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抉擇的艱難︰經典法律案例中的道德思考與決疑論判斷適用 (電子書)

道德抉擇的艱難︰經典法律案例中的道德思考與決疑論判斷適用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雨果.亞當.貝鐸
圖書標籤:
  • 法律倫理
  • 道德抉擇
  • 法律案例
  • 倫理學
  • 決疑論
  • 法律判斷
  • 道德思考
  • 電子書
  • 專業法律
  • 學術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當法律碰上道德,三個生死抉擇的狀況,你的選擇會是什麼?

理性判斷vs.良心煎熬一場場猶如心理劇場的法律裁判

輔大法律學係教授吳豪人

中正大學哲學係教授謝世民 

颱大法律學院教授顏厥安   專文推薦
------------------------------------------------------------

案例一︰輪船翻覆,一艘隻能搭載24人的救生艇擠進40人,要拯救最多人命,必須將16人拋入海。誰該被犧牲?

案例二︰5名洞穴探險者受睏山洞,水盡糧絕。他們決定抽籤選定1人供其他4人分食以求最多人活命。但有人反悔退齣,怎麼辦?

案例三︰20個印第安人的命運掌握在1名外來者手中,他要嘛手刃其中一人而讓其他19人獲釋,要嘛拒絕執行而由槍手將20人全斃瞭。他該如何選擇?

 

   要針對以上每一個案例提齣明確的解決辦法是極其睏難的,它們的核心問題都在於︰「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人應該做什麼?為什麼?」這樣的問題帶我們進一步思考,解決法律爭議是否需要道德理論?法律爭議可否被化約為道德問題,並以道德推理的方式加以解決嗎?

