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字的智慧 (電子書)

中國漢字的智慧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逯宏
图书标签:
  • 漢字
  • 中國文化
  • 語言學
  • 文字學
  • 歷史
  • 傳統文化
  • 電子書
  • 學習
  • 教育
  • 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畫開天,漢字中飽含靈性與智慧。
道貫古今,漢字中隱藏著一個世界。

  漢字,是古人用來收納道理與法則的容器。先民們仰觀天象,俯察地理,探索人體、動植物、客觀規律的奧祕,為這一切賦予形象符號,漸漸創製出這種獨具特色的文字。漢字不僅是記錄漢語的文字符號,而且是承載著古代科學知識、文化理念、人生觀照的全息信號。
  
  在這些包羅萬象的神奇文字裡,有天文地理,有生活點滴,有治國之術,有修身之道,有人際往來……古人早就把博大精深的學問,濃縮在這些看似簡單的方塊字中。
 
《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汇:古代中亚的贸易、文化与宗教传播》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写虚构的学者姓名,例如:陈明]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填写虚构的出版社名称,例如:东方文史出版社] ---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古代连接东西方的生命线——丝绸之路,特别是其核心区域——中亚腹地,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4世纪间所经历的复杂而辉煌的文明交汇史。不同于以往仅聚焦于货物贸易的叙事,本书将视角拓宽至文化、宗教、技术乃至基因层面的深度交流与融合,展现了一个多元、流动且充满活力的古代世界。 第一部分:地理的宿命与早期贸易格局 (约公元前2世纪 – 公元1世纪) 中亚,这片被天山山脉、帕米尔高原和广袤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环绕的区域,自古以来便是地理上的十字路口。本书首先勾勒了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如何塑造了早期人类的迁徙与定居模式。 1.1 绿洲城邦的兴起与脆弱性: 详细分析了河中地区(索格德地区)以及塔里木盆地边缘绿洲聚落的形成。这些绿洲依托季节性水源,发展出了独特的灌溉农业和商业组织。重点考察了吐火罗语人群与印欧语系民族的早期互动,以及他们如何在庞大的游牧部落(如塞种、大月氏)的压力下求存与发展。 1.2 汉匈对峙与开辟通道: 叙述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原王朝认知世界的重大影响。本书着重剖析了汉朝经营西域的军事与经济动机,并细致对比了汉朝与匈奴对西域各国(如楼兰、龟兹、疏勒)控制权的争夺,这不仅是政治博弈,更是贸易路线的控制权之争。 1.3 罗马的东方凝视: 探讨了丝绸贸易如何穿越层层中间商,最终抵达地中海世界。通过对出土的罗马金币、埃及的丝织品残片以及西方史料的交叉比对,重构了“赛里斯国”(Seres,即中国)在西方世界中的神秘形象,以及中亚作为主要价格决定者和文化转译者的角色。 第二部分:宗教的熔炉与信仰的传播 (约公元1世纪 – 8世纪) 丝绸之路最持久的影响在于其宗教传播能力。中亚成为了世界性宗教的孵化器、中转站和最终的“容器”。 2.1 佛教的东渐与本土化: 佛教沿着中亚的商道,以惊人的速度和适应性向东传播。本书聚焦于贵霜帝国(Kushan Empire)在这一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特别是其赞助的犍陀罗艺术如何将希腊化的雕塑技艺与佛教教义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详细考察了高僧如鸠摩罗什、法显等在中亚古国的停留、翻译与受阻,分析了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如何吸收和融合当地萨满教和琐罗亚斯德教的元素,实现本土化转型。 2.2 祆教、摩尼教与景教的并行: 佛教并非唯一的信仰。本书系统梳理了祆教(拜火教)作为波斯文明核心信仰,如何通过粟特商人(Sogdians)将其传播至东部绿洲,直至唐代长安。同时,摩尼教(Manichaeism)以其“二元对立”的普世观,在突厥汗国和回鹘汗国中获得了短暂的统治地位。景教(Nestorian Christianity)的传播路线和组织结构,也得到了详细的考证,揭示了中亚作为不同信仰并存和竞争空间的复杂性。 2.3 粟特:丝绸之路上真正的中介者: 粟特人(Sogdians)是这一时期文化转译的核心力量。他们不仅是精明的商人,更是语言和文化的携带者。本书通过分析出土的粟特语文献和信件,揭示了他们的商业网络、家庭组织结构、以及他们在文化融合中扮演的“中间人”角色,他们如何将印度、波斯、突厥和汉文化交织在一起。 第三部分:突厥化、伊斯兰化与帝国的更迭 (约8世纪 – 13世纪) 唐帝国衰落后,中亚的历史重心开始向西、向北转移,突厥部落的兴起和伊斯兰教的征服深刻地重塑了该地区的政治与文化面貌。 3.1 怛罗斯之战与唐朝的退却: 详细分析了公元751年的怛罗斯战役,不仅仅是军事冲突,更是东西方两大文明接触与碰撞的标志性事件。