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中通訊

夢中通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崎雲
图书标签:
  • 梦境
  • 通讯
  • 奇幻
  • 爱情
  • 悬疑
  • 超自然
  • 心理
  • 治愈
  • 成长
  • 孤独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23年時報文學獎散文組首獎 ▍
原諒疾病、原諒自己、
原諒妳,我的母親。
原諒一切善惡的有涉與無涉、有心與無心。

  ▍與時間、神佛對話──
  ▍2023年時報文學獎散文組首獎
  ▍詩人崎雲首本家族紀事散文集

  生與死的間隔,慶祝與哀愐的間隔,
  虛幻與真實的間隔。
  諸此在敗壞中的敗壞,我鈍……

  母親蓮仔思覺失調症發病,時而暴怒憂傷,時而幻視幻聽、時空錯亂。當母親像小孩含著淚在親人懷中入睡,他想著,我也曾希望自己能夠這樣安然躺臥在母親的懷裡。

  一場地震後,他在倒塌的建築物前舉起錶,右耳聆聽時間,左耳聽苦難的人間,直到第七日,終於等到表姊一家四口的身影。父親為撐起家計積勞成疾,他捐肝給父親,讓自己沉默的一部分為父親提供守護。

  詩人崎雲以節制安靜的筆觸,書寫家族記憶與周身病事,其間有困惑眷念,亦有和解與頓悟。病苦死別之前,他不與神佛對峙,而與時間說話,任時間說話。

  ※本書收錄時報文學獎、鍾肇政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等多項文學獎獲獎作品。

  //
  原諒疾病、原諒自己、原諒妳,我的母親,
  原諒一切善惡的有涉與無涉、有心與無心。
  在彼刻,似乎疾病所帶來的痛楚已與我倆無關,
  與天地無關,與諸神無關,
  與業障冤孽與種種遁伏的妖鬼魔障無關。
  只覺得身心安然,當下的彼此乃彼此的護守,
  我們相互看顧著,
  而左手臂上的那一顆痣仍然清晰可見。
  ──〈連心痣〉

  //

收錄文章獲獎紀錄

  〈蓮仔〉獲2023年第44屆旺旺時報文學獎首獎
  〈夢中通訊〉獲2022年鍾肇政文學獎散文副獎
  〈靜物之聲〉獲2022年吳濁流文學獎散文佳作
  〈遺事〉入圍2022年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組決審
  〈水琴〉獲2020年第10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人間佛教散文佳作
  〈水問〉獲第2018年第8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人間佛教散文佳作
  〈連心痣〉獲2012年懷恩文學獎社會組優勝

作家齊聲推薦

  羅毓嘉(作家)
  __專文作序

  吳妮民(醫師、作家)
  孫梓評(作家)
  崔舜華(作家)
  郝譽翔(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
  廖梅璇(作家)
  __一致推薦

