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中通訊

夢中通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崎雲
圖書標籤:
  • 夢境
  • 通訊
  • 奇幻
  • 愛情
  • 懸疑
  • 超自然
  • 心理
  • 治愈
  • 成長
  • 孤獨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2023年時報文學獎散文組首獎 ▍
原諒疾病、原諒自己、
原諒妳,我的母親。
原諒一切善惡的有涉與無涉、有心與無心。

  ▍與時間、神佛對話──
  ▍2023年時報文學獎散文組首獎
  ▍詩人崎雲首本傢族紀事散文集

  生與死的間隔,慶祝與哀愐的間隔,
  虛幻與真實的間隔。
  諸此在敗壞中的敗壞,我鈍……

  母親蓮仔思覺失調癥發病,時而暴怒憂傷,時而幻視幻聽、時空錯亂。當母親像小孩含著淚在親人懷中入睡,他想著,我也曾希望自己能夠這樣安然躺臥在母親的懷裡。

  一場地震後,他在倒塌的建築物前舉起錶,右耳聆聽時間,左耳聽苦難的人間,直到第七日,終於等到錶姊一傢四口的身影。父親為撐起傢計積勞成疾,他捐肝給父親,讓自己沉默的一部分為父親提供守護。

  詩人崎雲以節製安靜的筆觸,書寫傢族記憶與周身病事,其間有睏惑眷念,亦有和解與頓悟。病苦死別之前,他不與神佛對峙,而與時間說話,任時間說話。

  ※本書收錄時報文學獎、鍾肇政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等多項文學獎獲獎作品。

  //
  原諒疾病、原諒自己、原諒妳,我的母親,
  原諒一切善惡的有涉與無涉、有心與無心。
  在彼刻,似乎疾病所帶來的痛楚已與我倆無關,
  與天地無關,與諸神無關,
  與業障冤孽與種種遁伏的妖鬼魔障無關。
  隻覺得身心安然,當下的彼此乃彼此的護守,
  我們相互看顧著,
  而左手臂上的那一顆痣仍然清晰可見。
  ──〈連心痣〉

  //

收錄文章獲獎紀錄

  〈蓮仔〉獲2023年第44屆旺旺時報文學獎首獎
  〈夢中通訊〉獲2022年鍾肇政文學獎散文副獎
  〈靜物之聲〉獲2022年吳濁流文學獎散文佳作
  〈遺事〉入圍2022年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組決審
  〈水琴〉獲2020年第10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人間佛教散文佳作
  〈水問〉獲第2018年第8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人間佛教散文佳作
  〈連心痣〉獲2012年懷恩文學獎社會組優勝

作傢齊聲推薦

  羅毓嘉(作傢)
  __專文作序

  吳妮民(醫師、作傢)
  孫梓評(作傢)
  崔舜華(作傢)
  郝譽翔(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係教授)
  廖梅璿(作傢)
  __一緻推薦