  本書的原型是雨果.亞當.貝鐸教授於一九九五年春天在杜夫特大學開設的一係列講座。貝鐸教授在講座中選瞭三個著名的案例,包括真實發生的「美國訴霍姆斯案」,也有經典的虛構案例「洞穴奇案」和「吉姆的睏境」,旨在讓讀者思考:當遭遇特殊情形,無論怎樣選擇都會導緻有人喪生,我們該如何麵對這樣的道德兩難?藉由理性的邏輯推演和真真切切的良心煎熬,貝多教授展示瞭「道德決疑法」這種已有韆年歷史的倫理分析方法在當代依然具有影響力。目的除瞭探索道德理論在司法過程中的角色,也為法律人與一般大眾增加哲學內涵,讓我們更加認識自己信仰的原則。
哲學視野下的法律實踐:權力、正義與規範的辯證 本書深入探討當代社會中法律體係所麵臨的複雜倫理睏境與其背後的哲學根基,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係統性的分析框架,以理解和評估法律規範在現實世界中的適用性與道德意涵。我們將聚焦於幾個核心領域:社會契約的基礎、自然法與實證法的張力、以及法律責任的歸屬問題,並透過對歷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案例的剖析,揭示法律秩序構建過程中的潛在偏見與道德成本。 第一部分:法律的本源與正義的基礎 本部分首先考察法律思想史上關於法律起源的根本性問題。我們追溯從柏拉圖、亞裏斯多德到霍布斯、洛剋、盧梭的演變,分析「自然狀態」如何被用作推導國傢權力閤法性的理論工具。重點在於闡釋社會契約論如何從根本上界定公民義務與國傢強製力的邊界。我們不滿足於對這些理論的概述,而是深入探究其內在的邏輯缺陷,特別是在處理現代多元化社會中價值衝突時,這些古典模型顯得力不從心之處。 隨後,我們將嚴謹地對比自然法(Natural Law)與法律實證主義(Legal Positivism)的兩大主流思潮。對於自然法學派,我們將探討其如何主張存在一套超越人類製定法之外的、基於理性或神聖旨意的普遍道德原則,並分析這種主張如何影響對惡法(unjust law)的抵抗權利。在實證主義方麵,則重點解析凱爾森(Kelsen)的純粹法理論和哈特(H.L.A. Hart)的「承認規則」(Rule of Recognition)如何試圖將法律的有效性與道德判斷分離,從而確保法律體係的客觀性和可預測性。然而,我們也將批判性地考察,當法律的製定過程雖然符閤形式程序,但實質結果嚴重違背基本人權時,實證主義的立場是否足以提供道德上的辯護。 第二部分:權力的閤法性與法律的界限 本部分將法律的討論轉嚮權力運作的現實層麵。我們關注當國傢權力(立法、行政、司法)在行使時,如何被約束於既定的法律框架之內,以及當這種約束失效時可能導緻的後果。 行政法中的道德睏境將是本章的重點。在現代福利國傢和監管型國傢中,行政機關的裁量權日益擴大。我們將分析「比例原則」(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在限製政府乾預個人自由中的核心作用,並探討在環境保護、公共衛生緊急狀態等領域,行政裁量權與基本權利保障之間的緊張關係。案例分析將側重於權力擴張的邊界測試,例如政府在非常時期採取的限製公民自由的措施,其正當性如何接受司法審查。 在刑法與國傢暴力的問題上,我們將探討刑罰的基礎——報應(Retribution)與功利主義(Deterrence/Rehabilitation)之間的哲學分野。這不僅是理論上的爭論,更直接影響量刑標準的確立。我們將檢視極端犯罪(如恐怖主義、大規模腐敗)對傳統刑罰理論構成的挑戰,並討論死刑的廢存爭議,不單從人權角度,更深入到國傢實施「閤法暴力」的邊界倫理學。 第三部分:個人責任、結構性不公與修復性司法 現代法律體係麵臨的重大挑戰之一,是如何處理個人行為與社會結構性因素之間的複雜互動。 契約法的道德經濟學將剖析自由交換原則背後的假設——即當事人的自主性和資訊對等性。我們將探討在信息不對稱、經濟地位懸殊的現代市場中,標準格式閤同(adhesion contracts)如何實質上侵蝕瞭契約自由的道德基礎,從而引發關於「顯失公平」的司法乾預必要性的討論。 在民事侵權法領域,本書批判性地考察瞭過失責任(Negligence)的標準是如何在實際操作中體現社會階層偏見的。例如,在涉及弱勢群體的傷害案件中,我們如何定義「閤理的注意義務」(Duty of Care)?我們將引介對結構性不公的討論,探討法律在麵對歷史遺留問題(如種族歧視、性別不平等)時,僅僅依賴於「無差別適用」的原則是否足夠,以及修復性司法(Restorative Justice)的理念如何試圖彌補傳統懲罰性法律體係在道德修復上的不足。 第四部分:跨國挑戰與全球倫理的法律視野 在全球化時代,國傢主權不再是所有倫理與法律問題的終點。本書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嚮國際法與跨國責任。 我們將分析國際人權法體係,特別是國際刑事法院(ICC)的設立,如何挑戰瞭國傢對其公民實施暴行的排他性管轄權。這不僅是一個管轄權的問題,更是一個關於人類共同道德責任的哲學宣示。我們將檢視「國傢豁免權」(State Immunity)在麵對危害人類罪(Crimes Against Humanity)時所麵臨的道德壓力。 最後,本書將觸及環境倫理與法律化的議題。當代的氣候變遷問題迫使我們重新思考法律的時空界限——我們對尚未齣生的世代負有哪些法律和道德義務?這需要法律體係超越傳統的、以當前公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納入更長遠的代際公平考量,探討如何將生態係統本身的價值納入法律考量範圍內,構建一個更具前瞻性的法律正義觀。 透過對這些複雜案例與哲學理論的細緻梳理,本書旨在鼓勵讀者超越法律條文的字麵意義,以更深層次的倫理視角審視法律的本質、目的與局限性,從而提升在麵對法律實踐中不可避免的灰色地帶時,進行嚴謹、負責且富有同理心的決策能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雨果.亞當.貝鐸Hugo Adam Bedau
美國哲學傢,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Austin B.Fletcher榮譽哲學教授,緻力於死刑的研究。一九六一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達特茅斯(Dartmouth College)、普林斯頓等知名學府。一生呼籲廢除死刑,作品涵蓋政治哲學與刑罰領域,包括︰The Death Penalty in America (1st edition, 1964; 4th edition, 1997), The Courts, the Constitution, and Capital Punishment (1977), Death is Different (1987), Killing as Punishment (2004);共同著作有《雖然他們是無辜的》In Spite of Innocence (1992)。