  「最好的詩人,他們的詩總是與他們散文裡頭的殘酷與慈悲互文,自剖,自成,自證。《夢中通訊》就是這樣一本,與詩集《諸天的眼淚》,必須一齊讀完的散文集。」──羅毓嘉

  「常人與眾仙不分,父身與子體借換,崎雲出入現實,寫出理性與感受間層層細密褶襞,以詩化的語言,貼近難以形容的生命情狀,將憂傷沐洗出清明輪廓。」──廖梅璇

  「崎雲以詩人精緻的意象,在生命、疾病、肉體間流轉思索,面對苦厄大難,展現了無比的溫柔與堅毅。他觀心、內省的文字,似木質之安靜,彷彿苔之深沉。」──吳妮民
尘封的记忆:一位古董修复师的非凡旅程 第一章:旧物的新生与秘密的低语 罗文,一个在城市角落经营着一家名为“回溯”的古董修复铺的中年人,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他的双手仿佛拥有魔力,能让蒙尘的古物重现昔日光彩。然而,罗文的内心深处,却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他并非单纯的修复师,而是被某种古老的使命所牵引,游走在历史与现实的边缘。 故事始于一件不起眼的清代铜镜。这面铜镜表面布满了锈迹与划痕,但罗文在擦拭时,指尖触及之处,却传来一阵微弱的电流。他意识到,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氧化,而是某种未被时间磨灭的“记忆”在复苏。在修复过程中,他通过铜镜看到了模糊的影像——一队身着奇装异服的人,在月光下的密林中进行着某种庄严的仪式。 罗文的店铺坐落在一栋老旧的阁楼里,楼下是熙熙攘攘的市集,楼上却是他宁静的庇护所。他对每一件经手的物件都抱有敬畏之心,深知每件旧物都承载着一段被遗忘的往事。他的生活简单而规律,直到那位神秘的委托人——一位名叫苏雯的年轻女子出现。 苏雯带来了一只木质的音乐盒,盒盖上雕刻着一棵扭曲的古树。她声称这是她祖母留下的遗物,已经多年无法转动。当罗文接过音乐盒时,一股冰凉的感觉瞬间传遍全身。他发现音乐盒的内部结构极其复杂,并非寻常的机械装置。在深入研究后,他发现音乐盒的底部隐藏着一个微小的机关,一旦触发,音乐盒会发出一种超越正常听觉范围的低频声响。 苏雯的眼神中充满了焦虑与渴望,她讲述了家族中关于这音乐盒的传说:它能“唤醒”沉睡的过去。罗文虽然对此嗤之以鼻,但好奇心驱使他深入探究。在修复过程中,他无意间发现音乐盒的木材并非来自已知树种,而是一种带有特殊纹理的“星木”。这种木材,据古籍记载,只生长在极少数被认为是“灵气汇聚之地”的深山之中。 第二章:失落的地图与迷途的旅人 随着对铜镜和音乐盒研究的深入,罗文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隐秘的联系。铜镜上的仪式图案,与音乐盒内部雕刻的星木纹理,形成了某种几何上的呼应。他开始翻阅那些堆积在阁楼角落的珍稀文献,试图寻找线索。 在一个尘封的卷轴中,罗文发现了一张残缺的地图。地图上标注的并非山川河流,而是星辰的方位与古代的方言符号。根据他多年来对古董的接触经验,他推断这地图指向的,是一个被现代文明遗忘的“时间节点”。 同一时间,一股无形的力量开始影响罗文的日常生活。他的店铺频繁受到骚扰,一些身份不明的人试图闯入,他们的目的直指罗文手中的物件。这些人行事诡秘,行动迅速,似乎训练有素。罗文意识到,他卷入的事件远超乎他的想象,这不再是简单的古董修复,而是一场关于“守护”与“夺取”的较量。 在一次深夜的跟踪中,罗文成功摆脱了尾随者,并截获了一份加密的通讯记录。记录中提到了一个组织——“守夜人”,他们的目标似乎是回收所有带有“共振频率”的古代遗物,以防止它们落入“迷途者”手中。罗文开始怀疑,自己一直以来所做的,就是无意中扮演了“守夜人”的角色。 苏雯此时也展现出了她不为人知的一面。她并非一个简单的委托人,而是“守夜人”组织的核心成员之一,她对音乐盒的出现早有预料。她向罗文坦白,她的家族世代都在寻找阻止“共振频率”被滥用的方法。她祖母留下音乐盒,是为了在关键时刻,找到能稳定这种能量的人——而罗文,就是那个“稳定器”。 第三章:遗迹的开启与时空的交错 根据地图的指引和铜镜的定位,罗文和苏雯踏上了一段充满未知的旅程。他们的目的地是一处位于祁连山脉深处的古代遗迹——“观测台”。这里被当地人视为禁地,传说中是连接天地的枢纽。 进入遗迹的路途异常艰险,他们不仅要面对自然的险阻,还要提防“守夜人”的追踪。在一次穿越地下暗河的险境中,罗文运用他修复古籍时学到的空间感知能力,成功地找到了隐藏的通道。 观测台的内部结构令人叹为观止。巨大的石柱支撑着穹顶,穹顶上镶嵌着与铜镜上图案完全吻合的晶石。在祭坛中央,矗立着一座空置的基座,显然是用来放置“共振核心”的。 正当他们准备启动遗迹时,追踪他们的“守夜人”也赶到了。领头的是一位冷峻的中年男子,名叫韩毅。韩毅指责罗文——一个“局外人”——不该干预他们维护世界平衡的使命。双方爆发了冲突,但罗文和苏雯的目标是完成修复,而不是战斗。 罗文意识到,音乐盒和铜镜就是启动遗迹的关键。他将铜镜置于基座的一侧,而苏雯则小心翼翼地将音乐盒嵌入另一侧的凹槽。当两者接触的瞬间,整个遗迹被激活,低沉的共振声响起,周围的晶石发出耀眼的光芒。 这不是毁灭的信号,而是一种“校准”。罗文感受到一股强大的能量流过自己的身体,他不再是单纯的修复师,而是成为了能量流动的媒介。他“看到”了数千年前,古人如何利用这些遗物来观测星象,并试图将地球的“时间轨迹”保持在稳定的状态。 第四章:选择的重量与重归平静 韩毅见状,停止了攻击,他明白了罗文并非敌人。他解释说:“‘共振’一旦失控,会导致时间错乱,历史被重写。我们的使命就是确保它被正确引导。” 在能量流动的顶峰时刻,罗文做出了他的选择。他没有试图夺取或控制这份力量,而是引导它回归到最初的平衡状态。他运用他对材料和结构的理解,巧妙地在能量的回路中加入了一个“缓冲机制”,将潜在的巨大波动转化为一种温和的、持续的背景脉冲。 当光芒散去,遗迹恢复了沉寂。音乐盒和铜镜失去了它们耀眼的光芒,但它们依然存在,只是不再具有那种危险的“活性”。 罗文和苏雯回到了城市。韩毅和他的组织也暂时退出了罗文的生活,但留下了明确的警告:这份“平衡”需要持续的守护。 罗文再次回到了他的古董修复铺。他依然是那个沉默寡言的修复师,但他的目光中多了一份深邃与沉静。他知道,那些旧物中蕴藏的秘密远未终结,它们只是暂时被安放。他依然会修复那些残破的器皿,只不过,在每一次触摸木头、金属或瓷器时,他都能更清晰地“听见”它们背后那些尘封的、不为人知的历史低语。他不再只是修复物品的形体,更是在维护着世界记忆的完整性。而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只有他自己知道,如同他店里那些被时间遗忘的珍宝一样,安静地躺在他的心底。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崎雲


