辦
6.1.4 無我茶會的英、日、韓譯
6.1.5 什麼是無我茶會的國際組織?
6.1.6 無我茶會的傳播,師生對話錄
6.1.7 你辦了,我就不再舉辦,是這樣嗎?
6.1.8 無我茶會指導老師茶會實踐考評辦法
6.1.9 無我茶會舞臺劇腳本
6.1.10無我茶會指導老師制度的建立

6.2課程建設
6.2.1 將無我茶會列入茶道教育課程
6.2.2 四學分的無我茶會課程
6.2.3 無我茶會茶具完整性的重要
6.2.4 「茶會舉辦」這門課的規劃
6.2.5 茶文化學科的泡茶法與茶會舉辦
6.2.6 無我茶會教學示範綱要
6.2.7 無我茶會與茶湯作品欣賞會的課程建設

6.3無我茶會的專書
6.3.1 無我茶會的專書
6.3.2 《無我茶會》中英文版

6.4會歌與會旗
6.4.1 無我茶會需要統一的會旗與會歌嗎?
6.4.2 無我茶會歌的創作
6.4.3 無我茶會歌 Lead sheet & lyrics

6.5無我茶會的影響
6.5.1 無我茶會在其他場合的應用
6.5.2 無我茶會有用嗎?
6.5.3 茶道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接觸
6.5.4 世界奉茶日、全民飲茶日、國際茶日

第七章 無我茶會簡史
7.1無我茶會大事記
7.1.1 什麼靈感促成了無我茶會的結構?
7.1.2 從「無茶會」到「無我茶會」
7.1.3 無我茶會的誕生
7.1.4 中華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協會的成立
7.1.5 第一座無我茶會紀念碑在武夷山
7.1.6 歷屆國際無我茶會一覽表

7.2無我茶會年表
7.2.1 無我茶會大事年表(一九八九~二○二三)

第八章 對外解說詞範例
8.1無我茶會解說稿
8.1.1 解說稿範例

跋/無我茶會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98381
  • 叢書系列:GOOD LIFE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7 x 23 x 2.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

三十年的回顧


    規劃無我茶會的時候,當時只想到要大家一起泡茶喝茶,不要只是有人泡茶有人喝茶(這兩者是很不一樣的茶道狀況),所以只是往「循環」的方向去想,結果「圍成圈圈泡茶」與「單邊奉茶」就率先產生了,這時是「無」的概念湧上心頭,不是「無我」的意識在引導茶會的創作。茶會成型之後把它叫作「無我茶會」是臨時性的措施,因為沒能找到代表「無」的茶會用詞,這一叫就把茶會的形象往「不自私」的方向牽引了,所以在說到無我茶會的字面解釋時,都要強調把「無我」解釋為「懂得無的我」。為什麼不能直接叫「無茶會」呢?它不太像個茶會的名稱,在文法上還會發生很多問題,於是就這樣把「無我茶會」沿用下來。

    無我茶會的種種做法,除了達到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人人喝茶的原始目的之外,也因抽籤決定座位而產生了「無尊卑之分」的茶道精神,因單邊奉茶而產生了「無報償之心」的茶道精神,因無需指揮與司儀而產生了「遵守公共約定」的精神,因茶具自備而產生了「無地域與流派之分」的精神,因茶葉自備而產生了「無好惡之心」的精神,因喝別人的茶也喝自己的茶而產生了「求精進之心」的精神,因泡茶期間不准說話而體會了「群體律動之美」。

    這些精神是茶道應有的精神,也都發生在無我茶會的進行之中,所以被稱為無我茶會的七大精神。但是這七大精神也是一般人所追求的道德修養,這些道德修養是所有藝術項目講求的信條,不是茶道特有的內涵。我們說「無我茶會就是泡茶、奉茶、喝茶」, 是強調了無我茶會必須有自己屬於「茶」的內涵。

    抽籤決定座位代表著泡茶給任何人喝,這是茶道很可愛的一種內心狀態,單邊奉茶代表著茶道藝術創作者自己的創作意志,不是因被奉者的程度與喜好而有所改變(舉凡藝術都是如此,不是因市場的需要而創作的)。無需指揮與司儀代表著茶道藝術創作期間不受干擾,茶具自備代表著茶道藝術創作方式不受限制,茶葉自備代表著各種茶都是茶道藝術創作的媒體(綠茶可以拿來創作,普洱茶可以拿來創作)。喝別人的茶也喝自己的茶,代表著茶道藝術的公開呈現,與會者各自創作著自己的茶道藝術作品。泡茶期間不語,代表著大家都專注在泡茶奉茶喝茶,都專注在茶道藝術的創作。