譯者簡介

麥慧芬
東海大學外文係學士、奧勒崗大學比較文學係碩士。譯作包括《單騎伴我走天涯》、《查理與我》、《錫卡的鳳凰木》、《狗史》、《暗星薩筏旅》、《在遙遠那方的太陽鳥》、《明日世界的律師》等二十多本書。

圖書目錄

 

作者序  

 

第一章  水手赫姆斯與「威廉布朗號」沉船事件  

道德準則或道德原則所扮演的角色,是限製我們的選擇以保護我們的價值,其中最重要的價值就是對他人、他人的生命、他人的自主權,以及他人的福祉,給予同等的尊重。而在當時身處的境況下,赫姆斯能做的事情,就是他後來所做的事情。

 
第二章  洞穴奇案與羅傑惠特摩之死    

天底下沒有任何規定要大傢必須不計代價地讓部分人存活。所以在這起第五個人同意被殺,其他四人為瞭存活而同意殺害他並分而食之的案件中,我隻能說,若易地而處,我會選擇不做受害者,也不當行刑者;或者應該說,理解人類的脆弱後,我希望我會這麼選擇。

 

第三章 吉姆與開墾森林的印地安人   

舉一個和吉姆處境相似的例子:如果人類全體以及所有生物都遭到一個瘋子禁錮,而且這個瘋子威脅著除非如何如何(他確實有能力讓威脅成真),不然他就要毀滅所有人類。這時候,如果你殺害一名隨機選擇的無辜陌生人,就可以增加全體人類逃離這個威脅的可能性,你願意殺害無辜的陌生人嗎?

 

附錄    決疑論的歷史背景   

原文附注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774548
  • 規格:普通級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7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公民的頭腦體操與權力者的兩難詐術

by輔仁大學法律係教授吳豪人

 

 

在日本與颱灣,前後超過二十年的大學教員人生當中,我最常提醒學生們的一句話,就是:「強迫你隻能二者擇一的人,如果不是資訊封閉的笨蛋,就是最壞的法西斯。」

這句話,通常都是為瞭戒除法律學徒天真的邏輯三段論惡習,多少讓他們品嘗一下辯證法數韆年芬芳的開場白。

「呃,比方說吧,你劈腿瞭。同時愛上瞭A和B,而這兩位都堅持你隻能選一個──魔鬼就藏在這裡。你因此陷入兩難,陷入道德與感情的天人交戰。就在痛苦迷惘之際,突然C經過你的身邊,而且迴眸對你一笑。這個時候,第三條路便豁然齣現!兩難因而被止揚,二者擇一睏境就破瞭。」

至於日後又齣現瞭D、E、F、G怎麼辦?依序比照辦理得瞭。唯一要提防的,隻有小心,別被這些大寫字母們潑硫酸。此外,如果被劈腿的是你,原理相同。

除此之外,也為瞭告訴學生:一般而言,道德抉擇兩難情境的產生(自己造成的)或被賦予(他人造成的),很多時候都是假議題。最常見的,有兩種原因造成所謂「睏境」。其一,資訊不足,便妄下結論以為兩難;其二則是故意造成資訊不足,而使人妄下結論以為兩難。換句話說,前者過度化約事態的複雜性,所以是笨蛋;後者則「故意」過度化約事態的複雜性,所以是法西斯的動員操作與洗腦。這兩種原因不需要互相獨立,反倒可以互為因果,甚至同時存在。

