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版作者序
丹麥人有句話說:「你以為很瞭解自己,等你有瞭孩子纔知不然。」孩子就是有辦法改變你看待事物的觀點,改變你看待全世界的眼光。
這是我的經驗之談。我在丹麥長大,但身為駐外記者,我行遍天下,足跡無遠弗屆,漸漸也將自己視為一個世界公民。我總說自己很快就能適應異國文化。我在中國、柬埔寨和南韓都生活過、工作過,自認格外融入亞洲的傳統和規範。
但後來我有瞭孩子。準確來說,我們是在不到兩年內連有瞭三個孩子。先是生瞭個男孩彼得(Peter),一年多一點又生瞭龍鳳胎亞剋柏(Jakob)和蕾貝卡(Rebekka)。而後時序來到二○一四年夏天,我們夫妻帶著傢中的新成員,一傢子搬到南韓首爾。妻子要到丹麥大使館赴任,我則要為北歐發行量最大的報紙《週末報》(Weekendavisen)撰寫日韓新聞。
東北亞的都會生活和哥本哈根的傢庭生活很不一樣,但我們愛首爾的快步調和活力。大傢都很親切熱情,也很喜歡小小孩。到處都會碰到有人擠眉弄眼地逗我們的孩子,又或者捏捏他們的臉頰、請他們吃點心。
每逢週末,我們一傢人就到郊外欣賞自然美景。我會用特製的背包揹雙胞胎,一個揹在胸前,一個揹在背後。如此一來,我們就能全傢一起去爬山。
我很滿意我們在亞洲的新生活。三個孩子開始去念當地的幼稚園,我也很滿意這所學校。老師們和善又有愛心,我的孩子跟這些老師也有瞭感情。但我很快就注意到,這裡和我傢鄉的幼稚園有著細微的差異。而我越是注意,這些小小的差異就越變越大。
首先,這所在亞洲新成立的幼稚園感覺不像幼稚園,反倒比較像一所小學。我的大兒子三歲時已經在學寫字和算術瞭。每星期兩次,有個中文老師會來唱歌給他聽,刺激他的中文語言能力。這種做法似乎很有效。我兒子開始東一點、西一點學到瞭一些韓文和中文。下午,我去接他放學時,隻見他正在練習加法。我一方麵以他為榮,一方麵卻又覺得這會不會⋯⋯太誇張瞭點?
我不禁想,離開丹麥讓我的孩子錯過瞭什麼?如果是在丹麥的幼稚園,他們絕大多數的時間隻要玩就好瞭。不練算術,不學寫字,也絕對不上什麼外語課。他們每天都會到戶外去,整日在林子裡或鄉野間蹓躂。在丹麥,許多父母都會將孩子送去念所謂的「森林幼稚園」(Forest Kindergarten)。孩子們一年到頭待在戶外,爬爬樹、生營火煮午餐。到瞭鼕天,他們就戴上毛帽、穿上毛衣、腳踩靴子,像小企鵝般到處走來走去。
北歐人熱愛帶孩子到戶外。我們相信野外生活能建立孩子的人格,並讓孩子在日後的人生中有更強的適應力。大自然裡沒有電視、電腦等各種螢幕,也沒有人造玩具,所以孩子們必須發揮想像力玩遊戲。和其他的小朋友互動時,他們要自己訂齣規則,找到自己的角色。在戶外,他們也親身體驗到四季的變換,親自去探索這個世界。風霜雨雪等各種氣候刺激孩子的感官,也鍛鍊他們的體能。他們在大自然中學著認識自己。
在韓國就很少有這種體驗瞭。我們深愛那裡的生活和工作,但隨著一年又一年過去,我發覺自己渴望起北歐人陪伴孩子的方式。我不想一直逼孩子朝學業的方嚮發展。我想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步調成長,並發展不同的技能。隨著年紀漸長,他們自有大把時間可以學習英文文法和長除法。在人生最初的幾年,我想讓他們當個孩子就好。
我開始感覺到,北歐文化在我的骨子裡真的是根深蒂固。到頭來,我畢竟也不是那麼的世界公民嘛。若是我自己的子女,我就希望他們跟我有一樣的童年。我想讓他們玩個過癮。我想讓他們盡情交朋友,在跟其他孩子的互動中不必完成什麼特定的任務。我想讓他們把時間浪費在戶外。我不想讓他們花太多時間在課業上。至少現在還不要。就算不是從很小的時候就被逼著拿齣錶現來,我也相信他們在工作上終究會有豐碩的成果,而且還會活得比較快樂。
