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息借商款到愛國公債,細說早期中國對內公債(1894-1949) (電子書)

從息借商款到愛國公債,細說早期中國對內公債(1894-1949)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戴學文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公债
  • 金融史
  • 财政史
  • 爱国公债
  • 息借商款
  • 民国史
  • 经济史
  • 债权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灣第一套「中國政府公債」專書(「對內公債」與「對外公債」兩冊)
★出版界唯一珍稀公債史料典藏雙書

  清光緒二十年(1894),甲午戰爭爆發前夕,戶部仿「息借洋款」之法,開始「息借商款」。這是中國政府首次發行具有債券形式的對內公債。雖稱仿效西法,但息借商款以及後來發行的對內公債一樣,借貸雙方並無契約可循,都是以官方制訂並可隨時修改的發行章程作為依據。
  早期中國對內公債,因國內經濟凋敝、發行條件不成熟等,無法在公開市場成功募集,長期走向攤派,分配額度,強迫百姓認購,如同課徵新稅一般。這種情形,即使到了1950 年代國民政府在台灣募集三十八年愛國公債時,依然存在。
  攤派的結果,募集到的款項往往不盡理想,卻引來社會極大的不滿,但在長期動盪不安、財政困難的中國,則如雞肋般難以割捨。
  本書作者在四十餘歲的壯年時期,就辭去所有工作,潛心研究中國近代的貨幣與金融變遷,而其中又以中國的銀錠、鈔券、債券等為最,他遍訪古董市場、拍賣行、各種研究機構、圖書館等,並與國外專業的買賣中介機構往來。經過了十多年,他已成為中國研究此一領域的第一人,備受推崇。
  本書與《從台灣海防借款到愛國公債,歷數早期中國對外公債(1874-1949)》為一系列,兩書皆具下列特色:

  1. 資料完整:從最早的公債開始,按時間順序列出每一次的發行。
  2. 解釋翔實:所有內容都有完整的解釋,且詳細說明發行原因、目的、實際執行者、發行條件、發行數量等,讓讀者了解來龍去脈。
  3. 圖文並茂:近二百張相關人物、公司、債券本體的圖片,滿足讀者的視覺。