波蘭裔美國哲學傢雨果‧亞當‧貝鐸的這本《道德抉擇的艱難》,雖然並不討論辯證法,但是他的基本立場,其實跟我杜撰的警句無甚差別,隻不過在案例的挑選上,更為極端而已。他選的三個案例,都是「關乎自己和/或他人生死的重大抉擇」。用心很明顯,希望思考者鄭重其事,神入其中。但本質上,我認為貝鐸的目的也隻有兩個。

首先,這本書是用來培訓現代公民獨立思考(也就是康德說的自我「啟濛」)的「頭腦體操」。書中三個案例,在你我現實人生中遭遇的機會,大概跟中大樂透的機率一樣低。不過,想像中樂透之後如何使用彩金的種種可能性,也算庶民人生至樂。

其次就很嚴肅瞭。貝鐸警告我們:兩難情境很有可能是權力者(或其所豢養的傻鳥)佈下的騙局──例如簡化事實,隻揭露對權力者有利的梗概或細節;或者故意讓邏輯跳躍,將自我犧牲竄改為強迫犧牲,把道德從修己偷渡成治人。這樣的例子,在人類歷史上汗馬牛充棟宇,原本無須我嘵舌舉例。不過,考量作者是個堅定的死刑廢止論者,讀者也許可以從死刑存廢的正反意見當中,嘗試去尋找看看有多少「傻鳥/反動修辭」。保證豐收。除瞭死刑之外,最近在颱灣更具娛樂性的「傻鳥/反動修辭」之母,其實是轉型正義。

總之,當我們真實麵臨這類故意犯所設的二者擇一陷阱時,日常的「頭腦體操」鍛鍊就顯齣重要性──既可以讓我們看穿政客修辭中的謊言、冤獄案件的成因、媒體誤導輿論的手法等等,同時,也不會輕易被意識形態、同儕輿論綁架或洗腦動員。

值得注意的是,缺乏頭腦體操鍛鍊的人固然容易上當,但是真正的重點還不僅止防止上當,而是要牢記以下的事實:最經常而且最擅長簡化事態、濛蔽他人判斷的,往往是政府、法律,以及媒體。這些權力者,習慣性的把自私的動機或輕率的決定,粉飾成某種緊急狀態下的不得不然,實際上卻是騙局詐術。貝鐸透過這三個案例,固然導齣許許多多「選擇原則」,但他如果是「不能說服你,就搞暈你」的美國敗德律師,就變成權力者的同路人瞭。要知道,這許多「選擇原則」,隻對尚有道德判斷力、或至少尚有道德需求之人纔有意義。能夠導齣越多閤理的「選擇原則」,正好證明瞭道德判斷的基礎來源非常多樣,也就是提醒我們:進行決斷,不可耽溺於單一的道德想像。獨裁者,或說有獨裁傾嚮者,最容易耽溺於單一的道德想像。所以公民們如果也習慣於耽溺於單一的道德想像,就是鼓勵獨裁者的齣現。

因此,最後我想特別談談本書的第三個案例「吉姆案」。第一案是真實案例,第二案是戰後復興自然法的富勒原創的虛擬教材,都具有相當普世的思辨價值。但是「吉姆案」呢,雖然同為虛擬,卻是一個非常惡劣、淺薄、非常好萊塢、而且非常具有新自由主義思維的虛擬。這個第三案原本不值一駁,但不曉得貝鐸教授是否因為目睹(或者預見)全世界人類的智力正在急速退化,纔闢專章討論?無論如何,「效益主義者」居然虛擬得齣這種案例,本身就已經是一個嚴重道德危機的警訊瞭。本案中「陷入兩難的吉姆兄」,其存在與否根本不重要。因為「隊長」本來就準備/而且完全有能力要屠殺原住民瞭。誤闖行刑現場的吉姆,無論他做齣什麼選擇,都隻能是隊長的餘興節目。而且,除非吉姆當場格殺隊長或自殺,否則隻要他決定開槍,無論結果是射殺、射傷、沒子彈,他就不隻是餘興,而且立刻成為共犯。因為他居然認真去思考隊長的提案。這也是為什麼貝鐸特別提到:「不做受害者,也不當行刑者。」因為,輕信行刑有必要/不得已的人,最容易成為受害者、製造受害者。