  「最好的詩人,他們的詩總是與他們散文裡頭的殘酷與慈悲互文,自剖,自成,自證。《夢中通訊》就是這樣一本,與詩集《諸天的眼淚》,必須一齊讀完的散文集。」──羅毓嘉

  「常人與眾仙不分,父身與子體藉換,崎雲齣入現實,寫齣理性與感受間層層細密褶襞,以詩化的語言,貼近難以形容的生命情狀,將憂傷沐洗齣清明輪廓。」──廖梅璿

  「崎雲以詩人精緻的意象,在生命、疾病、肉體間流轉思索,麵對苦厄大難,展現瞭無比的溫柔與堅毅。他觀心、內省的文字,似木質之安靜,彷彿苔之深沉。」──吳妮民
塵封的記憶:一位古董修復師的非凡旅程 第一章:舊物的新生與秘密的低語 羅文,一個在城市角落經營著一傢名為“迴溯”的古董修復鋪的中年人,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他的雙手仿佛擁有魔力,能讓濛塵的古物重現昔日光彩。然而,羅文的內心深處,卻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他並非單純的修復師,而是被某種古老的使命所牽引,遊走在曆史與現實的邊緣。 故事始於一件不起眼的清代銅鏡。這麵銅鏡錶麵布滿瞭銹跡與劃痕,但羅文在擦拭時,指尖觸及之處,卻傳來一陣微弱的電流。他意識到,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氧化,而是某種未被時間磨滅的“記憶”在復蘇。在修復過程中,他通過銅鏡看到瞭模糊的影像——一隊身著奇裝異服的人,在月光下的密林中進行著某種莊嚴的儀式。 羅文的店鋪坐落在一棟老舊的閣樓裏,樓下是熙熙攘攘的市集,樓上卻是他寜靜的庇護所。他對每一件經手的物件都抱有敬畏之心,深知每件舊物都承載著一段被遺忘的往事。他的生活簡單而規律,直到那位神秘的委托人——一位名叫蘇雯的年輕女子齣現。 蘇雯帶來瞭一隻木質的音樂盒,盒蓋上雕刻著一棵扭麯的古樹。她聲稱這是她祖母留下的遺物,已經多年無法轉動。當羅文接過音樂盒時,一股冰涼的感覺瞬間傳遍全身。他發現音樂盒的內部結構極其復雜,並非尋常的機械裝置。在深入研究後,他發現音樂盒的底部隱藏著一個微小的機關,一旦觸發,音樂盒會發齣一種超越正常聽覺範圍的低頻聲響。 蘇雯的眼神中充滿瞭焦慮與渴望,她講述瞭傢族中關於這音樂盒的傳說:它能“喚醒”沉睡的過去。羅文雖然對此嗤之以鼻,但好奇心驅使他深入探究。在修復過程中,他無意間發現音樂盒的木材並非來自已知樹種,而是一種帶有特殊紋理的“星木”。這種木材,據古籍記載,隻生長在極少數被認為是“靈氣匯聚之地”的深山之中。 第二章:失落的地圖與迷途的旅人 隨著對銅鏡和音樂盒研究的深入,羅文發現它們之間存在著某種隱秘的聯係。銅鏡上的儀式圖案,與音樂盒內部雕刻的星木紋理,形成瞭某種幾何上的呼應。他開始翻閱那些堆積在閣樓角落的珍稀文獻,試圖尋找綫索。 在一個塵封的捲軸中,羅文發現瞭一張殘缺的地圖。地圖上標注的並非山川河流,而是星辰的方位與古代的方言符號。根據他多年來對古董的接觸經驗,他推斷這地圖指嚮的,是一個被現代文明遺忘的“時間節點”。 同一時間,一股無形的力量開始影響羅文的日常生活。他的店鋪頻繁受到騷擾,一些身份不明的人試圖闖入,他們的目的直指羅文手中的物件。這些人行事詭秘,行動迅速,似乎訓練有素。羅文意識到,他捲入的事件遠超乎他的想象,這不再是簡單的古董修復,而是一場關於“守護”與“奪取”的較量。 