  這些債券都與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有關,了解這些債券,可以帶我們看見不一樣的中國近代史。
早期中国金融史料汇编:从中央财政到地方金融的变迁(1840-1949) 本书系一套汇集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国金融史料的综合性研究工具,旨在为历史学家、经济学者以及政策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细致的史料基础,以深入剖析这一关键转型期中国的财政结构、货币体系与金融实践。全书分为四卷,系统梳理了自鸦片战争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在内忧外患中进行金融体制重塑的曲折历程。 --- 第一卷:清末海关与厘金收入的演变(1840-1911) 本卷聚焦于晚清政府财政的基石——以关税和厘金为代表的非正规收入来源,及其对中央集权与地方财政的影响。 第一部分:海关税收的制度化与困境 详细收录了自《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对外贸易税则的历次修订记录,特别是英、美、日等主要贸易伙伴关税协定生效的文本及其实际执行情况。重点分析了“釐金”(地方对货物征收的一种临时税)在太平天国运动后兴起,并逐渐成为地方督抚掌握实权的财政工具。书中包含了大量关于釐金征收标准、税率浮动以及如何与海关总税务司署(隶属于海关总署,但实际由外籍人士控制)进行收入核算的原始档案。 第二部分:财政困境与外债的初期负担 梳理了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而不得不进行的借款活动。本书详尽记录了数笔关键的外债,如英法“庚子暂借款”、俄法“贷款”等,不仅包括借款合同的中文、英文或法文原件,还附有针对这些债务的偿还计划表、抵押品的细致描述(如长江流域的盐税、部分口岸的关税收入作为担保),并辅以晚清中央财政收入与支出概览,以量化说明外债对国家财政空间的挤压程度。 第三部分:货币体系的初步冲击 收录了晚清时期关于白银外流、铜钱短缺、地方票号与钱庄的活动报告。侧重于对光绪年间试图推行“铜本位”或“银本位”改革的政府谕旨、财政司的筹备文件,以及对地方钱庄信用危机(如1890年代的几次挤兑事件)的官方调查报告。 --- 第二卷:民国初建与国家信用的尝试(1912-1927) 本卷聚焦于辛亥革命后,中央政府在军阀割据背景下,如何努力重建国家金融秩序和获取国际信用的努力。 第一部分:统一货币的艰难步伐 收集了中华民国初期关于“废两改元”的推行情况,特别是各地财政厅发布的不同标准和阻力。本书展示了中央政府为统一铸币权所做的尝试,包括对地方军阀私设造币厂的统计,以及早期中央银行(如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在发行纸币、承担国家汇兑职能时的困难与挑战。 第二部分:战时财政与债务的膨胀 重点分析了“二次革命”及袁世凯称帝后,中央政府为维持统治和军事开支而依赖的内外借款。本书收录了大量的“善后借款”文件,特别是对“西储”和“善后借款”合同的详细分析,包括借款用途的审计报告、偿还期限的延期谈判记录,以及这些借款如何进一步拱手让渡国家财政收入的控制权(如盐务和特许权)。 第三部分:地方财政的独立性与税源的争夺 阐述了民初时期地方实力派通过控制特定的税源(如“盐课”、“烟土厘金”、“印花税”等)来支撑其军事力量的现象。本书对比了不同省份的财政收支结构,揭示了中央政府在这一时期财政权力的极度虚弱。 --- 第三卷:国民政府的金融建构与改革(1927-1937) 本卷是关于国民政府在南京定都后,推行一系列现代化金融改革的集中记录,重点关注法币改革的背景、执行与早期影响。 第一部分:国家金融体系的整合 收录了国民政府统一中央银行体系的指令、对地方性银行的整合或收归国有文件。重点考察了“四行二局”(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及金融管理委员会)的组织架构设立文件、职责划分及早期运作的年度报告。 第二部分:白银总库存与法币改革的准备 本书详尽记录了1930年代初期,国民政府为应对全球白银价格波动、稳定国内金融环境所做的准备工作。包括了对全国白银储量、民间持有量的摸底调查报告、以及中央银行发行准备金的构成变化记录。 第三部分:税制改革与财政集中 侧重于1930年代初中央推行的“摊派”制度(地方向中央上缴固定税额),以及对传统厘金、附加税的废除与替代税种的建立。书中包含中央与地方政府在税源分配上的多次争论记录、预算编制的初步尝试文件,以及对现代所得税、营业税推行初期的阻力报告。 --- 第四卷:抗战烽火下的金融弹性与崩溃(1937-1949) 本卷聚焦于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金融体系所承受的巨大压力、通货膨胀的失控,以及战后复员的尝试。 第一部分:战时发债与超量发行 详细记录了国民政府为支撑庞大军费开支而发行的历次公债(包括对内公债,详见原书主题)和大量超额的法币发行情况。书中对比了重庆、上海等大后方城市的物价指数与货币发行量的增长曲线,并收录了财政部在战时控制金融、打击黑市黄金交易的命令。 第二部分:金融机构的西迁与职能转变 考察了中央银行、中国银行等机构迁往西南腹地的过程,以及它们在物资采购、军需调拨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本书收录了战时金融机构的业务报告,显示其如何从传统的商业银行职能,逐步转变为国家物资配给和外汇管制的主要工具。 第三部分:战后复员与恶性通胀的根源 收录了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试图收回沦陷区金融资产、进行“经济复员”的尝试文件,以及对日伪发行货币的回收政策。重点分析了战后经济政策的失误,包括财政赤字货币化、外汇管制失效,直至1948年“金圆券”发行的背景、法律文件及其实际执行的失败案例分析,为理解民国末期的经济崩溃提供了详实数据支持。 --- 总结评价: 本书通过对官方档案、中央银行的报告、财政部的预算文件、地方督署的财政收支表以及相关外交文件的系统梳理和辑录,构建了一部跨越清末至民国五十年的中国金融史料的百科全书。它以无可辩驳的原始材料,展现了一个古老帝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在财政汲取、债务负担、货币改革和战争冲击下,艰难地建立和最终瓦解其国家金融体系的全过程。本书的价值在于其资料的广度与深度,为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国家能力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史料基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戴學文
  台大法律系畢業,曾任職國內科技公司法務主管二十餘年,後開始長年研究並收藏中國政府公債、金銀錠等,在兩岸皆為備受推崇的專家,著有《晚清傳奇貨幣:雲南牌坊錠考》《滇銀圖鑒》《方鏪考》《舊上海‧夷場新》《牌坊錠新考》等書。