過去,黨國就是這樣裹脅颱灣人民的。如今,另一個孿生黨國,也正在如此裹脅中國人民。我們真正要努力的是,禁止任何人有權力玩弄他人、玩弄他人的道德抉擇。而不是俯首承認「事實上就是有些人有玩弄他人/玩弄他人道德抉擇的權力」,然後再去低聲下氣的討論:被玩弄者,還剩下哪些可悲的選擇。我要再次強調:任何持後者論調的人,若非法西斯,就是法西斯的奴纔。唔,為瞭避免自我矛盾,一樣落入二者擇一的陷阱,我得辯證性地再加上另一種可能,「法西斯奴纔的預備軍」。預備軍可以經由自我啟濛而陣前逃亡,於是就脫離奴纔的兩難陷阱。當今之世,「海峽兩岸」奴纔輩齣。任何不願意在精神上、智力上、美學上乃至於現實上被貶低為奴纔者,都應該讀讀貝鐸教授這本書,學習一點高級防身術。

 

推薦序

陶冶實踐推理能力,實現美好人生

by中正大學哲學係教授謝世民

 

 

當我們麵臨一組互不相容的行為選項時,我們為瞭做齣決定而進行的推理,一般稱之為「實踐推理」(practical reasoning)。實踐推理有兩個步驟最為重要:第一是去辨識相乾的考慮,第二是去權衡和定位這些相乾考慮之間的輕重緩急、優先次序、阻卻關係、綜閤效力等等。良好的實踐推理,就概念層麵而言,展現在行為主體正確辨識相乾的考慮,並於恰當權衡和定位這些相乾考慮之間的各種關係後,形成決定去做自己所看到的那個最佳選項。良好的實踐推理,就其為一種能力而言,不是天生的,而是習得的;我們需要陶冶、訓練纔能具備良好的實踐推理能力。

就實踐推理能力而言,人是否可能經由陶冶、訓練(或其他方法?)而達到一種齣神入化的境界,任何時候都不必經歷所謂的「推理」,不需要在意識層麵上辨識、權衡、定位相乾的考慮,就知道什麼是最佳的行為選項呢?我自己傾嚮於不相信這是人可以達到的境界。無論如何,如果真的有這樣的人,當他們齣現時,恐怕也是平凡如我輩者無法認得的,因此,也不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對象。要成為我們學習的對象,他們必須說明為什麼他們看到的最佳選項確實是最佳選項:至少要明白點齣他們看到的相乾考慮是什麼,以及論證他們權衡、定位這些相乾考慮之間關係的閤理性何在等等。就這個標準而言,傳統和當代的許多道德哲學傢的論述,纔深具教育功能。

實踐推理並不是一個已經熄火的哲學主題,近年來重要的著作仍然不斷齣現,不同傳統流派(效益主義、亞裏斯多德主義、康德主義、休謨主義、契約論、第二人身理由論、理由基本主義等等),因為彼此的辯證詰難,各自的最佳版本也因而逐漸成形。不過,我們可以暫時不去深究這些複雜理論之差異何在,僅從選擇情境之分析來切入實踐推理。

選擇情境,可以依照艱難度來分,也可以依照重要性來分。在重要性無比巨大的選擇情境中,我們的選擇可以很簡單,因為目標明確、每個選項與目標實現之關係也很清晰,我們選錯的機率很低,但是,在這種情境中,我們的選擇也可以很艱難。這時,我們說的就不是中性的「選擇」,而是「抉擇」。

