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諭與教化:明代六諭宣講文本《聖訓演》探析

聖諭與教化:明代六諭宣講文本《聖訓演》探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晉葳
图书标签:
  • 明代
  • 六諭
  • 聖訓演
  • 道德教化
  • 社会控制
  • 文本研究
  • 思想史
  • 文化史
  • 明史
  • 伦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明代開國之初,明太祖仿照儒家經典「木鐸教民」之制,由里老人手持木鐸,沿路宣誦聖諭六言:「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藉此勸民為善、教化百姓。嘉靖以後,因鄉約制度盛行,改為定期集會宣講六諭,是為明代地方社會施行教化的總綱,可見明代社會對於道德教育的高度重視。
 
  《聖訓演》成書於嘉靖十五年(1536),是六諭宣講文本的開端之作,最早收錄三原學派王恕對六諭的疏解。除六諭的詮釋外,也有婚喪禮俗的討論,並且特別重視女教的規範,以及著重在蠶桑絲織的婦功,反映陝西一帶的地域特性。
 
  有別於明代理學家闡述儒家思想內涵的注疏內容,其編纂者巡按陝西監察御史唐錡、陝西提學副使龔守愚均為地方官員。本書透過梳理《聖訓演》內容以釐清明代六諭宣講文本的演繹脈絡,同時觀察明代士人在地方上所為,或可映照出他們的治鄉理想,以及對於社會的關懷。
 
本書特色
 
  ★本書榮獲「郭廷以先生獎學金」獎助,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第46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林麗月專序推薦
 
各界推薦
 
  林麗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
好的,以下是一部符合您要求的图书简介: 《帝国边疆的重塑:清代西北屯垦政策与社会变迁研究(1681-1820)》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考察了清朝康熙至嘉庆年间(1681-1820年)在西北边疆地区推行的屯垦政策及其对该区域社会结构、人口分布、经济模式和民族关系产生的复杂而深远的影响。清朝在平定准噶尔汗国、巩固对回部(新疆)的控制后,认识到“安边必先实边”的重要性,将屯垦制度视为维系边疆稳定的核心战略。本书以大量第一手史料,包括清代内阁档案、理藩院奏折、地方志、以及相关私人文集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研究框架,旨在揭示这一时期国家权力如何在特定的地理和社会环境中,通过经济手段实现政治目标的全过程。 第一部分:边疆背景与政策的酝酿(1681-1720)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清朝建立初期西北边疆的地理、民族和军事态势。重点分析了雅克萨之战后的沙俄关系对清廷战略的牵引,以及对漠北蒙古诸部的控制需求。在此背景下,对早期屯田政策的尝试进行了细致梳理,包括随军屯田和流民屯垦的初步模式。阐释了康熙朝后期,随着对西域控制的加强,中央政府如何从单纯的军事驻防转向“寓兵于农、以农济军”的边疆治理思路的转变。探讨了这一决策背後,由满汉精英阶层共同构筑的“安边图治”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雍乾盛世的屯垦扩张与制度构建(1721-1770) 这是清代西北屯垦政策的鼎盛时期。本书详细剖析了雍正朝在新疆和阿尔泰地区大规模推广的“官办屯田”和“民办屯垦”体系的运作机制。重点研究了“拨民就地,就地开垦”的方针如何在实践中演变为国家力量主导下的土地分配和劳动力组织。通过对《清代官员奏折档》中关于水利设施修建、耕牛调拨、以及种子储备的记录分析,重建了清廷在绿洲农业系统重建中的具体干预措施。特别关注了“巴什布克”(Baskak,地方行政代表)在屯田中扮演的角色,及其与中央任命的督理官员之间的权力互动。 第三部分:社会结构的重塑:移民、定居与族群互动 屯垦政策不仅仅是土地分配,更是对既有社会结构的深刻干预。本章聚焦于移民群体——包括从内地迁入的汉族农民、被安置的被征服的卫拉特蒙古人,以及被纳入屯区管理的维吾尔等土著居民。通过对人口普查数据和户籍记录的交叉比对,本书描绘了这些群体在新拓区域内的聚居模式、职业分化和阶层流动。重点分析了屯垦区内形成的独特的“兵农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以及这种组织形式如何影响了当地的法律适用和税赋制度。研究了屯垦区内不同族群在资源(尤其是水权)分配和文化适应上的摩擦与融合。 第四部分:经济形态的转型与边疆财政的承载 本书将屯垦经济置于清帝国整体财政体系中进行考察。分析了屯田产出在满足驻军给养、供应地方军需物资以及上缴国库之间的平衡艺术。探讨了屯垦区内出现的商品化农业的早期迹象,如哈密瓜、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同时,也批判性地审视了政策的局限性,包括屯垦区对国家财政的长期依赖性、水土资源的过度开发带来的生态压力,以及与传统牧业经济的潜在冲突。揭示了乾隆末期因治理成本上升和地方腐败滋生,屯垦体系开始出现效率低下的端倪。 第五部分:政策的遗产与清末的危机应对(1771-1820) 本部分考察了在“十全武功”后,边疆局势的相对稳定下,屯垦政策如何逐渐从积极扩张转向维持与巩固。重点研究了在嘉庆年间,面对回部社会矛盾的积累和白山黑水起义的爆发,中央政府对屯垦区的军事化部署的再加强。分析了在危机时期,屯垦农民作为地方稳定基石的角色,以及部分屯丁如何因不满待遇和赋役过重而转变为反抗力量。本书最后总结了这一时期屯垦政策对清代边疆治理模式的奠基性作用,并探讨了其在十九世纪中叶面临的结构性挑战。 主要贡献: 本书突破了以往将西北边疆视为被动接受者或单纯军事化地带的传统视角,强调了清廷通过经济手段(屯垦)对社会空间进行积极重塑的能动性。通过对档案史料的精细梳理,本书不仅描绘了政策的宏观蓝图,更深入揭示了基层执行中的复杂操作、地方精英的参与,以及不同族群在新的土地制度下的生存策略,为研究清代边疆治理史、社会经济史提供了新的实证基础和分析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晉葳
 