    茶道藝術有其嚴謹的一面,無我茶會要求要「泡好茶」才可以參加,否則大家喝到一大堆泡得不好的茶、品質不佳的茶,還有什麼茶會的意義。進一步將「茶道藝術」放在無我茶會的呈現平臺上,就像藝術作品(例如:繪畫、音樂、舞蹈、文學)投放到市場上一樣,是受到嚴格考驗的。最早說「無我茶會泡茶不易」,是一位資深的老茶人,他說要在三十分鐘內於眾人目光炯炯之下把茶道表現出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期間是要面對全體的茶友,又是別無選擇地「向左奉茶」。就像所有的藝術作品、思想理論,只能表達出自己的最好、表達出自己的真我,無法兼顧別人的意見。

    無我茶會要大家每參加一次茶會就要將既有的「有」轉化成「無」,不管是好的有(如有學問、有地位、有財富、有美貌),還是不好的有(如平凡、低俗、貧困、殘缺),然後再重新塑造新的「有」,這是生生不息的意思,而且才有新的空氣進來。無我茶會的「無」有如光線的「無色」,其實那是七彩融合後的結果,如果七彩不融合,光線反變成了障礙,我們是不方便看東西走路的。

    有與無還牽扯到「空間站位」的問題,把有變成無是騰出一個空間讓新的有可以進入,但是有些的「有」是不占空間的,如美麗的森林,我們一直想進去,有人辦美好的音樂會,我們買票去聽,正確的無我茶會,我們上千個人都提著茶具包進去參加;但是垃圾山、吵架打鬥的廣場、辦得不好的茶會,確實是占據了一定的空間,不將它變成「無」,我們的空間就變小了。無我茶會雖然有些許的遊戲規則,但不會形成另一個茶道的藩籬,它不會徒占一個空間而無法產生新的有。

蔡榮章
2023年9月27日於蔡榮章茶道思想研究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感也值得称赞,虽然我这里看到的是电子版,但那种韵味依然透过屏幕扑面而来。每一章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自然,没有生硬的割裂感。更重要的是,作者的语气是极其真诚的,没有丝毫的故作高深或卖弄学问。他更像一位引领者,而非高高在上的导师,他愿意与读者分享他多年来在茶道中摸索的心路历程。读到一些关于挫折与顿悟的章节时,我甚至感同身受,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茶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保持内心平衡的指南。它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的心境。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东方哲学略有涉猎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在引用和化用古典思想时,展现出极高的功力与独到的见解。它绝非简单的堆砌名言警句,而是将那些深奥的义理巧妙地融入到品茶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例如,书中关于“和”的阐述,不是空泛地谈论和谐,而是通过茶会参与者之间微妙的互动、茶具的选择、乃至环境的布置来展现“和”的实践意义。这种由表及里的剖析,使得原本枯燥的哲学概念变得生动有趣、充满生命力。它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更好地品茶,更是如何以一种更加谦逊、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世界万物。

评分

我必须强调,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彻底打破了传统茶道对“完美”的执着追求。作者似乎在鼓励我们接受不完美,接受茶汤中偶然出现的杂质,接受交流中可能产生的误解。这种“不完美之美”的理念,恰恰是现代社会最需要的。它让人放下紧绷的神经,学会享受过程,而不是仅仅盯着最终的结果。书中对“当下”的强调也极其到位,每一次冲泡,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瞬间。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泡茶时更加放松了,不再过分苛求水温的精确或出汤时间的毫厘之差,而是更专注于那一刻人与茶之间的连接。这是一本能够真正“落地生根”的茶之书。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茶道的固有认知。作者对茶文化的理解深入骨髓,不仅仅停留在泡茶、品茶的技艺层面,更将茶与人生哲理、东方智慧紧密结合。通读下来,感觉像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涤。特别是书中对“空”与“有”的探讨,通过一杯茶的起承转合来阐述,那种淡泊而又饱满的意境,让人在喧嚣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书中对不同茶类的风味描述极为细腻,即便是文字,也能让人仿佛嗅到那股清幽的茶香。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不拘泥于形式、追求本真的态度,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毫无压迫感,反而充满了启发性。对于那些渴望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精神慰藉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力着实令人称奇,它不像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倒像是一部娓娓道来的人生散文诗。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激昂,时而沉静,像极了茶汤在口中回甘的过程。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构建场景时的手法,描绘的每一次茶会,都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光影、温度、甚至周围微小的声响。这种感官上的沉浸式体验,是我在其他茶书中所不曾体会的。它成功地将一种抽象的“道”具象化了,让“茶道”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玄学,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艺术。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合上书本,默默地泡上一杯茶,试图去捕捉作者笔下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