相關著作:《從台灣海防借款到愛國公債,歷數早期中國對外公債(1874-1949)》

图书目录

出版緣起 揭開那一頁滿目瘡痍的中國近代財政史/何飛鵬
自序

第一篇 清代晚期(1894–1911)

(表)清代公債列表

清代公債
(一)光緒二十年息借商款
(二)光緒二十四年昭信股票
  【有關強制攤派的問題】
  【日本的早期公債經驗】
(三)光緒三十一年直隸地方公債
  【公債用銀與資本競爭的問題】
    1、公債用銀的問題
    2、資本競爭的問題
(四)光緒三十一年廣東公債
(五)光緒三十四年郵傳部京漢鐵路贖路銀元公債
(六)宣統元年農工商部富籤公債(未發行)
(七)宣統元年湖北公債
(八)宣統二年安徽公債
(九)宣統二年湖南公債
(十)宣統三年直隸二次公債
(十一)宣統三年愛國公債

第二篇 民國前期(1912–1927)

(表)北洋政府公債列表

北洋政府公債
(一)北洋前期(1912–1921)
  (1)元年軍需公債
  (2)元年六釐公債
  (3)三年內國公債
  (4)四年內國公債
  (5)五年內國公債
    1、五年公債票
    2、五年公債八年票
    3、五年公債十一年票
  (6)七年短期公債
  (7)七年長期公債
  (8)八年七厘公債
  (9)九年整理金融公債
  (10)九年賑災公債
  (11)十年農商部實業證券
(二)十年公債整理案(1921)
  (1)整理公債六釐債票
  (2)元年公債整理債票
  (3)整理公債七釐債票
  (4)八年公債整理債票
(三)北洋後期(1922–1928)
  (1)十一年償還內外短債八釐債券
  (2)十一年財政部特種庫券
  (3)十一年八釐短期公債
  (4)十二年 八釐特種庫券
  (5)十二年秋節支付券
  (6)十三年八釐特種庫券
  (7)十三年德國庚款餘額擔保庫券
  (8)十四年八釐公債
  (9)十四年交通部借換券
  (10)十五年春節特種庫券
  (11)十五年北京銀行公會臨時治安借款債券
  (12)十五年奧國賠款擔保二四庫券
  (13)十五年秋節特種庫券
(表)特種與普通庫券列表
(四)北洋時期特種與普通庫券
  (1)八至十一年有利國庫券
  (2)十二年有利流通券
  (3)十年鄂省收復施鶴七屬經費庫券
(表)省公債列表
(五)省公債
  (1)元年湖南籌餉公債
  (2)元年廣東勸業有獎公債
  (3)民初四川省六釐地方公債
  (4)六年雲南護國公債
  (5)六年陝西六釐地方公債
  (6)六年直隸三次公債
  (7)十年直隸四次公債
  (8)十四年直隸五次公債
  (9)十五年直隸六次公債
  (10)十五年直隸善後長、短期公債
  (11)六年護法軍政府軍事內國公債
  (12)九年福建金庫有利證券
  (13)十年 廣東地方善後公債
  (14)十年湖北地方公債
  (15)十四年江西地方公債
  (16)十五年山東國庫善後公債
  (17)十六年山西公債
  (18)十五至十六年廣東國民政府有獎公債
  (19)十六年武漢國民政府整理湖北財政公債
  (20)十六年武漢國民政府整理湖北金融公債
  (21)十六年武漢國民政府國庫券