  本名吳俊霖,1988年生於臺南,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現就讀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班。

  曾獲時報文學獎、鍾肇政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優秀青年詩人獎、第三屆周夢蝶詩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創世紀六十周年紀念詩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X19全球華文詩獎、國藝會創作補助以及各地方文學獎等。

  著有詩集《諸天的眼淚》(寶瓶文化,2020)、《無相》(斑馬線,2017)、《回來》(角立,2009),散文集《說時間的謊》(臺灣東販,2019)。

图书目录

作家聯合推薦
【推薦序】與諸天的眼淚在夢中通訊 ◎羅毓嘉
【自 序】鈍根通靈

輯一 遺卻之物
無盡意
連心痣
附會
神意
水問
回家

輯二 並蒂蓮
如在
蓮仔
徵兆
遺事
娑婆訶

輯三 沉默的器官
木紋之心
水琴
雙眼如幕
靜物之聲
夢中通訊

●被留下來的
冬日望海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063949
  • 叢書系列:Island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8 x 20.8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與諸天的眼淚在夢中通訊
羅毓嘉(作家)


  最好的詩人,他們的詩總是與他們散文裡頭的殘酷與慈悲互文,自剖,自成,自證。

  《夢中通訊》就是這樣一本,與詩集《諸天的眼淚》,必須一齊讀完的散文集。

  崎雲先前的詩集《諸天的眼淚》當中,那些沉浸於宗教的吟哦與慈悲,苦與死,病與難。我讀詩的時候總想著下次見到崎雲的時候,有許多問題想要問他──問他,你要如何以宗教證成詩藝?你要如何證成,文字是可以超越人世的苦難這人間的輪迴?當人問起這首詩的「本事」,你要如何解釋一切?

  你要如何說,是世間的混沌洗滌出了你的澄澈?

  我很想這麼問當然我想這麼問。但其實,其實我和崎雲稱不上有什麼私交。是以《夢中通訊》,崎雲的這本散文集,幸與不幸,為我們揭開了整本傷痛的歷史之所在,他清雋的身形背後那在政大木柵山坳裡給風吹起的髮絲之瀟灑背影之下,那所有的故事。

  //

  崎雲見到我的時候總是非常含蓄,且節制地喊我,毓嘉學長。

  我與他交會於詩。但幾次在政大的校園裡頭相遇的片刻,我總覺得,他其實才是我的學長。而我是那種比較張狂的,不受控制的,妖冶的,學妹吧。某次,在校園當中,我評完了政大的道南文學獎正要離開校園的時候他喊住我,「學長,」他那麼穩重,安定,垂眉微笑,並遞給我當時他甫出版的詩集《無相》。