该战役对中亚文化版图的长期影响,特别是造纸术的西传及其在伊斯兰世界的扩散,进行了深入探讨。 3.2 伊斯兰世界的扩张与河中地区的“黄金时代”: 随着倭马亚和阿拔斯王朝的推进,伊斯兰教逐渐成为中亚的主流信仰。本书着重介绍阿拔斯王朝时期,河中地区(今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地)如何成为伊斯兰文明的学术与商业中心。重点分析了布哈拉、撒马尔罕、呼罗珊等地在数学、医学和天文学上对全球文明的贡献,以及当地波斯文化底蕴与新传入的阿拉伯文化、突厥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 3.3 游牧帝国的冲击与重建: 梳理了回鹘、吐蕃对西域的阶段性影响,直至13世纪初蒙古西征的到来。蒙古帝国虽然带来了空前的破坏,但其建立的庞大疆域反而促进了“蒙古和平”(Pax Mongolica)下的商业和人员流动,使丝绸之路在特定时期达到了空前的繁盛,形成了横跨欧亚的统一贸易体系。 第四部分:物质遗产与日常生活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通过考古发现和文献记录,重现了古代中亚居民的日常生活图景。 4.1 纺织品、货币与度量衡: 探讨了丝绸、香料之外的区域性重要贸易品,如中亚的马匹、玉石和玻璃器皿。分析了不同时期流通的货币体系(如罗马金币、萨珊银币、唐朝铜钱、伊斯兰金第纳尔)如何反映了区域经济的权力转移。 4.2 技术交流的微观证据: 从技术史的角度,审视了冶金术、玻璃制造、以及特别是造纸术在中亚的传播路径。考察了中亚工匠如何吸收并改进来自东西方的技术,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手工艺品。 结语: 《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汇》旨在提供一个宏大而细致的视角,理解中亚并非仅仅是“通道”,而是主动的创造者和吸收者,是古代世界最富生机、最具包容性的文化熔炉之一。本书的结论强调,理解现代中亚的多元性,必须回溯至这一千年的、深刻而持久的文明交汇史。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天時
一:返璞歸真     13
三:三思而行     14
天:萬物主宰     15
日:自我更新     17
月:月滿則虧     18
晶:星羅棋布     20
旦:雞鳴戒旦     21
明:胸懷日月     22
春:知難而進     24
時:時空轉換     25
間:乘間伺隙     26
昔:逝者如斯     28
恆:如月之恆     29
氣:浩然之氣     30
云:行雲流水     32
風:春風化雨     33
雷:恐懼修身     34
雨:密雲不雨     36
需:待時而動     37
上:上行下效     38
外:置之度外     40
是:明辨是非     41
易:變動不居     42
地理
二:事無二成     45
原:飲水思源     46
水:利物不爭     47
滄:滄浪之水     48
川:川流不息     49
順:順水推舟     51
前:乘勢而行     52
淵:厚積薄發     53
海:百川之王     54
冰:超越自我     56
土:善待母親     57
畫:畫地為牢     58
周:周而不比     60
行:歧路亡羊     61
坎:德才兼修     62
陷:君子釋厄     64
虛:虛懷若谷     65
遷:出谷遷喬     66
岳:泰山之力     68
玉:君子如玉     69
班:班馬悲鳴     70
十:十全十美     72
內:攻之以內     73
門:掛席為門     74
裡:里仁為美     76
邑:有土有人     77
邕:高城深池     78
都:如有神助     79
囿:先入為主     81
中:允執厥中     82
國:以國為家     83
封:封疆之界     84
物類
龍:龍德在田     87
鳳:鳳毛雞膽     88
龜:以退為進     89
虎:三人成虎     90
猴:沐猴而冠     92
兔:狡兔三窟     93
馬:以毛相馬     94
羊:肉袒牽羊     95
犬:兔死狗烹     97
鼠:倉鼠之歎     98
蟲:蠱惑人心     100
雞:雄雞報曉     101
鳥:鴻鵠之志     102
烏:慈烏反哺     103
生:養生之道     105
小:小黠大痴     106
習:學而時習     107
奮:笨鳥先飛     109
進:循序漸進     110
觀:察言觀色     111
鳴:一鳴驚人     112
集:燕雀之樂     113
覆:覆巢之下     115
薦:先有伯樂     116
善:嘉言懿行     117
美:素質為美     118
群:容民畜眾     119
敬:操其利害     121
敢:勇於進取     122
闖:過關斬將     123
罷:韜光養晦     125
逸:遁世無悶     126
牢:亡羊補牢     127
本:根深葉茂     129
末:本末倒置     130
葉:一葉障目     131
華:盛而不驕     132
秀:秀而有實     134
齊:內助之賢     135
豐:德揚恩普     136
相:觀察之道     138
乘:因利乘便     139
兼:兼愛天下     140
身體
微:微言精義     143
面:察言觀色     144
耳:耳聽為虛     145
聽:洗耳恭聽     147
聞:充耳不聞     148
直:直道而行     149
見:見微知著     150
