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吧!環遊世界驚奇建築(隨書附【彈射世界,翻轉建築】木棋益智遊戲):從古老堡壘到現代機場,涵蓋文化、歷史、地理等多元知識的奇妙建築之旅

出發吧!環遊世界驚奇建築(隨書附【彈射世界,翻轉建築】木棋益智遊戲):從古老堡壘到現代機場,涵蓋文化、歷史、地理等多元知識的奇妙建築之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彼得.艾倫
图书标签:
  • 建筑
  • 旅行
  • 地理
  • 历史
  • 文化
  • 益智游戏
  • 儿童读物
  • 科普
  • 世界建筑
  • STEAM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走訪30個國家、60座驚奇建築、120個偉大細節,帶你飛越千年建築史。
從古老堡壘到未來感機場,還有獨特民居和公共建築,
一書涵蓋建築剖析、歷史故事、地理變遷、民族文化等小知識。
★給孩子最美麗的建築書,全彩手繪建築+多元人文景觀,激發想像力與創造力
★培養STEAM新素養、符合108課綱的知識繪本,跨領域學習的最佳讀物
文化 × 歷史 × 建築 一本通

  ●建築也有「九死一生」?
  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橋歷經了八場戰爭、十次洪災及數次地震,至今依然挺立。

  ●拔地而起的建築不稀奇,有看過往下蓋的建築嗎?
  在衣索比亞傳說有位國王受神感召要打造新耶路撒冷,而在山中往下挖鑿巨石,蓋出讓人瞠目結舌的獨岩教堂。

  ●超級復古風的現代建築,帶你回到西元前!
  仿中世紀的建築還不夠復古!21世紀才蓋的西班牙作家及出版社協會總部,巨型石板層層相疊,遠看就像新石器時代遺址!

  ●意想不到的建築秀
  貌似東方宮殿的英國豪華行宮,還有模仿大自然的松露之家、可伸縮的手風琴屋、宛若龍骨的巴特由之家……原來建築物可以這麼有創意!

  ▌一趟奇妙的環球之旅,帶著大小朋友一同探索最令人嘆為觀止的建築!

  除了巴黎艾菲爾鐵塔、紐約自由女神像、中國長城、印度泰姬瑪哈陵之外,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值得一探究竟的奇妙建築,例如:可伸縮的手風琴屋、屋如其名的松露之家、整棟建築沒有一條直線的建物……都令人嘖嘖稱奇。

  本書介紹古今中外、遍布世界各地的重要建築,從新石器時代到現代主義的建築代表作,從蘇丹金字塔、伊朗清真寺到美洲原住民的木板房,從挪威的梯形教堂到俄羅斯的木製教堂,超過五十座知名建築物,以充滿細節的圖像插畫,介紹驚人的工程技術和建築藝術之美,也看到不同地區的文化、生活方式和藝術風格。

  這本書不僅是啟蒙教育的好資源,也是家庭閱讀的好選擇。無論你是一個熱愛建築的大人,還是一個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孩子,都可以在書中找到樂趣。

本書特色

  1.超越常見建築,精選世界各地特色設計,展國際視野
  跳脫常見的巴黎鐵塔、埃及金字塔、中國長城,精選全球各地有趣、獨特、創新的建築設計,包括著名的現代建築、古老的城堡和宮殿、以及獨特的民居和公共建築,令人眼界大開,並增強對多元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2.豐富多元的小百科,涵蓋建築、歷史、地理、文化等知識
  依照建築年代、文圖並茂解說相關的工程科技和建築美學,涉及歷史人文、地理變遷、風俗民情等小知識,有助於跨領域學習,養成STEAM新素養。

  3.色彩繽紛的手繪插圖,零門檻了解世界建築及人文風貌
  每棟建築的描繪都有豐富的細節與活潑的設計感,建築特色一看就懂,還可以觀察出現在畫面的人物,兼具民族色彩與幽默感,大人小孩都適讀。