  也確實是從《無相》之間,崎雲的詩作──是那麼內省地輕輕揭開了人世之苦,難,病,厄,而我們所能擁有所能形容「這些」的詞彙都尚嫌太少太少的「這時」,那裡才有了生。生之困窘,生之吞忍,生之,低微。崎雲的詩,是從那裡頭開始的。

  而其實,讀詩的時候,我並不知道。

  我以為是一種神性之苦,我以為,那是追取悟道之苦。我以為,那是──那麼一個與我完全不同的詩人,在追索著「什麼」之苦。讀《夢中通訊》的這幾天,我失去了一個朋友,因著一場意外,一個篤信基督的朋友在基督的同志社群當中竭力拓寬著宗教與同志社群對話空間的朋友,離開了我們的那個夜晚。我問,有沒有神?如果有,為什麼祂(媽的)要把這麼好的人,在這麼早的時候帶走?我問。當然,但當然,沒有答案。

  羅智成在《諸天的眼淚》推薦中寫了,「以佛學或道教思想為基礎的冥想經驗,卻傾向把某種最深刻的體悟排除在文字表達之外。因此以詩證道像是一個僵局,除非你找到詩本身的率性、反語言性或反慣性語言的禪性。」

  我偏要說,正是因為崎雲不僅寫出了《諸天的眼淚》,而在《夢中通訊》裡頭,我們終於知道,他思覺失調的母親,那生活飽受困頓煎熬的父親,那位他必須捐出一部分肝臟的父親,這些,都是崎雲本身的,神性。

  崎雲不怨。不恨。他質疑,但他垂眉。他躺上手術臺。他綁縛母親。給母親吃藥。

  他聽任鄰人錯誤的指摘而他吞下那些。

  他。

  承受所有傷害。

  我又想起崔舜華給崎雲寫過的文字──「病老之苦,求之不得的苦,無愛之苦,清貧與勞動的生活之苦……值得深究的是詩裡面並不索求太多的離苦得樂,亦無諄諄誘導之意,他的詩之所以充滿了生的力道,而非悟的枯索,是他用力地於每句詩行之中當下證苦、即苦、整個地浸泡在苦裡,使苦中有愛,而愛正恰恰足以消解一切苦厄──」

  //

  崎雲的愛又那麼節制。

  連一包菸都能抽上兩三個月的人,究竟要怎麼相信他是揮霍生命的?

  他只是靜靜地活。而我想起蔡明亮導演在宜蘭壯圍沙丘旅遊資訊中心播放的《行者》系列影像作品。蔡明亮行走著。慢慢地。二十分鐘前進十五公尺吧。像人生。一天就是過完了一天。一個月,則也就是一個月。行者有什麼目的嗎?或許有,或許沒有。行者只是前往世間大我所帶著他們所前往的地方。崎雲在《夢中通訊》所講述的一切家族史,證成了《諸天的眼淚》之必要。

  或許那些也都與我們無關。

  《夢中通訊》的文字無疑是──菩薩的。帶我們走過佛家六道。或許下次轉生,別再當人,別再寫詩了吧?那樣也挺好的。崎雲啊,你這輩子,已經修得夠了。也謝謝你帶我們見到了,這些靜物皆活的風景。

自序

鈍根通靈(節錄)


  […] 寫作大抵就是這樣,是過往的預言,是未來的讖言,是葉之脈,是窗──有時是窺視,有時是觀照──是預言的完成,讓我得見生命的黑洞。有時也是記憶的索引,是渡河的筏,是神人藉稚兒操持的圓光術,唯有一心真純、無邪思者始能成之,追尋著種種線索,勾勒出某種情境的再現與創造。如那些能夢見我之死亡者,或許也都是素心無邪的桃源捕魚人,能心印,也曾心印。

  夢境是這樣,寫作是這樣,有隔的距離、變形的記憶,誠實真純地面對自己,自曝其拙,這對我來說是熱氣蒸騰如置霧裡,是水溶溶的。

  想起曾多次躺在滿水位的浴缸中,讓水面沒過口鼻,將要窒息後的浮出水面的大口喘氣,思想著這是瀕臨死亡的體驗嗎?曾受委屈而無法自證而急於拿著刀片割劃在自身胸口上的無力感,是瀕臨死亡的體驗嗎?閉著眼,騎著車獨行在空蕩無人的深夜道路上,催著油門,數到七時忍不住睜開眼的恐懼感,是瀕臨死亡的體驗嗎?捐完肝,躺在加護病房中,失去時間感下的種種昏沉與惡夢,那種深深沉沉無有出期的感覺?是了,或許是吧,但或許也不是。