看:取長補短     152
省:一日三省     153
口:有口難言     154
舌:鼓舌如簧     156
言:謹言慎行     157
信:言而有信     158
問:入門問諱     159
名:名正言順     161
若:一諾千金     162
從:正己隨人     163
友:志同道合     164
企:延頸企踵     165
先:先見之明     167
尾:尾大不掉     168
局:當局者迷     169
躬:直躬之信     170
疑:疑人竊鈇     172
睽:目不給視     173
北:南轅北轍     174
逆:倒行逆施     175
爭:求而有度     177
鬥:鬥智鬥力     178
眾:眾怒難犯     179
忍:忍辱負重     181
癡:大智若愚     182
正:撥亂反正     183
立:三十而立     184
尤:好人難做     186
爰:援引之道     187
扶:濟困扶危     188
丞:一飯千金     190
付:益人自益     191
知:格物致知     192
意:以意逆志     193
勻:大公無私     195
文:文質彬彬     197
命:知命不憂     198
人:仁者愛人     199
長:長者之患     201
賢:選賢與能     202
君:謙謙君子     203
聖:革凡成聖     204
人事
力:木強則折     207
伏:伺機而動     208
創:刀頭劍首     209
敗:功敗垂成     211
辱:忍辱負重     212
困:困獸猶鬥     213
嚴:嚴懲不貸     215
焚:焚林而田     216
罪:奉辭伐罪     217
過:棄過圖新     219
去:以火去蛾     220
出:虎口脫險     221
復:去而復返     223
戒:防患未然     224
察:至察無徒     225
導:因勢利導     227
學:好學不倦     228
宮:宮牆外望     229
編:韋編三絕     231
審:審時度勢     232
聲:大音希聲     233
音:聽音知德     234
舞:長袖善舞     236
禮:禮尚往來     237
樂:樂不可極     238
射:立德正己     240
御:駕馭有術     241
書:書不釋手     242
養:怡情養性     244
休:勞逸結合     245
送:送子以言     246
公:背私為公     248
私:自環為私     249
買:買櫝還珠     250
得:取之有道     252
重:君子重言     253
孝:慈孫孝子     254
守:杜門自絕     256
義:以身作則     257
比:比目連枝     258
協:齊心協力     259
制:寸轄制輪     261
王:王道通三     262
服用
火:鑽木取火     265
灰:心若死灰     266
黑:黑白不分     267
染:耳濡目染     269
衣:衣冠楚楚     270
服:行不在服     271
革:革故鼎新     272
表:反裘負芻     274
監:以人為鑒     275
則:有物有則     277
分:審時度勢     278
合:因勢合變     279
鹹:感而有知     281
異:棄同即異     282
因:因人成事     283
曲:廣譬曲諭     285
互:分權制衡     286
網:網開一面     287
益:一謙四益     289
錢:見金動戈     290
帛:干戈玉帛     291
璧:問士以璧     292
寶:不貪為寶     294
賀:好自為之     295
弄:玉石不分     296
玦:絕人以玦     298
兵:先禮後兵     299
計:運籌帷幄     300
利:先修利器     302
矢:先發制人     303
弓:杯弓蛇影     304
車:輔車相依     306
戈:同室操戈     307
斤:斤斤計較     308
寸:尺璧寸陰     310
鼓:一鼓作氣     311
武:止戈為武     312
飲食
稷:五穀之長     315
瓜:瓜田李下     316
魚:魚爛而亡     317
酒:好酒貪杯     318
井:枯井生泉     320
解:庖丁解牛     321
宰:屠夫宰相     322
俎:越俎代庖     324
案:舉案齊眉     325
壺:壺中日月     326
器:國有猛狗     328
鼎:一言九鼎     329
盈:器小易盈     330
即:取食有道     332
甘:同甘共苦     333
既:食勿過飽     334
卑:降尊臨卑     336
盡:道盡塗殫     337
男女
大:如臨深淵     341
男:用力在田     342
遘:逢機遘會     343
如:從善如流     345
士:禮賢下士     346
委:委曲求全     347
敏:訥言敏行     349
孚:重信守義     350
婚:心心相印     351
安:金屋藏嬌     353
威:威不足恃     354
寡:失道寡助     355
棄:如棄敝屣     357
保:保民而王     358
嬰:羊質虎皮     359
夫:匹夫之勇     361
妻:結髮為妻     362
始:慎始敬終     363
愛:真心真意     365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86283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82.8MB