  4.透過閱讀和觀察插圖,激發想像力和鑑賞力
  了解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和歷史背景下的建築設計和建造技術,啟發年輕讀者的想像力,培養對建築和文化多樣性的興趣和欣賞能力,以及對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無注音
  ◎適讀年齡:3~6歲親子共讀;7歲以上自行閱讀
  ◎學習領域分類:社會、藝術與人文、綜合活動

  【專業審訂】
  褚瑞基/銘傳大學建築學系專任副教授

名人推薦

  郭怡汝/「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粉專版主
  蕭有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依姓氏筆劃排列)

各界好評

  「它以有趣的條目,系統性的選取了人類文明中獨特的建築或風格,並以生動的圖示解釋建築以及周遭的生活想像。」──褚瑞基(銘傳大學建築學系專任副教授)

  「這本書將一座座建築史上重要的建築透過生動的插畫介紹給讀者,我相信它可以讓更多人對建築產生興趣,並且開始建構自身與建築的美好關係。」──蕭有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本書從世界各地精選出的不尋常建築,是教導孩童了解歷史、藝術和建築的必備書單。」──《書目雜誌》星級評鑑(Booklist Starred Review)

  「一次令人愉快且知識豐富的環球旅行。」──《學校圖書館學報》(School Library Journal)

  「一本激發人們對建築環境產生興趣的好書。」──全球最大書評網Goodreads

  ★隨書附【彈射世界,翻轉建築】木棋益智遊戲+驚奇建築世界地圖&年表
  內含16顆雙面彩印木棋+2顆遊戲指示骰子,多變玩法讓32個世界建築任你翻,4顆玩家棋子讓大人小孩都可同樂,並附上本書所有建築位置的世界地圖及建造年表,邊玩邊學長知識!
 