在一次深夜的跟蹤中,羅文成功擺脫瞭尾隨者,並截獲瞭一份加密的通訊記錄。記錄中提到瞭一個組織——“守夜人”,他們的目標似乎是迴收所有帶有“共振頻率”的古代遺物,以防止它們落入“迷途者”手中。羅文開始懷疑,自己一直以來所做的,就是無意中扮演瞭“守夜人”的角色。 蘇雯此時也展現齣瞭她不為人知的一麵。她並非一個簡單的委托人,而是“守夜人”組織的核心成員之一,她對音樂盒的齣現早有預料。她嚮羅文坦白,她的傢族世代都在尋找阻止“共振頻率”被濫用的方法。她祖母留下音樂盒,是為瞭在關鍵時刻,找到能穩定這種能量的人——而羅文,就是那個“穩定器”。 第三章:遺跡的開啓與時空的交錯 根據地圖的指引和銅鏡的定位,羅文和蘇雯踏上瞭一段充滿未知的旅程。他們的目的地是一處位於祁連山脈深處的古代遺跡——“觀測颱”。這裏被當地人視為禁地,傳說中是連接天地的樞紐。 進入遺跡的路途異常艱險,他們不僅要麵對自然的險阻,還要提防“守夜人”的追蹤。在一次穿越地下暗河的險境中,羅文運用他修復古籍時學到的空間感知能力,成功地找到瞭隱藏的通道。 觀測颱的內部結構令人嘆為觀止。巨大的石柱支撐著穹頂,穹頂上鑲嵌著與銅鏡上圖案完全吻閤的晶石。在祭壇中央,矗立著一座空置的基座,顯然是用來放置“共振核心”的。 正當他們準備啓動遺跡時,追蹤他們的“守夜人”也趕到瞭。領頭的是一位冷峻的中年男子,名叫韓毅。韓毅指責羅文——一個“局外人”——不該乾預他們維護世界平衡的使命。雙方爆發瞭衝突,但羅文和蘇雯的目標是完成修復,而不是戰鬥。 羅文意識到,音樂盒和銅鏡就是啓動遺跡的關鍵。他將銅鏡置於基座的一側,而蘇雯則小心翼翼地將音樂盒嵌入另一側的凹槽。當兩者接觸的瞬間,整個遺跡被激活,低沉的共振聲響起,周圍的晶石發齣耀眼的光芒。 這不是毀滅的信號,而是一種“校準”。羅文感受到一股強大的能量流過自己的身體,他不再是單純的修復師,而是成為瞭能量流動的媒介。他“看到”瞭數韆年前,古人如何利用這些遺物來觀測星象,並試圖將地球的“時間軌跡”保持在穩定的狀態。 第四章:選擇的重量與重歸平靜 韓毅見狀,停止瞭攻擊,他明白瞭羅文並非敵人。他解釋說:“‘共振’一旦失控,會導緻時間錯亂,曆史被重寫。我們的使命就是確保它被正確引導。” 在能量流動的頂峰時刻,羅文做齣瞭他的選擇。他沒有試圖奪取或控製這份力量,而是引導它迴歸到最初的平衡狀態。他運用他對材料和結構的理解,巧妙地在能量的迴路中加入瞭一個“緩衝機製”,將潛在的巨大波動轉化為一種溫和的、持續的背景脈衝。 當光芒散去,遺跡恢復瞭沉寂。音樂盒和銅鏡失去瞭它們耀眼的光芒,但它們依然存在,隻是不再具有那種危險的“活性”。 羅文和蘇雯迴到瞭城市。韓毅和他的組織也暫時退齣瞭羅文的生活,但留下瞭明確的警告:這份“平衡”需要持續的守護。 羅文再次迴到瞭他的古董修復鋪。他依然是那個沉默寡言的修復師,但他的目光中多瞭一份深邃與沉靜。他知道,那些舊物中蘊藏的秘密遠未終結,它們隻是暫時被安放。他依然會修復那些殘破的器皿,隻不過,在每一次觸摸木頭、金屬或瓷器時,他都能更清晰地“聽見”它們背後那些塵封的、不為人知的曆史低語。他不再隻是修復物品的形體,更是在維護著世界記憶的完整性。而這份沉甸甸的責任,隻有他自己知道,如同他店裏那些被時間遺忘的珍寶一樣,安靜地躺在他的心底。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崎雲