第三篇 民國後期(1927–1949)

(表)國民政府公債列表

國民政府公債
(一)北伐期間(1927–1928)
  (1)十六年江海關二五附稅國庫券
  (2)十六年續發江海關二五附稅國庫券
  (3)十七年捲菸稅國庫券
  (4)十七年軍需公債
(二)北伐完成之後(1928–1932)
  (1)十七年善後短期公債
  (2)十七年津海關二五附稅國庫券
  (3)十七年金融短期公債
  (4)十七年金融長期公債
  (5)十八年賑災公債
  (6)十八年裁兵公債
  (7)十八年續發捲菸稅國庫券
  (8)十八年疏濬河北海河工程短期公債
  (9)十八年關稅庫券
  (10)十八年編遣庫券
  (11)十九年關稅公債
  (12)十九年電政公債
  (13)十九年捲菸庫券
  (14)十九年關稅短期庫券
  (15)十九年善後短期庫券
  (16)十九年鐵道部收回廣東粵漢鐵路公債
  (17)十九年電氣事業短期公債、長期公債
  (18)二十年捲菸稅庫券
  (19)二十年關稅短期庫券
  (20)二十年統稅短期庫券
  (21)二十年江浙絲業公債
  (22)二十年鹽稅短期庫券
  (23)二十年賑災公債
  (24)二十年金融短期公債
(三)二十一年公債整理案(1932)
(四)二十一年公債整理案之後(1932–1936)
  (1)二十二年愛國庫券
  (2)二十二年續發電氣事業公債
  (3)二十二年華北救濟戰區短期公債
  (4)二十二年關稅庫券
  (5)二十三年關稅庫券
  (6)二十三年第一期鐵路建設公債
  (7)二十三年玉萍鐵路公債
  (8)二十三年關稅公債
  (9)二十四年俄退庚款憑證
  (10)二十四年統稅憑證
  (11)二十四年金融公債
  (12)二十四年四川善後公債
  (13)二十四年整理四川金融庫券
  (14)二十四年電政公債
  (15)二十四年水災工賑公債
(五)二十五年公債整理案(1936)
  (1)二十五年統一公債
  (2)二十五年復興公債
(六)二十五年公債整理案之後(1936–1937)
  (1)二十五年第二期鐵路建設公債
  (2)十五年第三期鐵路建設公債
  (3)二十五年四川善後公債
  (4)二十五年整理廣東金融公債
  (5)二十六年京贛鐵路建設公債
  (6)二十六年闢濬廣東省港河工程美金公債
  (7)二十六年粵省鐵路建設公債
(七)抗戰時期(1937–1945)
  (1)二十六年救國公債
  (2)二十六年整理廣西金融公債
  (3)二十七年國防公債
  (4)二十七年金公債
  (5)二十七年賑濟公債
  (6)二十七年湘桂鐵路南鎮段借款庫券
  (7)二十八年軍需公債
  (8)二十九年軍需公債
  (9)三十年軍需公債
  (10)二十八年建設公債
  (11)二十九年建設金公債
  (12)三十年建設公債
  (13)三十年航空救國券
  (14)三十一年同盟勝利美金公債
  (15)三十一年同盟勝利公債
  (16)三十二年同盟勝利公債
  (17)三十三年同盟勝利公債
  【同盟勝利公債的V字設計】
  (18)三十年滇緬鐵路金公債
  (19)三十至三十二年糧食庫券
  (20)三十一年農民銀行土地債券
(表)省公債列表
(八)省公債(1928–1942)
  (1)十七年福建地方善後公債
  (2)十七年廣東國稅管理委員公署整理金融公債
  (3)十八年廣東軍需短期庫券
  (4)二十年廣東第二次軍需庫券
  (5)二十一年廣東省國防要塞公債
  (6)二十七年廣東省國防公債
  (7)十九年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軍整理借款公債
  (8)二十一年安徽省歙昱路公債
  【取代公債的地方公路股券】
  (9)二十二年湖南省公債
  (10)二十四年湖北省建設公債
  (11)上海市政公債
    1、十八年上海市政公債
    2、二十一年上海復興市政公債
    3、二十三年上海市政公債
  (12)二十四年漢口市建設公債
  (13) 二十三年江蘇省水利建設公債
  (14)二十五年浙江省整理公債
(九)整理省債(1942–1943)
  (1)三十二年整理省債公債
(表)整理省債公債換償統計表
(十)國共戰爭期間(1946–1949)
  (1)三十五年綏靖區土地債券
  (2)三十六年第二期土地債券
  (3)三十七年第三期土地債券
  (4)增發三十一年美金同盟勝利公債
  (5)三十六年短期庫券與美金公債
  (6)三十八年黃金短期公債
  (7)三十八年愛國公債
(十一)各種公債之解決(1948–1949)
  (1)法幣公債的提前償還
  (2)外幣公債的整理
(十二)各種公債目前的效力
  (1)銀元公債
  (2)法幣公債
  (3)中國農民銀行土地債券
  (4)節約建國儲蓄券
  (5)實物庫券
  (6)外幣公債
  (7)黃金短期公債
  (8)愛國公債