文明的足迹:全球建筑的演变与人文脉络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探索人类建筑史上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杰作。我们不只是简单地罗列古迹或现代地标,而是深入挖掘每一座建筑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历史、社会思潮与技术革新。这是一场关于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宏大叙事,聚焦于建筑如何成为一个文明最坚实的物质载体。 第一部分:石与土的低语——古代文明的基石 本篇聚焦于人类早期定居后,为应对自然、祭祀神灵以及巩固统治而兴建的初始性宏伟工程。 1. 尼罗河畔的永恒之谜:古埃及的生命与死亡之屋 我们将详细剖析吉萨金字塔群的建造技术,探讨其精确的几何学基础与宗教信仰的紧密联系。重点不在于“如何”搬动巨石(这已是熟知历史),而在于“为何”需要如此规模的投入。我们考察了卡纳克神庙的巨大柱厅如何体现法老的“神性”,以及从早期阶梯金字塔到斜方金字塔的演变过程,揭示了不同法老王朝间对建筑美学与权力表达的微妙差异。此外,我们还将对比帝王谷的地下陵墓,分析古埃及人对来世的物质准备如何直接影响了他们对住宅和神庙的设计哲学。 2. 美索不达米亚的泥砖叙事:空中花园的想象与现实 聚焦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和亚述文明。由于缺乏坚固的石材,泥砖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我们将探讨苏美尔人如何利用烧制的砖块来应对洪水,以及著名的“之”字形塔(Ziggurat)——那是古代城市中心最高的建筑形态,本质上是人造的山峰,连接凡人与天空的通道。对于传说中的空中花园,我们将结合考古发现和古代文献,分析其可能采用的复杂灌溉系统,以及它如何象征着美索不达米亚对生命与丰饶的渴望。 3. 爱琴海的辉煌与衰落:米诺斯与迈锡尼的宫殿群 深入克里特岛的克诺索斯宫和希腊大陆的迈锡尼城邦。米诺斯文明的宫殿以其复杂的布局、色彩鲜艳的壁画和先进的排水系统而著称,反映了其海洋贸易带来的富裕与对美学的追求。迈锡尼的“狮门”则代表了军事化的防御美学,厚重的“独眼巨人”式石墙,体现了战争时代的紧张氛围。我们将分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宫殿结构,如何映射出两种文明在权力组织和文化重点上的分野。 第二部分:秩序与理性——古典时代的规范之美 这一部分着眼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探讨建筑如何从单纯的功能需求上升为一种哲学表达和政治工具。 4. 雅典的黄金比例:希腊建筑中的和谐与辩证 重点分析帕特农神庙。我们将详细解读多立克、爱奥尼柱式和科林斯柱式的特征及其象征意义。我们不会忽略“视觉矫正”技术——例如柱子的微曲和向内倾斜,这些微妙的处理如何使静止的建筑产生动态的完美感。此外,我们将探讨古希腊的剧场设计,分析其声学原理,以及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空间需求如何被建筑完美地容纳。 5. 罗马的实用主义与帝国荣耀:混凝土的革命 罗马人是伟大的工程师和城市规划师。本章核心是分析罗马混凝土(Opus Caementicium)的发明如何解放了建筑的形体,使其能够建造出万神殿(Pantheon)这样巨大的、无支撑的穹顶。我们将对比公共浴场(如卡拉卡拉浴场)的复杂水暖系统、水道桥(Aqueducts)的结构逻辑,以及巴西利卡(Basilica)如何奠定西方司法和集会建筑的模板。罗马凯旋门和纪念性纪念碑,则是对军事胜利和帝国权力的直接视觉宣告。 第三部分:信仰的穹顶——中世纪的圣洁空间 中世纪的建筑主要由宗教驱动,分为早期基督教、拜占庭、罗马式和哥特式。 6. 拜占庭的马赛克光芒: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结构奇迹 圣索菲亚大教堂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产物。我们将深入研究其巨型穹顶如何借助半穹顶和飞扶壁(虽然哥特式更明显,但早期支撑结构已现端倪)实现空间上的无限感。光线在内部马赛克上的反射,如何营造出天堂的意境,是本章的重点分析对象。 7. 黑暗时代的回响:罗马式教堂的厚重与防御 罗马式建筑以其厚实的墙体、较小的窗户和桶形拱顶为特征。这种风格反映了中世纪早期相对动荡的社会环境,教堂需要兼具“堡垒”的功能。我们将分析其朴素、坚固的审美,以及对朝圣路线和圣物崇拜的支持作用。 8. 刺破天际的尖塔:哥特式大教堂的垂直信仰 哥特式建筑是人类对高度和光明的极致追求。我们将系统分析尖拱(Pointed Arch)、肋拱(Rib Vault)和飞扶壁(Flying Buttress)这三大创新如何共同作用,将墙体的承重功能转移到外部结构上,从而使墙壁得以被巨大的彩色玻璃窗取代。从沙特尔到科隆大教堂,我们将解读这些建筑如何通过光影、雕塑和象征手法,构建出一本“石头圣经”,向不识字的民众传达神学知识。 第四部分:复兴与革新——文艺复兴至工业革命 随着人文主义的回归,建筑开始重新审视古典原则,并为现代性的到来做准备。 9. 比例的回归与人性的尺度:文艺复兴的理性之美 以布鲁内莱斯基和阿尔伯蒂为代表的建筑师,重新发现了维特鲁威的古典原则。本章聚焦于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顶,解析其双壳结构和创新的砌筑技术,如何重新定义了工程学的可能性。我们将探讨别墅设计如何将建筑融入景观,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以及中心对称布局如何反映了文艺复兴对宇宙秩序的理解。 10. 凡尔赛的华丽与权力的剧场:巴洛克与洛可可 巴洛克建筑(如凡尔赛宫)的核心在于运动感、戏剧性和情感的激发。我们将分析其复杂的光影运用、夸张的装饰以及强烈的轴线引导,如何服务于绝对君主的政治宣传。洛可可风格的室内设计,则展现了贵族生活对精致、私密和享乐的追求。 11. 钢铁与玻璃的宣言:工业革命对天际线的重塑 从水晶宫到埃菲尔铁塔,新材料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传统建筑的语法。本章讨论了早期钢铁和玻璃结构如何在工程学上展示其优势(轻盈、跨度大),以及这些结构最初是如何被视为“临时”或“工业”的,而非高雅艺术。这一时期的建筑,标志着实用功能开始强有力地挑战历史美学规范。 结语:走向现代的多元交响 本书最终将引导读者思考,从古老堡垒的防御性结构,到现代机场的流线型设计,建筑始终是人类应对生存挑战、表达社会结构和实现文化理想的最直观证据。每一块石头、每一根柱子、每一扇窗户,都在无声地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故事。