图书试读

前言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有四大發明。但是很多人提出,中國應該還有「第五大發明」,那就是漢字。中國人每天都在與漢字打交道,對這種筆畫優美的方塊文字再熟悉不過了。但是這文字究竟有什麼魅力,以至於被尊為「第五大發明」,卻未必所有人都知道。
  
  事實上,漢字的強大超乎我們想像。它不僅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而且具有驚人的靈性與智慧。
  
  這種靈性起源於遠古洪荒的時候。先民們仰觀天象,俯察地理,探索人體、動植物、客觀規律的奧祕,為這一切賦予形象符號,漸漸創製出這種獨具特色的文字。因此可以說,漢字是中國古人世界觀的一大寫照。
  
  隨著漢字的出現,中華文明也蓬勃發展起來。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學者和思想家層出不窮,「百家爭鳴」更是一段充滿奇蹟的歷史;朝代更迭,每隔一段時間就帶來了繁榮昌盛的全新氣象,像波瀾一樣推動著文明的進程……與此同時,漢字也經歷了一番不平凡的成長。作為這段文明的記錄者,漢字的發展和演變貫穿了不同時代,集眾家之所長,吸收了大量精華元素。
  
  最早的成熟漢字是商周時代的甲骨文。稍後,又出現了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舊稱鐘鼎文。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小篆成了通用文字,發展到漢代的隸書,才正式被命名為漢字。
  
  時至今日,人們已經很少關注漢字的內在價值,更多時候把它作為一種表達自我的工具。但生活並非一帆風順,無論是複雜的人際關係,還是無法預知的未來,抑或是難以駕馭的環境,都會帶來困惑和苦惱。其實,無論時代怎樣發展,人的慾望從未變過。我們的困窘和失意,數千年前的古人也曾有過,不同之處是古人們留下了經驗,我們不必再去重複探索,就可以找到答案。
  
  而這答案,要從古人留下的智慧結晶——漢字中尋找。
  
  循著每個漢字的筆畫,對照它曾經的模樣,人們可以窺知它所代表的一段過往,與歷史對話。在這些包羅萬象的神奇文字裡,有天文地理,有生活點滴,有治國之術,有修身之道,有人際往來,有鬥爭哲學……你會發現,古人早就把最博大精深的學問,濃縮在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方塊字中了!
  
  品讀漢字,對話歷史,與古人思想相交,可以學習他們的處世智慧,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餘韻。漢字之美,正可謂:象外有象,理外有理,橫看成嶺,側視成峰。漢字之智慧,正是:以邏輯論,可見規律;以思想論,可見哲理;以氣度論,可見精神。
  
  就讓我們來看看,在中國古人的眼裡,在漢字的天地中,世間萬物有著怎樣的面貌和內涵。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寫作風格,呈現出一種獨特的「說理的藝術」。它不像某些學者那樣,將所有論證都包裹在厚重的學術語言之下,而是選擇了一種更具親和力的敘事策略,彷彿是與一位博學卻不賣弄的長輩在深夜的書房裡,品茗閒談。作者對於漢字的「誤解」與「正解」之間的辨析尤其精彩,點出了許多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卻其實源於訛傳的用法。例如,對某些俗字的糾正,不僅僅是語法上的修正,更是一種對文化本源的追溯與尊重。書中對於漢字的「組合性」——即如何透過簡單的部件構成無限複合意義——的分析,簡直是精彩絕倫,讓人意識到漢字的模塊化設計是多麼高效與精妙。它讓我深刻體會到,漢字的學習不僅是學習一種溝通媒介,更是在學習一種古老文明的思維模式,它訓練我們的眼睛去捕捉細微的線索,訓練我們的心靈去理解隱藏的意涵。這是一本值得反覆翻閱、每次都能發現新層次的著作,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中華文化抱持熱忱的朋友們。