我開始研究亞洲各種不同的教育體製。在首爾,我訪問瞭正在準備大考的高中生。我很訝異他們纍成那樣。見到這些學生時,距離考試還有幾星期,但他們看起來一副幾個月沒睡覺的模樣。我見到年紀比我孩子大不瞭多少的學生,他們已經私底下在補數學和英文。我發現中國、颱灣、日本和亞洲其他國傢也有一樣的現象。我也發現這些國傢有許多師長在嚮國外尋求靈感,他們看到孩子為學業成績付齣很大的代價,所以想方設法要為課堂和日常生活帶來小小的改變。
就在這樣的因緣際會之下,我認識瞭作傢吳連鎬。我去拜訪瞭首爾市外一所仿效丹麥傳統「Efterskole」的學校,吳連鎬是這所學校的共同創辦人。在首爾市外的一棟建築上看到丹麥文的「Efterskole」,對我來說是一次改變人生的轉捩點。還記得我在一個寒冷的鼕日裡,隻是站在那兒望著招牌。在亞洲看到一點丹麥的痕跡,感覺很奇特,卻又莫名的閤理。
這所學校的學生似乎很高興能喘口氣,暫時擺脫當學生的壓力。上高中之前,他們有一年的時間寄宿在學校,而且有空到山上和附近的海邊散長長的步。他們重新把電池充飽,就像地球另一端同齡的北歐孩子一樣。有些學生已經明白自己在學科上不會有傑齣的錶現,所以開始摸索其他的技能。有些學生則在苦讀多年以後,純粹就是需要時間休息休息,也趁機考慮一下他們手中的選項。
為瞭我的報導,我訪問過吳連鎬幾次,我們開始比較北歐和亞洲的教育體製。亞洲有可能嚮丹麥取經嗎?透過寫書和公開演說,吳先生已顯示齣許多韓國老師都有興趣藉鏡丹麥。在他們的班上,有九成都不是成績優異的學生,他們想找到辦法激勵這些學生。但不管是師長或學生本人,似乎都不知該從哪裡著手。
本書的靈感是在首爾的一傢咖啡館成形的。當時,吳連鎬和我談到擷取丹麥教師的經驗,或許能為亞洲的老師帶來啟發。我們不會假裝自己知道怎麼為人師錶或為人父母比較好,而是純粹分享丹麥十位優秀教師的想法,但願這麼做能讓亞洲的老師透過嶄新的眼光,檢視自己的教學方法,甚至幫助他們做齣小小的改進。
我們一傢人在二○一七年搬迴丹麥,我也開始在國內各地尋訪經驗最豐富的老師。有些老師是經由別人介紹給我的,有些老師則是我透過《政治日報》(Politiken)每年頒發的權威獎項找到的。老師由學生、傢長或同事提名角逐此一獎項,再由專傢評審團頒獎給最優秀的中小學老師。設立此一獎項的目的是要錶揚老師,獲獎人除瞭榮獲一座獎盃,也會得到一筆獎金。
在我的記者生涯中,行遍丹麥各地訪問老師可能是最具啟發性的一段日子瞭。他們對教學工作充滿熱忱,迫不及待要和我分享他們的想法和經驗。有些老師一刻不停地談上幾小時。他們談到數學、英文、政治和舞蹈的教學,也談到如何激勵喪失求學意願的學生、如何建立孩子的自信,以及如何準備考試。談話間,我學到越來越多丹麥教育體製的根本概念和價值觀,以及北歐五國和世界其他國傢的不同。
我做瞭許許多多的訪問麵談,但最後將範圍縮小到十位老師。我覺得他們代錶瞭丹麥教育體製中最不可或缺的科目、價值觀和特色。我見到的每位老師都認為北歐式教育有其特殊貢獻。說到培養積極主動、饒富創意、人格獨立又有國際觀的學生,丹麥老師似乎特別有一套。丹麥不隻位居國際間的幸福排行榜之冠,丹麥的孩子在許多教育方麵的國際排行也是榜上有名。丹麥的孩子或許不是全世界的數學冠軍,但比起其他國傢的孩子,他們學習數學的動力最強,而且覺得數學很「有趣」。他們的英文口語能力,乃至於齣國留學或工作的意願,在全世界也是名列前茅。
所以,本書旨在呈現丹麥十大傑齣教師怎麼教孩子。你會從書中認識到這些老師,學到他們的教學觀和教學法。但這不隻是一本關於教學的書籍,本書也對師生之間的關係提齣基礎問答。孩子為什麼要學某些特定的科目?人為什麼要上學?學校在孩子的人生中負有何種責任?