  當種種情境與狀態被否定於某一種判斷,便反面證成其雙重的性質,是活著與死亡之間的一線,而當「狀態」尚未完成,我們只能用靈異之心去揣測、逼近,而無法「成為」。正如同我日日躺在母親離世的那個位置上,雙手交疊,揣想與試著模擬她斷氣時的樣貌,想著,那會是什麼樣的狀態?那一刻,她的心裡想著的又會是什麼?當我側躺在醫院的陪病床上,看著寡言沉默的父親,想著得知一度無法換肝的他,當時的心理和情緒又幾何?當我坐在災難現場,看著頹傾的大樓、遠方的煙火與鞭炮、近處的老鼠與手電筒之光,哪一樣是真的,哪一樣是大型劇場的特效?

  生與死的間隔、慶祝與哀愐的間隔、虛幻與真實的間隔。

  這般想來,寫作也確實是神祕經驗的靈通一刻。我用拙劣的文字寫下的是諸多的消頹:精神、疾病與喪亡,母親、父親、大表姊,思覺失調、肝癌、大地震。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自能遠離顛倒夢想。許多事情想不通、做不來,為什麼是我、為什麼不是我、什麼是我,膽怯與無能是我嗎?不知道,只知道我是十足的鈍根。而後經歷幾次大疫、大震,情感來去,虧欠、委屈與不甘,復又牢困於苦海深處,也就覺得自己變得更鈍了。

  諸此在敗壞中的敗壞,我鈍,但我深知自己慾壑難填、貪嗔縛身,坐在寺廟裡、蒲團上,也只願心地能常光明,不顛倒、不夢想,不受外境牽,能如實知自心。不貪求,但仍貪一顆安定穩實的心。

  倘若,寫作是造夢,是在一張又一張的複寫紙上作畫──有隔,且作用的當下即在複製──即使,隨後的修改與刪汰使得全然的複製已不可能;即使,尚未掀開紙張之前並未真的能夠知曉何處有瑕(或作畫之時便已滿身破綻),但我仍感受且享受作畫過程中的愉悅、苦、施力、質疑,以及最最深刻的離群的孤獨。此時,文字即是通訊的工具,作為符號,指向造夢者/作畫者的心跡。

  在複寫紙上留下一道又一道的痕跡,像在大地上費力地挖出渠道等待雨季的來臨,這一冊子,畢竟是這些複寫紙最後的樣子,是它們身帶斧鑿的傷痕而貪慕那些臻於化工的作品而遙不可及,之忌妒,之貼近於一個人的精神。有缺陷,有敗筆,但也有其在記憶中無可取代的一部分,那是文字的價值,生之價值,也是死亡之價值。它們只是諸多概念的痕跡──自卑、焦慮、痛苦、求索、沉思、靜默──面生、看死,而非那些概念的本身。

  它們不是複寫紙後的畫作,也非思維與情感的全然再現,它們是「隔」,但不是真相;它們只是接近,只能接近。乃因完美的畫作,只存在於虛空之中,全面的真相會在過程中耗散,也唯有在此中會被永遠地保留。我也明白自己不是會寫的人、能寫的人、寫得好的人,故而這本書中的篇章並非技藝的展現,更多則是展現出一種挽留的手勢,如安靜的塑像,道祖、觀音、耶穌、聖母,祂們的手,以及祂們的手之所指、之所持、之所結印。印於真,印於愧。

  是故,寫作的過程中,我常告訴自己,若心中有愧,文字於焉便將會成為揭露自我罪懺的工具,作者是心,讀者是心,但若能如實知自心,那麼文字或許也將會成為晉道的利器;若心中無愧,無悲無喜無樂,寫也罷,不寫也罷,能坦然於日常瑣事,使遣用的文字成為日常經驗的肌理,眼目呈象,感應高僧大德常言之「山河並大地,全露法王身」的樣態,這樣也好,這樣更好。對於可供入題的素材,放過或不放過,文字的捉與不捉,也不過如此而已。