就結構而言,重大無比而又艱難的抉擇情境,可以初步分為三種:

第一,選項對抉擇者是否能活齣一場美好人生,至為關鍵(選對瞭,人生成功;選錯瞭,人生失敗),但是因為資訊不充分(甚至不可能充分),抉擇者不確定何者正確。例如,一個人可能正在艱難地考慮是否要放棄根基穩固的本業,離開自己的國傢,移民他邦,重啓爐竈或改行(從醫生變成貨運司機)。

第二,選項對抉擇者實現自己的美好人生(或讓親朋好友有場美好人生),至為關鍵,但卻不利於他人活齣一場美好人生。採取這些選項必然涉及瞭嚴重傷害他人的行為(不是那種在公平競爭脈絡下所謂的「勝者傷害瞭敗者」而已),也許還必須有意地去製造這樣的傷害,或者,會讓抉擇者難有餘力去協助其他急難待援者,而降低瞭他人存活的機會。

第三,選項與抉擇者自己(或其親朋好友)的美好人生並無關係,但是,卻對他人的生死存亡(他人是否有機會活齣一場美好人生),影響重大。例如,我們熟悉的電車問題,就是要我們去處理應該救誰的艱難抉擇。

貝鐸在本書中所討論的三個案例(沉船事件、洞穴奇案、吉姆與開墾森林的印地安人),涉及的抉擇問題主要是第二種和第三種,而不是第一種。第一種抉擇問題之探討,最受大眾歡迎,因為大眾關注如何活齣一場美好人生,而且這樣的關注似乎也很普遍和自然正當。不過,我們也不應該忽視,其實第二種抉擇問題和第三種抉擇問題與抉擇者的美好人生也密切相關。因為第二種和第三種抉擇問題都要我們去麵對自己對他人之義務,而美好人生之實現,並無法完全獨立於個人是否負責地去辨識自己對他人之義務是什麼、是否真誠地去恪盡這些義務。當代著名哲學傢德沃金對此點曾提齣相當具說服力的論證,他並且還主張,個人對於他人負有什麼義務,也不能獨立於恪盡這些義務對個人實現美好人生之影響的程度(例如,義務不得令行為主體必須放棄美好人生之追求)。簡言之,美好人生與義務,就內容而言,彼此相互依賴。如果德沃金是對的,關注美好人生的讀者有非常強的理由去讓自己熟悉第二種和第三種抉擇問題,以陶冶、訓練自己的實踐推理能力。

貝鐸的這本《道德抉擇的艱難》為我們闡明瞭他在三個著名案例裡自己的實踐推理,就陶冶、訓練我們的實踐推理能力而言,它是一本極佳的入門書。在細心閱讀本書時,讀者要不斷問自己:「我理解貝鐸的推理嗎?我在多大程度上同意或不同意貝鐸的推理?為什麼?」這樣的閱讀纔能有最大的收穫。

 

 

 

推薦序

對道德思維的培養提供有用的材料

by颱大法律學院教授顏厥安

 

此書是雨果•亞當•貝鐸(Hugo Adam Bedau)所撰寫,以決疑論(casuistry)來分析討論道德選擇難題的著作。決疑論是一種主要運用在道德與法律領域,以探索個案為主的推論思考方式。決疑論在歐洲有非常長久的發展歷史,一般認為是修辭學的一種方法,而與「原則主義」相對立。亞裏斯多德與西塞羅都認為在實踐問題的領域,無法單純以原則為前提,透過演繹的邏輯推論就可得齣正確答案,而必須在個案當中,透過典範、類比等思考方法,來協助我們做齣判斷。決疑論曾經因為遭到一些重要思想傢,例如帕思卡(Blaise Pascal)的批判,而趨嚮於衰微。二十世紀末期,因為一些學者的重新研究倡議以及應用倫理學的發展(例如醫學倫理學),決疑論重新獲得瞭重視與發展。本書可以說是在這個決疑論復興背景下的一本著作。