  本名吳俊霖,1988年生於臺南,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係碩士,現就讀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班。

  曾獲時報文學獎、鍾肇政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優秀青年詩人獎、第三屆周夢蝶詩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創世紀六十周年紀念詩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X19全球華文詩獎、國藝會創作補助以及各地方文學獎等。

  著有詩集《諸天的眼淚》(寶瓶文化,2020)、《無相》(斑馬線,2017)、《迴來》(角立,2009),散文集《說時間的謊》(臺灣東販,2019)。

圖書目錄

作傢聯閤推薦
【推薦序】與諸天的眼淚在夢中通訊 ◎羅毓嘉
【自 序】鈍根通靈

輯一 遺卻之物
無盡意
連心痣
附會
神意
水問
迴傢

輯二 並蒂蓮
如在
蓮仔
徵兆
遺事
娑婆訶

輯三 沉默的器官
木紋之心
水琴
雙眼如幕
靜物之聲
夢中通訊

●被留下來的
鼕日望海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063949
  • 叢書係列:Island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8 x 20.8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

與諸天的眼淚在夢中通訊
羅毓嘉(作傢)


  最好的詩人,他們的詩總是與他們散文裡頭的殘酷與慈悲互文,自剖,自成,自證。

  《夢中通訊》就是這樣一本,與詩集《諸天的眼淚》,必須一齊讀完的散文集。

  崎雲先前的詩集《諸天的眼淚》當中,那些沉浸於宗教的吟哦與慈悲,苦與死,病與難。我讀詩的時候總想著下次見到崎雲的時候,有許多問題想要問他──問他,你要如何以宗教證成詩藝?你要如何證成,文字是可以超越人世的苦難這人間的輪迴?當人問起這首詩的「本事」,你要如何解釋一切?

  你要如何說,是世間的混沌洗滌齣瞭你的澄澈?

  我很想這麼問當然我想這麼問。但其實,其實我和崎雲稱不上有什麼私交。是以《夢中通訊》,崎雲的這本散文集,幸與不幸,為我們揭開瞭整本傷痛的歷史之所在,他清雋的身形背後那在政大木柵山坳裡給風吹起的髮絲之瀟灑背影之下,那所有的故事。

  //

  崎雲見到我的時候總是非常含蓄,且節製地喊我,毓嘉學長。

  我與他交會於詩。但幾次在政大的校園裡頭相遇的片刻,我總覺得,他其實纔是我的學長。而我是那種比較張狂的,不受控製的,妖冶的,學妹吧。某次,在校園當中,我評完瞭政大的道南文學獎正要離開校園的時候他喊住我,「學長,」他那麼穩重,安定,垂眉微笑,並遞給我當時他甫齣版的詩集《無相》。

  也確實是從《無相》之間,崎雲的詩作──是那麼內省地輕輕揭開瞭人世之苦,難,病,厄,而我們所能擁有所能形容「這些」的詞彙都尚嫌太少太少的「這時」,那裡纔有瞭生。生之睏窘,生之吞忍,生之,低微。崎雲的詩,是從那裡頭開始的。

  而其實,讀詩的時候,我並不知道。

  我以為是一種神性之苦,我以為,那是追取悟道之苦。我以為,那是──那麼一個與我完全不同的詩人,在追索著「什麼」之苦。讀《夢中通訊》的這幾天,我失去瞭一個朋友,因著一場意外,一個篤信基督的朋友在基督的同誌社群當中竭力拓寬著宗教與同誌社群對話空間的朋友,離開瞭我們的那個夜晚。我問,有沒有神?如果有,為什麼祂(媽的)要把這麼好的人,在這麼早的時候帶走?我問。當然,但當然,沒有答案。

  羅智成在《諸天的眼淚》推薦中寫瞭,「以佛學或道教思想為基礎的冥想經驗,卻傾嚮把某種最深刻的體悟排除在文字錶達之外。因此以詩證道像是一個僵局,除非你找到詩本身的率性、反語言性或反慣性語言的禪性。」

  我偏要說,正是因為崎雲不僅寫齣瞭《諸天的眼淚》,而在《夢中通訊》裡頭,我們終於知道,他思覺失調的母親,那生活飽受睏頓煎熬的父親,那位他必須捐齣一部分肝臟的父親,這些,都是崎雲本身的,神性。

  崎雲不怨。不恨。他質疑,但他垂眉。他躺上手術臺。他綁縛母親。給母親吃藥。

  他聽任鄰人錯誤的指摘而他吞下那些。

  他。

  承受所有傷害。

  我又想起崔舜華給崎雲寫過的文字──「病老之苦,求之不得的苦,無愛之苦,清貧與勞動的生活之苦……值得深究的是詩裡麵並不索求太多的離苦得樂,亦無諄諄誘導之意,他的詩之所以充滿瞭生的力道,而非悟的枯索,是他用力地於每句詩行之中當下證苦、即苦、整個地浸泡在苦裡,使苦中有愛,而愛正恰恰足以消解一切苦厄──」

  //

  崎雲的愛又那麼節製。

  連一包菸都能抽上兩三個月的人,究竟要怎麼相信他是揮霍生命的?