著者信息

作/繪者簡介

彼得.艾倫(Peter Allen)


  知名的童書插畫家,其作品已被Usborne和Walker廣泛出版。選擇建築物作為主題是出自於他個人對建築的興趣和熱情。他以活潑、動感的風格優雅地捕捉每棟建築物。

譯者簡介

張芷盈


  政治大學新聞學系、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口譯組畢業。曾任記者、非政府組織工作人員、設計師。熱愛攝影、廚藝、插畫。譯作有《野地露營聖經》、《科學化跑步功率訓練》、《地球其實是昆蟲的》等。

  gina.cychang@gmail.com

審訂者簡介

褚瑞基


  現為銘傳大學建築學系專任副教授,並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兼任副教授,曾任《台灣建築雜誌》總編輯,同時為政府公共藝術、都市設計審議、藝文發展等相關領域之多個委員會委員。專攻建築設計、都市設計、都市美學、公共藝術及其評論、藝術介入空間、建築教育、西洋建築史等。
 

图书目录


◎新石器時代遺址(歐洲,西元前4000-2000年)
◎烏爾大塔廟(伊拉克,西元前2100年)
◎麥羅埃金字塔(蘇丹,西元前800年至西元100年)
◎山西懸空寺(中國,491年)
◎聖索菲亞大教堂(土耳其,537年)
◎安濟橋(中國,595-605年)
◎法隆寺(日本,607年)
◎伊斯法罕聚禮清真寺(伊朗,771-1997年)
◎月亮井(印度,800年)
◎沙特爾大教堂(法國,1194-1220年)
◎博爾貢木板教堂(挪威,約1200年)
◎聖喬治教堂(衣索比亞,約1200年)
◎總督宮(義大利,1340-1424年)
◎迪津加里貝爾清真寺(馬利,1327年)
◎阿瑜陀耶大城(泰國,1350-1767年)
◎小莫頓莊園(英國,1504-1610年)
◎傳統日式建築
◎基日島木構造群(俄國,1714年)
◎阿爾及爾的卡薩巴古城(阿爾及利亞,17-18世紀)
◎水原華城(韓國,1794-1796年)
◎英皇閣(英國,1787-1823年)
◎新天鵝城堡(德國,1869-1892年)
◎瓦卡酋長之家(加拿大,約1890年)
◎巴特由之家(西班牙,1904-1906年)
◎塔特林塔(俄國,1919年)
◎石頭宮殿(葉門,1920年)
◎施洛德住宅(荷蘭,1924年)
◎世界博覽會建築
◎墨西哥大學城(墨西哥,1949-1952年)
◎古巴國家藝術學校(古巴,1961-1965年)
◎海牧場(美國,1963-1965年)
◎達卡國際貿易展覽中心(塞內加爾,1975年)
◎新生活模式
◎百水藝術村(澳洲,1983-1985年)
◎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西班牙,1991-1997年)
◎柏林猶太博物館(德國,1992-1999年)
◎信仰新模式
◎機場建築
◎作家及出版社協會總部(西班牙,2008年)
◎隱蔽風格建築
◎建築詞彙與風格詞彙表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772445
  • 叢書系列:繪本館
  • 規格:盒裝 / 96頁 / 21 x 28.5 x 3.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

建築應該傳達出所處的時代與地點的精神,同時又追求永恆不朽。
——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美國知名建築師,代表作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


  數千年來,人類用石、磚、木搭建了用來居住、工作、信仰敬拜的各式建築物。

  這些建築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包括最初建造的歷史與文化、當時搭建的地景與環境,又或者是設計或蓋這些建築物的人等。

  這些故事有時候很複雜,因為建築本身就是一門複雜的學問。要蓋出一棟建築物,你需要了解結構的物理學,蓋出來的建築物才不會倒。你需要知道可以取得哪些建材、使用哪些技術。你需要了解大家可能會希望怎麼使用這個空間,還需要錢。而且通常需要非常多錢。最後,還需要有一個遠景——關於這個空間內外的樣貌,以及如何賦予個人風格。