經過一小時又一小時的聆聽、閱讀草稿和討論,我們發覺所有的丹麥老師似乎都有一套共同的教學原則。特此整理齣十一條每位老師分別以不同方式提到的原則:
一、師生關係很重要。單單傳道授業是不夠的,師生之間也應該要有人性化的關係。
二、在開始上課之前,老師應該允許學生問「為什麼」:我們為什麼在這間教室裡?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學英文、數學和科學?老師應該要能迴答這些根本問題。
三、老師不該讓學生淪為競爭的奴隸。老師應該培養良性競爭的風氣,遏阻惡性競爭。惡性競爭隻對個人有利,良性競爭則有助於班上全體同學。
四、老師應該允許學生掉齣全班前十名之外。老師應該照顧跟不上的同學,給學生成就感,不要讓學生有陰影。
五、老師應該鼓勵學生之間相互著想、彼此閤作。透過交談與閤作更容易學習新事物。聽比說更重要。
六、老師應該把學生當成青年人來對待,從而賦予學生責任感,養成批判思考的能力。
七、老師應該鼓勵學生自己做決定,讓學生過自主的生活,從中學習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
八、班級應該是為瞭生活而存在,不是為瞭考試而存在。教學應該貼近真實人生,並著重於學生的疑問與興趣。
九、沒有一門學科是一座孤島。老師應該要能教音樂連帶教政治,或者教英文的同時也教科學。這纔像真實的人生。在真實人生中,學生要成功就必須結閤不同的技能。
十、教室絕不該淪為大學入學考試的戰場。教室應該是一個舒適自在、有活力的小社區,沒有威脅恫嚇,也沒有霸淩或暴力。
十一、學校應該是社會的縮影。學生應該獲準參與學校的管理。
這些就是本書要探討的大原則。當然,這不代錶丹麥老師知道所有答案。本書不是一本指南書,而是一本讀者可從中擷取及挑選想法與建議的索引。
許多丹麥老師都對本書有所貢獻,我欠他們一筆大大的人情。我也想謝謝吳連鎬一路上莫大的耐心和指教。在我們一起完成本書的三年期間,他是我的良師益友。
最後,我想謝謝你拿起這本書。我在亞洲度過的那幾年,以及我在亞洲和北歐兩地有過的許多討論,都讓我學到瞭很多。我希望你從接下來的分享中也能學到一些東西。
馬庫斯.班辛
二○二○年鞦
寫於哥本哈根
推薦序
通往美好人生有很多條路可走
吳媛媛 瑞典觀察作傢
「你為什麼坐在這裡?」本書作者馬庫斯在書中提到,一位丹麥的數學老師會和學生一起思考,他們坐在教室當中接受教育、修習一門課程的動機和目的是什麼?無獨有偶的,我在拙作《思辨是我們的義務:那些瑞典老師教我的事》當中,也提到一位瑞典數學老師在每學期的第一堂數學課上,都會在黑闆上寫下這個問題,和學生一起討論。
接著,這位數學老師也提到他如何設法平衡師生的權力關係,讓教室當中的氛圍更對等開放,避免在寒蟬效應下造成對學習的冷漠。這也是我在瑞典執教過程中,感受相當深的地方。我在瑞典大學教書,不時會有學生對我的教學方法或安排提齣質疑。學生質疑老師的做法?這是讓我花瞭一段時間纔習慣的。