  他隻是靜靜地活。而我想起蔡明亮導演在宜蘭壯圍沙丘旅遊資訊中心播放的《行者》係列影像作品。蔡明亮行走著。慢慢地。二十分鐘前進十五公尺吧。像人生。一天就是過完瞭一天。一個月,則也就是一個月。行者有什麼目的嗎?或許有,或許沒有。行者隻是前往世間大我所帶著他們所前往的地方。崎雲在《夢中通訊》所講述的一切傢族史,證成瞭《諸天的眼淚》之必要。

  或許那些也都與我們無關。

  《夢中通訊》的文字無疑是──菩薩的。帶我們走過佛傢六道。或許下次轉生,別再當人,別再寫詩瞭吧?那樣也挺好的。崎雲啊,你這輩子,已經修得夠瞭。也謝謝你帶我們見到瞭,這些靜物皆活的風景。

自序

鈍根通靈(節錄)


  […] 寫作大抵就是這樣,是過往的預言,是未來的讖言,是葉之脈,是窗──有時是窺視,有時是觀照──是預言的完成,讓我得見生命的黑洞。有時也是記憶的索引,是渡河的筏,是神人藉稚兒操持的圓光術,唯有一心真純、無邪思者始能成之,追尋著種種線索,勾勒齣某種情境的再現與創造。如那些能夢見我之死亡者,或許也都是素心無邪的桃源捕魚人,能心印,也曾心印。

  夢境是這樣,寫作是這樣,有隔的距離、變形的記憶,誠實真純地麵對自己,自曝其拙,這對我來說是熱氣蒸騰如置霧裡,是水溶溶的。

  想起曾多次躺在滿水位的浴缸中,讓水麵沒過口鼻,將要窒息後的浮齣水麵的大口喘氣,思想著這是瀕臨死亡的體驗嗎?曾受委屈而無法自證而急於拿著刀片割劃在自身胸口上的無力感,是瀕臨死亡的體驗嗎?閉著眼,騎著車獨行在空蕩無人的深夜道路上,催著油門,數到七時忍不住睜開眼的恐懼感,是瀕臨死亡的體驗嗎?捐完肝,躺在加護病房中,失去時間感下的種種昏沉與惡夢,那種深深沉沉無有齣期的感覺?是瞭,或許是吧,但或許也不是。

  當種種情境與狀態被否定於某一種判斷,便反麵證成其雙重的性質,是活著與死亡之間的一線,而當「狀態」尚未完成,我們隻能用靈異之心去揣測、逼近,而無法「成為」。正如同我日日躺在母親離世的那個位置上,雙手交疊,揣想與試著模擬她斷氣時的樣貌,想著,那會是什麼樣的狀態?那一刻,她的心裡想著的又會是什麼?當我側躺在醫院的陪病床上,看著寡言沉默的父親,想著得知一度無法換肝的他,當時的心理和情緒又幾何?當我坐在災難現場,看著頹傾的大樓、遠方的煙火與鞭炮、近處的老鼠與手電筒之光,哪一樣是真的,哪一樣是大型劇場的特效?

  生與死的間隔、慶祝與哀愐的間隔、虛幻與真實的間隔。

  這般想來,寫作也確實是神祕經驗的靈通一刻。我用拙劣的文字寫下的是諸多的消頹:精神、疾病與喪亡,母親、父親、大錶姊,思覺失調、肝癌、大地震。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自能遠離顛倒夢想。許多事情想不通、做不來,為什麼是我、為什麼不是我、什麼是我,膽怯與無能是我嗎?不知道,隻知道我是十足的鈍根。而後經歷幾次大疫、大震,情感來去,虧欠、委屈與不甘,復又牢睏於苦海深處,也就覺得自己變得更鈍瞭。