  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學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現為桃園市私立六和高中歷史科教師。

图书目录

出版緣起
序/林麗月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第二節 相關研究回顧
第三節 史料運用與說明

第一章 教民榜文:六諭宣講的起源與發展
第一節 明代六諭的緣起
第二節 六諭宣講形式的變遷

第二章 聖明之治:《聖訓演》的編纂
第一節 編纂及注疏者簡介
第二節 《聖訓演》的體例與架構

第三章 聖訓明明:《聖訓演》的內容
第一節 六諭的疏解
第二節 婚喪與正俗
第三節 婦德與女教

第四章 以禮為教:《聖訓演》與明代的地方教化
第一節 《聖訓演》內容的流傳
第二節 地方教化的實踐

結 論
後 記
徵引書目
附 錄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道德教化是傳統中國治理重要的一環,宋元以後,透過朝廷和士紳的提倡,儒家思想對社會生活的規範更彰顯了政治與教化密不可分的事實。明太祖開國之初,即宣示「為治之要,教化為先」,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頒布的〈教民榜文〉中,規定每鄉每里置一木鐸,於里內選年老或殘疾不能理事之人,持鐸巡行本里,沿路宣誦:「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這二十四字聖諭,稱為「六諭」,又稱「聖諭六言」、「聖訓六條」,自此成為明代基層教化的總綱。
 
  嘉靖以後,宣導六諭的方式,由流動的「木鐸宣誦」逐漸轉為定點的「鄉約會講」,各地並刊行了許多宣講專書,有的是理學家為鄉約會講撰寫的疏解,有的是地方官向百姓宣導的教條。如湛若水(1466-1560)《聖訓約》、羅汝芳(1515-1588)《聖諭演》、章潢(1527-1608)《聖訓解釋》、郝敬(1558-1639)《聖諭俗解》、范鋐《六諭衍義》等。其中,清初刊刻的《六諭衍義》經琉球儒者程順則(1663-1735)翻刻,由琉球傳至日本,直到明治時期都是日本修身科教科書的主要內容,影響深遠,也最為研究者矚目。而成書於嘉靖十五年(1536),也是目前所見最早的六諭宣講文本《聖訓演》,則鮮為人知。
 
  本書主要探討《聖訓演》的編纂及其內容,析論該書的教化理念及其實踐,以見明代六諭宣講與地方治理之關係。《聖訓演》由陝西監察御史唐錡、陝西提學副使龔守愚纂修,書分上、中、下三卷,收錄了三原學派王恕(1416-1508)對六諭的疏解,刑部尚書許讚的贊語,以及改正婚喪禮俗、講勸婦德婦功的告示、府縣學官的風俗議論等。作者不僅釐清了《聖訓演》的成書時間與存佚問題,且透過各卷內容的分析,指出《聖訓演》是最早收錄王恕六諭疏解的宣講文本,重視女子勤事蠶桑的婦功,呈現關陝禮俗與女教內容的地域特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透過編纂諸人與王恕、呂柟(1479-1542)、馬理(1474-1556)等關陝儒者師承的考索,抉發關陝士人藉六諭宣講推動地方禮俗改革、致力基層社會教化,指出《聖訓演》一書富含關學「以禮為教」的思想特色。凡此闡幽發微,俱不無創獲之功,研究貢獻值得肯定。
 