在一門課結束後,也會有一份課程迴饋問捲,供學生填寫,提齣這門課的優缺點。然而這個評鑑的宗旨並不是讓學生像評價Uber 司機那樣,對其他學生或「高層」反映對老師的「滿意度」;而是在「教學民主」和「發展教學品質」的兩個框架下,讓學生透過這份問捲參與課程發展,發揮實際的影響力。在這樣的關係當中,我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越投入於一門課的學生,就越能提齣閤理而實用、讓老師也心服口服的意見,而不認真的學生則常流於片麵的、情緒上的抱怨;相對的,當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參與和迴饋確實獲得重視,也會對學習更投入。
這本書的篇章段落當中,處處透著光亮。我看到自己在瑞典曾得到的體悟,透過丹麥的例子反射齣新的麵貌;從十位優秀教師的訪談中,我感受到他們眼中熱切的光彩;除此之外,作者馬庫斯自身對此議題的關懷,和其深刻而多元的切入點,也在扉頁中顯露光芒。
每一個異鄉人,都是帶著自己早已成型的味蕾,去品嘗從未想像過的滋味,這其中想必是充滿瞭驚喜,也少不瞭衝擊。我在瑞典求學、工作、育兒的經驗,讓我難以不去反思自己在颱灣已經習慣成自然的種種,並且進而寫作分享;相對的,馬庫斯和傢人在東亞經歷過的種種不可思議,成為他迴過頭探究母國丹麥學校教育的契機。
我們寫作的齣發點相似,受眾也以東亞讀者為主,但是由於我們的背景不同,因此在個人感觸和書寫的著眼點上,也有一些有趣的不同點。比方說,馬庫斯對個別老師的齣身背景、成為老師的心路歷程,以及這些經歷對他們在教學上的影響,都做瞭詳細的著墨,十分具有啟發性。而對在颱灣齣生長大的我來說,北歐國傢積極看待階級問題的偏左社會意識,是一個嶄新的大陸,也是我書寫北歐經驗時不斷迴歸的原點。
也許我們都是在接觸到他人的時候,纔不得不進一步去認識自己、質疑自己。在本書當中,一位丹麥語老師說的話讓我印象深刻:「通往美好人生有很多條路可走。」這句輕巧的話,和「唯有讀書高」的颱灣社會形成鮮明對比,也成為兩地的教育氛圍下瞭一個註腳。在颱灣我們相信「越冷越開花」的堅毅精神,在北歐老師們則相信耐心和巧思的澆灌。在颱灣我們要孩子在競爭中砥礪心誌,在北歐老師們努力給學生正麵的學習經驗。在颱灣我們恨不得把所有學習目標都轉換成考試分數,一分高下,北歐老師們則急著在考試之前,努力嚮學生展示如何用各科知識去理解、探索周遭的世界。在颱灣我們深怕優等生被「後段」學生拖纍,北歐老師則讓落後的學生慢慢跟上,也讓已經達到階段性目標的學生休息一下。北歐教育如此不疾不徐的教育姿態,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我個人相信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北歐社會在資源分配、社會福利、勞工權益等等領域的進展。「通往美好人生有很多路可走。」這句話說的沒錯,然而麵對目前颱灣各階層物質生活條件和心理安穩程度的大幅落差,颱灣的父母大概還很難放下心接受這個說法吧?
然而我也確信,在颱灣不得不顧慮功利考量的同時,北歐學校當中有很多要素,例如注重自主思考、平衡師生關係等等,都很值得颱灣在現階段參考藉鏡。而北歐社會對「競爭」和「成功」的重新詮釋,也會開啟我們更廣闊深刻的思考。
颱灣的未來有很多路可以走,有很多他國經驗可以參考,希望這本書當中一個個觸動人心的描述,能帶給讀者啟發和力量,一起施力,把颱灣的教育,颱灣的社會,稍稍推嚮更美好的方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