  但確然有一絲快樂,快樂。

  寫作、活著,不為誰,不為己,但就是快樂。當我把那些苦難寫了下來,於此中有爽然而釋的安定、有淡遠的愉樂在心裡,這樣就夠了,這樣就夠了。

  謝謝母親,謝謝C,使鈍根如我,也有機會能通萬物之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氛围构建,成功地营造出一种既疏离又极度亲密的矛盾体验。它好像在讲述一个发生在遥远时空的故事,背景设定充满了陌生的符号和难以名状的仪式感,这让读者保持着一种冷静的观察距离,仿佛正在研究一个精致的标本。然而,一旦故事的核心情感被触动,那种直击人心的孤独感、对归属的渴望,却是如此的普遍和熟悉,瞬间打破了所有的物理或时间的隔阂,将读者猛地拉回到自身最柔软的内心深处。这种“远观而不得,近触而心颤”的阅读感受非常奇特,它强迫你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框架去理解外在世界,但最终,所有的探索都指向了对自我存在的重新审视。这种宏大叙事与个体微观情感的巧妙融合,让这本书的余韵久久不散,它不提供简单的慰藉,而是留下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让人愿意反复回味其中的象征意义和哲理光芒。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把握得如同专业交响乐团的指挥。它不是那种一上来就用密集的事件轰炸读者的作品,相反,它更像是一场缓慢展开的、层层递进的探索之旅。开篇部分的铺陈,看似闲笔甚多,但细究之下,每一个看似无关的场景、每一句不经意的对话,都像是埋下的伏笔,精准地预示着后续情感的高低起伏。当故事进入中段时,张力开始以一种近乎不可察觉的方式逐渐累积,像是潮水在夜色中悄然上涨,读者往往在不经意间发现自己已经被完全卷入其中,情感的共鸣达到了一个临界点。而当高潮来临时,它也处理得极为克制,没有那种撕心裂肺的爆发,而是通过细微的眼神、沉默的对峙,将积蓄已久的情绪瞬间倾泻而出,那种力量感是沉淀后的厚重,而非浮躁的喧嚣。读完全书,我反而会沉浸在一种“意犹未尽”的平静中,而不是筋疲力尽,这无疑是作者对掌控叙事火候的强大自信的体现。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厚实的封面带着一种低调的奢华感,那种触感不是光滑的塑料感,而是略带纹理的纸质,让人忍不住想反复摩挲。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极其考究,米白色的调子,墨色印刷得清晰有力,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最妙的是,设计师在排版上留出了大量的空白,这让文字有了呼吸的空间,每段内容都不是那种拥挤在一起的压迫感,而是像是在精心布置的画廊里,每一句话都是一幅独立的展品,等待着读者去细细品味。尤其是那些章节之间的过渡页,常常会用一幅极简的水墨小品来承接前后情绪的转换,这种视觉上的留白,仿佛在暗示着故事背后更深层的意境,让人在翻页的瞬间,思绪可以瞬间沉淀下来,为下一阶段的阅读做好心理准备。我常常会因为它的外观和触感,就对内容抱有极高的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被珍藏的物件,散发着一种宁静而又充满力量的质感,让人在拿起它的那一刻,就感受到创作者对阅读体验的极致尊重。

评分

书中人物的塑造,简直达到了“入戏太深”的境界,仿佛他们就是我们身边那些真实存在、有着复杂灵魂的个体。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灰色地带”的描绘,这里的角色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立场和局限下挣扎求生,他们的动机清晰可循,即使是那些不光彩的决定,也能让人在道德的天平上产生摇摆与困惑。比如那个始终保持距离感的配角,他所有的冷漠背后,似乎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沉重往事,作者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旁观者的视角,让你自己去拼凑他破碎的轮廓。这种留白,反而让角色更加立体和鲜活,因为现实中的人,哪有那么多清晰的标签?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如果是我,我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这种与角色的深度对话,远比那种非黑即白的人物设定来得震撼人心,让人读完后,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简直是变幻莫测的,让人目不暇接。有时候,它会像一首古典诗词,用词极其凝练、意象丰沛,一句话就能描绘出跨越时空的沧桑感,读起来韵律感十足,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可紧接着,场景一转,描述的可能又是现代都市生活的疏离与快速,语言突然变得犀利、简洁,充满了尖锐的讽刺和机锋,那种跳跃性让人在沉浸与抽离之间不断切换,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注意力。更令人称奇的是,作者似乎能精准地捕捉到不同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语态’——老人说话的缓慢与智慧,年轻人交谈中的急促与迷茫,都通过文字精准复刻,几乎能听到他们真实的声线。这种对语言工具炉火纯青的运用,使得整本书读起来绝不单调乏味,反而像是一场风格各异的文学盛宴,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对表达多样性的不懈追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