  諸此在敗壞中的敗壞,我鈍,但我深知自己慾壑難填、貪嗔縛身,坐在寺廟裡、蒲團上,也隻願心地能常光明,不顛倒、不夢想,不受外境牽,能如實知自心。不貪求,但仍貪一顆安定穩實的心。

  倘若,寫作是造夢,是在一張又一張的複寫紙上作畫──有隔,且作用的當下即在複製──即使,隨後的修改與刪汰使得全然的複製已不可能;即使,尚未掀開紙張之前並未真的能夠知曉何處有瑕(或作畫之時便已滿身破綻),但我仍感受且享受作畫過程中的愉悅、苦、施力、質疑,以及最最深刻的離群的孤獨。此時,文字即是通訊的工具,作為符號,指嚮造夢者/作畫者的心跡。

  在複寫紙上留下一道又一道的痕跡,像在大地上費力地挖齣渠道等待雨季的來臨,這一冊子,畢竟是這些複寫紙最後的樣子,是它們身帶斧鑿的傷痕而貪慕那些臻於化工的作品而遙不可及,之忌妒,之貼近於一個人的精神。有缺陷,有敗筆,但也有其在記憶中無可取代的一部分,那是文字的價值,生之價值,也是死亡之價值。它們隻是諸多概念的痕跡──自卑、焦慮、痛苦、求索、沉思、靜默──麵生、看死,而非那些概念的本身。

  它們不是複寫紙後的畫作,也非思維與情感的全然再現,它們是「隔」,但不是真相;它們隻是接近,隻能接近。乃因完美的畫作,隻存在於虛空之中,全麵的真相會在過程中耗散,也唯有在此中會被永遠地保留。我也明白自己不是會寫的人、能寫的人、寫得好的人,故而這本書中的篇章並非技藝的展現,更多則是展現齣一種挽留的手勢,如安靜的塑像,道祖、觀音、耶穌、聖母,祂們的手,以及祂們的手之所指、之所持、之所結印。印於真,印於愧。

  是故,寫作的過程中,我常告訴自己,若心中有愧,文字於焉便將會成為揭露自我罪懺的工具,作者是心,讀者是心,但若能如實知自心,那麼文字或許也將會成為晉道的利器;若心中無愧,無悲無喜無樂,寫也罷,不寫也罷,能坦然於日常瑣事,使遣用的文字成為日常經驗的肌理,眼目呈象,感應高僧大德常言之「山河並大地,全露法王身」的樣態,這樣也好,這樣更好。對於可供入題的素材,放過或不放過,文字的捉與不捉,也不過如此而已。

  但確然有一絲快樂,快樂。

  寫作、活著,不為誰,不為己,但就是快樂。當我把那些苦難寫瞭下來,於此中有爽然而釋的安定、有淡遠的愉樂在心裡,這樣就夠瞭,這樣就夠瞭。

  謝謝母親,謝謝C,使鈍根如我,也有機會能通萬物之靈。

用戶評價

评分

書中人物的塑造,簡直達到瞭“入戲太深”的境界,仿佛他們就是我們身邊那些真實存在、有著復雜靈魂的個體。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灰色地帶”的描繪,這裏的角色沒有絕對的好與壞,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立場和局限下掙紮求生,他們的動機清晰可循,即使是那些不光彩的決定,也能讓人在道德的天平上産生搖擺與睏惑。比如那個始終保持距離感的配角,他所有的冷漠背後,似乎都隱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沉重往事,作者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通過一係列旁觀者的視角,讓你自己去拼湊他破碎的輪廓。這種留白,反而讓角色更加立體和鮮活,因為現實中的人,哪有那麼多清晰的標簽?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如果是我,我會做齣同樣的選擇嗎?’這種與角色的深度對話,遠比那種非黑即白的人物設定來得震撼人心,讓人讀完後,對人性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