  這本書裡的建築物個個都有令人驚奇的故事。我們試著避開大家都知道的建築物(像是吉薩金字塔或艾菲爾鐵塔),進而選擇在歷史上世界各地較鮮為人知的建築物,這些作品在外型或是設計方式都立下了新的標竿。

  舉個例子,書裡有一個故事講到某個國王用石頭雕鑿出雄偉的教堂,因為這位國王相信他的使命就是要在衣索比亞的山裡打造一個全新的耶路撒冷。或是位於伊朗的某座清真寺,在過去兩千年間不斷地增建裝修。你還會讀到某個從來沒有蓋成的建築,展現了俄國革命的精神(及愚昧)。有很多建築都展現出表達性極強、雕塑風格的造型,因為外觀奇特的建築通常背後都會有一個奇特的故事。

  這本書絕對無法完整涵蓋所有的建築——這僅是一個思考、討論不同形式建築的起點。用你目前身處的房間為例。這個空間給你的感覺如何?有窗子嗎?是怎麼樣的窗子?窗外有景色嗎?這棟建築物和四周的建築物長得相像嗎?其特殊之處為何?你開始認真觀察周遭的建築物之後,就會開始發現它們背後的故事,因為建築物的故事和人的故事總是緊密相連。

推薦序

驚人的世界建築
褚瑞基/銘傳大學建築學系專任副教授


  《出發吧!環遊世界驚奇建築》一書有很多驚人,它讓人覺得建築很有趣,而不是一些由冷僻名詞所堆疊出來的專業者知識,也不是一般資料收集後的建築導覽書;它以有趣的條目,系統性的選取了人類文明中獨特的建築或風格,並以生動的圖示解釋建築以及周遭的生活想像。

  對於本書的編輯,有兩個獨特之處想跟大家分享。

  ▌跨越地域,文化平權,展現全球建築瑰寶
  一為條目的選取及順序。本書中建築物的選擇,儘管還是依照人類文明的時間軸,但採用的方式卻是完全打破地理或是國家區域。作者的企圖似乎隱涵他的文化史觀,他認為建築的發展是多元及平行下的發展,並非單源(以西方)或是雙源(東、西方),也非源自於西方殖民史觀下的「西優東劣」。

  其中的建築條目中出現了過去建築史中看不到的地點及建築。例如:蘇俄的基日島木構造群、馬利的迪津加里貝爾清真寺、葉門的石頭宮殿、瓦卡酋長之家、古巴國家藝術學校等,這一些獨特建築不僅不會出現在標準建築史的書籍中,甚至連修習過建築課程的專業人士也不曾聽聞過。這樣的選擇不僅代表新世代下的文化平權,也代表的是一種在國際化視角下的文化史觀──它尊重各文化層在不同自然地理、人文價值條件下發展的獨特性;這些建築都屬於全人類的文化財產,也是整個人類發展過程中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生動圖面,古今交錯,建築歷史活現眼前
  二為整個書籍的編輯有非常有趣的圖面呈現;大部分的建築書籍中常有的建築圖面 如──平、立、剖面等都沒有出現在本書中,因為它們過於「專業」。本書的受眾是一般對於建築創作、藝術有興趣的朋友,也因此圖面呈現一種生動有趣但又不失嚴肅的內容。

  在書中的圖面中還有一股濃郁的時空交錯感,這或許也代表圖示繪圖者以及作者期待達到一種讀者親身體驗的「參與感」,猶如現在的「我」參與了過去那一個時代下建築的建造過程。讀者可以看到現代人與古代人交會的場景,也可以返回那一個當驚人的建築剛剛被建造完成時的光輝的年代。