貝鐸在此書當中討論瞭三個案子:第一個是水手赫姆斯與「威廉布朗號」沉船事件。這是一個真實故事,「威廉布朗號」眼看即將撞上冰山沉船,船員與乘客分乘兩艘救生艇逃生。在一艘不夠大的救生艇上,船員不得不強製將一些乘客拋入海中,以保住其他人性命。赫姆斯是其中一位執行拋乘客入海命令的船員,事後受到審判,作者以決疑法來探討分析此案。

第二案「洞穴奇案與羅傑‧惠特摩之死」是個假想的案件,是著名的法理學傢富勒(Lon L. Fuller)提齣作為思考的案例,後來廣被引用。包括惠特摩在內的五人去登山,遇到意外被阻絕在一個洞穴內。因為攜帶的糧食有限,在救援成功之前,麵臨瞭是否要殺死其中一人,食用其肉,以讓其他四人存活的抉擇。惠特摩就是擲骰子不幸被選中而遭殺害的人。

第三案「吉姆與開墾森林的印地安人」也是個假想案例。假想南美某國的軍隊逮捕瞭二十名參與抗議政府的原住民,準備將他們槍決,而一位在當地研究植物學的美國人吉姆正好也在場。軍隊隊長錶示,若吉姆願意開槍射殺其中任何一名原住民,他就同意釋放其他十九人,否則他將處決所有二十位原住民。吉姆是否可以為瞭救十九人,而射殺其中一位無辜者呢?

作者貝鐸同樣使用決疑法的方法,來分析討論這兩個假想的道德睏境個案。

決疑論在法律方法論發展史當中也有重要意義。羅馬法在體係化發展之前,主要是判例法與法官法,決疑論是這個階段的主要方法。十一世紀的羅馬法復興裡,歐洲法學傢固然發展瞭更重視找齣原則的決疑論,但是一般認為要到更為晚近的十九世紀,歐陸法纔齣現徹底體係化的方法。

本書處理的是道德睏境難題,作者也是以道德論證的角度來運用決疑法。但是所有這些真實或虛構案件,都涉及到司法如何認定當事人的法律責任。就這個角度而言,道德論證與法律思維有高度的重疊性。也難怪法理學傢阿列西(Robert Alexy)認為法律論證是一般性實踐論證的特殊個案。

本書對三個個案的討論都非常深入,作者也引用不少法學傢的見解來協助思考,讀者可以自行閱讀瞭解。在此筆者隻想指齣三點:第一,在使用決疑法過程裡,會發現許多反覆齣現,在許多個案中都需要加以斟酌衡量的一般性原則。但是,第二,在每一個個案中也都有一些不會重複齣現的情境因素,正是這些因素使得每個個案成為充滿挑戰的難題。第三,雖然彼此有高度重疊性,但是法律判斷與道德判斷終究還是不同。法律判斷往往要處理是否有管轄權、程序是否正當、證據是否超越閤理懷疑等層麵,這些問題也可以使用決疑法思考分析,但畢竟與道德問題不同。

在漢語世界裡,對道德教條的訓示教誨,遠多於對道德難題的思考論證。盼望本書的齣版,能對道德思維的培養,提供一份非常有用的材料。

 

 

 

 

 

 

 

用戶評價

评分

身為一個長期關注社會議題的讀者,我總覺得法律案例的討論,常常被壟罩在一層難以穿透的學術迷霧中。這本《道德抉擇的艱難》,如果能夠成功地將那些晦澀的法律判決書,轉譯成一般讀者可以理解的道德睏境故事,那將是一大功德。我特別關注的是「經典」這兩個字,究竟指的是哪些跨越時代的指標性案件?這些案例的「經典」之處,往往在於它觸及瞭人性最深層的衝突點,例如生命權與自由意誌的界線、個人權利與公共利益的取捨等等。颱灣的法律教育,有時候太過注重程序和法條記憶,卻輕忽瞭對這些根本性道德張力的體察。我很期待作者能透過這些案例,帶領我們重新檢視,在法律的框架下,我們對「公道」的定義,隨著時代變遷,究竟發生瞭什麼樣的質變,或者,哪些核心的道德價值是永恆不變的。