第四篇 其他

(一)民國的證券市場與交易所
(二)公債與銀行準備
(三)清末商辦鐵路公司及其資本租稅化
(表)清末商辦鐵路列表
(四)民國三年發還浙路股本有期證券
(五)津浦鐵路購車公債案

附錄
(一)《酌擬息借商款章程摺》
(二)《奏請特造股票籌借華款疏》
(三)《擬定給發昭信股票詳細章程疏》
(四)《郵傳部奏擬仿直隸成法籌辦築路公債摺》
(五)《度支部為募集公債及發行鈔票辦法事奏摺》
(六)《愛國公債章程》
(七)《愛國公債施行細則》
(八)《愛國公債票獎勵及處分規則》
(九)《愛國公債條例》
(十)《擬辦直隸地方公債票奏摺》
(十一)《鐵路簡明章程》
(十二)《接收商辦江浙鐵路合約》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773015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9.9MB

图书试读

自序

  光緒二十年(1894),戶部仿「息借洋款」之法,息借商款。這是中國政府首次發行具債券形式的對內公債。
  所謂的息借洋款,是一種建立在契約關係上的對外債務,與近代西方國家建立的金融、法律制度有關。自咸豐三年(1853),上海道吳健彰為籌集軍費向洋商支付重息貸款開先例後,逐漸普遍。隨著借款的增加,同治十三年(1874)起,在外國銀行引導下,中國開始在海外發行公債,籌集借款。
  早期中國尤其倚重對外公債,以解決國防、軍事、賠款、鐵路建設,甚至政府運作等不斷擴大的經費需求,而逐漸步入結構性的財政危機,無法自拔。在債權人的要求下,關稅、釐金、鹽稅等各種稅收及鐵路資產與經營權等先後淪為償債來源或擔保,但,即使國家財政幾近枯竭,在外交、政治的壓力下,仍不得不優先履行合同義務。
  雖稱仿效西法,但,息借商款及後來發行的對內公債,借貸雙方並無契約可循,皆是以官方制訂並可隨時修改的發行章程作為依據;欠債不還,百姓莫可奈何,這是風險所在,卻也更能看出政府的誠信與本質。
  早期中國對內公債,因國內經濟凋敝、發行條件不成熟等,無法在公開市場成功募集,長期走向攤派、分配額度,強迫百姓認購,如同課徵新稅般。這種情形,即使到一九五○年代,國民政府在台灣募集三十八年愛國公債時,依然存在。由於作為稅賦主要來源的農民,普遍貧窮,少有儲蓄,即使攤派也不夠,因此,清末各種對內公債紛紛轉而尋求外資進駐;到了民國時期,賤售變現、改向銀行抵押借款等非常規交易,則成為替代方案。不擇手段與財政惡化,兩者往往互為因果,政府還債能力因而不斷減弱。但,歷史經驗顯示,每當國內債市因政府債信問題而瀕臨危機,風險與損失終究是轉嫁投資人承擔。
  九一八、一二八事變後,爆發金融危機。國民政府無力償還公債本息,最後採取減債、降息、緩付及變更基金來源等作法解決,即無不與豁免、減輕政府債務,轉由投資人承擔損失有關。國內公債又因抗戰被迫停付本息,當戰後恢復償付各項公債本息時,持票人所面對的是法幣大幅貶值造成的損失,發行額從戰前的十四億元,暴增至五千五百億元;但,比起接踵而至的國共戰爭所引發的惡性通貨膨脹,根本是小巫見大巫。這段期間,國民政府藉由貨幣政策的失敗,提前償還公債,抹除國幣公債的絕大多數債務,並限期一個月內完成,百姓幾乎血本無歸。但,絕大多數人至今可能都還不清楚,原來所有的國幣公債竟是如此償還完畢!
  國幣公債的貶值迫使國民政府又陸續發行以美金、英鎊、黃金、米麥為單位的公債,這些公債按理不會有相同的貶值問題,因此不在提前償還之列,到期後也未獲償還。後來,國民政府發行了「民國三十八年整理美金公債」,以債換債,處理到期的外幣公債部分。不過,從此後,包含三十八年整理美金公債、黃金公債及後來陸續到期的其他外幣公債,因政治情勢被長期擱置。直到一九八○年代末期,兩岸民間恢復交流,才重啟相關議題,1992年,「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頒布,三十八年整理美金公債、其他外幣公債及黃金短期公債等,在國家統一前,均不予處理。經過漫長等待,外幣與黃金公債,雖可免於通貨膨脹損失,仍難逃政治厄運。
  近代中國公債,命運多舛。多年來,筆者注意到一個現象,即大陸時期發行的各種公債不時會成為立法委員質詢或提案的題材,但,質詢與提案的委員,乃至於答詢官員,似乎普遍對於所涉及的相關歷史都缺少了真正的了解與關切,虛問虛答下,真相未能呈現;不只如此,舊公債償還與否的議題,經常被利用作為特定政治目的下的操作工具,問題並未回歸歷史上的事實;無論如何,這並不是負責任的作法。這種現象的長期存在,與已成歷史的舊公債向來是一個冷議題,乏人關注有關,也是促成筆者完成本書的動機之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名很「硬核」,擺明了就是要鑽研財政史的深度問題,對一般讀者來說或許有點門檻,但絕對是研究那個時代社會結構的關鍵線索。我個人對「早期」這個定調很感興趣,因為那代表著現代財政制度在中國的萌芽與掙扎期。在這個摸索的過程中,必然充滿了模仿西方、結合本土舊有金融習慣的混合體。想像一下,當這些公債進入市場,它們如何在傳統的錢莊、票號,乃至民間的互助組織中流通和折算?這不僅是中央政府的課題,也是地方經濟如何被捲入國家財政體系的重要一環。如果書中能更深入地描繪公債發行對特定行業,比如沿海的貿易商、內陸的士紳階層,所帶來的衝擊與機會,那這份歷史的描繪就會更加生動。畢竟,公債的利息支付,往往是動搖地方精英利益分配的核心要素,這牽動的,可不只是數字上的增減。