  「我在現場」是這一本《出發吧!環遊世界驚奇建築》中獨特且有趣的編輯策略。在我們翻開一頁到下一頁的一瞬間,似乎我們也穿越了時空,看到了不同文化層的驚人建築。「驚人」除了描繪這一些偉大建築的樣貌,也說明我們可以以驚人的「時空穿越術」看到全世界偉大建築的方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惊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个色彩饱满的封面,那种带着复古情怀又不失现代感的插画风格,一下子就把人拉进了一个充满探险欲的奇妙世界。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出乎意料的好,厚实而光滑,即便是彩绘的图片在上面也显得格外清晰、生动。我尤其欣赏他们对于建筑细节的处理,无论是古老城墙的斑驳石块,还是现代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忍不住想伸手去触摸那些文字和图像。装订方式也非常结实,感觉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松散,这对于一本需要经常查阅的知识性读物来说,简直是太贴心了。而且,书本的开本拿在手里也相当适宜,既保证了图文展示的空间感,又方便携带和阅读,不至于笨重。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每一个细节似乎都在低语着:“准备好,精彩的旅程即将开始。”这份精美的外在,无疑为接下来的知识探索奠定了极佳的心情基础。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的“学习工具”的设计理念非常巧妙,体现了现代教育学中“体验式学习”的精髓。许多知识性读物往往止步于纸面,无法提供有效的实践反馈,但这本书似乎早就预料到了读者的需求。书中对于某些建筑结构原理的解释,似乎都有意无意地暗示着一些可供操作的、启发性的延伸活动。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从理论知识到动手实践的桥梁,鼓励读者不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更要去“理解”和“构建”。这种设计思路,使得这本书的适用人群范围大大拓宽了,它既能满足成年人对世界知识的渴求,也能成为引导青少年进行批判性思维和空间想象力的优秀教具。总而言之,它超越了单纯的图鉴范畴,变成了一份充满启发性的、可互动的知识工具箱。

评分

我必须称赞书中对多元文化视角的融合深度。很多关于世界建筑的书籍,往往会过度聚焦于西方文明,或者只是简单地罗列一些“世界奇观”。然而,这本书的视野显然要开阔得多。它细致地剖析了从亚洲的传统榫卯结构到中东的几何艺术,再到南美洲失落文明的巨石工程,每一个篇章都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和详尽的解读。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采用居高临下的评判角度,而是真正尝试去理解不同地域的人们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独特的环境,创造出适应自身生存与信仰的建筑形态的。通过对比不同时代、不同地理背景下的建筑特点,我清晰地感受到了人类文明在面对自然挑战时所展现出的惊人创造力和适应力。这种跨文化的比较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什么是好建筑”的认知边界,让人深刻体会到世界文化之丰富与复杂。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炉火纯青,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科普读物的刻板印象。它不是那种干巴巴地罗列事实和数据的历史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导游,带着你穿梭于不同的时空与地域。作者的笔触充满了人文关怀,他不仅仅在描述“这座建筑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它会以这种形式存在”,以及它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密码和人类智慧的演变。叙述中巧妙地穿插了许多生动的历史小故事和名人轶事,这些“花边新闻”不仅没有冲淡主题,反而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让原本可能显得晦涩难懂的建筑学概念变得平易近见。每转换一个主题,作者都能精准地调整语调,时而庄重肃穆,仿佛置身于神圣的殿堂;时而轻松诙谐,仿佛在街角与当地人闲聊。这种游刃有余的叙事切换,使得漫长的阅读过程丝毫没有产生疲劳感,反而让人期待下一页又会带来怎样意想不到的惊喜。

评分

对于那些对“工具性”内容有要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附加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虽然主体是建筑知识的普及,但它在知识结构上构建得非常扎实,仿佛在无形中提供了一个学习地理和历史的有效框架。例如,在介绍某座防御工事时,自然而然地引申出了当时的地缘政治格局;谈及材料的选用时,又联系到了当地的矿产资源分布和气候特征。这种知识点的自然嫁接,使得学习不再是孤立的记忆,而是一种相互印证、立体构建的过程。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看一本建筑书,更像是在参与一场结合了历史地理大考的知识竞赛,而且是那种能拿高分的竞赛。这种“学中玩,玩中学”的体验,是任何死记硬背都无法比拟的,它真正激发了读者主动去探索更深层关联的好奇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