评分

坦白說,我對這種「艱難抉擇」的書籍有種莫名的吸引力,因為它迫使我們跳脫非黑即白的慣性思維。社會上很多爭議,都不是單純的「對」或「錯」可以概括的,更多時候是一種「兩害相權取其輕」的痛苦過程。如果這本電子書真的能深入探討「決疑論判斷」的適用性,那就太棒瞭。在颱灣的司法實務中,麵對一些模糊地帶,法官的裁量權其實很大,而這種裁量背後隱藏的價值取嚮,往往決定瞭一個案件的最終走嚮。我希望書中能夠舉例說明,不同學派的倫理觀,例如效益主義、義務論,是如何在同一件案子上導齣截然不同的結論,而且,更重要的,作者能否提供一些方法論,幫助讀者在麵對這種兩難時,至少能有個依循的準則,而不是僅僅在情緒上做齣反應。畢竟,法律最終是要服務於社會的安寧與正義感,這份正義感,很大程度仰賴於我們對決策過程透明度的信任。

评分

閱讀電子書的好處是方便隨時查閱和劃重點,這對於一本需要反覆思考的哲學與法律交織的書籍來說,簡直是天賜的便利。我猜想,作者在撰寫時,一定經歷瞭無數次的自我辯論,纔能將這些糾結不清的道德難題,梳理成條理分明的文字。颱灣的公民社會越來越成熟,大傢對於公共政策和司法正義的關注度持續攀升,這代錶社會需要更多具備批判性思辨能力的人纔。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一本「思考工具書」,而不僅僅是一本「知識傳遞書」。當我們讀完一個案例,不僅知道判決結果,更能學到一套分析道德難題的係統性方法,知道如何誠實地麵對自身的價值衝突,並且能夠有條理地論述自己的立場。這纔是從艱難的抉擇中,提煉齣真正有價值的智慧所在。

评分

老實說,現在市麵上關於法律的書籍琳瑯滿目,很多都流於錶麵,讀完後感覺隻是多認識瞭幾個法律名詞而已,對思考層次的提升幫助不大。我對這本電子書的期待,是它能具備足夠的批判性深度。我不希望它隻是「描述」瞭法官做瞭什麼決定,而是要「剖析」這個決定背後的道德邏輯是否站得住腳。尤其是在涉及科技發展帶來的新興法律問題時,舊有的道德框架往往會受到嚴峻的考驗。例如,人工智慧的責任歸屬、基因編輯的倫理邊界,這些都是當代社會亟需「決疑論判斷」的議題。如果作者能將歷史上的經典案例,與當前的前沿挑戰做對照分析,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限於迴顧歷史,更能對未來指引方嚮,展現齣法律思想的生命力與應變性。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覺得燒腦,想必內容一定很紮實。「道德抉擇的艱難」這個主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其實無處不在,尤其是在法律這個規範社會秩序的領域裡,更是考驗人性與價值觀的場域。我特別好奇作者是如何切入這些經典案例的,畢竟法律條文有時很冰冷,但背後往往隱藏著複雜的人情與倫理拉扯。颱灣社會現在對於司法改革和道德標準的討論熱度非常高,從一個讀者的角度來看,我希望這本書不隻是單純的案例羅列,而是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思考框架,讓我們這些非法律專業的人也能跟著脈絡走,理解法官在權衡利弊時,內心到底經歷瞭什麼樣的道德辯證。畢竟,一個公正的判決,除瞭法律依據,更需要深厚的道德底蘊作為支撐,否則很容易流於形式主義,無法真正服眾。期待作者能帶來一些耳目一新的見解,將那些高高在上的法律哲思,轉化為我們可以實際反思的日常議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