评分

老實講,我一開始還擔心這本電子書的排版和閱讀體驗會打折扣,畢竟涉及大量的圖文對照和字形演變的展示。結果出乎意料地流暢,特別是對於那些需要放大檢視的字形結構圖,電子書的介面處理得相當人性化,這一點值得讚賞。內容上,作者對於漢字在不同歷史階段所承載的社會功能變遷,進行了非常精闢的梳理。比方說,從早期祭祀占卜的符號,到秦漢大一統後作為政治穩定的工具,漢字的演變軌跡其實就是一部濃縮的中國社會變遷史。書中對於「簡繁之爭」所涉及的文化意涵也有所觸及,雖然不是核心論點,但這種宏觀的視野,讓讀者能更全面地思考文字改革的複雜性與必要性。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的「廣度」與「深度」兼備,既能滿足想了解基礎字源的好奇心,也能提供更進一步探討文化符號學的學術養分,絕對是書架上不可或缺的文化工具書,閱讀完後,會對「文化傳承」這幾個字有更具體的體會。

评分

坦白說,我對這方面的書籍一向抱持著比較高的期待,因為坊間很多講漢字的書,常常淪為一些趣味小知識的堆砌,缺乏系統性的理論支持,讀起來總覺得「搔不到癢處」。然而,這本書的紮實程度,遠超出了我的預期。它並沒有停留在「這個字像什麼」的淺層解讀,而是非常嚴謹地探討了漢字系統內部運作的邏輯。我特別欣賞作者對「六書」理論的現代詮釋,不再是僵硬地套用古代的分類標準,而是結合現代語言學的視角,去分析漢字如何從「象形」逐漸過渡到高度抽象的「指事」與「會意」,乃至於後來的「形聲」成為主流的過程。這種歷史的縱深感,讓我覺得對漢字的敬畏之心更深了一層。書中對部分偏旁的分析,簡直是偵探小說般的精彩,抽絲剝繭,將看似毫不相關的字群連結起來,揭示了它們共同的語義源頭。對於我們台灣這邊長期在推廣傳統文化教育的背景下,這本書無疑提供了一個非常堅實且富有啟發性的參考框架,讓教學和學習都能更上一層樓,不再只是死記硬背,而是理解其內在的生命力。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場心靈的洗滌。我通常是比較偏向感性思考的人,對於太過學術化的文字容易感到疲乏,但這本《中國漢字的智慧》,其文字的韻味,就像是品嚐上好的台灣高山茶,入口清香,回甘綿長。作者在闡述複雜的字源學概念時,總能巧妙地融入一些富有詩意的比喻,讓那些古老的符號重新活過來,彷彿能看見倉頡在刻畫時的專注神情。尤其是在論述漢字如何體現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時,那種對東方哲學的深刻體悟,讓我非常感動。書中不時穿插的書法藝術賞析部分,也極大地豐富了內容的層次,將文字的「實用性」與「美學價值」做了完美的結合。這不是一本只適合學者翻閱的書,它更像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文化漫遊指南,帶領著讀者穿越時空,感受漢字背後那股源源不絕的生命力與東方智慧的沉澱。看完之後,我對於如何書寫和使用每一個字,都多了一份審慎和珍惜。

评分

這本關於中華文字智慧的書,讀起來真是讓人有一種「撥雲見日」的感覺。我一直覺得,漢字不只是用來記錄語言的工具,它本身就是一門活著的藝術,蘊含著祖先對世界的觀察和哲學思考。從甲骨文到楷書的演變,書中梳理得非常清晰,但最讓我驚豔的是作者對於「形、音、義」之間那種辯證關係的深入剖析。例如,講到「義」的生成,不只是單純的語義學解釋,而是結合了古代社會結構、甚至是天文曆法的角度去看待一個字的誕生,這讓我覺得,每一個筆畫都不是隨意畫上去的,背後都有著一套嚴謹的宇宙觀。特別是提到一些異體字和古今用法的對比,那種時間的厚度感就撲面而來,讓人不禁感嘆,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用字,其實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定格。作者的文筆流暢,雖然主題看似深奧,但敘事風格卻十分親切,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在身邊娓娓道來,而不是冷冰冰的學術論著,這種恰到好處的平衡感,非常適合想要深入了解漢字文化,卻又不想被艱澀術語嚇跑的讀者。讀完後,看著日常使用的標語或招牌,都會有種煥然一新的感受,彷彿多了一把鑰匙,可以開啟漢字深層的密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