评分

說實話,這本關於早期中國內債的書,對我這個在台灣長大、對中國近代史有著自己一套看法的讀者來說,有種莫名的吸引力。公債的歷史,往往是國家財政健康與否的一面鏡子。從「息借商款」的商業性質借貸,逐漸過渡到「愛國公債」這種帶有強烈政治意識形態的融資方式,這中間的轉變,豈不是反映了中央政府權力基礎的變化,以及它與社會精英階層關係的演變?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這些複雜的財務工具與政治角力之間的關係的。在那個年代,錢不只是錢,它更是權力的籌碼。每一次公債的發行,背後都隱藏著對內穩定、對外抗爭的巨大壓力。如果書中能細緻地剖析,這些公債的利息如何影響當時的民間資本積累和投資意願,那可就太有價值了。我想像著,那些當年的債券設計、發行條件,肯定比我們現在看到的制式文件要複雜得多,充滿了那個時代特有的灰色地帶和妥協的痕跡。

评分

從一個歷史愛好者的角度看,這本聚焦於1894到1949年間對內公債的書籍,無疑是填補了某個研究空白,或者至少提供了一個非常集中的分析。這段時期,中國面臨的是內憂外患的夾擊,財政壓力可想而知。公債作為一種應急手段,其發行規模和用途,往往是衡量一個政府的危機程度的最佳指標。我推測,書中一定會提到,在戰爭時期,公債的發行必然會伴隨著物價飛漲和貨幣貶值,這對普通民眾的生活造成了多大的衝擊。這種「國家融資」的行為,最終會不會演變成一種對民間財富的隱性徵收?這種對國家信用的透支,是否也間接加速了後續政治體制的瓦解?能用「息借商款」到「愛國公債」這個軸線來貫穿整個近代史的金融脈絡,這種敘事手法本身就充滿了史學的洞察力,讓人期待它對那段混亂時代的精確刻畫。

评分

哎唷,看到這本書名《從息借商款到愛國公債,細說早期中國對內公債(1894-1949)》,我就忍不住想聊聊,雖然我沒細讀內容,但光看這個標題,就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的重量。你想啊,1894年到1949年,這段時間對咱們台灣人來說,更是充滿了複雜的情感和歷史的轉折點。公債,說白了就是政府跟人民借錢,但放在那個戰亂頻仍、政權更迭的年代,這筆錢的流向、借款的理由,以及人民借錢的心態,絕對是個值得深究的課題。我猜,書裡一定會提到不少當時的財經困境,像是甲午戰爭後的賠款壓力,還有後續各種軍事開支和建設需求,這些都得靠發行公債來周轉。光是想像當時的知識分子或富商,面對政府的借款請求,心裡盤算的是什麼,就覺得很耐人尋味。是不是有很多被迫的成分?還是真的出於「愛國」情懷?這種金融手段背後折射出的政治現實,絕對是這本書的精華所在,光是標題的「愛國公債」幾個字,就足以讓人浮想聯翩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了。

评分

單從書名來看,這部作品企圖涵蓋的年代跨度極大,從清末變革的開端一直到國民政府的尾聲。這段歷史的複雜性,簡直讓人頭皮發麻。公債問題,其實就是國家信用問題。我想,對於歷史學家或經濟史愛好者而言,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從「錢」的角度切入,觀察宏大歷史敘事的絕佳視角。我特別期待書中能探討,在不同政權(清朝、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下,公債的「信用背書」是如何變動的。當政權不穩時,老百姓敢把辛苦錢借給政府嗎?如果敢,他們是基於對未來體制的信念,還是純粹的恐懼或利益考量?這種金融信任的建立與崩潰,在近代中國是反覆上演的悲劇。如果作者能清晰地勾勒出,不同時期發行的公債,其償還狀況和市場反應,我們就能更立體地理解,為何中央政府的財政總是在崩潰的邊緣徘徊,以及這對社會結構造成了怎樣的長期影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