  誠如葛兆光教授指出:思想學說的「制度化」、「世俗化」和「常識化」,分別對應了官方禮法制度的建立、民間風俗習慣的變化,和一般思想世界的形成這三個方面。明代短短二十四個字的「聖諭六言」,從朝廷頒行榜文,規定木鐸宣誦,「倫理成為制度,道德成為規定」,到儒者編纂疏解,鄉約宗族集會宣講,再到市井男女、鄉里小兒都能琅琅上口,也可以說是明太祖「六諭」從制度化、世俗化到常識化的結果。然而,「常識」與「行動」的關係為何?似亦有待更進一步的探究。本書在梳理《聖訓演》的內容與地域特色上用力甚勤,唯對明人六諭實踐的討論或仍有不足。萬曆年間,禮部尚書沈鯉(1531-1615)不僅在《覆十四事疏》中強調「聖訓六言,勸化民俗」,主張恢復洪武舊制,於城市坊廂、鄉村集店,「復設木鐸老人,免其差役,朝暮宣諭聖訓;更於所著《文雅社約》中約定將聖諭六條「各書一牌,尊奉於門屏冠冕處所,使家眾子弟朝夕出入,仰瞻明命。」清四庫館臣雖肯定沈氏力懲冠婚喪祭時弊,以古禮救奢崇樸之本意,但也批評其論「失於太略太儉,不合古禮」,認為矯枉過直。對照《聖訓演》富含關學「以禮為教」的教化理念,如何就六諭的實踐與反思進行更深入的討論,應是學者可以繼續追究的課題。
 
  本書由作者2020年碩士學位論文修訂而成,並榮獲郭廷以先生獎學金獎助出版。欣聞本書即將付梓,謹此推介,並請學者專家惠予指正。
 
林麗月
誌於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二○二三年九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出色,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堆砌理论,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演变过程缓缓铺陈开来。我发现作者在构建论证逻辑时,非常注重细节的衔接,使得原本可能略显分散的史料能够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尤其是在描述初期教化思想的传播路径时,作者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能力令人赞叹,仿佛带着读者亲身走过那个时代,去感受不同阶层对“圣谕”的接受与诠释差异。这种深入浅出、层层递进的写作手法,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也能迅速把握住核心脉络。读完其中几个章节后,我感觉自己对明代社会控制与意识形态构建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

评分

从文本分析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展现了极高的学术水准。作者似乎对原始文本进行了地毯式的扫描和精细的解构,挖掘出了许多以往研究中容易被忽略的细微之处。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对比不同版本文本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细致,这种对史料原貌的尊重,是任何扎实的历史研究的基石。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沉溺于文本细枝末节的考据,而是能高屋建瓴地将这些微观发现提升到宏观的历史意义层面进行阐释。这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研究范式,使得整部作品既有坚实的证据链支撑,又不失思想的穿透力,这在同类研究中是相当罕见的。读起来有一种“拨云见日”的畅快感,仿佛能透过这些被精心梳理过的文字,直抵历史现场的脉搏。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一种非常成熟、内敛的学术散文体,它既保持了学术著作应有的严谨性,又避免了过度枯燥的术语堆砌。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与读者进行“对话”,很多关键概念的引入都处理得非常自然,像是在老友间探讨一个深奥的问题,而非高高在上的教导。这种亲和力,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参与感和思考的积极性。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或争议性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和克制,既不肆意褒贬,也不避重就轻,而是用最扎实的研究去呈现历史的复杂性。这种基于充分理解后的冷静叙述,反而比激烈的批判更有力量,它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反思,而非被动接受既定结论,这一点让我深感佩服。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第一印象,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封面设计简洁却又不失庄重,色调偏向于古朴的棕褐和暗红,很符合它所探讨的主题。作为一名对明代思想史稍有涉猎的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深入探讨地方教化实践的著作,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满足了我的期待。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排版上所做的努力,正文的字体选择既清晰易读,又保留了古典文献的韵味,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学术的严谨性,又不至于因为过于晦涩而产生阅读疲劳。特别是那些引用原文的部分,处理得非常得当,既突出了重点,又没有打断整体的阅读流畅度。整体而言,这本书在物理形态上就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通往历史深处的桥梁,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内页,一探究竟。

评分

对于任何致力于理解中国早期现代性或国家治理模式转型的学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观察切口。它不仅仅是对一个特定历史文献的解读,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明代中后期精英阶层如何试图将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日常可操作的社会行为指南的艰辛过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提供了丰富的个案和详实的社会反馈记录,这些记录帮助我们理解宏大叙事与微观生活之间的张力。我感觉到作者在构建其论点时,充分考虑到了不同历史情境下的适应性与局限性,这种辩证的视角,避免了将历史简单化或目的论化。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具有启发性和引领性的研究成果,它为后续的相关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和可行的研究路径,是当代史学界不可多得的一份重量级贡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