這本書的整體氛圍構建,成功地營造齣一種既疏離又極度親密的矛盾體驗。它好像在講述一個發生在遙遠時空的故事,背景設定充滿瞭陌生的符號和難以名狀的儀式感,這讓讀者保持著一種冷靜的觀察距離,仿佛正在研究一個精緻的標本。然而,一旦故事的核心情感被觸動,那種直擊人心的孤獨感、對歸屬的渴望,卻是如此的普遍和熟悉,瞬間打破瞭所有的物理或時間的隔閡,將讀者猛地拉迴到自身最柔軟的內心深處。這種“遠觀而不得,近觸而心顫”的閱讀感受非常奇特,它強迫你跳齣自己固有的思維框架去理解外在世界,但最終,所有的探索都指嚮瞭對自我存在的重新審視。這種宏大敘事與個體微觀情感的巧妙融閤,讓這本書的餘韻久久不散,它不提供簡單的慰藉,而是留下瞭一係列值得深思的問題,讓人願意反復迴味其中的象徵意義和哲理光芒。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藝術品。厚實的封麵帶著一種低調的奢華感,那種觸感不是光滑的塑料感,而是略帶紋理的紙質,讓人忍不住想反復摩挲。內頁的紙張選擇也極其考究,米白色的調子,墨色印刷得清晰有力,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最妙的是,設計師在排版上留齣瞭大量的空白,這讓文字有瞭呼吸的空間,每段內容都不是那種擁擠在一起的壓迫感,而是像是在精心布置的畫廊裏,每一句話都是一幅獨立的展品,等待著讀者去細細品味。尤其是那些章節之間的過渡頁,常常會用一幅極簡的水墨小品來承接前後情緒的轉換,這種視覺上的留白,仿佛在暗示著故事背後更深層的意境,讓人在翻頁的瞬間,思緒可以瞬間沉澱下來,為下一階段的閱讀做好心理準備。我常常會因為它的外觀和觸感,就對內容抱有極高的期待,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可以被珍藏的物件,散發著一種寜靜而又充滿力量的質感,讓人在拿起它的那一刻,就感受到創作者對閱讀體驗的極緻尊重。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感把握得如同專業交響樂團的指揮。它不是那種一上來就用密集的事件轟炸讀者的作品,相反,它更像是一場緩慢展開的、層層遞進的探索之旅。開篇部分的鋪陳,看似閑筆甚多,但細究之下,每一個看似無關的場景、每一句不經意的對話,都像是埋下的伏筆,精準地預示著後續情感的高低起伏。當故事進入中段時,張力開始以一種近乎不可察覺的方式逐漸纍積,像是潮水在夜色中悄然上漲,讀者往往在不經意間發現自己已經被完全捲入其中,情感的共鳴達到瞭一個臨界點。而當高潮來臨時,它也處理得極為剋製,沒有那種撕心裂肺的爆發,而是通過細微的眼神、沉默的對峙,將積蓄已久的情緒瞬間傾瀉而齣,那種力量感是沉澱後的厚重,而非浮躁的喧囂。讀完全書,我反而會沉浸在一種“意猶未盡”的平靜中,而不是筋疲力盡,這無疑是作者對掌控敘事火候的強大自信的體現。

评分

這部作品的語言風格簡直是變幻莫測的,讓人目不暇接。有時候,它會像一首古典詩詞,用詞極其凝練、意象豐沛,一句話就能描繪齣跨越時空的滄桑感,讀起來韻律感十足,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到其中的深意。可緊接著,場景一轉,描述的可能又是現代都市生活的疏離與快速,語言突然變得犀利、簡潔,充滿瞭尖銳的諷刺和機鋒,那種跳躍性讓人在沉浸與抽離之間不斷切換,極大地調動瞭讀者的注意力。更令人稱奇的是,作者似乎能精準地捕捉到不同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語態’——老人說話的緩慢與智慧,年輕人交談中的急促與迷茫,都通過文字精準復刻,幾乎能聽到他們真實的聲綫。這種對語言工具爐火純青的運用,使得整本書讀起來絕不單調乏味,反而像是一場風格各異的文學盛宴,展現瞭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對錶達多樣性的不懈追求。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